阿拉伯文化背景知识基础教程

此教程按照时间的推移,介绍了阿拉伯古代、伊斯兰的来临、现代阿拉伯的分布等文化知识。介绍了阿拉伯语的形成,发展。伊斯兰的成长过程,并介绍了伊斯兰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伊斯兰之家中文小组  校对
















 
















西北民族大学“十五”教材资助项目



阿拉伯文化
背景知识基础教程










学术指导: 马麒麟 罗万寿 马玉祥
主 编:    喇敏学
副 主 编: 马和斌 丁 俊
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列)
      丁 俊   马 兰  马福德
      马和斌  古 明  喇敏学

 


مقرر دروس
في ثقافة  العربي




تأليف

لجنة المقررات في جامعة قوميات شيباي- الصين



مراجعة : فريق اللغة الصينية بموقع دار الإسلام







目     录

阿拉伯文化背景知识基础教程    13
(第一卷)    13
绪 言    14
第一编 阿拉伯语语言概略    16
第一章 阿拉伯语语言之渊源及发展    16
第一节 阿拉伯语语言的历史渊源    16
第二节    标准阿拉伯语形成及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18
阿拉伯语产生的社会背景    18
促使阿拉伯语标准化形成的原动力    19
标准阿拉伯语发展的光辉历程    20
《古兰经》的语言艺术特色    23
第二章 阿拉伯语传播的途径及其影响    27
第一节    阿拉伯语在西亚北非的传播    27
一、阿拉伯语在沙姆地区的传播    27
二、阿拉伯语在两河流域的传播    28
三、阿拉伯语在埃及的传播    29
四、阿拉伯语在西部非洲及地中海北部地区的传播    30
第二节    中世纪阿拉伯语的发展    32
第三节    阿拉伯语对世界诸语言的影响    36
一、阿拉伯语对英语的影响    37
二、阿拉伯语对西班牙语的影响    38
三、阿拉伯语对乌尔都语的影响    39
四、阿拉伯语对马耳他语的影响    40
五、阿拉伯语对中国穆斯林日常言语的影响    41
第三章 阿拉伯语语音的发展    46
第一节  语音学概要    46
语音学    46
语音的表达    48
元音与辅音    49
第二节  阿拉伯语语音    50
一、阿拉伯语的元音    50
二、阿拉伯语辅音    52
三、阿拉伯语语音的音节和语调    53
五、阿拉伯语语音变化    55
第四章    阿拉伯语文字的发展    59
第一节    阿拉伯语文字之渊源    59
阿拉伯语文字渊源说    59
伊斯兰时代阿拉伯语文字的发展    59
第二节    阿拉伯语文字体的演变和发展    61
一、阿拉伯书法体的演变    61
二、历代主要阿拉伯文书法家    62
三、阿拉伯书法的特点及实用价值    63
四、阿拉伯书法的流派    64
第五章  阿拉伯语词汇概要    66
第一节    阿拉伯语词汇的种类    66
一、基本词汇    66
二、一般词汇    67
三、特殊词汇    67
第二节 阿拉伯语词汇的构成要素    72
阿拉伯语词汇构词法简介    72
阿拉伯语合成构词法    74
阿拉伯语的借入构词法    76
阿拉伯语词义概述    81
阿拉伯语词义的演变    85
第六章 阿拉伯语语法    86
第一节 阿拉伯语法概述    86
阿拉伯语语法体系介绍    86
阿拉伯语词法的发展    115
阿拉伯语句法的发展    116
第二节 阿拉伯语法体系形成的历史轨迹    116
阿拉伯语语法学的形成    116
阿拉伯语语法学派的争鸣    117
第七章 阿拉伯语词典    119
第一节 阿拉伯语词典的分类    119
第二节    历史上较为有名的阿拉伯语词典    120
第八章 阿拉伯语修辞    123
第一节    辞达学    123
第二节    辞巧学    135
第三节    辞华学    150
第二编 阿拉伯文学概略    159
第一章 蒙昧时期的文学    159
第一节 概 述    159
第二节 悬 诗    163
第二章 伊斯兰初期的文学    168
第一节 概 述    168
第二节 《古兰经》和圣训    170
第三节 哈桑•本•萨比特和卡尔布•本•祖海尔    175
第三章 倭麦叶时期的文学    179
第一节 概 述    179
第二节 诗坛三杰:艾赫塔里、法勒兹达格、杰里利    182
第一章    阿巴斯时期的文学    187
第一节    概 述    187
第二节 艾布•努瓦斯和穆泰纳比    194
第二节    伊本•穆格法和贾希兹    197
第四节 《一千零一夜》    199
第二章    奥斯曼时期的文学    201
第一节    概 述    201
第二节    蒲绥里    202
第三节    伊本•赫里敦和伊本•白图泰    204
第三章    阿拉伯近现代文学    206
第一节    概 述    206
第二节    艾哈曼德•邵基    211
第三节    塔哈•侯赛因    213
第三编 阿拉伯文化的核心— 伊 斯 兰    216
导 言    216
第一章 伊斯兰概述    216
第二章 伊斯兰的先知——穆罕默德    218
第三章 穆罕默德的继承人    222
第四章 《古兰经》    224
第一节 《古兰经》概述    224
第三节    《古兰经》要义    225
认主独一论    225
天使、恶魔、精灵和人类    225
众使者    226
死后复活    227
前定    227
第五章  穆斯林的信仰与实践    228
信仰(伊玛尼)    228
善功(伊赫桑)    228
实践(阿迈里)    228
奋斗(吉哈德)    228
第六章  伊斯兰的功修    230
第一节 舍赫德——重要的作证言    230
第二节 礼 拜    231
聚礼    231
礼拜与修行    232
伊玛目(教长)    232
礼拜的目的    232
礼拜的准备    232
礼拜的程序    233
都哇----求恕词    234
“泰斯比海”----念珠    234
第三节 斋 戒    234
斋月的附功拜—----“特拉威哈”    235
热麦丹月和季节    235
免除斋戒者    235
美好时光    235
“伊尔提卡夫”━━坐静    235
盖德尔夜    236
开斋    236
斋月礼节    236
困难和问题    236
封斋的益处    236
第四节 则卡提━━天课    236
第五节 罕志━━朝觐    237
免除朝觐义务的人    238
朝觐的背景    238
朝觐仪式    239
旅行    242
第七章 吉哈德    243
第八章 节日和特殊纪念日    245
埃迪•费图勒――开斋节    245
古尔邦----宰牲节    246
纪念日    246
圣纪    247
米尔拉吉─登霄夜    247
赐福夜    247
盖德尔夜    248
第九章. 清真寺    249
礼拜寺的功能    249
伊玛目――教长    249
清真寺的外观建筑特点    250
进入清真寺须知    250
盥洗设施    250
清真寺里面的建筑艺术    250
领拜处    251
演讲台    251
清真寺里的言行举止    251
第十章 伊斯兰法    252
第一节 沙里亚——教法    252
《圣训》的搜集整理    252
判断圣训的重要性    252
较微弱或不可信的圣训    253
坚持圣训是不是强制行为?    253
信仰和教法之间的差别    253
创制、类比和公议(伊智提哈德、格亚斯和伊制马尔)    253
费格赫—法学    254
塔算悟夫--精神领域的功修    254
第二节 司法制度    254
鞭打醉汉(饮酒者)    255
处死通奸者    256
实施刑罚的动机    256
第十一章 苏 菲    257
羊毛    257
苏菲主义所追求的境界    257
吉俩尼丁•鲁米    257
第十二章 伊斯兰的人权观    258
道德觉悟    258
基本人权    258
具体人权    258
第十三章. 伊斯兰的生死观    260
第一节 生命不可侵犯    260
珍视生命    260
毁灭生命    260
安乐死    261
堕胎    261
第二节 死亡与丧葬    262
临终时刻    262
对逝者的责任    262
裹尸布    263
殡礼拜    263
葬礼    263
坟墓    263
第十四章 伊斯兰的经济原则    265
合法的和非法的工作    265
卑贱者最尊贵    265
雇工的职责    265
雇主对雇员的职责    266
高利贷    266
第十五章. 伊斯兰的婚育观    267
第一节    结婚和离婚    267
择婚    267
聘礼    267
婚礼    267
婚宴    268
异民族之间的婚姻    268
丈夫和妻子谁处于服从的地位?    268
一夫多妻    268
离婚    269
禁止离婚的时间    269
对孩子的监护权    270
第二节 两性关系    270
禁欲主义    270
婚内合法性行为    270
性教育    271
第三节 生育    271
太哈尼克    271
阿其卡    271
牺牲    271
取名    271
割包皮    272
学习的开始    272
第十六章. 伊斯兰的妇女观    273
第一节 妇女的权利与义务    273
妇女和工作    273
深闺制    273
妇女应享受的待遇    274
第二节 妇女的服饰    274
女性的庄重    275
纱巾    275
第十七章. 吸毒、喝酒与抽烟    276
含有酒精的饮料    276
禁令的效果    276
药用酒    276
毒品    277
抽烟    277
第十八章. 伊斯兰的伦理道德    278
第一节 孝敬父母    278
老龄问题    278
孝敬母亲    278
尊敬长辈    278
第二节 道德规范    279
第三节 团结和友谊    280
第四节 崇尚绿色    281
第五节 善待动物    281
第十九章 伊斯兰的饮食    283
猪肉    283
其它肉类    283
清真食品店    283
第二十章 非穆斯林区域的穆斯林遇到的困难    285
阿拉伯文化背景知识基础教程    287
(第二卷)    287
第四编 阿拉伯国家概况    288
导 言    288
第一章 古代阿拉伯国家简介    288
第一节 阿拉伯半岛    288
第二节 半岛南部也门地区的古代国家    288
第三节 半岛北部的古代小国    289
第二章 伊斯兰初期的阿拉伯国家    290
第一节 伊斯兰的兴起与麦地纳政权的建立    290
第一节    四大哈里发时代的阿拉伯帝国    291
第四章    中世纪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    292
第一节    倭马亚帝国    292
第二节 阿拔斯帝国    292
第三节 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的阿拉伯国家    294
第五章    近现代阿拉伯国家    296
第一节 西方殖民者对阿拉伯国家的侵略    296
第二节 阿拉伯民族的独立斗争    296
第六章    当代各阿拉伯国家概览    298
第一节 亚洲部分的阿拉伯国家    298
卡 塔 尔    305
科 威 特    306
也 门    307
伊 拉 克    308
叙 利 亚    309
约 旦    310
黎 巴 嫩    312
巴勒斯坦    313
第二节 非洲部分国家    315
埃 及    315
利 比 亚    316
突 尼 斯    318
摩 洛 哥    320
阿尔及利亚    321
苏 丹    323
索 马 里    325
厄 立 特 里 亚    331
第七章 阿拉伯世界的国际组织    333
阿拉伯国家联盟    333
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 Organization of Arab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OAPEC)    333
阿拉伯议会联盟    334
伊斯兰会议组织    335
第八章 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    336
第五编 阿拉伯百位文化名人    339
导 言    339
蒙昧时期和伊斯兰教初期(公元475--661年)    339
1、穆罕默德先知(公元570-632年)    339
2、艾布•伯克尔(公元573-634年)    339
3、欧麦尔•本•赫塔布(公元584-644年)    340
4、奥斯曼•本•阿凡(公元577-656年)    340
5、阿里•本•艾比•塔里卜(公元600-661年)    341
6、乌姆鲁勒•盖斯(公元500 - 540年)    341
7、哈桑•本•萨比特(公元563-643年)    341
8、韩莎(公元575-646年)    342
伍麦叶朝时期(公元661-750年)    342
9、栽德•本•萨比特(公元611-665年)    342
10、伊本•阿拔斯(公元619-687年)    343
11、哈桑•巴士里(公元642-728年)    343
12、欧麦尔•本•艾比•拉比阿(公元644-720年)    343
13、哲利勒(公元653-733年)    343
阿拔斯朝时期(公元750-1258年)    344
14、艾布•哈尼法(公元700-767年)    344
15、伊本•穆哈利兹(704-770年)    344
16、马立克(公元715-795年)    345
17、贾比尔•本•哈彦(公元720-815年)    345
18、伊本•穆格发(公元724-759年)    345
19、瓦基迪(公元747-823年)    346
20、艾布•阿塔希耶(公元748-825年)    346
21、伊本•瓦迪哈•叶尔孤白(公元约756--?)    346
22、艾布•努瓦斯(公元约757-814年)    347
23、赫利勒•本•艾哈迈德(公元718-791年)    347
24、西拜威(公元760-793年)    347
25、沙斐仪(公元767-820年)    348
26、贾希兹(公元775-868年)    348
27、花拉子密(公元780-850年)    348
28、伊本•罕百里(公元780-855年)    349
29、麦蒙(公元786~833年)    349
30、艾布•迈尔舍尔(公元787-886年)    349
31、肯迪(公元801-873年)    350
32、候奈因•本•易斯哈格(公元809-873年)    350
33、布哈里(公元810-870年)    350
34、艾布•达乌德(公元817~888年)    351
35、迪奈瓦里(公元?-895年)    351
36、伊本•库尔达才百(公元820-912年)    351
37、穆斯林•本•哈贾吉(公元821-874年)    351
38、伊本•马哲(公元824-887年)    352
39、铁尔米济(公元824~892年)    352
40、伊本•古太白(公元828-889年)    352
41、萨比特•本•古赖(公元836-901年)    353
42、泰伯里(公元838-923年)    353
43、伊本•杜赖德(公元838-933年)    353
44、奈萨仪(公元839~915年)    353
45、白塔尼(公元858-929年)    354
46、伊本•阿卜杜•拉比(公元860-940年)    354
47、拉齐(公元865-925年)    354
48、艾什艾里(公元873-935年)    355
49、法拉比(公元874-956年)    355
50、伊本•穆格莱(公元886-914年)    356
51、艾布•法拉吉(公元897-967年)    356
52、麦斯欧迪(公元?-956年)    356
53、穆泰奈比(公元915-965年)    357
54、宰赫拉威(公元936-1013年)    357
55、艾布•瓦发(公元940-998年)    357
56、麦格迪西(公元945-990年)    357
57、伊本•白瓦卜(公元?-1022年)    358
58、伊本•海赛姆(公元965-1039年)    358
59、白迪阿•宰曼•海麦札尼(公元969-1007年)    358
60、伊本•米斯凯韦(公元?-1030年)    358
61、比鲁尼(公元973-1048年)    359
62、艾比•阿拉•麦阿里(公元973-1058年)    359
63、伊本•西拿(公元980-1037年)    360
64、艾布•贾法尔•图西(公元995~1067年)    360
65、欧麦尔•赫亚姆(公元约1048-1131年)    360
66、赫利里(公元1054-1122年)    361
67、安萨里(公元1058-1111年)    361
68、伊本•巴哲(公元约1082-1138年)    361
69、伊德利斯(公元1099-1154年)    362
70、、伊本•图菲利(公元1100-1185年)    362
71、伊本•鲁世德(公元1126-1198年)    363
72、伊本•艾西尔(公元1160-1234年)    363
73、伊本•阿拉比(公元1165-1240年)    363
74、雅古特(公元1179-1229年)    364
75、伊本•贝塔尔(公元约1197-1248年)    364
奥斯曼时期 (公元1258-1798年)    364
76、伊本•赫里康(公元1211-1282年)    364
77、伊本•纳菲斯(公元1213-1288年)    365
78、蒲绥里(公元1213-1295年)    365
79、雅古特•穆斯塔阿绥姆(公元?-1298年)    365
80、伊本•泰米叶(公元1263-1328年)    365
81、 伊本•凯西尔(公元1302-1373年)    366
82、伊本•白图泰(公元1304-1377年)    366
83、里萨努丁•本•海推布(公元1313-1374年)    366
84、伊本•赫勒敦(公元1332-1406年)    367
85、达米里(公元1349-1405年)    367
86、哲拉鲁丁•苏优蒂(公元1445-1505年)    367
87、艾哈迈德•穆萨    368
88、锡南帕夏(公元1489-1579年)    368
89、穆罕默德•本•阿布杜•瓦哈比(公元1703-1791年)    368
近、现代 (公元1799年- )    369
90、阿卜杜•哈穆里(公元1843-1901年)    369
91、穆罕默德•阿布杜(公元1849-1905年)    369
92、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公元1883-1931年)    370
93、艾哈迈德•艾敏(公元1886-1954年)    370
94、塔哈•候赛因(公元1189-1973年)    371
95、赛义德•古图布(公元1906-1966年)    371
96、纳素夫•穆尼尔(公元?~)    372
97、纳吉布•马哈福兹(公元1911- 年)    372
98、艾哈迈德•谢莱比(公元1915 - 年)    372
99、阿布杜•拉赫曼•贝达维(公元1917-年)    373
100、穆罕默德•赛阿德•莱麦丹•布推(公元1929年——)    373
第六编 阿拉伯文化与中国    375
导 言    375
第一章    阿拉伯与中国的传统交流和友谊    375
第一节 唐宋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帝国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375
唐代阿拉伯人来华    375
唐代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376
唐代人对阿拉伯帝国及伊斯兰教文化的认识    377
宋朝繁荣的国际贸易    378
宋代的穆斯林社区    378
宋代文献中对阿拉国家的记载    379
第二节 蒙元时期与阿拉伯世界的联系    380
回回人的东来    380
蒙古人对色目人所采取的政策    381
回回民族在元代的初步形成    382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中阿交流    384
走向沉落的中阿经济交流    384
回族共同体的最终形成    384
明朝政府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态度    385
闭关锁国清政府的政策及时伊斯兰文化的态度    387
第二章 阿拉伯科学文化在中国传播与影响    391
第一节 阿拉伯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    391
阿拉伯天文学    391
阿拉伯天文学传入中国    392
第二节 阿拉伯医学在中国的传播    396
阿拉伯医学    396
唐宋时期,阿拉伯药物的传入    398
元明时期阿拉伯医学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    399
第三节 阿拉伯建筑学在中国的传播    401
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清真寺    401
阿拉伯建筑艺术的传入和发展    402
第三章 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404
第一节 元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内地的形成    404
阿拉伯科学技术的传入    404
伊斯兰教的普遍传播    406
第二节 经堂教育的建立    407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以儒释经活动    412
第四节 近现代中国穆斯林的新文化运动    414
第四章 中国穆斯林概况    418
第五章    中国穆斯林的历史贡献    423
第一节 对中国政治的贡献    423
第二节 对中国经济的贡献    425
第三节 科学文化方面的贡献    427
后 记    433



阿拉伯文化
背景知识基础教程
(第一卷)
 
绪 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理念。它不仅仅是符号系统,而且还是各种文化的载体。季羡林老先生说:“我个人认为,… 离开了内容,离开了语言的内涵,根本谈不上什么语言。不涉及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等等,语言是学不好的。这是学习语言的基本原理。凡是学习外国语言者,都必须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参见《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阿拉伯卷>》杨孝柏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Ⅱ页)阿拉伯语就是阿拉伯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宗教信仰与文学理念、伦理道德与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直接载体。要掌握阿拉伯语,必须了解其载负的民族知识、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这就是这本教材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计划达到的目的。
阿拉伯民族是指生活在阿拉伯半岛及半岛周围,操阿拉伯语的有相同或相似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部落和种族的总称。它包括西亚、北非在内的所有“以阿拉伯语为母语,且有共同的阿拉伯贝都因人血统和相同生活习惯”的21个国家和地区。阿拉伯半岛处于“五海、二洋、五峡、七湾和一运河”之间,位于亚洲西南、北界叙利亚沙漠、东接波斯湾、南滨印度洋、西濒红海。那里绝大部分地面被黄色的沙子和黑色的硕石所占据,只有海滨低洼地带有少许的可开垦的耕地;东北部的沙姆地带因地处纬度较高,适宜种植农作物。直到公元7世纪以前,当幼发拉底河流域及尼罗河流域的居民早已创造出灿烂的文明时,被包围在高山大海中的半岛上的古代阿拉伯人,大多数仍然过着游牧生活。游牧人不事农工,不习商航,专靠放牧骆驼和羊为生,逐水草而居,生活全靠天时,水尽粮绝之时,甚至抢劫、掳掠也成为他们的谋生手段。
伊斯兰的问世,使这个从荒凉大漠中走过来的野蛮民族,在短短200年中,不仅有了与基督教堂和中国宫殿同样巍峨的清真寺和皇宫,而且以其“百年翻译运动”中对希腊典籍的完整保存而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指路明灯;他们不仅发明了代数学,介绍了印度的十进位和零的学说,为世界贡献了直到19世纪还在欧洲再版的医学巨著,并使早先由游牧人使用的阿拉伯语普及到了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闪语族中最年轻、最活跃、最富生命力、使用范围最广的一个语支。(参见《阿拉伯的智慧》浙江人民出版社)
阿拉伯文化,也称伊斯兰文化,是指阿拉伯各国各民族共同参与创造的、用阿拉伯文字写成的、打上了伊斯兰精神烙印的文化。了解阿拉伯文化背景知识,对学好和掌握阿拉伯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语言学习者长期的学习实践证明,掌握一门由符号组成的语言并不难,难就难在占具掌握语言载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有人曾把“翻译”称为“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在一定意义也许能说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阿拉伯文化的核心是伊斯兰。伊斯兰对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社会风尚等方面产生过并继续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阿拉伯人对伊斯兰的尊崇与研究极大地推动了阿拉伯文学、古兰经注学、圣训学、法学、哲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可以这样说,没有伊斯兰文化,就不会孕育出灿烂辉煌的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文学是阿拉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热爱知识,崇尚智慧,经过史无前例的百年翻译运动,他们不但继承了古代人类文明的精髓,而且将其消化,整合、发展后又贡献给了人类。正如希提所说;“古代科学和哲学的重新发现,修订增补,承前启后,这些都要归功于他们,有了他们的努力,西欧的文艺复兴才有可能。”在这一时期,阿拉伯帝国内人才辈出犹如繁星,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伊本•鲁世德、伊本•西那、伊本• 阿拉比、法拉比、肯迪、伊本•艾西尔、麦斯欧德、拉齐等,每个人的学识犹如百科全书一样完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阿拉伯文明的火炬照亮了处于黑暗中的欧洲,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的早日到来。在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被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文之前,西方几乎没人知道他们是哲学家。阿拉伯哲学家伊本•鲁世德(阿维罗伊)的著作被定为巴黎大学和其它高等学校的教科书;塞万提斯的《唐吉柯德》和薄加丘的《十日谈》深受《一千零一夜》的影响。但丁的《神曲》则直
接得益于伊本•阿拉比关于先知登霄的著作;历史学家伊本•艾西尔的《历史大全》为法国人多桑撰写《蒙古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伊本•赫里敦的《历史大纲》的绪论部分早被译成多种西方文字;白塔尼、比鲁尼、伊本• 优努斯等阿拉伯天文学家的著作被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被哥白尼等天文学家奉为权威加以引用;花拉子模等人的数学著作,直到16世纪还被作为欧洲各大学的主要教材;巴黎大学医学院的大厅里至今仍挂着拉齐和伊本• 西那的巨幅画像。
阿拉伯文化对东方最突出的影响是伊斯兰在亚洲的广泛传播。如今全世界穆斯林的人数约12亿,分布在162个国家和地区。在亚洲,参加伊斯兰会议组织的国家就有57个。阿拉伯语对亚洲的语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波斯语、乌尔都语、凯未尔实行改革以前的土尔其语,我国维吾尔语等不仅有大量阿拉伯语词汇,而且都借用阿拉伯的字母。
阿拉伯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自唐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正式遣使到长安开始,至今我国有包括回、维等10个民族几乎全民信奉伊斯兰教。另外《一千零一夜》等著作以其独特的风俗和动人的故事吸引着广大中国读者,阿拉伯的乳香等早已融入中华传统中医药;在穆斯林天文学家扎马鲁丁等人的帮助下制造出来的中国天文仪器为中国天文观测和研究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阿交往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尤其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中国逐渐冲破和摆脱了过去以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的传统外交理念和外交模式的“羁绊”,代之以广交朋友和开展全方位外交的新思路,双方关系得到全面发展。在政治上,至上世纪90代年7月中国与所有阿拉伯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并对中东地区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都适时地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在经济上,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与所有阿拉伯国家成立了政府间的经贸合作委员会,签定了一系列政府和民间的经济贸易合作协定。据统计,1998年中阿双方的贸易额上升为71亿美元;在文化上,双方关系更是稳步发展,文化、学术交流频繁,交流成果斐然。
为了同阿拉伯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往来,从上世纪60年代始至2003年初,国家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洛阳军事外国语学院、西北大学(现已停止招生)、西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及宁夏大学等高等学府开设阿拉伯语专业,为我国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其中,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还设有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点和研究生博士点,而且,北京外国语大学还有该专业的博士后研究。阿拉伯语作为对外开放的主要工作语言,已成了我国高校语言教学领域里的一门重要学科。
西北民族大学作为一所民族高校,又是新开阿拉伯语专业的院校,编纂一套适合民族院校学生需要,侧重于传授阿拉伯文化基础知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研究阿拉伯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以及对现实的影响的教科书已显得十分必要。作为一套列入学校“十五”教材建设计划的专业教科书,教材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马麒麟教授、罗万寿教授、马玉祥教授的关心和指导;《阿拉伯世界》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朱威烈教授、中国伊斯兰经学院高占福教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马中平先生等人认真审阅了初稿,并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谨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委会
2003年10月9
 
第一编 阿拉伯语语言概略

第一章    阿拉伯语语言之渊源及发展

第一节 阿拉伯语语言的历史渊源

阿拉伯语是西亚、北非两亿多阿拉伯民族的母语,是沙特阿拉伯、埃及等21个阿拉伯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联合国1974年确定的日常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世界穆斯林通用的宗教语言;更是世界诸多国际会议必备的工作语言之一。
阿拉伯语曾在公元8世纪到12世纪风靡欧亚文化阵地,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果;而今天,阿拉伯语的使用日趋广泛,涉及教育、科技、外交、经济、军事、文化、情报、商业等领域。而且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日益普及,阿拉伯语使用的内涵及外延悄然地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由此不难看出,具有较强生命力和广泛传播力的阿拉伯语的使用会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变化而显得日益活跃。
根据历史语言学家研究成果表明,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也称为亚非语系)中的“闪(又译成闪米特)”语族。
“闪米特(Semite)”这个术语,是德国东方学家施勒策尔(Schlozer) 先生于公元1781年研究圣经《旧约•创世纪》第10章时,根据其中的传说“诺亚的故事”并借用诺亚三个儿子中的一个“闪”的名字提出来的。而“含米特(Hamite)”语族这个名称是由法国学者勒南(Renan)在公元1885年首先提出的。后来的语音学家对此名称(闪米特语族和含米特语族)也提出了一些更合理的表述理由,但因其使用已久,学术界则沿用了传统的术语称谓,直到今天。
到19世纪,学者们对历史比较语言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他们对其中的经纬、脉络进行了系统的探讨,细致地勾画出了该语系的语言亲属网状关系图。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更为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闪含语系涵盖多个语族,闪米特语族就是其中之一;而闪米特语族又有几个支族。例如:
1.东支:包括巴比伦方言、亚述方言。
2.北支:包括东部古迦南地区的腓尼基语、希伯来语等。阿拉米 (公元前1500年生活在叙利亚地区的一个种族的总称——[美籍黎巴嫩后裔东方学家希提(Pilip K. Hitti)《阿拉伯通史》] 地区北部民族使用的犹太教阿拉米语和基督教阿拉米语;和东部民族使用的古叙利亚语等。
3.南支:包括北阿拉伯地区的埃塞俄比亚方言群,阿拉伯方言群;及早期流行的贾希利叶方言、古莱氏方言等。
实际上,现在阿拉伯世界使用的阿拉伯语是以贾希利叶方言和古莱氏方言为基础上的语言,也就是说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闪语族的南部分支。该语言最初是古代阿拉伯人——贝都因游牧民族的语言。它不同于今天意义上的居住在西亚、北非广大地区讲阿拉伯语的民族,因为今天通用的阿拉伯语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赋予了更多的、更新的内容和概念。关于这一点会在后面详细讲述。
在古代历史上,阿拉伯半岛的地理位置及其地理概念比现在所讲述的阿拉伯半岛的地理概念要小得多,它主要指的是希贾兹地区。而现代意义上的阿拉伯半岛南起也门北至叙利亚,东临阿拉伯湾西濒红海的广袤疆域,位于南纬4°与北纬38 °,东经35 °至60 °之间,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该地区,狭义的阿拉伯半岛以沙漠为主,伴有零星的绿洲、低地、沿海湿地,等;干热的气候及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生存在阿拉伯半岛上的“居民”为了生计不得不举家逐水草而行,带上他们的家眷、牵着骆驼,或者马匹四处游荡。如果发现了水和草地,就此“扎帐安家”;如果“家”周围的水干了,草枯了,又必须开始新一轮的迁徙。“因为保护古莱氏人,保护他们在冬季、夏季旅行”。( 见《古兰经》一百零六章:1-2节,——所引用的《古兰经》系马坚先生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下同。)这些人就是著名的贝都因(阿拉伯语“游牧”一词的音译)民族。他们在寻水找草的社会生活活动中,渐渐地形成了许多部落。这些居民中的每一个部落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相对独立,甚至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也有一定的独立性,部落与部落之间的语言也有很大的差异和区别。渐渐地,在阿拉伯半岛上形成了南北两大方言群。半岛南部居民所操的语言被称为“盖哈坦”语(盖哈坦人是古代也门人的祖先);而居住在半岛北方的人所使用的语言被称为“阿德南”语(阿德南人是古代阿拉伯半岛北部居民的祖先)。

盖哈坦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迁居于阿拉伯半岛各地,并与阿德南人通婚、生活、生存,共同铸造了古代阿拉伯民族新的民族成分和民族精神内涵。也门是阿拉伯半岛文明的发祥地。虽然从也门到沙姆(即今天叙利亚、约旦、巴勒斯坦和黎巴嫩地区一带)有当时重要的商业专道,并设有许多驿站,为南来北往的商贾提供生活所需,也为当时商品的流通提供了“进与出”的便利。但是,在一段时间里这些驿站并没有把南北阿拉伯人联系在一起,更没有使他们的文化和语言像商品一样得到有效的交流,因为那个时候的人,不能够挣脱“部落”的概念,更不能冲出“部落”的生活圈。若干年后,随着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和不断发展,阿拉伯半岛外的埃塞俄比亚人 “急切”地穿过曼德海峡,“鲁莽”地到达了半岛南部,最后同生存在阿拉伯半岛许久的主人——盖哈坦人共同拥有了生活的空间——南部阿拉伯半岛。

北方居民的语言比较纯正。而且随着商业的北移,阿拉伯半岛中部的希贾兹地区的社会生活地位日益增高。社会的进步,使得南北各方言群中的诸多语言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壮大、衰退,最后消亡。而最后仍被使用的方言则在社会环境的千锤百练和不断洗礼之下,建立起了该方言的势力范围——被使用圈。根据历史考古学家从叙利亚大马士革东南发掘的雕刻于公元328年12月7日的“纳马拉碑铭”,碑文中的文字字母是“从右往左”连写的,碑文的大部分文字是标准的阿拉伯语词汇,行文中还使用了阿拉伯语特有的定冠词“al[ال]”和连接虚词“wawn[واو]”。这一碑文被公认为是现存伊斯兰史前最早的有关标准阿拉伯语用文字起源的重要古代文献。这块碑文不仅揭示了标准阿拉伯语最早的书写形式,而且也证实了在公元4世纪初北方阿拉伯语(方言)的使用范围已经很大。(1) 希拉国是公元240--633年出现在幼发拉底河下游地区的一个阿拉伯王国。曾一度习惯于对外扩张的希拉国国王伊姆鲁勒•盖斯,在征服今天阿拉伯半岛东北部纳季兰地区的麦哈贾部落后,驻扎在德鲁兹山以东地区,并将其部落“语言”埋在了他死后的墓穴中。后来,考古学家又在叙利亚阿勒颇东面发掘到了雕刻于公元512年的“扎卜德铭文”,这个铭文是刻在一座古教堂的门楣上,用阿拉伯语、古叙利亚语和希腊语3种文字书写,其中的阿拉伯文字已经模糊不清。但是,第3块碑文——“哈兰石刻”,发掘于叙利亚大马士革以南的哈兰地区,该石刻成于公元568年,铭文的内容十分接近阿拉伯语。

(1)    刘开古著《阿拉伯语发展史》[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P34-37.

事实上,北方阿拉伯语方言——主要是以古莱氏方言为代表,在公元5世纪中叶以前,只在本部落内部使用。公元5世纪中叶后,古莱氏方言随着阿拉伯半岛内各部落之间日益频繁的交往和接触,发展成为阿拉伯半岛商贸、文化交流的“主流语言”,并开始不断地吸纳部落的言语,将这些部落言语词汇引入到古莱氏方言中,使该部落言语的词汇量日益增多。这一时期的古莱氏言语(方言)经过不断地融合和提炼,已经发展成为标准阿拉伯语的基础, 成为居住在阿拉伯半岛上各个部落的通用语言半岛北部诸如泰米姆部落、艾赛德部落和胡扎伊勒部落的言语,同时也吸收了半岛南部其它。

第二节    标准阿拉伯语形成及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阿拉伯语产生的社会背景

居住在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古阿拉伯人,用他们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古代阿拉伯半岛的文明。此文明以今天也门首府萨那以东约60公里的“马里卜”为中心,建成了集交通、商贸和文化为一体的“马里卜文化”中心。这座城市,海拔3900英尺。此文化的缔造者——赛伯邑人,也将他们日常使用的言语通过这个“文化中心”的强劲动力推广到周边地区,被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居民所接受,一度成为南部阿拉伯半岛的通用语言。此状况从公元前750年持续到公元前115年。
马里卜文化的代表是马里卜水坝,该水坝的修建是当时当政者的政绩之一。其修建于公元前7世纪中期,建筑师萨穆胡阿勒•雅诺富及其儿子雅塔尔•阿麦内尔•贝伊共同负责修建的。马里卜城以马里卜水坝而著称。东方学家希提(Pilip K. Hitti)在其《阿拉伯通史》(上册)一书中这样描写:这个惊人的工程(马里卜水坝)和赛伯邑人其它的公共事业,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爱好和平的社会,那个社会,不仅在商业方面,而且在技术方面,都是极其先进的。(2)
随着时光的迁移,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生存意识发生了改变,向往着一种新的生活环境,寻求新的生活目标,以满足生活的新的需求。然而作为人类生存交流的载体——语言,在这种情况下也冲出了原来被使用的空间,向外围不断地辐射,由南部半岛向中北部半岛“流行”。与此同时,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中北部的其它古代阿拉伯部落也活跃在他们生存的天地里、空间中,放牧、狩猎是他们多年未改变的生活模式;原始的生活信仰,奔放豪情的性格,以及夸耀自我的心理,使他们在每年凉季雨水充足、草地肥沃的时候,汇集于阿拉伯半岛中部今日麦加以南的山谷地带,那里“多枣林,距塔伊夫为一日的驼程,距麦加三日的驼程”。(3)
去参加在那里自发组织和举行的每年一度的为期20天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奥卡兹”市场。居住在阿拉伯半岛内外的人们纷纷携带他们生活中的剩余物(资)品光顾这个国际性的自由贸易大都市,根据自己的所需所求,进行着原始方式的物物交换。在这个国际大市场上,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供人们自由选择。例如,也门出产的香料、咖啡;古埃及人制造的铜器;古希腊人生产的铁器;印度人织的布料及加工的刀、剑;中国人纺的丝及其丝织品;埃塞俄比亚的野生象牙、开采来的黄金等。除了进行物质交换外,居住在阿拉伯半岛内的贝都因人还见到了与他们在生活、语言、文化、肤色、服饰等方面迥然不同的其它人(种)。而半岛内的阿拉伯先民们,他们除了进行有限的表面形式的物质交换外,还会根据自己不同的喜好,找一隅休闲之地,或听吟诗、或观看形式各异的表演,或直接参与其中,颂歌本部
(2)[美]希提著《阿拉伯通史》[M](上)马坚译 商务印书馆,1990,P61.
(3)纳忠等《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P5.
落成员的勇敢、慷慨、好客等优良品德。这种夸耀式的诗歌赛在某中情况下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虽则每个部落当时都在使用本部落的方言为本部落歌功颂德,但毕竟一些操持自己方言的部落在经过激烈的舌抢唇战之后败下了场;强大势力部落所操的方言渐渐地占了上风,并一时风靡奥卡兹市场及其周边地区。居住在奥卡兹市场以北的麦加的古莱氏部落,充分利用每年凉季人们在奥卡兹市场结束以后前往麦加朝拜卡尔白神庙的时机,从中征收贸易什一税。就这样,古莱氏部落在阿拉伯岛的希贾兹地区站稳了宗教和经济的阵脚。同时,古莱氏人还联合半岛内的其它部落,达成协约,相互支持,共同合作,形成联盟,发展壮大势力,在政治上独占螯头。
从公元6世纪中叶起,阿拉伯半岛内的希贾兹地区成为阿拉伯半岛的文化、经济、宗教、政治的中心。也门文明衰落了,与此同时,生活在希贾兹地区的各部落根据自身的条件纷纷与域外各部落签定“贸易协定”,为本部落在阿拉伯半岛内的经济地位奠定基础。经济地位的确定,政治地位的拥有,使古莱氏部落在阿拉伯半岛上的文化阵营中的领导地位渐露头角,古莱氏方言渐渐成为阿拉伯半岛的通用语言。为成为阿拉伯民族的通用语言奠定了基础。著名语言学者苏布西•萨利赫在其《语言学研究》(1983年)中提到,“在贾希里亚时期,阿拉伯各部落的人每年都要到麦加的天方去朝觐,古莱氏人广听阿拉伯各部落的(部落)语言,取长避短,丰富了古莱氏部落的语言。久而久之,古莱氏部落的语言成为(当时)最纯正的阿拉伯语。”

促使阿拉伯语标准化形成的原动力
阿拉伯半岛腹地的麦加是公元6世纪中叶后期崛起的一个商贸中心,她汇集着从四面八方而来的商品;同时也是阿拉伯半岛内各部落重要的宗教活动所,因为那里有神圣的“卡而白”。阿拉伯人除了崇拜他们认为可以崇拜的神灵外,还崇拜例如动物、植物、天体等其他神灵以外的任何对象。可以说,公元6世纪以前的阿拉伯半岛各部落人的信仰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对于这种“社会风气”,古莱氏部落中的一些人感到非常地“厌倦”和“难以置信’。曾发生了早期的“哈尼夫”运动,倡导和呼吁人们寻求生活的真谛。
古莱氏人的许多举措,使本部落的青年穆罕默德•本•阿布杜拉(مُــحَــمَّــدٌ بْــنُ عَــبْــد اللهِ)感到迷茫,更感到难以置信和理解。他因为这些人的行为而潜心默想,并采取“避尘隐居”的方式向“安拉”祈求光明和正信。半年多时间里,他利用这种方式磨练了自己的意志,铸就了自己的正信,也拯救了一个“一盘散沙的民族”。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受到了安拉的天启(见《古兰经》第九十六章第1-5节),并开始传播伊斯兰教,直到公元632年,历时23年。
先知穆罕默德归真的时候,没有留给他的家人及其民众任何可以继承的遗产。但是,他给人们留下了用之不竭的珍贵的生活方式和美好的精神财富。在短短的23年的风雨历程中,他把一盘散沙的阿拉比亚人用这种“生活方式”团结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坚强的民族。(4) 他的神圣使命,是把伊斯兰的基本理论传授给每一个寻求真理的人,从根基上和源泉上肃清了曾经存在于人们意识形态中的各种污秽思潮,以“弘扬各种美德”为目标,使人民的生活行为取益于《古兰经》的教诲。(5)
实质上,在伊斯兰的传播过程中,贡献最大的莫过于《古兰经》的降示、整理和最后定本。而《古兰经》的最后定本为阿拉伯语的标准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王怀德 郭宝华著《伊斯兰教史》[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P49.
(5)[叙利亚]穆•赛•拉玛丹•布推博士《穆罕默德生平》(阿拉伯文版)[M]黎巴嫩思想出版社,1994,P40-47.
标准阿拉伯语发展的光辉历程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唯一的立法大典及根本经典;是先知穆罕默德在其受安拉之意传播伊斯兰教的23年艰难岁月中向世人宣传“启示”的汇集;是伊斯兰教教义的根本立法依据和伊斯兰教教法的基本渊源,是世界穆斯林日常社会生活、宗教生活及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伊斯兰教各学派赖以建立各自理论框架的基本根据。
“古兰”一词系阿拉伯语القُـْرآن( Quran)的音译,其意是“诵读”、“宣读”。又译为《古尔阿尼》,同时又被称为“克塔布(书、读本之意)”、“布尔哈尼(明证之意)”等55种称谓。 《古兰经》分30卷,合定为一部,共114章,6,236节,77,934个词,323,621个字母。《古兰经》主要降示在麦加和麦地那。但有些章节也下降到其它地方,如塔伊夫、侯岱比等。然而,学者们以先知穆罕默620年从麦加迁徙到麦地那为时间界限把《古兰经》的114章划分为“麦加章”(86章)和“麦地那章”(28章)。
《古兰经》的基本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正本清源性质的关于“安拉的独一”的论证,约占《古兰经》内容的1/5;2.伊斯兰教的信仰纲领。3.宗教义务和社会义务。4.伦理道德。5.教律细节。6. “警告世人,明理天下” 的传说。
先知穆罕默德接受启示后,把《古兰经》经文背记下来,再教给周围的弟子们。先知归真以后,时任国家元首的第一任“哈里发”艾卜•拜克尔(أَبُـو بَـكْرالصِّديق بْـنُ التَّيْمِىّ)时期,许多通背《古兰经》的圣门第子在战场上相继阵亡。在欧麦尔(عــمـر بْــن الخـطـاب)的建议和倡导下,艾卜•拜克尔(أَبُـو بَـكْر بْـنُ التَّيْمِى)同意整理《古兰经》,当时这部整理完成的《古兰经》被称为“穆苏哈福(المُصْحَــفُ)(阿拉伯语音译,意思是‘书籍’)”。后来,此重任继续由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عــمـر بْــن الخـطـاب)完成,并负责保管这部“穆苏哈福”。在欧麦尔忙于他的政务时,这部“穆苏哈福”由其女哈福赛(حَـفْصَـة بِنْتُ عُـمـر)保管。为此,第四任哈里发阿里• 本•艾比塔里布(عَـلىُّ بْـنُ أَبِى طـالب)曾以赞赏的口吻说:“在整理《古兰经》方面最有功绩的人当属艾卜• 拜克尔,……他是第一位汇集《古兰经》的人。”(6)
当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عُـثْـمـان بْـن عَـفان)执政时期,外征军队在阿塞拜疆战区作战时,胡泽法军营中的叙利亚人和伊拉克人在诵读《古兰经》时因读法各异,不能统一而导致了严重的分歧。哈里发奥斯曼( عُـثْـمـان بْـن عَـفان)则命令栽德•本•撒比特(زَيْـدُ بْـنُ ثَـابت)、阿布杜拉•本• 祖拜尔(عَــبْــد اللهِ بْـنُ زُبَيْـر)、赛尔德•本•阿斯(سَــعَــدُ بْــنُ العَــاص)、阿布杜拉赫曼• 本• 赫沙姆(عَــبْــد الرَحْــمـان بْــنُ الهِــشَــامِ)等四人组成一个委员会,让他们以艾卜•拜克尔(أَبُـو بَـكْر بْـنُ التَّيْمِىّ)时期的“穆苏哈福”为蓝本,把流散于各地的《古兰经》经文搜集起来,汇集、整理;与此同时,他们把流散在各地的《古兰经》经文收缴回这个特别的委员会。经过反复对照、核实、考证,最后汇编了一部正式文本的《古兰经》,被世人称为“奥斯曼定本”《古兰经》。当时奥斯曼定本的《古兰经》共抄写了七部,除一部保存在哈里发政府的首府麦地那外,其余六部分别送往大马士革、麦加、也门、巴林、巴士拉和库法。
奥斯曼定本的《古兰经》以阿拉伯半岛上古莱氏部落所操的方言——阿拉伯语为统一的文字,并用当时流行于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书法艺术之一的“库法体”书写而成。当时定本的《古兰经》只是阿拉伯语的28个(辅音)字母,其读音只能靠老师口头传授。然而作为哈里发国家用阿拉伯语书写而成的唯一的伊斯兰教经典和宗教教材,要使更多的生活在伊斯兰政府管辖范围内的穆斯林弟兄及外界人了解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和教规,也为了许多人更容易地学习《古兰经》和阿拉伯语。健全阿拉伯语的拼写及读法规则势在必行,而且必须改进古老的传授和学习方法。倭麦叶王朝(公元656年---750年)时代的伊拉克巴士拉省总督齐亚德•本•艾比阿(زيَـاد بْـن الأبْعى)(?——公元673年)提出,在保护《古兰经》原

(6) [阿拉伯] 苏猷推《古兰经精释》[M] (阿拉伯文版),大马士革思想出版社,P20.

貌的原则下改进其读音规则和书写方法,并委派艾卜•艾斯沃德•杜埃里(أَبُــو أَسْــوَد الدُؤَيْلِى)(伊历69年卒,约公元692年)从事这项工作。杜埃里(أَبُــو أَسْــوَد الدُؤَيْلِى)本人按照阿拉伯古莱氏人的读法一字一句地朗读,让其助手根据他的读音及口型在每个字母上标上音符(即元音,在字母上方加一点表示开口符;在字母旁边加一点表示合口符;在字母下方加一点表示启齿符。)。这种在词尾加元音符号的方法,初步解决了阿拉伯语词汇的“尾变”问题。但该语言中的其它几个同部位发音字母的读音仍然难以区别,甚至还会产生一些错误读法。然而到了阿卜杜•马立克(عَــبْـــدُ المــالِك)(公元685年——705年在位)任哈里发期间,伊拉克省总督哈贾杰(الحَـجَـاج)委托纳绥尔•本•阿绥姆(نَـاصـر بْـنُ العَـاصـم)和叶哈亚(يَحَى)解决了“同部位异音”字母的读音问题。公元8世纪中叶阿拉伯语法大豪赫利里•本•艾哈买德(خَــليل بْــن أَحــمــد)(公元1054---1122年)本人创造了现在使用的“静音符和叠音”符号,并改进了杜埃里的元音符号。而且文字的书写也由“库法体”( 阿拉伯语书法艺术体之一,稍后专章介绍) 改为容易辨认和学习的“正楷体”。此项工作前后经历了200多年,到10世纪上半叶阿巴斯王朝(公元750年---1258年)的书法大臣伊本 • 穆格来(إِبْــنُ مُـقْـلَة)和伊本 • 伊萨(إِبْـن عِيسى)在穆贾希德(مُـجَـاهِــد)的协助下最后完成了统一的定本。后来的研读者,在《古兰经》经文上又增加了一些符号,指出每节经文的句读和读音的长短,以及字母的同化等读音规则,并在每章前注明本章章名、节数等。
另一方面,由于《古兰经》在语言文字上的权威性,使阿拉伯语得以统一和规范。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居民,纷纷以《古兰经》为他们日常生活语言的典范和最高标准。一切符合《古兰经》经文语言特征用法的词法、句法均被认为是正确的,否则就被看作是错误的。就这样,《古兰经》经文严密的语法结构使得阿拉伯语书面语得以定性,并被延续至今,成为阿拉伯及阿拉伯贝人民都因人共同使用的规范的语言。与此同时。《古兰经》还维护了阿拉伯语的纯洁度。因为先知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点燃了真理的火炬,其耀眼的光芒放射四方;而且以游牧为生的阿拉伯贝都因人也离开了沙漠文化区域,去涉猎他们在游牧生活环境中从未接触过的事物,足迹遍及波斯、埃及、沙姆等地区,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接触了许多学科中的新词汇。然而,值得庆幸的是阿拉伯语没有被那些外来文化及其载体所“同化”,也没有被溶化;相反地,由于语言结构严谨,文字表达流畅,内容通俗易懂,思想内涵丰富的《古兰经》经文的作用,许多外来词汇被穆斯林引进后,按照阿拉伯语的构词法进行加工和处理,使其“阿拉伯语化”,变成阿拉伯语词汇。这样,不但丰富了阿拉伯语词汇,而且也使阿拉伯语在兼容并蓄中得以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关于阿拉伯语吸收外来词汇的实例,将在第5章详细介绍。除此,阿拉伯语还引进了许多音译词和意译词,例如: أكسدة( oxide氧化物) ;\ طبيب دكتور ( docter医生) ; أخراج( direct导演 ) ; مضيفة( stewardess空姐 ) 等。(7)
就实际情况而言,阿拉伯语不但吸收非阿拉伯民族使用语言的词汇,而且也接纳了阿拉伯各部落居民日常言语(方言)中的不少词汇,或者与其有亲源关系的语系中的部分词汇。根据阿拉伯学者福阿德哈纳塔拉基的研究表明,阿拉伯语吸收了诸如荷扎伊勒、希木叶尔、泰米姆、奥斯、萨基福、赫斯阿姆等32个部落的方言词汇。
阿拉伯著名学者苏猷推(جـلال الديـن السيُـوطِى)在其力作《古兰经学精释》一书中用大篇幅(见第2册106---124页)论证了《古兰经》中吸收的50个阿拉伯部落的方言,及这些方言的本意与在《古兰经》经文中的含义。也门方言10个词。例如:《古兰经》第五十三章61节――“你们是疏忽的 ( و أنتم سامدون )”,其中疏忽ســــامـــــــدون (sameedun)一词系也门方言,即 غناء ( ghnau ),“富裕”之本意;《古兰经》第七十五章11节――“绝

(7)同(1) P242-260.

无任何避难所( لا وزر )”,其中避难所 وزر(wzr)一词系也门方言,即 حيل ( heyil ), “计策,计谋” 之本意;《古兰经》第七十五章15节――“即使他多方推辞( معاذيره القى ولو )”,其中推辞 معاذير( mazeer )一词系也门方言,即 ستور ( sutur ) ,“ 隐藏、 掩饰”之本意;《古兰经》第二十一章17节―-―“假如我要消遣( لو أردنا أن نتّخذ لهـوا )……”,其中消遣 لهـوا (lahwan )一词系也门方言,即 الإمرأة ( al-imratu ), “ 女人、妇人 ”之本意。
生存在阿拉伯半岛海滨低洼地带的阿曼方言有4个词。例如:《古兰经》第十二章36节——“我确已梦见我榨汁酿酒( خمرا أعصر ) ”,其中“酿酒خمر ( khmra ) ”一词系阿曼方言,据敦哈克之见,阿曼人习惯把“葡萄汁”称为酒;《古兰经》的第二十五章18节——“…他们原是灭亡的民众( و كان قوما بورا ) ”,其中“灭亡بور (bura)”一词系阿曼方言,即 هلك(hlka ),“毁灭”为其本意。
哈米里耶部落的方言有23个词。例如:《古兰经》第十七章58节——“这是记在天经里( فى الكتاب مسطـورا )”,其中“记 مسطـور (mestur)”一词系哈米里耶方言,据伊本•阿巴斯的观点,“مسطـور (mestur)”之意与“ مكتـوب ( mektub书写 )”相同,因为哈米里耶人将“天经 الكتاب ”称为“神话 أسطور (ustur)”。
基纳努部落的方言有17个词。例如:《古兰经》第二章13节—-—“ ……他们确是愚人…… ( هم السفهـاء )”,其中“愚人السفهـاء (sufhau)”一词系基纳努方言,“ السفهـاء (sufhau)”与“ جهـال ( jehal 愚昧 )”是同一个的意思;《古兰经》第三章77节——“…在后世他们不能获得任何恩惠… ( أولائك لا خلق لهم فى الآخرة ) ”,其中“恩惠 خلق (khlag)”一词系基纳努方言,即“ نصيب ( nsuib福份、福气)”之意。
侯栽里部落的方言有38个词。例如:《古兰经》第七十四章5节—--—“你应当远离污秽( و الرجز فاهجرْ ) ”,“污秽 الرجز (rujz)”一词系侯栽里方言,与“苦闷、烦恼 عذاب (azab)”有相同的意思;《古兰经》第九章112节——“你们是…斋戒的,…( السـائحون )”,“斋戒”一词是侯栽里部落的方言,与“  الصـائمـون( sayimun ) ”是一个意思;《古兰经》第十八章110节―--―“谁希望与他的养主相会,… ( فمــن كان يرجو لقاء ربّه… …)”,其中“ يرجو ( yerju ) ”一词在侯栽里部落的方言是 “يخـاف ( yekhafu 害怕、恐惧) ”的意思。
另外还有菊尔哈姆方言的25个词,以及其它部落的众多方言词汇。然而《圣训》中描述:“《古兰经》是用7种字母启示的” 。这里的“7种字母”认为有众多方言之意。

事实上,《古兰经》对阿拉伯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刘开古先生概括了以下几点:
1.牢固确立了标准阿拉伯语为阿拉伯民族共同语的地位。《古兰经》问世前,阿拉伯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全部使用各自的方言,而《古兰经》的出现为阿拉伯民族拥有和使用共同的语言——标准阿拉伯语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2.促进了阿拉伯语的传播。阿拉伯文化在其传播的过程中,使许多人清醒地认识到阿
拉伯语不再是阿拉伯民族的专用语言,而是全体穆斯林的共同语言。被征服地的居民为了能够了解和学习《古兰经》,必须先学习阿拉伯语。这为阿拉伯语在被征服地的使用和推广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3.推动了阿拉伯语语文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在《古兰经》定本成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了阿拉伯语言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词法学、句法学、修辞学,等诸多学科,这
些学科反过来又促进了阿拉伯语的发展。


4.丰富了阿拉伯语的词汇。根据语言学家的考证,《古兰经》经文中的词汇不但吸收了 如荷扎伊姆等32个阿拉伯部落的一些词汇。而且还从波斯语、罗马语、埃塞俄比亚语、奈伯特语、希伯来语、古叙利亚语和科普特语中吸收了100多个词汇。(8)
5.历史上的保护作用。从公元8世纪起,阿拉伯语就已经成为阿拉伯半岛、伊拉克 (两河流域)、叙利亚(沙姆地区)、埃及、北非和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等地区人民的
官方语言,这主要取决于《古兰经》在阿拉伯语传播过程中的保护和推动作用,而且各个时
期的当政者视阿拉伯语为国语,如7世纪末倭麦叶王朝的第五任哈里发阿卜杜• 马立克•本•麦尔旺(عَــبْــدُ اللهِ بْــنِ عَــبْــدُ المَــا لِكِ بْــنِ مَــرْوان )(公元646---705年在位)颁布命令,规定阿拉伯语为国家官方语言,国家机关的各种政令都必须使用阿拉伯语。这一行政命令刺激了阿拉伯语教育范围的扩大,首先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学习阿拉伯语被确定为一种制度。紧接着教授阿拉伯语的学校在哈里发管辖的地区迅速崛起,参加学习的学员不断增加;参加学习的人员有阿拉伯人,也有新非阿拉伯人,他们把学习阿拉伯语看作是哈里发臣民的基本生存义务,是极其荣耀的一件事。另外,生活在各地的穆斯林具有很高地学习阿拉伯语言的愿望,他们认为如果不学习阿拉伯语,就等于不学习《古兰经》,就等于不探讨《圣训》,就意味着在某种情况下不需要伊斯兰教义和教规。这种激昂情怀迫使当政者不得不同意让百姓学习和使用阿拉伯语。例如16世纪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古兰经》的语言艺术特色

在公元6世纪中叶以前,阿拉伯贝都因人并没有“语言记载”的文学。虽然那个时候有很多诗歌,但多属“市侩”文学,严格地说起来,不能称为文学。(9)《古兰经》降示后,阿拉伯人才有了真正的文学,阿拉伯语才成为一种有力量的语言,威震四海,誉满五洲,对世界许多民族的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司腾加斯(Steingass)博士说:《古兰经》对于推动阿拉伯文学的发展所采取的策略,不仅是综合了几种方言,而且赋予了一种语言所必备的力量,……其功绩或许不可用赋予主观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先入为主的格言去加以衡量, 而应当用它对于穆罕默德同时代的人和他的同乡人所产生的效果去加以评定。使人深信的是《古兰经》能对一般听众的心灵讲话,而将许多离心离德、利害冲突的部落铸造成一个结实的、组织完美的民族;并且以许多高尚的观念去鼓舞他们,那些观念,与直到现在还统治着阿拉伯人意识的一般观念比较起来,真有天壤之别。再加上《古兰经》文体的美妙,故能将许多野蛮的部落改造成一个文明的民族,而将一种新的纬线织入历史的旧的经线中。巴麦说:阿拉伯最优秀的作家,对于阿拉伯文学的功绩,绝对没有能与《古兰经》相提并论的。歌德说:《古兰经》是百读不厌的,每读一次,起初总觉得它更新鲜了,不久它就引人入神胜,使人 惊心动魄,终于使人肃然起敬;其文体因内容与宗旨不同,有严谨的、有堂皇的、有威严的——总而言之,其庄严性是不容否认的……。这部经典,将永远具有一种最伟大的势力。《古兰经》大量运用明喻、暗喻、押韵等手法,丰富了阿拉伯文学的表现形式。(10) 《古兰经》是带韵律的阿拉伯散文。它的语言凝练,节奏明快,铿锵有力;其语言辞藻和表达形式至今仍被奉为阿拉伯文学的典范。凭着这部《古兰经》,阿拉伯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了使各民族人民能正确的理解《古兰经》的基本内容,阿拉伯人以此为蓝本创造了伊斯兰教律学、教义学、法理学等一系列与之有关的学科,奠定了以《古兰经》为基石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学科群。

(8) 同(1) P59——60.
(9) 《古兰经》简介(节选),马坚译本《古兰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0) 秦惠彬《伊斯兰文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P283.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立法根本和最高立法依据;也是阿拉伯语言的典范和标准阿拉
伯语的蓝本。除了其具有权威性外,她还具有雄辩性。美籍黎巴嫩后裔东方学家希提在其《阿
拉伯通史》(1970年第10版)第九章中曾经写到“这部经典(《古兰经》)是一个强烈的、有生命的声音……它是带有韵律的,雄辩且优美的散文” 。而我国阿拉伯语界学者刘开古先生在其力作《阿拉伯语发展史》(1995年版)这样描述:《古兰经》语言流畅 有致,词汇丰富,结构严谨,言简意赅,因而在修辞、音韵等方面成为后世散文的典范,在
语言规范方面则成为最高标准。从这里可以看出,“强烈的、有生命的声音”——带有一定的“韵律”;“雄辩且优美的散文”——体现在严谨的文体风格上,还有耐人寻味的内涵和深沉的明世哲理中。
下面,我就从这四个方面予以说明:
(1)关于《古兰经》经文的音韵,我国穆斯林学者林松先生在其《 〈古兰经〉的艺
术风格》一文中描述说“无论是朗读或者倾听,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在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
旋律中,每当稍停顿之际,也就是节末句尾一个完整的意思终结处那诗歌式的韵味特别明显”。这种韵律,或者说是“类音词”在三十卷《古兰经》中比比皆是,有的以“类音词”收尾,贯穿全文,例如第92章(黑夜)中有21节,每一节的节尾均以字母“أليـاء(Ya)”与另外一个辅音字母构成“开口长音符”结尾; 第91章(太阳) 中有15节,节尾的类音词都是阴性第三人称代词“ــها(Ha)”,贯穿到底。而有时候,在一章中每隔几节经文就变换一种类音词,会产生不同形式幽雅的韵味,其听觉效果就会更佳。如第81(黯黮)章共有29节经文,其类音词的变化可分为四部分:① 1-14节,节尾都以被动式动词过去时态第三人称阴性单数的形式出现,其标志是“التاء(ta)”的静音(تْ);② 15 -18节,节尾词汇的最后一个字母是塞尼“السين(seni)”;③ 19 -25节,节尾以类音名词中张大名词的一类“فعـيل(fayilu)”为主;④ 26 -29节,节尾兼有名词复数宾格或属格和现在式动词复数和单数形式的类音词。节尾类音词不但起着合辙押韵的艺术效果,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节奏旋律感。韵律之和谐,有着悦耳动听直作用,而旋律的节奏性,会使听者和读者感受到心旷神怡之妙境。
一般情况下,麦地那时期下降的《古兰经》经文的节尾韵律的变化不大,而麦加时期下降的《古兰经》经文,其节尾或句末韵律的变化比较大,所以麦加章经文的感染力就很强,使人感受到无穷的音韵魅力。《古兰经》曾经指出“你当恭诵《古兰经》”(七十三:4)。先知穆罕默德告戒穆斯林“你们当以最好的韵调诵读《古兰经》”(见《布哈林圣训》“诵经篇”)(11)。因而广大穆斯林把诵读《古兰经》看作是一项神圣的义务和责任。 从公元13世纪
30年代起,穆斯林学者开辟了《古兰经》朗读艺术,且著述立说,向世人阐明《古兰经》朗读的基本规则,产生了伊斯兰世界的十大诵经流派。也有七大诵经流派一说。(12) 这些诵经家根据一定的音韵规律,恰当地运用确定的音调和不同的音色,在诵读《古兰经》的时候抑扬顿挫、轻重得体、沉薄适中,长短各异,使听者为此肃然起敬。例如,字母 “نـون(nun)” 的读法至少有三种:① 该字母标静音符号时,读法有抑、并和变四种;② 该字母标鼻音时,
其读法与静符时的读法一样;③ 该字母带叠音时,一般情况下,必须与其前面的字母一块完成其读音。另外,诸如其它一些读法与规则,须认真学习、研究、训练之后,才能达到恭诵《古兰经》的要求。如,某些长音,又被划分为自然长音(一般为两个自然节拍)和延长长音(一般为四个或六个节拍);与此相对的是短音,一般读一个自然节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相同发音部位的不同辅音、类辅音,出现在《古兰经》经文中,在诵读的时候要注意其“叠读”、“替换”等相关诵读规则。

(11)[阿拉伯文版] 沙特阿拉伯塔伊夫协助书局,1990
(12)同(10)P57.
(2) 一般文章的文体风格现在遵守该语言的基本词法、句法和句子的基本结构等规律,
而《古兰经》的语言风格除了与现在通用的阿拉伯语的字、词、句、语法、修辞等基本语言构成相一致外,还具有其独特的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语言的乐感。《古兰经》的语言表现在音美、韵美及旋律美。阿拉伯语中最富有乐感的颤音“ألراء ( Ra )”在不同的语境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而音度的长短会使听者产生无限的遐想和深沉的思考。这只有在诵读《古兰经》、或者恭听《古兰经》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诵经师们根据经文内容和经文的阿拉伯语字母语音、发音规律创制出了专门的调式,其曲调抑扬顿挫、纯扑清雅,节奏和旋律别具一格,形成一种特殊的音乐流”(见优素福 •纳光舜《阿拉伯——伊斯兰音乐及其对世界音乐的影响》――载《阿拉伯世界》1998年第1期)。例如《古兰经》第81章的第1--13节,每一节均以“ إذا (Iza )”(当…之际,当…时候的意思)开始,其主语是一个确指的名词(如太阳、星宿、山脉…),谓语成分是一个“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的被动动词”,而且从第2节开始在 إذا ( Iza )的前面加了一个连词“ألواو (Wawu)”(即和、与的意思)。这十三节经文节节相连,语感紧迫,节奏感强烈、鲜明、和谐,韵味铿锵有力,是一种特有的韵乐体散文。
إِذا الشَّمْسُ كُوِّرَتْ ⑴ وَ إِذا النُّـجومُ انْكَدَرَتْ ⑵ وَ إِذا الْجِبالُ سُيِّرَتْ ⑶
و إِذا الْعِـشارُ عُطِّلَتْ ⑷ وَ إِذا الْوُحوشُ حُشِرَتْ ⑸ وَإِذا الْبِحارُ سُجِّرَتْ ⑹
وَإِذا النُّفوسُ زُوِّجَتْ ⑺ وَ إِذا الْمَوْءُودَةُ سُئِلَتْ ⑻ بِأَىِّ ذَنْبٍ قُتِلَتْ ⑼
وَإِذا الصُّحـُفُ نُشِرَتْ ⑽ وَإِذا السَّمـاءُ كُشِطَتْ ⑾ وَإِذا الْجَحِيمُ سُعِّـرَتْ ⑿
وَإِذا الْجَنَّةُ أُزْلِفَتْ ⒀ عَـلِمَتْ نَفْسٌ مّـا أَحْضَـرَتْ ⒁
这13节经文的译文如下:
[1] 当太阳昏黯的时候,
[2] 当星宿零落的时候,
[3] 当山峦崩溃的时候,
[4] 当孕驼被抛弃的时候,
[5] 当野兽被集合的时候,
[6] 当海洋澎湃的时候,
[7] 当灵魂被配合的时候,
[8] 当被活埋的女孩被询问的时候,
[9] 当“你为什么罪过而遭杀害呢?”
[10] 当功过簿被展开的时候,
[11] 当天皮被揭去的时候,
[12] 当火狱被燃烧的时候,
[13] 当乐园被送近的时候,

而14第节,才是“主旨”所在“每个人对自己的表现都会知悉”。
② 严谨的语言结构。《古兰经》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段,使其表达明确、生动、形象,
起到教化、劝导的作用。利用概述、评论、提醒、警告等表现手法,向读者表明了美与丑,
真与假,好与坏。语言凝练,笔触苍劲,富有活力,但也富有情感。关于这一方面的例证会在“阿拉伯语修辞”里列出。
③ 内涵深遂,耐人寻思。《古兰经》的经文里有许多“设问句”来引发人们的思考,而这些设问句所罗列的许多自然现象本来可以用一般的叙述句来表达,但其效果当然没有设问句显得有力。例如第十章的第31--32节:
قـل مَـنْ يرزقكـم مِن السـمـاء و الأرض أَ مَـنْ يملك السمع والأبصار ومَـنْ يُخرج الحىَّ مِـنَ الميت و يُخرج الميتَ مِـنَ الحى و مَـنْ يُدبّر الأمر فسيقـولون الله ُ فقُـلْ أَ فـلا تتّقـون فذالكـم اللهُ ربّكـم الحـقّ فمـاذا بعـد الحـقّ إلاّ الضّلال فأنىَّ تصرفون
“你说:‘是谁从天上和地上给你们提供给养?是谁主持你们的听觉和视觉?是谁使活物从死物中生出?是谁使死物从活物中生出?是谁管理事物?他们要说:‘安拉!’你说:‘难道你们不敬畏他吗’?[31] 那是安拉,你们的真实(无疑)的安拉;在真理之外,除了‘迷误’还会有什么呢?你们怎么会颠倒是非呢?”[32]
这一组设问句,实质上又是一组排比句,连续发问,语势紧促,语气较强,自然比平铺
直叙的效果更有声色。紧接着又是一组反问句,而且紧扣上段经文,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类似这样有力有理的语言表达及深奥内涵的经文在《古兰经》中比比皆是。这里不再赘述。
④ 言简意赅的警世哲理。这里仅举一例说明,第一百零三章1--3节(本章只有3节经文)。
و العــصــر⑴ إنّ الإنسـان لَــفِى خُسْــرٍ⑵
إلاّ الذين آمنوا وعملوا الصالحـات وتوا صَوْا بالحقّ وتوا صَوْا بالصبر⑶
“以时光盟誓[1],一切人却是在亏折之中[2],惟信道且行善,并以真理相劝,以坚忍相勉则不然[3]。”


思考题:1. 简述阿拉伯语的历史渊源。
2. 简述标准阿拉伯语产生的历史背景。
3. 《古兰经》的定本对于阿拉伯语的标准化有什么积极意义?
4.浅谈《古兰经》的语言艺术特色。

 
第二章 阿拉伯语传播的途径及其影响

第一节    阿拉伯语在西亚北非的传播

正统哈里发时代,阿拉伯半岛被统一在了伊斯兰的旗帜下。阿拉伯人在取得了阶段性稳
定后,迫切地开始向半岛以外的其它地区迅速地进行扩张和征战。原因有二:一是虽然阿拉
伯人已经结束了“蒙昧时代”漂浮不定的游牧生活,也已经有了固定且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但“强悍勇敢,征服自然”的骚动的民族心理使他们不愿意冷守家舍,只要冲出家门,积压
在心头的骚动的原动力就会释放贻尽,也会看到外面的世界“海阔天空”。二是在昔日艰辛的生活环境中,阿拉伯游牧民族已经征服了沙漠中的“沙石风暴,缺水短食,道路不明和野兽袭击”,在自然天敌目前已显示出了“英雄的本色”,且为之自豪和骄傲;只有征服了其它部落或者民族,以盟主或首领的身份被众人所承认,曾经暗黮了的“自豪和骄傲”就会重新“光芒四射”。
在不足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阿拉伯人先后征服了叙利亚、伊拉克、埃及、波斯帝国的东部地区和北非沿海一带,到了倭麦亚王朝及阿巴斯王朝,阿拉伯人远足欧洲的安达鲁斯(西班牙)。一个幅员辽阔的阿拉伯帝国先后在大马士革、巴格达、菲斯、福斯塔特(开罗)、科尔多瓦等地建立。阿拉伯人在文化上、语言上、血统上和生活习惯上逐渐同化了被征服地的波斯人、叙利亚人、科普特人、柏柏尔人,……这些被征服地的人民都是阿拉伯民族的后备力量。此刻,阿拉伯民族的概念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再不是指“以阿拉伯语为母语,有共同阿拉伯贝都因人的血统”的一个数量非常有限的群体,而是在哈里发统治区“凡信仰伊斯兰教,使用(听说读写)阿拉伯语”者均可以称为阿拉伯人,不论他或者她原来的民族成分如何!与此同时,在强大的对外征战过程中,阿拉伯人深入中亚西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军事文化强国。在阿拉伯人管辖和统治的地区,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发展,也为影响世界其它地区人民的语言文化作了先期的贮备。下面,按不同地域来说明阿拉伯语的传播、发展情况,阿拉伯语对世界其他语言的影响,阿拉伯语和世界其它语言之间的相互融合。

一、阿拉伯语在沙姆地区的传播

沙姆地区,是一个历史地名,包括今天的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和约旦的广阔地域。该地区在被阿拉伯人征服以前是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居民——奈伯特人曾经在这里建立过若干个王国。在今天的约旦马安市西北的穆萨谷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奈伯特国。奈伯特人曾多次打败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入侵,一度成为该地区一个国力较强的王国。到国王哈里斯四世在位时(公元前9年――公元40年),奈伯特人创造了高度的富蔗和繁荣。之后阿拉伯古代民族——帕尔米拉人在这一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帕尔米拉(在今天叙利亚境内,即泰德姆尔国),帕尔米拉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阿拉伯语方言,而在书写时则使用了阿拉米文字,传播他们的文化,开创和发展他们先进的生产力并创造了著名的阿拉米文化。这种地区区域间的简单交流,表现的形式以语言的交流和血统的交流为主。它也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积极的效应,为阿拉伯语在这一地区后来的传播创造了先决条件。
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عُــمَــرُ بْــنِ الْخِطَــابِ)在位期间,哈里发政府把传播阿拉伯文化看作是管理社会的头等大事,号召民众开始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进军。公元638年8月,阿拉伯人在约旦河支流雅穆克河畔击败了拜占廷军人,夺取了拜占廷人对大马士革的管辖权;继而又进军耶路撒冷,占领了巴勒斯坦。从此,整个沙姆地区掌握在了阿拉伯穆斯林的手中。
随着军事化征服的不断加强,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也在这一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首先阿拉伯人,特别是阿拉伯穆斯林的当政者对被征服地的人民给予了“宽大明智”的政策:他们(阿拉伯人)保留原有的东罗马行政机构,减轻赋税,被征服地人民的生活及生命财产受到阿拉伯穆斯林的保护,但条件是必须交纳一定量的人丁税和土地税;而且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的宗教信仰将不会受到干涉,他们享有充分的个人生活自由。——这就是哈里发欧麦尔(عُــمَــرُ بْــنِ الْخِطَــابِ)手下的将军哈里德•本•沃利德(خـالِدُ بْنِ الوَلِيــدِ),与大马士革城的居民签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马士革协约”(签于公元635年9月)。就这样,新的政策使得被征服地人民的生活有了新的生机,他们从心底里感谢给他们带来新生活的阿拉伯穆斯林。这一系列明智的政策,加速了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文化在该地区的广泛传播。
公元700年,倭马亚王朝第五任哈里发阿卜杜•马立克(عَــبْـــدُ المــالِك)(公元685--705年在位)颁布哈里发令——“阿拉伯语为哈里发政府的官方语言”。与此同时,哈里发还号召阿拉伯穆斯林与当地人保持有好的生活往来,让阿拉米人时刻感受到阿拉伯文化的优越性,及阿拉伯民族优秀的文化底蕴;也使他们随时体验到阿拉伯人的“智慧”不仅仅只是在当政者的头脑中。这种混合杂居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民族血统的大融和,也加剧阿拉伯语言文化在该地区的迅速发展。此命令的硕果期出现在9世纪末10世纪初,此时此刻,阿拉伯语已成为沙姆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语言了,就连基督教的教会人员也都会使用阿拉伯语著书立说。阿拉伯语在沙姆地区的传播取得了完全和足够的胜利,这一地区成了最早被阿拉伯人征服,又是最早阿拉伯——伊斯兰化的地区之一。

二、阿拉伯语在两河流域的传播

阿拉伯语在两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传播的情况大致与在沙姆地区的传播有相似之处。“远在巴比伦时代初期,阿拉伯贝都因人早已与(生活在两河流域的)伊拉克人民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对伊拉克的文化早已有了逐渐深刻的认识……”(13) 古代也门人于公元240年,在幼发拉底河下游建立希拉王国,其首府在今天伊朗境内的库法城南约5公里处。希拉王国臣民深受波斯文化的影响,信仰基督教。同时,他们的日常言语是阿拉伯方言,生活语言是阿拉米文字。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希拉王国的臣民为阿拉伯半岛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传播和居民生活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们把波斯人的商品通过波斯湾运到阿拉伯半岛,为阿拉伯贝都因人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及生产资料;而且还把基督教文化、波斯文化和阿拉米文字输入到阿拉伯半岛。公元633年,希拉王国被大将哈里德• 本• 沃利德(خـالِدُ بْنِ الوَلِيــد)征服,王国臣民全部降服。
公元637年,阿拉伯骑兵攻占卡迪西亚,击败波斯主力军;次年占领距今天巴格达东南20英里的古波斯萨珊王朝的首府――泰西封。阿拉伯人进入并管理了伊拉克全境。阿拉伯人的到来,使伊拉克人民的宗教生活与文化生活逐步地发生了变化。哈里发欧麦尔命令士兵在被征服地设置军营,让军人“以营为家”,驻扎在营帐内,不得干扰百姓的日常生活;并要求要竭力保护被征服地人民的生活、生命安全。这一举措博得了被征服地人民的赞同。后来,阿拉伯军人在巴士拉和库法两地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军事营地,且在这两个军营中修建了清真寺,以便于阿拉伯军人生活的需要。他们以此为文化宣传和传播的阵地,开始对新穆斯林进行教育,使他们自觉地学习阿拉伯语和《古兰经》。在此基础上,继续对他们进行伊

(13)同(2)P181.
斯兰教的宣传。倭马亚王朝时,巴士拉和库法成为两河流域两大文化中心。就在这同一时期,阿拉伯语言和阿拉伯语法的研究工作也在这两个地方紧锣密鼓地展开,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学习阿拉伯语,学习《古兰经》、《圣训》,特别是为了新穆斯林更好地学习阿拉伯语言。这些学习和研究的积极行动,也刺激了担任政府公职的人员努力地学习标准的阿拉伯语,以便为哈里发政府辖区的人民更好地服务。
倭马亚王朝哈里发的“阿拉伯化”运动使阿拉伯语成为两河流域的官方语言,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语言;而到了阿巴斯王朝,巴格达则成为哈里发政府的首都。阿拉伯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麦格蒂希(مَـقْدِيشى)(?――公元990年)在其名著《最佳的地区分类》一书中如此描写两河流域的巴格达、库法和巴士拉:“伊拉克地区(两河流域)名人荟萃、学者辈出,该地区的水质甘甜,空气清新,…请看,哪位教法学家、诵经学家、文学家,哪位慷慨豪爽人士、智者哲人、英雄豪杰、隐士修行者、风雅聪慧之人不与伊拉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誉满寰宇的巴士拉、倍受世人称颂的巴格达、伟大的库法,…不都在伊拉克吗?…库法是一座建筑雄伟的城市,市场遍布、物产丰富,…巴士拉是一座开放的城市,与巴格达相比,其众多的仁人贤士更令我钦佩。我出席过一个巴格达所有的教法学家和长老都参加的聚会,与会者在谈起巴格达和巴士拉时,不约而同地认为:巴格达如果不把破损的房屋计算在内,其规模并不比巴格达大。…巴格达人风趣、优雅、聪慧而富有才智;谈吐文雅、学术精湛;巴格达名流如云,人才济济;巴格达是人人瞩目的中心,是人人向往的地方;所有的战争,都是因她而起;再美的语言也难以将她形容,再动听的词语也无法将她描绘,再感人的赞美也不能与其相配。”——这是埃及著名学者艾哈迈德•艾敏的力作《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正午时期[I])(中译本,第201—202页)。这一时期的阿拉伯人(广义上的阿拉伯人)成为阿拉伯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主力军。8----9世纪的“百年翻译运动”大大促进了阿拉伯语的发展和传播。此举将各国大量的古籍文献翻译成阿拉伯语,例如古叙利亚文献、希腊文献、波斯文献等。此举还使青年一代掀起新一轮学习阿拉伯语的高潮,也为阿拉伯语的进一步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9世纪末10世纪初,阿拉伯语已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交流的语言。

三、阿拉伯语在埃及的传播

早在公元前,古埃及人在其生活的西奈半岛上挖掘出了“铜”和“蓝宝石”。为了进一步开采这两种自然资源,也为了利于有效地、连续不断地挖掘、开采和运输,古埃及人修筑了一条专门的“运输专道”。该专道一直延伸倒了阿拉伯半岛西北部的沙漠边沿。以此“运输专道”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商业通道”,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征程中,成为古埃及人和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族之间沟通、交流、融合和合作的桥梁。阿拉伯人就通过当时著名的“商业通道”与埃及人进行着不同形式的往来,并把西奈半岛作为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地,渐渐地向埃及迁徙。根据阿拉伯学者贾瓦德•阿里的研究表明(见其力作《伊斯兰教以前的阿拉伯史》),早在公元前约330年,甚至比这一时间还早,生活中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卡哈兰等部落的一些敢于征服外部世界者通过西奈半岛移居到埃及。阿拉伯移民们在埃及境内顽强地维护着他们的生活习惯,过着一个相对独立的“阿拉伯村”式的生活。阿拉伯语就是这个阿拉伯村的“通用语言”。因为当时的古埃及人的日常用语是他们自己的母语——科普特语,而官方语言是“希腊语”。公元641---642年,阿拉伯人结束了拜占廷人在埃及的统治权。进入埃及以后,阿拉伯人以“优厚宽待”的政策安抚了被征服的埃及人民,并宣布允许继续使用作为官方语言的希腊文和科普特文,收藏了许多有价值的希腊文和科普特文“文献”。


倭马亚王朝初期,阿拉伯人开始有计划地向埃及移民。这些移民大多居住在福斯塔特(埃
及首府开罗的旧称,今天是开罗市的老城区。)及其近郊,自成“社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特殊的“社区”的外延也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纯一色的阿拉伯人也开始与埃及人接触、生活,过着混合杂居式的生活。这时的阿拉伯语还是在一个十分狭小的范围内使用。
公元706年,当时任埃及地方总督的阿卜杜勒• 本• 阿卜杜• 马立克• 本• 麦尔旺(عَــبْــدُ اللهِ بْــنِ عَــبْــدُ المَــا لِكِ بْــنِ مَــرْوان )颁布法令,规定阿拉伯语为埃及的官方语言。此时,埃及的“官方语言”——阿拉伯语对改变埃及社会的双语(希腊语和科普特语)齐肩并行的性状起了巨大的历史性转折作用。这一法令经过了时间的洗涤和人民意识的考验,在继续使用原来的语言的同时,阿拉伯语的使用开始宣传了,进而鼓励政府职员学习阿拉伯语,后来只允许使用官方语言——“阿拉伯语”。大约经过了20多年,阿拉伯语才成为埃及的官方语言。而普通百姓,也就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才漫漫地接受阿拉伯语。
大约150年后,阿拉伯化进程在埃及加快,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埃及城乡之间得到广泛传播,许多科普特人为了生计,纷纷改信伊斯兰教。因为成为“穆斯林”后,根据当时的法律就可以免缴“人丁税”。与此同时,阿拉伯人也大批地迁往埃及;他们一改往日的迁徙方式和居住格局,开始向埃及的农村大转移,并与当地的人民混合杂居,共同参与社会建设活动;后来,互相通婚——以利于人种的繁衍;互学——以利于生活的交流。据统计,从公元851年--857年间,有33个阿拉伯部落由阿拉伯半岛迁移到埃及。(14) 但此时埃及民间的语言还是科普特语。到9世纪中叶,伊斯兰教已成为埃及绝大多数人追随的目标和信仰的基础,而阿拉伯语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被更多的埃及人民所接受。他们放弃了自己的语言,选择阿拉伯语为他们日常的交际工具。公元10世纪,阿拉伯语成为所有埃及的科学文化的语言,科普特人已经习惯用阿拉伯语来书写。例如。公元985年担任某地区基督教大主教的撒威利斯•本•穆格发阿在其用阿拉伯语写成的《大主教神父传》一书的序言里写道:“我借助于可靠的基督教兄弟,请他们帮助我把我们所收集的科普特文和希腊文的有关大主教和神父们的传记材料译成埃及人所使用的阿拉伯文,因为懂得科普特文和希腊文的人已寥寥无几了。”(15) 然而感到庆幸的是,到公元11世纪,经历了400年风雨洗礼的阿拉伯语不仅是埃及大多数人民的日常语言,而且是埃及极少数非穆斯林的语言。也就是说,此时,阿拉伯语已经是全埃及人民的通用语言。阿拉伯人以此为契机,把阿拉伯语扩展到了埃及以外的地区。同时,阿拉伯人借助于尼罗河河水便利的条件,开拓了阿拉伯文化在尼罗河上游地区的传播,并以此为基础,继续开拓尼罗河下游地区(青、白尼罗河地区),使阿拉伯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四、阿拉伯语在西部非洲及地中海北部地区的传播

征服了埃及以后,阿拉伯人沿着地中海南岸继续西行,于公元7--8世纪之交征服了西部非洲的马格里布地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土著居民主要是柏柏尔人、腓尼基人、希腊人、罗马人,而统治者是操希腊语的拜占廷人。无论如何,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各民族的文化、生活、思维和意识与欧洲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以“海滨”为文化基调的罗马人和拜占庭人或多或少对生活中非洲西北部的土著居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影响。20世纪30---50年代法国派驻北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三国的殖民总督马塞尔•佩鲁东( Marcel Peyrouton )在1966年完成的《马格里布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4月第1版)一书的第8

(14)[埃及]艾哈买德•穆赫塔尔•欧麦尔《埃及阿拉伯语史》[M]{阿拉伯文}开罗 1970,P40.
(15) 同(14)P52.

章——《阿拉伯人进入马格里布》,详细叙述了阿拉伯人征服北非的全过程,其中描述道:倭马亚王朝的第一任哈里发耶齐德•本•穆阿威叶(يَــزِيــدُ بْــــنُ المُــعَــاوى),在父亲穆阿威叶的操纵下,合法地继承了哈里发的位置。之后便委任为父王的江山作出巨大功绩的大将阿慕尔• 本•阿绥(عَــمَــرُو بْــنُ العَـــــــاصىِ)为埃及总督后,紧接着策划进军北非。欧格白• 本• 纳费尔(عُــقَيْبُ بْــنُ نَــافِــع)(?――公元683年)被总督阿慕尔任命为进军北非的总指挥。公元 670年,欧格白•本•纳费尔(عُــقَيْبُ بْــنُ نَــافِــع)率军占据了突尼斯,修建了阿拉伯军人的驻军场——即:“凯鲁万”(القَـيْــرَوانُ)(见《马格里布通史》汉译本第150--151页)。阿拉伯著名历史学家伊本• 赫里敦(إبْــنُ خَلِـــدُون)(公元1332--1406年)这样描述:欧格白对凯鲁万城进行了规划,在城内修建了一座清真寺,……凯鲁万城周长3600庹(一庹[tuǒ]是一个人两臂左右伸出的长度,约1.67~1.70米),历时5年。
公元702年,整个马格里布地区也被阿拉伯人征服和管理。之后,阿拉伯人开始与当地的民众进行广泛接触,使被征服地人民感受到阿拉伯文化的气息。阿拉伯语也和当地居民的语言产生了默契的融和,渐渐地,阿拉伯语在当地居民中赢得生存的空间,并一跃成为诸多语言的“领头雁”。与此同时,哈里发阿卜杜•马立克(عَــبْـــدُ المــالِك)的“阿拉伯化”政策也在马格里布地区得到了贯彻,阿拉伯语取代了希腊语的官方位置。此刻,生活在该地区的百姓,为了顺应社会生活的发展,纷纷改奉伊斯兰教。因为伊斯兰教对他们而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使得柏柏尔人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饱满情绪投入到积极认真地学习《古兰经》语言的潮流之中;这又为阿拉伯语的学习和传播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局面、更为畅通前进的道路,为社会生活注入了新的动力。到公元9世纪初,马格里布地区出现了用阿拉伯语言文字著书立说的喜人场面;一时间凯鲁万(القَـيْــرَوانُ)成为马格里布地区的阿拉伯文化中心和穆斯林文化摇篮,规模大小不一的学校(麦德勒塞,المـدْرَسَــة)层出不穷,各种形式的讲坛里的学习氛围日见高涨。
随着大批阿拉伯移民的迁入,他们开始与柏柏尔人杂居,互相通婚。渐渐地马格里布地区走向了阿拉伯化的正规道路,到公元12--13世纪,在北非地区逐渐完成了多民族语言的大融合。并把阿拉伯化的进程推向了与之相邻的毛里塔尼亚,直到16世纪毛里塔尼亚地区才基本完成了阿拉伯化。
除此之外,阿拉伯语还随着对外的军事活动被阿拉伯军队带到了诸如波斯(الفـارس,伊朗)、安达鲁西亚(الأَنْدَلُــوس,西班牙)、安纳托利亚(أنـاضُــول,土耳其)、西西里岛(صَـقَـلِّــيَّـةٌ)、南亚次大陆等地。在这些地区建立了诸如呼罗珊(الخـرسـان)、布哈拉(البُـخـارى)、格尔纳达(القـرنـادة)、科尔多瓦(القَـْردوان)、卡尔肯(الكـاركى)、马扎里谢里夫(مَزار شريـف)等多个较为有名的文化中心。在300多年的时间里阿拉伯语以其神奇的速度和无限的魅力传播到了亚、非洲的广大地区,被众多的百姓所接受,开辟了大马士革(دِمَشْق)、巴格达(بَـغْـداد)、福斯塔特(فُسْطَـاط)、凯鲁万(القِيْروا ن)、科尔多瓦(القَـْردوان)、布哈拉(البُـخـارى)、库法(الكُـوفى)、巴士拉(البصْـرة)等富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阵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 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为阿拉伯语的推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阿拉伯人和非阿拉伯人,都有义务学习《古兰经》,了解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教规,而《古兰经》是阿拉伯语下降的,不学习阿拉伯语何以学习《古兰经》、了解伊斯兰教基本教义和教规。
● 当政者的“英明决策”使被征服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安全和保护,当政者的政令博得了被征服地百姓的赞同和拥护,与此同时,被征服地百姓也对他们(当政者)带来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阿拉伯化”政策为阿拉伯语的广泛传播注入了活力,具有十足政治色彩的“阿拉
伯语”获得了极为广泛的交际功能和高频率的使用范围。届时,被征服地人民所固有的语言被孤立在“非政府语言”圈之外,从另一个侧面又进一步刺激了阿拉伯语的发展和普及。
● 在阿拉伯化政策实施的过程中,阿拉伯语吸纳了与之有近缘关系的诸类语言的词汇,
并最终取代了那些语言而成为被征服地人民的通用语言。

第二节    中世纪阿拉伯语的发展

历史语言学家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将阿拉伯语言的发展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

(一)贾西利叶时期(公元475--622年)这一段时间,古莱氏部落的方言成为阿拉伯半岛居民的通用言语;阿拉伯人口头创作的诗歌是当时语言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伊斯兰时期(公元622--750年) 因为社会历史的原因,此时期又被分为两个阶段:
(1)伊斯兰初期(公元622---661年) 伊斯兰初期,一盘散沙的阿拉伯个部落被团结在伊斯兰的旗帜下,阿拉伯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仅是阿拉伯民族通用的语言,而且是阿拉伯文学的语言和伊斯兰教的宗教语言。公元651年,《古兰经》最后定本,大大促进了阿拉伯语言由口头语向书面语的过渡和转化。但是,诗歌仍然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语言和文学的表现形式,例如哈桑•本•萨比特(حَــسَــنٌ بْــنُ ثَــابِت)(?——公元674年)的诗歌,以“宗教”为主题,教育人们追求真理,远离愚昧。
(2)倭马亚王朝时期(公元661——750年) 这一时期阿拉伯人建立了以大马士革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的统治体系。阿拉伯语言也在该地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家族势力的涨潮,和对政权势力的“赞美”,曾出现了诸如本•艾比(إبْــنُ أَبىِ)(?——公元673年)等著名的带有政治色彩的演说家。这些演说家为了达到其演讲目的和效果,不惜耗费大量的心思将阿拉伯语词汇及其表达进行无数次的锤炼,使讲出的每一个词均能达到完美的境地,使阿拉伯语言的表述达到了足够的凝炼,为后人使用较为正规(统)的阿拉伯语奠定了基础。与之相对的是,还出现了许多以讽刺诗和辩驳诗而著称的诗人。如:艾卜• 马立克• 基耶斯•本•奥斯(أبُو مَــالِكٌ قَــسُّ بْــنُ العَــوْص)(公元640年--713年),人们习惯地称他“艾赫塔勒”,即他的绰号是艾赫塔勒。艾赫塔勒自幼喜爱文学,尤其喜欢作讽刺诗攻击他人,他最先攻击的是他的后母;后来他写了很多颂扬倭马亚的诗歌,也写了不少为捍卫部落利益的讽刺诗。艾赫塔勒是倭马亚王朝的三大诗圣之一。当然了,贞洁爱情诗仍然是伊斯兰时期的上乘之作。值得庆幸的是,这一时期,阿拉伯语与被征服地人民的语言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交流和融和,许多外来词汇(被征服地人民的母语中的词汇)被阿拉伯人吸纳,并对其进行有效地语言“阿拉伯化”,成为阿拉伯语词汇中的新的词汇。与此同时,学者们在对《古兰经》研究的同时,也对阿拉伯语语法的规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逐步总结出其中的规律。为了人们更好地学习,阿拉伯语字母被学者们增置了“读音符号”,且还规范了统一的书写形式。关于这一方面,将在专章介绍。
(三)阿巴斯时期(公元750---1258年) 公元750年穆罕默德叔父阿巴斯的后裔获得了政治权利,建立了阿巴斯王朝,建都巴格达(بغــداد)(公元762年)。此王朝的前100年,即从公元750年到公元850年左右,不仅是该王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而且也是阿拉伯语发展的黄金时期,阿拉伯语作为当政者的官方语言和伊斯兰宗教语言,通行于西亚、北非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也被其他地区的人民所采用。这,一时期,阿巴斯王朝的三位当政者曼苏尔(مَــنْصُــور)(公元754---775在位)、哈伦• 拉希德(هَــارُون بْــن رَشِيــد)(公元786---809在位)和麦蒙(المَيْمُــون)(公元813---833在位)的英明决策和对阿拉伯文化的足够重视,使阿拉伯语及以阿拉伯语言为载体的诸多学科群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1) 百年翻译运动。 阿拉伯翻译运动的鼻祖是倭马亚王室麦尔旺家族中的才子——哈里德•本•耶齐德•本•穆阿威叶(خَــالـد بْــنُ يَــزِيد بْــنُ المُعَــاوى)(?——公元704年),
他博学多才,对化学、医学等学科均有精深的造诣。虽然哈里德本人不懂阿拉伯语以外的任何语言,但他依着王室嫡系的身份,把生活在叙利亚、埃及等地的精通阿拉伯语的希腊哲人组织起来,责成他们翻译外文(希腊文、古叙利亚文或科普特文)学术专著,这些学术专著以医学、化学等社会实用知识为主。这就是阿拉伯历史上以阿拉伯语作为母语进行的第一次翻译尝试。百年文化翻译运动正式开始于公元8世纪中期(倭麦雅王朝时期),一直延续到公元10世纪后半叶(阿巴斯王朝),前后历经了250多年。后来还对波斯文学术著作进行了翻译。通过这些翻译的尝试,阿拉伯人充分地意识到哈里发统治的疆域以外的民族有许多值得他们借鉴和学习的知识。中世纪著名历史学家伊本• 赫里敦(عَـبْـد الرَحَـمَـان بْـنْ خَـلِـدُون )(公元1332---1406年)在他的《历史绪论》中说:“阿拉伯人天性近于文化,能从所交往的民族吸取益处。”而阿巴斯王朝时期宽松的学术氛围吸纳了大批知识分子,他们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胜过了倭马亚王朝时期的包括宗教在内的社会科学的研究。其翻译运动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 公元754---809年,即从曼苏尔(مَـنْصُــور)到哈伦•拉希德(هَــارونُ بْــنُ رَشِيـد)时期。主要翻译天文学、医学、数学、逻辑学、哲学、论理学等学科。
② 公元813---833年,即麦蒙执政时期。为了能使翻译活动和学术研究步入正规,麦蒙拨款兴建了阿拉伯帝国第一个科研机构——智慧宫,并任命贤士能人管理这个机构,例
如:叙利亚的叶哈亚•本•马赛维(يَــحْىُ بْــنُ مَــصَوى دِمَشْقِىّ)、伊拉克的侯赛因•本•伊斯哈格(حَـسَيْــنُ بْــنُ إشْحَــاقَ العِــراقِىّ)等,对有成就者以“与译稿的重量等同的黄金”进行赏赐。这一时期的主要译作是柏拉图的哲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印度的数学和天文学、波斯的文学等。在翻译的过程中,许多波斯语词汇和希腊语词汇被引进到了阿拉伯语言之中,并在阿拉伯语语法规则的干预之下,使其阿拉伯化,成为阿拉伯语言中的一个正式词汇。后人在这个基础上,根据派生词的规则,演变出了许多新的“阿拉伯语”词汇。
③ 公元833——到10世纪后半叶,即百年翻译运动的后期。这一时期仍然翻译用希腊语书写成的各种文献。
(2) 标准阿拉伯语语法的制定。在社会交往中,阿拉伯语词汇尾音的读法千篇一律地被读做静符音。为了维护阿拉伯语的纯洁性,便于人们学习阿拉伯语,准确地诵读《古兰经》,这一时期的阿拉伯语语法学家,根据《古兰经》和《圣训》中经文的固定语法地位,以及古典诗歌与贝都因人的口语,对阿拉伯语语言现象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研究,总结出了标准阿拉伯语语法规则。到公元9世纪初,阿拉伯语语法规则基本定型,并编写出了第一部阿拉伯语语法《西伯威书》( كِتَــابُ شَبْوَيْه ) 和第一部词典《艾因书》( العَــيْنُ )。为阿拉伯语词法和语法的进一步完善制定出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较为坚实的规则。之后出现了诸如艾布•阿里•法里西(أَبُو عَلِـىٍّ الفَــارسِىّ )(?―公元987年)、伊本•金尼(إِبْــنُ جَــنَــيْنِ)(公元942--1002年)、伊本•法里斯(إبْنُ الفـارسِىّ)(公元1004年卒)等巴士拉派和库法派阿拉伯语著名语法学家。
(3) 文学创作。这一时期,阿拉伯文学除诗歌、散文外,还有其它学科的著作,如艾卜•柏克尔(أَبُـو بَــكْــرُ)的《天花与麻疹》、伊本•西那(إِبْــنُ سِينَـا)的《医典》;法拉比(الفَــرابِى)的《论理智》、安萨里(أَبُــو حَمِيـد مُحَــمَّدُ بْــنُ مُحَــمَّدُ العَـسَّــال)的《哲学家的矛盾》;艾卜•阿巴斯•艾哈迈德•拔汗尼(أَبُــو عَبَّــاس أَحْــمَــد البَخَـاـنّْىِ)的《星象学与天体运动之详集》;穆罕默德•本• 穆萨• 花拉子密的(مُـحَـمَّــدٌ بْـتنُ مُـوسى الخَوارَزْمِى)《代数和方程计算法》;贾比尔•本•哈颜(جـابِرُ بْــنُ حَىّ)的《化学的奥秘》;伊斯泰赫里(إسْتـخلِى)的《省道志》、哈桑•本•艾哈迈德•哈姆达尼(حَــسَــــــنٌ بْــــــــــنُ أَحْــمَـدَ حَــمْــدانّى)的《阿拉伯半岛志》;艾哈迈德•柏拉佐理(أَحَــمَــدُ البرازُلِى)的《各地的征服》、塔柏里(الطبْرِى)的《历代先知和帝王史》;艾卜•阿莱• 麦阿里(أَبُــو عَــلاء المَــعَـرى)的《宽恕书》;贾希兹(الـجَــاحـظ)的《修辞与阐释》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阿拉伯文学评论和文学批评的高潮此起彼伏,涌现出了一大批学者,主要代表人物有:艾布•希拉勒•阿斯凯利(أَبُــو هَــلال العَــسْكَــرى)、伊本•拉西格(إِبْنُ الراسِــق)等。艾布•希拉勒• 阿斯凯利(أَبُــو هَــلال العَــسْكَــرى)的文学评论专著是《两种创作》,伊本• 拉西格(إِبْنُ الراسِــق)著有《诗歌写作及批评准则》。
(4) 伊斯兰教诸学科的研究 。 《<古兰经>注》:在穆圣时代,先知穆罕默德就对《古兰经》中某些经文加以注释,以便人们了解和学习。随后,哈里发阿里(عَــلِىٌّ يْــنُ أبى طالب)也对其中的某些经文给予了解明。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先知的堂弟阿卜杜拉• 本• 阿巴斯(عَــبْــد اللهِ بْــنُ العَــبَّــاس)也对《古兰经》中的部分经文作过注解。后来的许多学者,陆续展开了对《古兰经》的研究,《<古兰经>注》学这门独立学科就产生了,比较著名的经注学家有:穆罕默德•伊本•塔巴里(مُــحَــمَّــدٌ بْــنُ الطَّــبْرِى)(公元838---923年)、纳绥尔丁• 拜伊达维(نَصَرُ الدِيــن البَـيْدَوِىِّ)(?――公元1286年)、穆罕默德• 本• 欧麦尔• 本• 哈桑• 法赫鲁丁• 拉齐(مُــحَــمَّــدٌ بْــنُ عُــمَر بْــنُ حَــسَــنٌ بْــنُ فَــخْــر الدِيــن الــــــــــــرَّازِىّ)(公元1149---1209年)等。穆罕默德•伊本•塔巴里(مُــحَــمَّــدٌ بْــنُ الطَّــبْرِى)的第一部名著是《古兰经解总汇》(《 جـامعة البيـان فـى تفسير القـرآن[ Jamial-Bayan fi Tafsir al-Quran ]》)。他按照《古兰经》的编排顺序,逐章、节、段、句进行解释,把先知穆罕默德、圣门弟子、再传弟子所传法律、词意和历史背景的解释列在一起,每段传述均附有传述系统和传述线索。他汇集了大量的经外传闻(包括犹太教的许多传说),吸收了许多阿拉伯语言和文学文献资料,且博采前人对《古兰经》注释的学术成果,丰富了他的《古兰经》注释的内涵。《圣训》:如《布哈里圣训实录》、《穆斯林圣训实录》等。《教义学》,也称为《凯拉姆学》:即用理性和逻辑思维的方法对“造物主”的属性进行论证。开启这门学科先河者乃属倭马亚王朝时期的学者哈桑• 艾布• 塞义德• 本• 也萨尔•巴士里(حَـسَـنٌ أَبُــو سَــعَــد بْــنُ اليَسَــع البَصْــرِىّ)(公元642---728年),之后有瓦绥勒•本• 伊妥义(واصِــل بْــنُ العِــطــاى)(公元699---749年)、艾布• 优苏福• 叶尔古柏•本• 萨巴赫• 肯迪(أَبُــو يُــوسف يَعْــقُــوب بْــن السَّــبَّــاخ الكِــنْدِىّ)(公元796---873年)、艾布•奈斯尔•穆罕默德•本•法拉比(أَبُــو أَنَسُ مُــحَــمَّــدٌ بْــن الفَــارابِىّ)(公元874---950年)等。《伊斯兰教法学》领域,有著名的伊斯兰法学家艾布• 哈尼法• 努尔曼• 本• 萨比特(أَبُــو حَنِيـفُ نُعْــمَــانُ بْــنُ ثَــابِتِ)(公元700---767年)、穆罕默德• 本• 伊德里斯• 本•阿巴斯•沙婓仪(مُــحَـمَّــدٌ بْــنُ إِدْرِيسُ بْــنُ عَــبَّــاس الشَّــافِعِىّ)(公元767---820年)、马立克•本•艾奈斯(مَــالِــكٌ بْــنُ أَنَــسُ )(公元715---795年)和艾哈迈德•本•穆罕默德•本•罕百里(أَحْــمَــدُ بْــنُ مُــحَــمَّــدٍ بْــنُ خَــنْبَــل)(公元780---855年)等四大伊斯兰法学学派的奠基者。
(5)其它学科。 如伦理学、哲学、自然科学、艺术等。另外还有商业学、农业学、
手工业学、市场学、司法学、行政学等。
从9世纪中叶到13世纪末,阿拉伯语言之所以能成为阿巴斯王朝的国家语言和通用语言,究其主要原因是前一段时期阿拉伯文化鼎盛的辉煌成果的自然延续和再度发展。

(四)蒙、土时期(公元1258---1798年) 此时期又分为: 蒙古人阶段(公元
1258---1516年)和土耳其人时期(公元1516——1798年)。
⑴ 蒙古人时期 1258年蒙古人攻陷阿巴斯王朝的首府巴格达,政治权利的转移使大量的阿拉伯语典籍被不识阿拉伯语的外来民族当作垃圾付之一炬,与之相随的是许多科学文化设施(包括学校、图书馆、研究机构、藏书馆等)被催毁,学者文人被杀戮。从此,阿拉伯语的应用处于一个十分险恶的低谷。以至于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إِبْــنُ البَطُــوطة)公元1327年在巴士拉伤心地看到“这座城市已经找不到一个懂(阿拉伯语)语法的人了!”另外像波斯(伊朗)、西班牙等地阿拉伯语的使用也日渐畏缩和衰退。然而令人庆幸的是在埃及,因阿拉伯什叶派穆斯林掌握着当时帝国的政权,阿拉伯语才免于“人为的灾难”被保护了下来。这块自然“安全”佳境为许多学者文人提供了发挥他们才能的场所,从9世纪中叶到16世纪中叶,阿拉伯穆斯林在埃及修建了以艾资哈尔大学(الجَــامِــعَة الأَزْهَــرَة)为中心的文化阵营,使阿拉伯语在埃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学者云集其中,著书立说,探讨学问,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历史真迹,也为阿拉伯语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学者们的著作门类齐全涉及范围广,如伊本•赫里康(شَمْـسُ الدين بْـن خَـلِّكـان)(公元1211---1282年)的《名人简历》,记载了历史上865位伊斯兰文化名人,这部《名人简历》是用阿拉伯语写成的民族传记的第一部辞典;学者苏猷推( جلال الديـن السُّيُــوطِى)(公元1445---1505年)一生的作品超过500种,涉及《古兰经》学、《圣训》学、教律学、语言学等阿拉伯(伊斯兰)学科的各个领域;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 白图泰(إِبْــنُ البَطُــوطـة)(公元1304---1377年)的《伊本• 白图泰游记》;祖籍突尼斯生活在穆斯林管理下的安达卢西亚的史学家伊本• 赫里敦(إبْــنُ خَلِـــدُون عَــبْــد الرحَـمــان)(公元1332---1406年)的《历史绪论》等为后人研究历史、人文提供了丰富、宝贵和翔实的资料。
⑵ 土耳其人阶段 从1516年起,土耳其人效仿蒙古人对被征服地阿拉伯各国文化(语言、教育方式、传统美德、生活习惯)的作法,且有过之而绝不逊色,同时他们还无情地进行经济掠夺和残暴的政治专制,竭力推行“愚民”政策,不支持学术活动,强令国家机关、法庭、学校必须使用土耳其语。其结果是在著名的阿拉伯文化大都市——大马士革和阿勒颇地区找不到一家出售阿拉伯文书籍的书店。这个时期,阿拉伯语的衰落已经到达如此的地步,不能不让人心寒。总之,蒙土时期的阿拉伯文化,特别是阿拉伯语确实是处在一个日落西山的“衰落时代”。

(五)近代发展期 主要是阿拉伯语的复兴阶段(公元1798---1945年)和蓬勃发展阶段(1945年——目前)。
⑴ 复兴阶段(公元1798---1945年)
1798年,那破伦远征埃及,虽然失败了,但它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发展目标已经注意到具有战略位置的阿拉伯世界。此举一发不可收拾,而且愈演愈烈,随着军事烟火的不断蔓延,诸如印刷机器、印刷技术、翻译机构等代表“先进”文化及文化传播设施、学术活动场所相继应运而生。1830年,阿尔及利亚沦为法国的殖民地,到1945年,除沙特阿拉伯表面上独立以外,其余的阿拉伯国家几乎都被英、法、意、西班牙等殖民列强所瓜分。在这种情况下,阿拉伯人民陷入了被奴役被压迫的境地,他们的语言文化也受到极大的歧视和摧残,土耳其语、英语、法语等被殖民当局定为官方语言;西方列强的经济秩序、文化模式、技术手段和思维理念的渗透使阿拉伯民族不得不静下心来面对“残酷的现实”,也不得不正面直视他们面临的困境。他们意识到如果不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发展民族文化,其日后的生存就会非常的艰难,而且很难立足于世界。
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帕夏(1805---1849年)首先发端恢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向欧洲(法国、英国和意大利)派遣青年学习技术、语言。1813---1847年先后派遣留学生300多人;兴办新式学校(军事专科学校、医科学校、农业专科学校等),创建印刷业,兴建布拉格印刷厂;开办外语学校,设立翻译局;值得庆欣的是在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时代,阿拉伯世界的第一份阿拉伯语报纸《埃及事件》于1828年在开罗正式问世。到19世纪中后期,埃及已经建立了许多高等院校、中小学和女子学校,还创建了图书馆和歌剧院;同时,大量的西方科技书籍被译成阿拉伯文,介绍给阿拉伯人民;通过翻译使大量新词汇,特别是译词和借用词充实了阿拉伯语的词汇。这些举措唤起了沉睡许久的饱受欺凌的阿拉伯民族,他们感到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不能如此般拱手让给别人且成为他们的“弃物”,特别是西方列强。民族的觉醒,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是阿拉伯民族对本民族文化再发现、再复兴的最好的例证。这些举措为复兴、普及标准阿拉伯语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20世纪30---40年代,是现代阿拉伯语走向完善、成熟的时期,其语言功能、语法构造和表达形式都比过去游乐很大的进步和发展。阿拉伯各国力争尽最大的努力兴办教育事业,普及文化。与此同时,在穆罕默德•阿里领导的社会中,一大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年轻人脱颖而出,诸如军事教官、科学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他们为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此时此刻,许多有志向的阿拉伯青年,把学习技术、报效民族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纷纷前往西方国家学习科学技术,吸取能在一定时期改变阿拉伯民族所拥有的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风俗的新思维、新理念,使这个民族在几个世纪里被蹂躏麻木了的灵魂重新复苏,使他们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的建设者和维护者;与此同时,许多有志之士,也告诫青年一代,阿拉伯民族所固有的传统民族文化,比现代文明光环影射下的“流行文化”更优越、更先进!——见苏丹作家塔伊布• 萨利赫( طَيبُ صَــالِح)的小说《移居北方的时期》(李占经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9月版)。
⑵ 二战以后,各阿拉伯国家先后获得了独立,他们在维护国家主权、振兴民族经济、
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阿拉伯语也在社会文化领域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已经取得了与社会文化相媲美的地位,可以通俗流畅地表达有关的社会制度、法律条款、意识形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生活方式,其表达范围已经超出了固有的“诗歌、经文、祷词…”,表达方式更加丰富活泼。埃及学者邵基•戴伊夫(شـوقى ضَيْف)说:“它(阿拉伯语)既有文学语言流畅豁达的特点,又有方言通俗易懂的特色。”(16)
石油的发掘,为阿拉伯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弘扬再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海湾阿拉伯国家在上世纪60---70年代加速了新闻媒介和教育文化的发展步伐;而像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三个法属殖民地国家也开始推行“阿拉伯化政策”,至此,阿拉伯语被所有阿拉伯国家当作第一语言——国语而使用,殖民者语言、文化现象渐渐地退出了社会各阶层;各阿拉伯国家首先在小学和中学推行和实施用阿拉伯语进行教学的新局面。然而,由于地域性的因素,阿拉伯语出现了词汇、语法、语音、语义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许多方言群,如埃及方言、叙利亚方言、伊拉克方言、摩洛哥方言、沙特阿拉伯方言。这些方言群中的大部分词汇,对于阿拉伯民族而言可以说是“通用”言语,人们不但能听懂,而且还会运用自如。实际上,以开罗方言为基础的埃及方言,在所有阿拉伯国家中的居民生活圈里的使用率极高,达到60%之多,而标准语的使用率只有23%左右。这是因为埃及方言通过新闻、媒体、文学作品、戏剧等形式被埃及以外的阿拉伯人广泛接纳和不断使用,渐渐地成为阿拉伯民族
通用的准“标准方言”。这些方言的语法词汇、基本构词没有什么改变,只是日常的口头表达稍有不同罢了,它不会影响语言的本身。
(16)[埃及] 邵基•戴伊夫:《埃及阿拉伯现代文学史》{阿拉伯文} 开罗 1961 P200.

第三节    阿拉伯语对世界诸语言的影响

到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以他们明智的决策使被征服地人民折服了他们的领导,同时也为阿拉伯人统治的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奉献。这是因为阿拉伯人的“宽宏政策”使包括叙利亚、埃及、两河流域、安达卢西亚在内的被征服地人民,把阿拉伯统治者看为恩人,把具有阿拉伯血统的普通百姓认为是盟友。这样做的结果是被征服地人民所创造的优秀的文化被保护了下来,为多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与广泛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开创了便利通道。阿拉伯民族从希腊人、波斯人、罗马人、古埃及人那里吸纳了诸多的知识。这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学习的良好态度,大大刺激了对文化古籍的翻译和整理,为对西方文化的交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后来的岁月里,阿拉伯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阿拉伯文化也随之传播到了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广大地区,使阿拉伯语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一些非阿拉伯人也在不同程度地使用着阿拉伯语。如现在的南太平洋岛国——科摩罗群岛的土著居民,他们使用的语言——科摩罗语是由阿拉伯半岛游牧居民的语言和非洲土著居民的语言“斯瓦黑里语”共同作用的结果;又如阿拉伯文化输出的结果,使中国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阿拉伯语词汇。

一、阿拉伯语对英语的影响

英语——当今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语言。阿拉伯语对其的影响是肯定的。许多学者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力作来阐明阿拉伯语对英语的影响。例如:阿拉伯学者法塔哈拉•吉尔吉斯的论著《英语中常见的阿拉伯语词汇》、阿卜都•麦吉德•邵基教授的《英语中的〈古兰经〉词汇》、苏来曼•艾卜•欧什(سُـلَيْمـان أَبُـو العُـوش)博士的力作《英语中源于阿拉伯语的词汇一万例》。还有英国东方学者瓦里特• 泰勒的《英语中的阿拉伯语词汇》(Arabic Words in English ----Oxford Press)一书对《牛津英语大词典》中记录的阿拉伯语词汇介入英语的年代、社会文化背景及途径等作了大量细致的考辩工作。他认为英语中源于阿拉伯语的词汇有一千个,并由此派生了几千个词汇,其中最常用的有260个左右。

直接借入且被同化的阿拉伯语词汇 例如:مر ( myrrh没药,825年) ,زعفران ( saffrorn番红花,1200年) ,أمير البحر ( admiral海军将官,1205年) ,الأكسير ( elixir精髓,1266年) , سكر( sugar糖,1289年) , قطـن( cotton棉花,1290年), ترجمان( dragoman译员,1300年) , صك( cheque支票 ,1314年), العـود (lute 琵琶,1361年), البورق ( borax 硼砂,1386年 ) , شروب ( syrup糖浆,1392年) , مسك( musk麝香,1398年), الصفر ( cipher零 ,1399年), ليمون ( lemon 柠檬,1400年), مومياء ( mummy 木乃伊,1400年) ,القنـد( candy 冰糖,1420年), صندل ( sandal檀香,1440年), سمسم( sesame芝麻,1440年), الكروياء ( caraway小茴香,1440年) , الجبــر( algebra代数,1451年), دار الصناعة ( arsenal兵工厂,1506年), الكحول( alcohol 酒精,1543年), القيراط( carat克拉,1552年), البنزوين( benzoin 安息香,1558年), غزال ( gazelle 羚羊,1582年 ), مجلة ( magazine杂志,1583年), تعريفة ( tariff价目表,1591年 ), جرة( jar瓶,1591年 ), زرافة ( giraffe长颈鹿, 1594年 ), الله ( allah安拉,1610年 ), قيثارة ( guitar吉他,1621年), الكـوة( alcove壁孔,1623年), عربى ( arab 阿拉伯人,阿拉伯的, 1643年) , رزق ( risk危险,1661年), وسمة ( bismuth铋,1668年),صفة ( sofa沙法,1725年), تنوين( nunation在词尾加鼻音音符,1776年 ), سموم ( simoom热风,1790年),بولايتى ( blinghty本土,老家,1915年) 等。

以拉丁语为中介借入英语的阿拉伯语词汇 这主要是通过拉丁语翻译的词汇,主要有:
1. 鸟、鱼、兽类词汇,如:الرخ ( roc大鹏,1579年 ), بلبل زبراء( zebra斑马,1700年 ),( bulbul夜莺,1784年 ), قطة( cat 猫 )。
2. 植物类词汇,如: المن( manna木蜜[药], 897年 ), سبانخ ( spinach菠菜,1530年), عصفر ( safflower 红花,1562年), الكافور ( campher 樟脑,1570年 ), ليلاك( lilac丁香花,1625年 ), الباذنجان( aubergine茄子,1794年 )。
3. 化学词汇,如: الأنبيق( alembic蒸馏器,1374年 ), لازوردى( lapis青金石[矿],
1398年 ), النطرون( nitre硝石,1400年 ), طباشير ( tabasheer竹黄 ,1598年 ), الطلق( talc云母,1601年 )。
4. 服饰类,如: فستان ( fustian粗斜纹布,1200年 ), تافته( taffeta塔夫绸,1373年 ), شـف( chiffon薄纱,1876年)。
5. 颜料类,如: أزرق( azure天蓝色,1374年 )。
6. 餐饮(具)类,如: شربت( sherbet冰果子露,1603年 ), كالرماد ( caramel焦糖,1725年 )。
7. 地理及旅游词汇,如:طوفان ( typhoon台风,[阿:洪水],15888年 ),حكيم ( hakim贤人,1615年) , بخشيش( bakhsheesh小费,1625年), سراى ( serai客栈,[阿:王宫],1672年 ), فلاح ( fellah 农夫,1743年), هـودج( howdah 轿子,1774年),وادى( wadi 河道,1839年 )。
8. 数学词汇,如: الخوارزمى ( algorism花拉兹密,1230年 )。
9. 外科医疗词汇,如: صداع( soda苏打,[阿:头痛],1540年 )。
10. 音乐(器)类,如: طنبور( tambour小手鼓,1484年 )。
11. 专有名词,如: جبل طارق( Gibraltar直布罗陀,1592年) ,أثْيٌــوبِيَـا ( Abyssinia 阿比西尼亚[埃塞饿比亚],1598年), السيد ( cid 首领,1687年)。
12. 伊斯兰教词汇,如: منارة( minaret清真寺宣礼塔,1682年 ),جن ( genie妖怪,精灵,1755年),القرآن( Koran《古兰经》), الإمـام ( Imam伊玛目 ), المسلم ( Moslem穆斯林 ) ,خليفة( caliph ,哈里发 ),شيخ ( sheik 谢赫,长老 ), وزير ( vizier 部长,大臣 ) 。
13. 航海词汇,如: حبل( cable绳索,1205年 ), داو( dhow独桅帆船,1799年 )。
14. 其它词汇,如: رزية ( razzia袭击,1281年 ) , خطـر( hazard危险,1300年 ), راح اليد ( racket球拍,[阿:手掌],1500年 );دينار ( dinar 第那尔,1634年), درهم( dirham 迪尔罕,1788年), طـول ( tall高 ), جـود( good好 ), رفـض( refuse拒绝 ), دون( down向下 ), قـائد( guide领导 ), حـوش ( house 房子),قطع ( cut 切割 ), عـلة( ill 疾病 )。
15.天文学词汇,如:السمت ( Aziomth 方位 ), نظر( Nadir 天底 ),الطـائر ( Altair 牛郎 ), الواقع( Vega 织女 )。
英国学者瓦里特•泰勒还对借入英语中的阿拉伯语词汇的年代进行了研究表明,12世纪中叶前借入英语的阿拉伯语词汇数量较少,到16世纪初,借入的阿拉伯语词汇量相对增加,而16世纪中叶开始,借入的词汇量最多,且借用比率增长很快。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时期从阿拉伯语借入的英语词汇达到了顶峰。在诗人莎士比亚 (1569---1616年)的剧作中,可以找到阿拉伯语的痕迹。(17)

二、阿拉伯语对西班牙语的影响

在现代西班牙语中,阿拉伯语对它的影响仅次于拉丁语。因为阿拉伯人曾统治西班牙(史称“安达鲁西亚”)800年(从公元8世纪初到16世纪末),统治阶级所操的语言――阿拉伯语,也由“官方语言”渐渐地转移到民间,后来成为一种“通用语言”。其不但在语音、语法,而且在词汇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当地“土著居民”的言语。据统计,西班牙语源于阿拉伯语的词汇有四千多个,约占西班牙语词汇总量的8%。仅次于拉丁语。(18)
(17)同(1)P106-118.
(18)同(1)P124。
关于这一方面的论证,在此引用上海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系陆经生教授发表的一篇论文,原载于《阿拉伯世界》(杂志)1988年第1期。他主要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语音成分 阿拉伯语中发“咝”声的舌尖齿龈摩擦音被借入到西班牙与当中,并被西班牙语中发“咝”声的清音/s/ 和浊音/z/ 取代了;阿拉伯语中多喉音/h/,而西班牙语
中的[h]只有送气的功能,是音位/f/的一种变体,所以,阿拉伯语中的/h/音进入到西班牙语中以后,有的仍然使用[h],有的被音位/f/所替代;阿拉伯语中的许多词汇是以辅音或者辅音群结尾的词汇,这些词汇被借入到西班牙语之后,在其词后都添加了“元音”,或者用西班牙语中惯用的辅音替换,或者取消词尾的辅音;阿拉伯语中有许多词汇是以重读元音为词尾的名词,这种现象在西班牙语中很少见(动词变位形式除外),所以西班牙语借用了这类词后均添加辅音;西班牙语中多音节词汇的重音位置一般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这一点与阿拉伯语多因此会的读法一致。有学者对源于阿拉伯语的211个词汇和源于其它语种的213个词汇进行了研究和比较,发现重读音落在最末音节上的源于阿拉伯语的词汇占到33.8%,而重读音落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源于阿拉伯语的词汇占61.2%。
2.语法现象 西班牙语中有一些句子的排列次序是:动词→主语→补语。这种句型形
式与阿拉伯语句法中动词句的排列顺序一样;在词法方面,西班牙语常见的词汇中有无意义的词首al- 和有意义的词尾-i,前者源于阿拉伯语中用于名词前的冠词al,被西班牙语借
入后表示“类别”意义的集体名词。后一类多见于西班牙语中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
3.词汇渊源 进入西班牙语中的阿拉伯语词汇,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 军事类:adalid (首领),atalaya ( 哨兵),aceifa (军事征伐)。
② 农业类:acequia(水渠),alberca (水塘),alubia(菜豆),cana de azucar(甘蔗),algodon (棉花),aceituna(油橄榄),azahar (柑橘花)。
③ 工艺类: badana (熟羊皮),alfarero / alcaller (制陶工),taza (带耳杯)。
④ 商业类: arancel (税金),aduana (海关),almacen (仓库),zoco (市场)。
⑤ 社区类: arrabal (城区),azotea (屋顶平台),alcoba(卧室),alarife (建筑师),alcantarilla (下水道),almohada (座垫),alcuzcuz (密糖面团)。
⑥ 服饰类:aljuba (短袖长外套),albornoz (带帽斗篷),zaraguelle (灯笼裤)。
⑦ 礼节(文化)类:almuedona (伊斯兰教清真寺里的唤拜人),almina (清真寺的尖塔), zala (礼拜)。
⑧ 习惯类:albala (买卖双方签署的合同文件),alboroque (买卖成交后请客)。
⑨ 学科及其他类:algebra (代数学),alquimia (炼金术),alcohol (酒精);fulano (不定指代词――某甲),mengano (不定指代词—某乙)。

三、阿拉伯语对乌尔都语的影响

生活在南亚次大陆的居民使用的语言——乌尔都语,也或多或少地受到阿拉伯语的影响。乌尔都语的书写从右向左,语音有42个辅音和12个元音,名词有性、数、式的特性,动词有时、式、态的变化。乌尔都语中大约有25%左右的阿拉伯语词汇。有些词汇是直接引用的,如人名,其意义没有发生变化, احمـد ( Ahamad艾哈迈德 ), محمـد ( Muhanmode穆罕默德 ), أنيس( Anis艾尼斯 ), فـاطمـة( Fatumah法蒂麦 ), أسمـاء( Asmah阿丝玛 ); وزير العظمـى( wazeer l-auzuma国家总理 ),الإمـام ( imam清真寺教长), الشيخ ( sheikh长老 ) ; 而有些词汇是借用阿拉伯语中的某一个词,再附加乌尔都语的某些特征后形成的新词汇,如乌尔都语的“谢谢”一词的表述是“شكريه ( shukreeya )”,这个词由阿拉伯语的“ شكر ( shukr )”加乌尔都语的后缀“يه( eeya )”完成的。还有的词汇在乌尔都语中的意思与该词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不同,例如:“ آدام(adam )”一词在阿拉伯语里是人名,即人祖阿丹,而在乌尔都语中的意思是“人”——具有“群体”的概念。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阿拉伯语词汇也很多,如:يقين( ygeinu确信 ), كتاب( ktabu书,书籍 ),رزق ( rezg给养物 ), رحمة( rahmatu福音,福分 ), مجمـوعة( majeemua总汇 ), طباعة( tuibaatu印刷 ), دار( dar 馆,社 ),نشر ( neshr发行 ),مركز ( merkaz中心 ),خيرية ( kheirati善行,慈善 ), ترجمة( terjumah翻译 ),جسـم ( jismu身体 ),قـلب ( glib心,心脏 ),ذكر ( zaker记忆 ), نصيب( nasuib福气 ),حياة ( hyati生活,生命 ), ذوق( zuag味觉,品尝 ), عـمـل( amaili工作,事业 ),دعـاء ( dua祈祷 ),محبوب ( mhbub喜欢 ),حقـيقة ( hageegu真正的,真实的 ),خـطّ ( hantui书法,书写 ),دولة ( daulah国土,国家,家乡),……类似的例子很多,这里不再说明。

四、阿拉伯语对马耳他语的影响

位于欧洲南部的马耳他共和国,是地中海中部的一个岛屿国家。全境由马耳他、奥代什(嘎佐)、库米努、菲利菲利和小库米努等5个岛屿组成,海岸线长180公里。由于其处于地中海之要狭,自古以来因其位置对战略有利,所以常遭多个国家的多个民族(菲尼基、希腊、罗马、柏柏尔、阿拉伯、意大利、法、英等)的侵略或殖民。目前马尔他国已脱离英国殖民地的身份,于1964年独立。该国土壤贫脊,缺乏天然资源――森林,自然资源有石灰及盐。公路长1,300公里。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253米。地形主要是丘陵和平原。无永久性河流和湖泊。属于地中海式气候,冬温暖夏天干热。年降雨量为530毫米,缺淡水。居民多从事经营葡萄园、编织或旅游业营生。主要的工业部门是修船业和造船业;另外有电力、化工、食品、纺织等行业;旅游业占重要地位; 农产品主要是麦类、马铃薯和葡萄等。英语和马尔他语是流通的两种语言。 首都:瓦莱塔,人口14,000人,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全国人口:396,000万人,主要为马耳他人;面积:316平方公里。
公元7世纪中叶,随着阿拉伯文化的向外推进,阿拉伯人进驻马耳他岛屿,与岛屿上生存的其它民族生活在一起。这样,多民族杂居的环境使他们各操自己的言语,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人的言语。此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公元11世纪。阿拉伯语言和文化对马耳他土著居民的语言和文化的影响,达到了及至,以致使大批的马耳他土著居民放弃了他们祖辈们使用的拉丁语,开始使用阿拉伯语。学者阿里•萨迪格•哈斯尼努(عَـلِى صَـادق حَـسَنِينُ)教授为此撰文予以论述(见利比亚的黎波里达瓦学院校刊1996年号第622--632页),阿里教授在文章中以历史与文化的研究策略及方法,探讨了阿拉伯语言和文化对马耳他方言的影响,及其异同进行了确切的对比或论述。首先,在马耳他言语中的语音、动词变化、言语的表述、惯用语等方面都有许多相似(近)的地方。现在,马耳他政府部门要求各大学的马耳他语言系的学生必须把阿拉伯语的学习或研究当作除英语外的首选语言。马耳他语言中的散文、诗歌或惯用语的语音与阿拉伯语语音的比较。
马语读音 阿语读音 华语意思
Jien nisma` Ana aisma` 我(正在)听。
Int tiekol Ant tiekul 你(正在)吃。
Hija tiehu Hey tiehuz 她(正在)取。
Il-kelb il-kbir Al-kelbu-lkbir 大狗。
Rmejt il hadid filbir Rmaitu l-hadid fi l-bir 我往井里扔了一块铁。
Ulied Al-aulad 孩子们。
我国阿拉伯语界学者刘开古先生在他的《阿拉伯语发展史》一书的第29页,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马耳他语与阿拉伯语的关系,他写道:
北阿拉伯语群包括马耳他语和北阿拉伯语。现代语言学家一般同意把通行于马耳他岛上的马耳他语归于这一语群(北阿拉伯语群)。这是因为马耳他语是由阿拉伯方言发展而来,它和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的西阿拉伯诸方言关系极密切,因受西西里岛的罗曼语方言影响,马耳他语北语音学家认为是目前唯一用拉丁字母书写的阿拉伯语。

五、阿拉伯语对中国穆斯林日常言语的影响

语言——文化传播的媒体和中介。这一点在阿拉伯民族与华夏民族长期的历史交往中,表现的更加完美。从7世纪中叶到8世纪末,从阿拉伯地区来到华夏大地的各类使节达39次之多,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各式各样的贡品,而且还带来了一种华人没有见过的语言和文字,也带来了华人感到十分陌生的文化——阿拉伯文化。这种文化对华夏文化“贡献”的辉煌时期是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后半叶。这一段时间里,以阿拉伯语为名称的各类天文仪器进入了中国元王朝的“国家文献库”,同时还有阿拉伯的算术、天文历表、医学等。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许多阿拉伯侨民,没有把他们自己当作 “孤立的群体”,充分地溶入到民族大家庭之中,在接纳华夏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也将他们特有的文化授予普通百姓。杂居互婚,兼容并蓄,取长补短——一个新的文化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主宰此新文化的群体、一个使用华语的群体也由此产生了——(中国)穆斯林。由此可以看出,阿拉伯语对中国穆斯林日常生活中的影响,至少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语言的影响,另一方面的影响是对言语的。
(一)对中国回族穆斯林语言的影响 阿拉伯语对中国回族穆斯林语言的影响,已经被汉(华)语吸收并记入《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词汇有:伊斯兰( الإسلام )、穆斯林( المسلم )、哈里发( الخليفة )等。我国阿拉伯语界治学楷模宋岘老先生,多年精益求精,深钻细研而问世的《回回药方考释》(商务印书馆,2000年7月版)一书中列举了大量的阿拉伯语词汇。《回回药方》是14世纪下半叶,即我国明王朝初期的洪武年间(公元1368---1402年)以汉文写成的一部具有阿拉伯—-伊斯兰风格的古代医学著作,书中借入大量的阿拉伯语等外来语的药物名称、处方名称、医学术语的词汇,并将其音译、引用。《回回药方》中的阿拉伯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剂型:丸剂 { حبوب }(hubb),如:哈必(布)锁(苏)阿里( حبوب السعـال )——祛咳丸,哈必(布)即(绥)不里( حبــوب الصبر )——芦荟丸,哈必(布)瓦西里(حبوب الواصل )——“接续”丸,哈不里八(布)剌珊(حبوب البلسان )——接骨木香脂丸,等等;膏剂(糖果剂,舐剂){ معجـون }(majunu),如:马竹尼卜昔里( معجـون البصل )——洋葱/葱头膏剂, 马竹尼木而 ( معجـون المـر ) —— 没药舐剂, 马竹尼法亦哈(嘎)剌( معجـون فيقرا )——芦荟舐剂,马竹尼剌卜( معجـون الربو )——祛喘舐剂,马竹尼雅胡(古)提( معجـون الياقوت )——红宝石舐剂,马竹尼古肥( معجـون قوفى )——香料舐剂;软膏剂{مرهـم }(mrham),如:马而哈迷木黑(嘎)里( مرهـم مقـل )——野棕榈果软膏,马而哈迷可福黎 ( مرهـم الكافور\ كافورى ) —— 樟脑软膏, 马而哈迷(阿)哈迷而( معجـون أحمـر )——红色软膏,马而哈迷赞哥而( مرهـم الزنجـار )——铜绿软膏;煎汤剂{ مطبـوخ }(mtaubukh),如:马体(托)卜哈里剌(季)(مطبوخ هـليلج )——柯黎利煎汤;浆(露)剂{ شراب }(shrab),如:沙拉卜班福斯基( شراب البنفسة )——紫罗兰煎汤(浆),沙拉卜祖法( شراب الزوفى )——牛膝汤(浆);汁剂{ مـاء\ نقيع \ عصارة }(ashartu/mawu/nageea),如:阿沙尔锁珊( عصارة السوسن )—— 百合汁,玛乌阿斯利( مـاء العسل )——蜂蜜水(汁),玛乌剌詹(丹)( مـاء لادن )—— 神香,纳黑(给)亦(阿)法洼其希( نقيع الفولكه )—— 水果汁; 片剂 { قرص } (garsu), 如: 胡(古)而西(绥)兀的( قرص العـود )——沉香片剂,胡(古)而西(绥)阿福散酊( قرص الأفسنتين )——苦艾片剂,胡(古)而西(绥)可哈拉拔( قرص الكهرباء )——琥珀片剂,胡(古)而西(绥)咱而尼黑( قرص زرنيخ )——砒霜片剂,胡(古)而西(绥)提尼( قرص الطين )——粘土片剂;粉(散)剂{ سفـوف }(sfuf),如:苏福肥哈比鲁曼( سفوف حب الرمّـان)——石榴子(籽)散剂,苏福肥哈失哈失( سفوف الخشخـاش)——罂粟散;针(灌肠)剂{ حـقـنة}(hagnatu)――有17处提到针剂。
2.药物剂量:迪尔汗姆,1迪尔汗姆=2.975克。
3.药物门类:木科{ باب الخشب }:八(布)(勒)剌珊( بلسان )——接骨木,痠麦额——(阿拉伯)树胶;种子{ بزور }:不祖尔——各类种子;油(脂肪)类{ دهـن \ زيت }:黛汗耨失必提( دهـن الشبث )——莳萝油,宰亦涂雅斯蜜( زيت ياسمين )——茉莉花油;蔬菜类{ خضروات }:可而纳布( كرنب )——卷心菜,可而福斯( كرفس )——芹菜;植物类{ باب النبات }:可(库)堂(耨)( كتـّان )——亚麻,阿而他尼撒( عرطنيثا )——樱草花,阿尼松( انيسون )——罗马大茴香,该(亦)松(姆)( قيسوم \ قيصوم )——苦艾,咱(而)法兰( زعفوران )——番红花;动物类{ باب الحيوانات }:阿而纳比八哈里( أرنب بحرى )——海兔,蛰拉而( جرارة )——黄蝎子,即(兑)福达而( ضفدع )——青蛙,法散肥西( فسفاس )——臭虫;其它{الآخرة }:阿芙蓉( أفيون )——鸦片,阿实纳( أشنة )——地衣,哈玑而(里)阿而玛尼( حجر الارمنى )——天青石,祖卜迨( زبدة )——奶油。
4.疾病种类:咱图撒的而——胸腔病{ ذات الصدر };咱图里占必——胸膜炎{ ذات الجنب };哈萨福——痱子{ الحصف }; 洼西亦——扭伤{ الوثى }; 洼者乌黎玛法西里——关节痛{ وجع المفصل }; 速兀里黑(古)尼亚——管道不良{ سوء القنـية }; 哈里霭(亦)——脱臼{ خلع }; 哈(嘎)而哈——溃疡{ قرح }; 者木剌——炭疽病{ الجمرة }; 者剌卜——疥疮 { جرب };忽剌只(即)——腫疡{ خراج };忽鄰只——腹痛{ قولنج };法里唵(古)姆尼(炎)——脓性蜂窝组织炎{ فلقمونيا };虎(骨)八(勿)——牛皮癣{ قوباء };伯儿荣(败俩乌)——癞病{ بلاء };阿徒西——喷嚏{ عطـس };阿木(迷)麻——脑部受伤者{ أمـيم };亦剌兀思——肠扭结症候(状){ إيلاوس };亦尔捆纳撒——坐骨神经痛症(状){ عرق النسا };他温——鼠疫传染病的症候(状){ طاعـون };少萨(脱)——流行病{ الشوطة };打米牙——流血的{ دامية };古(苔)纳法西(腹斯)——呼吸{ تنفـس };失而揚——动脉{ شرياء };兀达的——皮脂囊腫{ غـدد };八纳突里来里——夜间出的痒疹{ بنات الليل };速鲁里——麻癖病{ شـلـل };剌孛——哮喘{ ربـو };马沙拉——血腫{ مـاشـرا };纳苏尔——内痔{ ناسور };黑剌(股鲁)徒里麻——肾腫{ كليتان تورم };撒而三(姆)——脑膜炎{ سرسام };撒剌唐——癌{ سرطـان };都摆剌——脓肿{ دبيلة };咬达只——颈静脉{ أوداج }。
5.身体器官:胡思吉(勒古)——咽喉{ حـلق };苔马阿——脑(浆){ دمـاغ }。

(二)对中国穆斯林言语的影响 阿拉伯语对中国穆斯林日常生活中的言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穆斯林的教名 每一个中国穆斯林在他们生活的家庭中,或者生活的社会圈里都会使用在出生的第七天所起的具有神圣意义的“名子”。男性的名字一般有:先贤的名字,如:努哈( نوح )、伊卜拉欣( إبراهـيم )、安优布(أيوب )、优努斯(ينوس )、欧斯曼( عثمـان)、
阿里( عـلى )、伊斯玛仪(إسمـاعيل )等;赋予宗教涵义的名字,如:阿卜杜拉( عبد الله )[ 安拉的仆人 ]、 阿卜杜拉赫曼(عبد الرحمان )、 阿卜杜勒麦吉德( عبد المجيد )、 阿卜杜勒克里木( عبد الكريم )、阿卜杜勒嘎迪尔(عبد القـادر )、哈比布拉(حبيب الله )、赛拉骏丁( سراج الدين )、努尔丁(نور الدين )、卡麦尔丁(قمر الدين )、哲玛鲁丁(جمـال الدين )、麦吉德丁(مجد الدين )等;其它:穆斯塔法( مصطفى )、阿巴斯(عباس )、哈乃斐(حنيف )、谢里夫(شريف )、努尔曼( نعمـان )、嘎西姆(قـاسم )、陶菲格(توفيق )、赖哲卜(رجب )、热麦丹(رمضان )、穆巴拉克( مبارك )、塔里格( طارق )、阿米尔(عامر )、乌萨玛(أسامة )、萨拉哈( صلاح )、赛义德(سعيد )、亚西尔(ياسر )…等。女性的名字一般有:阿伊莎( عائشة )、艾米娜(أمينة )、艾妮莎( أنيشة)、艾斯玛(أسمـاء )、艾尔娲( أروى )、阿西亚( آسيـا)、拜施拉(بشرى )、巴斯玛( باسمة)、法图玛(فـاطمة )、法图娜( فـاطنى)、海娜(حنى )、海蒂彻( خديجة )、黑法( حفى)、霍达(هـدى )、哈克耶( حكية)、贾米娜( جميلة )、科里玛( كلمى )、黎娜( لينى )、黎玛( ليمى )、莱提法(لطفى )、穆娜( منى )、热娜(رنى )、索菲亚(صفى )、萨米耶( شامى)、苏哈( سوح )、亚斯米尼( ياسمين )、咱哈拉( زهـرة )、宰乃拜( ذينب )等。
2. 日常宗教生活 尔麦里( عمل —工作、践行、活动、功修)、阿亚特( الأية —《古兰经》的某一节)、阿巴代替( عبادة —宗教功修)、乌杜伊( وضوء —小净)、欧斯里(غسلة —大净)、阿卜杜( عـبـد —仆人)、阿黑尔图( الأخرة —后世)、顿亚( الدنيا —世界、今世)、拜尔凯( بركة —恩赐)、闭达尔( بدعة —新创、新行为)、阿砸簿( عـذاب —惩罚、处罚)、法尔则( فريض —主命,即伊斯兰教法学中规定的每一个成年健康自由的穆斯林必须完成的教法所规定的基本义务)、菲特奈( فتنة —是非、摩擦)、逊乃图( السنة —圣行,即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命令或准许等)、萨伊姆( صـائم —封斋者)、热玛丹( رمضـان —斋月,即伊斯兰历九月)、伊玛尼( الإيمـان —信仰)、阿给岱( العقيدة —信条)、宰卡提( الذكاة —天课)、哈吉( الحـج —朝觐)、卡费尔(كافر —异教徒)、哈迪斯(الحديث —《圣训》)、凯里买( الكلمة —清真言)、卡尔白( الكعبة —沙特阿拉伯麦加的天房)、讨白( توبة —忏悔)、泰斯比哈( تسبيحة —念珠)、则克尔( الذكر —赞念安拉)、哈俩里( الحلال —符合伊斯兰教教法的行为)、哈俩目( الحرام —不符合伊斯兰教教法的行为)、则纳兹( الجنـازة —为亡故者举行的葬礼仪式)、候科姆( الحكـم —伊斯兰教法条款细则)、菲格哈( الفقه —伊斯兰法学)、凯俩目( الكـلام —伊斯兰信仰学)、给亚埋( القيامة —复生日)、给布莱( القبلة —礼拜的朝向)、泰福希尔( تفسير —《古兰经》经注学)、泰塔瓦尔( التطوع —个人自愿做的功修)、穆斯泰哈布( مستحيب —可嘉行为)、麦格菲尔( المغفـرة —求饶恕)、可拉黑耶( كراهـية —可恶行为)、尼耶提( النية —举意、意图、愿望)、尼尔买提( نعمة —享福、馈赠)、纳夫斯( نفس —私欲)、纳绥哈( نصحة —忠告)、赫伊尔( خير —好、善行)、呼图拜( خطبة —演讲)、瓦尔兹( وعظة —劝告、劝戒)、鲁哈( روح —灵魂)、泰格迪尔( تقدير —前定)、奈比攸( النبى —先知)、热苏鲁( الرسول —使者)、麦斯吉德( مسجـد —清真寺)、法蒂哈( الفاتحة —《古兰经》首章)、塞瓦布( ثواب —回賞、报酬)、闪尔( شر —恶、丑事、)、伊卜利斯( إبليس —恶魔)、伊尔贾兹( إعجـاز —奇迹)、摄异团泥( الشيطان —魔鬼、撒旦)…等。
3. 日常社会生活 阿林( عـاِلم —学者)、阿尔西( العرش —安拉造化的宇宙)、阿莱( العـالَم —世界)、阿哲来( عـجـل —寿数、期限)、阿格里( عـقـل —理智、智慧、头脑)、阿卜( عيب —缺点、瑕疵)、阿格白( عـاقبة —后果、结局)、爱戴布( أدب —礼貌)、白俩( بلاء —灾难)、打依尔( دائرة —圈、围圈)、法意德( فأئدة —好处、利益、恩惠)、乏给尔( فقير —贫寒、穷人)、格里布( قلب —心、灵魂)、高姆( قوم —民众)、格米苏( قميص —上衣)、嘎尔的( قاعدة —技巧、方法、规则)、格莱姆( قلم —笔)、古柏尔(القبعة —拱北、圆顶的帽子)、格底目( قديم —老、旧)、哈塞底(حـسد —嫉妒、羡慕)、黑克迈(حِكْـمة —哲理)、黑卡耶(حكاية —传奇、传说、故事)、哈亚瓦尼(حيوان —动物、小精灵)、胡俩苏(خلاص —精华、焦点)、黑俩夫(خلاف —分歧)、哈格(حـقّ—权利、正确)、哈里( حـال —状况、情形)、凯法( كفى —足够了)、勊塔部( كتـاب —书、书籍、经书)、卡来买(كرامة —威严、尊严)、迈假兹( مجـاز —不实际的、虚伪)、麦吉努努( مجنـون —疯子、狂人)、迈哈尔(مـهـر —结婚时男方给女方的聘礼)、麦格塑德( مقصـود —目标、意图)、牧拿费格( منـافق —两面派)、米斯勊尼(مسكين —赤贫者)、奈绥布(نصيب —福气)、奈法斯(نفاس —污秽)、奈法嘎体(نفقة —生活花费)、尼卡哈(نكاح —婚约、结婚)、洁玛露(جمـــال —漂亮、美丽、好)、者麻尔提(جمـاعة —社团、社区、群体)、主麻尔(يوم الجمعة —主麻,星期五)、利把(ربّا —利息――特指在银行或金融活动中除去本金以外的没有经过任何劳动或风险而所得的部分)、勒滋格(رزق —给养、供给)、鼠不哈提(شبهـات —倒霉)、塞摆布( سبب —条件、原因)、谢赫(شيخ —老者、长老、老人)、萨伊鲁(سـائل —讨教者、要饭者)、绥法提(صفّة —秉性、品质、德性)、绥德格(صدق —诚实)、塔俩格(طلاق —离婚)、塔里布(طالب —学生、求学者、寻求着)、瓦格夫(الوقف —公共基金)、伊赫瓦尼(إخوان —兄弟)、准白( جوبة —长衫)。
4. 其它 在日常生活中,阿拉伯语法结构对穆斯林的言语的影响较大。例如:宾语前置,饭吃啦?(这个句子的正确表达应当是:你吃饭了吗?)将“饭(宾语)”提到主要动词“吃”的前面,而且省略了主语“你”。另外,在日常言语中往往“汉语阿拉伯语”混用,例如:甲:你的哈桑这几天咋没见?乙:我的哈桑耶鲁呼了兰州,这个瓦莱德去塔莱布阿林!用通俗的华语的表达是,甲:你的儿子哈桑这几天去哪儿了?乙:我的儿子哈桑这几天去了兰州,(这个)孩子去上学!又如:我来的麦格塑德是给你交还一个哈格。即,我来的目的是向你交还你的东西。回族学者张承志先生在他的《心灵史》中引用了许多阿拉伯语词汇,来描述穆斯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例如:打依尔,是尔麦里的外貌。其意为:围圈而座只是宗教功修的表面形式。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操突厥语系语言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语言是以阿拉伯语字母为其读音的辅音,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若干个读音。这里暂且以维吾尔语为例予以说明,因为以阿拉伯语字母为读音辅音的维吾尔语的历史长达1000多年。
易坤琇、高士杰两位学者的佳作《基础维吾尔语》详细介绍了维吾尔语的基础语音、基本语法,该书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到维吾尔语的基本语音、语法知识,其中的许多方面与阿拉伯语有一定的关系,这主要是历史上各民族多元文化交流的结果,也是跨区域文化融合的产物。因为写作侧重点的关系,本人不想在此用大量的篇幅介绍阿拉伯语言文化如何对突厥民族文化的冲击,又如何影响到突厥民族的日常语言。
“以阿拉伯语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语,有32个字母(读音符号),其中有8个元音,24个辅音。这24个辅音的发音过程与阿拉伯语辅音的发音过程几乎差不多。发音与舌尖(包括舌尖鼻音和舌尖颤音)有关的辅音字母有4组(个);发音与小舌有关的辅音字母有2组(个);发音与舌根有关的辅音字母有2组(个);发音与舌面、叶有关的辅音字母有2组(个);发音与唇(双唇、唇齿)有关系的辅音字母有3组;喉音字母有1个。另外,辅音字母在朗读的时候还可以弱读。而且每一个辅音字母与其它辅音字母还可以连写(与前一个字母、后面的字母,或者只写于一个单词的词尾)、或者独立书写,其中一个辅音字母[i]有6种不同形式的连写。维吾尔语辅音字母的连写形式与阿拉伯语辅音字母的写法基本相似。
维吾尔语的词汇的分类,与现代汉语有相似的地方,将词分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连词、叹词、语气词、摹拟词和后置词(一般情况下用于名词和动词的后面,表示某一种关系)。维吾尔语动词有变位的特征,这一点与阿拉伯语动词的变位极为相似,唯一的区别是维吾尔语动词的变位没有双数。即:任何一个动词的变位以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为基础,分别在单数和复数的情况下进行变化。
另外,居住在我国的维吾尔穆斯林的母语中也有不少的阿拉伯语词汇,尽管这些词汇的意义有的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至今仍然被使用着,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例如: أدام( 阿丹姆——人、人祖)、 دنيا( 顿亚——世界、现实)、مولى( 毛拉——宗教学者、长老)、قربان( 古尔巴尼——开斋节)、يتيم( 耶提姆——孤儿)、بخيل( 败黑里——吝啬)、رحمت( 热哈买提——谢谢、感谢)、عالم( 阿里姆——学者)、مكتب( 迈克泰部——学校,阿拉伯语原意是书桌、办公室)、كتاب( 勊塔部——书)、عائلة( 阿伊莱——家,家庭)、مَـنْ( 满——我)、دول( 度沃莱——国家、政府)、مسئلة( 麦斯艾莱——问题、麻烦)、غالب( 嗄里布——战斗、胜利)、معلم( 穆阿利姆——学者、学生)、جميل( 者迈来——漂亮)、بلى( 柏利——是)、وطن( 沃托纳——家园)、مشهـور( 麦氏胡勒——有名的,出色的)、درس( 泰勒萨——学习、课程)、تكرار( 泰克拉勒———重复、复习)、أستاذ( 乌斯塔——师傅、技工)、خريطة( 赫里托——图,地图)、حال( 哈里——情况、形势)、قلم( 格莱姆——笔,用笔写字)、دفتر( 岱伏特勒——记录本、记事册)、رسم( 热斯门——画)、بنى( 壁纳——修、筑)、مركز( 麦尔凯兹——中心、中央)、دكان( 杜卡尼——杂货铺、商店)、ساعة( 萨阿图——手表、时间)、مـال( 玛利——货物)、ترجـم( 泰尔即迈——翻译)、تحليل( 泰哈理利——解释、说明)、كـم( 凯姆——谁)……

思考题:1.阿拉伯语是如何在沙姆地区、两河流域及北非地区得到传播的?
2.阿拉伯语得到广泛传播的有力保障是什么?
3.阿拉伯语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时期?各有什么特点?
4.举例说明阿拉伯语言对世界其它语言的影响。

 
第三章 阿拉伯语语音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互通信息的主要功能。语言是语义(语言的意义)和语音(语言的发音)的有机结合体、统一体,这两方面缺一不可。也就是说,不论是讲话人,还是听者,在实现相互交际的过程中,都必须依靠这两方面来达到他们预期的目的。语义是事物、自然现象及其相互关联的某些信息在人们的意识中的集中反映;而语音是指从人的发音器官中发出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没有意义的的声音,不能称为是一种“语音”,例如自然界的某些声音。
人类使用语言服务于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不依附于其它任何交际工具(某些特定行业的专业术语除外,如:电报代码、特殊符号、公式等等),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即语言在语音表义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地与语言的每一个词汇及语法成分相结合,起到了粘连和维护语言的功能,以使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认同并接受、承认且使用它。由此可以看出,语音具有社会性。实际上,语音的社会性功能,表现在全体公民共同使用语音,以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因此,语音还具有广阔性、交际性、思维性和认识性。
简单地说,语音是一种声音,所以语音具有声音的物理属性。即:由物体振动而发生的波(称为声波)传入人耳后引起耳鼓膜振动,刺激听神经系统产生的一种反映和印象。现代科学技术通过电子摄谱仪将这一过程记录(这种记录称为音波图谱,或频谱图)下来以后,从中分析出声音的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
语音的发音过程必须依靠人的发音器官——声带、口腔或鼻腔。声带是语音的发音体,而咽腔、鼻腔和口腔是发音的共鸣器。也就是说,语音还具有生理性。通过人的发音器官完成某一种语音的发音,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行为和过程。在人的发音器官中,肺是发音的能源地。气流从肺部产生,经过喉头,使声带产生振动而发出某一种声音,同时与咽腔、鼻腔和口腔中的空气发生共鸣,在软腭的升降、舌的移动、下颚的开闭、双唇的离和等其它发音器官的共同作用下,使共鸣的声音达到多样化,这样就产生了某一种声音。

第一节  语音学概要


语音学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语言学的研究也不例外。在研究语言学的同时,学者们没有把语音学的研究束之高阁。今天我们读到的语音学知识,是几个世纪以来语言学家、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晶。为了探求语言的本质,他们对人类语音进行了各种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共同创造了发音(生理)语音学、声学语音学、感知语音学等等,从不同侧重面详细地介绍了语音学知识。陈中耀先生在他的《阿拉伯语语言语修辞》一书的第一章“阿拉伯语语音学”中,系统地介绍了常见的三类语音学方面的知识。
1.发音语音学:以生理学为基础研究人体的发音器官及其作用。人的发音器官包括三部分:呼吸器官、喉部和共鸣器。
(1)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是由两片肺和气管组成。肺位于胸腔中,左右个一片,有收缩和夸张的特性,其活动依靠胸膈膜的有规律的搏动完成。气管是由一系列U形软骨环和粘液腺连成的圆管,其直径在2---2.5厘米之间,长度有11厘米,气管末端在胸腔内分叉形成左右支气管伸入肺内。
(2)喉部 喉部上通咽,下接气管,喉有软骨作支架。它的上部有一块灵活运动的肌肉,成年男女喉的大小有较为明显的差别,男性的喉突起于颈前上部,称为喉结。下面有一对能在气流冲出时振动而发音粘膜皱襞,被称为声带或声(室)壁。声带的运动比较复杂,根据语音学家的试验资料显示,成年男性发低(最低)音时声带振动的平均次数是60次/秒――70次/秒,发高(最高)音时声带振动的平均次数是1200次/秒---1300次/秒;一般情况下,成年男性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平均次数是100次/秒――150次/秒。而成年女性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平均次数是200次/秒――300次/秒。
(3)共鸣腔  共鸣腔由口腔、鼻腔和咽腔三部分构成。
口腔包括上下唇、上下齿、上下齿龈、上下腭、舌、小舌。腭的前部分由骨支撑,称为硬腭,它的后部分叫软腭。舌又分为舌尖、舌叶、舌面与舌根。舌尖指的是舌头的尖端部分;舌叶位于舌尖与上下齿龈相对的部分;舌叶和舌根之间的部分被称作为舌面;舌根是舌头在口腔中的最后一部分。
鼻腔是指从鼻孔到咽的这一个区域。口腔和鼻腔是通过小舌这个特殊的“卫士”的有规律的运动而发挥作用。小舌的运动――抬升或下垂,可以自由地使气流通过口腔或鼻腔;当软腭紧缩气流受到小舌的阻挡时,口腔内的发音器官收到了阻碍,气流不能从口腔中呼出,而完全从鼻腔中呼出,鼻音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
咽腔位于鼻腔、口腔的后部分,和喉腔的喉部。生理学家将咽腔划分为鼻咽腔、口咽腔和喉咽腔三部分,这三部分都是发音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共鸣器。
在上面的发音器官中,声带、唇、舌、软腭、小舌和下颚等及格器官是可以自由运动的,而其它器官则需要少数器官的有机配合与协调才能完成其发音。
语音的形成可以归纳为两肺、声带、上腭、舌和双唇等器官共同运行的结果。在这一运行过程中,从气流的运行、声音的形成、口鼻腔器官的运动以及各个发音器官的同步协调运作,需要连续不断地进行,在各个发音器官的同步协调运作后,才完成了发音。事实上,发音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器官运行协调的过程,只有气流、成声、口鼻器官运作,以及发音动作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语言的发音。
从人的发音器官解剖示意图(图1)中可以看到每个发音器官的位置及其名称。
2.声学语音学: 声学语音学从物理学的声学角度研究语音。物体的运动以空气或其它媒介为载体,传入人的耳朵,刺激大脑的听觉神经,这就是声音的形成过程。其中的有关
 
图1   发音器官解剖示意图
1.上下唇 2.上下齿 3.齿龈  4.硬颚 5.软颚 6.小舌 7.舌尖 8.舌面
9.舌根 10.咽头  11.会厌软骨 12.声带 13.喉头 14.气管 15.食道
16.口腔 17.鼻腔
振动、声波、(振动的)频率和振动幅度的大小等都是声音形成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与之相对应的是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质,以及基音、谐音;乐音、噪音;还有共振峰等概念都是声学语音学方面重要的和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篇幅的关系,恕我在此省略。

 
图2   耳的解剖图
1.颅中窝 2.内耳半规管 3.内耳前庭 4.内耳耳蜗 5.颞骨岩部 6.中耳鼓膜
7.中耳听小骨 8.中耳鼓室 9.中耳咽鼓管 10.乳突 11.外耳道 12.外耳耳廓

3.感知语音学:感知语音学研究人的听觉器官——耳朵的生理基础和它对声音刺激是人体所感受到的主观感觉,这一个过程极为复杂,它需要生理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共同完成的一个问题。
人的听觉器官对外来的声响的刺激作出响应的反应,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声响进行加工、处理和辨别,最后完成其任务。这个过程实质是生理和心理系统共同协作、综合判断的一个复杂的过程。(见图2)
从图2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听觉系统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及其神经系统。外耳由耳廓、耳道和鼓膜组成。耳廓的形状能够区分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耳道略呈弯曲型,除能收集不同长度的音波外,还会在管壁处分泌耳垢,达到保护鼓膜的作用;鼓膜是一层较薄的薄膜,它能够在声波传入耳道式自由地运动。中耳又称为鼓室,包括三块听小骨,即锤骨、跕骨和镫骨。这三块听骨彼此一关节相连,将由音波引起的鼓膜的振动传到耳内。内耳的主体是耳蜗,大约35毫米长,由内耳道和内耳迷路两部分组成,迷路内充满淋巴液,是听觉和位觉(平衡感觉)的感受器。

语音的表达

语音的表达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单位:
1.音素:音素是从言语表达的连续体中分离出来的最小音段,也叫音子。在言语表达中,每一个音素均与其它音素有着本质的音质区别,鉴此,音素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
2.音节:简单地说,音节就是最小的语音(言语或者语言中的任何一个词)单位。
3.重音群:人们在说话时,往往把词中的某一部分音读的比较重、声响强度也比其它音大。这种读的比较重、声响强度大的音就叫作重音音节。其中包含一个主重音的一群音节叫重音群。
4.音调群:音调群,也称为语调。即在说话时,通过声音高低起伏的旋律变化来辨别和区分词、词义和词法的一种与现象。
5.呼吸群:呼吸群也有称为自然停顿群。指的是人在说话时的自然停顿,以便再次吸入空气,在两次吸气之间发出的语音被称为呼吸群。说话者呼吸群处理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言语内容意义的完整与否。

元音与辅音

元音:气流平稳泄出,经过声门,振动声带,不受任何阻碍地发出的音被称为元音。不同的元音是由于口腔开闭、舌位前后高低、嘴唇圆展这三方面的情况的不同而造成的。
从发音部位分析,元音可分为口元音和鼻元音两种。口元音发音时鼻腔被软腭封闭,口腔共鸣腔起作用。这时由于双唇的舒展或者收圆、舌位的高低及其前置或后收,可以发出不同的口元音。鼻元音则是发音时软腭下垂,气流从鼻腔共鸣腔逸出的一种语音。
从发音方法分析,元音还可以分为紧元音和松元音两种。紧元音发音时声道肌肉紧张;松元音发音时声道肌肉比较松弛。
按照语音持续时间的长短,元音又被划分为长元音和短元音。
根据发音音质的变化,元音又有单元音和复合元音的区别。
辅音:辅音的形成与元元年的形成正好相反,在有阻力的情况下才能完成发音。也就是说,辅音的形成必须经过成阻、持阻和除阻三个读音变化阶段,才能完成发音。
辅音的发音部位几乎占居口腔中所有的器官,根据它的受阻情况,可以把辅音分为:
(1)双唇音:发音时双唇闭合。
(2)唇齿音:发音时下唇与上齿接近或接触。
(3)齿间音:舌尖或舌端置于上下齿之间发出的音。
(4)舌尖齿龈音:发音时舌尖低住或接近齿龈而发出的音。
(5)舌尖前腭音:发音时舌尖(端)接近或接触硬腭而发出的音。
(6)舌叶前腭音:发音时舌面接近或接触硬腭发出的音。
(7)舌面中腭音:发音时舌面向上腭抬起发出的音。
(8)舌面后腭音:发音时舌后部接触或接近软腭发出的音。
(9)舌根音:发音时舌根抬起接近软腭,气流通过舌根与软腭的缝隙发出的音。
(10)小舌音:由小舌参与发音动作,小舌接近舌背。
(11)卷舌音:发音时舌头向上靠,朝后卷起接近硬腭。
(12)喉音:由喉头发出的音。
(13)咽音:由咽部发出的音。

根据声门气流的运作、力度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噪音和乐音的存在与否,或两音的交替现象,辅音分为:
(1)    塞音:发音时气流先封闭、后释放。……气流呼出时声带发生振动的音叫浊塞音;气流呼出时声带不发生振动的音叫清塞音。
(2)    鼻音:发音时软腭下垂,使空气从起共鸣作用的鼻腔逸出,它往往是和双唇、舌尖或齿龈等部位共同作用产生的语音。
(3)    擦音:发音时气流通过局部阻碍声道,使摩擦声无论有无嗓音,均可以听到产生的一种连续音。
(4)    边音:发音时气流从舌头低住口腔顶部构成封闭的一边或两边逸出。如果气流从舌的一边逸出叫单边音,如果气流从舌的两边逸出叫双边音。
(5)    颤音:发音时气流使舌头或小舌多次振动所发出的音。
(6)    闪音:发音时舌或下唇迅速、短暂,但又不很紧地与齿龈或上腭接触。这种音介于塞音和颤音之间的接触长度。

辅音必须与元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完成发音的任务。

第二节  阿拉伯语语音

阿拉伯语是由28个字母和13个发音符号组成的一种拼音文字。阿拉伯人习惯上称辅音为字母,称元音为发音符号。阿拉伯语语音的表达还必须依赖于具有特殊作用的“发音符号”,这些发音符号有静符、动符、叠音符、软音符和鼻音符等。以语音学角度而言,发音符号只有动符和静符两种。所谓动符,即语音学上讲的“元音”的音符,而静符则是该辅音本身的读音。阿拉伯语语音学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辅音和元音都不能独立存在,更不能单独表达意思。只能是辅音(即阿拉伯语字母)和元音(阿拉伯语读音符号)组合运用。阿拉伯语的每一个单词均由辅音开始。阿拉伯语语音的这种特殊构成形式,并不意味着只有一个辅音和一个元音配对形成一个音节,一般情况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只能和一个元音构成一个新的音节。但绝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音和一个辅音构成一个音节。

一、阿拉伯语的元音

1.    元音的分类:

(1)开口短元音 الفتحة القصيرة (Al-fathtul gsuerah),类似于国际音标[a]。发音时,嘴半张,舌的前部稍微抬高,舌尖自然低住下齿,舌面的最高点偏后,双唇呈扁平形。属于舌面、口型扁平元音。
(2)    开口长元音 الفتحة الطويلة (Al-fathtul tuaweelah),类似于国际音标[a :]。发音时,嘴自然张大,近于全开,唇形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也就是说不圆不扁,舌面自然平坦,舌后部稍微抬高,舌尖千万不能低住下齿。发音的长度是短音的两倍,属于舌面、平、口型扁平元音。
(3)    齐口短元音 الكسرة القصيرة (Al-kasrtul gsuerah),类似于国际音标[i]。发音时,唇形呈扁平状,舌位高,舌前部分向硬腭抬起,用前舌面的两侧接触齿龈和上颚,舌尖下弯自然低住下齿背。属于舌面、前、高、口型偏平元音。
(4)    齐口长元音 الكسرة الطويلة (Al-kasrtul tuaweelah),类似于国际音标[i :]。发音时与齐口短元音相同,其长度是短元音的自然延长的一倍。
(5)    合口短元音الضـمّة القصيرة (Al-dummtul gsuerah),类似于国际音标[u]。发音时,双唇收圆,舌向后缩,舌面后部向软腭抬起,舌根靠近软腭。属于舌面、后、高、圆唇元音。
(6)    合口长元音الضـمّة الطويلة (Al-dummtul tuaweelah),类似于国际音标[u :]。发音时与合口短元音相同,其长度是短元音的自然延长的一倍。
由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阿拉伯语语音中元音的发音规则是:开口音——不圆唇舌中后元音。齐齿音——不圆唇舌前高元音。合口音——圆唇舌后高元音。

2.软音(复合元音):

阿拉伯语语音中的软音是由开口短元音分别与两个类似于元音发音的“瓦翁الواو”(wawun)和“雅乌 اليـاء ”(yawun)的静音构成的。发音时,由辅音的开口短元音自然快速地过渡到“瓦翁الواو”(wawun)和“雅乌اليـاء”(yawun)的静音。学者们也把阿拉伯语语音中的软音叫作复合元音。这种复合元音在与其它辅音拼读时,发音器官的运作、音强的大小、音量的高低以及音长的度数全部作用与辅音的开口短元音上。它的国际音标是[ei]和[au]。根据的国际音标可以看出,复合元音发音时口型由自然状态转变为扁平,或者由自然状态变为收圆。

3.音符:
虽然阿拉伯语是一种拼音文字,但它只有辅音(字母),而没有元音。元音实质上是由具有和元音相同性质的音符来替代,这种特殊的语音读音符号就是阿拉伯语的元音。阿拉伯语语音中的音符是由动符、静符,以及其它一些辅助字母(这里的字母不具备辅音的含义)或者符号组成的。在书写方面,人们往往习惯于用“-”表示一个辅音(字母),而音符则需要在该字母的上方或下方标注。
(1)静音符(静符):ْــ
(2)短元音符(动符):ـُــ, ـِــ, ــَـ
(3)长元音符(动符+长音字母): ـُـ و , ــ َا , ــِ ى
(4)软音符[复合长音](动符+软音字母):ــَ ىْ , ــ َوْ
(5)鼻音符(动符+词尾鼻音):ــ اً , ــٍ (ــ ٍى) , ــٌ
(6)叠音符:ـــّ ( ــّ , ــِّ , ــٌّ )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阿拉伯语语音中的鼻音符又被称作名词词尾鼻音符(阿拉伯语语法述语),由三个分别与鼻辅音النون[n]拼读而成。但是,在开口鼻音符和齐齿鼻音符的书写时,需要增加不发音的“艾利夫الألف ( alif )”和“雅乌اليـاء( yawun )”。
叠音符表示两个相同的辅音(字母)连在一起,前一个辅音读静符,后一个辅音度动符,读音时由第一个音自然滑渡到第二个音,形成叠音。书写时只写一个辅音(字母),并在该辅音上面加叠音符号。
不同的发音符号(特别是三个短音符号——开口符、齐齿符与合口符)与辅音字母相遇时,口形的变化很大;而口形的变化也会影响语音效果的好坏,音质的优劣。一般地,开口符、齐齿符与合口符,形成的长短音符共有六种,这些元音符号在阿拉伯语音中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到以静符为母音的辅音字母的子音的变化。其与二十八个字母中的两个半元音字母“瓦翁(الواء)”和“雅乌(اليـاء)”共同组成了阿拉拍语语音中的三十六个语音“音位”。(19)
(19)张甲民景云英《基础阿拉伯语教程》第一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P14.

二、阿拉伯语辅音

根据阿拉伯语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将其列表如下。
从表1中的信息了解到,阿拉伯语的28个辅音中有13个字母是清辅音,15个字母为浊辅音。但也有学者认为辅音(字母)“ج”的发音介于清浊音之间。28字母的发音涉及到发音器官中的10个发音部位,涉及面之广,在汉语言及其它语言中难以与之相比。如果按发音部位来划分,28个辅音字母有3个唇音,1个唇齿音,3个齿音,10个舌尖(端)齿龈音,2个喉音,2个喉壁音,2个舌根音,2个小舌音,3个舌叶前腭音。如果以发音方法作为划分标准来讲,28个辅音还可划分为:9个塞音,13个擦音,2个鼻音,3个边音和1个颤音。
根据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的划分,可以看出阿拉伯语语音辅音的发音特点是:
1.擦音是塞音的两倍弱,占全部字母发音的一半强。
2. 齿音多,约占1/3多。
3.舌音多,约占25%。
4. 喉音及颤音的发音较为特别。
表1 阿拉伯语辅音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简表




发音方法    双



音    唇

齿

音    舌

齿

音    齿



音    舌叶前腭音    舌



音    小



音    喉



音    喉




鼻 音    浊    م        ن                       
塞 音    浊    ب        د ض        ج               
    清            ت ط            ك    ق        ء
颤 音    浊            ر                       
擦 音    浊            ز    ذ ظ            غ    ع   
    清        ف    س ص    ث    ش    خ        ح    هـ
边 音    浊    و        ل        ى               


阿拉伯语语音学家根据辅音字母的发音部位,把28个字母分为两大部分,即太阴字母和太阳字母。太阳字母的发音多与“舌尖(端)”有较大关系。当某一个名词由泛指变为确指时须在该名词前加冠词“AL(أل )”,当名词加冠词后,因该名词的第一个辅音字母是太阳字母或是太阴字母的不同而产生冠词“AL(أل )”是否须连读,这一语音现象,在相应的外语语音教学中确属罕见。因专业课程的侧重点不同,恕不在这里详细介绍每一个阿拉伯语辅音的发音方法和技巧。
在阿拉拍语语音中,元音被认为是乐音,声强音响。发音时,气流从声门挤出,迫使声带振动,气流在口腔中不受任何部位的阻碍;辅音被认为是噪音,声弱音浑。发音时,气流从声门挤出,声带振动或不振动,气流在口腔中会受到各发音器官的阻碍。两者——元音
和辅音有机地结合,才会产生乐音,或乐音性的噪音;或纤细悠长,或清脆高吭,或浑厚低沉,这种清音与浑音并存,高音与沉音同在的现象在阿拉拍语语音中是一大奇观。
由于阿拉伯语语言本身的特性,其语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系统性。元音及辅音在发音时囊括了发音器官的各个部位,从唇到喉,从齿到腭,从舌到鼻,发音时要求各器官密切配合,才能达到发音及各音位的和谐。
刘开古先生在其《阿拉伯语发展史》的189页就阿拉伯语辅音字母的发音情况作了详尽的说明。
从使用频率看,阿拉伯语的28个辅音中有6个辅音字母( ع ر ن م ل ب )的使用频率最高;中频率辅音有12个字母( ى ق س ج ش ح ك ء ه د و ف);低频率辅音有10个字母( ت خ ز ط ظ ض ص ذ ث غ )。而辅音中,有42对不可相互组合或极少组合成为新的音节。因为它们各自的发音部位相近或相同。它们是:
1.辅音字母 ث 不可与字母 ذ- ز- س- ص – ض- ظ – ش 组合。
2.辅音字母 ج 不可与字母 ظ – ظ -غ – ق 组合。
3.辅音字母 ز的前后不能出现辅音字母 س- ض - ذ – ظ 。
4.辅音字母 ه 不在字母 ع 的前面出现,也不可与字母 ح 组合。。
5.其它: ب- م . ء - غ - خ - ح - ع. ذ - ز - س - ص .– ه – ف
阿拉伯语中,辅音字母 ض ص ط ظ 是四个较为独特的软腭化辅音。发音时,舌后部朝软腭上举,口腔内形成调羹形的凹部,作补充发音动作。这一动作使得上述4个辅音的音色变得低沉浑厚,颇有特色。

三、阿拉伯语语音的音节和语调

人说话时发音器官肌肉的每一个张弛的过程就是语音的自然音节的长度。也就是说,音节是最小的发音单位。人说话时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所形成的语流调子,就是通常所说的语调。
阿拉伯语的音节有其特别的规律:以辅音开始的阿拉伯语音节不能缺少元音,且一个或多个辅音必须与一个元音才能构成一个音节,单独的元音或者辅音不能构成独立的一个音节。阿拉伯语的词汇中闭音节占绝对优势,开音节较少。阿拉伯语学者陈中耀先生将阿拉伯语的音节结构归纳为6种形式,分别用C和V表示辅音与元音,它们是:
(1)C V      如:كَ = ك+ ــَ
(2)C V C            如:مَنْ = م +ــَ +ن
(3)C V C C          如:بَحْرْ = ب+ــَ +ح+ر
(4)C V V            如:ما َ = م+ ــَ ا
(5)C V V C          如:با َبْ = ب+ــَ ا +ب
(6)C V V C C        如:سارّ ْ = س+ــَ ا+ ر + ر

以上形式中的(1)、(2)和(4)三种常见于阿拉伯语词汇中的首、中和尾音节,而(3)、(5)和(6)存在于阿拉伯语句子中某一个单词允许作停顿时的尾音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5)常见于开口长音节后面出现两个辅音时的音节读法,此时开口长音节的长度比一般情况下的长音读的更长,有些学者主张读普通长音3倍的长度。
一般情况下,阿拉伯语单词不会越过4个音节,其充其量也在7个音节(包括前缀及后缀成分)以内。这是因为阿拉伯语基本词汇由三个辅音字母组成,并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阿拉伯语词汇中的基本字母被称为根母,在根母的基础上与长短元音进行新的组合,或加入前后缀(例如,前缀—确指名词的冠词;后缀—人称代词等),或增减辅音(字母)等方法来表达更大意义的词汇。除了3个基本音节的词汇外,以增减的方式形成的新词汇统称为派生词。派生词的产生,使阿拉伯语词汇的音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3个音节的基础上,形成了4个音节的单词、5个音节的单词、6个音节的单词、7个音节的单词,但也有极个别词汇达到了8个音节,不过这类词汇不是很常用的。阿拉伯语的一组音节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几个词,在发音时者一组音节要求一口气读完,中间不能停顿。三个音节的普通词汇(如名词或动词)如果与代词、虚词或者确指名词的冠词连用时,就形成了多于3个音节的词汇。但是,在日常的言语中很少使用7个或8个音节的词汇。
在多音节词汇中,所有的音节必须连续读完,其中某一个音节的读音比其它音节的读音响亮。这样就形成了阿拉伯语音节的重读。需要说明的是,阿拉伯语词汇的音节没有重读或次重读的标识。如果有人将重读音节读错了,但其丝毫不影响词汇的词义。阿拉伯语的重音节规则主要有:
(1)    3个音节词汇中,重读音节一般在词首的音节上,其它音节均读次重音节。
(2)如果某一个词汇是4音节或个以上音节的词汇,确这一组音节中只有一个长音节时,这个长音节一定读重音节。
(3)如果一组音节中有2个或2个以上的长音节,倒数第一个音节(即邻近词尾,但该词尾不是长音节)重读,其它音节包括其它长、短音节读次重音。
有语言学家以词汇音节次序为基本要素研究阿拉伯语词汇的重音,观点有:
(1)    言语中允许停顿的词汇,其重读音节应该是词尾的音节。这类词的结构形式是cvvc和 cvcc型。
(2)阿拉伯语的大部分词汇的重读音节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
(3)三母过去式动词、三母词根名词和三母普通名词的重音是倒数第三个音节。
实际情况下,语言的具体运用当中也会使一组音节中重读音节发生变化,要么转移到它的前一个音节上,要么转移到它的后面一个音节上。这种变化情况主要是:
(1)三母过去式动词变成现在式动词时,重读音节由第一个音节移到第二个音节上。
(2)三母现在式动词由原来的主格变为切格时,重读音节由第二个音节移到第一个音节上。
(3)名词如果与属格结尾代词构成一个新的词汇,其重读音节要后移一个音节。
(4)第二人称阴性复数三母过去式动词的重读音节移至类似长音节上。

如上所述,阿拉伯语重读音节的转移,或是一个音节,或是两个音节。这种重读音节转移的变化,不影响词汇的本身意思,但它表明该词汇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有所改变。
说话时,人们往往把句子中某一个词的读音语气加重,以达到特定的目的。这一现象就是常说的句子重读。无论是词汇重读,还是句子重读,都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语音现象。如果能够准确地使用重读音节,则有利于语言的社会交际。
学者们从语音研究的角度,将语言划分为语调语言和声调语言。语调语言是指一种语言的旋律音调模式是句子结构的一部分;阿拉伯语属于语调语言。声调语言是指一种语言的声调类型是词的结构的一部分,声调的不同,其词汇的意义也有所不同,汉语岩就属于声调语言。语调实际上是人讲话时声音音调变化形成的一种旋律模式,它是句子或句子中某些词汇的主要语法特性之一。语调能表达说话人的思想情感,也能表达说话人讲话时的状态,等等。
阿拉伯语中语调的变化主要有:
1.停顿  在讲话或阅读的时候,往往需要一种暂短的语气中断,以便达到换气或吸
气的目的,这一过程在语言中称为停顿。两次吸入空气之间的语音读音系列叫呼吸群。只有一个呼吸群的话语叫作简单句,两个或两个以上呼吸群组成的话语称为复合句。讲话时语言的停顿必须以某一个完整意思的词或词组为一个系统,否则对于听者而言就可能造成某些理解上的困难。
2.音调  在声学中,以周/秒为单位计量音调的高低,即振动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声带快速振动发出高音调的语音,声带慢速振动发出低音调的语音。一般情况下,音调分为四个等级:低音调、中音调、高音调和超过音调。如果一个单词有两个音节,音调有低音到高音自然过渡,表示一般性的回答;如果高音降低到低音,表示疑问;如果从低音到高音,再降低到低音,其意义就会变化为“有点奇怪”等意思。

阿拉伯语简单句的语调变化规律:
⑴ 陈述句:陈述句的语调是中中低。
⑵ 命令句:命令句的语调是中高低,或高中低。
⑶ 疑问句:疑问句的语调是高中低,或中高低。
⑷ 呼唤句:呼唤句的语调是中高低。
⑸ 感叹句:感叹句的语调是中中高低。

五、阿拉伯语语音变化

语音学将语音的变化称为音变。音变是指在语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语言的语音系统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变化。这是因为人的发音器官及不同的发音过程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在连续不断地发音过程中,相互邻近的音总依赖于较为接近的发音动作达到发音目的,使一个能够自然地过渡到另外的一个音。这样就使有些音与原来的音在发音时有了一定的变化。语音学中的这种音变现象,可以发生在同一个音节里;也可能发生在音节与音节中。在一个音节里,例如一个辅音、元音结构的音节,辅音优先影响元音;而音节与音节之间的音变,是第一个音节的尾音影响第二个音节的首音,且有可能相互影响。
阿拉伯语产生和使用的特殊地域,使语音的音质在其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而且语音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质变,相关的读音却相互依赖和相互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阿拉伯语音质的变化

音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某个语音的历史性变化上,实质是该语音发生变化的历史。主要有:
(1)某些辅音音质由浑厚变化为清脆,即由浊辅音变为“清辅音”。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阿拉伯语诸多方言群里,如辅音字母“القاف”在苏丹和伊拉克地区的南部均发成“الغين”;在海湾地区的巴林等国的居民将其发成“الجيم”;而在巴勒斯坦人们将其读成 “الكاف”。
(2)某些辅音的发音方法发生了变化。例如辅音字母“الجيم”在埃及方言中读为“الدال”;而在沙姆方言中发成“الشيـن”。
(3)辅音“拓德”――“الضاد”在现代阿拉伯语中是一个“浊塞齿龈音”,而在阿拉伯语古音中是一个“舌边擦音”。(20) 同时, 受外来语的影响,还借用了外来辅音P和V, 分别用辅音字母“الباء”和“الفاء”替代。

2.语音结构的演变

(1)同化现象:即两个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完全不同的音,因其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在发音过程中会形成新的两个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相同或相近的音,这个过程在语音学中叫同化。
语音同化现象的表现形式很多,不同的研究侧重点会使同化现象的表现各异。如果以同化方向为基础对语音的同化现象进行研究,就得出了“顺化与逆化”两种情况。顺行同化,即同化者在前,被同化者在后,也就是说,前面的语音同化后面的语音;逆行同化,与顺行同化正好相反,即同化者在后,被同化者在前,也就是说,后面的语音同化前面的语音。如果以同化的程度为出发点进行研究,就会得出语音的同化现象有整体同化和局部同化两种表现形式。所谓整体同化指的是同化者和被同化者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完全相同(但同化者和被同化者是两个或多个不同的辅音);而局部同化是指同化者与被同化者的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有一点相似或相同。同化现象在阿拉拍语语音学习中极为常见。在学习者会经常发现直接相连的两个音,或两个被元音或辅音隔离开来的音发生音变。就此举例说明。
① 相临两个音的同化(主要表现在动词变化中) 三母复式动词 إفتعـل的تاء,受前者الدال الذال الطاء الصاد الضاد  的影响被同化。
إضتجع→إصتبر إضّجع → إطتلع إصّبر→ إذتكر إطّلع→ إدترك إذّكر→إدّرك

② 相近两个音的同化(主要在“处于宾格或属格的第三人称代名词阳性单数的合口(ـــهُ)、阳性复数的合口符(ـــهُم)、阴性复数的合口符及阴性双数的合口符及双数上的合口元音符 (ــهُنْ ــهُما) ”,受前一个音节长、短齐齿或‘雅乌’的影响后,被同化为齐齿元音)。这些称为顺行整体同化。但是,《古兰经》中的某些经文却未受此规则的限制和影响,这是一个特例。 “  و من أوفى بما عاهــد عليــهُ الله فسيؤتيه أجرا عظيما .” 这一段经文(四十八:10)的“عليــهُ”没有被同化。
③ 顺行局部同化 这一类型的同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即:
1)两个邻近的辅音的同化。例如阿拉伯语动词 إفتعـل 的تاء,受前者الصاد الضاد的影响,被局部同化为 الطاء;或者受الزاى   的影响,被同化为 الدال 。
إصتبغ → إضتجع إصطبغ → إزتجر إضطجع → إزدجر

2)两个不邻近的辅音的同化。这一类的同化主要表现在部分阿拉伯语方言里。清辅音 السين 受浊辅音 الدال或 الراء 的影响,被同化为الزاى  。
مهراس → مهندس مهرا ز →مهندز

④ 逆行整体同化
1)两个邻近的辅音的同化
a.阿拉伯语动词 تفعـّل 和 تفاعــَل 的过去式和现在式中的التاء,在动词的变化过
(20)同(1) P194_195
程中读成静音时,受后面咝音的影响被同化。“ و ما يدرك لعـله يـزّكّى او يـذّكّر فتنفعه الّذكرى”这一段经文(第80章3--4节)中的 يـزّكّى 和 يـذّكّر 即属于这类同化最好的例证。与此同时,在阿拉伯语方言中,特别是埃及方言里,将تفعـّل 和 تفاعــَل  的同化表现得更加突出,这里不再举例。
b.阿拉伯语虚词  إن أن من عَن 中 النون 受后面 اللام  和 الميم 的影响被同化。إنْ   لا+→ ما + عَنْ / إلاّ → عمّــا
c.阿拉伯语的冠词 ال 中的لام  受后面太阳字母(ت ث د ذ ز ر س ش ص ض ط ظ ل ن)的影响被同化。
d.阿拉伯语动词 إفتعـل 中的 فاء 如果是 الواو ,与之近邻的 التاء影响并使其同化。  اوتــعــد → إتّعــد
e. 邻近的两个辅音的发音部位基本相同,彼此影响而同化。往往是后一个辅音影响前一个辅音。     بــلْ رَفعه الميزان . → بــرّفْعــه الميزان .
2)两个不邻近的辅音的同化
这一类型的同化主要表现在根据名词 ِمفعَل和 ِمفعَلَة 中的词首字母 الميم 的齐齿元音符上,它受后面字母 العين 的开口元音符的影响被同化。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阿拉伯语各方言群中。      مِلعـَـقة  →   مِـشرَط / مَلعــقة → مَشرَط

⑤ 逆行局部同化
1)两个邻近的辅音的同化。读静音的 النـون 受与其相邻的后面的 البــاء 的影响被逆行局部同化为 الميم 。 مِــْنبــر → مَــنْبــر
2)两个不邻近的辅音的同化。阿拉伯语字母 السيــن 受后面软腭化音 الطاء 的影响,被逆行局部同化为 الصاد 。   ســراط → صــراط

(2)异化现象:即两个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相同或相近的音,在实际语音学习过程,为了寻求一种方便或者省事故意将其中较难的部分音节异化成简单容易读的音,即发音方法有较大差别的音。其被认同为是“阿拉伯人‘不喜欢叠音’,或‘讨厌同一个字母在单词中组合在一起’”。 这种异化的语音现象多为叠音,许多阿拉伯学者对此颇有见解,并著书予以说明。例如:学者基萨伊(الكِسَــائِى)(公元805年卒)的《大众语病》、伊本•曼苏尔•贾瓦利吉(إبْــن مَــنْصُــور الجَــوارج)(公元1145年卒)的《大众语病之补遗》和伊本•赫夏姆•莱赫米(إبْــن هِشــام اللَحْــمِى)(公元1181年卒)的《语音纠正之入门》等等。这些语言(音)古籍对阿拉伯社会群体中各个方言区语音的变化给予了较为全面的记载。阿拉伯语中带叠音的三母复式动词 فعّــل中的 العيـن ,通常被同化为 اللام , الميـم, النـون, الراء 。例如:
خمّـش → كدّش خرمـش→ جـدّل / كردش→ شـكّـل جـندل→ شنــكـل
شخـّر→ خبّـط / شمخـر → فطـّح / خلبط →فلطـح
阿拉伯语法中, 处于词首的辅音字母 الواو 如果与其后面的词汇本身的原型字母الواو 相连时,词首的辅音字母 الواو就变成 الهمزة 。如:阿拉伯语序数词أوّل  的阴性是“ وولى ”,其中的第二个الواو 应是词汇本身的原型字母,则变为“ أوُلى ”。而现代阿拉伯语当中,类似这样的语音异化现象的使用更加广泛,其表现在:
①名词双数与阴性完整复数中,位于长元音之后的开口元音异化为齐齿元音。例如:
رأيـت بنـاتــَك. شتّـــانَ أخــوك و أبــوك .
②齐齿元音如果与长元音“雅乌اليـاء ”邻近,被异化为开口元音。例如张大名词的
一种:  فِعّــيل → فـَعــيل
③两个邻近的合口元音中的后一个音,会被异化为开口元音。例如: عـُرُف → عـُرَف
④元音长音节被异化为短音节。例如: فيهى→ مِنهوُ فِيـه→ مِنـهُ

(3)简便省力现象:即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总希望发音简短、省力、避免繁索,由此产生了许多言语类的派生词汇,特别在各方言群体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主要表现在:
①喉音字母“海木宰(الهمزة)”的省读,如:  أسبـوع   →سبـوع
②元音中“软音(ـــ َوْ ــــَىْ )”的弱化,变成其相应的合口符或齐齿符如:
صَـوْم→ طَيْب صـوُم →طِيِب
以埃及方言为代表的阿拉伯方言群中,软音的弱化现象较为普遍。例如:
فـَأَيْـنَ →  فــَيْــن َ → وأَيْنَ / فيِـــنَ → وَيْن → ويِـنَ
③齿音字母( الطاء, الثاء, الذال )的简化,一般将其发音位置后移,发成与其发音部位相近的辅音的音,如: الذال简化为الدال 或 الزاى,例如:ذهـب→ ذكر / دهـب→زكر  ;الثاء简化为التـاء或السيـن,例如: ثلاث→ مثـال / تلات → مسـال ; الطاء简化为الضاد或الزاى,例如: ظـلام → ظـن / ضـلام → زن  。
④三种阴性标志( التاء / الالف المقصورة / الألف الممدودة +همزة)的简化,在现代方言中,阴性标志的第二种和第三种形式已经很少使用,往往用第一种形式替代;而第一种标志(التاء)在言语中常常不发音,简化为停顿的“الهاء”的语气(ــه)。如:
فاطـمة→ بيضاء / فاطـمه → فتوى / بيضه → فتوه
⑤词的语音次序的变化,即词汇中字母的换位。这一点的实例主要在现代阿拉伯语方言群中,例如:埃及方言,زنجبيل → جنزبيل ;叙利亚方言,عربون → رعبون。(21)






思考题:1.举例说明阿拉伯语语音的特点和规律。
2.结合阿拉伯语语音理论,认真实践和掌握阿拉伯语语音的准确性。

 
第四章    阿拉伯语文字的发展

第一节      阿拉伯语文字之渊源

阿拉伯语文字渊源说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公元前4000年产生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楔形文字。之后有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约公元前3000年出现。公元前1500年,生存于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古叙利亚北部地区地中海沿岸的迦南人,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名叫乌                                                加里特的字母,这种字母成为后来“阿拉伯字母”的先驱。乌加里特字母仍然是一种楔形文字,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东闪米特楔形文字的特点。公元前1300年,腓尼基人创造了22个腓尼基字母,其以埃及的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为基础,以乌加里特字母为主要中介,为人类文字的拼音化开辟了道路。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字母演变成了东部分支和西南分支,东部分支在腓尼基人生存的本土上使用及西亚一带流行,是阿拉米文字的主要渊源之一;阿拉米文字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又形成了古叙利亚文字、古希伯来文字和阿拉伯语字母的前身“奈伯特字母”。西南分支主要在地中海地区和红海沿岸流行,曾一度被希腊人所接受,成为今天拉丁语的渊源。受腓尼基字母的影响,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也门人创造了现已消亡的“穆斯奈德”(مُسْــنَدٌ)文字。对于阿拉伯语字母的来源,专家们有两种意见:
1.源于奈伯特字母 阿拉米文字是闪米特文字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公元前4世纪被奈伯特人采纳,并进行了改进,使字母与字母之间可以连写。这是奈伯特文字的主要特点之
一;历史上奈伯特人与古阿拉伯人有密切交往;历史考古学家通过奈伯特后期铭文和阿拉伯早期铭文比较得出,这两种文字有相同的书写特点。
2.源于穆斯奈德文字 因为公元5世纪以前,穆斯奈德文字曾在阿拉伯半岛广泛流行, 对北方的阿拉伯语有教大的影响;阿拉伯语和穆斯奈德文字的字母一样多;穆斯奈德文字和阿拉伯语的语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正偏组合的语法格位、形容词和被形容词的格式。

伊斯兰时代阿拉伯语文字的发展

根据历史语言学家从发掘的墓铭和一些石刻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表明,源于奈伯特字母的早期阿拉伯文字,到公元6世纪已基本定型。公元前阿拉伯游牧部落的生活范围逐渐扩大,社会地位也日益增强,奈伯特人的势力范围一度到达了阿拉伯半岛的东北部地区,取代了也门人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开辟了阿拉伯半岛通往沙姆地区的商业通道,并建立了南方重镇系吉尔和北方重镇布斯拉。奈伯特人采用阿拉米文字进行书写,并将其进行了改进,形成了奈伯特文字。到公元3--4世纪,生活在阿拉伯半岛北部的游牧民族采用奈伯特文字字母来书写阿拉伯语即早期的阿拉伯文字。此见1902年发现于叙利亚大马士革东南的纳马拉铭文。这种早期的阿拉伯文字共有28个辅音字母,其中22个辅音字母沿用了阿拉米——奈伯特字母,6个辅音字母是新增设的。其写法是从右到左,每个字母根据在单词中的位置不同(词首、词中和词尾)而有不同的写法。直到公元7世纪末,这些阿拉伯文字的字母既没有字母点,也没有表示读音的(元音)符号。一般读者不容易学习和掌握。在伊斯兰初期,社会交往日益增多,一个新兴的行业产生了——专司经文、公文函件的誊抄和录写的“文书”。这无疑促进了阿拉伯文字的迅速统一和发展,直到公元8世纪中叶,阿拉伯文字的发展才日臻完善。
一、增设点符阶段 生活在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人,凭借者他们的天性、本能和习惯,对没有任何读音点符的阿拉伯文字还能正确地理解和认读。但是,生活在半岛以外的非阿拉伯人对此项神圣的义务倍感艰难,以至于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语病。特别是在学习《古兰经》的时候,这种不可避免的语病会使《古兰经》“经文”的意思严重性地被“曲解”。此种情况被告急到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当时伊拉克巴士拉省省督齐亚德•本•艾比阿(زِيَــاد بْــن الأَبْعَــى)(公元673年卒)建议制定相应的《古兰经》经文词汇尾符的读音规则,以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读《古兰经》,此建议得到了哈里发的首肯。于是,齐亚
德就责成艾卜•爱斯沃德•杜埃里(أَبُــو أَسْــوَد الدُؤَيْلِى)全权负责此事。杜埃里本人按照阿拉伯古莱氏人的读法一字一句地朗读,让其助手根据他的读音及口型用有别于经文墨迹的颜色在每个字母的上方标上点,这就是早期阿拉伯语辅音字母的音符。他对助手说:“请听我念,如果我读开口音,就在该字母的上方注一点;如果我读齐齿音,就在该字母下方主一点;如果我读合口音,就在该字母旁边注一点。如果这些字母读鼻音的时候,就分别注上两点;静音不标点。”就这样,杜埃里和他的助手注完了《古兰经》的全部经文。
这种在词尾加(元音)符号的方法,初步解决了阿拉伯语词汇的“尾变”问题。杜瓦利首创的“点符标音法”很快就得到了各地学者文人的衷爱,并对其进行了一些改进,各地出现了标有各种彩色点的《古兰经》文本,例如:在伊拉克、叙利亚地区的《古兰经》都用红色来标点符和字母“海木宰”;麦加、麦地那地区的《古兰经》都用红色来标点符,用黄色标字母“海木宰”;安达鲁西亚地区甚至用四种颜色书写《古兰经》,黑色写字母,红色标点符,黄色标字母“海木宰”,绿色写连续的字母“艾利夫”。(22)
二、设字母点阶段 古阿拉伯语语言是一种没有任何字母点的文字。如果将阿拉伯语
的28个字母的“字母点”去掉,那基本字母的形体就变为19个。这样以来,形体相同的字母会有“不同的发音”,会造成极大的混淆和不必要的麻烦。解决这个棘手的语言读音问题,是穆斯林大众的共同心愿。学者纳绥尔• 本 • 阿绥姆(نَــاصـر بْــن العَــاصِم)和叶海亚• 本• 优阿麦尔(يَـحى بْــنُ يعـمـر)受艾卜• 爱斯沃德的“读音点符”的启迪,在阿拉伯语字母上加注“字母点符”。他们给一些字母增设, 单点、双点和三点,以利于和其它字母的区别。“字母加点法”遭到了一些学者的强烈反对,但此举却得到了伊拉克总督哈贾杰 • 本• 优苏福• 萨嘎菲(حـجَــاج بْــن يُـوسف ثقـفِى)(?——公元714年)的大力推崇,并得到了哈里发阿卜杜• 马立克• 本• 麦尔旺(عَــبْــد المـالك بْــن مَــرْوان)的赞允,向各地发告通令各地遵照执行,新的阿拉伯语字母法迅速得到了普及。《古兰经》等阿拉伯文学的书写一律采用这种加点字母。加点字母的出现,是阿拉伯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使阿拉伯文字的形体得以完善并巩固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三、读音符阶段 读音点和字母点的难题相继解决了以后,还有一个麻烦,就是读音点符容易和字母点混淆,这一矛盾日渐突出。阿巴斯时代的阿拉伯语大师赫利里•本•艾哈买德(خَــليل بْــن أَحــمــد)(公元1054---1122年)成功地发明了包括短音符(开口、合口及齐齿)、静音符、鼻音符、叠音符、海木宰、长(元音)音符(开口、合口及齐齿)和连读符在内的“读音符号”。赫利勒(خَــليل بْــن أَحــمــد)创制的这一套读音符号大大地方便了读者和作者,一直沿用至今。
阿拉伯文字发展的3个阶段,前后经历了大约150年。学者们通过不懈的努力,阿拉伯文字不仅在形体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日斟完善,它不但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诵读《古兰经》,而且还可以正确地书写和阅读阿拉伯文的书籍。
(21)同(1) P195-213
(22)[伊拉克]土尔克•阿推•欧布德•祖卜勒《阿拉伯伊斯兰书法》[M]{阿拉伯文}巴格达解读书局 1975, P25-28.
第二节    阿拉伯语文字体的演变和发展

阿拉伯语文字体实际上讲的就是阿拉伯语书法体,它与阿拉伯文字相互依存,彼此影响。阿拉伯书法从他的早期形成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1400多年的时光。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书法名家根据对阿拉伯语语言及文化研究策略和出发点的不同,在吸取前辈们对书法理论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增加了各自的艺术特色后形成了诸多书法流派。
一、阿拉伯书法体的演变
在伊斯兰初期,生活在阿拉伯半岛内或者阿拉伯半岛外的穆斯林把学写一笔较好的阿拉伯语书法视为最荣耀的事。因为《古兰经》中有许多经文昭示人们“用笔书写”——意思就是要讲究书写的章法和技巧。而且《圣训》中也多处提到书法、或识字等学习的事宜。例如公元624年穆罕默德领导的穆斯林与阿拉伯半岛麦加的艾布•苏福扬为首的“多神教徒” 在麦地那展开了一场激战,多神教徒败北,被俘70人。届时穆罕默德宣布大赦令,“有文化”的俘虏在教会7个穆斯林识字后,即可获得自由。与此同时,那个时代只能通过“书写”才能记录“启示”,或者某些证据,所以书记员的职业就显得更为高贵。每一个能胜任书记员或记录员的人,不仅对《古兰经》经文的抄写备加仔细,而且也对书法的写作方式和技巧格外重视。有许多圣门第子如栽德•本•萨比特(زَيْــد بْــن ثَــابت)就写得一笔好字,因为他们曾当过先知穆罕默德的专职书记员。即便在普通的百姓中,谁能写一笔好字,或者能教人识字、写字就会得到人们普遍的尊重。
在哈里发奥斯曼(عُــثْمــان بْــن العَـفان)时代,手抄体《古兰经》流行于各地,如麦加体、麦地那体、巴士拉体、库法体、伊斯法罕体和伊拉克体;这些书写体多以库法体和纳斯赫体为蓝本,并带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实际上,阿拉伯文书法的形成与其和邻邦人民的交往有很大的关系,并与这些民族的生活语言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所以阿拉伯学者根据挖掘的历史古迹和文物的研究表明,阿拉伯语书法体系形成的主脉线主要源于以下脉络。
古埃及

腓尼基

↓————————————————↓
穆斯纳德 阿拉米
↓ ↓
↓——————↓ ↓———――———↓
赛伯邑 勒赫扬尼 赛木德   绥夫沃
(萨巴) ↓
↓―――——————↓
奈伯特    肯德

↓——————↓
安巴尔 希赖

希贾兹
(麦加体、麦地那体)

库法(23)
倭马亚王朝和阿巴斯王朝时期,以大马士革和巴格达为中心的文化阵营刺激了文学以外的其它阿拉伯艺术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使阿拉伯书法在“艺术和建筑装饰”的直接影响下日趋成熟,不但有人研究书法艺术,而且还有人探究阿拉伯书法理论。书法爱好者,不仅有普通百姓,而且还有王室成员,更有哈里发。许多书法爱好者不惜耗费时间和精力,往往为了练好书法,有时一写就是上千遍;甚至有些人在兽皮、骨头、石块,…不知疲倦地练习。例如,穆 • 扎埭(مُـحَمَّـدٌ زاد)书写了一千部《古兰经》,伊本• 荷栽(إِبْـنُ خُـوذة)书写了五百部《古兰经》,…(24) 崇尚阿拉伯书法艺术几乎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书法理论的研究和书法艺术的探讨十分普遍,从沙姆地区的文化腹地,到两河流域的艺术中心,甚至地中海北岸的书法沃土里,阿拉伯书法艺术呈现出增奇斗艳的喜人场面,以至于书法家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日见高涨。
公元9世纪中叶以后,以开罗为中心的北非地区,继承了前人优秀艺术成果的同时,还创办了各类书法学校和艺术研究院;书法大师对大马士革和巴格达书法艺术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广泛地将书法艺术与建筑装饰艺术融为一体,大胆地把阿拉伯书法运用到宫殿、清真寺、学校、工艺品和书籍装帧中。公元14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书法艺术在土耳其人的手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程度不亚于阿拉伯人对阿拉伯书法艺术的重视。
近现代以来,以土耳其的哈米德 • 阿梅迪(حَــامِــد عَــمْدِى)(公元1891---1981年)和伊拉克的哈希姆 • 穆罕默德(هَــاشــم مُـحَمَّــدٌ)(公元1917---1973年)为代表的两位阿拉伯书法巨匠的墨宝体现了20世纪阿拉伯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伊拉克艺术家欧布德•祖卜勒(عُـبْـد الجُـبُـورى)的研究表明,当今阿拉伯语书法艺术已经达到146种之多,书法艺术流派林立,流传范围已经越出了阿拉伯国家,一度走向诸如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的一些伊斯兰国家。
从公元7世纪起,书法大师们不但对书法艺术进行探讨和研究,还对与书法有关的笔、墨、纸、尺以及擦子情有独衷,讲究止极;例如笔的硬软度,笔尖的倾斜程度;墨汁的制作工序和技艺;纸张的来源、质地;等等。

二、历代主要阿拉伯文书法家
阿拉伯书法历史源远流长,书法名家辈出,书法珍品价值非凡。阿拉伯各书法体的基本规则的制定,诸多书法名家对书法体的改进等为阿拉伯书法的艺术风格付出了流芳千世的功绩,而且其名作给人以美的享受。
阿拉伯书法在伊历3世纪(公元9世纪)的发展可以说阿拉伯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伊本 • 穆格莱(إِبْـن مُـقْـلة)开始制定库法体的书写比例,创造了以“点”为基本衡量的单位来确定阿拉伯语字母个笔画长短的比例,后来的书法名家和大师们不断地努力和改进,从流行于各地众多纷杂的书法体里确定了具有“统一性”的书法体系,使阿拉伯书法成为人类艺术领域里非常耀眼的一朵奇葩,直到今天仍然“美”不胜收。
1. 古特白 • 穆哈兰(قُتَيْب مَـهَـر)(?-—公元770年),倭马亚王朝时期著名的阿拉伯书法家。他对当时流行于麦加、麦地那、库法、巴格达等地的具有传统色彩的书法艺术进行了大胆地改革,并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灼见。著有力作《将大地人类融入阿拉伯书法》。
2.伊本 • 穆格莱(إِبْـن مُـقْـلة)(公元886—941年),阿巴斯时期著名的阿拉伯文书法家,阿拉伯文书法理论的鼻祖。他首先规定出了库法体书写的基本规则,字母形状大小的比例,字母点的位置等;而且还开创了与库法体迥然有别的誊抄体。他的书法得到了哈里发穆格泰迪(المُقْــتَدِّى)(公元1075--1094年在位)的赏识,被任命为宫廷大臣。伊本 • 穆格莱(إِبْـن مُـقْـلة)在承袭前人书法艺术的基础上,还归纳出了六种书法体:苏勒斯体(也称
(23)周顺贤 袁义芬著 《阿拉伯书法艺术》[M]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3 P22.
(24)同(22) P41-45.
为三一体)、纳斯赫体(誊抄体)、迪瓦尼体(公文体)、鲁哈尼体、穆哈嘎格体、鲁格阿体(行书体)。他的书法优美潇洒、外柔内刚,笔法匀整有序,结构平稳,富有美感。伊本 • 穆格莱有“书圣”之称。
3.伊本 • 拜瓦布( إِبْـن بـوَّاب),原名阿里 • 本 • 希拉勒( عَـلى بْـن هِـلال)(?——约公元1035年)。他出生贫寒,原来从事房屋建筑的绘画工作,是一个装修装饰工匠;后来兼搞《古兰经》匾额的描金工艺。他是伊本 • 穆格莱(إِبْـن مُـقْـلة)的弟子,在导师的教诲下潜心临摹,对签署体和纳斯赫体有很深的造诣;精通三一体;在鲁哈尼体方面大胆地创新。一生,伊本 • 拜瓦布( إِبْـن بـوَّاب)抄录了64本《古兰经》,其中的一本至今还被珍藏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吉斯特尔贝帝国家图书馆里。他的书法遒劲有力,圆润流畅,风姿独特,雄秀兼得。被誉为“安拉在大地上的笔”。
4.雅古特 • 穆斯泰阿绥米(ياقُـوت مُعْـتَصِـم)(?——约公元1310年),拜占庭人,哈里发穆斯泰阿绥姆(المُعْـتَصِـم)(公元1242---1258年)的白奴。他不但在文学、诗歌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而且他的书法技艺超群,被视为“书法家的朝向”。雅古特•穆斯泰阿绥米(ياقُـوت مُعْـتَصِـم)的书法细腻应隽秀,雄健峭拔,作品均超出前人。他认为“讲究书法要讲究笔,忽视笔便忽视书法”。雅古特 • 穆斯泰阿绥米(ياقُـوت مُعْـتَصِـم)、伊本 • 穆格莱(إِبْـن مُـقْـلة)和伊本• 拜瓦布( إِبْـن بـوَّاب)被称为阿巴斯时代的书坛三杰。
5.米尔 • 阿里 • 泰布里齐(مِير عَـلى طبْرِيز)(?-1541年),阿拉伯书法“波斯体”的创始人。他的书法点线分明,秀美飘逸,富有生气,被誉为书法泰斗。他的《王与王家的故事》(伊历799年)被大英国家博物馆收藏。
实际上,在书法艺术方面的杰出人物还很多,如后来的伊本 • 阿卜杜(إِبْـن العَـبـد)、哈菲兹 • 奥斯曼(حَـفِيظ عُـثْمـان)(?——公元1700年)等,还有现代的众多的阿拉伯书法家,像埃及的萨义德 • 伊卜拉欣(السَّيـد إبْـراهِيم)、伊拉克的哈希姆 • 穆罕默德(هَـاشـم مَـحَـمَّـدٌ)、叙利亚的穆罕默德 • 绥卜利(مُـحَـمَّـدٌ صَبْرِى ),等等。(25)

三、阿拉伯书法的特点及实用价值

关于阿拉伯语书法的特点及实用价值,陈进惠先生对其给予了精辟地论述(见《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成都,1996年]第20---21页)。在此引用使读者从中受益。
阿拉伯书法的特点,主要是:
① 按其书体的不同及每个字母和每个词在语句中的位置,即词首、词中、词尾和句首、句中、句尾而有不同的写法。其中有些字母的变化多、差别大,属于点缀或增加书法花样的多体字母。如:الكاف, اللام , الألف ,الحاء , النون...
② 由于书体的不同,书写各类书体的字母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可宽可窄,可直可曲,各执其能,起着协调书体松紧、行距的作用。
③ 从右向左,是书写阿拉伯语字母的正规方向。但在书法艺术上,出以此为主外,还可使用从上到下,从下至上,上下交错,左右交叉的写法进行组合。
④ 在造型艺术上,利用字体的不同特点、形态和规则,可组成各种造型艺术字。如花押型、对仗型以及各种象形字、艺术字等。
⑤ 在书法的字体行间适当添加一些有关的音符、字母、特定标志,以协调书法的布局,衬托其字体的立体感。但书写《古兰经》册本时,不用此法。
⑥ 装饰艺术是阿拉伯书法的孪生姊妹,没有装饰,不能称为完整的书法艺术,这在《古兰经》的书写和清真寺的建筑中尤为突出。现代阿拉伯书法艺术的创作、美化与应用,更离
(25)同(23) P23-38.

不开装饰。
⑦ 书写阿拉伯书法的笔与一般的笔不同,一般由书写者因地制宜、自编自制。有竹笔、苇笔、叶柄笔、草茎笔、麻杆笔、木板尼龙笔等等。不同的笔,能写出不同的字体。

阿拉伯书法的用途和实用价值极为广泛,主要有:
① 用于书写《古兰经》和伊斯兰先贤的名言佳句。
② 用于伊斯兰建筑装饰,如清真寺凹殿、墙壁、梁柱、门厅等均以经文书写艺术,或彩绘、或雕刻,给人以庄严、肃穆、华丽之感。此外,铸造业也使用书法艺术。
③ 用于书写哈里发、素丹宫廷的敕令、文告、以及重要文献、契约、庆典贺词等,一般由书法家专司。
④ 用于书写国家机关、学校、商店、工矿企业的牌匾,各类书籍、报刊、影视戏剧的标题与广告,各种艺术性展览,会场布置,工艺品装饰等。
⑤    穆斯林家庭的装饰品,如挂毡、铜盘、瓷器等。

四、阿拉伯书法的流派

阿拉伯书法体型众多,多达几十种。在这些众多书法体中,有一地区命名的,如麦加体、麦地那体、希贾兹体、库法体、波斯体、巴士拉体、伊斯法罕体、马格里布体、埃及体和安达卢西亚体等;有以书法家名字命名的,有雅古特体、鲁哈尼体等;有以纸张大小命名的,如图玛尔体、大图玛尔体;有以书写形式命名的,如穆塞里塞勒体(连贯)、麦益勒体(斜体);杰利勒体(大楷)等等。在此介绍几种常见的阿拉伯书法体:

1.库法体(الخَــطُّ الْكُــوفىِّ)(图3),以库法地名命名,一种较为古老的阿拉伯书法体。该书法体字体朴厚呈方,笔画粗犷挺拔,棱角分明。公元7世纪中叶前,库法体书法在阿拉伯半岛已经使用;后来这种书法体广泛用于书(抄)写《古兰经》经文、清真寺的装饰艺术、宫廷文献、碑文、缔约及铸造钱币等,深受人们的喜爱。自倭马亚王朝兴起库法体发展较快,到阿巴斯王朝达到鼎盛时期,有几十种变异体。这些变异体的划分方式各异,如按字体分为:手抄型、树枝型、花叶型、发辫型、几何型等;按地区划分有:安达鲁西亚型、沙姆型、巴格达型、摩苏尔型、波斯库法型等;按朝代划分有:倭马亚型、阿巴斯型、法蒂玛型等。其中常见的是库法简体,是一种没有任何装饰的强调以字母线条为主的书法体。书法学家们提出,书写时应当注意阿拉伯语字母的运笔规则,有些字母书写时不能以“点起笔”,如:اللام  الألف  الراء  الدال;有些字母书写时不能以“笔尖” 运笔,如:الميم  الواء  الفاء;有些字母收尾时,不能“写成尖细的笔锋”,如:الحاء  الباء  الطاء  الصاد  الكاف;有些字母要以“笔头的宽度落笔”开始写,如:اللام  الكاف  الطاء  الواء  الدال  الباء  الألف  الجيم;而有些字母的圆形孔隙不得涂满,如:لا  و  هـ  م ق  ع  غ  ط  ص  ض  ظ 。
2. 纳斯赫体(خَــطُّ النَّسْــخِ )(图4),因发源于希贾兹地区,则又称为希贾兹体。这种书法形体清秀,书写方便。纳斯赫(نََـسْـخ)一词是阿拉伯语“誊抄”之意,所以也称为誊抄体。纳斯赫体经栽德•本•萨比特(زَيْـد بْـن ثَـابت)、伊本• 穆格莱( بْـن مُـقْـلة)和伊本 • 拜瓦布( بْـن بـوَّاب)之手日臻完善,自阿巴斯王朝以后,纳斯赫体和库法体同时是哈里发政府官方使用的正式文体,一直沿用至今。纳斯赫体因书写公正,字体较小,字母相连紧密,点、线笔画粗细均匀,深受文化新闻界朋友的亲睐。也有人称其为“小楷”。

ألخـط ّ العـربىّ كوفى
اللغة العربية بالأدلوسى
ألخـط ّ العـربىّ كوفى
图3   库法体 (自上至下依次为:印刷型、安达鲁西亚型和简体型)

3. 苏勒斯(خَــطُّ الثَـلْـث )(三一或三分)体(图5),书写时须按“直线笔画与曲线笔画的构成比率”定格,是书法大师古特白• 穆哈兰(قُتَيْب مَـهَـار)首创,伊本•穆格莱( بْـن مُـقْـلة)将之发展,规定该种书写体“直线笔画须占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其字体雍容华贵,笔画粗犷遒劲,有多种装饰形变体,书写难度较大,被认为是“阿拉伯书法之母”。有叫大楷。三一体书写时要以侧45°的正方点作为书写字母的依据;点宽相当于笔(书法笔)尖的宽度;字母的高度和宽度须用一定量的点来确定。该书法体多用于书写牌匾、条幅、书名等。
4.签署体(خَــطُّ الإجَــازة ),是书写证明或证书的专用字体,兼有纳斯赫体和苏勒斯体的共同特点。该字体活泼多姿,婉转流畅,富刚健于妍丽之中。
5.波斯体(خَــطُّ الفَـارسىِّ ),是波斯书法家在纳斯赫体的基础上新创的一种书法体。笔画自上而下向左倾斜,把弧形的线条拉长,增加弯曲度,线条流畅平衡,形体优美自然,如一串串悬挂的金珠,所以又称为“塔阿利格体(خَــطُّ التَـعْلِـيق )”。
6.迪瓦尼体(خَــطُّ الديـوان ),又称公文体,是早先宫廷的机密文字,除书写者本人外,其他人难以辨认。但书法体婉丽清秀。兼有三一体、誊抄体和鲁哈尼体的特点,字母疏密、错落有致,体势清健,法度俱在。
7. 鲁格阿体(خَــطُّ الرقْـعَة ),是一种大众化的书写体,又叫行书体。这种书法体是当今使用最广泛的书体,字体质朴自然,清秀圆滑,流畅丰满,除个别字母( الواء الراء الدال )的笔画末尾稍有笔尖修饰外,其它字母不加任何修饰。(26)
أللّغة العربيّة
ألخـط ّ العـربىّ

图4  纳斯赫体

(26)同(22) P66-67.
ألخـط ّ العـربىّ
اللغة العربية
图5  苏勒斯体

思考题: 1. 8世纪中叶以前,阿拉伯文字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节段?各有何特点?
2. 简述阿拉伯书法流派的主要社会用途。
3. 请认真练习一种或两种阿拉伯语书法体。
 
第五章  阿拉伯语词汇概要

“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27),是通过“音”和“义”来共同完成其独立运用的任务的。也就是说,语音和语义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就像“一张纸的两面,无论如何剪裁,它总是双面体。音义两面合则两存,离则两亡。”(28)词除了具有读音和表义功能外,还有造句功能,即一定的语法意义。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而词汇则是语言的“词”的总合。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词汇,而“语言的词汇中的主要东西就是基本词汇,其中就包括成为它的核心的全部词根。基本词汇比语言的词汇少得多,可是它的生命却长得多,它在千百年的长时期中生存着,并且为构成新词汇提供基础。”

第一节    阿拉伯语词汇的种类

阿拉伯语的许多基本词汇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形成,虽然标准阿拉伯语的词汇只有一千多年的记载历史,但如果与同它有渊源关系的闪米特语族的其它语言的词汇进行比较,可以看到阿拉伯语基本词汇的一些原貌。
根据词在词汇整体中的不同作用和特殊地位,阿拉伯语词汇被划分为基本词汇、一般词汇和特殊词汇三部分。

一、基本词汇
基本词汇是词汇的核心。虽然在语言的词汇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却占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阿拉伯语基本词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名词部分,包含 1. 亲属称谓,例如:أب( 父亲 )、أخ( 兄弟 )、 إبنة( 女儿 ) 等;2. 肢体名称,例如:يـد ( 手 )、 رئس( 头)、رئيتان( 肺)等;3. 动植物名称,例如:أسـد ( 狮子 )、فرس( 马 )、نحـل( 蜜蜂 )、جمل ( 骆驼 )等 ;4. 数字名称,例如:عشر (十) 、مائة(百)、الف( 千 )等 ;(二)基本动作、行为动词,例如: أخـذ (拿,取) 、 لبس(穿)、سمع(听)、ضرب(打,击),等等。在闪米特语族的其它语支中,一些名词的意思基本与阿拉伯语的名词的意义是相同的,这一点就说明了阿拉伯语的基本词汇早在5000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形成。(29) 词汇学家的研究表明,阿拉伯语基本词汇具有四大特点:
1.    常用性
在人类的社交活动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就是基本词汇,所以说“常用性”是阿拉伯语基本词汇的第一个特点。基本词汇以其“常用”为前提,这些常用词与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社会活动的内容密切相关,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衣食住行、事物的称谓、生活与劳动工具、自然现象之名称,等等。
2.稳定性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语言的基本词汇没有因时间和空间的变迁而发生显著变化,而保持其原有特色.例如:亲属称谓、肢体名称、时代文化之术语,等。
3.繁衍性
阿拉伯语基本词汇的繁衍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基本词汇的根母为基础,可以派
生许许多多富有新的含义的词汇,二是基本词汇与其它词搭配后,便形成了一个新的词汇,
(27)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P123.
(28)叶宝奎《语言学概论》[M]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2 P 193.
且新词汇的意义与原词汇的含义有很大的不同。关于这一点,请参照陈中耀等学者的力作《阿拉伯语语言与修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77---78页)。
4.全民性
基本词汇中的基本词所描述的客观事物和社会现象,一般会被人们普遍认同,而且绝大多数人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一特性还告诉我们,百姓生活中使用的不具有这个特点。

二、一般词汇

一般词汇在阿拉伯语词汇中所处的角色和所占的比重,都次于基本词汇。因为在语言中,词汇越原始,基本词汇在词汇中所占的比重越大;语言越发达,基本词汇在词汇中所占的比重越小。事实上,一般词汇处在经常变化之中,不稳定。而有些词汇是专有名词(术语),只在特定的场合下才使用。一般词汇包含新造词、古老词汇、方言和外来词。
(一)新造词: 新造词是通过阿拉伯语构词法创造的新词汇。新词汇属于较活跃、发展极为迅速的一类词,它伴随着人们对新事物的不断认识和对新概念的逐渐熟悉后,将其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拟声词、合成词等。
(二)古词汇: 一些古词汇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不被使用了,取而代之的是与其意义相同的新词汇。
(三)方言: 阿拉伯语方言分为地区方言和社会方言两大部分。所谓方言实质上指流行于某地区的词汇,而这些词汇没有被记载于标准的文学语言里。在阿拉伯世界,比较大的方言群有叙利亚(沙姆地区)方言、伊拉克(两河流域)方言、希贾兹(阿拉伯半岛地区)方言、埃及(红河、尼罗河流域)方言、突尼斯(地中海北岸地区)方言和马格里布(沙哈拉地区)方言。这些方言在词源、构词特点与词义方面,有其不可忽视的特点,它往往与人类社会文化、历史典故(事件)、社会发展、自然状况、风俗习惯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方言中有不少的词汇是经过“改造和创新”的外来引进词汇,成为具有“非阿拉伯语语言特色”的阿拉伯方言;其改进势头有增无减,其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在众多的方言群里,埃及方言最有影响力。关于埃及方言的基本情况,感兴趣的读着可以参考刘开古先生编写的《现代阿拉伯埃及口语教程》(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1986年)。
另外社会生活中也有许多具有社会色彩的方言,如行业的专业术语(行话)、俗语、隐语(黑话和集团语)。
(四)外来词:因为阿拉伯民族生活的特殊地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引进了埃塞俄比亚语词汇、阿拉米语词汇、波斯语词汇、希腊语词汇、英语词汇、法语词汇、意大利语词汇、拉丁语词汇、土耳其语词汇等,并将这些词汇“阿拉伯化”,使其成为新的阿拉伯语词汇。

三、特殊词汇

特殊词汇在阿拉伯语中以其固定的词组或者句子出现,包含成语、格言、惯用语(谚语)等。阿拉伯语中的成语、格言、惯用语、谚语是百姓在日常生活里经过千锤百炼的语句,汇历史文化、道德修养、社会风情、生活情趣于一炉,言简意赅,字字珠玑,内容诙谐幽默,富有哲理。从中既能了解到阿拉伯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又可以总览阿拉伯社会文化的风貌。
有的学者也将成语、谚语、格言和固定词语称为阿拉伯习语。它们是具有固定的结构关系和完整意义的词语组合,包含词的固定搭配和熟语性组合。这些特殊词汇,一般情况下与历史典故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它具有“稳定的搭配性”,不可以随便更改和替换。阿拉伯
(29)同(1) P218.
特殊词汇不但有同义、多义和反义现象,而且数量大、形式多,多以单词、词组、短语和句子的形式出现;句子又包含陈述句、祈使句、简单句及复合句。如果以其结构划分,阿拉伯特殊词汇可以分为动词性特殊词汇、介词性特殊词汇和名词性特殊词汇三大类。这些特殊词汇的形成与社会环境、语言习惯、民族心理素质、思想理念、宗教情结、生活称谓、历史典故、著名人物(事件)及其它有密切的关系。因而有人把特殊词汇比喻为“语言的精华”、“浓缩的文化”。
一般说来,特殊词汇中约定俗成的部分是固定的,在应用的时候不可以随意改变,只能根据上下文的需要,在性、数、等方面进行调整。可变动的只是“非约定俗成”的部分。习语在阿拉伯语使用的过程中具有形象、生动、简洁、方便的特性。阿拉伯语特殊词汇的例证 颇多,因篇幅的关系,这里不再举例说明。具体的实例请参照扬言洪教授著编的《阿拉伯语汉语成语谚语辞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阿拉伯特殊词汇(习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里列举的例证大部分引用了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教授国少华女士的《阿拉伯语词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1998年3月第1版)的第7章中的例子。
1.《古兰经》:《古兰经》( القُـرْآنُ )是阿拉伯人日常生活、行为与思想的指南,其中的许多例子,或者叫例证是阿拉伯语习语的典范。这里只举几个仅供参考。
إنَّ مَـعْ الْعُـسْرِ يُسـراً
“与艰难相伴随的(事)确是容易的——祸福相依”(九十四:6)
وكتبْنا عليهِـمْ فيهـا أنَّ الَّنفْـسَ بالنفْـس والعينَ بالعين والأَنْـفَ بالأنف…
“(我在《讨拉提》中对他们制定)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鼻偿鼻… —— 以牙还牙” (五:45)
وَإنَّ أَوْهَنَ البُيوُتِ لَبَيْتُ الْعَـنْكَبوُتِ
“最脆弱的房屋确是蜘蛛的房屋!——弱不禁风 ”(二十九: 41)
إلاّ الإحْسـانُ  الإحْسانِ  هَـلْ جَزاءُ
“ 行善者,只有善报——善有善报 ”( 五十五:60 )
نَحْنُ أَقْرَبُ إلَيْهِ مِنْ حَبْلِ الْوَريِـدِ
“我比他的命脉还近于他—— 洞悉一切 ”(五十: 16)
كَلاَّ إذاَ بَلَغتِ الروُحُ التّراَقِىَ
“ 真的,灵魂达到锁骨——濒临死亡 ” ( 七五:26) 等等。
لا نُريدُ مِنكم جزاءً و لا شُكورًا
“ 我们不望你们的报酬和感谢——行善者无所求”(七十六:9)
إنّ الأَبْرارَ لَفىِ نَعيمٍ وَإنّ الْفُجاّرَ لَـفى جَحيمٍ
“ 善人们必在恩泽中,恶人们必居烈火中 ——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八十二:13---14 )
و لا يَـدخُلون الجَنّـةَ حَـتّى يَلِجَ الجَمَلُ فى سَـمِّ الخِيـا طِ
“ 他们不得进入乐园,除非缆绳能穿过针眼—— 痴心妄想 ”( 七:40)

2.《圣训》:《圣训》( الحَديـثُ الشـريـف)是伊斯兰的先知穆罕默德的嘉言懿行的总汇。《圣训》是伊斯兰阿拉伯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被认为是仅次于《古兰经》的基本经典,是对《古兰经》基本思想的诠释,是伊斯兰教立法的基本依据。其中多以寓言、格言等语言形式教育人们追求真理。其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令人深思。
المُسلِمُ مَن سَلِمَ الُسلِمون مِن لِسانِه و يَدِهِ .
“不以其言行损害同教者方为穆民 —— 同甘共苦”。
لاَ يُلْدَغُ المُؤْمِنُ مِن جَحْر ِواحد مَرتَيْنِ .
“信士不会被一个洞里的蛇两次咬伤-—信士不会重复犯错误”。
اليَدُ العُلْيا خَيْرُ مِن اليَدِ السُفْلى .
“手背向上手比背向下好——施舍强于乞讨”。
لا يُؤْمِنُ أَحَـدُكم حَتىّ يُحِبُّ لأخيهِ مـا يُحِبُّ لنَفْسِهِ .
“ 只有善戴穆斯林弟兄优于善戴自己的人,才可以成为信士 —— 善爱弟兄是信仰的最好体现 。 ”
أُطْلُبْ العِِلْـمَ مِنْ المَهـْدِ إلى اللّحـْدِ .
“ 求学从摇篮到坟墓 —— 活到老学到老/ 学无止境 。”
2.    伊斯兰教义:以《古兰经》和《圣训》为基础的伊斯兰教义,其中许多思想的表述是以习语的形式出现的,例如:
العـالِمُ وَالْمُتَعَلِّمُ شَريكانِ فىِ الْخَيْـرِ .
“ 学者和求学者是做好事的密友 —— 利人益己 。”
قِيمَةُ كُلِّ امْرىءٍ مـا يُحْسِنُـهُ .
“ 一个人得心应手的工作是他的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 人尽其才 。”
مِلاكُ أَمْرِكُم الدِّينُ, وزيِنَتُكُمْ الْعِـلْمُ, وحُصونُ أَعْراضِكُمْ الأَدَبُ, وعِزُّكُمْ الحِلْمُ,
وحِلْيَتُكُمْ الوَفاءُ .
“信仰主宰人,知识装饰人,礼貌使人体面,宽容使人高贵,守约是人的饰品。” أَضيِقُ مِنْ تِسْعينَ .
“比99个一串的念珠的孔还要小——心胸狭窄。”
4.社会生活环境: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经过千锤百炼的文化精华,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自然条件、生活方式等有密切的关系。例如:
مَـنْ سَـعىَ رَعـىَ .
“谁肯奔波,(谁)就能找牧场——功夫不负有心人。”
السَفَـرُ ميِزاَنُ السَفْـرِ .
“ 旅行是人品的衡量器——路遥知马力。 ”
جاءَ بالطِّمِّ والرمِّ .
“带来了充足的水和湿土——财运亨通 ”
رَكَبَ ذَنَبَ البَعيِرِ .
“ 骑在骆驼的尾巴上——知足长乐。”
أَبوُ أيّوبٍ ــ الجَمَـلُ .
“阿尤布之父,即骆驼 ——忍受者的典范。”(因为阿尤布以忍受著称于世)
5.其它:阿拉伯人经常将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用具,或者衣食住行的某一些名称运用到习语当中。这一方面的例子比较多,例如:
فُلانُ صَلْبُ العَصا \ ضَعيفُ العصا .
“ 刚强/ 懦弱 的男人。 ”
وَصَلَ فُلانُ حَبْلَ فُلانٍ .
“ 与他结绳——喜结良缘。”
طَلَبَ يَدَهـا .
“ 求她的手――向她求婚。”
أَماطَ اللِثامَ عَنِ فُلانٍ .
“ 揭开面纱——原形毕露 ”
هُـوَ صَديقُ عَيْن .
“ 他是眼前的朋友——伪君子 ”
هـو أضيعُ من غَمَدٍ بغير نصلٍ .
“ 他比空鞘还不值钱——徒有虚名 ”
أَضَلَّ مِنْ مَوْؤوُدَةٍ .
“ 比活埋女婴还难找——下落不明 。”
وَجَـدَ تَمْرَةَ الْغَرابِ .
“ 他找到了乌鸦的椰枣——称心如意。 ”
أَصْبَرُ مِنْ حِمـارٍ .
“ 比驴子还能忍耐——忍辱负重 。 ”
إصْبِرْ فَاللّهُ دائما يَجْزى الصابرين .
“坚忍吧!安拉一定会酬报忍耐者——忍耐终有好报。 ”
لا أَصْلٌ لَه وَلا فَصْلٌ .
“ 既无门第,也无名望——无名鼠辈。 ”
السَبَعُ سَبَعٌ وَلَوْ كان فىِ قَفْصٍ .
“ 狮子就是狮子,圈在笼子里还是狮子——英雄本色不变。 ”
أَحْمَقُ مِنْ نَعامَةٍ .
“ 比鸵鸟还要愚蠢——愚蠢至极。 ”
اليَدُ البَيْضاءُ .
“ 善举,善行。”
مَوْتُ أَحْمَرُ .
“ 横死、爆亡。”

第二节 阿拉伯语词汇的构成要素

阿拉伯语词汇构词法简介

阿拉伯语词汇由动词、名词和虚词三部分组成。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的最小造句单位。也就是说,每一个词都是音和义最完美的组合。读音赋予了词“语音”的个性,以区别其它的词。而一个单词的语音包括音位、音节、轻重音、音调、音渡,还有音色。它的意义既有内涵的稳定性、约定俗成性,也有外延的可变性和模糊性。
要弄清楚阿拉伯语词汇的基本构成,我们需要根据词汇学家的研究成果从拟声、从属、附加、合成和派生几个方面去了解它的基本情况。
(一)    拟声:拟声是古代阿拉伯人摹拟事物声音的最古老的方法。他们摹拟物体的撞击声,动物的叫鸣声,自然界的声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声音,摹拟的声音有的表示“片段”,有的表示“瞬间”,有的表示“方式”,有的表示“行为”,等等。例如:
表示动物的叫鸣声有: بُـلْبُـلْ物体的撞击声有: قَعْقَـعْ自然界的声音有:صَرْصَرْ
(二)从属:一般情况下,阿拉伯语的从属构次词法只适用于名词;在名词的词尾附加一个带齐齿读音的字母 الياء ,一个新名词就形成了。这个新名词与原有名词有一种从属的关系。这种构词法多用于地名,表示“某地的,或某地的人(物)”的意思。例如:
عِـــراق+ىّ = عـــراقــــىّ
(三)附加:通常将一个“词”附加到某个中心词上的构词的方法,叫附加法。这种方法在阿拉伯语中非常普遍,常见于“正偏组合与形容词附加法”。例如寝室,这个词是有两个名词房间或屋子与睡觉[名词]组合成的新词:غُـــرْفَةٌ + نَــوْم = غُـــرْفَةُ نَــوْمٍ  又如“光年”这个词在阿拉伯语中由年(名词)与光(形容词)组合而成:سَنَةٌ + ضَوْئِيَّـةٌ = سنـة ضوئيّـةٌ
(四)合成:这种方法也叫复合法,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或一个较为完整意思的句子构成一个新的词或词组。为了达到复合词的要求,原来的词在复合词中只是极为普通的构词成分,不能在这个新的复合词中独立存在。这种构词法又被化分为动词性合成词、形容词性合成词、名词性合成词与从属性合成词四类。稍后将举例详细介绍。
(五)派生:派生是阿拉伯语最主要的构词方法。这种构词法赋予了阿拉伯语词汇极大的灵活性,它不但富有特色,而且还有一定的规律。阿拉伯语言学家自豪地称“这种构词法”是阿拉伯语的灵魂。埃及著名阿拉伯语言学家、语言学会委员阿卜杜拉•艾明说过“派生学不同于语法和词法,这是一门使阿拉伯语不断丰富、发展的学科;是一门使阿拉伯语能够伴随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文明程度的进化而经常更新、进步的学科;这是一门有助于你认识词汇的根源、分支及其彼此间关系和互相派生方法的学科。”
关于派生的根源说法不一,各大语法学派和词法学派(主要是巴士拉派和库法派)为此著书立说争辩多年,但终因未果而难以确定“胜负”。已故开罗大学阿拉伯师范学院阿拉伯语教授、谢赫艾哈迈德 • 哈慕拉威(الشَّيْـخُ أَحْــمَـد الحَـمْراوى)(公元1856---1932年)在他的《词法探宝》一书中曾描述说,巴士拉派认为派生的根源是“词根”,即先有词根后才出现动词;库法派则认为派生的根源是动词,名词是从动词派生而来的;(30)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派生的根源是名词,动词、词根都是从名词派生出来的。这里所说的名词是原生词,不是派生词。动词是简式动词,不是复式动词。
语言学评论家安巴利(عَــبـارى)先生说,库法派认为动词是派生根源的主要依据是:1. 动词作用于词根,2. 词根常用于强调,位于动词的后面,3. 有些动词没有词根;巴士拉派认为词根是派生根源的主要依据是:1. 词根只说明动作,而动词则要说明动作、时间和人称,2. 词根可以替代动词,而动词不可以替代词根,3. 词根实际是名词,可以不依赖动词而独立使用,动词却不行,4. 词根的名词本身就说明它是词的根源,有些词只用词根而不用动词。(31)
阿拉伯语言学家阿卜杜拉•艾明(عَـبْـدُ اللهِ أَمِين)则认为“派生词的根源既不是词根,也不是动词。动词的产生先于词根和一切派生词。一切派生词,包括词根都是从动词派生而来的,而这(种情况)是在动词从派生的根源——抽象名词(非词根)、具体名词和仿声名词派生出来之后。”(32) 近代学者同时也提出“词根只表示动作发生,没有时态,也不带人称,应视作派生根源。”
阿拉伯语中与原生名词有关的动词都是从名词派生而来的,因为原生名词没有固定的词型,而派生词是按照一定的词型通过一定的方法产生的。(33) 所以,名词作为派生根源主要有:1. 从抽象名词(数词、时间名词)派生动词;2. 从具体名词(地名、亲属称谓、部落名称)派生动词;3. 从具体名词(人体器官)派生动词;4. 从其它具体名词派生动词。
关于“派生词”,大多数阿拉伯语言学家经过严密的科学讨论将其划分为以下四类:
(1)小派生:它是从三个或四个排列顺序相同的辅音根字母派生出来的,具有相同基本含义的派生词群。这类派生也称为“普通派生”,在阿拉伯语词汇中所占比例较大。小派生还可以分为动词性小派生和名词性小派生。
动词性派生主要指在三个或四个基本根母的基础上派生的具有动作意义相联系的一群词,称为词族。这一族词的根母的基本顺序不会发生改变。例如:َ فَـهِـم(明白);فَهَّـمَ (使…领会);أَفْـهَـمَ (使…了解); تَفَهَّـمَ(逐渐明白);فاهَـمَ (了解); تَفاهَـمَ(相互认识); إنْفَهَـمَ(被理解); إسْتَفْهَـمَ(打听); فَهْـمٌ(领悟); فَهيِمٌ (有见识);مَفْهـومٌ (可以了解)。这一族词有一个共同的概念就是“了解、领悟”。从第28个词到第8个词都是复式动词,而第9个词到第11个词是派生名词的一部分。
名词性的派生是指在以基本根母为基础的词的词根为词源,或原生词,派生出来的普通词根(مصدر الأصلى)、米姆词根(مصدر الميمى)、表次词根(مصدر المرّة)、形态词根(مصدر الهيئة)、人造词根(المصدر الصناعىّ),以及主动名词(إسم الفاعـل)、半主动名词(الصفّة المشبهة باسم الفاعـل)、被动名词(إسم المفعـول)、张大名词(صيغة المبالغة)、比较名词(إسم التفضيل)、时空名词(إسم الزمان والمكان )、工具名词(إسم الآلة)、指小名词(إسم التصغير)和从属名词(إسم المنسوب)等。
(2)大派生:它是从共同的辅音根字母(字母的排列顺序可以不同)派生出来的, 具有相同基本意义的派生词群。这类派生词往往是同义词。例如:حَمِدَ(赞美)、مَدَحَ(称赞);فاضَ(泛滥)、ضَفا(溢出);又如: مسل\ سمل \لمس \ملس \سلم 这一组词都有“友善”的含义。因此,也有人认为大派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派生,而是根母的前后置换。
(3)更大派生:即“有固定的共同字母,变换的字母发音部位接近或者发音方法相同;通过改变部分字母,从一个词产生另外一个词,而两个词在意义上十分接近。”(阿拉伯语言学家阿卜杜拉•艾敏)这一类型的派生因为有了可变换字幕的缘故,使其使用范围扩大,则被称为更大派生。
关于阿拉伯语词汇更大派生时常用的“更换字母”,陈中耀先生总结为 طال يومُ أَنْجَدْتُـهُ (我去内志的那一天真长!)也就是说,这十二个字母(النون ,الميم , الواو ,الياء ,اللام ,الألف,الهمزة الطاء, الجيم ,التاء ,الدال ,الهاء ,)发生更替的频率比其它字母要高。实际上,更大派生的情况不是非常常见的。例如: أَكَّـدَ→ وَكَّـدَ (强调);شاع → ذاع(流传,流行);عَطَـلَ →بَطَـلَ (失业)。
一个根词到底能派生出多少个词?学者专家们各述己见,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常用的动词形式有14个,常见的名词形式也是14个,所以派生词应该是14×14=196;阿拉伯语语法泰斗西伯威(شِبْوَـيْه)则认为一个词根能派生308个词;而伊本•基塔伊•穆泰瓦菲(إِبْـن كِـتـائى المُـتَوافى)说一个词根可以派生515个词。从理论上讲,每一个三根字母组合可以派生出25种形式的动词,而每一种动词都有过去式、现在式及命令式;过去式动词和现在式动词还有被动语态,此外,三母简式动词还可以派生出感叹动词、动名词等;另一方面,每一个动词又可以派生出16种比较常用的名词形式……依此类推,每个根字母组合派生出来的动词、名词,就多达几百个。(34) 阿卜杜•索布尔•沙仕(عَـبْـد الصَّـبُّـور الشاسى)博士在他的《阿拉伯语——科学和技术的语言》[(阿拉伯)改革出版社]一书的第278页描述“阿拉伯语有三根字母组合7597个,四根字母组合4081个”。
事实上,派生词与原词的形式和意义有一定的联系。就动词而言,动词从三母到四母,从简式到复式,从增一母到增二母、三母;从主动语态到被动语态,从过去式到现在式,词型和词义均有明显的联系。名词及其派生词之间也有一定明显的关联,主动名词、被动名词、半主动名词、张大名词、时空名词、从属名词、工具名词、比较名词、指小名词等则分别说明动作的执行者、承受者、事物固有的特性,以及表示夸张、缩小等一些概念,还有表明时间、地点、所使用的工具及其属性、与之比较等意思。

阿拉伯语合成构词法

“合成词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经删节后合成为一个词,新的合成词具有被合成词各部分的含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合成词”必须是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者句子中的各部分截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字母(其中一个词可以取全部),经过拼接,合成一个新词(不是两个或更多词的组合),在这个新词中,被合成的原词的形式已不完整,但它的意思仍旧完整地保留在新合成的词中,合成后的词是一个词,与普通名词、动词一样变化、使用。阿拉伯语言学家中最早提到合成词的是《艾因书》(该词典成书与阿巴斯王朝时期)的编者赫利勒• 本• 艾哈迈德(خـليل بْـن أَحَـمـد)。实际上,早期阿拉伯语中就有合成词;而且这些合成词多为“习惯用语”。(35) 直到20世纪中后期,阿拉伯(开罗)语言学会在其“语言基本规则委员会”会议上,就“合成词”提交的报告中曾取得同意“在必要时,构成科技词汇允许使用合成法”。后来,经过多次会议讨论,最后确定了词汇“合成法”的基本规则,才使合成词的构词法规走入正规。合成词主要有:1.从句子、动词中合成动词;2. 合成名词:从专有名词(部落名称)合成名词(从属名词);从名词或动词合成形容词、合成虚词。现代阿拉伯语的合成词,如果按照词的结构形式划分,有下列几种基本形式,具体例证在此引用陈中耀等著的《阿拉伯语语言与修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二章<阿拉伯语词汇学> 第107---125页。
动词性合成词,主要指阿拉伯人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在动词的前、中、后分别增加某一个或几个字母,使其成为一个新的词汇。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很多人已经将增加的辅音字母视为这个词的根母。目的是为了使用时更为方便。特别是近现代,阿拉伯人借入了西方语言构词法的特点,这一类型的构词法的使用更为广泛。下面举例予以说明。
1.    增加前缀:即在基本三母动词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前缀(字母)以构成一个新的词。例如:بَلْذَمَ ( [ 离别时原地站立 ] 不做声,增加前缀ل );سَرْطَـعَ( 驰骋,奔驰,增加前缀 س )。
2.    增加中缀:即在基本三母动词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中缀(字母)以构成一个新的词。例如:بَرْجَـمَ َ ( [ 对某人 ] 声色俱厉,增加中缀ر );بَلْطَـح ( 仰躺在地,增加中缀ل )。
3.    增加后缀:即在基本三母动词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后缀(字母)以构成一个新的词。例如:حَدْرَجَ َ ( 使滚动,增加后缀ج );بَرْعَـمَ ( 含苞待放,增加后缀م )。
4.    等量复( 缩 )合: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各取一部分,再将这些取词部分构成一个新词。例如:نَزْكَلَ (失钙,缺钙) كَلْسِيوُم ُ=(钙)نَزَعَ +(剥落,脱落);كَهْرَبائِيّة( 电 )راَكِدَةٌ +( 停滞的)= كَهْراَكِدَةٌ(静电)。
5.    句子复( 缩 )合成一个词:这类词主要运用在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中,多与宗教生活有关。例如:
● 说:“奉普慈特慈安拉之名。” بَسْمَـلَ: بِسْمِ اللَّهِ الرّحَمـانِ الرّحيِمِ.
● 说:“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真主)。” هَيْـلَـلَ \ هـَلّـلَ : لا إلهَ إلآّ الّلهُ .
● 说:“愿安拉宽恕他。” غَـفّـرَ : يَغْـفِرُ اللّهُ لَـهُ .
● 说:“安拉伟大!” كَـبَّـرَ : أللّهُ أكْبَرُ .
● 说:“赞美安拉!” سَبْحَـلَ \ سَبْحَـنَ : سُبْحانَ اللّهِ .
● 说:“祈求安拉慈悯他。” رَحّـمَ : رَحْمَةُ اللّهِ عَلَبْـهِ .
● 说:“别无他求,只依安拉。” حَوْقَـلَ : لاَ حَوْلَ وَ لاَ قُـوَّ ةَ إلاّ باللّهِ .
● 说:“快来礼拜,快来成功!” حَيْـعَلَ : حَىَّ عَلىَ الصّلاةِ , حـىّ عَلىَ الْفَلاحِ .
● 说:“(这是)安拉的欲为!” مَشْـكَنَ : مـاَ شـاَءَ اللّهُ .

形容性合成词,是指在具有形容特性的词汇的前面、中间和后面分别增加某一些字母(称为“缀”)。这类合成词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增加前缀:هِـبْلَعَ (贪吃的,增加前缀ه);بَلْقَـعَ (荒无人烟的,增加前缀ب)。
2.    增加中缀: صَقْعَبَ(高个子的,增加中缀ع); عِفْضاجَ(肥肠满脑的,增加中缀ض)。
3.    增加后缀:ضِيَطْرَ(严厉的,增加后缀ر); زُرْقَمَ (湛蓝的,增加后缀م)。
4.    等量或非等量组合:等量组合就是指两个词各删去一部分,将剩余的部分组合成一个新的词。例如: كَهْـرَطيِسِىٌّ (电磁的)= مَغْـنَطيِسِىٌّ(磁的)كَهْـرَبا+(电的)。这类词的数量不是很多,多用于性带科技词汇。两一种情况就是非等量组合,它指一个词的一部分略去,将未略去的部分与另一个词共同组成一个新的词。例如:
(30)谢赫 艾哈迈德•哈慕拉威《词法探宝》[M](阿文) 埃及菲拉仕书局版 P68.
(31) 国少华 《阿拉伯语词汇学》[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8,P69-70.
(32)[埃及] 阿卜杜拉•艾明《派生》(阿文) P 14.
(33)阿里•阿卜杜•瓦菲《语言学》[M] (阿文)埃及复兴出版社 P 176.
(34)同(31)P80-83.
(35)同(31) P 176-177.
فَوْقَوْمِىّ (超国家的) قَوْمِىّّ = (民族的,国家的) فَوْق +(在…之上)
تَحْهَـوائِىّ (接近地面的) هَـواَئِىّ = (大气的) تَحْتَ + (在…之下)
جُزْغُضْروُفِىّ (部分软骨的) غُضْروُفِىّ = (软骨的)   جُزْءُ + (部分)
ضَوْحَيَوِىٌّ (感光生成的) حَيَوِىّ = (生命的,生命必需的) ضَوْءُ +(光)
بَيْشَخْصِىٌّ (主体间的) شَخْصِىّ = (个人的的)بَيْنَ +  (在…之间)
名词性合成词,是指在普通名词的前面、中间和后面分别增加某一些字母(称为“缀”),以构成新的词。这类合成词主要有:
1.    增加前缀:بِرْقِشُ (金翅雀,增加前缀ب)
2.    增加中缀:عُطْبُلٌ (年轻漂亮丰满的女子,增加中缀ط)
3.    增加后缀:عَشَرَمٌ (十米,增加后缀م)
4.等量复( 缩 )合: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各取一部分,再将这些取词部分构成一个新词。例如: مُطِحْيـائِىّ (生物圈)= مُحيِطٌ(圆周)+ أَحْيائِىّ(生物,生物的);بِنوُتَكْنوُلوُجِيَّةٌ (生物技术)= بِيوُلوُجِيا (生物学)+ تَكْنوُلوُجِيّةٌ(技术);حَيْنَباتٌ (动植物)= حَيَوانٌ(动物)+ نَباتٌ(植物)。
5.特殊名词或常用词组的合成:这类词通常采用对某一些词或词组的第一个字母或若干个字母的缩写来表示它们的含义。例如:أ → الأستـاذ (教授); د → الدُكْتوُرُ(博士、医生);ك → كَرْبوُنٌ (碳);كغ → كيِلوُغَرامٌ (公斤); د.ك→  ديِنارُ كُوَيْتِىّ (科威特第纳尔);ج.م.ع → جُمْهـوُرِيّةُ مِصْرَ الْعَرَبِيّةُ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أ.ش.أ→ وِكالَةُ أَنْباءِ الشَّرْقِ الأَوْسَطِ (中东通讯社);فتـح → حَرَكَةُ التَّحْريرِ الْفِلَسْطِنِيَّةُ(法塔赫,“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أَلْيوُنَيْسْكوُ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英文“UNESCO”[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的音译); أوُبَيْـك →(石油输出国组织,英文“OPEC”[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的音译); بَيْعُ فوُب →(离岸价格 英文“FOB”的音译)。
6. 专有名词复( 缩 )合成一个词:这一类词主要是一些阿拉伯部落名称的复合,例如:بَعْـبَدْر ( 阿卜杜•达尔族人 )这个词由 “ بَـنـوُ ”和“ عَبْـدُ الدّارِ ”两个词组合而成。
从属性名词的合成:这类词多为部落名字组合而成,再增加表示从属的雅伊(الياء)。例如: “عَـبْدُلِىّ” 这个词汇是由“عَبْدُ اللهِ”组合成“عَبْدَل”,并在它的后面增加了表示从属的“ىّ”。

阿拉伯语的借入构词法
吸收和借入外来词汇是阿拉伯语继基本构词法之后的第二个加大阿拉伯语词汇发展的主要途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阿拉伯语已根据自身的规律逐渐壮大起来了,而且在与外界人民的交往中,吸收了其他民族语言中的不少词汇,使这些词汇“阿拉伯化”。阿拉伯语吸收的外来词汇(非阿拉伯民族使用的语言词汇)颇多,且引进的途径各异。从历史上看,阿拉伯语吸收外来词汇主要通过三个阶段。下面主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词汇予以说明。例如:
1.    从贾希利叶时期到伊斯兰初(约公元5---6世纪),阿拉伯半岛的古莱氏人与半岛周边的居住在沙姆地区的罗马人、也门人、埃塞俄比亚人、波斯人、海湾地区的阿拉伯人,还有印度人的商业交往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汇”。这一时期的外来词,主要有动植物的名称、金属器皿的名字、生活用品的名称,及宗教术语和文学名词等。其中以波斯语词汇最多,其次是希腊语词汇和埃塞俄比亚语,等。这一时期吸收的外来词约100031个左右。(36) 但也有的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见国少华著《阿拉伯语词汇学》P 217-218)。例如《古
(36)同(1) P 246.
兰经》第十八章第31节“他们穿绫罗锦缎的绿袍靠在床上” ,这段经文中的“سُنْدُسٍ(Sondus,绫罗)”和“َإِسْتَبْرَقٍ(Istabrag,锦缎)”源于波斯语;而“الاَرائِكِ(al-araeka,床)”源自埃塞俄比亚语。(  وَيَلْبَسوُنَ ثِياباً خُضْراً مِنْ سُنْدُسٍ وَإِسْتَبْرَقٍ مُتَّكِئيِنَ فيِهـا عَلىَ الاَرائِكِ ... )

这一时期源于波斯语的词汇主要有:الكوز(kuz瓦罐),الجرّةُ(jarrtu水罐),الطَشْت(taoshite盆),الخوانُ(khwanu餐桌),القَصْعَةُ(gesuatu碟子),السَنْجابُ(sanjab松鼠),السُمورُ(samure黑貂),الفَنْكُ(fank貂),الخَـزُّ(khza丝绸),الجَلْنارُ(jalinar石榴花),الدَّرْمَكُ(dermake白面粉),الياقوت ( al-yagute宝石 ), الكافور ( al-cafure樟脑 ), الطبق ( al-taubke盘子 ), إ بريق( abareeg壶 ), إستبرق( istbrg锦缎 ) ,أستاذ ( wustazu 教师) ,ببغاء( babkhau 鹦鹉),برنامج( bernamaja 大纲),بريد( bereedu 邮差),بندر( bander码头), جاموس( jamuse 水牛), خليج( kheliju 海湾), درويش( derweeshe 苦修者), دينار ( dinar金币 ), زنجبيل ( zanjbeel姜 ) ,سُلفَحاة( sulfehatu 乌龟), صنوبر ( suanuaber 松树),طنبور ( dunbuer 冬不拉—— 一种乐器), طراز( tuiraze 式样), كعـك( kareke 糕点),مريجان ( merjani珊瑚 ),الفهرسة ( al-fahrsah 目录、索引 ), نفير( nefeer 号角), نموزج( nemuzaja 典型,样本), ياسمين( yasemeen 茉莉花) 等。

从希腊语吸收的外来语有:الفِرْدَوْسُ(firdaus天堂),القِسْطاسُ(gestaus秤),القِسْطَلُ(gestuole水管),القَنْطـَرَة(gantaure拱桥),إبْليِسٌ (iblees魔鬼),قَصَرٌ(gsur宫殿),قَلَمٌ(galamu笔), بُروُجٌ(burje城堡), الفلسفة( al-philisafate哲学 ), البطاقة( al-btage标笺 ) ,البطريق ( al-batuoreeg 大主教 ) ,الطبيعة ( al-tabeeatu自然 )等。

从埃塞俄比亚语引进的词语有: الشَيْطانُ(shaytainu魔鬼),مُصْحَفٌ(musuhafu册),المِنْبَرُ
( al-minbere讲台 ) , البرهـان ( al-berhane证据 ), الارائك ( araieku床 ) , شاطير ( shatuir方向 ) , المشكاة ( mishkati壁孔 ), ياسين( yaseen雅辛 ),النفاق ( al-nifag 伪善 ), القربان( al-gurbanu 献牲 ) 等。

从梵语中吸收的词汇有: بَهـارٌ(bharu香料),ضِياءٌ(dhyawu光),العـَوْدُ الهِنْدىُّ(al-audu l-hindu沉香),فَلْفَـلَ(felfil 胡椒),مَسْكٌ(mask麝香)。

借用古叙利亚语的词汇有: طُورٌ(tauru山),سجّـد( sujjdan点头、磕头、叩头 ), شهـر ( shehr新月、月份 ), قيـّوم( gayyum无睡欲的 ),أسبوع( wusbua 星期 ),بسيط( baseetu 单纯的 ),بطيّخ( biteekh 西瓜 ),بيضة( baiduatu 蛋 ),ترجم ( tarjime 翻译 ),أتقن( aitegane 精通 ),مـثـقال( mithgale 砝码,微量), ثَـمّ( thmme 那里),ثوُم( thume 蒜),جبـّار( jebbare 不可一世的), جبروت ( jebrut 威力),جليد ( jelead 冰 ),جند( jendun 军队 ),حـصـد( hasuid 收获 ),حيوان( hayewanu 动物),خمر( khmur 酒 ),دار( dar 住宅 ),أدرك( aiderk 知道,到达 ),ربّى( rabbe 培养 ),رغـد( rekhdu舒适 ),زجـاج( zujaji 玻璃 ), زمن( zaimana 时间 ),سراج ( seraju 夜明灯 ),سنة( senatu 年 ),سوسن( suasana 百合 ),سـوق( sugu 市场 ),صرصـور( surssura 蟑螂 ),صـلّى( sulla 祈祷 ),العـرش( alaarshe 宝座 ), العـالم( alalemu 世界 ),قصر ( gesur 宫殿 ),قمح ( gemaha 小麦 ),قـافلة ( gafelatu 商队 ),كوكب( kuakabu 星 ),نسخة( nusikhatu 一份,一册 ),نعـناع( neanaa 薄荷 ),منارة( menartu 灯塔 ),هـيولانـّى( hayulaniye 物质的 ),ورد( werd 玫瑰),(babu门),(tijartu商业),(sauritu图象),(taju皇冠),(mdeenatu城市),(khtimu戒指)。

取借于科普特语的词汇有:فِرْعَوْنٌ(feraunu法老)。

从罗马语中吸收的词汇有:صـراط( suirat道路 ),عـدن( adnu乐园、天国 ), فـردوس( ferduas乐园、花园 ), قسطاس( gestuas秤、量 )等。

从犹太教徒处吸收的词汇:صلوات( sualawatu祈祷 ), لينة( leenah椰枣树——生
活在阿拉伯半岛的叶斯勒布[麦地那的旧称]的犹太教徒经常使用的词汇)等。

从奈伯特语中吸收的词汇有:أكواب( akewab杯子 ),تدمير( tedmeer毁灭 ),تحت( teht下面 ), ملكوت( malkut 主人、拥有者 )等。

从希伯来语中吸收的词汇有:أليم( aleem疼、痛 ),جهنم( jhannem地狱 ),مرقوم( mergum书写、记录 ),رَحَمانٌ(rahamanu仁慈的),حَـجَّ(hajj朝向), سُورَةٌ(surtu章),إسْرائيِلُ(israealu以色列),اللّهُّـمَ(allhhuma神,真主)等。

从梵语中吸收的词汇有:السفينة ( al-safinahe船 ) ; سندوس( sundus薄缎 ) 等。[见苏猷推的《古兰经学精释》一书第2册125---143页]

2. 在阿巴斯时期社会交往日益频繁,接受的新鲜事物日益巨增,又通过“百年翻译运
动”使得阿拉伯人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大增。
这一时期吸收的波斯语词汇有:البابوُنْجُ(babunje甘菊),البوُرَقُ(bueg硼砂),الزَرْنيِجُ(zernije砒霜), الشَرْوالُ(sharwal裤子),تَنوُرَةٌ(tanurtu裙子),السَرْسامُ(sarsam忧郁症),مارَسْتانٌ(marsatanu医院),الدَسْكَرَةُ(daskurtu小村庄),ألإسْطَوانَةُ(istuawanatu圆柱体),الجوُخُ(juhke呢绒),الجامُ(jamu杯子),السَّراَىُ(sarayu王宫), وزير(wezeer大臣), ديوان(deawanu行政机关), شاهَبَنْدَرُ(shahbandr市长),صابون(ssaubunu肥皂), مَهَرْجانٌ(mahrjanu节目),هَنْدَسَةٌ(handasatu工程),أفْيوُنٌ(afyunu鸦片),باذِنْجانٌ(bazenjanu茄子),زُمْرَدٌ(zumredu祖母绿),الطَّبْرَزيِنُ(taubarzeenu战斧)。

从希腊语中吸收的词汇有:زَيْزَفوُنٌ(zayzafunu菩提树),مُصْطَكى(masutauka乳香),تَرْياقٌ(teryagu解毒药),إسْطَرَلابٌ(istaoelabu星盘),مَغَنْطيسٌ(mahkenteusu磁),القاموس(gamusu词典), القانون(ganunu法律),إقْليمٌ(agleemu区域),هَيوُلىَ(hayyula第一物质),قوُلَنْجٌ(gulanju腹绞痛),موُسيقىَ(mauseega音乐),جَضٌّ(jssu石膏)。

吸收的梵语词汇有:أُرُزٌ(uruzu稻米),سُكَّرٌ(suker糖),موُزٌ(maizu香蕉),لَيْموُنٌ(laimune柠檬),فيِلٌ(feelu大象),طاووُسٌ(tauwuson孔雀),فوُطَةٌ(futautu毛巾)。

吸收的阿拉米语词汇有:دَبْقٌ(dabgu胶)。

3. 16世纪至今。也就是说,从蒙古人入侵“巴格达”和土耳其人统治阿拉伯地区开始,一些富有突厥色彩的土耳其行政管理词语、军队组织名称及日常生活用语被引进到了阿拉伯语的生存环境中。例如: جمرك( jumreke 海关 ),باشا(bashah帕夏),بَيْكَ(baik贝克),أوُمَباشى(wumebasha班长),أوُجاقاتٌ(wujagatu团队),بُلاّنٌ(bullanu浴室侍者),خاتونٌ
(khtunu皇后),شُوَيْكٌ(shuwaeku烧饼),(kuftah油炸丸子),فستان(fustanu连衣裙), إَلْجىِ(ileja大使), تَمْرَجىِ(tamrja男护士),إِجْراجىِ(ijezaja药剂师),باشَمُهَنْدِسٌ(bashamhandesu总工程师),باشَكاتِبٌ(bashkatibu总书记官),مُعَمَرُجىِ باشى(meamrjabashe建筑总管),كَتَبَخأنَةٌ(katabhkanatu图书馆),ضَريِبَخانَةٌ(dhreebhkantu税务局)。
从以上的引入的土耳其语中可以发现,职业专有名词后面多加جى ;或者在名词的前面或后面加باش ,表示对某人的尊敬或者对担任某种职务的人的尊敬;在名词后面增加 خان 或 خانة ,表示地点或场所。
然而,19世纪以后,阿拉伯语引借外来词汇又出现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引进的外来词汇主要来自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这一时期的借入词主要是“音译词”。

从英语中吸收的借入词。如: أَرْشيفٌ(archives 档案),أَسْتِكُ أَسَدِ(acetic acid 醋酸),أَسْفَلَتٌ(asphalt 沥青),البَوْمُ(album 相册),بَليرَدوُ(billiards 台球),بِلْيوُنُ(billion 十亿),بَيوُلوُجَيا(biology 生物学),بِروتوُكولٌ(protocol 意向书),بَنِسلينْ(penicillin 青霉素),بَروتيِنٌ(protein 蛋白质),تَنَسٌ(tennis网球),تَكْنيِكُ(technique 技术),دِلْتا(delta三角洲),دَنَموُ(dynamo发电机),دَيْزِلٌ(diesel 内燃机),رادار ( radar雷达 ) ;فوكلور ( falklore民俗学 ),إنكاس شرطى ( conditional reflex 条件反射 ) ,تكييف الهـواء ( air codition 空调 ) , أنذار ( ultimayum 最后通牒 ) ,إلكترون ( electron 电子 ), إترنت ( internet 互联网 ) , إميل ( E—mail 电子邮件 ), مرض الإاتهـاب الرئى الغـامض \ السارس ( SARS: Severe Ad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急性严重呼吸道综合征”――非碘性肺炎 ) 等。

从法语吸收的词汇。如:أَوْتوُماتيكىَ(automatic 自动的),أَوْتيلٌ(hotel 旅馆),بوُفيِه(buffet 小餐馆),بَلاجٌ(plage 海滨浴场 ),بوُليسٌ(police 警察),تَواليتٌ(toilette卫生间),دشٌّ(douche淋浴),باِلطو(paletot大衣),دَنْتيلاٌّ(dentella 花边),ليسانس ( licencie学士学位 ), أوتوبيس ( autobus公共汽车 ) ,صالون ( salon 沙龙 ),بسكويت ( biscuit 饼干 ) 等。

从意大利语吸收的借词。如:إِمْبَراطورٌ(imperatore皇帝),أوُبَرا(opera歌剧),بالّـوُ(ballo 舞会),بَيانو(piano 钢琴),تَياتَروُ(teatro 剧院),دوتّا(dote嫁妆), كازوزة( gasosa汽水 ) ,كارتون ( cartone卡通 ) ,كحول ( spirito 酒精 ) 。

总之,这一时期阿拉伯语吸收的外来词汇很多,主要是社会生活言语和一部分科技词汇。刘开古先生在他的《阿拉伯语发展史》一书的第248页曾描述,19世纪末至今,阿拉伯语吸收的“外来词汇占其总词汇量的一半多”,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外来词”进入到阿拉伯语使用的环境里。这些外来词一般采用“意译”、“音译”和“阿化借入”三种方法来完成,具体例子如下:
1.意译:意译是以阿拉伯语词、词形或词组的形式借用外语词语的意义的一种表现形
式。意译是阿拉伯语吸收外语词汇的首选方法,也是主要方法。采用对译、增译翻译、派生翻译、组合翻译等。例如:manufacture 翻译为“صنعٌ ”(snea制造,加工),industry 翻译为“ صِناعَـةٌ ” (senaiyu 工业 );doctor 翻译为“طَبيبٌ”(tubiebu医生),prince翻译为“ أَميرٌ ”(ameer亲王);distillation翻译为“تَقْطيرٌ ”(tegteer 蒸馏,原义是“使滴出”) , production翻译为“ إَنْتاجٌ”(intaje制片,原义是“生产”);cruiser翻译为
“ طَرّادَةٌ”(twradetu 巡洋舰), court 翻译为“ مَحْكَمَةٌ ”(mhkamatu法院);ground-to-air missile翻译为“صاروخُ أرْض_جَـوّ ”(suarookh airdh—juawe地对空导


弹), atomic reactor翻译为“مُفاعِلَة نوُويّةٌ ”(mufaaeltu-nauweeyatu原子反应堆)。
2.音译:音译是以阿拉伯语字母将外语词汇的发音翻译过来并借用其意义的一种翻译方法。例如:Thames(英语)译为“ التاميزُ ”(al-tameeze泰晤士河);licencie(法语)译为“ ليِسانْسٌ ”(lishansu文科学士学位);orchestra(意大利语)译为“أَوْرَكَسْتَرُ ”(aurkaster管弦乐队);consul(拉丁语)译为“قُنْصُلٌ ”(gonsul领事);mark(德语)译为“ماركٌ ”(mark马克);comisarit(俄语) 译为“قوُمَسارٌ ”(kumasaaru政委);kimono(日语)译为“ كيِموُنوُ ” (keamunu和服);cha(华语)译为“شاىٌ ”(shayu茶)。
3.“阿化”借入:即意译和音译相结合的方法。这种翻译方法多以词组的形式出现,对于原词语中的各层含义,尽量找出与之相对应的阿拉伯语词汇(包括派生词),也就是以意译的形式来完成;如果阿阿拉伯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一般情况下采取音译的方法来处理。例如:carbon paper译为“وَرْقَةُ الكَرْبونٍ ”(wergu l-karbunni复写纸); metro翻译为“مِتْرو الأَنْفاقِ” (mitru - lanfagi地铁);coke 译为“فَحَمُ الكوكِ”(fhmu-lkauke焦炭)。(37)
但是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的交流,做为文化交流的载体——语言只有互补互取,才能使世界各地的语言相互融合、新出现的词汇相互利用。为此,位于埃及的阿拉伯世界的语言权威机构――开罗语言学会对这一新出现的问题极为重视,学者们召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使“阿化”的借入词汇,特别是有“词缀”的借入词中关于吸收词根和吸收词缀的问题得到了初步的解决。国少华女士在她的力作《阿拉伯语词汇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252页---255页中详细介绍了这一方面的知识。现引用其中的一些常用词缀,仅供参考。

①    意译词根加意译词缀
英 语 词 缀    阿 语 译 词    英 语 例 词    阿 语 例 词    汉 语 释 义
an-    لا    anarchy    اللاحكوميّةُ    无政府状态
un-    غير \ دون    unofficial    غير رَسْمِىٍّ    非官方的
anti-    مَـضادّ    antibiotic    مـضادّ حيوىّ    抗生素的
ante-    قَـبْـلَ    antenatal    قَبْلَ الوِلادةِ    产前的
over-    زائـد    overweight    وَزْنٌ زائِـدٌ ِ    超重
hyper-    زِيادة فرط    hyperglycemia    زيادة سكّـر الدم    高血糖
post-    بَعْـدَ    postdoctoral    بعـد الدُكْتوراه    博士后
re-    إعادة    reprint    إعادة الطِّباعَةِ    重印,再版
super-    فَوْقَ    supernatural    فَوْقَ طَبيعِىّ    超自然的
mal-    سوء    malnutrition    سوء التَّغَذيّةِ    营养不良
non-    غير\ عَدَمُ    nonintervention    عدم التَّـدَخُلِ    不干涉
mis-    خاطىء    misbelief    إعْتقاد خاطىء    邪念
-al    ىّ    regional    محلىّ\ إقْليمىّ    区域的
-able    قـابل    fissionable    قـابل للإنْشَطارِ    可裂变的
-itis    إلتهـاب    nephritis    إلتهـاب الكُلْيَةِ    肾炎
-ectomy    إسْتَئصال \ خزع    gastrectomy    إسْتَئصال المَعِدّةِ    胃切除手术

(37)同(31)P223-243.

②    音译词根加音译词缀
英语词缀    阿语词缀    汉语释义    英 语 例 词    阿 语 例 词    汉 语 释 义
dia-    دِيا    分离    diamagntic    ديا مَغَنْطيس    抗磁的
Micro-    ميكرو    微小    microscope    مبكروسكوب    显微镜
tele-    تَـلىِ    远程    telehpotography    تليفوتوغراف    图像传真
-ology    لوجَيا    学,论    biology    البيولوجيا\ علم الأَحْياء    生物学
-meter    مَتْر    计量仪    photometer    فوتومتر    光度计
-scope    سُكوب    观测镜    telescope    تلسكوب    望远镜

③    意译词根加音译词缀
英 语 词 缀    阿 语 词 缀    汉 语 释 义    英 语 例 词    阿 语 例 词    汉 语 释 义
-ous    وز    亚…的    sulferous acid    حَمْض الكِبْريتوَز    亚硫酸
-ic    يك    含(化学)元素    auric    ذهـبيك    正金的

④    音译词跟加意译词缀
英 语 词 缀    阿 语 词 缀    汉 语 释 义    英 语 例 词    阿 语 例 词    汉 语 释 义
Sub-    شبه    次,亚    subcontinet    شِبْهُ القارّةِ    次大陆
-an    ىّ    …地方的人    African    الإفْريقـىّ    非洲人
-Ic    ىّ    有…特性    Islamic    الإسلامىّ    伊斯兰的
-ous    ىّ    含…的    Phosphorous    الفوسفورىّ    含磷的
-oid    نىّ    像…的    deltoid    دلتانـىّ    三角形的


阿拉伯语词义概述

词义是用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词的内容及词在使用时表现出来的含义,词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概括反映。词义包括词的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38) 也就说,语音和语言意义是一个词不可分割的两个基本因素。而语义包含句子的语言意义及言语意义、词组的语言意义及言语意义和词的语言意义及言语意义。
公元7世纪时,阿拉伯人对阿拉伯语语义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对《古兰经》和《圣训》中某些疑难词语进行注释。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学者们开始注意对社会中某些常用的词汇进行搜集和整理。根据生活的需要, 8世纪时学者们就开始将阿拉伯语中常用的词汇进行分类,编纂出了诸如《骆驼集》、《雨水集》、《昆虫集》、《马集》、《井集》、《蜜蜂和蜂蜜集》等类别(同反义)词汇手册。公元9世纪时学者们又按动物和植物的种类的不同编写出了24本词汇手册。公元10世纪,阿拉伯语词典的编纂工作已经卓有成效,《精华》( المُنَجَّـد库拉阿[كُـوراع]编纂)、《词类瑰宝》( جواهـر الألفاظ 伊本•齐亚德•巴格达迪[إِبْـن زِياد بَـغْـدادى]编纂)和《专项分类》( المُخَصَّص 伊本•赛义达[إِبْـن السَيْـدى]编纂)等多部词汇词典相继问世,阿拉伯语语言和词汇的研究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阿拉伯世界最早的问世的词汇分类词典分别是伊本•塞拉姆[إِبْـن سِـرام](公元676---846年)编撰的《奇词分类》(الغَريبُ المُصَنّـفُ)[著者为此项工作耗费40年的时光;该词典共有27卷,1000章];伊本•西吉特(إِيْـن هِـجَـط)(公元801---857年)编撰的这分类词典《词汇书》(كتاب الألفاظ)[该词典共30卷,148章;除了对词进行分类外,著者还注重对同义词和反义词的研究和探讨。]。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阿拉伯学者才编纂了像《词汇意义》(دلالة الألفاظ 伊卜拉欣•艾尼斯(إِبْراهِيم إنِيس)1958年著)及《语义学》(علم الدلالة 艾哈迈德•穆赫塔尔•欧麦尔(أَحْـمَـد مُخـْتَــــار عـَـمـر)1988年著) 这样的抛弃了传统行为上只局限于语音、语法和词法研究的语言学和词汇学方面的佳作,其中引用了大量的西方学者研究语言学的理论成果的例证,探讨了词的多义、反义、同义和词义的演变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可以说《词汇意义》和《语义学》是系统研究阿拉伯语语义的典范。
每一个词的意义由基本(核心)意义与附加意义两部分构成。核心意义表达的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意思,不带任何主观因素、感情色彩,不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而附加意义来源于人们不同的社会背景知识,它与感情色彩(褒贬)、风格体现(文学语体、公文语体、新闻语体、科技语体、法律语体;还有普通话和方言、雅语和俗语)、搭配需要(动词组合、名词组合)和暗示目标(忌讳或其它等)有一定的关系。另外词汇的“类词”还涵盖了“支词”的词义,支词的意义又与类词有一定的关系。词的这种语义关系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聚合关系指的是在语言体系中根据语义对比原则而确定的各个语言基本单位之间的一种关系,它包括多义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位义关系和类义关系。这些关系在词汇的具体运用中表现的是词与词之间的合理搭配(组合)的一种关系。
多义词:也就是说,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义,这一类词在阿拉伯语中极为常见。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使某一些常用的词汇的“本义”不但发生了变化,而且它们被使用时的“色彩”也随之发生变化,使这些词汇的内涵和外延也都不同程度地向深度和广度变化;实际上阿拉伯人生存的环境和生活的地域使各地的地方方言各不相同,而且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吸收外来民族的言语的途径也各不相同,这就使同一个事物有几个不同的称谓或名称。这是其一,也就是外部原因。其二是内部原因,包括语音的变化和语义的变化。这主要指词汇的语音的变化(例如读音长短的变化和同一发音部位的不同辅音在词汇中的相互置换等等)导致了语义的变化。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在阿拉伯语语言中较为常见,而且这些多种意义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是以其中的一个“意义”为基础的,其它的词义均以这个基本意义为源泉不断地演变,形成了通称的“转义”或“引申义”。国少华女士在她的《阿拉伯语词汇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3月版)的第349---351页举例说明阿拉伯语词汇的一词多义现象,在此引用仅供读着参考。例如:“ العَـيْنُ(aynu)”这一个词就有眼睛、泉眼、亲人、乡亲、眼线、司令、先锋、达官显贵、自己、现金、现场的、珍品、亲生兄弟之一、核桃、太阳等意义。
العين : عضو الأبصار للإنسان وغيره من الحيوان 眼睛
العين : ينبوع المـاء ينبع من الأرض ويجرى 泉眼
العين : أهـل الدار 亲人
العين : أهـل البلد 乡亲,老乡
العين : الجاسوس 间谍,眼线
العين : رئيس الجيش统帅,司令
العين : طليعة الجيش 先锋,先遣
العين : كبير القوم وشريفهـم 达官显贵
العين : ذات الشيء ونفسه 自己
العين : ما نُقِدَ من الدَنانير 现金,现钞
العين : الحاضر من كل شىء 现场的,现实的
العين : النفيس من كل الشىء 珍品,精华
العين : واحـد الأعيان للإخوة الأشقّاء 亲兄弟(之一)
العين : ( م ) عين الجمل 核桃
العين : ( م ) عين السمك 鸡眼
العين : ( م ) عين الإبرة 针眼
العين : ( م ) لقيته اول عين يعتى اول شىء 起初
العين : ( م ) أنـت على عينىّ يعنى فى الإكرام والحفـظ 我很器重你
又例如“ خـال(hkalu)”一词就有27种含义,其基本意义是“舅舅”,而“脸上的痣”、“云”、“巨驼”等一些含义似乎与这个词的基本意义的关联不大,但它确实转换成了其它的意义了。
另一种情况,阿拉伯语的多义词也包括一词多反义。一词多反义是阿拉伯语一种特有的语言现象。阿巴斯时代的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艾卜•拜克尔•安巴里(约893---950年)所著的《反义词》一书中就收集了357个这类一词多反义的词汇。像单词“ نَحْنُ (nehnu)”就有以下的几个意思:我(阴,阳[单数])、我俩(双数),我们(复数);又如“جزاء(jezawu)”这个词的意义是“奖赏”和“惩罚”;“عاقـبة(agebatu)”这个词的意义有“善终、美好的结局”和“罪过、悲惨的下场”。请看下面的例子。
فَتَكونُ مِنْ أصْحابِ النّارِ وذَلِـكَ جَزاؤُا الظالِمينَ
“… 你将成为火狱的居民。这是不义者的报酬”(五:29)
وأَما مَنْ آمَنَ وعَمِلَ صالِحًا فَلَه جَزاءً الحُسْنىَ
“ 至于信道且行善者,将享受最优惠的报酬”(十八:88)
从以上一组例证可以看出,虽然“جَزاءً”这个词的表面意思都是“报酬”,但第一个例子的报酬是“不义者的报酬——惩罚”,第二个例子的报酬是“信道且行善者的报酬——奖赏”。
قالَ موُسىَ لقَوْمِهِ أسْتَعينُوا باللهِ وَإصْبِرُوا إنَّ الأَرْضَ لله ِ يوُرِثُهـا مَنْ يَشَـاءُ مِنْ عِبادِهِ والعاقِبَةُ للْمُتّقينَ
“穆萨对他的宗族说:‘你们要求助于安拉,要忍受虐待;大地确是安拉的,他使他意欲的臣仆继承它;优美的结局只归敬畏者’。”(七:128)
ثُمَّ كانَ عاقِبَةَ اللّذيِنَ أَساؤوُا السّوُأَى أَنْ كذّبوا بآياتِ اللهِ و كانُوا بِهـا يَسْتَهْزِءُونَ
“然后恶报乃作恶者的结局,因为他们否认安拉的迹象,且加以嘲笑。”(三十:10)
以上这一组例证说明“عاقـبة”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意思截然相反,第一个例子的意思是“美好的结果”,而第二个例子则表明“下场悲惨”。
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在阿拉伯语中的广泛使用,体现了该语言的灵活性与顺从性;同时也体现了该语言使用时的模糊性,多用于语言的修辞方面,能使听者或读者引起足够的注意,也能使人通过词的这种充满活力和韵味的表现,产生对事物丰富的联想,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语言风格。

同(近)义词:这类词有共同的语义特征。阿拉伯语中的同(近)义词特别多。阿拉伯学者乔治•栽丹在他的《阿拉伯语的生命力》中描述说“阿拉伯语中,‘年’有24个名称,‘光’有2118个名称,‘黑暗’有52个名称,‘太阳’有29个名称,‘云’ 有50个名称,‘雨’ 有84个名称,‘井’有88个名称,‘水’有170个名称,‘奶’和‘蜜’各有12个名称,‘酒’ 有100个名称,‘狮子’有350个名称,‘蛇’ 有100个名称,‘公驼’ 有100个名称,‘母驼’ 有355个名称,……形容词中表示‘长’有91个名称,表示‘短’有160个名称……”。(39)
反义词:即“含有一个对立的或相反的词义的词”称为反义词。它包括相对性(渐进性)反义词,如大与小,长与短;对立(互补)反义词,如男与女,生与死;换位(相互性)反义词,如买与卖,前与后,等。
关于反义词在阿拉伯文学名著和文学作品里特别多。《古兰经》中就有许多例句,如:
وَ تَحْسَبُهُـمْ أَيٌَْقَظًا وَ هُـمُ رُقودٌ
1.“你以为他们是觉醒的,其实他们是酣睡的”(十八:18)。“أَيٌَْقَظًا(aigazhun觉醒)”与“رُقود(rugudun酣睡)”是一组反义词。
يُحِلُّ لَهُـمُ الطَّيّـِباتِ وَ يُحَرِّمُ لَهُـمُ الْخَبائِثَ
2.“准许他们吃佳美的食物,禁止他们吃污秽的食物”(七:157)。“يُحِلُّ(yuheelu
准许)”与“يُحَرِّمُ(yuhrramu禁止)” 是一组反义词;“الطَّيّـِباتِ(taibati佳美)”与“الْخَبائِثَ(khbisshati污秽)”又是另一组反义词。
إِنَّ مَعَ الْعُسْرِ يُسْرًا
3.“与艰难相拌地的确是容易”(九十四:6)。“الْعُسْر(ousir祸)”与“اليُسْر(yusira福)”同样是一组反义词。
实际上,反义词在阿拉伯文学中的例子颇多。如果读者稍加留意,就不难从中发现这样的佳句。例如:
العَفاف ُ زينَةُ الْفَقْرِ, وَ الشُّكْرُ زينَةُ الغِنىَ .
4.清廉是贫困之美,致谢是富贵之举。
这个例子中 “ العَفاف(al-afife清廉)”与 “َ الشُّكْر(asshukru致谢)”是一组反义词;而“الْفَقْرِ(alfegru贫困)”与“الغِنىَ(alaina富贵)”又是另一组反义词。
(38)同(31)P271-272.
(39)同(31)P319。
غَضَبَ الجاهِلُ فى قولِهِ و غَضَبَ العاقِلُ فى فِعْلِهِ .
愚人怒于言,智者怒于行。 5.
这个例子中 “الجاهِلُ(al-jaheelu愚人)”与 “َ العاقِلُ(alagelu智者)”是一组反义词;而“قولِ(gaolu言)”与“فِعْلِ(fealu行)”又是另一组反义词。
كانَ يَرْقَعُهُمـا مِنْ اليَمينِ وَ مِنْ الشِمالِ وََ مِنْ فَوْقَ وَمِنْ تَحْتَ . (_____ قول طه حسين )
6. 他的鞋子上下左右都打了补丁。这个例子中 “اليَمين(al-yemeenu右)”与 “الشِمال (alshemalu左)”是一组反义词;而“ْ فَوْقَ(fauga上)”与“تَحْتَ(tahta下)”又是另一组反义词。

位义关系词:即较大一类词包含较小一类词。如:生物,包含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又如:树,可以分为根、干、枝和叶。
类义词:即以每一类型为一个整体的词汇集。如:昆虫(类)集、牲畜(类)集等。

阿拉伯语词义的演变

在人类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的时代,语言使用领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不断有新的词汇出现而被社会集团所接受和承认后固定下来,也有部分词或词汇产生了新的意义。这种词汇的长期的、相对稳定的变化形式语言学家称之为语义的“历史性”变化。语义的变化实际就是语言学范畴中词义的变化。它主要有以下几种变化形式:
1.词的“新义”替代了旧义。这种形式也说明了人类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给一些词(老词)汇赋予了新的概念或含义,渐渐地人们习惯使用词汇的新意义而遗忘了词的旧义。例如“قـاموس(gamusu)”这个词原义是“大海、海洋”,自从法鲁兹•阿巴迪(公元1329---1415年)选用这个词作了他的词典《词海》的名称后,人们则把这个词广泛用于“词典”之意义。又如《古兰经》优苏福章第19节这一段经文中的 “) سيّارةssyartu(”这个词的意思是“沙漠中行走的驼队”,而现在是“汽车”的意思。这样的例子很多,如:“ قاطِرة(gatuirtu旧义:领路的母驼;新义:火车头)”;“ قطار (getauru旧义:商队;新义:火车)”;“ زميل(zemeelu旧义:跟随骆驼或主人的人;新义:同事)”;“عَقْـل (agelu旧义:绑绳;新义:智慧)”;“روح (rauhu旧义:气味;新义:精神)”;“ دولة(dawlatu旧义:时间的改变;新义:国家)”;“مُقـارَنَة (mgarnatu旧义:陪伴;新义:比较)”。(40)
2.新旧词义通用。这一方面的例子很多,而且使用的也非常普遍。词义的变化基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通过一定的特定手段而产生的新的意义。
实际上,词义的演变有其社会的因素,人的心理因素,也有词汇本身的因素。使得词义扩大或者缩小,甚至一部分词汇的词义在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社会生活的交往过程中,已经发生了转移。某一个词,现代人在使用时,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原义”,因为其原义被时光冲刷掉了。

思考题:1. 举例说明如何使用阿拉伯语派生词。
2.简述阿拉伯语词汇的种类。
3.阿拉伯语构词法的特点是什么?
4.阿拉伯语词汇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第六章 阿拉伯语语法

第一节 阿拉伯语法概述
阿拉伯语语法体系介绍

词汇是语言传达信息的基本素材,语法是语言传达信息的基本框架和具体规则。词汇和语法是语言不可或缺的两大主要成分。阿拉伯语法,在传统意义上只有两大部分,即词法学和句法学。也就是说,传统阿拉伯语语法的研究只局限于对词的变化规律、词与词的搭配及句子中各个词之间格位的变化规律的探讨。
词具有表义功能,而要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必须依靠语法。词,实际上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词的组合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每一个层次上的单位(词)构成了该层次上的基本语法地位。阿拉伯语语法的整个框架依次可以确定为词、词组(也有称为短语)、简单句及复合句,每一个层次上的基本语言单位都有其特点,构成方式和表达功能。这些基本特点、构成方式和各自的功能,与个层次间的关系等形成的组合框架,便形成了阿拉伯语的语法体系。阿拉伯语语法构成要素的基本概念如下。
阿拉伯语语法形式所表达的语法成分的内容有:性([名词的]阴性、阳性)、数([名词的]单数、双数和复数)、格([名词的]主格、宾格和属格或切格)、指([名词的]确指和泛指)、时([动词的]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态([动词的]一般态、进行态和完成态或已行态)、式(主动式和被动式)、级([名词的]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词类(名词、动词和虚词)、句子成分(起语、述语、动词、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句类(述句和行句)等。
一、 词:词是语言结构中最小的音义单位。根据研究表明,阿拉伯语的绝大多数词是以根母(基本字母)为基础再附加一个或几个其它字母(被称为附加字母)构成的。阿拉伯语词的附加字母有10个,即 (سَأَلْتُموُنيِهَـا ) ;每一个单独的附加字母均没有独立性,它只可以与其它根字母一起构成词汇的形态变化格式(词式)。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阿拉伯语词汇中的词都是由根母与附加字母构成的,有的词只有基本字母,即根母,而没有附加字母。类似这样的词被称为原根词。有附加字母的词被称为派生词。
阿拉伯语的词汇形态的变化格式是较为严谨的,因为每一类词的字母(根母与附加字母)的组成及个字母的读音(动静符)一般情况下是固定的,而且每一个词式的基本意义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特别是阿拉伯语词汇中的动词,这种特点就十分明显。这种意义是整个词式所赋予的,而不是构成此词式的某一部分所带来的。
阿拉伯语的词分为动词、名词和虚词三大类。动词是具有独立意义的带一定时间概念的一类词。名词,与动词不同的是没有时间概念,但有一定的独立意义。动词和名词在阿拉伯语中是实词,能够充当句子的各种语法成分。而虚词,既没有独立意义,也没有时间概念,只有借助动词或名词才能够出现在句子当中,显现出意义。
● 动词:即表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的词叫动词。阿拉伯语的动词有其固定的词式,并且能与主格连接代名词相连接。学者们根据阿拉伯语动词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和基本功能对其进行界定,主要有:
※ 如果从时间和功能上划分,动词分为过去式动词(الْفِعْ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لُ الْماضِىُّ)、现在式动词( الْفِعْـــــلُ الْمُضارِعُ )和命令式动词(فِعــــْلُ الأَمْرِ)。如果视过去式动词的基本构成是词根字母还是词根字母与附加字母的组合体,将动词划分为简式动词(الْفِعْ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لُ الْمُجَرَّدُ)和复式动
(40)同(31),P365—366.
词(الْفِــــعْـلُ الْمَزيدُ فيهِ)。实际上阿拉伯语动词的基本构成有三母动词和四母动词,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三母简式动词和三母复式动词、四母简式动词和四母复式动词。(假如分别用“ف,ع , ل”表示三母动词的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三个字母;四母动词的第四个字母仍然用“ل”表示,请看下面的动词格式。)
三母简式动词有6种形式:
فَعَـلَ ← يَفْعُـلُ \ فَعَـلَ ← يَفْعَـلُ \ فَعَـلَ ← يَفْعَـلُ \ فَعِـلَ ← يَفْعَـلُ \ فَعِـلَ ← يَفْعِـلُ \ فَعُـلَ ← يَفْعُـلُ \
三母复式动词有12种形式:
أَفْعَـلَ \ فَعَّـلَ \فاعَلَ \ تَفاعَـلَ \ تَفَعَّـلَ \ إَفْتَعَـلَ \ إِنْفَعَـلَ \ إِفَعَـلَّ \ إِسْتَفْعَـلَ \ إِفْعَوْعَـلَ \ إِفْعَـوَّلَ \إِفْعَـالَّ
四母简式动词有1种形式: فَعْـلَـلَ
四母复式动词有3种形式: تَفَعْـلَـلَ \ إِفْعَـنْلَـلَ \ إِفْعَـلَـلَّ
※ 如果以动词的根母中三个有柔母(阿拉伯语中将字母“ الْهَمْزَة \ الْواو \ الْياء ”称为柔母)为划分依据,动词有可以划分为刚性动词(الْفِعْـلُ الصَّحيحُ)和柔性动词(الْفِعْـل الْمُعْـتَلُّ)。而刚性动词有分为健全式、海姆宰式、叠音式三种;柔性动词由首柔、中柔、尾柔、分柔、连柔组成。例如:
健全式:كَتَبَ(写)、ضَرَبَ(打);
海姆宰式:أَمَـنَ(安全)、سَأَلَ(问)、قَرَأَ(读);
叠音式:مَـرَّ(经过)、إِسْتَعَـدَّ(准备);
首柔式(如刚):وَقَفَ(停、站立)、يَقِنَ(确实);
中柔式(中空):قالَ(说)、حَوِلَ(成为斜眼)、غَيِدَ(婀娜);
尾柔式(缺尾):خَشِىَ(害怕)、سَمَا(成为高尚的)、بَذُوَ(说粗话);
分柔式:وَفَى(履行)、يَدِىَ(成为软弱的);
连柔式:هَـوَى(爱慕)、حَيِىَ(生活)。
※ 如果以动词的作用的对象对其加以区别,可分为及物动词(الْفِعْـلُ الْمُعْتَدِّى)和不及物动词(الْفِعْـلُ اللاَّزِمُ)。如果根据动词的主语存在与否进行划分,还可以分为主动式动词(الْفِعْـل الْمَعْـلُومُ)和被动式动词(الْفِعْـلُ الْمَجْهُـولُ)。假如以动词是否具有“独立意义”为标准进行区别
还可以分为完全动词(فِعْـلٌ تامٌّ)和残缺动词(فِعْـل ناقِصٌ)。也有学者把动词按其所具备的形态情况划分,动词就有变体动词(فِعْـل مُتَصَرِّفٌ)和定体动词(فِعْـل جامِدٌ)两种。也就是说,变体动词有过去、现在和命令三种“体”的形态变化;而定体动词则没有“体”的形态变化。关于变体动词的实例较多,这里不再逐个列举。
● 名词:阿拉伯语中,把具有独立意义且无时间概念的词均称为名词。阿拉伯语的名词包含的范围特别广泛,具体的分类如下:
1.    名词的分类 根据名词基本字母的构成,将名词分为简式名词(ألإِسْمُ الْمُجَرِّدُ)和复式名词(ألإِسْمُ الْمَزيدُ فيهِ)。例如:قَـلَمٌ (笔), كاتِـبٌ(作家);如果根据名词词尾字母来划分,名词还可以分为刚尾名词(إِسْمُ صَحيح ألآخِرِ)和柔尾名词(إسْمُ مُعْتَلَّ ألآخِرِ)。例如:الْقاضىِ(法官),مِفْتاحٌ(钥匙);假如依名词词源的不同进行区分,名词又分为原生名词(ألإسْمُ الْجامِدُ)和派生名词(ألإسْمُ الْمُشْتَقُّ)。例如:شَجَر(树),سِمَّاعَةٌ(耳机);根据名词词形的结构划分,名词又由复合名词(ألإِسْمُ الْمُرَكَّبُ)和单独名词(ألإِسْمُ الْمُفْرَدُ)组成。例如:مَجْـلِسِ الدَّوْلَةِ  رَئيسُ (国务院总理),لِسانٌ(舌头);假设考虑名词的实际意义,名词可以分为实体名词(إسْمُ الْعَيْـنِ)和抽象名词(إسْمُ الْمَعْـنَى)。例如: كُوبٌ(杯子),جُودٌ(慷慨);依照所指对象各异,名词有普通名词(إلإِسْمُ الْعَـادِىُّ)和专有名词(إِسْمُ الْعَـلَمِ)两大类。例如:دار(房子) ,الْفُراتُ(幼发拉底河);名词的作用各不相同,学者们又把名词分为形容词(الصِّفَةُ)和被形容词(الْمَوْصُوفُ)。例如: وَلَـدٌ ذَكِىٌّ(聪明的孩子)中,“ذَكِىٌّ”是一个形容词,而“وَلَـدٌ”是一个被形容词;名词词尾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变化,因此名词又分为定形名词(ألإِسْمُ الْمَبْنِىُّ)和变形名词(أَلإِسْمُ الْمُعْرَبُ),定形名词的词形是固定的,不会因为在句子中的不同语法地位而发生一些变化;而变形名词则不同。例如: أَيْنَ(哪里)هِـىَ ,(她), حَدِيقَةٌ (公园) 。
2.    名词的性、数、格及指 阿拉伯语的名词有阳性(الْمُذَكَّـرُ)和阴性(الْمُؤَنَّثُ)个区别。这里需要说明以下阴性名词――凡是女人或者雌性动物的名称、一般情况下具有“圆塔乌(ة)、词尾是雅伊(ياء)型的艾利夫(ألْفٌ)或延尾的艾利夫(ألْفٌ)”的词,均被划分在阴性名词的范畴,另外成双对人体器官的名词也是阴性名词。例如:فاطِمَةٌ  (法蒂玛,女名);لَيْلَى  (莱伊拉,女名。词尾的雅伊(ياء)在读的时候念艾利夫(ألْفٌ),与词尾字母组成一个开口长音符);كِبْرِياءُ(骄傲。这个词属于延尾的艾利夫(ألْفٌ)型的词,一般情况下艾利夫(ألْفٌ)与词尾字母组成一个开口长音符,并添加标单合口符的海姆宰 “ءُ”);فَخْـذٌ(大腿。阿拉伯人将其视为阴性名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阿拉伯人还习惯将大部分国家名称、城市名称和部落名,非生命的名词的复数按阴性名词的单数对待。例如: الْجَزائِرُ(阿尔及利亚),طُوكِيُو(东京),قُرَيْشٌ(古莱氏部落),مَصانِعُ(工厂,复数)。关于阿拉伯语阴性名词的详细知识请读者参阅纳忠先生主编的《阿拉伯语基础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1987年6月第2版)第二册第18章“名词的性”,其中有更详细的介绍。
阿拉伯语的名词有单数(الْمُفْرَدُ)、双数(الْمُثَنَّى)和复数(الْجَمْـعُ)的变化。名词的单数是一个可变形的词汇。单数变双数时需要增加名词双数的标志:如果这个双数做主格,需要在单数名词的词尾添加一个艾利夫(ألف),且与该单词词尾的字母构成一个开口长音节,再加一个努恩(نِ)的齐齿短音节;如果这个双数做宾格或属格,则在该单词的词尾添加雅伊(ىِ),且与词尾的字母一起构成齐齿长音符,并增加努恩(نَ)的开口短音符。例如:قَدِمَ الْوَلَدانِ . (来了两个小孩。双数,主格);رَأَيْتُ الْوَلَدَيْنِ . (我看见了这两个小孩。双数,宾、属格)。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阴、阳性名词的单数变双数的规则是一样的。至于名词的复数,则是在名词单数的基础上添加一个复数的标志即可。阿拉伯语名词的复数分为完整式复数(الْجَمْـعُ السَّالِمُ)和破碎式复数(الْجَمْـعُ الْمُكَسَّرُ),完整式复数有分为阳性完整式复数和阴性完整式复数;名词的破碎式复数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靠机械记忆,它们没有规律可循。名词的完整式复数的变化规则是:主格,阴性名词,在单数名词的词尾(如果有圆塔乌“ة”,应当先省略“圆塔乌ة”)增加艾利夫(ألْف),与原单词的尾字母(省略“圆塔乌”后)构成一个开口长音符,在把圆塔乌改成长形的塔乌(ت),标合口鼻音符;阳性名词,在单数名词的词尾添加瓦翁(الواو),并与词尾的字母组成一个合口长音符,再加上标开口短音符的努恩(نَ)即可。宾格和属格,阳性名词,把原单数名词的词尾读音该为齐齿短音符,添加一个表示宾、属格的标志雅伊(الياء),并与词尾的字母组成一个齐齿长音符,再加上标开口短音符的努恩(نَ)。阴性名词,把主格阴性名词词尾字母(长形的塔乌)的合口鼻音符改为齐齿鼻音符。例如: هَذِهِ طالِباتٌ .← هِــىَ طالِبَةٌ. (这些是女学生们。\ 她是一名女学生。主格);أَثْنىَ الْمُديرُ عَلىَ العـامِلاتِ .(厂长表扬了女工们。宾、属格);حَـضَرَ الْمُدَرِّسونَ .(男教师们到了。主格);سَلَمْتُ عَلىَ الْمُدَرَّسينَ .(我问候了教师们。属格)
名词的格分为主格(الرَّفْـعُ)、宾格(النَّصْبُ)和属格(الْجَرُّ)三种形式。主格:单数名词、破碎式复数名词和完整式阴性复数名词的格位的变化是动符的变形;双数名词、完整式阳性名词和五个名词(أَبٌ, أخٌ ,حَمٌ ,فُو ,ذُو)的格位的变化是字母的变形。主格的标志:一般情况下是合口符,双数名词是艾利夫(ألف),完整式阳性复数是瓦翁(واو),五个名词是瓦翁(واو);宾格的标志:一般情况下是开口符(完整式阴性名词复数以齐齿符为标志),双数名词是雅伊(ياء),完整阳性复数是雅伊(ياء),五个名词是艾利夫(ألف);属格的标志:一般情况下是齐齿符,双数名词是雅伊(ياء),完整阳性复数是雅伊(ياء),五个名词是雅伊(ياء)。例如:يَفْعَـلُـهُ أَخُـوهُ .(他的哥哥要去干它。主格);سَوْف َ أُخْبِرُهُ حَـماهَـا .(我将把它告诉她的公公。宾语);سَمِعْـتُ هَـذا الْخَبْرَ مِنْ أَخِِيكَ .(我从你的弟弟跟前听到这个消息的。属格)。يُنـاقَشُ الطَّالِبانِ وَ الطَّالِبَتانِ. (两个男学生和两个女学生正在进行讨论。主格);سَجَّـلَ الّسامِعُـونَ كَلاَمَـهُ .(听众记录了他的话。完整式阳性复数,主格);أَخْرَجَ الْمُديرُ الْمُوَظّفينَ .(经理让职工出去了。完整式阳性复数,宾格);زار الطالِباتِ .(他探望了女学生们。完整式阴性名词复数,宾、属格)
名词划分为泛指名词和确指名词两种。泛指名词是那些不确定的人或者物,确指名词是确定的人或者物,它一共有7类,代名词(إسْمُ الضَّميرِ )、专有名词(إِسْم الْعِـلْمِ )(人名、地名)、指示名词(إِسْمُ الإِشارَةِ )、关系名词(أَلإِسْمُ الْمَوْصُولُ)、带冠词的名词(إَسْمٌ بِأَلْ)、偏次为确指的名词(الْمُضافُ إِلَيْهِ بِأَل أوْ غَيْرهُ ْ)、有特定寓意的被呼唤语(إسْمُ خاصُ للنِّداءِ )。例如:أَنْتَ(你);رَشيِدٌ(拉西德,人名);مَوْصُولٌ(,摩苏尔,地名);هّـذِهِ (这个,指示词);التّىِ(… 的,表示阴性);الدَّفْتَرُ (笔记本);كِتابُ الأُسْتاذِ  (老师的书);ياَ وَلَدُ(喂,这个小孩)。
3.    特殊名词 特殊名词包括指示名词(إِسْمُ الإِشارَةِ)、人称代词(الضَّميرُ)[独立人称代名词(الضَّميرُ المُنءفَصِلُ)、衔接与动词后面的衔接人称代词(الضَّميرُ المُتَّصِلُ)]、专有名词(إِسْم الْعِـلْمِ)[人名、地名、部落名称、国家、组织机构名称等]、疑问名词(إِسْمُ ألإِسْتِفْهَـامِ)、关系名词(أَلإِسْمُ الْمَوْصُولُ)、条件工具名词(إِسْمُ الشَّرْطِ)、动名词(أسْماءُ الأَفْعَـالِ )、词根(المَصادِرُ)[普通词根(الْمَصْدَرُ الأَصْلِىُّ)、米姆词跟(الْمَصْدَرُ الْمِيمِىُّ)、表此次根(مَصْدَرُ الْمَرَّةِ)、形态词根(مَصْدَرُ الْهَيْئَةِ)和人造词根(الْمَصْدَرُ الصِّناعَةِ)]、数词(الْعّـدَدُ)、象声名词(أَسْماءُ الأَصْواتِ)等等。
4.    派生名词 包括主动名词(إسْمُ الْفاعِـلِ)、被动名词(إسْمُ الْمَفْعُـولِ)、半主动名词(الصَّفَةُ الْمُشَبَّهَةُ بِإسْمِ الْفاعِـلِ)、张大名词(صِيَغُ الْمُبالَغَةِ)、比较名词(إسْمُ التَّفْضيلِ)、时空名词(إِسْمُ الزَّمانِ و الْمَكانِ)、工具名词(إِسْمُ الآلَةِ)、从属名词(الإسْمُ المَنْسُوبُ)、指小名词(ألإِسْمُ الْمُصَغَّرُ)等。
● 虚词:虚词在阿拉伯语中没有独立的意义,只有与名词或者动词连用时,才能表现出意义。虚词是定形词,不会因为在句子中的不同语法地位而改变词形。它具有沟通、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阿拉伯语的虚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意义虚词(حَرُوفُ الْمَعـانىِ)和附加虚词(الْخُرُوفُ الزَّائِدُ)。意义虚词在与名词或动词连用时有一定的意义,而附加虚词在句子中仅仅起强调的作用。
2.作用虚词(الْخُرُوفُ الْعَـامِلَةُ)和非作用虚词(الْخُرُوفُ الْعَـاطِلَةُ)。前者在句子中能够影响其它词的格位,并对名词或动词起作用,包括介词、宾格虚词、切格虚词等;后者在句子中不会对其它词起作用,也不会使名词或动词发生格位的变化。
3.根据虚词的意义,可以分为:
1)    连接虚词(حَرْفُ الْعَطْفِ) بَلْ , لا , لاكِنْ , وَ , فَ , ثُمَّ ,حَتَّى ,أَوْ , أَمْ
2)    疑问虚词(حَرْفُ لألإِسْتِفْهَـامِ)هَـلْ , أَ
3)    应答虚词(حَرْفُ الْجَوابِ)نَعَمْ ,أَجَلْ ,بَلَى ,لا ,كَلاَّ
4)    要求虚词(حَرْفُ الطَّلَبِ)هَـلاَّ ,أَلاَّ , لَوْلا , لَوْما ,أَلاَ ,أَمـا , لَـوْ
5)    词根虚词(حَرْفُ الْمَصْدَرِىِّ )أَنْ , أَنَّ , كَـىْ , مَـا , لَـوْ , الْهَمْزَةُ ( هَـمْزَةُ التَّسْوِيَةِ )
6)    呼唤虚词(حَرْفُ النِّداءِ)أ , أَىْ , يا , آ , أَيَّا , هَـيا , وا
7)    否定虚词(حَرْفُ النَّقىِ وَ النَّهِى)لَمْ , لَمَّأ , لاَ , لَنْ , ما , إِنْ
8)    强调虚词(حَرْف التَّوْكيدِ)إِنَّ , أَنَّ , نُونا التَّوْكيدِ , لامُ الإِبْتِداءِ , لام الْقَسْمِ , قَـدْ
9)    条件虚词(حَرْفُ الشَّرْطِ)إِنْ , إِذْما , لَـوْ , لَوْلا , لَوْلا , أَمَّـا
10) 除外虚词(حَرْفُ الإِسْتِثْناءِ)إِلاَّ , خَلا ,عَـدا , حاشا
虚词中最常见的一类是介词,介词后面的名词叫介词的受词,其与介词共同组成介词短语。常用的介词有11个:إِلَى , بِ , عَـلَى , عَـنْ , فِى , كَ , لِ , مِـنْ , حَتَّى , مُنْذَ, رُبَّ
虚词的例证较多,这里就省略不一一列举。
二、词组:词组,也称为短语,它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构成,在意义上具有一个词的含义,能够在句子中充当各种句子成分。阿拉伯语语法中常见的词组有:正偏组合、主谓结构形容词短语、词根短语、关系名词短语、词根性虚词短语、时空短语和介词短语。(41)
(41)陈中耀、虞晓贞、周文巨《阿拉伯语语言与修辞》[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P188-233.
三、    单句:能够完整地表达语言信息,并只有一个以主谓关系所表述的中心的句子,在阿拉伯语语言里称为简单句。这种句子的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能够承担主语是名词(名词句中的起语、动词句中的主语或代主语、残缺的词句中的名词及إِنَّ 类句子中的主语等)或名词性词组,而谓语可以是单词、也可以是短语或句子。除此之外,次要成分还包括宾语(受事宾语[الْمَفْعُـولُ بهِ]、原因宾语[الْمَفْعُـولُ لهِ]、时空宾语[الْمَفْعُـولُ فيهِ]、偕同宾语[الْمَفْعُـولُ مَعَـهُ]和同源宾语[الْمَفْعُـولُ الْمُطْلَـقُ])、同格成分(定语[النَّعْـتُ]、强调语[التَّوْكيدُ]、同位语[الْبَدَلُ]和并列语[الْعَطـْفُ])以及状语(الْحال)和区分语(التَّمْييزُ)等等。简单句又分为名词句和动词句。
(一)名词句:阿拉伯语的名词句是以名词起始的句子。有以下四种形式:
● 一般名词句。其表述形式是:起语+述语
هُـوَ طالِبٌ . \ مُحَمَّدٌ رَسولُ اللهِ . \ العـالِمُ و الْمُتَعَلِّـمُ شَريكانِ فى الْخَيْرِ .
● 倒装名词句。其表述形式是:述语+起语
فَـوْقَ كُلِّ ذىِ عِـلْمٍ عَظيمٌ \ فىِ القِطارِ رُكّابُـهُ .
● إِنَّ 类虚词起始的名词句。其表述形式是:名词(语)+述语
إِنَّ الطّيارينَ شَجاعَتُهُـمْ عَظيمَةٌ . \ إنَّ اللهَ و مَلائِكَتَهُ يُصَلّونَ عَـلى النَّبِىِّ -- الاحزاب:56
● 残缺动词起始的名词句。其表述形式是:名词(语)+述语
كانَ الطِّفْـلُ جارِياً . \ أَصْبَحَ النِّفْطُ دِعامَةَ الصِّناعَةِ
根据语法学家的研究表明,名词句的述语在语法的表述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划分为叙述型、描写型、判断型和存现型四类。具有叙述性质的名词句,述语对起语起叙述的作用,叙述起语(人或事)的动作、行为,或者产生、发展和变化。名词句的述语如果是形容词或具有形容特性的短语,对人或者事物的性质进行描述,这一类名词句就是描写型名词句。名词句中,述语如果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说明起语,并作出相应的判断,这就是判断型名词句。存现型名词句实质上表示一种隶属关系,或者说明在什么地方,它的述语一般情况下是介词短语,或者表示时空的名词。
1). الرِّسـالةُ كُتِبَتْ بِيَدِ هَذا الطِّفْلِ . 这封信使这个小孩写的。
2). هَذا الْوَلَدُ ذَّكِىٌّ .这孩子聪明。
3). مُصْطَفىَ مُهَـنْدِسٌ .穆斯塔法是工程师。
4). لَهُ قَلَمٌ جَديدٌ .他有一枝新笔。
1.名词句的同格成分:同格成分(التَّابِعُ)是句子中与先行词语(الْمَتْبُوعُ)同一个格位的句子的次要成分,它的具体格位(主格、宾格、属格或者处于这些格的地位)一般由先行词语在句子中所担任的成分决定。阿拉伯语的同格成分主要有:
1)定语(النَّعْـتُ):定语一般修饰位于它前面的名词(或者中心词),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性质、数量、从属等的单词、短语或句子。定语是形容词,中心词就是被形容词。一般地,定语与被修饰词应当性、数、格和指一致。例如:
هَـذا كِتابٌ مُفيدٌ . 一本有用的书。 这是
وأذْكُرُوا اللهَ فِى اَيَّامٍ مَعْدُوداتٍ . 你们当在数日内纪念安拉。(二:203 )
وَ مَـنْ يُشْرِكْ باللهِ فَقَـدْ ضَلَّ ضَلالاً بَعِيـدًا. 谁以物配主谁确已陷入迷误中。(四:116)
另外如果被形容词的词形有下列的变化的时候,形容词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①    假如被形容词是指人的破碎式复数,形容词一般用阳性复数即可,但也可以用阴性单数。例如:
عَـلَى تِلْكَ الأَرْضِ عَـاشَ أَجْدادُنا الْعَظيمَةُ . ( الْعِظام ُ )
我们伟大的祖先曾经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اللَّهُمَّ ارْحَـمْهُـما الأَوْلادَ الصَّالِحيِنَ . ( الصَّالِحَةَ )
主啊!赐悯他俩清廉的子裔吧。
②    如果被修饰语(中心词)是一个完整式的阴性复数,其形容词最好用阴性复数,也有用阴性单数。例如:
فى هَذِهِ الْقُرى فَتَياتٌ جَميلاتٌ . (جَميلَةٌ )
这些镇子里的姑娘很漂亮。
③    假如中心词是指人的复数名词(一单数形式出现,但表示复数的含义),形容词可以是复数,也可以是单数。例如:
الصِّغـائِرُ يَحْتاجُونَ إِلَى عَـوْنَـةِ الْكِبائِرِ . ( الّصَغِيرُ)
小孩们需要大人的帮助。
④    指物的复数,其定语一般情况下用名词的阴性单数即可,有时也用阴性复数。例如:
رَسَمَتْ هَذِهِ الطَّالِبَةُ صُوَرًا جَميلَةً . ( جَميلاتًا )
这个女学生画了几张很好看的图片。
⑤    如果被形容词有阴性名词,也有阳性名词时,定语以应阳性名词为主;有人也有物时,定语以人为主。例如:
أَحْمَـدُ وَ عائِشَةٌ طالِبانِ جَديدانِ .
艾哈迈德和阿伊莎是两个新学生。
نُرَحِّبُ بالْجُنُودِ و الْخُيُولِ الْعَـائِدينِ مِنْ مَيْدانِ الْحَرْبِ .
我们欢迎从战场上归来的战士和骏马。
如果短语(介词短语,或正偏词组)做定语时,被修饰词(中心词)一般要求是泛指。
2)强调语(التَّوْكيد):阿拉伯语的强调语是指用专门的词或者句子确定中心词(被强调词)的含义或语气的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强调语(词)的格位必须与被强调语的格位一致。强调语又被分为意义强调语(التَّوْكيدُ الْمَعْنَوِىُّ)和字面强调语(التَّوْكيدُ اللَّفْظِىُّ)。
意义强调语紧邻被强调语或中心词,被强调语的代名词做强调语的偏次,以加强强调语与中心词之间的特殊关系。一般情况下,用“نَفْس”和“عَيْـن”强调被强调语的单数,但有时“نَفْس”和“عَيْـن”所强调的被强调语也可以是单(此时往往在强调词的前面加一个介词[الباءُ])、双和复数,这种情况下用“أَنْفُس”和“أعْيُـن”的形式;如果被强调语是双数,则用“كِـلا(阳性)”和“كِـلْتا(阴性)”;如果被强调语是复数,通常用“كُـلّ”、“جَميع”和“عَـامَّة”。例如:
جاءَ الْمُديرُ نَفْسُهُ ( عَيْنُـهُ) . 主任自己来了。
أخْبَرَهُ إِلَىَّ الأَسْتاذُ بنَفْسِهِ ( بِعَيْنِـهِ ) . 老师亲自告诉我这件事。
قَـابَلْتُ أَحْمَدَ وَ سُلَيْمَـانَ أَنْفُسَهُمَـا . 我遇见了艾哈迈德和苏莱曼(两位)。
ذَهَبَتْ هَذتانِ الطَّالِبتانِ إِلىَ الْمَكْتَبِ كِلْتَيْهُمَـا . 这两位女学生去了办公室。
قَرَأْتُ الْقَصيدَةَ كُلَّهَـا ( جَميِعَـهَـا أَوْ عَـامَّةَهَـا ) . 我读了整首长诗。
字面强调语一般是通过重复中心词(句子)的形式,或者是用中心词的同义词来加强语气,强化整个句子的意义。句子与句子之间有时用连接虚词“”,而有时不用。例如:
وَصَـلَ الْخَبْرُ , وَصَـلَ الْخَبْرُ . 消息来了,消息来了。
نَخَـأفُ نَخْشَى عَلَيْهِ . 我们为他担心,为他担心。
كَلاَّ سَوْفَ تَعْلَمُـونَ , ثُـمَّ كَلاَّ سَوْفَ تَعْلَمُـونَ .
“真的,你们将来就知道了,真的,你们将来就知道了。”(一O二:3--4)
如果句子中的代名词或连接代名词隐藏于某一个动词当中,此时的字面强调语均使用独立主格人称代名词;而意义强调语则在字面强调语的后面增加“نَفْس”或“عَيْـن”即可。例如:
قَامَ هُـوَ بالْواجِبِ . 他,他尽到了责任。
إِفْتَحْ أَنْتَ عَيْنُكَ الْبابَ 你自己去开门吧。
3)同位语(الْبَدَلُ):同位语是说明中心语的确切含义的次要句子成分。位于同位语前面的词称为本位语(الْبَدْلُ مِنْهُ)。如果以本位语和同位语的内涵进行区分,同位语有4种,即对等同位语(الْبَدْلُ الْمُطابِقُ)、局部同位语(بَدْلُ بَعْضٍ مِنْ كُلٍّ )、包含同位语(بَدْلُ اشْتِمَـالٍ)和相异同位语(بَدْلُ الْمُبايَنَةِ)。
①    对等同位语与本位语的意义完全相同,所使用的词汇可能不同;但有时同位语和本位语所使用的词汇是一样的,这时需要一个偏次或者定语以便加强语气。例如:
العَـمُّ عّـبْدُ اللهِ أَوَّلُ مَنْ زارَهُ عِنْدَمـا مَرِضَ .
他生病时,阿卜杜拉大叔是第一个探望他的人。
إِنَّ مَرْيَـمَ سَيْدَةُ الصَّريحَةِ مَعْرُوفَةٌ بِأَهْـلِ القُرىَ .
玛利亚太太是众所周知的心直口快的人。
هِـىَ طَريقَتُنا الطَّريقَةُ التَّعْـليمِيَّةُ و الدِّراسِيَّةُ .
这就是我们的方法——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إِهْدِنا الصِّراطَ الْمُسْتَقيمَ صِراطَ الذّينَ أنْعَـمْتَ عَـلَيْهِـمْ غَـيرِ الْمَغْضُوبِ عَـلَيهِـمْ وَلا الضَّتلينَ .
“求你引导我们走上正道,你所祐助的路,不是受遣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路者的路。” (一:6---7)
②    局部同位语实际上是本位语的一部分,其中有局部和全部的关系,同位语中经常使用一个连接同位语和本位语的代名词。例如:
إنَّ رَبَّكَ يَعْـلَمُ أّنَّـكَ تَقُومُ أَدْنىَ مِنْ ثُلْثَىِ اللَّيْلِ ونِصْفَهُ وَثُلْثَهُ و طائِفَةٌ مِنْ الِّينَ مَعَكَ
“你的养主确实知道你礼拜的时间,不到全夜的三分之二,或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你们的同伙中,有人也是那样做的。” (七十三:20)
③    包含同位语不是本位语的一部分,而是本位语所涵盖的内容。时常在同位语与本位语之间有一个连接词,这个连接词是归于本位语的代名词。例如:
يُعْـجَبُنىِ الْولَدُ كَلامُـهُ . 这个小孩的言辞令我惊讶。
, يَسْـَلُونَ عَـنِ الشَّهْـرِ الحَرامِ , قِتالٍ فيهِ . -
“它们问你禁月里可以作战吗?” (二:217)
④    相异同位语与本位语没有任何关系,是在发生遗忘、口误等情况下改种时使用。此刻不需要任何关系词。这种类型的同位语起纠错、改正的作用。例如:
إِرْكِبْ قِطارًا , طائِرَةً . 。 你坐火车,不还是坐飞机
4)并列语(الْعَطـْفُ):并列语是进一步释明确指的先行中心词或者使泛指的先行中心词特指。并列语分为说明性并列语(عَطْفُ الْبَيانِ)和排列性并列语(عَـطْفُ النَّسْقِ)。
说明性并列语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又出现了两种情况,即“有解释说明的虚词”和“没有解释说明的虚词”。带解释说明虚词的并列语,一般情况下使用原生的词语来说明先行中心词;而不带解释说明虚词的并列语,常用“أَىْ”和“أَنْ”,这两个词都是虚词,对整个句子没有任何作用,只解明其后面的单词或者句子是一个并列语。例如:
أَخَـذْتُ أَداةَ الْكِتابََةِ مِنْ الدُّكانِ قَـلَمًـا . 我从那个商店里买了文具:一枝笔。
أَشارهَـا هَـذا الْمَكانَ , أَىْ إِجْلِسىِ . 他向她指了一下这个位置:你坐吧。
排列性并列语是通过连接虚词(وَ \ فَ \ ثُمَّ )与先行中心词并列的。需要提及的是如果连接虚词与表示疑问的虚词(أ)连用的时候,并列语必须紧邻这个疑问虚词。例如:
جَـاءَ بَشيرٌ وَ أَخُوهُ . 巴希尔和他的弟弟来了。
أَ لَبَنًـا تَشْرَبُ أَمْ قَهْـوَةً ؟  你喝牛奶还是咖啡?
أَدَيْتُ الْواجِبَ وَزَميلىِ .我和搭档都完成了任务。
2.名词句的其它成分:
1)状语(الْحال):状语是修饰名词的一种语法现象,说明某动作发生(前、中和后)时主语或者宾语的状态。状语是宾格或处于宾格地位的单词、短语或者句子。被状语所修饰的对象(词),在阿拉伯语语法术语中称为(صاحِبُ الْحـالِ)[本人暂且将其叫“状语中心词”,妥否,还望学界诸位大师给予评判]一般应该是确指的词。例如:
孩子们开心地玩耍。(状语是一个原生名词。)      لَعَـبَ الأَوْلادُ فَـرْحًـا .
رَجَـعَ الحَـاجُّ مَبْرُورًا وَ مَبارَكًا .哈吉虔诚吉祥地归来了。(状语是一个原生名词。)
如果句子中出现下列几种情况,状语中心词允许泛指。例如:
جَلَسَ حَزينًا مُتَعَطِّلُ .
失业者忧愁地坐着。
(状语[派生名词,要求与状语中心词尽量保持性、数的一致]前置,状语中心词“泛指”。)
ساعَـدَ عَـلىَ يَتيمٍ مِسْكينٍ تائِهًـا .
他帮助了一个流浪可怜的孤儿。 (状语中心词带有它的定语;状语是一个主动名词。)
أَسْعَـدُ بِتائِبٍ عَـنْ ذَنْبِهِ سَريعًـا .
我为及时悔过者高兴。(状语中心词有动词的作用,状语是一个半主动名词。)
خَرَجَ ناسٌ وَ نُعْمَـانُ مُبَاشَرينَ .
努尔曼和人们径直出去了。 (状语中心词与确指名词相连,状语是一个主动名词。)
مَـا فىِ الْمَصْنَعِ مِنْ عَـامِلٍ مُهْمِلاً .
工厂里没有一个工作马虎的工人。(句子里有表示否定的工具词,状语是一个主动名词。)
لا تَاْخُذْ مـا مَجْهُـولاً .
不要拿不明物主的东西。(句子里有表示禁戒的工具词,状语是一个被动名词。)
هَـلْ تُحِبُّ مَنْ قاسِبًا الْقَلْبُ ؟
难道你喜欢冷酷无情的人? (句子里有疑问工具词,状语是一个缺尾名词。)
如果句子或者词组做状语,状语中心词要么是一个有确定意义的人名,要么是一个独立内含人称代词或独立结尾人称代词,要么是一个确指的正偏组合。例如:
يَا أَيُّهَـا الذَّينَ آمَنُوا لا تَـقْرَبُوا الصًّلاةَ وَ أَنْتُمُ سُكارىَ حَتىَّّ تَعْلَمُوا ما تَقُولُونَ
“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在酒醉的时候不要礼拜,直到你们知道自己所说的是什么话。”(四:43)(名词句子做状语时,前面要添加连接虚词瓦翁“الْواو”)
عَـرَفْتُهُ يُحِبُّ الْخَطَّ .
我知道他喜欢书法。(现在式动词句子做状语时,前面不需要添加连接虚词瓦翁“الْواو”。状语中心词是一个独立结尾人称代词。)
تَيَقَّظْتُ وَقَـدْ طَلَعَتِ الشَّمْسُ .
我醒来时,太阳已经升起来了。 (过去式动词句子做状语时,前面需要添加连接虚词瓦翁“الْواو”,此时说明的是外部的情况。状语中心词是一个独立内含人称代词。)
مَـا يَاْتيهِمْ مِنْ رَسُولٍ إِلاَّ كانُوا بِهِ يَسْتَهْزِئُونَ
“没有一个使者到他们那里去是不受凌辱的。”(十五:11)(过去式动词句子做状语时,如果说明的是状语中心词的状况,且处于限制工具词“إِلاَّ”的后面,状语中心词不需要添加连接虚词瓦翁“الْواو”。)
هَـذِهِ ثَرْوَتُكَ كُتُبَ الْحِسابِ .
这些是你的财富——数学书籍。 (词组[正偏组合]做状语,状语中心词是一个确指的词组。)
يَعْمَـلُ أُسامَةُ بِلا كَلَـلٍ وَلا مَلَـلٍ ( بِجِـدِّ وِاجْتِـهَـادٍ ) .
乌萨玛不知疲倦地(努力地)工作。 (词组[介词组合]做状语,状语中心词是一个确指的名词[人名]。)
وَصَـلَ الرَّئيسُ إِلىَ الإجْتِمَـاعِ مُتَأَخَّرًا وَقَـدْ حَضَرَ الْمَنْدُوبُونَ مُبَكِّرِينَ مَعَ أَنَّ الرِيحُ
كانَتْ شَديدةً والْبَرْدَ كانَ قَارِسًا.
主任开会来迟了,而代表们却冒着大风和严寒早早地到了。 (多状语[单词、句子和词组],而状语中心词只是一个确指的名词。)
2)区分语(التَّمْييزُ):区分语往往是一个泛指名词,它的作用是进一步说明或者阐明其前面具体内容主含糊不清的单词、词组或句子。被区分的单词、词组或者句子在阿拉伯语语法当中称为被区分语(الْمُمَيَّزُ)。区分语又分为两类,即单词区分语(تَمْييِزُ الْمُفْرَدِ)和句子区分语(تَمْييِزُ الْجُمْلَةِ)。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 单词区分语一般情况下只能用于被区分语的后面,主要有度(الْمِساحَةُ)、量(الْكَيْلُ وَالْمَقْياسُ)、衡(الْوَزْنُ)[这三种情况,区分语均是单数名词,要么词尾标开口双音符、或作被区分语的偏次、或作介词“مِـنْ”的受词]、类(النَّوْعُ)、数(الْعَـدَدُ)及其它(الآخِـَرةُ)。
①    度(الْمِساحَةُ):例如:
إِشْتَرَيْتُ كِيلُوغَـرامًـا بُرْتُوقَـالاً ( أَوْ كِيلُوغَـرَامَ بُرْتُـوقَـالٍ أَوْ كِيلُوغَـرامًـا مِنْ بُرْتُـوقَـالٍ ) .
我买了一公斤桔子。(泛指单数,词尾是开口双音符,或泛指的正偏组合[正次是处于宾格的地位,或作介词“مِـنْ”的受词])。
②    量(الْكَيْلُ وَالْمِقْياسُ):例如:
شَـرِبَ الْوَلَدُ كُوبًا عَصيِرًا ( أَوْ كُوبَ عَصيِرٍ أَوْ كُوبًا مِنْ عَصيرٍ ) .
小孩喝了一杯果汁。(同上)
③    衡(الْوَزْنُ):例如:
زَرَعَ عُبَيـْدٌ هِكْتَارًا قُطْـنًا (أَوْ هِكْتَارَ قُطْنٍ أَوْ هِكْتَارًا مِنْ قُطْنٍ ) .
欧柏戴种植了一公顷棉花。(同上)
④    类(النَّوْعُ):例如:
فَمَنْ يَعْمَلْ مِثْقَالَ ذَرَّةٍ خَيْرًا يَرَهُ ,وَمَنْ يَعْمَـلْ مِثْقَـالَ ذّرَّةٍ شّرًّا يَرَهُ
“谁做一个小蚂蚁重的善事,将见其好报;谁做一个小蚂蚁重的恶事,将见其恶报。 ” (九十九:8---9)(泛指的正偏组合[正次是处于宾格地位的名词,开口短音符])。
⑤    数(الْعَـدَدُ):例如:
قَرَأْتُ فىِ الْعُطْلَةِ خَمْـسَةَ كُتُبٍ , كُلُّ كِتَابٍ ثَلاَثُمائَةِ صَفْحَةٍ , وَعَـدَدَ السُّطُورِ سِتَةُ آلافِ سَطْرٍ .
假期我读了五本书,每本书三百页,六千行字。(数词的区分语:基数词3—10的区分语是属格的泛指名词的复数作数词的偏次,[数词的词性与名词单数的词性相反];百、千[百万]的区分语是属格的泛指名词单数作数词的偏次[如果百或者千超过三,数词的词性与名词单数的词性相反])。
دَخَـلَ إِلىَ الْغُـرْفَةِ تِسْعَـةَ عَشَـرَ طالِبًا وَ ثَلاثٌ وَعِشْرُونَ طالِبَةً .
十九个男学生和二十三个女学生进入了这个房间。 (数词的区分语:基数词11---99的区分语是宾格泛指名词的单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11---99[除12外]这8个数词是由个位数与十位数组成的合成词组[个位数在前,十位数在后],而且个位数和十位数都是定尾于开口短音符,从13开始,个位数的词性与其名词单数的词性相反,十位数没有阴阳性的变化;12这个数比较特别,因为2有两种形式,即“إِثْتانِ[主格]”和“إثْنَتَيْنِ”[宾格和属格]。20---99[除去整数十位数,如30、40…90]这一组数词,是由在前的个位数与在后的十位数组成,并且个位数和十位数之间要用连词“الْواوُ”。)
⑥    其它(الآخِـَرةُ):例如:
كَـمْ طالِبًا فىِ الْحُجْرَةِ ؟
教室里有几个学生? ( “كَـمْ”是表示疑问的词,其区分语一般是泛指名词单数宾格。)
بِكَـمْ جُنَيْهًـا ( أَوْ جُتَيْهٍ ) إِشْتَرَيْتَ هَـذِهِ الدَّراّجَةَ ؟
你买这辆自行车花费了几磅? (“كَـم”做介词的受词是表示陈述性的词,其区分语一般是泛指名词单数宾格,但有时做“كَـمْ”的偏次,即泛指名词单数属格,也有用复数的。)
كَـمْ أَفادَتْكَ ( أَوْ كَـمْ فائِدَةٍ ) هَذِهِ الْكُتُبُ !
这些书籍给了你多大的益处呀! (“كَـم”是表示陈述性的词,其区分语一般是泛指名词单数属格,也有用复数的。如果句子中有动词,该动词必须是过去式动词。)
قَضَيْتُ بِضْعَةَ أَسابِيعَ فىِ الرِّيفِ .
我在乡下渡过了几个礼拜。 (“بِضْعٌ”这个词是一个变尾名词,表示从3-9之间的任何一个数,其区分语和数词“3--9”的区分语一样。)
※ 句子区分语是指被区分语是一个句子,如动词句、名词句、感叹句、褒贬动词句、比较级名词句等,这类句子的区分语一般是泛指名词的宾格形式,有时以“مِـنْ”的介词短语的形式出现。
إِمْتَلآَ قَلْبُهُ فَرْحًـا . 他的心里充满了高兴。  (动词句)
أَنْتَ مِثْلُهُ ذَكِيّاً .      你像他一样聪明。    (名词句)
مَـا أَعْظَمَ الْجُنُودِ شَجَـاعَةً !军人多么勇敢啊! (感叹句)
نِعْمَ الْفارِسُ رَجُلاً .骑士是好样的。 (褒贬动词句)
نُوحٌ أَحْسَنُ مِنْ زَمِيلِهِ صِحَّةً . 努哈比他的同学身体好。(比较名词句)
الصِّينُ مِـنْ أَقْدَمِ الدَوْلِ فىِ الْعَـالَمِ حَضَارَةً .
中国是世界上文化最古老的国家之一。 (最高级名词比较句)
3) 除外句(جُمْلَةُ الإسْتِثْناءِ ):除外句一般由除外工具词(أَداةُ الإِسْتِثْناءِ)、除外语(الْمُسْتَثْنىَ)和被除语(الْمُسْتَثْنىَ مِنْهُ)三部分组成。除外工具词表示“将某一事(人)从其群体中排除出去”的工具词,常用的除外工具词有“إِلاَّ”、“غَيْرَ”、“سِوىَ”、“عَـدا”、“خَلا”和“حاشا”。一般情况下,被除外语在除外工具词的前面,除外语位于除外工具词的后面。
①    إِلاَّ 后面的被除外语如果是除外语的一部分,除外语的格位有下列几种情况:
⑴ 肯定式除外句多用“宾格”。例如:
حَـضَرَ الطُّـلاَّبُ إِلاَّ حُسَيْنًا .
除了胡赛因学生们都出席了。
لَكُـلِّ داءٍ دَواءٌ يُسْتَطَبُّ بِهِ إِلاَّ الْحَمَـاقَةَ أَعَيَتْ مَـنْ يُداوِيهَـا .
百病有药可医,惟“愚蠢”无药可治。
⑵ 被除语中有表示否定的含义,除外语的格位要么是宾格,要么与被除外语同格位。例如:
لاَ تَقُولُوا إِلاَّ الْحَقَّ .
你们只可以说真话。
مَـا سَلَّمَ سَعِيدٌ عَـلىَ الْقَـادِمِينَ إِلاَّ الأَوَّلِِ .
赛义德只向来者中的第一个问了好。
مَـا قَـامَ أَحَدٌ إِلاَّ زَيْدٌ .
除宰德外,没有一个人起身。
⑶ 如果被除外语的否定式被省略了,“إِلاَّ”在句子中只起到一个强调的作用,除外语的格位应当依据其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而定。例如:
وَ مَـا أَرْسَلْناكَ إِلاَّ رَحْمَـةً للْعَـالَمِينَ .
“我们派遣你只是为了怜悯众生” (二十一:107)(除外语作原因目的状语)
مَـا يَحْرِصُ عَـلىَ الأَدَبِ إِلاَّ الأَدِيبُ .
有礼貌的人才注重礼节。 (除外语作主语)
لاَ يُكْرَمُ إِلاَّ ضَيْفٌ .
只有一个客人受到了款待。 (除外语作代主语)
مَـا فىِ الْغُرْفَةِ إِلاَّ صَاحِبٌ .
房子里只有主人。 (除外语作起语)
مَـا الْعَدْلُ إِلاَّ أَساسُ الْقَانُونِ .
公正是法律的基础。(除外语作述语)
مَـا سَمِعْتُ إِلاَّ بُلْبُلاً صَدَّاحًا .
我只听见了夜莺悦耳的啼声。(除外语作宾语)
②    “غَيْرَ”和“سِوىَ”做除外工具词时,除外语做这两个词的偏次。需要说明的是“سِوىَ”是一个减尾的形容词。例如:
قَـابَلْتُ الطَّلَبَةَ غَيْرَ ( سِوىَ ) أَحْمَـدَ .
除艾哈迈德外的学生,我都见过面了。
مَـا جَاءَ غَيْرُ (سِوىَ ) خَالِدٍ .
只有哈里德一人来了。
③    “عَـدا”、“خَلا”和“حاشا”做除外工具词时,除外语是宾格。例如:
نَجَحَ الطُّلاَّبُ فىِ الإِمْتِحانِ عَدا (أَوْ خَلا أَوْ حاشا ) فاطِمَةً .
除了法蒂迈,同学们考试都及格了。
عَـادَ الْعُمَّـالُ مَـا عَدا (أَوْ خَلا أَوْ حاشا ) عَبْدَ اللهِ .
工人们都回来了,只有阿卜杜拉除外。
(二)动词句:以动词(完整式及“كان”类和“كاد ”类残缺动词)开始的句子在阿拉伯语中被称为动词句。根据动作的执行者在句子中的作用学者们将动词句划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 主动式动词句。阿拉伯语中以主动式动词开始的句子称主动式动词句,其表述形式是:动词+主语+(宾语)。这里的动词或者是一个三母简(复)式动词,或者是一个四母简(复)式动词;或者是一个及物动词,也有可能是一个不及物动词。主语必须是一个具有主格地位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主语一般情况下不可以省略。动词的内含人称性别(标志)必须主语(此刻主语可以是单数、双数或复数)的性别保持一致,但是如果主语是内含人称代词或者主格独立人称结尾代词,动词的变化必须与相应的人称一致。例如:
1)    حَـضَرَ الضَّيْفُ . 客人到了。
2)    يَسْتَعَـمِـلُ عَبْدُ الفَتّـاحِ هَذا الكَمْبِـيوُتَـرَ . 阿卜杜•法塔赫正在使用这台电脑。
3)    إَجْتَهَـدَ الطّلابُ فى دِراسَتِهِـمْ . 同学们学习很努力。
4)    سارَتِ الجَمـالُ . (很多)骆驼已经走了。
5)    قَرَأَ التِّلْميذانِ الخِطابَ فَفَهِـمَـا . 两个学生读了这封信,就明白了
6)    لَيْسَ الْجَوُّ حارًّا .           天气不热。
7)    كاد الْمـاءُ يَغْـلىِ .           水快开了。
● 被动式动词句。阿拉伯语中因某一原因不便表明动作的执行者,或必须隐去不提动作的执行者时,往往通过被动式来表述。被动式动词句的表述形式是:动词+代主语+(宾语)。被动式动词句的代主语是具有主格地位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一般情况下只可以放在动词的后面,不能省略。如果代主语是一个单词(无论是单数、双数,还是复数),其动词必须与代主语的词性(阴性或阳性)保持一致(如果代主语是阴性名词,过去式动词的阴性标志必须存在),而且只能使用具有单数含义的动词。如果代主语是一个词组,动词则需要使用阳性单数即可。例如:
1 ( كُـسِرَ الكوُبُ .    杯子被打破了。
2 ) نُقِـلَ إلىَ المُسْتَشْفىَ بِسَبَبِ جُـرْحِهِ .他因受伤被送进了医院。
3 ) يُكْرَمُ الضُّيوفُ .客人受到了款待。
4 ) مُـدِحَ الناجِح ( الناجِحان أو الناجِحون) .成功者被表扬了。
5 ) أُحِبَّتِ الأُسْتاذاتُ .女教授们受到了爱戴。
6 ) رُغِبَ فىِ مُشاهَـدَةِ الكارَتوُن َ .人们喜欢看卡通片。
1.动词句的宾语 不论是主动式动词句还是被动式的词句,一般情况下宾语是不可以省略的(不及物动词句除外)。虽然宾语是动词句中的非主要成分,但它有限定或说明动作的对象的作用。根据阿拉伯语语法的特点,宾语在句子中处于宾格或宾格地位。能够作句子宾语的词一般是名词、代词、(假)词根、虚词短语或者句子。有些阿拉伯语动词可以有多个宾语,但不会超过三个宾语。例如:
1 ( كَتَـبَتْ فاطِمَةٌ خِطابَةً . 法蒂迈写了一封信。
2 ) رَاَيْتُ حَسَناً قَيْلَ قَليلٍ .我刚刚看见了哈桑。
3 ) ساعِدْهُ! 请帮帮他!
4 ) ذَهَـبَ إلىَ سوقٍ .他去了市场。
5 ) أُقْسِمُ أَنْ أَحْصِلُ عَلى ذلِكَ .我发誓我(一定能)获得这个
6 ) لا يَدْرىِ مِنْ أَيْنَ جاءتْ .他不知道她从那里来。
7 ) أَعْطَيْتُهُ كِتاباً مُفيِدًا .我给了他一本好书。
8 ) أَعْلَمْتُ عَبْدَ اللهِ الأَمْرَ جَلِيًّا .我告诉阿卜杜拉这事是清楚的。

2. 动词句的语序 阿拉伯语中的词句的语序一般是“动词――主语――宾语”,但有时宾语可以提前到主语的前面。如果主语中含有一个归于宾语的人称代词、主语是一个名词且宾语是一个宾格人称结尾代词、条件名词或偏次是条件名词的正偏组合作宾语以及疑问代词或偏次是疑问代词的正偏组合作宾语时,这类句子的宾语一定要放在主语的前面。例如:
1) دَخَـلَ الغُرْفَةَ صاحِبُهُ . 他的同伴进了这个屋子。
2 ) زارَهـا رَشيِدٌ . 拉西德拜访了她。
3 ) مَنْ تَزُرْ أزُرْهُ مَعَكَ .你看望谁,我也和你一起看望谁。
4 ) صاحِبَ أىِّ نَبيلٍ تُكْرِمْ أكْرِمْ . 你款待哪位贵客,我就款待他
5 ) كَمْ ( فُلوسًا ) إشْتَرَيْتَ ؟ 你多少钱买的?
6 ) قَلَمَ مَنْ أخَذْتَ ؟ 你拿谁的笔?
3.动词句的次要成分:动词句的次要成分在句子中也是极为重要的,虽然它们没有主要成分的优越性,但如果缺少了这些成分,句子就显得不仅完美,因为这些成分能使句子中的各词汇的表述恰到好处。下面分别举例说明这些次要成分在句子中的具体作用。
1).(受事)宾语(الْمَفْعُـولُ بهِ):受事宾语也叫宾语。宾语只存在于动词句中,一般情况下动词句的基本语序是:动词+主语+(宾语)。也就是说宾语在正常语序下位于主语的后面,能够担当宾语的有词根、名词、词组或句子。但是有时宾语在其特殊的情况下,可以提前到主语的前面,或者句首。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    أَخَـذَ القَـامُوسَ صَـاحِبُهُ .
词典的主人把词典拿走了。(主语中有一个归于宾语的代名词。)
②    يُسـاعَـدُهُ الصَّديقُ فىِ إِكْمَـالِ الأَمْرِ .
朋友帮助他完成这项工作。 (主语是一个确指名词,而宾语是一个代名词。)
③    مَـا حَـلَّ الْمُـشْكِلَةَ إِلاَّ الرُّاَسَـاءُ بِجُهُـودِهِمْ .
这个难题是元首们通过努力解决的。 (主语受“إِلاَّ”的限制。)
④    إِنَّمَـا يُجِيدُ الْخِطَابَةَ والْكِتَـابَ نُورُ الدّينِ فىِ هَـذَا الْفَصْلِ .
这个班级只有努尔丁擅长书法和演讲。 (主语受“إِنَّمَـا”的限制。)
⑤    أَىَّ كَلْمِةٍ فَهِمْـتَ ؟
哪一个词你懂了? (宾语是一个表示疑问的词组。)
⑥    إِيّاكَ نَعْبُـدُ وَ إِيَّاكَ نَسْتَعِينُ
“我们只崇拜你,只求求助你。” (一:5)[宾语是一个独立人称代名词。]
前面绝大部分例证是动词句的单宾语,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有些句子可能有多宾语(两个或者三个宾语)的现象。一个句子中宾语的多少,取决于该句子中动词的功能。有些动词不带任何宾语,有些动词可以带一个宾语(见上面的例子),而有些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或者三个宾语。能够带两个或三个宾语的主要动词在阿拉伯语中是以类别进行划分的。
带两个宾语的动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被称为“أَعْطَىَ”类的动词(أَعْطََى وَ أَخْوَاتُـهَـا),主要有أَعْطَى(给)、 كَسَـا(替…穿衣服)、 مَنَحَ(授予)、 وَهَـبَ(馈赠,赠与)、 سَأَلَ(请求)、 حَرَمَ(剥夺)、 مَنَعَ(禁止)等。这一类动词的第一个宾语是表示该动词的主体,也称为是意义主语(الْفاعِلُ فِى الْمَعْنىَ),而第二个宾语是该动词的客体,也就是说是该动词的真正宾语。请看下面的例子(只举其中的一个动词予以说明):
إِمْنَحِ الزَّميلَ إِخْلاصَكَ .
你要对同事以诚相待。 (第一个宾语“الزَّميلَ”是动词的主体[也称为间接宾语],第二个宾语“إِخْلاصَكَ”是动词的客体[也称为直接宾语]。)
另一类动词的宾语之间的关系原是“起语与述语”的结构。这类宾语的动词主要有:
确信动词(أَفْعَـالُ الْيَقِينِ ): رَأَى (认为)、عَـلِمَ  (相信)、دَرَى (确信)、وَجَـدَ (深信)、أَلْفىَ (以为)和تَعَـلَّمْ (须知)。例如:
رَأَيْتُ الأَمَرَ وَاضِحًا .
我认为事情已经清楚了。 (第一个宾语是一个确指的名词,第二个宾语是一个泛指的派生名词。) [一般情况下确信动词的前五个词均能够以动词的过去式或者现在式的形式出现在句子中。]
تَعّـلَّمْ وَطَنَنا أُسْرَةً بَيْنَ أَبْنَاءِ قَوْمِياتِهِ .
要知道,祖国是各民族人名的大家庭。(第一个宾语是一个词组,第二个宾语是一个普通名词。)[这里要注意,这个确信动词只能以命令式的形式出现。]
揣度动词(أَفْعَـالُ الظَّنِّ ):该类动词所表述的情况可能与实际不一样,有“(自己)认为”和“揣测”的意思。主要动词有:ظَنَ (认为)、خَـالَ  (以为)、حَسَبَ (认为)、جَـعَـلَ (猜
想)、زَعَـمَ  (以为)、عَـدَّ (认为)等等。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也有将这类动词的前三个词作为确信动词使用的,但从第四个动词起不可以当确信动词使用。例如:
يَظِنُّ أَمينٌ الْخَبَرَ صَادِقًا .
艾敏相信这个消息是真实的。 (第一个宾语是一个确指的名词,第二个宾语是一个泛指的派生名词。)[动词“ يَظِنُّ”在这个句子中是“相信”的意思。]
وَتَحْسَبُهُـمْ جَمِيعًـا وَ قُلُوبُهُـمْ شَتَّى .
“你以为他们是团结的,(其实)他们的心是涣散的。” (五十九:14)[第一个宾语是独立人称结尾代词,第二个宾语是一个普通名词。]
转变动词(أَفْعَـالُ التَّحْوِيلِ ):这类动词实质上就是使某人或某物从第一宾语转变成为第二宾语的一种特殊情况,常见的主要动词有:صَيَّر(使…成为)、رَدَّ(变成)、تَرَكَ(变成)、تَخِذَ(使…成为)、إِتَّخَذَ(使…成为)、جَعَـلَ(使…变成)和وَهَـبَ(转变)。例如:
هُــوَ الّذىِ جَعَــلَ اللَّيْلَ وَ النَّهَـارَ خِلْفَةً .
“他(安拉)昼夜(成为)更替的。” (二十五:62) [第一个宾语是两个并列的确指名词,第二个宾语是一个词根。]
صيَّـر الْقَبيِحَ حَسَنًـا .
使丑陋成为漂亮。(第一个宾语是一个确指的名词,第二个宾语是词根。)
阿拉伯语中带三个宾语的动词共有7个,都表示“告诉”、“使…知道”等意思。它们分别是:أَرَى 、أَعْـلَمَ 、أَنْبَاَ 、نَبَّأَ 、أَخْبَرَ 、 خَبَّر 和 حَـدَّثَ ,例如:
قُـلْ أنَبِئُكُـمْ بِشَرٍّ مِنْ ذَالِكَ مَثُوبَةً عِنْدَ اللهِ .
“你说:‘我告诉你们在安拉那里所接受的报酬哟比这个更糟糕吗?’”(五:60) [第一个宾语是独立人称结尾代词,第二个宾语是介词词组,第三个宾语是一个泛指的名词。]
2).原因宾语(الْمَفْعُـولُ لهِ):原因宾语是指动词的动作或者行为发生的原因或目的。需要说明的是原因宾语所表示的动作或者行为与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者行为是有区别的。原因宾语在阿拉伯语语言中有三种常见的形式,即泛指的词根、正偏组合和确指词根。不论那一种形式的原因宾语,一般都在其前面使用一个表示原因的虚词“”。原因宾语构成的四个主要条件是:宾格的词根;说明句子中主要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者行为动词发生的原因或者目的;原因宾语所表示的动作或者行为的进行者与该句子中动词的当事者(主语)是一致的;原因宾语的动作和该句子中主要动词发生的时间基本一致或者说是一致的。请看下面的例子。
تَحَـدَّثُ الْمُدِيرُ فُضَيْلاً إِطْمِئَنانًا عَـلىَ عَمَلِهِ .
厂长与福戴澜谈了心。  (泛指的词根及其介词短语做原因宾语。)
تُوَزَّعُ الْمُكافَآتُ تَشْجِيعًـا لِلنَّاجِحِينَ ( أَوْ تَشْجِيعَ النَّاجِحِينَ ) .
颁发奖品是为了鼓励成功者。  (正偏组合做原因宾语。)
مَـشَى بَيْنَ الأَشْجَـارِ التَّمَتُّعَ بِهَـا .
他在林中散步,欣赏这些树木。 (确指词根做原因宾语。)
3).时空宾语(الْمَفْعُـولُ فيه):时空宾语一般情况下说明的是动作或行为动词发生的时间或者地点。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量词、指示名词及介词短语等等都可以做时空宾语。例如:
قَضَيْتُ فىِ هَـذِهِ الْقَرْيَةِ أُسْبُوعًـا .
我在这个村庄呆了一个礼拜。 (时间名词)
نَزَلَ الْوَفْدُ فُنْدُوقَ التَّـاجِ .
代表团下榻皇冠宾馆。 (地点名词)
مَشَيْنا كِيلُومِتْرًا .
我们步行了一公里。 (数量词)
قَفْ هُـنا دَقِيقَةً ,يَا أَخِى .
兄弟,在这儿站会儿。 (指示名词)

يُدَرِّسُ الْخَبيِرُ هَـذِهِ الْجَـامِعَةِ مُنْذُ عَـامِ 1999 م .
这位专家从1999年起就在这所大学教书。 (介词短语)
4).偕同宾语(الْمَفْعُـولُ مَعَـهُ):偕同宾语是指某动作(或行为)发生过程中某人(事物)始终相随的一种语法现象。一般能够做偕同宾语的词是名词或者名词词组。偕同宾语前面有一个连接虚词“الْواو”,它与整个句子中的名词或者名词词组一同称为“偕同宾语”。偕同宾语一般情况下位于动词、词根或者能够起动词作用的派生名词的后面。例如:
مَـشىَ الشَّيْخُ وَشَـاطِىءَ النِّيلِ ِ .
长老沿着尼罗河岸散步。 (正偏组合)
عُـدْتُ وَ نُزُولَ الْمَـطْـرِ .
下雨的时候我回来了。 (正偏组合)
疑问工具次“مَـا”和“ كَيْفَ”也可以带偕同宾语。请看下面的例子。
كَيْفَ أَنْتَ وَالْبَـرْدَ ؟
天冷了,你怎么办? (确指名词)
5).同源宾语(الْمَفْعُـولُ الْمُطْلَـقُ):同源宾语旨在强调动词动作的本身,或者描述动作的状态或数量,或深度的成分等。同源宾语位于动词之后,是一个标开口符的词根。例如:
مَـرَتِ اَلأَيَّامُ مُـرُورَ السَّحَـابِ .
日子像飞云般过去了。 (词根与确指名词构成的正偏组合)
دَرَسَ دَرَسًـا جَيِّـدًا .
他认真地学习了。 (词根后面可以连接形容词)
فَعَـلْتُ الْفِعْــلَ .
我这样做了。 (确指词根)
تَدُورُ اَلأَرْضُ دَوْرَةً فىِ الْيَوْمِ .
地球每天自转一圈。 (表示数量)
أَحْتَرِمُـكَ كُـلَّ الإِحْتِرَامِ .
我十分尊重您。 (表示程度)
4.动词句的时态 阿拉伯语动词有三种基本时态——过去式、现在式和将来式(现在式和将来式的动词形式是一样的)。但在实际运用当中,学者们在动词的三种时态前面分别添加不同的虚词,使句子表述的时间概念各不相同。例如“ قَدْ فَـــعَـــلَ +كان”表示过去完成时态;“ قَدْ فَـــعَــلَ +يَكونُ”表示将来完成时态;“يَفْعَلُ +سوف” 表示将来进行时态;“يَفْعَــلُ +كان”表示过去进行时态。
简单地说,名词句和动词句是阿拉伯语句型中独立句子的一种。因为这类句子的语法结构与其它任何句子没有关系,独立于其它句子以外的单独句子。也有学者将独立句划分为起始句、插入句和解释句。
(三)起始句:起始句又分为两种,即开始句和另起句。开始句是一个只有主谓关系的单独存在或位于句群之首的独立的句子。有时这类句子的层次结构比较复杂,出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长句,但其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例如:
لِِكُلِّ دَهْـرٍ رِجالٌ . 时势造英雄。
يَمُـرُّ عَـمُّ عُثْمانُ فى شَوارِعِ المَدينَةِ مُبَكِّرًا , يَحْمِلُ خُضَرَهُ المُتَنَوِّعَةَ عَلىَ حِمـارِهِ ,
فَلاَ يَكادُ النّاسُ يَسْمَعوُنَ صَوْتَهُ حَتّىَ يَسْتَوْقِفُوهُ لِيَشْتَرُو مِنْه ...
奥斯曼大叔一大早穿越在城里的大街小巷,他的毛驴驮着各种各样的蔬菜。人们一听到他的叫卖声,立刻让他停住,买他的…
另起句是位于句群的末尾或者中间的独立的与前面的句子没有任何语法关系的句子。例如:
إِجْتَهِـدْ فى العَمَلِ , إنَّهُ أساسُ نَجاحِكَ .
努力工作吧,它是你成功的基础。(回答假设)
عَـلىَ مَهـلِكِ يا حَبيبِتىِ , عَـلىَ مَهْـلِكِ . النَّهـاارُ طَويلٌ . ثَلاثُ ساعاتٍ تَكْفيناَ لِزَرْعِ
ما نُريدُ زَرْعَهُ مِنَ اللّوُبِياءِ .
悠着点,亲爱的,悠着点。白天长着呢。三个小时足够我们种完这些药。(回答问题)
从表面上看,另起句与原来的句子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从句子的前后表述上可以看出,另起句在不同程度下都是对上一句进行不同角度的说明,回答该句子的内含问题,使两个句子在语义上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联系。
(四)插入句:插入句是介入一个句子的两个语法成分之间,起到加强语气、强调内容的作用,会使原来句子的表述更加正确、流畅和细腻。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学者们把呼唤句、特定宾语句、条件句、起誓句等均视为插入句。例如:
وَقَـدْ شابَ , وَالأَيّّامُ تَعْثُرُ بِهِ , شَعْرُهُ مَعَ أنَّهُ لَمْ يَبْلُغْ أَرْبَعينَ سَنَةً مِنْ عُمْرِهِ .
他时运不济,不到四十岁头发已经花白了。(动词与主语之间)
وَقَـدْ عَرَفْنا , والْحوادِثُ جَمَّةٌ ,ما لَمْ يَعْرِفْهُ الآخَرونِ .
事件层出不穷,我们知道了他人所不知道的情况。(动词与宾语之间)
مُنىَ , وَقَـدْ اَلَّمَ بِهـا الْمَرَضُ , تـَجْتَهِدُ فى الدِّراسَةِ .
穆娜病了,还在努力学习。(起语与述语之间)
إنْ يَكُنْ غَنِياً أَوْ فَقيراً فاللهُ أَوْلىَ بِهِـما فَلاَ تَتَّبِعُوا الْهَوَى اَنْ تَعْدِلُوا .
“不论他们(被证着)是富人还是穷人,你们都不要顺从私欲,药公正;安拉是最关切富人和穷人的。”(四:135)(条件句与结句之间)
إنَّهُ لَقَسَمٌ لَوْ تَعْلَمُونَ عَظيمٌ .


“ 这确是一个重大的盟誓,假如你们知道。”(五十六:76)(位于定语和被形容词之间)
إِنَّ المُسْتَقْبَلَ الذَّى يُقْبِلُنا بَعْدَ الأيّامِ — أيُّهـا الطَّلَبَةُ — أَيّام مَشْرِقَةٌ وَ فُرْصَةٌ جَميلَةٌ ٌ لنا جَميعاً .
临近我们的未来,同学们,是一个光明的时代,充满着机遇的日子。(呼唤句)
نَحْنُ طُلاّبُ الجامِعَةِ عَلَيْنا أَنْ نَعْرِفَ النِّظامَ جَيْدًا .
我们大学生,应该很好地了解有关的规章制度。(特指宾语)
يَسْتَمِرُّ — وَإِنْ أَتْعَبَهُ الْعَمَلُ — فىِ إِكْمالِهِ .
他尽管很累了,还继续完成他的工作。(条件句)
إِنَّهـا , وَاللهِ , لَتَوْفيقٌ ونَجاحٌ .
指安拉发誓,她是一个成功者。 (起誓句)
除此之外,一般情况下其它的句子也可以插入代一个句子中,成为插入句。插入句的前面经常有一个阿拉伯语虚词法乌(الفاء\ فَ)或者瓦翁(الواو \ وَ)。
وَالّذينَ آمَنُوا وَعَمَلُوا الصّالِحاتِ — لا نُكَلِّفُ نَفْسًا إلاَّ وُسْعَهـا — أوُلائِكَ أَصْحابُ الْجَنَّةِ
هُـمْ فيهَـا خَالِدوُنَ .
“信道且行善者—我只按各人的能力而加以责成—他们是乐园的居民,他们将永居其中。 ” (七:42)(动词句)
وَاعْلَمْ فَعِلْمُ المَرْءِ يَنْفَعُهُ أَنْ نَكْشِفُ أَسْرارَ الأَهْـرامِ .
你要知道—一个人的知识是有益于他的—我们将揭开金字塔的秘密。
(五)解释句:解释句的基本功能是进一步说明前面句子里的某一个词或词组在句子中的内涵。解释句有时候会出现具有解释特性的虚词,如“أَىْ \ أَنْ ”;而有些时候则不会出现解释虚词。请看下面的例子。
أَمْ حَسِبْتُمْ أَنْ تَدْخُلُوا الْجّنَّةَ وَلّمَّـا يَأْتِكُمْ مَثَلُ الّذينَ خَلَوْا مِنْ قَبْلِكُمْ مَسَّتْهُـمُ البَأْساءُ والّضَرّاءُ وَزُلْزِلُوا
“你们还没有遭遇前人所遭受的患难,就猜想自己得入乐园了吗?前人曾遭遇穷困和患难,曾受(极大地)震惊…”(二:214)(这段经文中的加线部分解释说明前面的斜体字部分“ مَثَلُ الّذينَ خَلَوْا مِنْ قَبْلِكُمْ ”)。
يَقومُ الطُّلاَّبُ بالنَّشاطاتِ الْمُخْتَلِفَةِ بَعْدَ الظُّهْـرِ فَجَماعَةٌ مِنْهُـمْ تَلْعَبُ بالْكُرْةِ , وَأُخْرَى تَسْبَحُ
فىِ النَّهْرِ , وَثالِثَةٌ تُؤَدِّى بَعْضَ الحَرَكاتِ الّرياضِيَّةِ كالْقَفْـزِ والْجَرْىِ وَغَيْرِهِـما .
学生们下午进行各种活动,一部分玩球,另一部分在河里游泳,第三部分开展跳跃、跑步等活动。(分别介绍和说明总的情况。但这个例子中,解释句的前面使用了一个虚词法乌“(الفاء\ فَ)”。)
كَتَبْتُ إِلىَ عَبْدِ الرَّحَمانِ أَنْ تَفَضِّـلِ أحْضُرْ الْمُناقَشَةَ وَالْبُحُوثَ بِدُونِ تَأَخُّـرٍ .
我给阿卜杜•拉赫曼写了张条子:请准时参加研讨会,不要迟到。(解释前面的句子的意思。但这个例子中,解释句的前面使用了一个解释虚词أنْ  。

四、并列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主谓关系只通过某些连接性的虚词构成的句子,在阿拉伯语语法中称为并列句。并列句有双重并列和多重并列之分。双重并列句是有一个前并列分句和一个后并列分句组成;而多重并列句是由一个前并列分句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后并列分句构成。不论是双重并列句,还是多重并列句,后并列分句的语法地位始终与前并列分句的语法地位是一致的。
一般情况下,双重并列句和多重并列句的各分句之间都用连接虚词。如果分句之间的语言逻辑性较强,则需要用逗号将它们分开,不用连接虚词。例如:
دَخَلَ الضَّيْفُ فَيُكْرِمُـهُ الّصاحِبُ بِالأَكَـلِ وَالشَّرْبِ .
客人进来了,主人用食物和饮料款待他。
وَصَـلْنا إلى المَطارِ ثُمَّ هَبَطَتِ الّطَائِرَةُ فَاسْتَقْبَلْنَا الْقادِمينَ .
我们到达机场,一会儿飞机就降落了,于是我们去迎接来客。
ذالِكَ مِنْ أَنْباءِ القُرىَ نَقُصُّهُ عَلَيْكَ , مِنْهـا قائِمٌ و حَصيِدٌ .
“这是(已遭毁灭的)那些城镇的消息,为把它告诉你。那些城镇有废墟犹在的,有荡然无存的” (十一:100)
实际上,并列句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各分句之间有时存在着联合、选择、转折、因果、对比、连贯等关系。例如:
قَدِمَ صَباحًا وَ ذَهَـبَ مَساءًا .
他早晨来,晚上走。 (表示联合关系)
أ تَذْهَـبُ مَعَنَـا إِلىَ الّسينَما أَوْ تَبْقىَ فى الْغُـرَفَةِ ؟
你是和我们去看电影,还是呆在房子里? (表示选择关系)
هُـوَ رَجُلٌ طَيْبٌ وَلكِنَّهُ مُهْمِلٌ فى العَمَلِ .
他是个好人,可他工作有点马虎。 (表示转折关系)
تَلَّقَيْتُ عَميدَ الْكُلِّيَّةِ فَتَأَخَّرْتُ بِحُضُورِ الدَّرسِ .
我去见系领导,所以上课就迟到了。 (表示因果关系)
مَنْ عَـمِلَ صالِحًا فَلِنَفْسِهِ وَمَنْ أَساءَ فَعَلَيْهَـا .
“行善者自受其益,作恶者自受其害。”(四十五:15) (表示对比关系)
فَخَفَـقَ قَلْبُهَـا هَـلِعًا مِنْ مُفَاجَأَةٍ مُكَدَّرَةٍ , وَهَ{ْوَلَتْ إِلىَ غُرْفَةِ ابْنَتِهَـا ,فَأَلْفَتْهَـا جالِسةً فىِ سَريِرِهَـا ,
وَفىِ يَدِهَـا قَلَمٌ وَدَفْتَرٌ لِلرَّسْمِ .
她心里感到一阵突如其来的惊恐,于是急忙奔向女儿的卧室,看见她坐在床上,手里拿着笔和绘画本。 (表示连贯关系)
五、主从句:在句子中几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只以另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为依托,其中具有中心地位的主谓结构的句子便成了主句,而其他几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则成为从句。这类句子,在阿拉伯语中称为主从句,被划分为述语主从句、宾语主从句、定语主从句、状语主从句、偏次主从句和主语(代主语)主从句。例如:
(一)述语主从句,即句子的述语部分一般情况下是一个句子(此类句子往往是一个名词句),或者句子中的述语部分(从句)和主句部分必须有一个连接关系词(代名词、指示名词或者重复主句起语的词语)。例如:
السَّيّارةُ تـَقـِفُ .
汽车没动。
عائِشَةٌ كِتابُهَـا جَديدٌ .
阿伊莎,她的书是新的。
البابُ لا مِفْتاحٌ لَهُ .
这扇门没有钥匙。
إِنَّـهُ يَتَقَدَّمُ كَثيرَةً فى الدِّراسَةِ .
他在学习上有很大的进步。
كانَ الأُسْتاذُ يَتَكَلَّمُ مَعَ شَخَصٍ فى الْمَكْتَبِ .
教授和一个人正在办公室谈话。
كادَتِ الْمَشْكِلَةُ تَحَلُّ .
问题快要解决了。
هَـذا الْكِتابُ ثَمَنُهُ سَميـنٌ .
这本书,它的价格不匪。
الإجْتِهَـادُ فى الدِّراسَةِ ذالِكَ خَيْرٌ لَكُـمْ .
努力学习,这对你们而言是最好的。
وَ أَصْحابُ الْيَمينِ مـا أَصْحابُ الْيَمينِ
“幸福者,幸福者是何等的人?”(五十六:27)

(二)宾语从句,即在句子中承担宾语的句子,一般情况下处于宾格地位。宾语从句与主语从句之间的联系是语言逻辑和语法地位上的一种关系。例如:
إذ ْ قالَ يُوسُفُ لأَبيِهِ يا أَبَتِ إِنِّى رَأَيْتُ أَحَدَ عَشَرَ كَوْكَبًا وَ الشَّمْسَ وَالْقَمَرَ رَأَيْتُهُـمْ لىِ ساجِدينَ

“ 当时优素福对他的父亲说:‘我的父亲啊!我确实已经梦见十一颗星星和太阳、月亮,我梦见他们向我鞠躬’。”(十一:4)
نُريدُ أَنْ نَعْرِفَ مَتىَ تَبْدَأُ الْعُطْلَةُ .
我们想知道假期什么时候开始 。
(三)定语从句:能够在句子中充当定语的句子被称为定语从句。在定语从句中,被形容词一般是一个泛指名词,而且定语从句中会出现一个连接定语与被形容词的“归词(一般是人称代词)”;定语从句在句子中所处的格位应当与被形容词在句子中的格位一致;能够做定语成分的有单词、短语和句子,有时单独出现在句子里,有时混合出现在句子里。请看下面的例子。
الْمُهَنْدِسُ عَقْـلُهُ طَيْبٌ .
这位工程师,他的智力很好。(名词句做定语)
رَاَيْتُ طَبيبَةً جَميلَةً تُعالِجُ مَريضًا .
我看见一位漂亮的女大夫正在为(一位)病人治病。(动词句做定语)
قَـدْ أَفْـلَحَ طالِبٌ يَهَـتَمُّ بِطَريقَةِ الدِّراسَةِ مِنْ بِدايَةٍ .
从一开始就注意学习方法的学生成功了。(主格)
صاحَِبَ صَديقَةً مِنْ خُلْقِهَـا الْوَفاءُ والْعَوْنُ .
他交结了一位以忠实和乐于助人为本的朋友。(宾格)
ذَهَبَ بِوَلَدٍ ضَلَّ طَريقَهُ إِلىَ بَيْتِهِ .
他把一个迷路的小孩带到自己的家里。(属格)
كانَتْ فىِ بُسْتانِنا عَصافيرُ فَوْقَ الْغُصُونِ .
当时花园里有许多停在枝头上的鸟儿。(短语做定语)
إنَّهَـا جَنَّةٌ وَسْطَ الصًّحْراءِ زُرْناهَـا فى السَّنَةِ الْماضِيَةِ .
它是我们去年游览过的沙漠里的天堂。(短语、句子[动词句]做定语)
مُصْطَفىَ عَرَبِىٌّ مِنْ مِصْرَ يُعَلِّمُـنا اللُّغَةَ الْعَرَبِيَّةَ فى الْجامِعَةِ .

穆斯塔法是来自埃及的阿拉伯人,在这所大学里教我们阿拉伯语。(短语、句子[动词句]做定语)
(四)状语从句:在句子中充当状语的句子被称为状语从句。一般地状语从句处于宾格地位,从句中必须有一个能够把主句和从句联系在一起的连(系)词,这个连词可以是归于状语主句的代名词,也可以是表示状语的瓦瓮(الواو \ وَ)[须符合以下两种情况:1.状语从句中没有代名词,且不能有假定代名词;2.状语从句是由قَدْ+يَفْعَـلُ 构成的],有时表示状语的瓦瓮(الواو \ وَ))和代名词一起使用来充当连词。例如:
جاءَ الْعـاقِلُ خِبْرَتُـهُ مَعْرُوفَةٌ .
那个智者的生活阅历是公认的,他来了。(名词句做状语从句,代名词为连系词)
نَزَلَ الْمَطْرُ فَنَشَرَ النّاسُ الْمِظَلاّتِ يَدْفِعُون بِهَـا عَـنْ أَنْفُسَهِـمْ قَطَراتِ الْمَـاءِ .
下雨了,人们撑开伞,不让雨水掉在身上。(动词句做状语从句,代名词为连系词)
دَخَلْنا الْمَدينَةَ وَاللّيْلُ سادِلٌ أَسْتارَهُ .
黑夜降下帷幕的时候我们进城了。(名词句做状语从句,瓦瓮الواو为连系词)
مَـا زالَ مُجْتَهِـدًا وَقَـدْ يَصْبِحُ اللَيْلُ مُتَأَخَّـرًا .
夜已经很深了,他还在用功。(动词句做状语从句,瓦瓮الواو为连系词)
سُئِلُ هَذا لطِّفْـلُ عَمّـا فَعَـلَ أَمْسٍ وَ يَداهُ تَرْتَعِشانِ مِنْ الخَوْفِ .
这个小孩被询问昨天做的事情的时候,他的双手吓得直哆嗦。(名词句做状语从句,瓦瓮الواو和代名词为连系词)
تُقَـامُ فى القُرىَ الْكَبيرةِ أَسْواقٌ أُسْبُوعِيَّةٌ , فَـيَذْهَبُ إِلَيْهَـا وَقَـدْ حَمَلُوا عَلىَ دَوّابِهِـمْ ما فَضَلَ مِنْ حاجَتِهَـمْ .
大镇上有集市,农民们用牲口驮着剩余的东西去赶集。(动词句做状语从句,瓦瓮الواو和代名词为连系词)
تَمَشَّيْتُ عَلىَ الشَّاطِىءِ وَالْبَحْرُ هائِجٌ .
大海翻腾时我在海边散过步。(从句里没有代名词)
● 另外下面这些例子中,状语从句前面不能使用瓦瓮الواو 。
وَكَمْ مِنْ قَرْيَةٍ أَهْـلَكْناهَـا فَجاءَهَـا بَأْسُنا بَياتًا اَوْ هُـمْ قائِلُونَ .
“ 有许多城市曾被我毁灭了;我的刑罚在他们过夜的时候,或在他们午睡的时候降临了。”(七:4)—— 这段经文里,状语从句出现在连接虚词“اَوْ”的后面。
ذالِكَ الْكِتابُ لا رَيْبَ فيهِ هُدىً للْمُتَّقينَ .
“ 这部经典,其中毫无怀疑,是敬畏者的向导。”(二:2)——这段经文里,状语从句旨在强调前面的内容。
مَـا يَأْتيِهِـمْ مِنْ ذِكَرٍ رَبِّهِـمْ مُحْدَثٍ إِلاّ اسْتَمَعُـوهُ وَهُـمْ يَلْعَـبُونَ .



“每逢有新的纪念,从他们的养主降临他们,他们倾听完后,加以嘲笑。”(二十一:2)—— 这段经文里,状语从句出现在 “إلاّ”的后面,且后面的句子是一个具有肯定含义的过去式动词句。
لأَزُورُهُ فازَ أَمْ لا .
不论他获胜或是失败了,我都会去拜访他。—— 过去式动词做状语从句,后面出现连接虚词“أَمْ”。
مَـا لىِ لاَ ( مَـا ) أَراَهُمْ يَحْضَرُونَ ؟
我怎么没见他们出席呢?—— 用“مـا”或“لا”否定现在式动词做状语从句。
يَقْضِى بَياضَ نَهَـارِهِ يَعْمَلُ فى حَقْلِهِ .
白天他在自己的地里干活。—— 前面不用“قَدْ”肯定现在式动词做状语从句。
● 状语从句的时间概念应当与主句的时间概念保持一致,或者稍有先后。所以,状语从句的现在式动词前面不能用“ سَ \ سَوْفَ \ لَنْ ”等与将来时间有关的任何虚词。如果动词是表示过去概念的意义,就意味着从句发生的时间在主句动作发生之前,此时需要在动词的前面增加“ قَــدْ ”,因为带“قَــدْ”的过去式动词接近于现在时态的含义。例如:
أَحَشَّ بالطُّمَأْنينَةِ تَتَسَرَّبُ إِلىَ قَلْبِهِ فَمَشَى نَحْوَ الْقَصْرِ .
他感到心里踏实了,便朝宫殿走去。 (主从句的动作同时发生)
دَخَلَ إِلىَ الْقاعَةِ يَبْدَأُ الْمُحاضَرَةَ .
他进入大厅开始讲课。(从句的动作比主句的动作稍后一些)
غَـرَبَتِ الشَّمْسُ وَقَــدْ إسْتَمَرَّ عَمَلَـهُ فى الْحَقْـلِ .
太阳落山了,他还在地里劳动。(从句的动作在先,而主句的动作发生时从句还在继续)
● 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做状语从句的还有单词、词组和句子。有时候它们还可以连用。例如:
غادَرَ غُرْفَتَهَـا فى هُدُوءٍ وَ مَـا فى يَدِهِ شَيْءٌ .
他从容地空手离开了她的房间。
(五)偏次从句:偏次从句在句子中做名词的偏次,处于属格地位。例如:
مَسْأَلَةُ مَنْ سَيُسافِرُ إِلىَ بَغْدادَ للزِّيارَةِ لَمْ تَتَقَرَّرْ بَعْدُ .
谁将去巴格达访问,这件事还没有定下来。
لا تَتَصَرَّفُوا بِأُسْلُوبِ الْقَوِىُّ يَظْلِـمُ الضَّعيفَ .
你们别采取以强欺弱的做法了。
(六)主语(代主语)从句:主语(代主语)从句在阿拉伯语句子中做动词的主语或代主语,处于主格地位。这类句子不是很常见。例如:
وَتَبَيَّنَ لَكُـمْ كَيْفَ فَعَـلْنَـا بِهِـمْ .
“ (你们)明白我是怎样处治他们的 ” (十四:45)
وَإِذا قيلَ لَعُـمْ لا تُفْسِدُوا فى الأَرْضِ قالُوا إِنَّمـا نَحْنُ مُصْلِحُونَ .
“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在地方上作恶。’他们就说:‘我们只是解调的人’。” (二:11)
六、复合句:一个句子的语义依赖于另外一个句子,但这个句子不担任了一个句子的任何句子成分和语法地位。分为:条件复合句(条件工具词+条件句+条件结句)、起誓复合句(起誓句+结句)和祈使复合句(祈使句+结句)。下面举例分别说明各类复合句。
(一)条件复合句:条件复合句是阿拉伯语中极为常见的一种句子,一般由条件工具、条件句和条件结句三部分组成,结句的存在是以条件句所表述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否则恐怕就不能叫做条件句。
实际上阿拉伯语的条件句中的条件工具词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工具词非为两类,一类是能使阿拉伯语现在式动词的词尾变为切格(即在现在式动词的前面出现这类条件工具词时,词尾原来的合口符变为静符),共有12个,إِنْ(如果、假如)、إِذْما(如果、假如)[这两个属于虚词]、مَـنْ(谁)、مـا(什么,用于事)、مَهْمـا(不论如何)、مَتىَ(什么时候)、أَيّانَ(什么时候)、أَيْنَ(哪里)、أَنىَ 哪里)、حَيْثُمـا (哪里)、كَيْفَمـا(怎么样)、أَىّ(谁,哪个)[名词]。例如:
إِنْ تَرَهُ تُسَلِّمْ عَلَيْهِ بِتَحِيَّتىِ .
如果你看见他,请带去我的问候。
إِذْما يُقْبِلْ الصَّيْفُ تَذْهَبْ البُرُودةُ فى شِمـال الصِّينِ .
在中国的北方,如果夏天来临了,寒冷就离去了。
مَـنْ يَزْرَعْ يَحْصَـدْ .
谁播种谁收获。
مـا تَدَّخِرا مِنْ مـالٍ يَنْفَعْكُمـا وَقْتَ الحاجَةِ .
你俩储存钱,需要时它对你俩有用处。
مَهْمـا يَكُنْ مِنء شَيْءٍ أُواظِبْ عَلىَ الْعَمَلِ .
无论怎么样,我会坚持工作的。
مَتىَ ( أَيَّانَ) تَطْلُبُونىِ أُساعِدْكُـمْ .
何时你们有所求我,我会帮助你们的。
أَيْنَ ( أَنَّى و حَيْثُمـا ) يَرْتَحِلْ كَريمُ الأَخْلاقِ يَجِدْ لَهُ أَصْدِقاءَ .
品德好的人不管走到哪儿,都会找到朋友。
كَيْفَمـا تُعامِلْ إخْوانَكَ يُعامِلُوكَ .
你怎样对待你的兄弟,他们就会怎样对待你。
أيّا مـا تَدْعُـو فَلَهُ الأَسْمَـــاءُ الْحُسْــنَـى
“ 他有许多极为优美的名字,你们称呼他哪个都可以。” (十七:110)
另一类是不能使阿拉伯语现在式动词的词尾变为切格(即在现在式动词的前面出现这类条件工具词时,词尾原来的合口符变为静符),有7个, إذا (如果、既然)、 لَوْ (假如、要是)、 لَوْلا (假设没有… 就会…)、 لَوْمـا (假设没有… 就会…)、 كُلَّما(每当…)、 لَمَّـا(当…的时候)、 أمَّـا (至于… 则…)。请看下面的例子。
إِذا سـادَ التَّعـاوُنُ بَيْنَ الزُّمَلاءِ قَـلَّتْ أَسْبـابُ التَّنازُعِ .
如果朋友之间有合作的氛围,相互争吵的因素就会减少。( إذا 是一个时间的条件工具词,其后面一般用过去式动词,但表示将来的概念。)
إذا تَزُورُنىِ أُكْرِمُـكَ .
既然朋友来访,我一定会招待他。 (也用现在式动词。)
لَـوْ كانَ أَخُـوكَ مُجْتَهِـدًا مـا فَشَلَ فى العَمَلِ .
假如(要是)你的兄弟当初努力,他在工作上就不会失败。 (لَوْ 假设性的条件工具词,后面一般用过去式动词,结句中如果表示否定,可以使用一个否定虚词“مـا”。)
لَـوِ إتَّبَعَ أُسامَةٌ نُصْحَ أَبيِهِ لَفازَ .
要是乌沙麦听从他父亲的劝告穆特就会取胜。 (结句中如果表示肯定,可以衔接一个“اللاّمُ \ لَ”。)
لَـوْ أَنَّ التَّاجِـرَ أَمينٌ لَراجَتْ تِجارَتُهُ .
商人如果有诚信,买卖就兴旺。 (有时条件句由أَنَّ开始的词根性虚词短语或名词句来担任。)
وَ لَـوْ أَنَّهُـمْ صَبَرُوا حَتّى تَخْرُجَ إِلَيْهِـمْ لَكانَ خَيْرًا لَهُـمْ .
“ 假如当初你们有耐心,直到出去与他们回面,那对他们是更好地。”(四十九:5) (有时条件句由أَنَّ开始的词根性名词句来担任。)
لَـوْلا ( لَوْمـا ) الْكِتابَةُ مـا حُفِـظَ التُّراثُ الْفِكْرِىُّ .
要是没有文字记载,思想遗产就保存不下来了。(假设词根,其条件句必须是一个名词句,谓语是一个被略去的“مَوْجُودٌ”。)
لَـوْلا الْمـاءُ لَهَلَكَتِ الأَحْيَاءُ .
如果没有水,所有的生物都死亡了。(如果表示肯定,常在结句的动词前面添加“اللاّمُ \ لَ”。)
كُلَّمـا تُغَـلِّبتَْ مُشْكِلَـةٌ جَـدَّتْ مُشْكِلَـةٌ أُخْرَى .
每当一个难题解决了,另一个新难题又出现了。 (条件句和结句都用过去式动词,但表示的是现在进行式的时间概念。)
لَمَّـا دَخَلْتُ الْغُرْفَةَ وَجَـدْتُ أَحْمَـدَ يَنْهَـمِكُ فى الْقِراءَةِ .
当我进入房间的时候,我发现艾哈迈德正在埋头阅读。(条件句和结句都用过去式动词。)
وَ أمَّـا إِنْ كانَ مِنْ أَصْحابِ الْيَمينِ فَسَلامٌ لَكَ مِنْ أَصْحلبِ الْيَمينِ .
“ 至于说如果他是一个幸福者,那其它幸福者就会对他说:‘祝您平安’。”(五十六:90---91)(具有强调色彩和进一步说明作用的条件虚词。被强调的部分一般放在“أمَّـا”的后面、“فَ”的前面,结句[可以是单词、短语或句子]则放在“فَ”的后面。)
● 一般情况下,阿拉伯语中条件句就是动词句,其中的动词被称为条件词(不能是祈使动词或者定位动词)。条件动词紧临条件工具词(“ لَمْ、 لا”除外),而且中间不可加入任何其它词(“ إِنْ 、إذا ”除外)。有时候条件句和条件词在具体的句子当中可以省略。例如:
إِذا لَمْ تَفْعَـلْ الأَمْـرَ لَمَـا عَـرَفْتَهُ .
如果你没有做这件事,就不了解它。
مَـنْ لا يُسافِرْ يَبْقض مَِعَـنا .
谁不外出旅行,就和我们带在一起。
إِنْ أَحَـدٌ نالَ مـا يَسْتَحِقُّ نُهَنِّـئْهُ .
谁获得了劳动所得,我们就向他祝贺。
إِذا السّماءُ انْفَطَرَتْْ … عَـلِمَتْ نَفْسٌ مـا قَدَّمَتْ وَأَخَّرَتْ .
“ 当苍穹破裂的时候,…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前前后后所作的一切事情。” (八十二:1,5)
الْمَرْءُ مَجْزِىٌّ بِعَمَلِهِ , إِنْ خَيْرًا فَخَيْرٌ . ( أَىْ : إِنْ كانَ عَمَلُهُ خَيْرًا فَجَزَاؤُهُ خَيْرٌ . )
人以其行为得到奖赏(惩),好有好报。
إِنْ تَذْهّبْ أُصاحِبْكَ , وَإِلاَّ أُسافِرْ وَحْدىِ . (أَىْ : وَإِنْ لا تَذْهَبْ أُسافِرْ وَحْدى .ِ )
你如果去,我就陪你,否则我一个人就出门了。
● 条件结句一般情况下也是一个动词句。结句的动词可以是祈使动词或者定体动词,这些动词的前面可以使用疑问词、قَـدْ、 سَ、 سَوْف、 مَـا、 لَـنْ等;结句还可以是一个名词句(前面必须加法乌“الفاء\ فَ”),结句有时候还能省略,但被省略的部分通过上下文可以看出来。
إِذا تَمَكَّنْتُـمْ مِنَ السَّيْطَرَةِ عَلَى اَلأَسْواقِ فَلِمَـاذا لا يُمْكِنُنا أَنء نَتَّحِـدَ وَنَحْمِىَ حُقُوقَنا وَمَصالِحَنا .
如果你们能控制市场,那我们为什么不能联合起来保护我们的权益呢?


مَنْ كَسَّـرَ النِّظامَ فَقَـدْ أَساءَإِلىَ الْجَماعَةِ .
谁破坏了这个制度,他已经损害了这个集体。
إِذا بَقَـيْتَ مَعَهُ وَقَتًا طَويلاً فَسَيَفُوتُـكَ القِطارُ .
如果你和她呆的时间久了,恐怕就要误了火车。
إِنْ صَحِبْتَ الْمَسْلانَ فِسَوْفَ تَلْـحَقُـكَ النَّدامَـةُ .
若与惰汉为友,你将会后悔的。
مَنْ يُهْـمِلْ عَمَلَـهُ فَمـا يَنْتَظِـرُ حَسْنَ الْجَزاءِ .
谁工作马马虎虎,别指望有好结果。
إِنْ سَاَلَتْنِى فلَـنْ أَرُدَّ عَلَيْهَـا .
假如她问我,我是不会回答她的。
إِذا ثابَرْتَ عَـلـىَ سَعْيِكَ فالفَوْزُ حَلِيفُـكَ .
只要你坚持努力,一定会取得成功。
مَهْمَـا طَلَبْتَ فَـإِنّىِ مُسْتَعِـدٌّ لِقَضائِهِ .
不管你需要什么,我都准备满足你的要求。
إِنْ يُقْبِلْ الرَّبيعُ فَلَيْتَ النَّاسَ يَتَمَتَّعُون بِمَباهِجِهِ وَمَفاتِـنِهِ .
如果春天来临,但愿人们都能够享受春天的欢乐和美景。
مَنْ يَاْكُلْ مالَ اليَتيمِ فكَأَنَّـهُ يَاْكُلْ نارًا .
谁吞食孤儿的钱财,他犹如吞下了一团烈火。
أَىَّ عِلْـمٍ تَدْرُسْ فَإِنْ تَجْتَهِـدْ تُتقِنْـهُ .
你学习任何知识,只要努力就能掌握。
يُمْكِنُكَ أَنْ تَسْلَـمَ مِنَ الْخَطَاِ غَنْ تَسْتَشْـرْ غَيْرَكَ دائِما .
你可以不犯错误,如果你经常请教别人。
لَقَـدْ عَرَفْتَ أَخْبارَ الْيَوْمِ لَوْ سَمِعْتَ مِذْياعَ الصَّباحِ .
你要是收听了早晨的广播,你一定知道今天的新闻。
(二)起誓复合句:起誓复合句由起誓句和起誓结局两部分组成,起誓句强调结句的内容,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起誓句往往借助于起誓工具词“ الباء \ الواو \ التاء \ اللام ”来完成。 其中“الباء”是非常常见的一个起誓工具词,它前面的起誓动词可有可无;然而,起誓工具词“الواو \ التاء”只有在符合下了三个条件时才可以承担相关的任务:起誓动词必须省略、起誓结句不可以是祈使句、起誓对象不可以是代名词。“التاء”的起誓对象只能是崇拜词(例如安拉、养主等);“اللام”使用时带有惊讶的意思,起誓对象是崇拜词,起誓动词必须省略。例如:
أُقْسِمُ بِرَبِّكَ لَقَـدْ فَعَـلْتُهُ تَمَـامًـا .
我以你的养主起誓,我已经全部做了它。
وَاللهِ مَـا قَصَّرْتُ حَقَّ الطُّلاَبِ .
凭安拉发誓,我没有疏忽学生的义务。
للهِ يَمْطِرُ .
安拉啊!下雨啦。
تاللهِ قَـدْ أَفْلَحْنا فى إِحْباطِ الْمُؤوَمَرَةِ .
凭安拉发誓,我们成功地挫败了这个阴谋。
(三)祈使复合句:祈使复合句由祈使句和祈使结句两部分构成。祈使句包括命令、禁戒、疑问、祈愿、建议、催促、希望、期望等句型。结句是由具有切格地位的现在式动词开始的动词句来担当。结句必须依靠主句,才能说明主句(祈使句)的结果。
جُلثوسًا يَخْطِبْ .
坐下,让他讲话。  (命令)
لا تُهْمِـلُوا واجِبَكُـمْ تَنْجَحُـوا .
你们别玩忽职守,就能成功。(禁戒)
أَيْـنَ الْوَثِيقَةُ أُصَدِّقْـكَ .
证明在哪儿?有它我就相信你。(疑问)
يَرْزُقُنِـى اللهُ وَظِيفَةً مُناسَبَةً أُبْذُلْ وُسْعِـى عَلَيْهِ .
祈求安拉赐予我一个适合的工作,我会尽心尽力的。(祈愿)
ألا تُساعِدُنا عَلىَ الْعَمَلِ نَشْكُرْكَ .
请你帮我们干活,我们会答谢您的。(建议)
هَلاَّ تَدْرُسُونَ تَحْفَظُوا .
你们好好学习,才能记得住。(催促)
لَعَلَّهُ يَعْفُو عَنِّى أَتُبْ .
他或许能宽恕我,我就悔过自新。(期望)
但有时候,主句(祈使句)和结句(祈使结句)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需要在祈使句和动词之间添加一个表示连接关系的法乌“الفاء\ فَ”,“الفاء”的存在就破坏了祈使复合句的结句现在式动词词尾是切格的功能,后面的动词词尾必须标开口符合。例如:
رَحِمَـكُمْ اللهُ فَتَكُونُوا سُعَدَاءَ .
祈求安拉怜悯你们,使你们幸福.  (祈愿)
لَعَـلَّـكَ تُحْسِنُ اخْتِيارَ الْكَلاَمَ فَتَفُوزَ بِاِعْـجابِ السَّامِعِينَ .
希望你更好地选择言辞,这样就会博得听众的赞赏。 (希望)
إِغْفِرْ هَفْوَةَ الصَّديقِ فَيَحْمَـدَكَ .
请原谅朋友的过失吧,这样他就会感激你的。 (建议)
实际上,结句有时还会出现附加了诸如“الفاء”和“الواو”这样的虚词,而不表示主句和结句有因果关系。(42)

阿拉伯语词法的发展

阿拉伯语语法学中的分枝学科――词法主要研究动词根据不同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不同数量(单数、双数和复数)、不同时间(过去和现在)以及不同的功能的变化而变化;也探讨名词的变化。阿拉伯语词法中动词的变化比较繁杂,这里暂不涉及。
阿拉伯语词法的发展有人认为主要指的是名词的发展。阿拉伯语原生名词的变化极小,这些词本身就是词源;而以它为词源的诸多派生词,例如工具名词、名词破碎式复数、半主动名词、含被动之意的半主动名词、含主动之意的半主动名词、名词泛指、派生名词及复合名词的变化和发展,为阿拉伯语词法学的进一步完善增添了不少的内容。下面分别做一简单地介绍。
1. 工具名词 古阿拉伯语中有3种标准的工具名词,“مِفْعَـلٌ”型(例如:مِطْرَقٌ[锤子]、مِعْـبَرٌ[渡船])、“مِفْعَـلَةٌ” 型(例如:مِرْوَحَةٌ[扇子]、مِقْـلَمَةٌ[笔筒])和“مِفْعَـألٌ” 型(例如:مِفْتَاحٌ[钥匙]、مِعْـرَاجٌ[梯子]),而现在的工具名词有15种之多,其中新增加的就有4种:“فَعَّـالَةٌ” 型(例如:سَمَّـاعَةٌ[耳机]、دَبَّـابَةٌ[坦克])、“فاعِِـلَةٌ” 型(例如:حَـاسِبَةٌ[计算器]、حَـاوِيَةٌ[集装箱])、“فِعَـالٌ” 型(例如:فِرَاشٌ[床]、غِـطَاءٌ[盖子])和“فَاعُـولٌ” 型(例如:حَـابُولٌ[绳梯锤子]、طَاحُونٌ[磨坊])。
这样以来,词汇的演变的外延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使词汇的数量增加了。通过吸收和补充新的词型,扩大了词汇特别是工具名词的词汇来源和使用范围。
2. 阿拉伯语语言中的破碎式名词的复数的类型较多,据统计有27种。这么多破碎式名词的复数形式有的具有该词汇的“动词”的含义;有的破碎式名词的复数包含量(少量、多量和极量)的意义;而现在常用的破碎式名词的复数形式更趋向以“类”为界线,具有其它含义的名词的破碎式复数已经不存在了。关于这一部分的详细内容请参照国少华的《阿拉
伯语词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1998年)第136---147页。
3. 半主动阴性名词的变化是在原名词(阳性)的节尾加上一个阴性标志(ى),并按完整式名词的复数来处理。
4. 在泛指名词的前面加上某一个名词并与这个泛指名词构成正偏组合。
5. 用“米姆词根”来表示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6. 在复合名词的前面加一个表示否定的前缀(例如英语中的a,an,in,im,il,un)组成一个新的名词。
阿拉伯语的名词会因其各异的结构和特性被划分为不同的种(型)类,其涉及的内容较多,可以从相关地语法书里系统地学习。
阿拉伯语词法的发展一直按照“严格化”与“精练化”的步骤前进,也必将按照这两个步骤发展下去,使阿拉伯语词汇的数量达到了6,699,400个。(43)

阿拉伯语句法的发展

阿拉伯语的句法是建立在《古兰经》经文的句法结构的基础上的,其句子中的每一个成分各得其所,职则分明,含义精密细致,具有较强的“严密性”。另一方面,阿拉伯语的句子一般情况下比较简单,语言的使用更具“经济性和概括性”。这是阿拉伯语句法的基本模式。到了近代,阿拉伯语不同程度地受外来语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欧化句式”,这是阿拉伯语句法发展的开始。下面举例说明。
1.定语。通过定语的修饰,使得句子结构更加紧凑。
2.正偏组合。用这种方法把一个比较长的句子分为几部分,使表意更清楚,更顺口。
3.动词的主语和动词的词性更趋于一致。
4.被动语态的发展。在古阿拉伯语中被动语态的句子一般不说明或不需要说明动作的实施者,而在现代阿拉伯语中往往通过介词或介词短语来说明动作的实施者。
5.状语前置。受显得西方语言的影响,阿拉伯语句子中状语前置的例子比较多。
6.词根的使用频率增大。
7.两个虚词之间可以加一个连词“瓦翁(الْواو)”。

第二节 阿拉伯语法体系形成的历史轨迹

阿拉伯语语法学的形成

阿拉伯语语法是阿拉伯语结构的规律,它随着阿拉伯语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阿拉伯语语法和阿拉伯语语法学之间存在着本然的联系和一定的区别。阿拉伯语语法是由词的构成、词的变化规则(词法)和组词造句的规律(句法)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阿拉伯语语法学必须依赖一定的语法现象,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寻找出来的语言结构的特点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人们去遵循这些规律,掌握学习语言结构的规则。
阿拉伯语语法学指得是阿拉伯语传统语法。它分为词法学和句法学两大类。词法学是研究词汇的构成及其各种变化规则;而句法学则研究词与词的搭配规律和词的格位的各种变化规则。
随着《古兰经》的降示和伊斯兰教义学的产生,阿拉伯人在学习相关的宗教知识的同时,
意识到要学通伊斯兰教教义,必须掌握阿拉伯语语法。因为阿拉伯语语法极富变化性,派生性强,变化形式多端,语法格位的变化相当复杂。如果一个词的尾音的读法不同,其意思就会大相皆庭,会给理解带来很多的麻烦。艾卜• 爱斯沃德• 杜埃里(أَبُو الأَسْوَدَ الدُّؤَلىِّ)开始创造“点式读音符”起,阿拉伯语语法的研究就迈开了实质性的第一步;也就是说艾卜• 爱斯沃德• 杜埃里(أَبُو الأَسْوَدَ الدُّؤَلىِّ)开创了研究和应用阿拉伯语语法的先河。同时,阿拉伯人把学习《古兰经》作为研究阿拉伯语语法的最规范的蓝本,许多语法学家都是《古兰经》的通背者或精心研读者。因此可以说,阿拉伯语语法的研究与对《古兰经》的学习和精心研究有密切的关系。阿拉伯人的外征,“新穆斯林”的加盟,使得阿拉伯语语法的研究和标准阿拉伯语的发展日益紧迫。经过 百余年时间的检验,阿拉伯语语法的集大成者西伯威(?——公元796年)编成了第一部完整的阿拉伯语语法著作《西伯威书》。这部语法书凝聚了六代语法学家(根据大多数阿拉伯语语法学家的认同,阿拉伯历史上较为有名的语法学创始人依次为:阿里•本•艾比• 塔利布[عَـلىَ بْنُ أَبىِ طالِبٍ]、艾卜• 爱斯沃德• 杜埃里[أَبُو الأَسْوَدَ الدُّؤَلىِّ]、阿卜杜拉•本•伊斯哈格[عَـبْدُ اللهِ بْنُ إِسْحَـاقَ ]、伊萨•本•欧麦尔•赛格非[عَـيسَ بْنَ عُـمَرَ السّقْفِى]、赫里勒• 本• 艾哈迈德[خَـلِيلُ بْنُ أَحْـمَـدَ]、西伯威[شِيبَوَيْه]及勊撒伊[الْكِسَـائِى])辛勤的汗水和宝贵的心血。

阿拉伯语语法学派的争鸣

第5代阿拉伯语语法学家赫里勒•本•艾哈迈德(خَـلِيلُ بْنُ أَحْـمَـدَ)博学多才,善于归纳、演绎和推理,首创了阿拉伯诗歌的韵律学和阿拉伯音乐的音律学;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努力工作,编写出阿拉伯语第一部大词典《艾因书》。在研究阿拉伯语语法的同时,他还招收了许多门徒与他一起研究语法,其中西伯威就是他的优秀门徒之一;在语法学习的过程中,与西伯威平分秋色的人是他的同窗好友——勊撒伊(الْكِسَـائِى)(?——公元805年)。虽然他俩在巴士拉求学于赫里勒老先生的门下,共同潜心细研阿拉伯语语法,但是,对于语法中的许多问题他俩仍“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各树己见,分歧颇多”。因为巴士拉的学者和库法的学者历来存在着“隔阂”和“偏见”,因此西伯威(شِيبَوَيْه)和勊撒伊(الْكِسَـائِى)的学术争辩逐渐地演变成两地(巴士拉和库法)学者之间争论的新课题和新焦点。西伯威(شِيبَوَيْه)稳坐巴士拉,勊撒伊(الْكِسَـائِى)退居库法。两个人各自干着同样的研究工作——阿拉伯语语法。巴士拉派和库法派在阿拉伯语语法理论和具体的语法规则方面存在着许多分歧,主要有:
巴士拉派认为,居住在麦加的古莱氏人和阿拉伯半岛内的其它贝都因人的语言是最纯正的阿拉伯语;而生活在半岛边缘地带的其它部落所讲的语言受到其它外族语言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不纯正的因素。因此,巴士拉学者在研究语法的时候仅以古莱氏部落和半岛中部地区居民的语言作为制定语法规则的主要依据,并用以此得出的语法结论(规律)去衡量包括《古兰经》诵读在内的个别词的词尾读音是否符合“语法规则”;《古兰经》诵读中的个别词的词尾读音虽然有时与他们的“规则”发生一些冲突,但他们只能说“不常见,不宜效仿”。同时,他们还认为某一具体的语法规则的制定,必须依据大量的例证,否则不能代表普遍意义的语法规律。实质上,巴士拉派的研究只停留在“继承前人的成果”上,没有更多的创新和发展。继西伯威(شِيبَوَيْه)之后,巴士拉派的后起之秀还有艾赫法西(أخْــفَـاس)(?——公元830年),著作有:《〈古兰经〉语法分析》、《语法解释》;库塔罗布(كُـتْـرَوب)(?——公元821年),作品有:《〈古兰经〉释义》,《〈圣训〉中的偏僻词汇》;马齐尼(المَـازنِى)(?——公元863年),著作有:《词法》;穆巴拉德(مُـبَـارد)(?——公元898年),作品有:《语法大全》。穆巴拉德(مُـبَـارد)是巴士拉派的最后一位著名语法学家。

库法派认为,贝都因人的语言不能代表整个阿拉伯语,半岛北方部落的语言或居住在城市里的阿拉伯人的语言都是标准阿拉伯语的组成部分,应当吸收其中的正确成分,作为制定语法规则的依据。为此,库法的学者有时为了弄明白一个小问题,往往深入到半岛中部或北部的许多部落进行调查,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和材料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规则。库法派认为,语法的制定没有必要去考虑“出处的多寡”,只要其出自阿拉伯人之口,那怕只有一个例证,也可以以此为准来制定相应的语法规则。(44) 库法派学者在阿拉伯语词法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除勊撒伊(الْكِسَـائِى)外,还有法拉伊(الْفَـارائِى)(公元761---822年),他的力作有:《〈古兰经〉释义》,(作者用库法派的观点分析了〈古兰经〉经文中的许多语法现象,被后人看作是了解库法派语法理论的主要材料。);撒阿莱布(الثَـعْـلب)(公元815---904年),著作有:《语法学家的分歧》。其中撒阿莱布(الثَـعْـلب)是库法派语法学家最后一位杰出代表。
公元9世纪初,阿拉伯语法研究的中心转移到巴格达,从此新的语法学派——巴格达派就产生了。这一派的出现,平息了巴士拉派和库法派之间一个多世纪的学术争论;而巴士拉派以“胜者”自居。
虽然如此,以巴士拉派和库法派为代表的古典语法也存在着许多深奥莫测,难以理解和
掌握的内容,特别对初学者而言更是如此。所以从公元10世纪起,以扎贾基(الزَجَـاج)(?—949年)为代表主张编撰适合初学者使用的通俗易懂的语法书籍;而以埃及的伊本• 维莱德(إبْـنُ الوَلَـدِ)为代表的学者主张对传统语法提出批评或进行改良。20世纪30年代,埃及学者伊卜拉欣• 穆斯塔法(إبْـراهِـم مُصْـطَـفَى)率先提出语法改革方案,建议取消一些无实际意义和使用价值的语法解释和分类;而到了50年代,埃及的邵基•戴伊夫(شَـوْقِى ضَيْـف)提出对语法体系进行新的编排,以利于学习和研究,向“教学语法”方向迈了一大步。

思考题:1. 简述阿拉伯语语法流派形成的过程及其特点。
2.举例说明阿拉伯语语法受外来语言语法的影响。
(44)同(1)P281-281.
(42)同(41)P233-304。
(43)周烈 《阿拉伯语语言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9月,P122.

 
第七章 阿拉伯语词典

第一节 阿拉伯语词典的分类

词典是专门收集词汇并加以注音、解释词义的工具书。词典中,词汇按一定的体系和规律进行编排。每一个被注音和解释的词称为词目;而每一个被解释的词目叫做词条。词典按内容、功能、编排方法和词条的多少等会有许多分类的方法。如果按内容功能划分,词典可以分为:语言文学词典、百科词典和专业词典。如果按编排方法分类,又可以分为:类别词典、音序词典(按字母发音部位排列、按韵脚排列、按根字母的第一个字母的顺序排列、按全字母排列)。
1.语言文学词典:这类词典提供的是与语言学习有关的语言符号的注音、解释和说明的相关资料。它又被分为通用(综合)词典和专用词典。通用词典如阿拉伯语的《蒙吉德》(الْمُنْجِــَّدُ)和《中级词典》(الْمُعْجَمُ الْوَسِيطُ);专用词典是对通用词典的补充,如阿拉伯语的《派生词典》(الإِشْــــتِقَـــاقُ)(伊本•杜雷德(أَبُـو بَـكْـرُ مُـحَـمَّــدٌ بْــنَ دُرَيْـد الشَّرِيـف)著)、《同义词》(ألأَلْفَــــاظُ الْمُتَرادِفَــــاتُ)(拉马尼(الرمَـانِى)著)、《阿化的外来词》)(الْمُعْرَبُ مِنْ كَلاَمِ الأَعْجَمىِ)杰瓦里基(الجـوارج)著)、《动词书》(كِتَابُ الأَفْعَـالِ)(伊本•陶菲格(إبْـن تَـوْفِيق)著)、《阿拉伯成语谚语词典》(مُعْجَمُ الأَمْثَـالِ الْعَرَبِيَّةِ)(马哈茂德•伊斯麻仪•西尼(مَـحْـمُـود إِسْـمَـاعِيـل صِينِىّ)著),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翻译词典》(مَعَـاجِمُ التَّرْجَمَـةِ)、《<古兰经>用语词典》(مَـعْـجَمُ أَلْفَاظِ الْقُرْآنِ الْكَرِيمِ)及《<古兰经>用词索引词典》(الْمُعْـجَمُ الْـمُفَهْـرِسُ لأَلْفَـاظِ الْقُرْآنِ الْكَرِيمِ)等常用词典也归于语言文学类的范畴。
2.百科词典:百科词典是知识词典。比较有名的阿拉伯语百科词典是穆罕默德• 法立
德•沃基递(مُـحَمَّـدٌ فَرِيضٌ وجِيدِى)编纂的十卷本《二十世纪百科全书》(مَوْسُوعَةٌ الْقَرْنَ الْعِشْـرُونَ)、穆罕默德• 舍菲格•加尔巴勒(مُـحَمَّـدٌ شَفِيقٌ الجَـرْبَـالِى)的《阿拉伯简明百科词典》(مَوْسُوعَةٌ الْمَوْجِزِ الْعَـرَبِيَّةُ)、沙特阿拉伯百科全书出版发行公司主持编纂的《阿拉伯世界大百科全书》(الْمَوْسُوعَةُ الْكبْرىَ للْعَـالَمِ الْعَــرَبَىّش)。
3.专业词典:它是专门收集某一专业领域使用的专业词汇和术语的工具书。如由叙利亚资深外交家、黎巴嫩大学政治外交教授肃穆席• 菲格• 阿丹(سَـمُـوحِى فَـوق العَـادة)编纂的阿拉伯语英语和法语三语词典《外交与国际事务词典》(مُعْجَـمُ الدِّبْلُومَـاسِيَّةِ وَالُِّؤُونِ الدَّوْلِيَّةِ)。
按编排方法分类的词典在阿拉伯语中很多,主要有:
1.类别词典。例如《动物词典》,由《马册》、《驼册》、《昆虫册》、《蜜蜂册》…等等组成。《植物词典》,由《树木册》、《枣椰树册》、《农作物册》等等。较为有名的阿拉伯语分类词典是伊本•塞拉姆(إِبْـن السَّـلام)(?――伊历224年)的《分类之奇》(الْغَرِيبُ الْمُصَنِّفُ),作者经过40年的孜孜不倦的努力整理出了长达27卷1000章的阿拉伯语最早、类别齐全的综合性分类词典。
2.音序词典。这类词典是按照语言字母的排列顺序编排的词典。主要有按字母发音部位排列,如:《艾因书》(الْعَـيْنُ),赫利勒(خَـلِيل)(?――伊历170年)著;按韵脚排列,如:《文学词典》(دِيوَأنُ الأَدَبِ),法拉比(الفَـارابِى)(?――伊历350年)著;按根字母的首母排列,如:《吉姆》(الْجِيــمُ),海威尔(الخُـوِيرى)(?--伊历255年)著;按全字母排列,如:《辞源》(الْمَوْرَدُ),巴拉基(البَـراك)著。
这里要说明的是现在我们所常用的词典大多属于按全字母排列的词典。这类词典最受需要掌握一般语言知识的人的青睐。

第二节    历史上较为有名的阿拉伯语词典

在公元7世纪中叶,阿拉伯半岛的居民纷纷地信仰伊斯兰教,学习《古兰经》是许多穆斯林的日常工作,然而《古兰经》中的有些经文的意思难以理解。先知穆罕默德首先在麦加向圣门弟子们讲解其中的难以理解和不明白确切意思的经文;除此,圣门第子中也有人(例如:阿里••本•艾卜• 塔里布)也向他周围的穆斯林讲解《古兰经》及其意义。在这之后的日子里,再传弟子们没有中断这项工作,阿拉伯半岛内的麦加、麦地那、塔伊夫等地兴起了许多学校,专门教授和讲解《古兰经》。实质上,彼时的学校除了教给人们“正确诵读”《古兰经》外,还向人们解释《古兰经》经文里的个别生僻词,以便于人们正确理解《古兰经》和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这就是《古兰经》注释最早的模式,也是阿拉伯语词汇解释和注释的先锋。在伊斯兰历的第1个世纪,一本《〈古兰经〉生僻词语研究》 ( فىِِ غَـرِيبِ الْقُـرْآنِ )问世了,这就是阿拉伯历史上最早的词典。《〈古兰经〉生僻词语研究》是艾卜• 阿巴斯• 阿卜杜• 孟塔里布(أَبُـو عَبَّـاس عَـبْـد الْمُطَـلِّب)(?——伊历68年卒)回答纳非尔•本•艾兹拉格(نَـافِـع بْـنُ أَلأَزْرَقِ)有关“《古兰经》词语”问题的详细记录。到伊历2世纪,出现了更多的有关《古兰经》词语诠释的手稿,例如:《<古兰经>生僻词》( غَـرِيبِ الْقُـرْآنِ )、《<古兰经>词义》( مَعَـانىِ الْقُـرْآنِ )、《<古兰经>词语》( مُـفْرَدَاتُ الْقُـرْآنِ )、《<古兰经>生僻词解释》( تَفْسِيرُ غَـرِيبِ الْقُـرْآنِ );还有对《圣训》词语的注解,例如:《〈圣训〉生僻词语》( غَرِيبُ الْحَــدِيثِ )。(45)
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深入阿拉伯半岛内部搜取标准阿拉伯语词语,并进行整理和分类,一些词汇手册陆续问世,它成为阿拉伯语词典的雏形。因为这类词汇小册子中的大部分已经遗失。到阿巴斯王朝时期,系统阿拉伯语语法巨著《西伯威书》的问世,为阿拉伯语词典的编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在公元9世纪由赫里勒•本•艾哈迈德(خَـلِيـل أَحْـمَـد)编纂的第一部阿拉伯语词典《艾因书》,向世人告示了阿拉伯语词典的编纂已经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赫里勒•本•艾哈迈德(خَـلِيـل أَحْـمَـد)被喻为阿拉伯语词典编纂者的先驱,他首次用清楚、明确而独到的音序排列方法,编写了历史上第一部阿拉伯语言文字词典。《艾因书》问世不久,他的学生莱伊斯• 本• 穆兹非尔(لَيْثُ بْـنُ المُزْفِير)(?——伊历180,约公元805年)对其作了修订和补充,冠以《续艾因书》( إِتْمَــامُ الْعَــيْــنِ )。与此同时,之后比较有影响的阿拉伯语词典还有艾卜•阿慕尔(أَبُـو عَـمَـرو)的《字母》( الْحُــرُوفُ )、伊本•赛基特(إِبْـنُ السِيَــاط)的《词类》和海尔威(الخُـوِيرى)的《吉姆》。继赫里勒(خَـلِيـل أَحْـمَـد)、莱伊斯(لَيْثُ بْـنُ المُزْفِير)和艾卜•阿慕尔(أَبُـو عَـمَـرو)等人之后,还有学者编纂了许多有影响的词典,例如:
《精华》(الْمُنْجَّــدُ):出自库拉欧•奈基姆(كُــراعُ نَجِيـم)(?——伊历310年,约公元935年)之手。这是阿拉伯语第一部多义词词典。总共收集了900个词条。这本词典共分6章,分别涵盖人体器官、动物、鸟禽、武器、天空、大地及其它。前五部分的篇幅较小,没有一定的排列规律;而第六部分则按照阿拉伯语字母次序进行排列。后来,由艾哈迈德•穆赫塔尔• 欧麦尔(أَحْـمَـد مُـخْتَـار عُـمَر)博士和道希• 阿卜杜• 巴基(دَوسِى عَـبْـد البَـاقِى)博士的校订,在埃及图书世界出版社出版。
《词语总汇》(الْجُمْهُرَةُ :伊本•杜雷德(أَبُـو بَـكْـرُ مُـحَـمَّــدٌ بْــنَ دُرَيْـد الشَّرِيـف)编。这是一部以阿拉伯语字母顺序与词型相结合的方法编排的词典,在当时颇受广大使用者的喜爱。1928年出版,共4卷,前3卷是正文,第4卷是索引。
《文学词典》(دِيوَأنُ الأَدَبِ):法拉比(الفَـارابِى)编纂。这是一本以词的结构为排列依据的综合性的语文词典,其中采用了许多学者、名人著作中的例证来对某一个词进行解释,还收集诸如《古兰经》、《圣训》、教律、诗歌、谚语、格言中的各种词型。这部词典由健全词卷、重母词卷、如刚词卷、三母中空词卷、四母缺尾词卷和海姆宰卷等组成,每一卷又分为名词和动词两部分,每一部分按词的结构划分为若干章。这部词典经过艾哈迈德•穆赫塔尔•欧麦尔的校正,1974年开始分卷出版。
《纯洁语言词典》(تَهْـذِيب اللغَةِ):艾兹海勒(أَلأَزْهَـرِى)编。该词典在编排的过程中参照了《艾因书》的编撰方法,全书共15卷,经过众多学者的修正,于1964--1967年先后在埃及出版发行。
《词海》(الْمُـحِيطُ):索西布(صحِيب)编。这部词典的编排方法和技巧吸取了《纯洁语言词典》和《艾因书》的优点,而在内容上受《纯洁语言词典》的影响教大,词典中使用的例证较少。1977年,经穆罕默德•哈桑•亚辛校正后,由伊拉克文化部出版。
《词语精华》(تَـاجُ اللغَةِ وَصَحَـاحُ الْعَرَبِيَّةِ):焦哈里(الجَـوْهَــرِى)编。这部词典的全名是《语言之冠,阿语精华》,后来被简称为《精华》。该词典是一部综合性的词典,采用韵脚排列方法,每个字母是独立的一章,而每章又分为28节。如果需要查一个单词,先必须找出该单词的根字母,再找根字母的最后一个字母所在的章里查第1个根字母所在的节。(46)《词语精华》注重词语的准确性,和例证的可靠性。为此,学者们对此词典的评价非常高。20世纪以来,在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多次印刷出版。学者拉资(الرازى)(?——公元661年)对该词典进行了重新修订,精选后编出了一本《精华精选》,20世纪初,埃及教育部委托马哈茂德• 哈提尔(مَـحْمُــود حتِير)对《精华精选》重新校订,改变了原来的按根字母第三母排列的“惯例”,按根字母首母的排列方式进行排列,便于学习者使用。
在阿巴斯时期,文化的空前繁荣使得阿拉伯语词典的编纂工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
时期及其以后的日子(伊历5世纪到12世纪)问世的著名词典有:
《修辞词典》(أَسَـاسُ الْبَلاغَةِ):扎穆哈士里(مَـحْمُـود بْـن عُـمَر الزَمْحَـشْرِى )编。这本词典是按照根母首母在字母表中的顺序进行排列的词典,只有第26和27个字母的顺序颠倒了。《修辞词典》按字母分章,每章按第2个根字母的顺序排列,一个派生词群的所有词汇都排列在共同的根字母下,排列清楚,易于使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解释词义的时候,先本义,后转义,还列举了本义和转义的运用实例,容易学习和掌握。20世纪以来,在埃及和贝鲁特多次出版
《阿拉伯语大辞典》(لِسَـانُ الْعَرَبِ):伊本• 曼祖尔(جَـمَـال الدِين مُـحَـمَّـدٌ بْـنُ مُـكَـرَّم إِبْـن مَـنْظُـور اَلأََفْرِيقِى الْمَصْـرِى)(公元1232---1311年)编。这是一部按根字母的尾母排列的词条多达80,000条的大型辞书;也是一部集语言和知识为一体的内容最丰富的语言类辞书。该辞典收集和浓缩了古人对阿拉伯文化研究的成果。词条的注释包括对词义、语法、词法、教律、文学、古兰经和圣训的诠释。
《阿拉伯语大词典》首版于公元1882年,由埃及布拉格的艾米里亚印刷总局按伊本• 曼佐尔(جَـمَـال الدِين مُـحَـمَّـدٌ بْـنُ مُـكَـرَّم إِبْـن مَـنْظُـور اَلأََفْرِيقِى الْمَصْـرِى)的手稿出版,被称为“布拉格”版,共有10卷20章。1955年黎巴嫩贝鲁特萨迪尔出版社在布拉格板的基础上增加了词条中的标点符号,将其中的内容分段,每一页分为两栏,使原来的20章增加到65章。再后来贝鲁特的阿拉伯语出版社又出版了彩色版本,每一页分为三栏,增补了科学和艺术词条。第四个版本是埃及开罗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并对著者的词条的出处进行了勘正,填补了短缺,纠正了错误。
伊本• 曼祖尔(جَـمَـال الدِين مُـحَـمَّـدٌ بْـنُ مُـكَـرَّم إِبْـن مَـنْظُـور اَلأََفْرِيقِى الْمَصْـرِى)是著名的伊斯兰教法学家,曾在埃及开罗编写局任职,后来担任利比亚黎波里的法官。伊本•曼佐尔(جَـمَـال الدِين مُـحَـمَّـدٌ بْـنُ مُـكَـرَّم إِبْـن مَـنْظُـور اَلأََفْرِيقِى الْمَصْـرِى)一生写了不少的书,共有500卷,其中许多作品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阿拉伯语语言与文化的蓝本。他在编写《阿拉伯语大辞典》的过程中,将前人的研究精华(如:《纯洁语言词典》、《修辞词典》、《词语精华》、《词语总汇》和《〈圣训〉生僻词语》)恰当地运用到其中,以其语言简明扼要、举例引证得体而使使用者受益匪浅。
19世纪问世的阿拉伯语词典中最富有盛名的应属布特里斯•布斯塔尼(بَطْـرِسُ البُسْتَـانِى)(公元1819---1833年)的《瀚海》(الْمُحِِيطُ الْمُحِيطُ)。《瀚海》是一部适合高层次学者使用的高级词典。它以收词多,释义详尽、例证丰富而著称。19世纪60年代末首版。
20世纪的第一部阿拉伯语词典是黎巴嫩学者艾卜• 路易斯•马鲁福(أَبُـو لَوْئِيسُ مَـاروف)(公元1867---1946年)在1908年编纂的《蒙吉德》(الْمُنْجِــَّدُ)。这是一部面向学生和大众的语文词典,按根母首母排列,具有实用性、通俗性、释义简洁、图文并茂等特点。1960年出版17版时,改进了编排方法,将每一个词条按义项进行排列。这一做法深受各国学习阿拉伯语的人的欢迎。该词典在问世后的30多次再版中,不断地增加和补充新的内容,使内容更充实更实用。
实际上,上个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学者对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工具书的编撰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各种类型(语言类、文学类、专业类)、语言(阿拉伯语、阿拉伯语-英语、阿拉伯语-英语-其它语种)的词典应运而生。比较有名的、有特点的词典还有《中级词典》(الْمُعْجَمُ الْوَسِيطُ),伊卜拉欣•穆斯塔法(إبْـراهِيم مُصْـطَفَى)等人受埃及开罗语言学会的组织主编,1960年首次出版,上下两册,收录了30,000个词条,600余幅插图。这部词典吸收了大量的生活用语、外来词汇和音译借词,也将语言学会公认的、确定的具有固定含义的派生名词选入了该词典。在广泛征求使用者的意见的基础上于1972年出版了第2版,1985年出版了第三版。《基础阿拉伯语词典》(الْمُعْجَــمُ الْعَرَبِى الأَسَــاسِىُّ),由阿拉伯教科文组织主持、艾哈迈德•欧麦尔•穆赫塔尔(أَحْـمَـد عُـمَـر مُخْـتَـار)等人编撰,适合有中等以上阿拉伯语水平的外国人使用的词典。该词典共有250,000个词条(包括文学、科技、新闻等方面的大量生活词语),按照词汇根母首母进行编排,释义简明扼要,例证可靠实用,知识性极强。《辞源》(الْمَوْرَدُ),该词典是阿拉伯世界较为有影响的一部双语(英语、阿拉伯语)词典,1967年由黎巴嫩大众知识出版社出版了英语阿拉伯语版,1987年又出版了阿拉伯语英语版。该词典吸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专业的词汇和术语,并举例说明各种词语在使用过程中的合理搭配,深受使用者的欢迎。(47)

思考题:1.举例说明阿拉伯语词典的分类及特点。
2.简述历史上第一部阿拉伯语词典产生的经过。

(45)同(31)P475.
(46)同(31)P480.
(47) 同(31)P482--493.

 
第八章 阿拉伯语修辞

修辞是研究如何修饰语句,把话说得更加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材料的组织方面,另一个是是“语言的表达方式”方面。语言材料的组织,属于词汇的范畴。语言的表达方式需要运用一系列的修辞格式来完成。《易经》中有“修辞立其诚”这样的句子。这里的“辞”有“说话”,“修”有“装饰,修饰”之意。合起来讲,就是“说话要讲究修饰,把话说得优美动听;表达真情实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48)
阿拉伯语修辞主要研究在具体语言环境里如何对语言进行选择、加工,以便“最有效地应用语言”。也就是说,修辞的目的在于“最有效地应用语言”,它包括了一切语言形式,如:口头言语,书面语言,文学性语言和非文学性语言。修辞的运用过程要有一个“适合具体的
语言环境”,只有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才能使语言的修辞得以实现。使用语言的地点、时间、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对修辞应用的质量有一定的关系;同时,语言表达者的本身素质及其多方因素也会影响到修辞的使用。
阿拉伯语修辞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问。早在公元6世纪中叶,阿拉伯半岛上的居人参加定期的文学集会——“奥卡兹集市”,许多文人在这个“集市”上赋诗、演讲。文人们十分注意词的运用,充分利用比喻、谐音的手法向人们展示他们的“学问”,他们的诗歌十分受人欢迎;并且,时而有人还会对某些诗歌进行一些评介。这些评介的观点被认为是阿拉伯语修辞研究的起源。(49)《古兰经》降示后,广大穆斯林对其奥妙动人的文辞推崇备至,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古兰经》,从中摘出经文并探讨其中的修辞现象。比较有成就的学者有贾黑兹(الجـاحــظ)(约公元775---869年)、西伯威(سيبويـه)(?——公元796年)、伊本•穆阿塔兹(إبن المـعتـز)(?——约公元818年)等。到公元11世纪,阿拉伯语言学家阿卜杜•嘎迪尔•铸迩佳尼( عـبد القادر لجُرْجـانى )(?——伊历471,约公元1095年)在借鉴前人对语言修辞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了当时最丰富、最系统、最科学的修辞理论,著有《圣典例证》(دَلائِــــــل الإعْــجــــــــــازِ)和《修辞奥秘》(أَسْرارُ الْبِلاَغَــةِ)两本修辞学著作,被称为阿拉伯语修辞学研究的经典著作。后来,艾布•叶阿孤卜•苏喀基( أبو يعقوب السكاكى ) (?――公元1229年)对阿拉伯语修辞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补充,并将其进一步完善化,提出了阿拉伯语修辞的三大类型:即辞达学(عِــلْــمُ الْمَعَــــانىِ)、辞巧学(عِــلْــمُ الْبَيَــــانِ)和辞华学(عِــلْــمُ الْبَدِيــعِ)。使阿拉伯语修辞成为一门现对独立和完整的学科。(50)
修辞的目的在于要求语言达到清晰、明白、流畅;要作到这些,首先必须达到语意准确、语法正确无误、符合语言逻辑的要求、语言表达自然、语音和谐、用词恰当,让读者或听者觉得耳目一新,感到可读可听,也值得一读或值得去听。(51)阿拉伯语修辞则要求作到科学性(语音和语义)、文学性(描述细腻,语言美)和书面性(非言语化)为一体的完美结合。(52)阿拉伯语修辞学传统上由辞达学、辞巧学和辞华学三部分构成。每一部分研究的对象不同,而且研究的方法和技巧也不仅相同。但其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把语言及语言的运用表达得恰到好处。
第一节      辞达学

辞达学(عِــلْــمُ الْمَعَــــانىِ)在阿拉伯语修辞中以“达意”为目的,提出切题合旨、随情应境的原则,力求意义明确、伦次通顺,不追求语辞的华丽。(53)
辞达学在修辞中主要从句子的结构形式的角度出发,研究在不同的语境中,如何选择语气、情味、风格等达到表达者需要的最佳的效果——思想和情感;还需要研究在具体语境中如何理解各类句式,以使读者或听者对具体语境下的“语言”有一个较好的理解。它包含句子的语态(主动和被动)、句子的语序(陈述语序和非陈述语序)、句子的强调程度(成分)或非强调成分、句子的连续或断开,等等。
辞达修辞涵盖的内容比较多,因为篇幅的关系,在这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1.句子的语态 句子的语态包括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主动语态表达的是在一个事件中,动作的执行者是这个事件的主语。例如:他做了那件事。而被动句叙述的是没有出现动作的执行者或不愿说出动作的执行者的一种语态。有时候,为了叙事的方便,故意把事情的侧重点放置于动作的承受者或动作的本身,也可以用被动句。如:
①   كُسِـرَ الزُّجَـاجُ .           玻璃被打碎了。
②  أصابه الرّمـدُ فـاُهْمِـلَ أيّأمـا , ثـمّض دُعِـىَ الحلاقُ فعـالجه علاجـا ذهب بعينيه .
他得了眼疾,一连几天(他被疏忽)无人在意,…。   (这里的“无人在意”,实际指得是塔哈•侯赛因的父母,因为不便说出,则没有在此提及。)
③ وُلِــدَ النَّبِىُّ فى سنة فيل . 先知穆罕默德(被)生于象年。
使用被动句可以使句子简练、紧凑、连贯和流畅。请比较:
●  لا ينبغى أن يعـرف أحدا فى حيّه الجـديد و لا يعـرفه أحـدٌ , فلا يزور ولا يُزارُ .
他搬到这个新地方,谁也不认识他,他也不想被人认识;他既不想作客,也不愿意让客人来访。
这个句子如果变成主动语态来表示,就成为:
●  لا يزورأحـدا ولا يُزوره أحـدٌ . 他… 他不拜访朋友,朋友也不拜访
主动语态的句子显得有些累赘,不够精炼。实际上,阿拉伯语中有许多句子的表达习惯用被动语态,请留意阿拉伯语语法中被动句子的用法。
2.句子的语序 句子的语序是指句子中词或者词组、短语的排列次序。语序在句子中
的变化有时会改变句子的语法地位,但在修辞中语序不会改变句子的基本意思,可能会改变句子的修辞效果。
名词句的语序一般情况下是:起语→述语。而有时候为了强调谓语会把述语提前,就变成了“述语→起语”。例如:
وله الحُـكْمُ وإليهِ تُرْجَعُـون
“判决只由他(安拉)作出,你们只被召归于他”(二十八:70)。 如果是正常语序,该段经文的表述是这样的:“إليهِ  الحُـكْمُ له و تُرْجَعُـون” (判决由他作出,你们被召归于他。)——句子的语气显得平淡,无生机。
(48) 刘兰英等《语法与修辞》[M](修订本)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P139--142.
(49) 余章荣《阿拉伯语修辞》[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P2.
(50) (51)哈桑•沙兹利•费尔呼德博士等《修辞与评论》[M](阿文版,沙特阿拉伯教育部确定的中学教科书)黎巴嫩图书出版社,1980年第四版,P12-15, P 16-17.
(52) [埃及]阿里•珈尔牟、 穆斯塔法•艾敏《简明修辞》[M](阿文版)埃及知识书局,1969,P5-18.(53)同(41)P341.

动词句的基本语序是:动词→主语→宾语或介词短语。在阿拉伯语修辞中,动词句的语序有时会发生一些变化,以突出需要“强调”的部分。例如:
(1)主语提前
①    主语提前,会突出、强调主语。如:
والشىء الوحيد الذى دهـى الصبىُّ مـن القرية جـاءه مـما كان يسودهـا مـن جـهـل بالطّبّ والأطبّاء .
村子给这个小孩带来的唯一不幸,源于村里人对医学和医生的普遍无知。
②    某个主语有多个带宾语的动词,该主语可以提到动词的前面。如:
كـلّ شيء فى الطبيعة يرمـز ويتكـلم عـن الأمـومة .
自然界的一切都在象征和诉说着母性。
③    如果一个句子的主语比较长,一般情况下将主语提前,可以使句子达到平衡。如:
جملته القصيرة المكثفة , وفكرته المثابرة , وسخريته القاسية المريرة , تجعـل مـن
هــذا الكتاب سجــلاّ لحالات الشّـاعر المتغـيرة .
书中言简意赅的文句,百折不挠的思想,辛辣严厉的讽刺,记录着诗人的各种不同的境遇。
④    为了使文章的上下文连贯,有时也将主语提前。如:
ولقـد كـان --- و لا يزال --- مبعث الخلاف الحقيقى بيننا و بين الولايات المتحدة الأمـريكية
هــو المـوقف الأمـريكى تجاه إسرائيل . و ذالك المــوقف يخلق دائمـا مـضاعـات تتجــدد و تتفجــر .
我们和美国分歧的真正根源,曾经是、并仍然是美国对以色列的立场。这种立场经常会造成不断出现、随时爆发的并发症。
(2)宾语提前 宾语提前,是为了强调宾语。如:
“我们只崇拜你,只求你护佑。”(一:5)  إيّاك نعـبد و إيّاك نستعـين
فأما اليتيم فلا تقهـر و أما السائل فلا تنهــر
“至于孤儿,你不要压迫他;至于乞丐,你不要喝斥他。”(九十三:9)(54)
3.句子的主谓关系
主要成分(包括主语[المُسْنَدُ إلَيْه]和谓语[الْمُـسْنَدُ])与次要成分(المـتعـلقات  ,主要包括宾语和状语)是句子的两个基本成分。主要成分( ركـنا الجمـلةِ )是句子的主体,一般情况下放在句子的前面。主语位于句首,谓语成分紧随其后。但有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谓语也可以放在主语的前面,即谓语支持主语的行为、置于句首的谓语具有发问的特点、具有述语作用的谓语可以提前、主语限定谓语及含有祈使概念的句子。例如:
①    قَـدِمَ مُصْطَفىَ .
穆斯塔法来了。
②    أَيْـنَ كِتابىِ ؟

(54)同(49)P12-31.
我的书在哪儿?
③    لهـا نِيَةٌ بهَـذا العـمـل .
她有诚意做这件事。
④    لـَكُـمْ دينُكـمْ ولِىَ دِينِ
“你们有你们的报应,我有我的报应。”(一O九:6)
⑤    مـمْتاز شُغْـلُك !
你的工作真不错。
如果句子中只有一个次要成分,则把这个次要成分放在句末;如果有多个次要成分,一般按先小后大的规律排列。例如:
قـرأت هـذه القصَّةَ .
我读了这个故事。
سنلتقى عـند مقـهى مريم  شارع الخليل  الساعة العـاشرة  صباح يوم الأحدِ .
我们星期一早上十点钟在赫里勒大街的玛利亚咖啡馆见面。
在辞达修辞中,为了强调句子的某个成分,可以将其提前。
خبزا تناوله .
面包,你吃。
إنَّ هـذه العـجوزة مَن حبَّ ولدا صغـيرا لفى حـد مجـنون .
这位老妪爱小孩已到了发疯的地步。
如果句子中有多个修饰成分,其排列次序是:被修饰词(中心词)→最重要修饰词→重要修饰词→次重要修饰词。
الرئيس الجـامعىُّ السابق
大学前任校长。
إنَّ الجداولَ الفلكيةَ العـربيةَ قـدِ امْـتدَّ اسْتِعْـمالهـا فى الصينِ لِمُـدَّة أربعـةظش قرونٍ .
阿拉伯天文表在中国一直使用了四个世纪。
4.限定句(القــصـر) 阿拉伯语修辞中的限定句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修辞方式。也就是说,通过特殊的修辞手段,用句子的一部分来限定另外一部分。具有限定作用的这个句子称为限定语(المقصـور عليه),被限定的另外一部分称为被限定语(المقصـور),其目的是达到强调的作用。这种限定句是在陈述句的基础上增添特殊的限定词لاَ … إلاَّ…(只有…才…)来完成;还包括否定词、除外词及其它意义的连词或虚词。例如:
لا يفـوز إلاَّ المجـتهِدُ .
只有勤奋者才能成功。
上面这个例句中,“يفـوز”是被限定的对象;“المجـتهِدُ”是限定词。
除了使用“”这种限定词外,在阿拉伯语修辞中还经常使用下列几种限定词来强调句子中的某些词或成分。
(1)否定词(مـا, لا , لـمْ , لَنْ , ليْسَ , إِنْ )与除外词(إلاَّ , غَـيْر , سِوَى)构成的限定句。如:
و مـا توْفيقى إلاَّ باللهِ عليه توكَّلْتُ و إليه أُنيبُ
“我的成功全凭安拉的援助,我只信赖他,我只归依他。”(十一:88)
余章荣先生主编的《阿拉伯语修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1993年版)描述:阿拉伯语句子中许多有“否定意味的词与除外词”连用,或者“否定词与类似除外词”连用均表示限定(见该书P48-49)。
هَــلْ جزاء الإحْسانِ إلاَّ الإحْسـان
“行善者,只受喜报。”(五十五:60)
لَــمْ أَكُنْ أعـلمُ حَــتىَ هـذه الليلة أنَّ للسكون صوتا يُسْمَـعُ .
直到这天晚上我才知道:寂静之中也有声音可以听见。
(2)    否定词与除外词置于一起。例如:
يـقْرَأُ الشيخ القـرآنَ الكريمَ بعـد صلاة الفـجْر لا غيرُهُ .
长老晨礼后只读《古兰经》。
(3)使用“إنَّمـا”的限定句
阿拉伯语修辞中,紧邻“إنَّمـا”的词是被限定词,而位于句子末尾的词才是限定语。这个限定语是整个句子的重点。例如:
إنَّمـا المؤْمِنـونَ إخـْوَةٌ فأَصْلِحُـوا بيـن أخـْوَيْكم
“信士们皆为教胞,故你们应当排除教胞间的纷争。”(四十九:10)
如果“إنَّمـا”置于句中表示强调时,需要在إنَّمـا的后面添加被限定词的代词,限定语这时则出现在这个代词的后面。例如:
قـد أبحث البحث العـلمى أنَّ هـذه المقالة تظهـر أمـامنا إنَّمـا هـى عـمل تلمـيذه لا مِن عـمله .
研究证实,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篇文章,其实是他的弟子所作,而非他本人所为。
(4)用 بـلْ , لا , لكِنْ 等一些连词的限定句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بـلْ , لكِنْ 这两个连词的前面一般还会出现表示否定的虚词。限定语位于连词的后面,被限定语则在连词的前面。例如:
و مـا كان محمّـدٌ أبا أحد مِن رجالكم ولكّن رسولالله وخاتم النبيّن
“穆罕默德不是你们当中任何一个男人的父亲,而是安拉的使者和众先知的封印。”(三十三:40)
5. 强调(التؤكـيد)  一般情况下,阿拉伯语修辞中句子强调往往通过强调语气来实现。但是在文学作品中,还必须用其它的特定方式才能完成。
(1)    使用虚词“إنَّ”强调名词句 例如:
إنّـا أَنْزَلْنـاهُ فى ِ لَيْلَةِ الْقَدْرِ
“我在那个高贵的夜间确已降示了它(《古兰经》)。”(九十七:1)
(2)    用叙事代词(ضمير الشَّاْنِ )强调动词句
إنَّـهُ لا يُفـْلِحُ الظالِمُـونَ
“不义的人们必定不会成功。”(二十八: 37)
إنَّهـا مـا تذكّـرتْ ذلك الأَمْـرَ .
她的确回忆不起那件事了。
(3)    用程度状语( المفْعـول المطلق)强调动作
يـقْرَاُ الولـدُ هـذا النـشرَ قـراءةً .
这位孩子(认真地)阅读这篇散文。
(4)    重复句子中的某些成分,以引起听者或读者的注意
أسْتَـمِـعُ نُطْـقَهـا مَـرَّةً مَـرَّةً .
我一遍有一遍地听她的发音。
فَإنَّ مَـعَ العُـسْرِ يُسْرا إنَّ مَـعَ العُـسْرِ يُسْرا
“与艰难相拌的却是容易,与艰难相拌的却是容易。”(九十四:5---6)
(5)    用意义强调语
أنا أكْمَـلْتُـهُ نَفْسىِ .
我亲自完成了这件工作。
(6)    用起誓句强调
وَ القرْآنِ الحكيمِ إنَّك لَمِـنَ المُرْسَـــــلينَ
“以智慧的《古兰经》发誓,你确是众使者之一”(三十六:2--3);
(7)    双重否定
فلا نكاد نعيش ساعةً بغير الهواء .
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一刻不需要空气的.
(8)    用提醒虚词(أحرف التنبيه)和附加虚词(الحروف الزائدة)来强调
هـا هــو المدير .
这位就是经理。
ومـا أنـت بمُؤْمـنٍ لنا ولــو كنَّـا صادِقيــن
“你是绝不会相信我们的,即便我们说的是实话。”(十二:17)
(9)    感叹句(أسلوب التعـجب)
مـا أجـْتـَهِــدَ هـذا الشاب!
这位青年多努力啊!
(10)    插入语(الإعْــتِـــراض)
مِـثْــل هــذا الرجـل ----- مــنْ ذوى الحقّش المغْــمــوط والفضـل المجهــول ---- كثيرون
فى هـذا المصنع .
像这个人--权利被忽视,功德不为人所知者--在这个工厂还有很多。
(11)    独立人称代词和关系名词构成的强调句式
هــو الذّى بَعــَـثَ فى الأُمِّييــنَ رَسـولاً مِنهُـمْ يَتْــلُوا عَـلَيْهِـمْ آياتِهِ و يُزَكِّيهِـمْ ويُعَـلِّـمُهُـــمُ
الْكِتــابَ والْحــِكْمــَـةَ وَ إِنْ كانُــوا مِـنْ قَبْــلُ لـَفىِ ضــَلالٍ مُبيــنٍ
“他(安拉)在文盲中派遣一个同族的使者,去对他们宣读他的迹象,并培养他们,教授他们天经和智慧,尽管以前他们确是在明显的迷误中。”(六十二:2)
(12)    用含有状语意义的虚词(أبدا , قط , لَنْ , لَمْ )强调对动作的否定
كـلاَّ , لٍمْ أُقابِلــهُ أبدا!
不,我根本没有碰见他!
(13)     加在现在动词后面的强调虚词“نون (نونا التوكيد)”
وَلَئِـنْ لَـمْ يَفْعْــلْ مَــا آمُــرُهُ لَيُسْجـــَنـَنَّ وَلَيَكُـونــَنْ مــِنَ الصاغِــرينَ
“如果他再不听从我的命令,他势必要坐牢,他势必会成为自甘下贱的人。”(十二:32)
(14)     具有强调意义的特定词语(لا شكَّ ,لا ريب ,لا بدّ , شدَّ مـا ,هَيْهـات أَنْ )
ذلـك الكتاب لا ريـب فيـه
“这部经典,其中毫无怀疑。”(二: 2)
6.句子的断开(الفصـل)与连接(الوصـل)
在阅读、写作和翻译时,一个非阿拉伯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常常因为一个较长的句子而叫苦不堪,不知道如何才能恰当地将这个长句子中的内在联系的部分表达出来。实际上,句子的断开与连接只要运用的恰当,就能够是文章的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还可以使文句表达地通顺流畅。否则,文章就显得非常累赘、繁琐。为此,学者们将句子的断开和连接放在修辞里进行研究,足以说明“断开与连接”对一篇朗朗上口、思路明白的是何等的重要。甚至有人说“修辞学即知晓断开与连接的学问”(البلاغــة معْــرفة الفصــل والوصــل)。
(1)    句子断开的理论
句子的断开,实际上指在具体的运用当中不使用任何表示连接虚词的一种表达方式。即一般使用逗号(,),或句号(.)将一个长句隔断成若干个短句。但其表述的是同一个主题。
①    在同一个主题下后句对前句强调、补充说明、替代时,须断开。
إيَّاك أن تتصوره ولدا لعبيّا , يستحوذ عـلبه لعـبٌ ولهوٌ . هــو أبعـد مـا يكون عــن ذلك!
你不要把他看成玩性十足的孩子,他压根就不是哪种人!(强调)
فى المـاء كمـا فى الأرض , سلحفاة المـاء تأكل السمك , والسمك الكبير يأكل السمك الصغــير ,
و السمك الصغـير يأكل القشريات البحرية .
水中的情形与陆地上的情况没有区别:海龟吃鱼,大鱼吃小鱼,小鱼又吃各种浮游生物。(补充说明)
كـلَّــم حمــدا , قـال له: لا تفسدْ عـلى أحــدٍ .
他对哈米德说,让他不要疏远他人。(替代)
②    如果前后句表达意思的语气(陈述语气和非陈述语气)不同,则要断开。
إيَّـاكَ نَعْـبُــدُ وَ إيَّـاكَ نَسْتَعِيــنُ اهْــدِنا الصــراط المُسْتٌَِيــمَ
“我们只崇拜你,只求你佑助,求你引导我们上正道。”(一:5-6)
在这两段经文中,第5节是一个陈述语气的句子,而第6节则是一个非陈述语气(命令句)的句子,所以要断开成为两节经文。
③    前后句在叙事的过程中的侧重点、表达的角度不同,须断开。
هــو طبيب مـاهر و باحث بارز فى عــلم الطبِّ الصينىِّ التقلبدىِّ . نشأ فى بيئة طيبة ودخــل إلى
جامـعة ٍ و حصــل عـلى دراسة عــلـم الطبِّ هــناك .
他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医生,也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医学研究者。从小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后来进了一所大学,在那学习医学。

前句说明这个人的职业,后句描述他的成长和学习经历。叙事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
④    前后句在叙事时使用不同的时间概念(时态),句子要断开。
كـان أمهــر تلامذته فى هــذه , صبية مكفوفة البصــر , يقال لهـا نفيسة . أرسـلـهـا أهــلهـا
إلى الكُتَّـابِ لتحفظ القرْآنَ . ( مـأخـوذ مِـن الأيَأم ,ج ا لطه حسين )
这方面最熟练的学生,是一个名叫奈菲塞的盲女童。她的加人送她到私塾,让她背诵《古兰经》。
(2)    句子的连接(الواو , الفاء)
①    前后句在意义上是并列关系,或者各句所表达的内容是相对或相反的。如:
الأطفال يتكـلَّمـوون و يضحـكـون .
孩子们有说有笑。
إنَّ الأبْرارَ لَــفى نعــيمٍ وإنَّ الفُجَّــا لَــفى جحــيمٍ
“善人们,必在恩泽中;恶人们必在烈火中。”(八十二:1319)
②    按照时间的先后次序描述几个连续的动作或事件。
آتتْ الإمْرَأةُ مــن سوقٍ و وضعــتْ الحقيبةَ فى مـكـانهـا و دخلـتْ إلى المطبخِ
وأعـدَّتْ العَشـاء لأهــلهـا .
这位妇女从市场回来,放置好了提包,然后进入厨房,为家人准备晚饭。
③    在特定的语境下,一定要使用连接虚词“الواو”连接句子。如:
هــل تفضــل بشرب القهــوة ؟
لا  وأشكــرك !
您喝杯咖啡吧? 不,谢谢您。
④    叙述明显时间概念的几个动作或几个事件的时候,用“الفاء”更佳。
وجاءتْ سيَّـارةٌ فــَأَرْسَــلُــوا وارِدَهُــمْ فـــَأَدْلىَ دَلْــوَهُ
“旅客们来了,他们派人去汲水,他把水桶缒下井去。”(十二:19)
⑤    如果后面的句子对前句做进一步说明时,也要用“الفاء”。
و نادَى نوحٌ رَبَّــهُ فَــقــالَ إِنَّ إبْنِى مِـــنْ أَهْــلى
“努哈祈求他的养主说:“我的主啊!我的儿子是我的亲人”。”(十一:45)
7.句子的简洁(الإيجـاز)与详细(الإطنـاب)
句子的简洁与详细实质上就是人们表达某一个思想的或简或繁的体现。简洁,即用词不多,而寓意深刻,达意明洁。详细,即用较多的词来表达一个意思或概念,但是多而不杂,浑然一体。与两者相比较而言,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中常(الْمُــساواةُ),即根据具体的意义使用词汇,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简洁:顾名思义就是言简意赅,即用尽可能少的词语表达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在阿拉伯语的谚语中关于句子简洁的例子比比皆是,语言大师们经常用短短数语揭示洋洋大意的长篇大论。用词简炼明快是阿拉伯语语言的一大特点。简洁又分为下面两种:
(1)    言简(إيجـاز القِــصَر):言简在表述的时候一般不会省略什么成分,往往以一个短句的形式出现。
قُــلْ الصِّــدْقَ و لَــوْ عَــلى نَفْسِــكَ .
即使不利于自己,也要说真话。
كــلُّ امْرَىءٍ بمــا كَـسَـبَ رَهِيــنََ
“每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五十二:21)
(2)    略简(إيجـاز الحذف):略简一般情况下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甚至整个句子,使语言变得更为简练流畅,但意思还仍然非常明确。被省略的部分通过上下文的有关成分可以得到恢复。两者比较而言,被简略的句子更能达到耐人寻味的效果。
حُـرِّمَــتْ عَــليـكُــمْ المَيْتَــةُ و الدَمُّ و لَحْــمُ الخِنْزِيــرِ و مــا أُهِــلَّ لِغَــيْرِ اللهِ بِهِ والْمُنْخَنِقَـةُ
و الْمَــوْقُــوذَةُ و الْمُتَرَدِيَّةُ و النَّطِيـحَةُ و مَــا أَكَــلَ السَّــبُعُ إلاَّ مَــا ذَكَيْتُــمْ و مَــا ذُبِحَ عَــلىَ النُّصُبِ …
“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安拉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觝死的、野兽吃剩的(但你们宰后才死的除外)、在石神上宰杀的,…”(五:3)
这段经文在“حُـرِّمَــتْ عَــليـكُــمْ”之后省略了“تناول (吃)”,但其意义没有发生丝毫的改变和令人费解,反而更显现出“حُـرِّمَــتْ عَــليـكُــمْ”的寓意,也突出了被禁止部分的范围。
إِنَّ مــالاً وإِنَّ ولداً . ( أَىْ : إنَّ لك مــالاً و إلاَّ فإنَّ لَــكَ ولداً . )
你要么拿钱,要么领孩子。(55)
详尽:即用较多的词来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详尽的方法比较多,主要有下面几种:
(1)    先一般后特殊(ذِكْرُ الخـاص بَعــدَ العـام),重点突出特殊。例如:
زار حَمْـدانُ آثارَ الصينِ و سور العــظيمِ .
哈姆达先生参观了中国的古迹,游玩了长城。
(2)    先特殊后一般(ذكـر العــام بَعــدَ الخــاص),由特殊引出一般。例如:
ربِّ اغْفِــرْ لِى و لِوالِدَىَّ و لِمَــنْ دخـلَ بَيْتِـىَ مُؤْمِنـاً ولِلْمُؤْمِــنِينَ و الْمُؤْمِــناتِ
“我的养主啊!求您赦宥我和我的父母,赦宥信道且进入我的房间的人,以及信士们和信女们。”(七十一:28)
(3)    先笼统后详述(الإيضــاح بَعــدَ الإبْهــام),旨在所表述的内容更加明白。例如:
أَمَــدَّكُمْ بِمَــا تَعْــلَمُــونَ , أَمَــدَّكُمْ بِأَنْعَــأمِ و بَنِينَ , و جَنَّــاتٍ و عُــيُونٍ
“他以你们所知道的赏赐你们,他赏赐你们牲畜和子嗣,园圃和源泉。”(二十六:132--134)
(4)    重复(التكــرار),旨在强调。例如:

ثـمَّ إِنَّ رَبَّكَ لِلَّذِينَ عَــمِلُوا السُّوءَ بِجَهَــالَةٍ ثُــمَّ تابُوا مِــنْ بَعْــدَ ذَلِكَ و أَصْلَحُــوا
إِنَّ رَبَّــكَ مِــنْ بَــعْدِهَــا لَغَـفُــورٌ رَحِيـمٌ
“然后,你的养主对于无知而作恶,之后有悔过自新的人,确是至赦的,
确是至慈的。”(十六:119)
8. 陈述式和非陈述式(祈使式)
句子在阿拉伯语的修辞中被划分为陈述式(الخـبر)和非陈述式( الإنشــاء الطلبىّ)两类。非陈述式也叫祈使式。
陈述式是说明“事实”、叙述“事件”的句子。这种说明和叙述包括事件、情况、行为、状态等,其叙述、说明的目的( الغــرض )是让对方(听者或读着)对所描述事情进行判断(知道或不知道),或者进行语言情景的评判。例如:
①    عــندى ثلاثة جنيهات . 我有三磅。
②    هــو طالب فى هــذه الجامــعة .        他是这所大学的学生。
③    أنت رجل كريم . 你是一个慷慨的人。
陈述式的句子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常用的强调工具词来达到它的修辞功能,这些常用的强调的工具词例如:أنّ , إنّ , لام الإبتداء , نـونا التوكيد , أدوات القسم 等。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    إنّ عــملَـه تافه . 他的工作确实无意义。
②    أنّــه صديقى الحمــيم . 他是我的好朋友。
③    لأنتم أشدُّ شجاعــةً . 你们真勇敢。
④    كان يكتبنَّ الخـطاب . 他正在写信。
⑤    والله لقــد أكمــلنا هــذا العمــل . 安拉啊,我们已经完成了工作。
(55) 同(41) P372.
非陈述式,在阿拉伯语修辞中不能说明或描述事物的特性,也不能让对方就此加以评判。这一类修辞分为两种:
祈使型陈述句( الإنشــاء الطّلبىّ)和非祈使型的非陈述句(غــير الطّلبىّ الإنشــاء)。祈使型非陈述句包括命令(الأمـر)、禁止(النهـى)、疑问(الإستفهـام)、希望(التمـنى)、期望(الترجّى)、祈求(الدعـاء)、建议(العـرض)、催促(التحضيض)、呼唤(النداء)。
● 命令式陈述句在阿拉伯语修辞中有四种常用的表述方式,即命令式动词、现在式动词前面加表示命令的拉姆(لام الأمر)、命令式动名词和具有命令含义的动词的词根。如:
①    وكلوا و اشربوا حتى يتبيّن لكــم الخيط الأبيض مِـن الخيط الأسود مِـن الفجـر
“ 你们吃,你们饮,直至黎明时天边的黑线和白线截然分明。”(二:187)
②    و لْيوفوا نذورَهــم و لْيطوَّفوا بالبيت العَــتيــق
“ 让他们履行他们的誓言,叫他们围绕那间古老的房子环行。” (二十二:29)
③    عليكم أنفسكم لا يضـرُّكم مَـن ضـلَّّ إذا إهْتَـدَبْـتُمْ
“当你们(有正信者)遵守正道时,别人的迷误不能损害你们… ” (五:105)
④    و بالوالدَيْن إحْساناً
“(你们)应当孝敬父母。” (二:83)
● 禁止(禁戒)式陈述句只是在现在式动词的前面加一个表示禁戒含义的虚词拉姆(لام)即可。如
و لا بأتَلْ أوُلوا الفضـلِ مِـنكم و السعـةِ أَنْ يُؤْتُوا أُولىِ القُرْبىَ و المساكين والمهـاجِرين فى سبيل اللهِ
“你们中生活富裕的人不可以发誓说:永远不周济亲戚、贫穷和那些为主道迁徙者。”(二十四:22)
● 疑问性陈述句一般使用疑问工具词。它除了有询问的意义外,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表示否定、责备、卑视、感叹等含义。
أ تذهب مـعه إلى السوق ؟
你是否和他一起上街?
● 希望性陈述句表示一种愿望,至于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则不是非常重要。一般常用的虚词有:ليْتَ 、 لعـلَّ ,但有时也用هــلْ 、لَوْ 。在此仅举一例。
لعـلّّ الطفولةَ تدوم .
但愿童年永存。
● 期望性陈述句表示事情可能发生,常用的虚词有لعـلَّ 和عسى。如:
عسى تصادفه فى المكتبة .
你可能会在图书馆遇见他。
● 祈求性陈述句表示当事者希望达到某个目的或实现自己的心愿。阿拉伯人(穆斯林)一般只向安拉祈求。例如:
ربِّ هَــبْ لِى حُكْماً و أَلْحِــقـْنى بالصالحيـــــنَ
“(我的)养主啊!求你赐我智慧,求你使我进入行善者的行列。”(二十六:83)
● 建议类陈述句是指当事者以较为委婉的语气征求对方的意见,或者与对方商量某件事是否能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做。常使用的虚词有لَوْ 、أَلا 、أَمـا 等,这些虚词均用在现在
式动词的前面。
لو تسألُ الأستاذ .
你最好去问老师。
● 催促性陈述句是指当事者以平等的身份要求对方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思做某件事情,但与其较为强烈,常用的虚词有لَوْمـا 、لَوْلا 、 ألاَّ 、هَــلاَّ 、ألاَ 等。例如:
لَوْلا تفتحُ النافذة لِيتجَـدَّدَ الهَــواءُ .
你把窗户打开,透透空气。
● 呼唤类陈述句在使用某个呼唤工具词的基础上,要求对方前来。常用的虚词有أ 、أَىْ(近距离亲近的人或物)、أَيا 、هَـيا (远距离的人或物)、يا (通用)。如:
هــيا رجـل الكريم ,آتيتُ إليك لطلب مساعـدة مِنك .
慷慨之士啊,我来是想寻求您的帮助。
非祈使型的非陈述句,实际上是一些特殊的行文格式和具有特定情感的表述的句子。学者们一般情况下不会将这一类型的句子置于修辞的范畴。这里简单地予以介绍,或许有益于学习阿拉伯语。其包含有感叹(التعـجب)、褒贬(المدح والذمّ)、起誓(القسم)等。
● 感叹句是一种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句子,在阿拉伯语中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例如:
①    مـا أَثْمَـنَ الهَـدِيَةَ !
多昂贵的礼物啊!
②    أعْـذِبْ بمـاءِ النيلِ !
尼罗河的水真甜!
③    سبحان الله ! لا تعـرفُه و هــو رجل مشهـور فى هذا المـجال !
主啊!你竟然不认识这个领域里赫赫有名的人!
④    يا لكَ طالباً ! ( اَوْ مِنْ طالبٍ )
你真是一名好学生!
⑤    شـدّمـا نفخَرُ بإنجازاتنا !
我们为我们的成就而感到多自豪啊!
● 褒贬句是当事人对某件事或者某个人进行的的个人性评判。褒贬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褒奖( نِعْـمَ \ حـبّذا)和贬斥( بِئْسَ \ لا حبَّذا)。例如:
①    نِعْـمَ ( حبَّذا ) الإقْتِصاد و التدْبيرُ .
勤俭节约是好样的。
②    بِئْس ( لا حبَّذا ) خلقاً الكذْبُ .
说谎不是好品质。
● 起誓句是阿拉伯人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句型,其目的是为了消除对方对此事的
疑虑,或者以引起对方对此事的注意和重视。例如:
①    أُقْسِمُ باللهِ لَننْتـَصِرَنَّ آجـِلاً أو عـاجلاً .
凭安拉起誓,我们迟早会取胜的。
②    واللهِ إنَّ عَــملنا عَـظيمٌ .
真的,我们的工作是伟大的。
③    ببصرى ,قابلتُه قبل قليلٍ .
说良心话,我刚遇见了他。

第二节    辞巧学

辞巧学(عــلْمُ البيــانِ)在阿拉伯语修辞中研究的是如何通过各类修辞方式,形象、生动、具体地表达一种思想和一种情感。恰当地使用辞巧修辞,可以使语言的表达避免空洞、枯燥及呆板的不佳“语境”,给读者或听者一种鲜明深刻的印象。辞巧修辞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借喻、借代、转义和夸张等手法。这五种修辞方法中,有的是从两种事物中找出相似点,通过比较,用具体的事物表明或说明抽象的事物,并用艺术的手法描述具体的事物(如用比喻、借喻);有的是从相关的两个事物中,选择具体的、直观的事或物来替代抽象的、感观的事或物(例如借代、转义);还有的是有意对某事或某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办法,以达到突出其某些特征,引起人们的注意,或希望能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如夸张)。不论使用那一种修辞方法,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使语言的表达形象、生动。也有学者把辞巧修辞称作为“形象修辞”。

一 、比喻(التَّشْبــيهُ) 比喻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指的是用一定的语言形式,将具有相似之处的不同事物联系起来,用其中的事物甲说明、描写事物乙。比喻中,被比喻的事物或某现象叫“本体(الْمُشَــبَهُ)”;用来作比喻的事物或某现象叫“喻体(الْمُشَــبَهُ بِهِ)”;联系本体和喻体,表明比喻关系的词或词语被称为“比喻词(أداة التَّشبِــيهِ)”;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叫“相似点(وَجْهُ الشَـّبَـهِ)”。本体、喻体、比喻词和相似点是阿拉伯语修辞中比喻的基本组成成分。在比喻中,本体和喻体是两个比不可少的要素;而比喻词和相似点有时候可以省略。
在阿拉伯语修辞中常见的比喻词有:
1.虚词:الكـاف 和كـأنَّ 。
3.    名词:مِثْل , شَبَه ,شَبِيه ,مُمـاثَــل 等。
4.    动词:يُشْبِهُ , يُشـابِهُ ,يُمـاثِلُ ,يُضـارِعُ يُحـاكِى 等。
5.    短语: بِمِثـابَةٍ , بمَنْزِلَةٍ 等。

(一)比喻种类
1.有比喻词的比喻,也称明喻(التَّشْبــيهُ الْمُرْسَــل)。这种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同时出现,而且比喻词也存在。如:
ثـمَّ قَــسَتْ قُــلُوبُهُــمْ مِــنْ بَعْــدِ ذلِكَ فَـهِــىَ كَالْحِــجـَارَةِ أَوْ أَشَــدُّ قَــــسْوَةً
“从此以后,你们的心变得像石头一样硬,或比石头还要硬…”(二:74)
在这一段经文中,“本体”——你们的心(قُــلُوبُهُــمْ);“喻体”——石头(比石头还硬)(الْحِــجـَارَةِ أَوْ أَشَــدُّ قَــــسْوَةً);“比喻词”——像(كَ);该比喻中没有相似点。

يوم تكـون السمـاءُ كالمُـهْـلِ و تكـون الجبـالُ كالعِــهْنِ
“在那日,天像溶洞,山像采绒。”(七十:8--9)
在这一段经文中,“本体”——天(السمـاءُ),山(الجبـالُ);“喻体”——溶洞(المُـهْـل),采绒( العِــهْنِ );“比喻词”——像(كَ);该比喻中的相似点被省略了。
النَّــاسُ كـــأسْنـانِ الْمُــشْطِ فى الإِسْتَــواءِ .
人们像梳子的齿一样平等。
在这个例句中,比喻修辞的四个基本要素齐全,没有缺少的。该例句是一个标准的符合比喻修辞理论的例证。“本体”——人( النَّــاسُ);“喻体”——梳子的齿(أسْنـان الْمُــشْطِ);“比喻词”——像(كاف);“相似的”——平等(الإِسْتَــواءِ)。
2.省略比喻词的比喻,也称隐喻(التَّشْبــيهُ الْمُؤَكَّــدُ)。这种比喻直接把喻体说成本体,不使用喻体。从表面上看,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不明确,实际上两者之间有一种内含的比喻关系。如:
أنــتَ نــَجْم ٌ فى رَفْعَـةٌ وضِياءٌ .
你是星辰,高远又明亮。
这个例子中,“本体”——你( أنــتَ);“喻体”——星辰(نــَجْم);“相似点”——高远又明亮( رَفْعَـةٌ وضِياءٌ)。省略比喻词。
هُــوَ بَحْــرٌ فى السَّمـــاحةِ .
他(像)大海一样宽宏大量。
这个例子中,“本体”——他(هُــو َ);“喻体”——大海(بَحْــرٌ);“相似点”——宽宏大量(السَّمـــاحةِ )。比喻词被省略了。
3.    有相似点的比喻,又称详喻(الْمُفَــصَّل التَّشْبــيهُُ)。如:
الْعــالِمُ سِراج أُمَّتِــهِ فى الهِــدايَةِ و تَبْدِيــدِ الظَّــلامِ .
学者是民族的夜明灯,为其指明正路,驱散黑暗。
这个例子中,“本体”——学者( الْعــالِمُ);“喻体”——民族的夜明灯(سِراج أُمَّتِــهِ);“相似点”——为其指明正路,驱散黑暗(الهِــدايَةِ و تَبْدِيــدِ الظَّــلام)。比喻词没有出现。
أَنْـــتَ كاللَّيْثِ فى الشَّجَــاعةِ والإقْـــدامِ والسَّيــْفِ فى قِــراعِ الْخُطُــوبِ .
你像雄狮一样勇猛刚毅,像利剑一样犀利锋芒。(56)
这个例子中,“本体”——你( أَنْـــتَ);“喻体”——雄狮(اللَّيْثِ)、利剑(السَّيــْف);“相似点”——勇猛刚毅(الشَّجَــاعةِ والإقْـــدامِ)、犀利锋芒(قِــراعِ الْخُطُــوبِ)。比喻词被省略了。
4. 省略相似点的比喻,也称为略喻(التَّشْبــيهُُ الْمُجْــمَـلُ)。如:
الْحَــديثُ الْمُــمْتِعُ مِثْــلُ نــَغَــمِ الأَوْتَــارِ .
动人的话语恰似琴弦上的旋律。
这个例句中,“本体”——动人的话语( الْحَــديثُ الْمُــمْتِـــــعُ);“喻体”——琴弦上的旋律(نــَغَـــــمِ الأَوْتَــارِ);“比喻词”——恰似(مِثْــلُ)。没有出现相似点。

الْبُحَــيْرَةُ كَمِثْــلِ الْمِــرْآةِ الصَّــافِيَةِ .
湖面犹如镜子一般明亮。
这个例句中,“本体”——湖面( الْبُحَــيْرَة);“喻体”——明镜(الْمِــرْآةِ الصَّــافِيَةِ );“比喻词”——恰似(كَمِثْــلِ)。相似点被省略了。
4.    比喻词和相似点都被省略的比喻,也叫强喻或隐略喻(التَّشْبــيهُُ الْبَلِيـغُ)。如:
يَأَيُّــهَــا النَّبِىُّ إِنَّــا أَرْسَــلْناكَ شَــاهِـداً ومُبَشِّـــرا ونِذِيــرا و داعِــيا إِلى اللهِ بِإِذْنِــهِ
وَسِــراجــاً مُنِــيراً
“先知啊!我确已派遣你为见证者,报喜者,警告者,为奉安拉之名而召人于安拉者,为灿烂的明灯”( 三十三:45---46)
这两段经文中,只有本体和喻体,比喻词和相似点被省略了。“本体”——先知(穆罕默德)(النَّبِىُّ);“喻体”——灿烂的明灯(سِــراجــاً مُنِــيراً)。
كـان أخِى شَجَـرًا لا يُخْلَــفُ ثَمَرُهُ , وَبِحْـرًا لا يُخـافُ كَــدَرُه .
我的兄弟当时就是硕果累累的果树,风平浪静的海洋。
这个例子中,只出现了本体和喻体,比喻词和相似点都被省略了。“本体”——我的兄弟(أخِى);“喻体”——硕果累累的果树(شَجَ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رًا لا يُخْلَــفُ ثَمَ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رُهُ)、风平浪静的海洋(َبِحْ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رًا لا يُخـافُ كَ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دَرُه)。
在阅读时,我们发现阿拉伯语修辞中比喻句的喻体往往以多种语法形式出现在读者的面前,特别是比喻词被省略之后。如何正确地理解这些句子,需要认真地阅读、仔细地品味,才可以从中获益。《阿拉伯语修辞》(余章荣主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年)一书的第146--153页有较为详细的论述,现摘抄其中的几例与大家共同分享。请看:
أنــا البحـــرُ فى أحشــائــه الدَّرُّ كــامِــنٌ .
我(阿拉伯语)是蕴蓄着珍珠的大海。
这个例子中的喻体“大海”,在句子里位于“述语”的语法地位。
إنَّ مصـادِرَ التَّــلَــوَّثِ كثيرة و متنــوَّعــة , تُحِِيــطُ بحيــاة النَّــأسِ إحــاطةَ السَّــوارِ بالمَعْــصُمِ .
污染源多种多样,犹如手镯套着手腕一样包围着人们的生活。
这个例子中的喻体“手镯套着手腕”,可以理解为情景比喻――手镯套着手腕般的包围情形。在句子中处于“状语”语法地位。
لَــهُ جَرْأةُ الأَسَـــدِ .
他有狮子般的勇气。
这个例子的喻体是“狮子”,处于正偏组合的偏次。
ثــمَّّ أسمــعُ ضحكــتك الفضِّيَّةِ .
后来我听到你银铃般的笑声。
上例中的喻体“الفضِّيَّةِ”是定语,修饰“你的笑声(ضحكــتك)”。
(二)较为复杂的几种比喻
1.情景比喻(تشْبيهُ التَّمْثِيــلِ)。这种比喻旨在说明本体和喻体在某中情形或者现象上相像或者相似。例如:
① وَ اضْــرِبْ لَــهُــمْ مَّثَــلَ الْحَيــاةِ الدُّنْيــا كَمــاءٍ أَنْزَلْــناهُ مِــنَ السَّمــاء فَاخْــتَلَــطَ بِهِ
نَبــاتُ الأَرْضِ فَأَصْبَــحَ هَشِــيماً تَذْرُوهُ الرِّيــاحُ …
“你为他们打一个比方:今世的生活,犹如我从云中降下雨水,植物得雨,就蓬勃生长,继而零落,随风飘散。…”(十八:45);
② إعْــلَمُـــوا أَنَّمَـا الْحَيَــاةُ الدُّنْيــا لَعِــبٌ وَ لَهْــوٌ وَ زِينَةٌ وَ تَفَــاخُــرٌ بَيْنَــكُمْ وَتَكــاثُرٌ فى
الأَمْــوالِ و الأَوْلادِ كَمَثَــلِ غَــيْثٍ أَعْجَــبَ الْكُــفَّـارَ نَبَـاتُهُ ثُــمَّ يَهِيــجُ فَتَـــــراهُ مُصْفَــرَّا ثُـــمَّ يَكُــونُ
حُــطامــاً وَ فى الأَخِــرَةِ عَــذابٌ شَــدِيدٌ وَ مَغْفِــرَةٌ مِّــنَ اللهِ وَرِضَــوانٌ وَمَـــــــــا الْحَيــاةُ الدُّنْيــا إِلاَّ
مَــتـاعُ الْغُــــــرُورِ
“你们应当知道:今世的生活,只是游戏、娱乐、点缀、矜夸,以财产和子孙的富蔗相争胜;譬如及时雨会使田苗滋长,农夫见了非常高兴,之后田苗枯槁,你看它变成黄色,继尔零落。在后世有严厉的刑罚,也有从安拉(那里)发出的赦宥和喜悦;今世生活,只是欺骗人的享受。”(五十七:20)
③ مَــثَــلُ الذِّينَ يُنْفِــقُون أَمْــوالَهُــمْ فى سَبِيــلِ اللهِ كَمَــثَلِ حَبَّــةٍ أَنْبَـتَتْ سَبْــعَ سَنــابِلَ
فى كُــلِ سُنْبُلَــةٍ مِــائَةُ حَــبَّةٍ وَ اللهُ يُضَــاعِفُ لِِمَــنْ يَشَــاءُ و اللهُ واسِــعٌ عَــليمٌ
“为主道而施舍财产的人,犹如[一个农夫,播下]一粒谷种,长出七个穗,每个穗结一百颗谷粒。安拉[会]加倍报酬他所意欲的人,安拉是宽大的,是全知的。”(二:261)
④ وَ مَــثَــلُ الذِّينَ يُنْفِــقُون أَمْــوالَهُــمُ ابْتِغَــاءَ مَــرْضَــاتِ اللهِ وَ تَثْبــيتاً مِّــنْ أَنْفُــسِهِــمْ
كَمَــثَــلِ جَنَّــةِ بِرَبْــوَةٍ أَصّــابَهَــا وابِــلٌ فَــآتَتْ أُكُــلَهَــا ضِــعْفَــيْـــن ِ فَــإن لَّــمْ يُصِــبْهَ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ا
وابِــلٌ فَطَ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لٌّ واللهُ بِمَــا تَعْــمَلُــونَ بَصِيــرٌْ
“施舍财产以求安拉喜悦并确定自身信仰的人,譬如高原上的园圃,它获得了大雨,便[会]加倍结果。如果得不到大雨,小雨也足以滋润。安拉是明察你们的行为的。”(二:265)
⑤  مَّثَــلُ الّذِينَ كَفَــرُوا بِرَبِّــهِمْ أَعْــمَــالُهُــمْ كَرَمَــادٍ اشْتَــدَّتْ بِهِ الرِيحُ فى يَوْمٍ عَــاصِفٍ
لا يَقْدِرُونَ مِــمَّـــا كَــسَبُـــوا عَــلَى شَيْءٍ ذَلِكَ هُــوَ الضَّلالُ الْبَعِــدُ
“不信安拉者,他们的‘善功’像一堆尘土[一样],在暴风之日,[会]被狂风吹散,他们对于自己的所谋求的,不能获得一点报酬。这确是深深的迷误。”(十四:18)
⑥ مَــثَـــلُ الّذِينَ اتَّخَــذَوا مِــن دُونِ اللهِ أَوْلِياءَ كَمَــثَلِ الْعَــنْكَبُــوتِ اتَّخَــذَتْ بَيْتــاً وَ إِنَّ أَوْهَــنَ
الْبُيُــوتِ لَبَيْتُ الْعَــنْكَبُــــوتِ لَــوْ كَــانُــوا يَعْــلَمُ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ون
“有些人,舍安拉而寻求别的监护者,他们[的行为]譬如蜘蛛造屋,最脆弱的房屋,确是蜘蛛的房屋。假如他们知晓这个道理,[就不会崇拜偶像了]。(二十九:41)
⑦ مِــثْــلُ الْمُــؤْمِــنِيــنَ فى تَوادِّهِــمْ و تَراحَمِــهِمْ و تَعَــاطَــفِهِــمْ كَمَــثَــلِ الْجَسَــدِ إِذا اشْتَكَى
مِـنْهُ عَــضَوٌ تَداعَــى لَــهُ سَــائِرُ الْجَسَــدِ بالسَّــهَــرِ و الْحُــمَّــى .
信士们相亲相爱、相敬相怜,犹如人体上若有一肢不适,人的全身都发烧、难眠。(圣训)
⑧ الْمُتـــــَرَدِّدُ فى الأُمُ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ورِ يَجْذِبُــهُ رَأَىٌ هُــنـا و هُـــنـاكَ كَرِيشَــــةٍ فى مَهَــبِّ الرِّيحِ
لا تَسْتَقِــرُّ عَــلَى حَــالٍ .
处事优柔寡断者被忽左忽右的想法所左右,就像处在风口的羽毛那样
摇摆不定。
上面8(1---8)个例子中,本体与喻体所比喻的事均为单一整体性,其相似点说明的是某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的具有同一个属性或特性(صــفَّــــــة)的总合。类似这样的比喻学者们称其为“单相似点情景比喻(تَشْبِيهُ غَيْــر التَّمْثِيـل)”,简称“单相喻”。也就是说,单相似点情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所描述的都是某一事物的单一方面,简单明洁。
⑨ مَــثَلُهُــمْ كَمَــثَلِ الذِى اسْتَــوْقَــدَ ناراً فَلَــمَّــا أَضَــاءَتْ مَــا حَــوْلَهُ ذَهَــبَ اللهُ بِنُــورِهِــمْ
وَتَرَكَــهُــمْ فى ظُلُمــاتٍ لاَّ يُبْصِــرُونَ صُــمُّ بُكْــمٌ عُــمْىٌ لا يَرْجِعُــونَ أَوْ كَــصَيِّبٍ مِــنَ السَّمـــــــــأءِ
فِيه ظُلُمــاتٌ و رَعْــدٌ وَ بَرْقٌ يَجْعَــلُــون أَصَــأبِعَــهُــمْ فى آذانِهِــمْ مِ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ن الصَّـواعِ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قِ
حَــذَرَ الْمَــوْتِ وَ اللهُ مُــحِيطٌ بالْكَــافِرِي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نَ
“他们譬如燃火的人,当光照亮了他们的四周的时候,安拉把他们的火光拿去,让他们在重重黑暗中,什么也看不见。[他们]是聋的、是哑的、是瞎的,所以他们执迷不悟。或者遭遇倾盆大雨者,雨里有重重黑暗,又有雷和电,他们恐怕震死,则用手指塞住耳朵,以避疾雷。安拉是周知不信道的人们的。”(二:17--19)
⑩ وكَــــأنَّ الْهِــــلالَ نُــون لُجَــيْنِ غَــرَقَتْ فى صَحِيــفَةٍ زَرْقَــاءَ .
新月犹如银鱼在蓝天里遨游。
上面两个(9---10)例子的本体和喻体都是以事物的整体形象出现的,而其相似点具有被描述事物的诸多特性。学者们把类似的比喻称为“多相似点情景比喻(تَشْبِيهُ التَّمْثِيـل)”,简称“多相喻”。例⑨中的相似点:他们处在重重黑暗中,什么都看不见;他们
处在雷电交加的时刻,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用手指塞住耳朵;他们又聋又哑,还瞎。例⑩中的相似点:蓝色的(天空)里存在白(银)色的(鱼)。
2.引喻(التَّشْبِــيهُ الضَّمْنِــــىُّ)。引喻在字面上没有比喻词和相似点,但它的两个主要部分——本体和喻体在内容上咋看也没有联系,如果仔细一推敲,就会发现其中隐含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且本体和喻体一般情况下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57) 在引喻中,本体需要说明一个现象或道理,而喻体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道理或常见现象,来作为本体事理的解释和证明。例如:
قُـــلْ مَــنْ رَبُّ السَّــمـاواتِ و ألأَرْضِ قُـــلِ اللهُ قُـــلْ فَـــاتَّخَــذْتُـــمْ مِــنْ دُونِــهِ أَوْلِياءَ لا
يَمْلِــكُــون لأَنْفُــسِهِــمْ نَــفْعـــــاً و لا ضّـــراً قُــــلْ هَـــلْ يَسْتَـــوِى الأَعْــمَى و البَصِيــرُ أَمْ هَـــــــلْ
تَسْتَـــوِى الظُّـــلُمَـــاتُ و النُّـــــــورُ
“你说:‘谁是天地的主宰?’你说:‘安拉!’你说:‘难道你舍安拉而把那些不能自主祸福者当作保佑者吗?’你说:‘盲人与瞎子是一样的吗?黑暗与光明能等同吗?’…”(十三:16)
这段经文先提出问题“谁是天地的主宰?”,紧接着予以回答“安拉!”;“不能自主祸福者可以护佑(你们)吗?”。之后又用形象的比喻“盲人与瞎子、黑暗与光明能等同吗?”来论证正信和伪信者的本质区别。
قــال أَبــو الطيـــبِ : مَــنْ يَهُــنْ يَسْــهُــلُ الهَــوانُ عَــلَيْهِ مـا لِجُــرْحٍ بِمَيِّــتٍ إيـــلام .
艾卜•塔伊布说:“贱者安与受辱,僵尸不觉疼痛”。
此例的第一句是本体,第二句是喻体。用喻体“僵尸、死人(ِمَيِّــتٍ إيـــلام)”来比喻那些卑贱者;“辱骂和讽刺”对于卑贱者来说,不痛不疼,毫无知觉。(58)
3.倒喻(التَّشْبِــيهُ الْمَقْلـــوبُ)。这一种比喻是把本体和喻体的次序倒置而为,旨在强调本体。例如:
كَــأَنَّ المَــاءَ فى الصَّـــفاءِ طِبَـــاعُــهُ و النَّسِيــمَ فى الرِّقَّــةِ أَخْـــلاقُـــهُ .
微风像他的性格一样温柔,清水犹如他的品质一样纯洁。
在这个比喻中,用“微风”比喻“他的性格”,用“微风的温柔(النَّسِيــمَ فى الرِّقَّــةِ)”来形容他的性格;用“清水”比喻“他的品质”,用“纯洁、清澈的水(المَــاءَ فى الصَّـــفاءِ)”来形容他的品质。将本体和喻体颠倒过来说明,具有强烈的夸张意味。
ســارتْ بِنـا السَّفِينَةُ فى بَحْــرٍ كَــاَنَّــهُ جَــدْواكَ , وقَــدْ سَــطَعَ نُــورُ الْبَدْرِ كَــاَنَّــهُ جَمــالِ مُحَيَّــاكَ .
自由驰骋在大海里的船舶婉如驶进了你坦荡的胸怀;闪耀光芒的圆月犹如你俊美的容颜。
这个比喻中,用“大海(بَحْــر)”比喻“你坦荡的胸怀(جَــدْواكَ)”;用“闪耀光芒的圆月(سَــطَعَ نُــورُ الْبَدْرِ)”比喻“你俊美的容颜(جَمــالِ مُحَيَّــاكَ)”。本体是“你坦荡的胸怀”和“你俊美的容颜”,而喻体则是“大海”和“闪耀光芒的圆月”。在具体的修辞运用中,将喻体提到本体的前面,进一步突出和强调了本体。
4.借喻(الإسْتِعَــارةُ)。借喻是阿拉伯语修辞中一种特殊的修辞表现形式,一般情况下,它省略了比喻词和比喻双方(指本体和喻体)中某一方的一种比喻。也称为“借代或喻借(比喻性借代)”。
在阅读这种比喻时,读者必须紧紧扣住上下文的特殊语境,决不能按照句子的本义或字面意思去理解,还应当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换句话说,这种类型的比喻就是不直接说出所要叙述的人或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它有关的人或事来称代它。其意义就发生了变化,例如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这个例子中的“袁世凯”实际上是一个借代,或者说转义,即——“银圆” (59) 。(民国时期政府发行的一种硬通银质货币,因其上面铸有民国临时总统袁世凯的头像而有名)。
فَــاَمَّــا الذِّيــنَ آمَنُــوا وَ عَــمِــلُــوا الصَّــالِحَــاتِ فَيُــدْخِــلُهُــمْ رَبُّــهُــمْ فى رَحْــمَتِــهِ
“至于信道且行善者,他们的养主会使他们进入他(安拉)的恩泽中,…”(四十五:30)。
这里的“恩泽(رَحْــمَتِــهِ)”实际指的是“天堂,或天园(الجــنَّة)”,其意义发生了转化,但两者(恩泽和天堂)有本然的联系。
借喻的种类:根据比喻基本要素在句子中出现与否,借喻可以划分为以下不同的的种类。
(1)明借喻( الإسْتِعَــارةُ التَّصْرِيحِــيَّةُ)和暗借喻(الإسْتِعَــارةُ المَكْنِــيَّةُ)
①    明借喻,是指出现“喻体”的比喻。例如:
كِــتَــابٌ أَنْزَلْنــاهُ إِلَيْــكَ لِتُـــخْــرِجُ النَّــاسَ مِــنَ الظُّلُمَــاتِ إِلَى النُّــورِ بِإِذْنِ رَيِّهِ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مْ
إِلَى صِراطِ الْعَزِيــزِ الْحَمِيــــــدِ
“[这是]一部经典,我把它降示于你,以便你奉你的养主的命令而把众人从重重黑暗中引入光明。”(十四:1)
这个例子中的“黑暗(الظُّلُمَــاتِ)”借喻“迷途(الضَّــلال)”;“光明(النُّــور)”借喻“正道(صـــراطُ الْمُسْتَــقِيم)”。
واللهُ أَنْبَــتَكُــمْ مِّــنَ نَبَــاتــاً
“安拉使你们从大地生长出来。”(七十一:17)
这个例子中的“生长(أنْبَت)”借喻“创造,造化(خَــلَقَ)”。

② 暗借喻,是指在借喻中不直接出现“喻体”,而出现跟喻体有关的的词语的比喻。例如:
وَ قَــضَى رَبُّــكَ أَلاَّ تَعْــبُــدُوا إِلاَّ إِيَّــاهُ وَ بِالْـــوالِــدَيْنِ إِحْــسَـــانًــا إِمَّــا يَبـــــــْلُــغَـــنَّ
عِــنْدَكَ الْكِبَــرَ أَحَــدُهُــمـا أَوْكِــلاَهُــمـا فَــلاَ تَــقُــل لَّــهُــمـا أُفٍّ وَ لاَ تَنْــهَــرْهُــــمـا وَقُـــل لَّــهُــمـا
قَـــــوْلاً كَرِيـــمًــا وَاخْفِــضْ لَــهُــمـا جَنَـــاحَ الذُّلِّ مِــنَ الرّحْمَــةِ وَقُـــل رَّبِّ ارْحَــمْهُــمـا كَمـــا
رَبَّ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يانِ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ى صَغِي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رًا
“你的养主曾命令说:你们应当只崇拜他(安拉),应当孝敬父母。如果他们中的一人或两人在你的堂上达到老迈,那么,你不要对他俩说:‘呸!’,不要喝斥他俩,你应当对他俩说有礼貌的话。你应当必恭必敬地[用翅膀]服侍他俩,你应当[向安拉祈求]说:我的养主啊!求你怜悯他俩,就像我年幼时他连养育我那样。”(十七:23--24)
在这一段经文里出现了一个词“翅膀(جَنَـــاحَ)”,这个物体本应不属于人类所有,而是飞禽的“特产”;只有年长的飞禽在保护年幼的飞禽时才用“翅膀”,这是飞禽的本性。而在这里以此“借喻”表明孩子们照顾年迈的父母的时候应当使用一种“爱和仁慈”的方法,以符合人类生存的天性和本性。(60)
(2)强借喻(الإسْتِعَـارةُ المُرَشَّحَةُ )、弱借喻(الإسْتِــعَـارةُ المُجَــرَّدةُ)和简单借喻(الإسْتِــعَــارةُ المُطْلَــقَةُ )。
① 强借喻(الإسْتِعَـارةُ المُرَشَّحَةُ ),是指在借喻中不论喻体是否出现,都用与“喻体”有关的词语来进行描写。这种比喻在使用的过程中,完全按照“喻体”的特征来描写“本体”,使人几乎忘记了本体的特性,其修辞效果更强烈,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اُولاَئِــكَ الذِّينَ اشْتَــرَوُا الضَّــلالَةَ بِالْهُـــدَى فَمَــا رَبِحَت تِّــجـارَتُــهُــمْ وَ مَــا كَــانُــوا مُهْــتَــدِينَ
“这等人,以正道换取迷误,所以他们的交易未获利,…”(二:16)。
这段经文形象地用商业行为的惯用手法,表述了那些“以正道换取迷误”者——没有获得丝毫的利润,便于人们理解。

②    弱借喻(الإسْتِــعَـارةُ المُجَــرَّدةُ),是指在借喻中不管喻体是否出现,都需要用与“本体”有关的词语进行描述的一种比喻。例如:
كــان فُــلانٌ أَكْتَــب َالنَّــاسِ إذا شّـــرِبَ قَــلَمُــهُ مِـتنْ دَواتِـتهِ , وَ غَــنَّــى فَــوْقَ قِـرْطاسِــهِ .
某人的笔一旦在墨瓶中饱饮,在(白)纸上歌唱,就是最擅长写作的人。
这里用拟人化的描写手法将人的“饮”和“唱”的本性用在了描写笔上,而且诗中的“墨
瓶”和“白纸”与“本体——笔”有一定的联系。

③ 简单借喻(الإسْتِــعَــارةُ المُطْلَــقَةُ ),是指借喻中与本体或喻体相关的描述均不出现,而只有借喻的本体或喻体,或者借喻的上下文的一种比喻。例如:
إِنَّــا لَمَّــا طَغَــى الْمـاءُ حَــمَلْنــاكُــمْ فى الْجَــارِيَةِ
“当大水泛滥的时候,我让他们乘船。”(六十九:11)
这段经文中,只有“我使他们在船上(حَــمَلْنــاكُــمْ فى الْجَــارِيَةِ)”。再没有其它描述。(61)
(3)    情景借喻(الإسْتِعَــارةُ التَّمْثِيلِيَّةُ)。情景借喻中用作借喻的不是一个词汇,而是一个句子,这个句子说明一个情景或一个道理;在特定的上下文语境中,用这类句子来比喻与之有关或相似的事理。在阿拉伯语谚语或成语中,其“本义”与“转义”之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阿拉伯语谚语或成语是最好的情景借喻的例证。如:如果要向某人提议说,盖房子前一定要筹集足钱财,就说:

(56) 同(52) P18.
(57)同(51)P28.
(58)同(51)P47-48.
(59)同(48)P201-202.
(60)同(50)P52.
(61)同(52)P89。
(62)同(52)P98.
(63)同(52)P52-59.


قَـــــبْلُ الرِّمــاءِ تُــمْـــلأُ الكَــنـائــــــــــِنُ .
( إذا قُلْتَ لِمَـنْ يُريدُ بَنَـاءَ بَيتًـا مثَلاً قَبْلَ أَنْ يَتَوافِرُ لَدَيْهِ المــالُ )
“射箭以前要装满箭囊”。(62)
عَــاد السَّيْــفُ إلَى قِــرابِهِ , وَ حَـــلَّ اللَّيْثُ مُنِيـعَ غَـــــابِهِ .
( لِمُجَـــاهِــدِ عَــاد إلَى وَطَنِــهِ بَعْــدَ سَــفَــــر)
宝剑归鞘,猛虎还林。
إذا رَأيتَ نُبوبض الليثِ بارِزَةً فلا تَظُنَّــنَّ أنَّ الليثَ يَبْتَســمُ .
如见狮子锋牙显,莫当此兽笑颜开。
ومَـــنْ يَــكُ ذا فـم مُـــرٍّ مَــريض يَجِــدث مُــرًّا بِه المــاء الـــزلال .
病人口苦无奈何,甘泉尝来也道苦。
(4) 如果视借代中借代词是否是原生名词,还将借代划分为原生喻借(الإسْتِعَــارة الأصْلِيَّــةُ)和附生喻借(الإسْتِعَــارة التَّبَعِيَّــةُ)。
سـمِـــعْـــــنـا قُــسًّــا يَخْطِــبُ .
我们听了大演说家的演讲。
该例证中出现的“قُــسًّــا”一词,是一位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演说家,其全名是古苏•萨伊德(قُــسُّ بِــنْ سَــاعِــدَة)。在这个例句中用古苏(قُــسًّــا)代替“著名的演说家”,而且这个词是一个原生名词,所以类似这样的借代被称为原生喻借。
وَلَــمَّـــا سَكَــتَ عَــنْ مُــوسَى الْغَــضَـــبُ أَخَــذَ الأَلْــواحَ وَ فى نُسْخَــتِهَــا هُــدَى و رَحْمَــةٌ
لِلَّذِيــنَ هُــمْ لِرَبِّـــهِــمْ يَرْهَـــبُـــون
“穆萨怒气平息后把法版拾了起来。对于敬畏者,法版里有引导和恩慈。”(七:154)
这段经文出现的“سَكَــتَ”一词,是一个标准的三母简式动词,也是一个派生词;而不是原生名词。所以类似这样的借代被称为附生喻借。

(三)比喻的修辞作用
① 说明事理,阐明哲理。即用明白的、简单的感性事物来说明生疏的、复杂的理性的事物。这样可以使说明和叙述生动、具体、形象,紧紧围绕本体和喻体两个方面展开,说明本体的程度。
إِنَّــــمـا مَثَــلُ الْحَيَــاةِ الدُّنْـيا كَــمـاءٍ أَنْـزَلْنَـاهُ مِــنَ السَّــمـــاءِ فَــاخْتَــلَطَ بِـــهِ نَبَــاتُ الأَرْضِ
مِــمَّـا يَأْكُــلُ النَّــاسُ و الأَنْعَــامُ حَتَّــى إِذا أَخَــذَتِ الأَرْضُ زُخْرُفَهَــا وَ أَزَّيَّنَــتْ وَ ظَــن    َّ أَهْــلُهَــــــــــا
أَنَّهُــمْ قَــادِرُونَ عَــلَيْهَــا أَتَــاهَــا أَمْــرُنَــا لَيْــلاً أَ وْ نَــهَــارًا فَجَــعَــلْنَـاهَــا حَصِيــدًا كَــأَنْ لَــمْ تَغْــــنَ
بِالأَمْــسِ كَــذالِــكَ نُفَــصِّــلُ الآيَــاتِ لِقَــوْمٍ يَتَــفَــكَّــــرُونَ
“今世的生活,就像是从云中降下的雨水,能使人和牲畜可以享用的地里的禾苗繁茂,直到田地(像)穿上盛装,打扮的很美丽,(此时)农夫猜想自己可以获得丰收的时候,我的命令在黑夜或者白昼降临到那些田地,(我)使五谷只留下些茬儿,仿佛新近没有种过庄稼一样。我为能思维的民众这样解释许多迹象。”(十:24)
这段经文将“今世的生活”形象的比喻为“绿绿发青的庄稼、颗粒饱满、丰收在望、突然天灾降临,化为乌有。”,说明“在望的美景”不是成功的标志,“暂时的喜悦”不会迎来最终的满意,“居安思危”是每一个人应该经常开启的理智之窗。用简单的、明了的事例阐明了寓意深刻的哲理,耐人寻思。
② 刻画形象,突出或强调重点。从本体和喻体的外部形态入手,来描述人或者事物,尽量刻画和突出其的某一方面的特征,给读者较深的印象或刺激对所刻画人物或事件的联想,说明本体的具体情况。
下面这个例证援引自《阿拉伯语修辞》(余章荣主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年)第164--165页。例句中描述的是一位很有特色的“谢里夫大叔”,请看:
كــان الشيـخ شــريــفٌ رجــلاً فى الخـامِسَة و الأَرْبَعِيــنَ أوْ اَقَــلَّ سَنَةٍ أو ْ سَنـــَتَيْ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نِ ,
نَــحِيـفًـا مَــمْصُــوصًــا كَـعَــوْدِ القُصْــبِ ... طـويـلاً كَنَــخْلةٍ لا تَثْمَــرُ .
谢赫谢里夫的年龄在四十岁左右,又瘦又干,跟甘蔗似的;细高的身材,像不结果实的枣椰树。
这个例子,用“甘蔗”和“不结果实的枣椰树”分别比喻谢里夫的“干瘪”与“瘦高”,形象至极。读者或者听者单从这个描述就可以想象谢里夫的“瘦”和“高”。
③ 感情色彩的表露,引起读者的注意。一般情况下,以不同感情色彩来描述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人,会使读者或听者对其产生效果迥然不同的印象。常见的表述有嘉奖或者贬斥。旨在肯定本体的实际情况。
مــددْتَ يَـــدَيْكَ نَحْــــوَهُــمْ احْتِـــفَـاءً كَــمَــدََّهُــمـا إِلَيْــهِــمْ بالْهِــبَــاتِ
( قـال أبو الحسن الأنبارى فى مصلوب .[ و هـو أحــد الشعــــراء المجيــدين عـاش فى بغـــــداد
و توفى سنة 823 هــ] )
你的双手大方地伸向人们,恰似给他们分发你的馈礼。
这里描述的是一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的的情形,双手自然大方地伸向四周;而此刻或许也有许多人围在这里观看,作者形象地把这一情形比喻为“慷慨地向人们馈赠礼物”。其中不凡有褒奖的意味。
و تفْتــح ُ --- لا كـانتْ ---- فمــا لَوؤ رأيتَهُ تَــوَهَّــمْتَــهُ بابًــا مِــنَ النارِ يُفْتَــحُ
( قـال أعْــرابِى فى ذم إمْرَأتِــهِ )
如果您看见她的嘴一张,一定会以为通向地狱的大门已被开启。(63)
这句诗描写的是作者极其厌恶他的妻子喋喋不休、不知疲倦的嘴,用“被开启的通往地狱的大门”来形容是,其中的贬义不言而谕。
④ 通过说明本体的某种可能性,引发读者或听者对所描述事物或人的进一步联想。请看余章荣的《阿拉伯语修辞》(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年)的第167页的例句:
عَيْنَــاك غَـابَتـا نَخِيل سضــاعة السحــر أوْ شُرفـتـان راح ينأى عَنْــهـمــا القــمــر
(姑娘)你的眼睛是黎明时分的椰林 还是月光失去时的阳台?
将姑娘的双眸视为“黎明时分的椰林”和“月光下的阳台”,使人们的遐想可能会超过空间和时间的界限。

(四)比喻的应用原则
一要贴切,即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要贴切和得体(某些文学作品如说明性文章,科技性文章除外),不能离体太远,注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色彩的协调;同时,还要注意比喻的场合。
二要注意新颖,也就说,在继承传统阿拉伯语修辞中比喻的手法的同时,还要创造出比较新颖的比喻形式。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例子是在延承了现代文化气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二 、借代(الْكِنَــأيَةُ) 借代在阿拉伯语修辞中与转义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为都是用某些词汇、短语和句子来表达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其它意义,这些词汇、短语或者句子都与“本义” 所要说明的事理有一定的关系,达到说明一个新的概念的目标。借代中被借用表达的事物叫做“借体”,借体需要表达的事物称为“本体”。也有学者将借代称为婉曲。根据借代这个修辞手法的特殊性,借代被划分为特性借代、别称借代和归属借代三种。
(1)特性借代(كِنـايَةٌ عَــنِ الّصِفَّـةِ )是指借代表达的本体具有某一种特性或某一种现象(状态)。但是其特性的表述不一定用“形容词”来描述。例如:
إذْ جَـاءُوكُـم مِّـنْ فَـوْقِكـمْ وَ مِـنْ أَسْفـَلَ مِــنْكُــمْ وَ إِذْ زاغَــتِ الأَبْصَــارُ وَ بَـلَغَــتِ
القُــلُــوبُ الحَنَــاجِرَ وَ تَظُـنُــّونَ باللهِ الظُّــنُــونَ
“当时他们(敌人)从你们的上面和你们的下面来攻击你们;当时你们眼花
心跳,并对安拉作出种种猜测。”(三十三:10)
在这段经文中,用“眼花心跳(زاغَــتِ الأَبْصَــارُ وَ بَـلَغَــتِ القُــلُــوبُ)”来描述穆斯林军人的战际情形——恐惧万分,十分巧妙地借用个人的恐惧心态“心跳”和对战时局势相互撕杀感到“眼花”来形容战局状况不佳。这个战况讲述的是穆圣(愿安拉赐福与他及其家眷)时代穆斯林与多神教徒的联军作战时的情形,这次战斗是阿拉伯伊斯兰历史上著名的“壕沟战役”。在战斗的过程中,穆斯林军队的士兵们过分地轻视盟军的战斗力,而且部分士兵战胜心切,渴望能够获得一些战利品。面对反扑过来的千军万马的盟军,穆斯林士兵的心境——犹如经文里所描写的那样,“心跳”、“眼花”。

وَ يَــوْمَ يَعَــضُّ الظَّــالِمُ عَــلى يَدَيْــهِ يَقُــولُ يَــا لَيْتَــــــنِى اتَّخَــذْتُ مَــعَ الرَسُــولِ سَبِيــلاً
“在那日,不义者一面咬手指一面说:‘啊!但愿我曾与使者采取同一道路。”(二十五:27)
在阿拉伯社会里,当人们悔恨或痛心的时候,往往拌有咬手指的习惯。这里的“咬手指(يَعَــضُّ عَــلى يَدَيْــهِ)”借代的是那些不义者悔恨和痛心的样子。
(4)    别称借代(كِنـايَةٌ عَــنِ الذاتِ )是指借代表达的“本体”不具有某一个特性或状况,往往用另外一个名称来替代表达某一个事物。这一种借代的本体一般可以用一个名词来表达。如:
القَــارِعَـةُ مَــا القـأرعَــة ومـا أَدْراكَ مـا القَـارِعَـةُ يَــوْم يَكُــونُ الناسُ كَـالْفِراشِ الْمَبْثُــوثِ
و تَكُــونُ الْجِبَــالُ كَـالْعِــهْــنِ الْمَــنْفُــــوشِ
“大难,大难什是么?你怎么知道大难是什么?在那日,众人将似分散的飞蛾,山岳将似疏松的采绒。”(一零一:1--5)
这里的“大难(القـأرعَــة)”替代“末日(يـوم الْقِيَــامَةِ)”。因为在遵循正道的人们的眼里,末日对那些“不义者(الظَــالِمُ)”确实是一个“大灾难”!
زُرْتُ الرافِــدَيْنِ .
“我游览过两支流——伊拉克”。
因为两支流指的是幼法拉底河(الفُــراتُ)与底格里斯河( دِجْــلَةُ ),以此借代“伊拉克”。
(3)归属借代(كِنـايَةٌ عَــنِ النِسْبَةِ )指的是表示某一种特性归属某一方面。如:
و كُـــلَ إِنْســانٍ أَلْزَمْــنَــاهُ طائِــــرَهُ فى عُــنُـقِــهِ .....
“我使每个人的行为附着在他的脖子上,…”(十七:13)
古代阿拉伯人以鸟的飞行来评判某人某日某事是吉祥还是凶兆,如果鸟在人的面前从右侧飞向左侧,他们认为是“吉祥”,便高呼“良辰(الســانِــحُ)” ;如果鸟从左侧飞向右侧,认为是“凶兆”,便咳声叹气地说“撤!(البــارِحُ)”。实际上,吉还是凶与类似这样的行为毫不相干,或者是一种愚蠢的做法。在这里借用古代阿拉伯人的“做法”来告诫明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المَجْــدُ فى ثَــوْبيْــكَ والكَــرَمُ مَِـلءُ بَرْدَيْــــك
阿拉伯古诗曰“荣誉携你的衣衫里,慷慨夹你的罩袍里”。意思是说:你享有荣誉,你慷慨大方。在此表示“荣誉”和“慷慨”归属于你。
在修辞中,借代具有表达生动、形象的修辞效果,同时,它还具有“委婉地表达一个不便直接说出或具有某些禁忌色彩”的修辞作用。例如对于“死亡”这个词,世界上的绝大多数民族都会用一个比较委婉( التَّعْـــريضُ )的表达来说明。而阿拉伯人对于“死”这个概念有许多表达,如:
فــلانٌ رَجَــعَ إلى اللهِ .
某人回归到安拉那里去了。
مــا يَــلْـبَـثُ أَنْ يُلَبِّىَ نِــداءَ رَبِّــهِ .
某人很快就应答了养主的召唤了。等等。
从以上的修辞中可以看出,借喻表示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着“相似性”,而借代表示的是:借体和本体之间不存在某一方面的“相似性”。这一点需要在学习的时候认真仔细地辨别。
借代修辞中,如果具体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上下文的相互联系,与语义关系的相互转借到某一些词语上,我们把这种借代称为判断性借代(المجــازالحُكْــمِىُّ),或理性借代(المجــاز العــقْلِىُّ)。
理性借代(المجــاز العــقْلِىُّ)的实例中,谓语和主语之间的关系不能理解为真正意义上的主谓关系(ألإسْــنـاد الحقِــقىُّ),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语义关系在上下文中转借,且将转借来的意思体现在表面的主语上,形成借代主谓关系(ألإسْــنـاد المجــازىُّ)。主语往往要体现谓语动词的原因(سَبَبُ الفِعْــلِ)、时间(الزمَــان)、地点(المكَــان)、词根(المصــــــْدَر)、主动关系的使用为被动关系(إسنـــــاد المَبْــــنِىِّ للْفَـاعِــلِ إلَى المَفْ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عُــول)、或者被动关系的使用为主动关系(إسنـاد المَبْنِىِّ للْمَفْعُــــول إلَى الفَــأعِــــل)等等。
①    بَنِتْ الحكُـتومَــةُ كَثِيـرًا مِــن المدارس .
政府修建了很多学校。   (原因)
该例句中,政府(الحكُـتومَــةُ)不是修建学校的人,而是发布修建学校明令的机构。它与修建学校有因果关系。
②    نَهــارُ الزاهِــدِ صَــائِمٌ ولَيْلُــهُ قَــائِمٌ .
修行者白天把斋,夜间修练。  (时间)
这个例句中,白天(نَهــارُ)和夜间(لَيْلُ)是具体的时间概念。
③    إزْدَحَمَــتْ شَــوارِعُ تَــوْكِيُــو .
东京的街道拥挤。  (地点)
上例子中说明的是运动在某地方(شَــوارِعُ)的人的拥挤。
④    جَــدَّ جِــدُّك و كَــدَّ كِــدُّك .
你埋头苦干。   (词根)
该例句中用某一个词的词根(جِــدُّك 、كِــدُّك)做主语。
⑤    لا عَــاصِــمَ اليَــوْمَ مِــنَْ أَمْــرِ اللهِ إلاَّ مَــنْ رَحِــمَ
“今天除安拉所怜悯的人外,绝没有任何人能保护别人不受安拉的惩罚。”(十一:43)        (主动关系)
这段经文表面上是主动名词(عَــاصِــمَ),而实际上说明的是含有被动意义的词(مَعْــصُــوم)。主动名词“عَــاصِــم”的意思是“保护者”,这里实指被保护者“مَعْــصُــوم”。用主动名词借代被动名词。
⑥    وَ إِذَا قَــرَاْتَ الْقُــرْآنَ جَـعَــلْنَـــــــــا بَـــيْـــنَــك وَ بــــَيْــنَ الذِّيــنَ لا يُــؤْمِـنُــونَ
بِالآخِــرَةِ حِجَــابًــا مَسْتُــــورًا
“当你们诵读《古兰经》的时候,我在你们和不信后世的人之间安置一道隐微的屏障。”(十七:45)   (被动关系)
这段经文表面上是被动名词(مَسْتُــــورًا),其意思是“被遮盖的”。而真正的含义是用“屏障遮挡”。即用被动名词借代主动名词。

三 、夸张(الْمُبالَــغَةُ) 夸张是有意进行扩大或缩小事物形象、数量、程度、特征、作用等的一种修辞手法。夸张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比较多,是一种艺术化的修辞表现手法。夸张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现引例句分别予以说明。
و صــرخـتْ بصـوتٍ تتصــدّع لَــه أرْكــان الْقَــهْـــوةِ .
她大叫一声,咖啡馆四周的墙壁都要为之裂开。  (夸大)
قــال المتنبّى : كَـفى بجِسْــمِى نــحولا أَنــَّنــِى رجــل لـو لا مُخـاطبتِى إيَّــاكَ لَــمْ تَرَنِــى .
形销骨力一何甚,若非言谈不见人。——穆台奈比。(缩小)
تعــطَّـل الدُسْتُــورَ قَــبْــل أَنْ يَجِــفُّ مِــدادَهُ .
宪法的墨迹未干便已作废。(64) (超前)
اللهُ نُـورُ السَّمَـاواتِ و الأَرْضِ مَثَــلُ نُـورِهِ كَمِشْكَـاةٍ فِيهَـا مِصْبَـاحٌ الْمِصْبَـاحُ فى زُجَـاجَـــةٍ
الزُّجَـاجَةُ كَـأنَّهَـا كَـوْكَبٌ دُرِىٌّ يُـوقَـدُ مِـنْ شَجَــرَةٍ مُّبَـارَكَـةٍ زَيْتُـونَةٍ لاَّ شَرْقِيَّةٌ وَ لاَ غَـرْبِيَّةٌ يَكَــادُ زَيْتُـهَـا
يُضِآءُ وَ لَـوْ لَـمْ تَمْسَـسْهُ نَـارٌ نُّـورٌ عَـلَى نُـورٍ يَـهْـدِى اللهُ لِنُـورِهِ مَــنْ يَشَــأءُ وَ يَضْـرِبُ اللهُ الأَمْثَـــــالَ
للنَّـاسِ و اللهُ بِكُــلِّ شَيْءٍ عَــلِيــمٌ
“安拉是天地的光明,他的光明像一座台灯,那座台灯上有一盏明灯,那明灯在玻璃罩里,那个玻璃罩仿佛是一颗灿烂的明星,用吉祥的橄榄油燃着那盏明灯;它不是东方的,也不是西方的,它的油,即使没有点火也几乎发光——光上加光——安拉引导他所意欲者走向他的光明。…”(二十四:36) (超前)
四 、转义 (المَـجــازُ المُرْسَــلُ)。当一个词在句子中不能够真正体现“本义”,且又不能根据上下文对这个词做更为确切的表述的时候,阿拉伯语常常以上下文的密切联系,根据文章中某些非相似比喻的语义关系,使其从“真义”转化为“借义”,这种情况被称为转义(也有叫“旁借”,或“非比喻性借代”。)。产生转义的语义关系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局部转义(العَـلاقَةُ الجُزْئِيَّةُ):在具体的句子中,“局部”有整体的含义,而且还是整体中较为重要和最为突出的部分。例如:
ألْقَى الْخِطيــبُ كَلْــمَةً كَـان لَهَــا كَبِيــرُ الأَثَــرِ .
演说家作了深入人心的讲话。
例句中的“كَلْــمَةً”,是“话语、讲话”的意思,它指的是演讲中的一部分。这些精彩的讲话(“部分”)足以让听者受益匪浅。
(2)    整体转义(العَــلاقـة الكُلِّيَةُ):整体转义与局部转义的表达内涵恰巧相反,句子中的整体实质上是“局部”的意思。例如:
وَ إِنِّى كُـلَّمــا دَعَــوْتُــهُــمْ لِتَغْــفِــرَ لَـهُــمْ جَـعَــلُــوا أَصَــابِعَــهثـمْ فِى آذَانِــهِــمْ …
“我每次召唤他们来接受您的宥赦的时候,他们总是用指头塞住他们的耳朵,…”(七十一:7)
这段经文所描述的那些不愿意接受正道者,只是用手指“أَصَــابِعَ”的一部分(前部分)塞住他们的耳朵,而不是用全部的手指头。但这些人确实恨不得用整个手指头去塞住耳朵。
(3)    原因转义(العَــلاقَــة السَّبْبِيَّةُ):这类转义指的是用产生某一事物的原因替代这类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
قـال الرسـول صَـلَى الله عَـليه و سَـلَّـمَ :
يَوزَنُ يَومُ الْقِيامَةِ مِـدأدُ الْعُـلَمَــاء بِدِمَــاءِ الشُّهَــداءِ .
穆圣说:“复活日,学者的墨水与烈士的鲜血等量等质。”
这句话里,用“学者的墨水”指代学者的成就;用“烈士的鲜血”指代烈士的战功。墨水的多寡在普通人的眼里是学问大小的标志;而鲜血往往是烈士的战功所在。所以学者的学问就用“墨水”来形容,烈士的战功就可以用“鲜血”来形容。
(4)    结果转义(العَــلاقَــةُ المُسَّبَبِيَّةُُ):这类转义,一般用事物的结果来替代事情的产生的原因。例如:
(64)同(52)P203-206.
وَ يُنَزِّلُ لَــكُــمْ مِــنَ الّسَــمَــاءِ رِزَقًــا
“他为你们从云中降下给养。”(四十:13)
这段经文中所表述的给养“رِزَقًــا”,一般不会从天空直接降下,降下的实际是雨水,而有了雨水才可以播种庄稼,便可从中获取给养。这些都是下雨的结果。用“结果”替代事物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一种较为特别的修辞方法。
(5)    地点或处所转义(العَــلاقَــةُ المَحَلِيَّةُ):这类转义往往用地点或处所替代人物。如:
و ا سْــأَلْ القَرْيَةَ التِّى كُــنَّـا فشيهَــا .
你去问我们曾经住过的那个村子吧。
这个例子中,与其说问“村子”,还不如说问村子里的人。用地点替代生活在这个地方
的人。
(6)    过去转义(إعْتِبَــار مَـا كـان ):一般用过去的状况来替代现在的状况。例如:
وَ آتُ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وا اليتَـــــــــــامَى أَمْ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والَهُ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م
“你们应当把孤儿的财产交还他们。”(四:2)
这段经文说明的是某些人过去的一些行为,但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所有有良知的人都有教育意义。“孤儿”是社会中一个较为普遍关心的弱势群体之一。
(7)    将来转义(إعْتِبَــار مَـا يكـون):这类转义一般用将来的状况代替以前的情况。如:
إِنَّــــــكَ إِنْ تَذْرْهُــمْ يُضِــــــلُّــــــــوا عِبَــادَكَ و لا يَلِــدُوا إِلاَّ فاجِــرًا كَــفَّــارًا
“如果你留他们,他们将使你的众仆迷误,他们只生育不道德、不感恩的子女。”(七十一:27)
这段经文中用某些人以前的行为说明其后代的生活轨迹,虽然他们的后裔出生的时候不可能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但这些子女的生活环境足以使他们变得不道德、不感恩。用过去的事说明未来的情况,反过来用将来的状况替代过去的情况。
(8)    工具转义( العَــلاقَــةُ الآلِيَّة):用动作的工具代指某一事物。例如:
وَ إِنَّــهُ لَتَنْـــــزِيلُ رَبِّ الْعَــالَمِيــنَ نَزَلَ بِهِ الرُّوحُ الأَمِيــــــنُ عَـلَى قَلْــبِـكَ لِِتَــــكُـونَ
مِــنَ الْمُنْــــــــذِرِينَ بِلِسَ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انٍ عَـــرَبِىٍّ مُّبِي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نٍ
“这部《古兰经》确是全世界的养主所启示的,那忠实的精神把它降示在你的心上,以明白的阿拉伯语。”(二十六:192---195)
在这几段经文中,“لســان”原为舌头之义,是一个工具名词,而在这里实指用舌头讲的“话”——语言。用工具“舌头”指代事物“语言”。
(9)    状况转义(العَــلاقَــةُ الحَــالِيَّةُ ):用某一件事情存在的状况指代该事件。如:
إِنَّ الأَبْـــــــــــرَارَ لَــــفِى نَعِي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مٍ
“善人们,必在恩泽中。”(八十二:13)
该段经文出现了恩泽“نعِيــم”一词,有恩泽的地方一定是“天堂”,只有行善的人,才会有如此般的归宿。用特指的状况来指代某一事物。

第三节    辞华学

辞华修辞(عِــلْــمُ البَِّديــعِ)研究的是如何充分调动语言的各种因素,以便修饰文辞,增强表达效果。传统阿拉伯语修辞学将辞华修辞划分为字面修辞(الْمُـحَسِّـنَــات اللَفْــظِيَّة),包含谐音(الجِنَــاس)、押韵(السَــجْــعُ)、顾首(التصـدير)、谐律(المـوازَنـة)、邻似(الإزْدِواجُ)和引用(الإِقْــتِبَــاس);以及意义修饰(المُـحَسَّنـأت المَعْنــوِيَّة),包括双关(التَّـوْرِيَّة)、对偶(الْمُـقَـابَـلة)、对照(الطِّبَــاق)、巧释(حُسْــنُ التَعْلِيــل)、夸张(المُبَـالَــغَـة)、照应(مُــراعَــاة النَّظِيـر)、拈连(المُشَــاكَــلَـة)、分与合(التَقْـسِيم و الجَـمْـع)、排比(التَّـوازى)和妙答(الأُسْلُــوب الحَكِيـم)等两类。(实际上,所包含的内容远多于这里所提到的。 )(65)
埃及艾资哈尔大学著名阿拉伯语言教授阿布杜•法塔哈• 拉慎奴(عَـبْـد الفَتَـّاح الرشـن)博士认为,阿拉伯学者贾黑兹(الجَـاحـظ)开创了阿拉伯语修辞的先河。而修辞之一的辞华修辞出自赫推布• 格兹威尼(خَـطِيب القـزْويـنى)(?——伊历739,约公元1316年)之手,经过赛尔顿丁• 塔福塔扎尼(سَـعْـد الدين التَفْتَــزانِى)(?——伊历792,约公元1415年)和谢里夫 • 铸尔珈尼(شَرِيـف الجُـرْجَـانِى)(?——伊历816,约公元1438)的不断补充,才得以大成。(66)
辞华修辞实质上包含字面修饰和意义修饰两大部分。字面修饰指的是只注重词汇字面的变化(如相同字母顺序的替换),而不存在词汇意义上的变化;意义修饰指的是利用词汇字母之间顺序的变化,或用近义词来替代原有词汇,而他的基本意思保持不变的一种修饰。

1.字面修饰(الْمُـحَسِّـنَــات اللَفْــظِيَّة):
(1)谐音(الجِنَــاس):谐音是指在一句话或前后两个句子中,使用形式相同或相似但意义不同的两个词的一种修辞形式。例如:
وَ يَـوْمَ تَقُـومُ السَّـاعَـة ُ يُقْـسِـمُ الْمُـجْرِمُـونَ مَـا لَـبِثُـوا غَيْـرَ سَــاعَــةٍ
“复活之日降临时,犯罪的人发誓说他们只逗留了一瞬间,…”(三十:55)
这一段经文中,“复活之日(السَّـاعَـة ُ)”和“一瞬间(سَــاعَــةٍ)”是两个意义和字面相同的一个 词。因为这个词的字母的种类(نَـوع الحُـروف)、字母的音符(شَـكْـلُ الحـروف)、 该词的数量(العَــدد)和字母的排列次序(التَّـرْتِيب)是完全一致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名词的冠词(ال)不在以上四个条件之中。类似这样的谐音被称为完全谐音(الجَنـاس التَّـامُّ)。
فَأَمَــَّا اليَتِيـمَ فَـلا تَـقْـهَــرْ , وَأَمَّـا السَـأئِــلَ فَــلا تَـنْــهَــرْ
“至于孤儿,你不要压迫他;至于乞丐,你不要呵斥他。”(九十三:10)
这段经文中,“压迫(تَـقْـهَــرْ)”和“呵斥(تَـنْــهَــرْ)”两个词的词型一样,但组成两个词的基本字母不同。所以类似这样的谐音被称为非完全谐音(الجَنـاس النَـاقـص )。如果两个词的读音、字母的顺序不同,也不可以称为完全谐音。例如:
إِنِّى خَشِيتُ أَنْ تقُــولَ فَــرَّقَــتْ بَيْــنَ بَنِى إِسْــرائِيلَ
“我确实害怕你说:你使 以色列儿女之间分裂。”(二十:94)
这段经文中,“之间(بَيْــنَ)”和“儿女(بَنِى)”这两个词的字母组成是一样的,但字母的排列顺序不同,所以这个例子是非完全性谐音。
(65)同(48)P206-215.
(66)[埃及] 阿布杜•法塔哈•拉慎奴博士《辞华修辞》[M](阿文版)埃及知识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P5-18.
يَـحَـارُ الطَّــرْفُ فـى مَـحَـاسِـنِ هَــذا الطِّــرْفِ الجَـمِـيلِ .
这头漂亮的骏马,使人们(看)得眼花缭乱。
这个例子中,“الطَّــرْفُ”这个词是“眼力、视力”的意思;而“الطِّــرْفِ”这个词指的是“良种的家畜”,这儿实际指“骏马”。两个词的基本字母组成一样,但第一个字母的读音不同,所以不能叫完全谐音。
实际上,非完全谐音在阿拉伯语谚语、习惯用语中非常普遍。清看:
خُــذْ الرَّفِيــقَ قَـبْـل الطَّـرِيـقِ .
先择友,再上路。
الحَــرْكَــةُ بَــرْكَــةٌ .
运动使人吉祥幸福。
كَــلام كَـالعَـــسْــلِ و فِــعْــل كَــالأَسْــل .
口蜜腹剑。
(2)押韵(السَــجْــعُ):押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中,其尾词的最后一个字母相同,且每节节尾词(فاصِـلةٌ)的词式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种修辞。实质上,押韵也是格律诗的基本要素之一。
العِــلْــمُ فى الصٌـدور و لا فى السُّـطُـور .
学问在心间,不在字面。
قـال أَعْـرابى لِـرَجُـلٍ سَــأَل لَئِيمًـا :
نَزَلْتَ بِوادٍ غَيْـرِ مَـمْطُـورٍ , و فِنَـأءٍ غَيْـرِ مَـعْـمُـورٍ , ورَـجُـلٍ غَيْـرِ مَيْسُـورٍ ,
فَأَقِـمْ بِنَــدَمٍ , أَوْ إرْتَـحِـلْ بِعَــدَمٍ .
艾阿拉比回答一个求助者说:你投宿于无雨之谷,无耕之地,无福之人,你或者居而悔恨,或者走而无获。
اللهُــمَّ هَــبْنِى حِــكْـمًـا مُـنِيرًا و عِــلْـمًـا نَفِيــعًـا .
主啊!赐给我明亮的智慧,有益的知识。
يَتَفاضَـلُ الناسُ بالعُـلوم و العُـقُـول لا بالأَمْـوال و الأُصُــول .
人以知识和智慧为荣,不以财贝和门第为耀。
《古兰经》中的“麦加章”多属这一修辞方式。(67) 例如:《古兰经》第五十三章的第1-27节,每节的节尾以字母“呀屋(الياء)”的开口音符“yaa(-َ ى)”来押韵。这里仅选5段经文,请看:
وَ النَّـجْـمُ إِذا هَــو ⑴ مَـا ضَــلَّ صَـاحِبُـكُـمْ وَ مَـا غَــوَى ⑵ وَ مَـا يَنْطِـقُ عَــنِ الهَــوَى ⑶
إِنْ هُــو إِلاَّ وَحْـىٌ يُـوحَـى ⑷ عَــلَّـمَـهُ شَـدِيدُ الْقُـوَى ⑸  —— سـورَةُ النَّـجْــمِ
“以没落时的星宿盟誓,你的朋友既不迷误,又未迷信,也未随私欲而言,这只是他所接受的启示,教授他的,是那强健的…”
又如第五十四章的每一节(共55节)均以字母”Ra(الراء)”来押韵。
إِقْتَـرَبَتِ السَّـاعَةُ وَ انْشَــقَّ الْقَــمَــرُ ⑴ وَ إِنْ يَـرَوْا آيَةً يُُعْـرِضُـوا وَ يَقُـولُوا سِحْـرٌ مُّسْتَمِّــرٌ ⑵
وَ كَـذَّبُـوا وَاتَّـبَعُـوا أَهْـوائَهُــمْ وَ كُــلُّّ أَمْــرٍ مُّسْتَقِــرٌ ⑶ —— سورَةُ الْقَــمَــرِ
“复活时临近了,月亮破裂了,如果他们看见一种迹象,他们就退避,而且
说: ‘这是一种有力的魔术。’他们否认他,且顺从私欲。每一件事情都是确定的。”
(3)顾首(التصـدير):即某句话或者某一首诗的最后一个词,与前面的某个词相同或者相似,这种修辞现象被称为顾首。
إسْــتَغْــفِـرُوا رَبَّــكُــمْ إِنَّــهُ كَــان غَــفَّــارًا
“安拉是更应当为你们所敬畏者,而你们却畏惧众人。”(三十三:37)
و تَخْــشَى النَّـاسَ و اللهُ أَحَــقُّ أَنْ تَخْـشَـاهُ
“(我说):‘你们应当向你们的养主求饶,他确是至赦的。’”(七十一:10)
以上两段经文属于顾首类的修辞现象。第一段经文的“إسْــتَغْــفِـرُوا”和“غَــفَّــارًا”虽然词型不同,但其是源于同一个词根的一组派生词;第二段经文的“تَخْــشَى”是同一个词的两次重复。
在具体的修辞中,顾首类的修辞一般情况下有尾词和首词相同或相当、尾词与诗句中上半句的最后一个词相同或相当、尾词与前面的某一个词相同或相当三种形式。这里只晓种类,谨恕未举例说明。
(4)谐律(المـوازَنـة):修辞中两节或两节以上的文字的尾词,或者诗句中上半句和下半句的最后一个词的音节构成相同,但不要求押韵的现象被称为谐律。请看下面的例子:
إِقْــرَأْ بِاسْـمِ رَبِّـكَ الذِّى خَــلَـقَ  خَــلَــقَ الإِنْسَــانَ مِــنْ عَــلَــقٍ
“你应当奉你的创造主的名义宣读,他用血块创造人。”(九十六:1--2)
فِيهَـا سُـرُرٌ مَـرْفُـوعَـةٌ  و أَكْـوابٌ مَـوْضُـوعَـةٌ
“里面有高榻,有陈列着杯盏。”(八十八:13---14)
上面两段经文中划线的词汇(“خَــلَـقَ、عَــلَــقٍ”和“مَـرْفُـوعَـةٌ、مَـوْضُـوعَـةٌ”)的音节构成是一样的,这类修辞是标准的谐律。谐律要求文字结构匀稳,音节和谐。在阅读或者诵读的时候,会感到朗朗上口,而且乐感极强。
(5)邻似(الإزْدِواجُ):两个相邻的词,词型的构成有时只差一个字母,被称为邻似。这种邻似的修辞现象在阿拉伯语中是非常常见的,多以短语或固定格式存在。特别是在阿拉伯语谚语中,这种现象是非常多的。请看:
آجِــلاً أَوْ عَـاجِـلاً  迟早
مَــنْ سَــعَـى رَعَـى 有志者事竟成。
(6)引用(الإِقْــتِبَــاس):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达到语言的艺术效果,往往把《古兰经》或者《圣训》中的某些话语用在了句子中,而不注明出处,这种修辞现象被称为引用。被引用的语句有时会根据具体的需要略作变动,但基本含义不变。例如:
سَــاعَــدْه ! هُــو أَخُــوك , إَنَّـمَـا الْمُؤْمِـنُـونَ إِخْـوَةٌ .
帮帮他,他是您的兄弟,信士都是兄弟吗。
上面的例子引用了《古兰经》第四十九章第10节:
إَنَّـمَـا الْمُؤْمِـنُـونَ إِخْـوَةٌ فَأَصْلِـحُـوا بَيْـنَ أَخْـوَيْكُـمْ وَاتَّقُــوا اللهَ لَـعَـلَّـكُـمْ تُـرْحَـمُـون
“信士们皆为教胞,故你们应当排解教胞间的纷争,你们应当敬畏安拉,以便你们蒙主的怜悯。”
2. 意义修饰:
(1)对照(الطِّبَــاق):对照是把意义相对的两个或多个词(概念)放在一个句子里,以增强鲜明的对比的一种修辞手法。赫利里•本•艾哈迈德(خَـلِـيل بْـن أَحْــمَــدَ)是第一个提出对照修辞手法的阿拉伯学者。阿布杜• 法塔哈• 拉慎奴(عَـبْـد الفَتَـّاح الرشـن)博士认为,对照按照句子的特殊语境范围本体性的对照和借代性的对照;积极性的对照和消极性的对照。(68) 现举例如下:
وَ مَـا يَسْـتَـوِى الأَعْـــمَى و الْبَصِيــرُ وَ لاَ الظُّـلُـمَــــاتُ و لا النُّـــــــورُ
و لا الظِّــــلُّ و لا الْحَــــرُورُ و مَـا يَسْـتَـوِى الأَحْـيَـاءُ و لا الأَمْـوَاتُ
“盲人和非盲人不同,黑暗与光明不同,背阴和当阳也不同,活人与死人也不相等。”(三十五:19---22)
这四段经文中前后相互对照,而且每一组词的意义皆然相反,形成鲜明的对照,加强了读者对这些经文的印象。
أَوَ مَـنْ كَــانَ مَيْــتًا فَـاَحْيَـيْنَـاهُ و جَـعَـلْنَـا لَـهُ نُـورًا يَمْـشِى بِـهِ فِـى النَّـاس
“一个人,原是死的,但我使他复活,并给他一道光明,带着在人间行走,…”(六:122)
这一段经文里的“死(مَيْــتًا)”与“复活(生)(اَحْيَـيْنَـا)”实为对照,但这里的死替代“迷误(الضَــلال)”;复活替代“使之走向正道(صـراط الْمُسْـتَقِيــم)”。
وَ أُحْـىِ الْمُــوْتَى بِإِذْنِ اللهِ
“奉安拉的命令,我使死者复活”(三:49)
这一段经文里的“复活(أُحْـىِ)”与“死者(الْمُــوْتَى)”实为对照。
类似上面的三个例子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互为反义词,而且意义十分明显的对照被称为正对照或积极对照(طِـبـاقُ الإِيـجَـابِ)。
قــلْ هَــلْ يَسْــتَـوِى الذِّيـن َ يَـعْـلَــمُـون و الذِّيـنَ لا يَـعْـلَـمُـونَ
“你说:‘有知识的与无知识的相等吗?’”(三十九:9)
这里的“有知识(يَـعْـلَــمُـون)”和“无知识(لا يَـعْـلَـمُـونَ)”,是一对带有否定虚词的反义词。
يَـسْتَـخْـفُّــون مِـنَ النَـاسِ و لاَ يَـسْـتَـخْـفُّــون مِــنَ اللهِ
“他们躲避世人,而不躲避安拉。”(四:108)
这段经文中的“躲避(يَـسْتَـخْـفُّــون)”和“不躲避(لاَ يَـسْـتَـخْـفُّــون)”也是一对带有否定虚词的反义词。类似这样的对照被称为消极对照(طِــبَــاقُ السَّــلْبِ),即对照的两个事物中,其中一个带有明显的表示否定意义的虚词与表示肯定的事物相对的一种对照。
(2)对偶(الْمُـقَـابَـلة): 对偶是指在前半句话中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的事物或者概念,与之相对地还必须在后半句中也要出现等同的事物或概念;这种相对在句子的结构上也一定要相同或相近。在阿拉伯语修辞中,对偶有如下几种形式:
يُرِيـدُ اللهُ بِكُــمُ اليُسْــرَ و لا يُرِيــدُ بِكُــمُ الْعُسْــرَ
“安拉使你们容易,不(会)使你们困难。(二:185)
这里的“容易(اليُسْــرَ)”对“困难(الْعُسْــرَ)”。这一组是“一对一”。
فَـيَضْـحَـكُـوا قَـلِيـلاً وَ لْيَبْـكُـوا كَثِيـرًا
“让他们少笑,多哭。”(九:82)
这里的“少(قَـلِيـلاً)”对“多(كَثِيـرًا)”;“笑(ـيَضْـحَـكُـوا)”对“哭(ْيَبْـكُـوا)”。这一组是“二对二”。
يَـاْمُـرُهُــمْ بِالْمَعْـرُوفِ و يَنْـهَـاهُــمْ عَـنِ الْمُـنْـكَـرِ وَ يُـحِــلُّ لَـهُـمْ الطَّيِبَّــاتِ و يُـحَـرِّمُ عَـلَيْهِــمُ الْخَبَـائِثَ
“他命令他们行善,禁止他们作恶,准许他们吃佳美的食物,禁止他们污秽的食物,…”(七:157)
这里的“命令行善(يَـاْمُـرُهُــمْ بِالْمَعْـرُوفِ)”对“禁止作恶(يَنْـهَـاهُــمْ عَـنِ الْمُـنْـكَـرِ)”;“准许(يُـحِــلُّ لَـهُـمْ)”对“禁止(يُـحَـرِّمُ عَـلَيْهِــمُ)”;“佳美(الطَّيِبَّــاتِ)”对“污秽(الْخَبَـائِثَ)”。这一组是“三对三”。
فَــأمَّـا مَـنْ أَعْــطَى و اتـَّقَـى و صَــدَّ قَ بِالْحُسْنَى فَـسَـنُيَـسِّـرُهُ لِليُسْـرَى
و أَمَّـا مَـنْ بَـخِـلَ و اسْتَـغْـنَى و كَــذَّبَ بِالْحُـسْنَى فَـنَيَسِّــرُه للْعُــسْــرَى
“至于(慷慨)赈济贫民敬畏安拉,且承认至善者,我将使他达到最易的结局,至于吝啬钱财自谓无求,且否认至善者,我将使他易于达到最难的结局。”  (九十二:5---10)
这里的“慷慨(أَعْــطَى)”对“吝啬(بَـخِـلَ)”;“敬畏(اتـَّقَـى)”对“自谓无求(即骄傲自大)(اسْتَـغْـنَى)”;“承认(صَــدَّ قَ)”对“否认(كَــذَّبَ)”;“易(يُسْـرَى)”对“难(عُــسْــرَى)”。这一组是“四对四”。
(3)排比(التَّـوازى):排比指的是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成一个整体,以达到增强语势的修辞效果。例如:
لـكُـلِّ جَـوادٍ كَـبْوَةٌ , لَكُـلِّ رامٍ نُبْـوَةٌ , و لِكُـلِّ عَـالِمٍ هَـفْـوَةٌ , فَكَيْفَ لا يَكُـون لَنـا عَيْبٌ أَوْ خَطَـأٌ ؟
马行万里,难免失蹄;箭手百射,总有虚法;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们怎会没有缺点和错误呢?
下面还有一例,请看:
لـم يَرَ شِعَـرَهَـا الأَسْـوَدُ النـاعِـمَ الذِّى يتـدلى خَـلف ظَـهْـرِهَــا فى ضَغِيـرةٍ كَـأنَـهَـا جَـدلتـهَـــــا
أطْيَـاف اللَيْـل …
و لَـمْ يَـرَ شَفَتَيْهَـا البَرِيئَتَيْنِ … لَـمْ تُـدْنَسْهُـمَـا أَصْبَـاغٌ و لا قَبْـلَ , بَـلْ خَـافَتْ عَــلَي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هَـا …
و لَـمْ يَـرَ عَيْنَيْهَـا سَـوْدَوانِ , فِيــهِـمَـا وَحْشَـةٌ , و فَيــهِـمَـا سِــرٌّ , و فِيهِـمَـا رَهْـبَ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ـةٌ ,
و فِيهِـمَـا ذكـاء و نَشَـاط وفَرْحَـة …و هُنَـاك فى أَعـــمَـاقِــهِـمَـا نُـورٌ يَـدُلُّــكَ إِلَى الطَّـرِيـــــــــــق …
و لَـمْ يَـرَ وَجْنَتِيْهَـا مُكْتَـنْزَتَـان , مَشْدُودَتَـان , مَصْهُـورَتَـان كَـأَنَّهَـا وَرَثَتْهُـمَـا عَــنْ جُـدود
مِـنْ الهُــنُـودِ الحَـمَـرِ , تتْراقَـصُ فَـوْقَهُـمَـا غَـمَـازَتَـان كَـأَنَّـمَـا تَزْغَـرَدَانِ فى فَـرْحٍ لا يَنْـــــــــــتَـهِى …
و لَـمْ يَــرَ قَــوامَهَـا , قَــوام السَـادِسَـةُ عَــشْـرَةُ و كَـأَنْ سِتَّةُ عَــشَــرَ فِنَـانَـا إِشْتَــرَكُـوا فى رَسْمِـهِ.

مَــأْخُـوذَةٌ مِـنْ ( فى بَيْتِنَـا رَجُـل ) لإِحْسَــان عَبْــد القُــدوس
面前这位少女,长着一头乌黑、柔软的秀发,油亮的发辫垂在肩后。
她那未曾抹过口红、没有被吻玷污的嘴唇,略带一丝笑意,显得纯洁无邪。
她那深邃莫测、明亮乌黑的眼眸,充满了智慧、活泼和兴奋,双眼深处蕴含着一种为人引路的光芒。
她那丰满且略带印地安人肤色的红扑扑的脸颊上,一对酒窝跳动着,好像在永无止境地欢呼雀跃。
她年方十六,她那妙龄少女的身段,仿佛十六位艺术大师共同塑造而成。(69)
摘自 伊赫桑•阿卜杜•库杜斯 《我家有个男子汉》

(5)    双关(التَّـوْرِيَّة):一个词或者一组词有两个含义,出现在句子或者诗句中的表面意思并不是作者所指之事,真正的内涵或者所指是另外的一个意思。这就是双关。如:
قَـال نَصِيـر الدِينِ الحَْـمَّــامِى :
أَبْيَـاتُ شِعْـرِكَ كَـالقُــــصُ ورِ و لا قَصُــورَ بِـهَــا يَعُــوقْ
و مِـــنَ العَـجَــائِبِ لَفْـظُهَـا حُــرٌّ و مَعْــنَــاهَــا رَقِيـــــــــــقْ
佳作似宫殿,白璧无瑕疵, 有奇语称绝,涵义为妙谛。
这首诗句中,第一行出现了两个“قَصُــورَ”,分别指“宫殿”和“瑕疵”之义。第二行有一个词“رَقِيـــــــــــقْ”,这个词有两个含义,一是“奴隶”,二是“精妙”。因为在出现这个词之前,已经有了词“حُــرٌّ”,它的意思是“自由人”,所以“رَقِيـــــــــــقْ”就容易被理解为与之相对的奴隶的意思,而作者却指的是“精妙”。此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6)    巧释(حُسْــنُ التَعْلِيــل):对于某种事件的发生不作常规性的解释说明,而是通过巧妙的新的解释,以突出说话者要表达的某个观点,这种修辞现象被称为巧释。如:
غَــنَى طَـائِرٌ طَـرْبًـا بِزِيَـارَتِــكَ .
鸟儿为你的造访欢乐地歌唱。
在这个修辞当中,把“鸟儿的歌唱”看作“你的造访”的缘由。形象生动。
(7)    妙答(الأُسْلُــوب الحَكِيـم):因某一原因,当事人不直接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而是它事作为答案,也就是常说的答非所问,如果用的巧妙、得体,就可以称为妙答。如:
(67)同(66)P124,
(68)同(66)P24——30.
(69)王有勇著《阿拉伯语言风格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P 309.
يَسْـأَلُــونَـكَ عَــنِ ألأََهِــلَّـةِ قُـْــلْ هِــىَ مَــواقِـتُ لِلنَّــاسِ والحَــجِّ
“他们问你新月的情形,你就说:它是为人们和朝觐确定时间的。”(二:189)
这段经文描述的是:有人问道“新月”,而给出的答案却是:新月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朝觐确定时间的。没有直接回答新月是什么,而是说明了它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定
时”概念。
(8)    夸张(المُبَـالَــغَـة):简单地说,夸张就是对事的描述言过其实。如果按照夸张的程度进行划分,可以将夸张分为如下三类:
إذا أَخْــرَجَ اليَدُ فَـلَـمْ يَـكَـدْ يَــراهَـا .
伸手不见五指。 ——— 这类夸张在习惯上和理性上可以接受,被称为稍事夸张(التَّـبْلِيــــغُ)。
وَ لاَ يَـدْخُــلُــون الجَــنَّةَ حَــتَّى يَــلِــجَّ الجَــمَــلُ فىِ سَــمِّ الْخِـيَــاطِ
“他们不得入乐园,直到缆绳能穿过针眼。”(七:40)——— 这类夸张在理性上可以接受,但习惯上却接受不了,这类夸张被称为极事夸张(ألإِغْــراقُ)。
يَكَــادُ زَيْتُــهَــا يُضىِءُ و لَـــوْ لَــمْ تَـمْسَــسْهُ نَـارٌ
“它的油,即使没有点火也几乎能发光。”(二十四:35)——— 这类夸张在理性上和习惯上都不能接受,被称为超事夸张(الْغُــلُــوُّ)。
(9)    拈连(المُشَــاكَــلَـة):借用前句或者前面出现的某一个词来表达另外的一个概念的一种修辞方法被称为拈连。例如:
فَـمَـنِ أعْـتَـدَى عَـلَيْـكُـمْ فَـاعْـتَـدُوا عَـلَيْـهِ بِـمِـثْـلِ مَـا اعْـتَـدَى عَـلَيْـكُـمْ
“谁侵犯你们,你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报复谁。”(二:194)
这段经文中,借用了前面出现的“أعْـتَـدَى(侵犯)”一词,来表示“报复”的概念。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古兰经》中还有很多。
(10)    照应(مُــراعَــاة النَّظِيـر):同时提及多件彼此关联的事情,这种修辞现象被称为照应。如:
الشَّــمْسُ و الْقَــمْْــرُ بِحُــسْبَــانٍ و النَّــجْـمُ والشَّــجْــرُ يَسْــجُـدانِ
“日月是依靠定数而运行的,草木是顺从他的旨意的。”(五十五:5)
这段经文中“星星(النَّــجْـمُ)”与“太阳(الشَّــمْسُ)”、“月亮(الْقَــمْْــرُ)”相照应。
(10)分与合(التَقْـسِيم و الجَـمْـع):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或者进行对比来描述其中的区别或相似点的一种修辞方法。请看下面的例子:
وَ مَـا يَـسْـــتَـوِى الْبَـحْـرَانِ هَـذا عَــذْبٌ فُــراتٌ سَــائِغٌ شَــرابُـهُ , و هَـذا مِــلْـحٌ أجَــاجٌ
“两海不一样,这海是很甜、可口的淡水,那海是很苦的咸水。”(三十五:12)
这段经文先说“两海(الْبَـحْـرَانِ)”,然后仔细分辨每一个海的情况,“淡(عَــذْبٌ)、咸(مِــلْـحٌ)”分明。这类修辞形式被称为详细分辨(التَّـفْــرِيقُ)。
كَــذَّبَـتْ  ثَــمُـودُ و عَـادٌ   بِالْقَــارِعَــةِ , فَـأَمَّـا ثَـمُــودُ فَـأُهْـلِــكُــوا بِالطَّــاغِيَةِ ,
و أَمَّــا عَـادٌ لفَــأُهْــلِــكُـوا بِرِيحٍٍٍٍٍ صَـرْصَــرٍ عَـاتِـيَةٍ
“赛莫德人和阿德人,曾否认大难。至于赛莫德人,已为严刑所毁灭;至于阿德人,已为怒吼的暴风所毁灭。”(六十九:4---6)
这段经文先提及“赛莫德人(ثَــمُـودُ)”和“阿德人(عَـادٌ)”,再分别说明这两个民族因
否认自然规律而得到的惩罚。类似这样的修辞被称为分说(التَّـقْسِيــمُ)。

إِنَّــمَـا الْخَــمْـرُ و المَيْــسَرُ و الأَنْــصَـابُ و الأَزْلاَمُ رِجْسٌ مِــنْ عَــمَـلِ الشَّـيْطَـانِ
“饮酒、赌博、拜像、求签,只是一种秽行,只是恶魔的行为。”(五:90)
这段经文将“饮酒(الْخَــمْـر)”、“赌博(المَيْــسَر)”、“拜像(الأَنْــصَـابُ)”和“求签(الأَزْلاَمُ)”这四种行为归结为“只是恶魔的行为(رِجْسٌ مِــنْ عَــمَـلِ الشَّـيْطَـانِ)”。先总提及,再对其进行判断的修辞现象被称为总提(الْجَـــمْـــعُ)。
وَ جَـعَـلْـنَـا اللَّيْــلَ و النَّـهَــارَ آيَـتَــيْنِ فَمَــحَــوْنَـا آيَــةَ الّلَــيْلِ وجَـعَــلْنَـا آيَــةَ النَّـهَـارِ مُبْـصِـرَةً
“我一昼夜为两种迹象,我抹掉黑液的迹象,并使白昼的迹象为明亮的。” (十七:12)
这段经文先提及“我以昼夜为两种迹象(جَـعَـلْـنَـا اللَّيْــلَ و النَّـهَــارَ آيَـتَــيْنِ)”,然后再对白昼和黑夜详细区分。这类修辞现象被称为总提细辨(مَــع التَّفْــريـقِ الْجَـــمْـــعُ)。
وَ اللهُ يَتَوَفَّـى الأَنْفُــسَ حِيـنَ مَــوْتِهَـا و الَّتِى لَـمْ تَـمُـتْ فى مَـنَـامِهَـا فَيُـمْسِـكُ الَّتِى قَـضَى
عَــلَيْــهَـا الْمَــوْتَ و يُرْسِــلُ الأُخْــرَى إِلَـى أَجَــلٍ مُسَــمًّى
“人们到了死亡的时候,安拉将他们的灵魂取走;尚未到死期的人们,当他们睡眠的时候,安拉也将他们的灵魂取走。他已判决其死亡者,他扣留他们的灵魂;他未判决其死亡者,便将他们的灵魂放回,至一定时期。”(三十九:42)
这段经文先总提“将他们的灵魂取走(اللهُ يَتَوَفَّـى الأَنْفُــسَ حِيـنَ مَــوْتِهَـا)”,然后再分别说明“已判决其死亡者,扣留他们的灵魂( يُـمْسِــكُ الَّتِى قَـضّى عَـلَيْتهَـا الْمَـوْتَ)”; “未判决其死亡者,便将他们的灵魂放回,至一定时期(يُرْسِــلُ الأُخْــرَى إِلَـى أَجَــلٍ مُسَــمًّى)”。(70)
在语言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只注重文章字、词、句的正确使用,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交际领域各具特色,语言的使用自然而然地要与语言环境相适应。埃及阿拉伯语语言学家艾敏•赫武里(أَمِيـن الخُــولى)根据不同的交际范围和交际目的,将人们使用的语言分成了日常谈话语言、文学语言、科学研究语言、政治语言、商业语言、家庭语言、舞台语言、银行语言、学校语言、俱乐部语言和学会语言等种类。(71) 鉴于此,一门新的边缘性、交叉性学科——“阿拉伯语语言风格学”(عَــلْــمُ ألأَسْـلُــوبِ اللُّـغَــوِىُّ الْعَــرَبِىُّ)诞生了。
阿拉伯语语言风格学是从阿拉伯语修辞学中分离出来的,以阿拉伯语修辞为基础,以阿拉伯语篇章为最小的研究对象,探讨某一个作家、某一种体裁、某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的特点,语言的功能,语言的表达手法,等等,所涉及的内容较多恕不能在此详细解明。

思考题:1. 简述阿拉伯语修辞发展的历程。
2.举例说明阿拉伯语修辞的类别。

(70)同(41) P431-434.
(71)同(69) P17-18.
主要参考资料:
1.[埃及] 阿布杜•法塔哈•拉慎奴 博士《辞华修辞》[M](阿文版),开罗,埃及知识出社,1989年第1版.
2.[埃及] 阿里•珈尔牟、穆斯塔法•艾敏《简明修辞》[M](阿文版)开罗,埃及知识书局,1969年第21版
3.谢赫艾哈迈德• 哈慕拉威《词法探宝》[M](阿文版)开罗, 埃及菲拉仕书局.
4.[伊拉克]土尔克•阿推•欧布德•祖卜勒《阿拉伯伊斯兰书法》[M](阿文版)巴格达,巴格达解明书局1975.
5.[叙利亚]穆•赛•拉玛丹•布推博士《穆罕默德生平》(阿拉伯文版)[M] 贝鲁特,黎巴嫩思想出版社1994
6.[阿拉伯] 苏猷推《古兰经学精释》 [M] (阿文版),大马士革,大马士革思想出版社.
7.[美]希提著《阿拉伯通史》[M](上下)马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8.[埃及]艾哈迈德艾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1-6册,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001.
9.陈中耀、虞晓贞、周文巨等《阿拉伯语语言与修辞》[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0.周烈 编著 《阿拉伯语语言学》[M]北京,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5.
11.国少华 《阿拉伯语词汇学》[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8.
12.余章荣 著《阿拉伯语修辞》[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3.
13.刘开古著《阿拉伯语发展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14.王有勇著《阿拉伯语言风格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5.周顺贤、袁义芬著《阿拉伯书法艺术》[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3


 
第二编 阿拉伯文学概略

第一章 蒙昧时期的文学

第一节 概 述
阿拉伯史学家把公元7世纪以前阿拉伯人所处的历史阶段称为“蒙昧时期”,阿拉伯语叫作“贾希利耶”,这一称谓源于《古兰经》中的有关经文。《古兰经》第三章“仪姆兰的家属章”第154节云:“他们像蒙昧时代的人一样,对真主妄加猜测……”。《古兰经》在其他章中也提到了“蒙昧时期”这一个概念。这里的“蒙昧”一词,并不是指的没有文化的茹毛饮血的野蛮时期,而是就人们没有认识并信仰独一的造物主“安拉”而言的。阿拉伯人在蒙昧时期也是有相当的文化生活的,而且在文学领域特别是诗歌方面还有很高的成就。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虽然把公元7世纪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都称为蒙昧时期,但这一时期早期的口头文学作品早已失传,留传下来的,只是从公元5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上半叶这段时期里的一些作品。因此,阿拉伯文学史所界定的“蒙昧时期”,实际上是指的是伊斯兰教产生前约一个半世纪左右的历史阶段,大约自公元475年至公元622年。
在这一历史阶段,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的也门地区,由于气候相对适宜,雨量比较充足,当地居民开始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而半岛上的其他绝大部分地区,除了少数绿洲外,都是沙漠地带,居民大都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人,阿拉伯人称其为“贝杜因人”。不过这时期定居的和游牧的阿拉伯人,都还处于氏族部落时期,氏族的族长或部落的酋长掌管着对内对外的全部事务。
公元5世纪时,阿拉伯半岛的纳季德地区出现了一个以南部阿拉伯肯达族为首的部落联盟,形成了一个年轻的阿拉伯国家——肯达王国。与此同时,与罗马的势力范围相比邻的沙姆地区,由迦萨尼族人建立了迦萨尼王国;与波斯势力范围相比邻的伊拉克地区,由莱赫米人成立了希拉王国。都城设在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廷罗马帝国,力图通过对达萨尼王国的影响把自己的势力渗入到阿拉伯半岛的北部,而与之相敌对的萨珊波斯王国,则竭力支持希拉王国,使之有力地统治着阿拉伯半岛的一部分,特别是纳季德地区。
阿拉伯各部落之间,常因争夺水草、牧场和牲畜发生残酷的战争。“血亲复仇”的习俗更使得这种部落间的战争绵延不断。例如,因一位名叫珀苏丝的女子引起的巴克尔和泰格里卜两个有亲缘关系的兄弟部落之阿的战争一直延续了四十年多之久,这就是阿拉伯历史上著名的珀苏丝战争。同时,已形成三国鼎立之势的三个阿拉伯国家——迪萨尼王国、希拉王国和肯达王国,相互间的战事也连续不断。
蒙昧时期的阿拉伯文学,与这一时期阿拉伯人的生活方式、氏族制度、连年征战密不可分。
这一时期阿拉伯文学的源泉,是以诗歌为主的丰富的民间口头创作。当贝杜因人驱赶着骆驼去寻觅草场和水源时,驼蹄的节奏、驼铃的叮当把引领驼队的牧人的吆喝变成了美丽动人的歌唱。这种歌声的旋律虽然比较单调,词句也比较简朴,但这应该是阿拉伯诗歌最早的韵律。以后的各种诗歌格律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都是可以伴着琴声吟唱,易于进行口头传播的。
从内容上看,贝杜因诗人除了吟唱沙漠、骆驼、骏马、旷野等大自然的景色外,还十分醉心于描写他们纯洁的爱情和饮酒作乐的豪放生活。部落间的争斗使他们的诗中充满了对自己和自已部落的矜夸,对敌对部落的讽刺和抨击,对可以依靠的权贵的颂扬和奉承,对战争中死去的亲友的悲痛和哀悼等等。
早期的经济贸易活动也对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蒙昧时期,位于麦加的塔伊夫、纳赫莱、祖勒麦迦兹三个地区之间,有一个著名的阿拉伯集市,叫作“奥卡兹”集市。每年11月1日至20日,半岛上各个阿拉伯部落的商人都汇集这里,进行贸易交流活动,而各部落的著名诗人也赶到这里,在集市上众多的人群中吟诵自己的新作,与其他部落的诗人竞相比赛。
蒙昧时期,每一个部落都希望能拥有一个杰出的诗人或演说家来作为自己部落的代言人,以便歌颂本部落的荣耀,鼓起同盟者的激情,揭露敌对者的弱点。因此,当这样的诗人或演说家一旦脱颖而出时,便在部落中享有了极高的地位。
而在当时,每一个诗人又有他自己的传诗人,叫作“拉维”。实际上,拉维就是诗人的学生。当诗人在吟诵自己的诗作时,拉维便一字一句地牢牢记住,并四处传播。蒙昧时期的作品就是这样通过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熏陶后,拉维也成了著名的诗人,又有了自己的“拉维”。
流传下来的蒙昧时期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悬诗》,作者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稍后我们将专门予以介绍。
除悬诗的作者外,还有以描写游侠生涯而闻名的草莽诗人塔阿巴塔•舍拉和尚法拉等,以及以表达哀思而闻名的女诗人韩莎等。
尚法拉(?——公元510或525年),原名欧默本尔•本•马立克•艾兹迪。尚法拉是他的号,意为“厚唇汉”,出生于也门艾兹迪地区萨勒曼部落。
尚法拉的母亲是一个埃塞俄比亚的黑奴,深受萨勒曼部落歧视,父亲又被族人杀害,所以不得不迁居至法赫米部落,并成长为一个著名的草莽诗人。
这里还应当特别介绍一下蒙昧时代一位著名的阿拉伯女诗人韩莎。
韩莎(公元575——646或664年),原名突玛德尔•宾特•阿慕尔•谢里德•赛勒玛,韩莎是她的号。出生于希贾兹北部与纳季德相邻地区的苏莱姆部落,是蒙昧时期最著名的女诗人。诗人因兄弟穆阿威叶在612年的一次战争中阵亡,另一兄弟萨赫尔为其复仇,又于615年丧生,而悲痛欲绝,哭瞎双眼。
公元638年,韩莎携四个儿子参加了穆斯林部队向波斯发动的征战,四个儿子全都战死疆场。数年后,韩莎也在悲痛中逝世。
阿拉伯文学评论家一致认为,在写哀悼诗方面,韩莎的词句发自肺腑,感情真挚,动人心弦。下面就是诗人哭悼阵亡兄弟的诗句,泣血而歌,感人至深:

夜已深,回忆使我难眠,
悲愁满怀,憔悴病更添。

哭我兄弟萨赫尔,
战争中谁能似他勇敢。

顽敌来犯,挥刀相拼,
用生命为受害者伸冤。

从未闻有何人或何精灵,
能对他构成祸患。

岁月的浩劫前他最顽强,
人世的灾祸中无疑他最矫健。

不论对乞丐、友邻或弱女子,

夜间来客,或有人求救,
只一叩门,他的心便震颤。

殷勤款待,令来人安眠,
逐去其心头愁云万团。

旭日东升,使我想起萨赫尔,
夕阳西下,又令我将他怀念。

周围众人,都在为亲人哀泣,
如若不然,我直欲命赴黄泉。

我只见失去父子兄弟的妇女,
都在为不幸的战争啼哭哀怨。

声声悲恸,恰似在哭我兄弟,
反把宽慰,送进了我的心田。

兄弟!我发誓不会将你忘怀,
纵然灵魂出窍,坟墓为我开绽。

自失去兄弟萨赫尔,
我已告别一切欢愉甘甜。

哦,我心悲痛,母心悲痛,
莫非他昼夜将与孤坟相伴?

作为一个女诗人,韩莎在阿拉伯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韩莎实际上是一位“跨代诗人”,所以,有的文学史家也把她列为伊斯兰初期的诗人之列。
蒙昧时期的散文,较之诗歌,稍显逊色,主要是一些演说词、格言警句以及遗嘱之类的短文。而寓言、民间故事之类的口头文学作品,则大多已经失传,只有少量情节,还能散见于后人的作品中。主要散文家有:
祖勒伊斯贝依(?—公元595),本名希尔珊•哈利斯,蒙昧时期的诗人、将领、演说家。曾多次率其部落征战。祖勒伊斯贝依为其号,意为“拇指汉”。据传,因断去一被蛇咬过的脚拇指而得名。又一说,因其脚上多一拇指而得名。他留下来的散文名作是《示儿篇》,嘱咐儿子要成就一番大业,必须牢牢记住要善待族人,尊老爱幼,公正无私,慷慨仗义。
希贾兹泰米姆部落人艾克苏姆•本•绥菲(?—公元612或630年),也是蒙昧时期著名的贤士和演说家,他的演说名篇《劝君篇》,是作者代表阿拉伯使团,晋见波斯王艾努•舍尔汪时所发表的讲话,对侮辱了阿拉伯人的波斯王进行劝谏,显示了阿拉伯人的智慧与才能。
古斯•本•萨尔代(?—公元600年),纳吉朗地区伊亚迪部族人,怀有超凡脱俗的出世思想。也是蒙昧时期著名的阿拉伯贤士与演说家,他常去欧卡兹文学集市当众演说,劝善止恶。他仅存的一篇演说词叫《生死篇》,对人生的短暂无比感慨,是蒙昧时期的散文名篇:

人们啊!
请聚拢聆听,并慎记在心。
人有生必有死,人既死必消逝。而一切来者,必将来临。
种种迹象,均互为完善。
如雨露与草木,
父亲与母亲,
来者与往者,
黑暗与光明,
孝顺与罪孽,
服饰与坐骑,
食物与饮料,
运转的星斗,
不竭的大海,
高耸的屋顶,
黝黑的夜晚,
众星汇聚的太空。
为何我看到人们逝去再不能复生?
是否愿意久留便可长住?或者将受困而后安眠?
伊亚迪部族的人们啊!
赛木德人和阿德人今在何方?父辈和祖辈今在何方?威严的法老们又在何方?
建造者们在何方?装饰师们又在何方?
尚未致谢的恩情何在?尚未洗雪的冤屈又何在?
数百年来逝去的先人,
尚历历在目。
只见人们走向死亡,
却绝无归处。
我看到族里老少,
全在向死神奔赴。
往日不复回,
逝者无一留驻。
我确信将与失去的族人同往,绝无他途。

流传下来的蒙昧时期文学作品,大部分是公元8至10世纪的文人学者根据口头流传的版本收集整理的。其中哈马德•拉维叶(?— 公元771或774年)辑录了7首悬诗。穆法德勒•本•穆罕默德(?— 约公元780年)在称之为《穆法德里亚特》的诗集中辑录了67位诗人的126首诗歌,其中包括蒙昧时代的诗人47人,跨代诗人14人,为后人研究蒙昧时代的文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除此之外,艾布•泰玛姆(约公元788一846年)汇编的《激情诗选》、艾布•法尔吉•伊斯法哈尼(公元897—967年)汇编的《诗歌集成》和伊本• 古太柏(公元 828—889年)汇编的《诗歌和诗人》等作品里,也收录了大量蒙昧时期的诗歌作品。
应该说,流传下来的这些作品,只是蒙昧时期阿拉伯文学的一小部分。而且,经过许多传诗人传述后辑录成集的作品,诗句的多寡、顺序,词语的选择运用以及后人的种种注释,各种版本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总的来说,这些作品的确真实的反映了蒙昧时期阿拉伯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历史事件。不但为研究阿拉伯古代的语言和文学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而且也是研究阿拉伯古代历史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 悬 诗
蒙昧时期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就是由后人收集汇编而成的著名的《悬诗》诗集,阿拉伯语叫《穆阿拉噶特》。这些诗被公认为是当时诗作的杰作,曾用金水抄于布上,悬挂在麦加的“天房”上,因此又叫作《描金诗》。也有人称之为《串珠》、《项圈诗》等。
关于悬诗的篇目,文学史家们的意见也不尽一致。大部分认为是7首,分别是乌姆鲁勒•盖斯、塔拉法•本•阿卜德、祖海尔•本•艾比•苏勒玛、莱比德•本•拉比尔、阿慕尔•本•库勒苏穆、昂泰拉•本•舍达德、哈里斯•本•希利宰等7位诗人的作品。另有人认为,还有纳比埃朱布亚尼的一首悬诗,共计8首。还有人认为,应加上艾尔萨、阿比德•本•艾布拉斯二人的悬诗,这样悬诗共有10首。
乌姆鲁勒•盖斯(公元500—540)是第一首悬诗的作者,也是悬诗作者中最著名的一位诗人,他的全名为乌姆鲁勒•盖斯•本•侯吉尔•伊本•哈里斯•本•阿默尔。他也是蒙昧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
乌姆鲁勒•盖斯出生于纳季德地区,原籍也门,是统治阿萨德部族的国王哈里斯的王子。由于出身名门,生活奢华,所以早年的诗作多表现游乐好戏、饮酒狩猎及情场艳遇的内容。后因放纵无度,被父亲逐出宫门,便与一批青年结伴,从叙利亚地区到也门四处流浪,沿途纵马田猎,吟诗弹唱,饮酒作乐。
对于肯达国国王哈里斯的统治,阿萨德部族逐渐产生了不满情绪,停止交纳贡税,并多次发动叛乱,最终杀死了国王哈里斯,肯达国随之解体。
乌姆鲁勒•盖斯闻讯后,立即振作起来,发誓要为父报仇。他曾求助于许多部落,最后远道赶往君士坦丁堡,向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公元483—565)求援。但无果而归,途经安卡拉城时,身患皮肤恶疾,不治而死。
著名学者沼兹尼注释的乌姆鲁勒•盖斯的悬诗,共82节。主要内容有凭吊遗址以寄托哀思、描写爱情、描写大自然三部分。其中描写爱情的诗行占了一半多的篇幅,因而可以视之为是一首爱情诗,作者也因此而成为阿拉伯古典爱情诗歌的鼻祖,也是在诗歌创作中以凭吊情人遗址为起兴开端这一传统形式的首创者。这首悬诗的开端也因此而颇负盛名:

让我们停下来哭泣,
眼前黄沙漫漫无边;
在戴忽里和豪迈里,
把亲人的遗舍怀念,
这如泉的泪珠儿啊,
虽把我的心怀宽解;
那荒漠的疏疏残疾,
又怎能把恋人追还?

下面是他的悬诗中的第52至60节的诗句,描写骏马的英姿,跃然纸上:

我会在清晨牵出百兽难敌的骏马,
那时鸟儿还安卧在这短鬃马背。

它恰似激流从山巅冲下的巨石,
进退如梭,来去似飞。

黑红油亮,鞍鞯能从它的背上滑下
犹如光洁的岩石难蓄雨水。

体态削瘦,却显出气宇轩昂,
一声长啸,似热锅气腾油沸。

当万马齐喑,地上扬起尘埃,
它依然驰骋,周游巡回。

懦弱的少年坠落于它的背脊,
拙劣的骑手衣襟会被它撕碎。

快捷如孩童手下的陀螺,
引以绳索即轻旋疾飞。

它长着羚羊的细腰驼鸟的健腿,
奔跑如骇狼神速,飞跃似惊狐娇美。

从后望去更显出健壮体态,
腿正中拖着条略离地面的浓尾……

乌姆鲁勒•盖斯是阿拉伯古典诗歌的鼻祖,在其生前和死后都是阿拉伯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作品在阿拉伯文学的诗歌艺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昂泰拉•本•舍达德(公元525—614或 615年),也是7首悬诗的著名作者之一,全名为昂泰拉•本•舍达德•阿柏斯。出生在那季德地区。父亲舍达德是阿柏斯部落的一个贵族,母亲宰碧葩则是被父亲在一次战斗中俘获的埃塞俄比亚女奴。
按照阿拉伯蒙昧时期的传统,女奴之子仍为奴隶,直至被父亲正式承认为止。昂泰拉继承了母亲的肤色和奴隶的身份,受到父亲及其部族的歧视,童年时便在那季德以牧驼为生。
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昂泰拉成长为一个强壮、勇敢、机智的青年,在与塔依部落的战斗中,他率领族人击退了对方的进攻,并在多次部落战争中表现出骁勇善战的本领,成为族人心目中的英雄。
昂泰拉虽然终于得到了父亲的承认,成了自由人,但由于肤色不同,不是纯粹的阿拉伯血统,依然无法摆脱族人的偏见,难以赢得堂妹阿卜莱的青睐。
昂泰拉的诗集于公元1864年在贝鲁特第一次出版,以后又在该地印行多次。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的悬诗。按照兹尼注释本,这首诗共有75节。主要内容为描写对阿卜莱的纯洁爱情及表白自己的崇高、善良、勇敢、大方。
由于昂泰拉英勇善战,在阿拉伯人心中已成了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借昂泰拉的名字编写的战斗故事形成几大部书,甚至被称为阿拉伯的《伊里亚特》。留传下来的《昂泰拉传奇》有许多版本,与昂泰拉的真实历史已有很大出入。
下面是他的悬诗的第35至40节,抒发了蒙昧时代诗人对酒当歌、慷慨仗义的情操:

心上人可尽情把我赞扬,
若无偏见,我确属忠厚善良。

若有人硬把我欺侮冤枉,
这委屈便味如苦瓜的汁浆。

酷热的中午我畅饮陈年美酒,
举起那雕饰华美的杯觞。

金黄的酒杯上刻着条纹,
带滤嘴的酒壶近在一旁。

我饮酒仅费去些许钱线,
情操依然,毫无损伤。

酒醒后我还是那样大方,
如你所知,我为人仁义高尚。

阿慕尔•本•库勒苏姆(?一约公元584年),是另一位著名的悬诗作者他全名为阿慕尔•本•库勒苏姆•本•马立克•本•阿塔卜,出生在阿拉伯半岛北部地区的泰格里卜部落。
泰格里卜部落是当时阿拉伯半岛上最尊贵的部落之一,父亲库勒苏姆又是该部落的一位首领,所以,诗人自幼便在十分高贵、优越的环境中长大。十五岁时,便成了自己部族的领袖。
泰格里卜部落和同在阿拉伯半岛上的巴克尔部落本来是两个兄弟部落,互有亲缘关系。后因一个名叫珀苏丝的女人,发生纠纷,引起了战争,历史上称为珀苏丝战争。这一战争持续很久,双方都上诉当时威望极高的希拉王国的国王阿慕尔•本•杏德(公元554一570年)。
巴克尔部落使团的发言人是诗人哈里斯•本•希利宰,他在诗中除抨击对方,要其承担战争责任外,还竭力对吉德国王进行颂扬。
泰格里卜部落使团的发言人就是阿慕尔•本•库勒苏姆,诗人在诗中只是夸耀本部落和自己的荣耀,而未对杏德国王发表任何赞词,从而播下了两人间不睦的种子。
公元570年,杏德国王借母亲之口对阿慕尔•本•库勒苏姆进行侮辱,阿慕尔一怒之下,遂将杏德杀死,然后亡命四方,饱尝苦辛,约于公元584年去世。
阿慕尔•本•库勒苏姆的主要作品是他的悬诗,首次于公元1819年正式整理出版。沼兹尼注释的这首悬诗,共103节。这首悬诗是由两次写成的两部分结合组成的。第一部分是争讼时向杏德国王所作的表白,其中除以爱情、饮酒作为起兴外,主要是对自己部落的矜夸和对对方的恫吓。第二部分是在杀死了杏德国王后所作,主要表现了强烈的自尊、部落的功德和对杏德国王的反抗。
下面是他的悬诗的第94至103节,表达了不畏强暴、不受蹂躏的反抗精神:

当我们在沙谷上盖起圆形屋顶,
麦阿德的各个部落中便已闻名。

都知道我们可供养被征服的人,
亦可置其死地,若与我们抗争。

只要我们愿意一切均可阻挡,
只要我们希望到处都能占领。

顺我者我们将予其保护,
逆我者我们会给予严惩。

既来之便应将清泉畅饮,
其他人可吮吸浊浆泥泞。

你可问塔玛哈人和杜阿米人,
问他们对我们有何述评。

若说君王总是欺压百姓,
我们则决不会受这蹂躏。

我们遍布不大,地狭因人众,
我们充满海面,海阔百舸行。

我们的孩子只要到断奶时分,
强暴者便须俯身伏拜这幼婴!

其他几位悬诗作者,在这里也予以简要介绍。
塔拉法•本•阿卜德(公元 538或543—560或 564、569年),原名为阿慕尔•本•阿卜德•木•苏夫耶尼,塔拉法是他的号。
塔拉法出生于波斯湾巴林地区的一个富贵家庭,但因自幼丧父,家产被叔父们侵吞,只能和母亲一起过着贫困的生活。
塔拉法年轻时酷爱作诗,最后进入了希拉王国的宫廷,为阿慕尔•本•阿卜德•杏德国王写颂歌。国王本来对他恩宠有加,但由于有人中伤,惹怒国王,便下令巴林总督将他处死,死时还不到30岁。
塔拉法诗集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的悬诗,沼兹尼的注释本为102节,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塔拉法悬诗的主要内容包含歌颂爱情、描写骆驼和记述生平等三个部分
祖海尔•本•艾比•苏勒玛(公元520或530——610或627年)出生于纳季德的哈吉尔地区。自幼丧失,在他的舅爷——诗人柏萨迈和继父——诗人奥斯•本•哈吉尔的影响下长大,为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祖海尔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他的悬诗。沼兹尼注释的祖海尔的悬诗,共62节。主要内容包括描写爱情和调解部落纠纷两个部分,其中不乏精彩的警句。
哈里斯•本•希利宰(?——约公元580年),出生于伊拉克的叶什库里部族。曾作为巴克尔部落的发言人,去希拉国国王阿慕尔•本•杏德那里和泰格里卜部落的发言人阿慕尔•本•库勒苏姆用诗歌进行争辩。
由于哈里斯在诗中,除反驳阿慕尔•本•库勒苏姆的论点外,还竭力拉拢和颂扬了杏德国王,陈述了巴克尔人为希拉王国所立下的种种业绩,终于赢得杏德国王的同情和支持,使国王作出了有利于巴克尔部落的判决。哈里斯进行答辩的这首诗,也成了著名的悬诗。沼兹尼注释的这首悬诗,共84节,公元1820年在英国牛津出版,1827年又在印度浦那再版,并被译成了拉丁文和法文。
他的悬诗,除与其他悬诗一样以对遗址的凭吊、对骆驼的描写作为起兴外,主要包括对泰格里卜人论点的反驳和对杏德国王的赞颂、拉拢两个部分。还特别追述了巴克尔人和杏德国王的亲近友好关系及他们在历次部落战争中为杏德国王立下的丰功伟绩
赖比德•本•拉比尔(公元540或545、560——661或665、669年),全名为赖比德•本•拉比尔•本•马立克•本•贾法尔。出生于纳季德地区的阿密尔部落。父亲拉比尔是部落中的一个贵族,在战争中遭到杀害。赖比德在其叔伯们的抚养下长大,仍保持着优裕的生活。
后由于部族纷争,赖比德的家族被迫离开纳季德南下,到也门去居住,环境变得较为困苦。
公元580年,努尔曼•本•蒙泽尔登基后,赖比德进入希拉官廷吟诗,境况遂又好转。
赖比德十分长寿,据说活了一百多岁,661至669年间,殁于库法。
他的作品中,以悬诗最为著名,内容包括对遗址的缅怀、爱情的回忆、游乐的生活、自己的品德和部落的荣耀等。
赖比德诗歌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和粗犷,真实地反映了蒙昧时期贝杜因人的生活。
纳比埃•朱布亚尼(?——公元604年),原名为齐亚德•本• 穆阿威叶•本•萨阿德•本•朱布亚尼,纳比埃是他的号。
诗人出生于纳季德西北部的朱布亚尼部落,曾是当时希拉王国的宫廷诗人。同时又经常前往迦萨王国,写诗赞颂其君主。
由于诗人才华横溢,备受希拉国王努尔曼的恩宠,便受谗言中伤,终于激起努尔曼的恼恨,决定将他杀死。
诗人闻讯立即逃至迦萨尼王国,但依然难忘在努尔曼庇荫下的生活,于是写诗致歉,并为自己开脱,竭尽对努尔曼赞颂之能事,终又受到了希拉国王的宠爱。
诗人的作品以比喻见长,但也开创了将诗歌作为谋利手段的先河。其悬诗中的“君为骄阳诸王是群星纷繁,日之既出星辰便无一能现”一节,是阿拉伯古诗中脍炙人口的名句。
艾尔萨(公元530——629年),本名为艾布•柏绥尔•梅蒙•本•盖斯•本•姜代勒,艾尔萨是他的号。出生在纳季德的叶玛迈地区,曾漫游过许多阿拉伯国家及波斯、埃塞俄比亚等国。诗歌的内容多为对各国国王及部落的赞颂,也与有不少描写爱情和饮酒的诗。他的诗歌,尤以音律的优美见长。
“悬诗”代表了蒙昧时期阿拉伯文学的最高成就,成为阿拉伯古典诗歌的典范,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以后阿拉伯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怀古忆旧的起兴手法以及豪迈尚武、状景抒情、悲悼讽谕等文学主题为以后历代诗人们所仿效。悬诗内容丰富,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蒙昧时代阿拉伯人生活风貌,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另外,对于阿拉伯语的规范和统一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量诗句成为后来阿拉伯语言学家们在研究语法修辞时所引用的例证。


 
第二章 伊斯兰初期的文学

第一节 概 述

毫无疑问,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传播,是一件非同一般的重大事项。先知穆罕默德及其四大哈里发作为民族领袖,以《古兰经》为指针,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人统一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使他们抛弃对众多偶像的崇拜,转而崇拜独一的真主安拉。这场空前的伊斯兰运动,彻底改变了阿拉伯半岛的社会面貌,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穆罕默德的宗教革命”(《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集》第73页)。伊斯兰教全面严格地禁止了蒙昧时代的诸如酗酒、奸淫、活埋女婴等许多恶风陋习,扬弃了部落宗族观念,倡导人人平等的兄弟情谊,提高妇女地位,禁止高利盘剥等等。伊斯兰教大大改变了阿拉伯人自蒙昧时期以来的社会结构、信仰体系、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其影响是全面、深刻而久远的。文学自然不能脱出这一重大影响。由于伊斯兰教的影响,阿拉伯文学在其内容和主题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伊斯兰教对于文学的态度,就像对其它艺术的态度一样。对于艺术本身伊斯兰教并不反
对,而是倡导内容积极的健康的艺术。对于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伊斯兰教同样并不反对,认为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学,具有传播知识、陶冶心情的作用,只要其内容是积极健康的,就是有益的,先知穆罕默德就曾说过:“的确,修辞当中蕴含着(感人的)魔力,诗歌中蕴涵着智慧。”如果文学或者其他任何艺术形式,其内容是颓废堕落的,邪恶淫秽的,就是伊斯兰教所要反对和摒弃的。针对哪些低级庸俗、下流淫秽的诗歌,先知穆罕默德说:“一个满腹脓水的人也强于一个满腹(淫)诗的人。”《古兰经》中也说:“我告诉你们,恶魔们附在谁的身上,好吗?恶魔们附在每个造谣的罪人身上。他们侧耳而听,他们大半是说谎的。诗人们被迷误者所跟随。你不知道吗?他们在各山谷中彷徨。他们只尚空谈,不重实践。惟信道而行善并多多纪念真主,而且在被欺压之后从事自为的人除外,不义者,将来就知道他们获得什么归宿。”(二十六:221-227)
阿拉伯文学史上的“伊斯兰初期”大致是公元622一661年这一时期,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很短的一段时间,但因为伊斯兰教的兴起,使得这一历史时期在阿拉伯的政治、社会、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文学自然也不例外。
公元6世纪末,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阿拉伯半岛上的希贾兹、也门等地区兴起了一些像麦加、麦地那、萨那这样初具规模的商业和小手工业城市。贵族、商人和小业主们通过东西方的贸易活动,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公元572年,波斯人占领也门,割断了阿拉伯人的通商要道。也门和希贾兹地区的商队贸易迅速衰落,商业资本以重利盘剥的方式转向牧区和农村,加深了贵族、商人、业主和牧民、农民、奴隶之间的矛盾。氏族部落狭隘的血缘关系及相互间连年不断的复仇斗争,更进一步影响了阿拉伯半岛的发展。
公元610年前后,穆罕默德开始传布伊斯兰教,号召人人平等,释放奴隶。由于遭到麦加古莱氏贵族的强烈反对,于公元622年和他的追随者一起离开麦加迁徙到对麦地那城。这一年便成为伊斯兰历纪元的开始。630年,穆罕默德光复麦加,把绝大部分阿拉伯部落团结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之下,并在麦加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
632年,穆罕默德去世,相继由艾布•伯克尔、欧默尔、奥斯曼、阿里接任伊斯兰政权的领导地位,在历史上称为四大正统哈里发。
四大哈里发经过多年努力,把分散、仇杀、落后的阿拉伯部族统一在伊斯兰教的恩泽之下,并由著名将领艾布•奥贝迪和哈立德•本•沃利德等率军出征,把伊斯兰阿拉伯的版图扩大到伊拉克、叙利亚、埃及和北非等地,实现了阿拉伯社会的巨大进步。
伊斯兰初期的诗歌作品,除继承了蒙昧时期诗歌的古朴风格以外,在内容方面也形象地反映了伊斯兰教所掀起的蓬勃运动。对伊斯兰教和穆罕默德的赞颂和对几次著名战役的描写,是这一时期伊斯兰诗人们的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一时期著名的诗人有:哈桑• 本• 萨比特、卡尔布•本•祖海尔、侯特埃、艾布•祖埃布•胡率里、纳比埃•吉尔迪等。由于这些诗人大多出生于蒙昧时期,因此,一般学者们还称他们为“跨代诗人”。对“跨代诗人”中个别人所处时代的划分,各文学史著作也不尽相同。“跨代诗人们的作品也很自然地体现出前后截然不同的思想内容。
侯特埃(?—公元650或678或679年),原名为哲勒沃尔•本•奥斯,侯特埃是他的号。生于纳吉德地区,是姆德里族阿柏斯部落人。但因家谱(系)不清,受到族人冷落。诗人曾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在希贾兹、伊拉克、沙姆地区的流浪生活,为他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但终究发展为以诗歌谋利,大量写作赞颂迎奉和嘲讽攻击的诗篇,以迎合权贵,发泄怨恨。尤其以讽剌诗著称。诗人属于“跨代诗人”,有的学者把他列入蒙昧时期。
艾布• 祖埃布• 胡宰里(?—公元646或648年)全名为艾布•祖埃布•胡威利
德• 本• 哈立德•胡宰里。生长在希贾兹地区麦地那城,为从蒙昧时期至伊斯兰初期的“跨代诗人”。曾随军征战进入非洲,后定居埃及。其五个儿子赴埃及后于同一年内染瘟疫死亡,艾布•祖埃布十分悲痛,作诗悼念,写出了人世的不幸和他意志的坚强。诗人尚有描绘大自然及动物生活的一些诗作,用词较为怪僻,故仅以他的悼念诗流传后世。
纳比埃•吉尔迪(?—公元684或699年)原名为盖斯•本•阿卜杜拉•吉尔迪,纳比埃是他的号。出生于纳季德南部法勒吉他区,是阿密尔部落的贵族,曾出入于希拉王国的官廷。公元630年皈依伊斯兰教,移居库法,后追随阿里参加绥芬战役。晚年失明。卒于伊朗伊斯法罕城。
纳比埃也是一位“跨代诗人”,擅写颂诗,描述本族的战功。尤其以对战马的描绘见长,也写过一些讽嘲和悼念诗。来看他的诗句:

赞颂

赞美真主,无一物可与配比,
谁不承认,便欺骗了自已。

主令夜入昼,又令昼把夜更替,
驱走黑暗,云散雾移。

让苍穹升腾于莽莽大地,
并未建支柱把天撑起。

灿若星辰

我投奔先知,因他把正途指,
并诵读出银河般辉煌的经文。

奋斗中深感他灿若星辰,
他出现无数星星立即消隐。

我处世言行中十分虔诚,
对炼狱抱着颗畏惧的心。

伊斯兰初期的散文作品,以一些演说辞为主,其中以先知穆罕默德和四大哈里发的演说词最为著名,可谓是阿拉伯文学史上演说词的杰作,他们也都是阿拉伯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天才演说家。
欧默尔•本•赫塔布(约581——644年),出生于麦加,早年追随穆罕默德,皈依伊斯兰教。公元634——644年,接任哈里发职位,成为第二任正统哈里发。公元644年,欧默尔在清真寺中遇害身亡。
欧默尔统治期间,伊斯兰阿拉伯国家的疆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内部纪律严明,政绩昭著。欧默尔处事以身作则,以公正著称。
欧默尔文学修养颇高,善于品评诗歌,偏爱祖海尔•本•艾比•苏勒玛的作品,认为他的文字较为精炼。除其政治地位外,欧默尔还被认为是阿拉伯优秀的修辞学家和哲人。来看他的演说辞:

公正
司法,是主严密的定规,是必须遵守的圣行。
如果理由已经十分充分,仅宣讲真理而不予执法,便无济于事。
在堂前,在你的脸上,必须显出对人人都一律平等。以便贵者不致贪求你的偏袒,弱者不致富怕你的不公。
起诉者必须有证据,争讼者必须立誓言。
穆斯林之间,应可予调解。但以合法为非法,以非法为合法的调解不可。
昔日已定的判决,不妨自行审视再三。若真主使你醒悟,可予以改正。真理自古已定,改正错判,强于坚持误断。
对安拉的经典里、安拉使者的训谕中,你尚未透彻理解,心存疑惑之事,须多多理解,多多理解!
应弄明能触类旁通的相似案例,并以此对事情作出衡量。应作出安拉最喜悦、你认为最接近真理的决断。
在有关真理的问题上,切忌心胸狭隘,急躁气恼,伤害他人,敌视对立各方。这些问题,于安拉处必有回报和善的积存。
谁即使在有损于自己的情况下尚对吉祥高贵的安拉抱有忠诚的意念,安拉便会令他只需对人们怀有诚意。
谁若在安拉知其全然相反的事上对人们伪善,安拉则将揭去其伪装,暴露其行径。
在安拉速赐的食禄,满怀的慈悯之中,你以为,能得到何种回报?
另外,作为宗教经典的《古兰经》和圣训,同时也是阿拉伯文学的典范作品,而且对当时及以后的阿拉伯文学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故在这里予以专节介绍。

第二节 《古兰经》和圣训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基本经典,其中阐述了以认主独一、拜主独一为核心的教义教律大纲,哲理深遂,内容广泛;成为伊斯兰文化诸学科的源泉,对伊斯兰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兰经》是由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在公元610年至632年23年的时间内陆续宣授给圣门弟子们的,后来汇集成册,凡114章,各章长短不一,错落有致,长者洋洋数百节,短者仅有几节,如最长的《黄牛章》长达286节,而最短的只有3节,如《时光章》、《多福章》、《援助章》等,各章排序基本上是长章在先,短章在后,但首章《开端章》却仅有短短7节。后人为便于背诵记忆,将全经分为大体上长短相当的30部分,每部分为一卷,中国穆斯林有“天经三十部”的说法,即指此而言。《古兰经》最早记载在树皮、木板、布片、石块等物之上,公元632年,首任哈里发艾布•伯克尔开始汇集分散的章节。经过多年努力,这一工作终于在第三任正统哈里奥斯曼•本•阿凡执政时期的公元645年宣告完成,《古兰经》所有章节均被汇编成册。
《古兰经》对阿拉伯语言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语言方面,它将阿拉伯部落的各种方言统一于古莱氏部族的方言,丰富了阿拉伯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并使这种语言保持持久的活力,同时,还极大地推动了阿拉伯语言学、词汇学、语法学、词法学、修辞学等学科的发展。文学方面,它推动了对阿拉伯古典诗文原始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促进了修辞学、文学评论学的发展,丰富了后代文学创作的题材,开拓了作家诗人们的想象力,是他们在思维方式、描写方法以及表达方法等方面都深受其影响。《古兰经》不仅对阿拉伯语言文学产生影响,而且对波斯文学、西班牙文学等东西方文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古兰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同时又是阿拉伯语言文学的巨著,文辞优美,风格凝重,它在语言文学方面的成就和价值是无可比拟的,其高超的修辞艺术、独特的艺术形式、振聋发聩的语言魅力,都是无可企及的。《古兰经》中就此向文学大师们发出挑战:“你说:如果人类和精灵联合起来创造一部象这样的《古兰经》,那么,他们即使互相帮助,也必不能创造象这样的妙文。”(十七:88)《古兰经》颁降于阿拉伯诗歌文学的昌盛时代,诗人、演讲家众多,诗艺口才高超,他们相互赛诗比文,竞雄不已,《古兰经》的出现令他们大为震惊。如当时一位反对先知的文人沃利德•本•穆厄伊尔感叹地说:“指安拉发誓,我从穆罕默德那里听到的,既不是人类的语言,也不是精灵的语言。它甘美而典雅,丰富而磅礴!”的确,《古兰经》的妙文深受历代东西方文学家的赞叹。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就对《古兰经》非常推崇,称誉不已,他说:“《古兰经》是百读不厌的,每读一次,起初总觉得它更新鲜了,不久它就引人入胜,使人惊心动魄,终于使人肃然起敬,其文体因内容与宗旨而不同,有严整的,有堂皇的,有威严的——总而言之,其庄严性是不容否认的……这部经典将永远具有一种最伟大的势力。”(1) 我国当代阿拉伯文学研究专家蔡伟良先生说:“《古兰经》除了它是一部宗教经典以外,还曾为包括神学、哲学、伦理学、文学、语言学、语法学在内的一切伊斯兰文化形态的发展起过非同小可的作用。数百年来,《古兰经》一直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丰碑之一,是阿拉伯散文作品第一座见于文字的纪念碑,是阿拉伯正规语言风格的最高成就,和不可攀越的典范。”(2)这里引录《古兰经》的一些章节,以见其风格:

开端章(第1章)
[1]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
[2]    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全世界的主,
[3]    至仁至慈的主,
[4]    报应日的主。
[5]    我们只崇拜你,只求你祐助,
[6]    求你引导我们上正路,
[7]    你所祐助者的路,不是受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误者的路。

罗马人章(第30章)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
………
[17] 故你们在晚夕和早晨,应当赞颂真主超绝万物。
[18]天地间的赞颂,以及傍晚和中午的赞颂,都只归于他。
[19]他使生物从死物中生出,是死物从生物中生出,使以死的大地复活,你们也要如此被复活。
[20]他的一种迹象是:他用泥土创造你们,然后你们立刻成为人类,散布各方。
[21]他的一种迹象是:他从你们的同类中为你们创造配偶,以便你们依恋她们,并且使你们互相爱悦,互相怜恤。对于能思维的民众,此中确有许多迹象。
[22]他的一种迹象是:天地的创造,以及你们的语言和肤色的差异,对于有学问的人,此中确有许多迹象。

[23]他的一种迹象是:你们在黑夜和白昼睡眠并且寻求他的恩惠;对于会听话的民众,此中确有许多迹象。
[24]他的一种迹象是:他使你们以恐惧和企图的心情看电光,他从云中降下雨水,借雨水使以死的大地复活,对于能了解的民众,此中确有许多迹象。
[25]他的一种迹象是:天地依他的意志而坚定,当他对长眠地下的你们叫唤一声的时候,你们立刻就出来了。
[26]天地万物,只是他的;一切都服从他。
…………
复活章(第75章)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

[1]    我以复活日盟誓,
[2]    我以自责的灵魂盟誓,
[3]    难道人猜想我绝不能集合他的骸骨吗?
[4]    不然,[我将集合他的骸骨],而且能将他的每个手指复原。
[5]    不然,人欲长此放荡下去。
[6]    他问复活日在什么时候 。
[7]    当眼目昏花,
[8]    月亮昏暗,
[9]    日月相合的时候,
[10]    在那日,人将说:“逃到哪里去呢?”
[11]    绝不然,绝无任何避难所。
[12]    在那日,唯你的主那里,有安定之所。
[13]    在那日,个人将被告知自己前前后后所作过的事情。
[14]    不然,各人对自己就是明证,
[15]    即使他多方脱辞。
[16]    你不要摇动你的舌头,以便你仓卒地诵读它。
[17]    集合它和诵读它,确是我的责任。
[18]    当我诵读它的时候,你当静听我的诵读。
[19]    然后解释它,也是我的责任。
[20]    真的,你们喜爱县世的生活,
[21]    而不顾后世的生活。
[22]    在那日,许多面目是光华的,
[23]    是仰视着他们的主的。
[24]    在那日,许多面目是愁苦的,
[25]    他们确信自己必遭大难。
[26]    真的,灵魂达到锁骨,
[27]    有人说:“谁是祝由的?”
[28]    他确信那是离别。
[29]    [死时]胫与胫相缠结。
[30]    早那日,他只被驱赶到你的主那里。
[31]    他们有信道,也没有礼拜。
[32]    他否认真理,背弃正道,
[33]    然后傲慢地走回家去。
[34]    “毁灭已逐渐地临近你。
[35]    毁灭已逐渐地临近你。”
[36]    难道人猜想自己是被放任的吗?
[37]    难道他不曾是被射出的精液吗?
[38]    然后,他变成血块,而真主加以创造他,使之成为肢体完全的人吗?
[39]    他用精液造化两性,男的和女的。
[40]    难道那样的造化者不能使人复活吗?

圣训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公元570—632)的言行记录,同时,他所赞许和默认之事,也包括在圣训之列。在伊斯兰教中,圣训的地位仅次于《古兰经》,在伊斯兰四大立法依据中位居第二,四大立法依据即:《古兰经》、圣训、公议、类比。圣训实际上是对《古兰经》根本大纲和原则精神的具体阐释,其内容十分广泛,对伊斯兰教教义教律及穆斯林待人接物、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都有详尽、具体的说明。从形式上看,圣训长短不一,长者洋洋千言,短者寥寥数语,或陈述,或问答。记录在册的每一段圣训都包括传述世系和正文两部分,正文即圣训所讲述的内容,传述世系是该段圣训的一系列传述人。圣训传述人都是圣门弟子和再传弟子,他们有的传述的圣训很多,有的很少,如经常在穆圣身边搞服务工作的艾布•胡莱勒(公元601-678)传述的圣训多达5374段,圣妻阿依莎(公元613—678)所传述的圣训有2210段。圣门弟子共约11万人,加上再传弟子,人数就更多了,因此所传圣训的数量是非常大的,艾哈曼德•罕佰里收集到的圣训就多达75万段。
关于圣训的记录,大体上有三个时期:一是禁记时期,即希历第一世纪(约公元七世纪),也就是穆圣在世及去世后的一段时间,禁记的原因是穆圣曾明令禁记,以免与正在降示和记录的《古兰经》相混淆。所以,这一时期,虽然偶有一些零星记录的圣训,但大量的圣训都是由圣门弟子和再传弟子们口耳相传、背记在心的。二是开禁时期,即希历第二世纪(约公元八世纪),这一时期,随着伊斯兰教传播疆域的不断扩展,背记圣训的圣门弟子们分赴各地,穆斯林社会中政治的、教派的、学派的纷争开始出现并日趋激烈,伪圣训也因之而产生,这样,搜集整理、考证记录圣训也就成为十分迫切的重要事宜而被提上议事日程,各地的学者们纷纷开始了以搜求圣训为主要目的的学术旅行,负笈千里,不辞辛劳,一时形成蔚为大观的学术运动。这一时期编录的圣训集最有名的有:马立克( 公元715—795)的《穆宛塔圣训集》、艾布•哈尼法(700-767)的弟子编录的《艾布•哈尼法圣训集》、艾哈曼德•罕伯里(公元780一855)的《艾哈曼德•穆斯奈德圣训集》等。三是辉煌时期,即希历第三世纪(约公元九世纪),这一时期,学者们在搜集圣训的同时,开始做全面细致的考证甄别工作,并分门别类的加以记录,圣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应运而生,而且成为十分热门的学问,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圣训学家,其中首屈一指的当推布哈里和穆斯林。这些圣训学家们在圣训的搜集整理、考证甄别及对传述人的考察研究方面,做了大量浩繁细致的工作,编辑出了许多圣训集,最著名的六大部圣训集都出自这一时期,即:布哈里(公元810—870)的《布哈里圣训实录》、穆斯林(公元821—874)的《穆斯林圣训集》、艾布•达吾德(公元817一889)的《艾布•达吾德圣训集》、提尔密济(公元824一892)的《提尔密济圣训集》、伊本•马哲(公元824—887)的《伊本•马哲圣训集》、奈萨仪(公元839一915)的《奈萨仪圣训集》。
圣训集所收录的圣训多寡不等,少则数百段,多则上万段,如《穆宛塔圣训集》收有500段圣训,《穆斯林圣训实录》收有12000段圣训。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圣训集所收录的圣训,都是编录者从数十万段中认真考证、精心筛选出来的,如艾哈曼德从75万段中选出,布哈里从60万段中选出,艾布•这吾德从50万段中选出,穆斯林从30万段中选出。入选的圣训有的被好几家共录,有的则为一家独录。由布哈里和穆斯林两大圣训学家所共录的圣训,圣训学上称为“穆塔法格”的圣训,是第一级别的圣训。
圣训学所研究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圣训正文本身,二是圣训的传述世系即圣训传述人的详情,通过这两方面的研究,确定圣训的真伪及级别档次。圣训学作为伊斯兰文化中一门独特的学科,历来受到东西方学者的重视,德国东方学家艾斯伯尔克在研究了圣训学之后惊叹地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在人物传记学领域的建树象穆斯林民族在圣训学中的建树一样,穆斯林民族在圣训学这门伟大而独特的学科中,详尽研究了多达50万人的生平事迹。”(3)
圣训作为穆罕默德23年间对伊斯兰教言传身教的记录,是伊斯兰教义、教法、《古兰经》注疏的重要依据,也是穆斯林在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效法的准则。圣训不仅是一种宗教典籍,而且是伊斯兰文化最为珍贵的历史文献之一,它对穆斯林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以及阿拉伯语言文学都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因而其价值已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围。
圣训同样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先知穆罕默德虽不是诗人,但他熟知阿拉伯语,具有异常的语言天赋,他的语言简练优美,形象生动,许多精彩的训谕成为流传至今、家喻户晓的格言警句。下面摘录一些圣训,管中窥豹,一见圣训的思想内容和表达风格:
1、穆圣曰:“一男子行走间,干渴难忍。遂下井饮水而后出。忽见一犬垂舌喘息,舔土以止渴。心思:‘此犬正遭我所受之苦。’复以履汲水,以口衔覆,爬上井台,以饮犬。安拉为之感激,并宽恕此人之一切罪愆。”众圣友问:“安拉的使者啊!为了牲畜,我等亦有回报么?”穆圣曰:“为一切生灵,均有回报!”
2、穆圣曰:“复活日聚会之时,我最喜爱、最愿亲近者,为你们中品格高尚、同心同德、相亲相爱之人;我最憎恶、最欲远避者,为你们中喋喋不休、夸夸其谈之徒。”
3、穆圣曰:“切忌用你的右手,去伤害你的左手。”
4、穆圣曰:“有数人同驾一舟于海面,却四分五裂,遂使每人各占一席之地。一人以斧凿其处所。众人因问:‘意欲如何?’对曰:‘既已为我之地,自可随意处置!’众人若按住其双手,则此人获救而众人亦幸免于难;众人若任其为之,则此人罹难众人亦难免一死。”
5、穆圣曰:“我的主嘱咐我九件事情:嘱咐我无论明里暗里,均应忠诚;无论喜悦恼怒,均应公正;无论富裕贫困,均应节省;对亏枉我者,应予宽恕;对剥夺我者,应予赏赐;对离弃我者,应予联络;沉默时深思熟虑;言谈时,赞美真主;观察时,吸取教训。”
6、真主的使者(求真主赐吉庆平安于他)说:“那种自己吃饱了肚子而他的邻居却饥肠辘辘的人不是穆民。”
7、真主的使者(求真主赐吉庆平安于他)说:“人们塞满一个器皿没有比填满肚腹更糟的了,几口就吃得直起腰来,而应该是胃的三分之一用于吃饭,三分之一用于喝水,三分之一用于呼吸。”
8、真主的使者(求真主赐吉庆平安于他)说:“你们远离猜疑啊,因为猜疑确是最大的谎言!你们不要打听别人的隐私,也不要窥探别人的隐私,不要相互竞争,不要相互嫉妒,不要相互憎恨,不要相互厌恶,你们当遵奉真主的命令,互为弟兄,做真主的忠仆。一个穆斯林是另一个穆斯林的弟兄,不可亏枉他,不可远弃他,不可蔑视他。敬畏真主在这里,敬畏真主在这里”,先知指着他的胸膛说,“对于一个人来说,蔑视他的穆斯林弟兄就足为罪过。穆斯林对穆斯林不可侵犯——他的生命、他的名誉、他的财产。真主的确不看你们的外表和相貌,不看你们的表面做作,而看你们的内心!”
9、真主的使者(求真主赐吉庆平安于他)说:“当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人的每一个骨节肢窍都当施舍。对两个人一视同仁、公正对待是施舍,帮助一个人骑上他的坐骑或帮他驼载上他的行包是施舍,一句美好的话是施舍,前去礼拜的每一步都是施舍,清除道路上的荆棘障碍是施舍。”
10、真主的使者(求真主赐吉庆平安于他)说:“能够摔跤格斗的未必就是勇士,而当自己生气愤怒时能够控制(自己的人),才算勇士。”
11、真主的使者说:“仁慈的真主,慈爱仁慈的人,所以你们慈爱大地上的一切,真主就慈爱你们。”
12、真主的使者说:“信士不会在同一个洞穴中被咬两次。”(即信士不会重蹈覆辙)。
13、真主的使者说:“反事成败,惟凭举意。”
14、真主的使者的辞朝演说:“赞美全归真主,我们求他的佑助,求他的宽恕,真主保佑我们的心灵免遭不祥,保佑我们的工作免遭不测。谁走真主指引的正道,谁就不会误入迷途。误入迷途者,不会有人指引。我见证,别无他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奴仆,是真主的使者。我告诫你们,要叩拜真主,要信仰真主。我鼓励你们服从于真主,我以善事开头,人们呀,你们听我为你们阐述:我不知道,今年之后是否还可能在此与你们相聚一起……信士们皆为兄弟。但是,一个穆斯林的钱财,只有出其本人意愿,其兄弟才可使用,你们理解了吗?真主呀,我为你作证。在我离世以后,你们不可再沦为叛教者,相互残杀。我给你们留下了指引你们用不迷路的法宝,那就是真主的经典,你们理解了吗?真主呀,我为你作证。人们呀,你们的真主只有一个,你们的祖先只有一个,你们都是阿丹的后裔,阿丹来自于泥土。在真主跟前,你们中最尊贵者是你们中最敬畏者,真主对你们是全知的。阿拉伯人不比非阿拉伯人优越,唯有虔诚才是区分高低的标准,你们理解了吗?真主呀,我为你作证。他们说,是的。他说:就让在场者转告不在场者。人们呀,真主为每一个继承遗产的人规定了应的遗产的份额,一个人不可得超出三分之一的遗产。儿子必有其父,奸淫者当以石击毙,谁指他人为父,或助纣为虐,为虎作伥,必受真主、众天使和众人的诅咒唾骂。祝你们平安!真主赐你们恩泽,为你们祝福。”

第三节 哈桑•本•萨比特和卡尔布•本•祖海尔
哈珊•本•萨比特(约公元563-674年),原籍也门,赫兹莱吉部落人。后该部落迁居贾希兹地区。诗人生、卒于麦地那城。
诗人早年为本部落的喉舌,在与同处于希贾兹地区的奥斯部落的诗人盖斯•本•赫脱姆斗诗中闻名遐迩。
后相继与迦萨尼国王及希拉国王接触,与蒙昧时期著名诗人纳比埃•朱布亚尼等一起在宫廷中为国王歌功颂德。
60岁时归信伊斯兰教,诗风和内容随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正好反映了阿拉伯诗歌从蒙昧时期到伊斯兰时期的演变。他写了大量诗歌来抨击当时反对穆罕默德的古莱氏族,深受穆罕默德赞赏,因此有 “先知的诗人”之 称。伍麦叶朝初期追随首任哈里发穆阿威亚并受器重。
下面欣赏他的几首诗:

秋雨

沙丘旁,我认出了宰乃卜的家乡,
它像是白纸上写就的篇章。

领受过一阵阵狂风吹抚,
承接着一场场秋雨霈滂。

那原是心上人住过的地方,
已变得一片荒芜,满目凄凉。

丢开吧,你那每日的回想,
让热情重返这悲凉的胸膛。

巴德尔之战

请告诉人们无瑕的真相,
切莫述说谎言虚妄。

当巴德尔阵地上洒满阳光,
真主助我们使异教徒遭殃

敌兵似希拉山四面压来,
清晨显出了日落的昏黄。

老少将士犹如林中雄狮,
上前去迎击敌人的刀枪。

为支援穆罕默德冲向前方,
投入了激烈的战场。

个个高举着快刃利剑,
人人把千锤百炼的长矛握在手上

纳迦尔部族支援高贵的奥斯部族,
为坚实的正教抗御敌强。

诚哉斯言

当我们把敌人的尸体理入深坑,
真主的使者向他们发出了呼声:

“岂不见我话中包含真理?
生死存亡,唯奉主命!”

尸首无言,否则将会声明:
“诚哉斯言,您的话句句真情!”

我们可以看出,《秋雨》明显是属于作者前期的作品,而后几首诗,尽管在表现手法方面,与蒙昧时代的诗仍然比较相近,但在思想内容方面,则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
这一时期的另一位伊斯兰诗人是卡尔布•本•祖海尔(?-公元645或662年),他是蒙昧时期著名诗人祖海尔•艾比•苏勒玛之子。穆宰奈部落人。自幼受父亲熏陶和培养,在伊斯兰教初期诗作已颇享声誉。
诗人早年因攻击伊斯兰教而受到穆罕默德的警告,后经其兄调解去麦地那向穆罕默德请求宽恕,穆罕默德见其醒悟改悔,便宽恕了他,卡尔白感激不已,当即吟赋了长诗《苏尔坦离去了》,盛赞先知的宽容大度。当他吟读到“使者是一片光明,照亮人间,是真主抽出的一把青锋宝剑”这一节时,穆罕默德脱下自己的斗篷,亲切地披在诗人的身上,以示宽宥和褒奖。诗人也从此归信了伊斯兰教,并因此而名扬遐迩。
据说,倭麦叶王朝首任哈里穆阿威叶(?-公元680年)后来以两万金币买下了这件斗篷,他以后数任哈里发均披着它出席各种庆典。《苏尔坦离去了》这首诗也被誉为《斗篷诗》或《衮衣颂》,不胫而走,扬名天下。
《苏尔坦离去了》共58节,其中包括了对爱情和大自然的描写以及对穆罕默德及其迁士的赞颂等内容。风格古朴,语言精练,结构严谨,热情洋溢,在文学史上具有较高的价值。
下面来看其中的诗句:
我说过,请任我择路向前,
慈主所命定的总将兑现。

任何人,纵然毕生安全,
总有一日被架起遭受清算。

闻听主的使者已对我警告,
我渴望能求得先知的赦免。

真主把《古兰经》为使者颁降,
其中的警戒晓谕处处可见。

先知啊,且慢因谗言把我责难,
我本无过,纵有流言纷传。

使者是一片光明,照亮人间,
是真主抽出的一把青锋宝剑。

当古莱氏族许多人皈依正教,
发言人便在麦传出迁徙宣言。

与辅士会合后不再势孤力单,
不再四面受敌,孤立无援。

诗中流露出是人心的宗教意识和赤诚的悔罪之情,在赞美先知穆罕默德的同时,把他誉为真主闪光的宝剑,是迷途中的人们在这把照亮寰宇的利剑指引下,纷纷加入伊斯兰教。比喻形象贴切,富于艺术感染力。《苏尔坦离去了》一诗发展了蒙昧时期诗歌的“颂扬”和“忏悔”的主题,开创了伊斯兰文学中忏悔诗的先河,并对以后同类诗歌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许多诗人写作忏悔诗、颂扬宗教领袖的典范之作。


 
第三章 倭麦叶时期的文学

第一节 概 述

第四任正统哈里发阿里晋位时,围绕哈里发权位的继承问题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分歧,出现了持不同意见的什叶派、祖拜尔派、哈瓦利吉派、倭麦叶派等种种政治派别。
661年,阿里遇害。叙利亚和埃及的贵族一致拥立原叙利亚总督、倭麦叶部落的贵族穆阿威叶为继任的哈里发,从而建立了由家族世袭的倭麦叶王朝(公元661—750年),定都大马士革。
倭麦叶朝实行中央集权,哈里发为政治与宗教的最高领袖,下设总管全国事务的宰相和分管各类事务的大臣。全国划成五个行政省,省的行政长官称为艾米尔。
倭麦叶朝的历任哈里发,在加强对内统治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版图,建立了东起北印度,西至西班牙,北达阿塞拜疆的阿拉伯帝国。随着疆域的扩大,经济的发展,宫廷贵族开始追求奢的生活,竞相享乐。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内部矛盾日益加深。倭麦叶王朝终于在公元750年被推翻。
随着倭麦叶朝的巩固和经济的发展,阿拉伯半岛上的文化生活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以麦地那为中心的歌唱和音乐艺术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抒情的诗歌到处传唱。蒙昧时期的诗歌,抒情部分只是作为一首长诗的起兴手段,吟唱的对象可能并不实际存在。到了这个时期,抒情诗歌已成为一种具有独立内容的创作,内容也大多确属有感而发。因此,感情真挚,语言流畅,音律清新,而且大多比较简短,适于吟唱。
倭麦叶朝的抒情诗歌又可分为纯情诗和言情诗两类。纯情诗歌最早产生于游牧的贝杜因人之中,牧民们以十分朴实的语言来歌唱他们纯洁的爱情,而其中尤以欧兹拉部族的诗人最为著名。所以又叫做贝社因纯情诗或欧兹拉纯情诗。最杰出的纯情诗人有:加米勒•本•穆阿迈尔、盖斯• 本• 札利哈、莱依拉• 艾赫里娅以及人称为“莱依拉的痴情郎”的盖斯• 本• 穆拉威哈。这些纯情诗人本人都有一个十分动人的爱情故事,因此,不仅他们的诗歌到处传唱,他们的故事也已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
除纯情诗外,还在生活相对比较奢华的城镇里出现了一种直接表现对异性追求的言情诗,即所谓的哈达拉言情诗或城镇言情诗。这种诗描写的对象多半是高贵的女子、美丽的女婢或侍酒女郎等。由于描写细腻,韵律优美,感情奔放,所以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并为阿巴斯朝浪漫派诗歌奠定了基础。
著名的言情诗人有:欧默尔•本•艾比•拉比尔、艾哈沃绥、沃利德•本•叶齐德等。
艾赫塔勒、法拉兹达格和哲利尔是倭麦叶朝的三位大诗人,有“诗坛三杰”之称。这三位诗人的共同特点是为哈里发和王公贵族写赞歌,夸耀自己所属的部落和宗派,讽嘲与之敌对的人,尤其是法拉兹达格和哲利尔之间,还以诗歌的形式开展对攻、辩驳、论战,使几乎所有的人分成了两派,是一种以诗歌手段为政治目的服务的典型表现。但这三位诗人,尤其是出身贫寒的哲利尔,也写了一些言志咏物、激情洋溢的诗篇,显示了他们的巨大才华和艺术造诣。对于这三位诗人,稍后将专门论及。
由于在哈里发权位问题上持不同政见,各种派系早已产生,随着倭麦叶政权日趋严酷的统治,派系之争日益剧烈。而每一个派系,又都有他们代表自身利益的诗人。其中较著名的有:哈瓦利吉派的蒂尔玛赫•本•哈基姆、什叶派的库美特•艾赛迪、祖拜尔派的奥贝杜拉•本•盖斯等。
加米勒•本•穆阿迈尔(?—公元701),出生于希贾兹地区麦地那北部古拉山谷,是欧兹拉部落人。自幼与堂妹布赛娜相爱,并为她写了许多情诗。当诗人向布赛娜家属提亲时,根据当时公然相爱的男女不能成婚的习俗,遭到拒绝。但诗人并不放弃,不断去恋人吟诗,以致被布赛娜家属告到麦地那的行政长官那里。长官判决可将他杀死。诗人闻讯,逃亡也门,待那位长官退位后方回家乡,后远走埃及,为那里的艾米尔撰写颂诗,并在那里去世。
诗人的作品散见于许多文学典籍,最著名的是他为布赛娜写的情歌。由于他对恋人忠贞不渝,故人称“加米勒•布赛娜”,意为属布赛娜的加米勒。来看他的诗句:

鸽啼人伤悲

每闻鸽啼声轻旋慢回,
便神情黯然,为布赛娜伤悲。

阿,朋友,若可能我本应意冷心灰,
却情丝难断,只觉自馁。

哦,布赛娜,此生只要想你一回,
心儿便会迸裂粉碎。

仅只能长于短叹,低下愁眉,
为她抛洒涌流的泪水。

盖斯•本•扎利哈(公元625—688年),为麦地那效区基那奈族人,与胡扎伊族女子鲁卜娜一见倾心,几经周折后父母方应允婚事。但因诗人是独子,鲁卜娜又未能生育,故父母强迫诗人离婚另娶。鲁卜娜走后,诗人始终不能忘情,久病成疾。
鲁卜娜最终虽被接回诗人家中,但两人均病体难愈,相继死去。
盖斯的诗作,文字通俗简练,音律优美,感情真挚,在民间广为传布,到处吟唱。

永不背誓盟

尚未生,我俩已心心相印,
两情相悦,在胚胎和摇蓝中。

此情随我俩长大,与日俱增,
虽死后,也不背山誓海盟。

历尽沧桑,爱恋犹存,
缭绕在我俩的墓穴坟茔。

爱与梦

我向真主倾诉怀着的爱恋,
口中叹息,心中熬煎。
爱情已使我肝肠痛断,
愁思如黑夜漫长无边。

我愿随时都能够入眠,
唯求在梦中可见她一面。
梦幻能告诉我怎么与你相逢,
哦,我但愿那梦境得以实现!

菜依拉•艾赫里娅(?—公元690或700年或704年)是阿密尔部落艾赫里族人。阿卜杜拉•本•舍达德之女,美丽多才,善于吟诗。与本部落阿基勒族青年陶拜•本•哈梅叶相恋,却遭父亲拒绝,被迫另嫁。
陶拜在一次部落战争中阵亡,诗人对他始终难以忘情,写下了多篇十分感人的悼诗。作品被收入许多阿拉伯文学典籍。
菜依拉•艾赫里娅是阿拉伯古代文学史上继韩莎之后的又一位著名女诗人。
欧默尔•本•艾比•拉比尔(公元644—711年),出身于古菜氏部落麦赫祖姆族富贵家庭,后迁居麦加。父母原是巨商,曾任也门琼德省行政长官。诗人自幼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长大,后秉乘父业,往来于也门、希贾兹、伊拉克、大叙利亚地区之间进行商业活动,并广泛结交文人名士。性格热情奔放,生活放荡不羁。
欧默尔专事情诗的创作。由于他的诗作语言简朴流畅,节奏轻快柔和,内容贴近生活,所以受到了希贾兹广大青年的喜爱。歌手们更是竟相把他的诗歌配上乐曲吟唱,使之得到广泛流传。
艾哈沃绥(?—公元723或728年),原名阿卜杜拉•本•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出生于希贾兹地区麦地那城奥斯家族,祖父及舅父均为伊斯兰对敌征战时期的功臣。自幼生活在十分优裕的生活境中,养成了玩乐和放纵的习惯。擅长写作与女奴、歌女调情的诗篇,反映了这一时期上层社会的一种生活现象。
由于写诗与贵族女子调笑,被告至哈里发处,判以杖刑并流放。后被赦免召回,殁于大马士革。
沃利德•本•叶齐德(公元707—744年),为倭麦叶王朝第九任哈里发叶齐德•本•阿卜杜•马立克之子,第十任哈里发希夏姆•本•阿卜杜•马立克之侄。出生于大马士革皇家宫廷,自幼喜好歌声色,饮酒作乐。父亲死后,叔父希夏姆继位。因沃利德不务政事,希夏姆拟废其继承权,但尚未执行,便于743年去世。沃利德遂接位,成为倭麦叶王朝的第十一任哈里发。继位后,沃利德把位于约旦东部的行宫变成了饮酒作乐的地方,而长期远离位于大马士革的伍麦叶朝廷。召来八方歌手乐士,终日饮酒吟唱。于是受到王室指责,并在744年被其堂兄杀死于叙利亚的霍姆斯效外。
作为诗人,沃利德的诗歌开创了一种豪放、浪漫的新风,排除了浮华雕饰的词藻,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阿巴斯朝时期,以艾布•努瓦斯为代表的浪漫诗人,都承袭了他的豪放风格。
奥贝杜拉•本•盖斯(?—公元694年),全名为奥贝杜拉•本•盖斯•本•舒菜哈,号鲁盖亚特。约于公元640至650年间出生于麦加古菜氏部落的贵族家庭,后移居麦地那城。是古菜氏族的诗人,在政治上属于祖拜尔派。他认为,唯古菜氏族方有继承哈里发职位的权利。他为古菜氏族内部的派系矛盾而忧伤,为倭麦叶人抛弃古菜氏族的故乡希贾兹而去依靠也门的盖哈坦族而感到愤怒。他的诗中,充分流露出了对本族的自豪和对部落团结一致的向往。
蒂尔玛赫•本•哈基姆(?—718或723或743年),出生于沙姆地区大马士革城,属于也门古老的塔依部族迁移至此的后裔。后迁居伊拉克的库法城,从师于一位哈瓦利吉派的长老,遂成为该派的诗人。诗人曾写诗赞颂伍麦叶朝的几位行政长官,抨击泰米姆族,夸耀自己高贵的出生。他的诗句:

舍身战场

主啊,我若寿尽,莫置棺待葬,
并放在碧绿的锦缎之上。

请让我处身于狭谷遇险的壮士群中,
这样才死得幸福悲壮。

对主的敬畏使他们步调一致,
年轻的骑士频频交锋于战场。

他们若离开人世,便告别了损伤,
可进入经书所许诺的天堂!

库美特•艾赛迪(679或680——734或743或744年),出生于伊拉克的库法,为姆德里部族人。曾任教于清真寺的讲授部,是阿拉伯文学、语言学、历史学、宗谱学的学者。感情上十分倾向于哈希姆人和阿里家族,从而成为什叶派的诗人。诗作多赞美哈希姆部族,因此,他的第一首长诗便以“哈希米亚特”闻名。后于派系斗争中被杀。
散文方面,有关《古兰经》和《圣训》的诠注著作在这一时期相继问世。此外,许多著名的演说词及政界、宗教界互致的批文、信件由于文体优美、言简意赅,成了这一时期散文艺术的一种体现。
这时期的著名散文作家是阿卜杜• 哈密德•卡倜卜(?——公元750年),阿卜杜•哈密德原籍波斯,出生于沙姆地区,后赴库法任教。在库法期间,曾从师于倭麦叶朝著名学者萨利姆,学习写作和拉丁文。因此,除精通阿拉伯文外,对波斯文和拉丁文也颇有造诣。
阿卜杜•哈密德开始为倭麦叶哈里发希夏姆•本•阿卜杜•马立克作文书,倭麦叶朝最后一任哈里发表尔旺•本•穆罕默德继位后,得到进一步重用。
阿卜杜•哈密德被视为阿拉伯文学史上叙事文体的创始人。

第二节 诗坛三杰:艾赫塔里、法勒兹达格、杰里利

艾赫塔勒(公元640——708或710年),原名为艾布•马立克•艾亚斯•本•古斯,艾赫塔勒是他的号。艾赫塔勒出生于希拉地区,为泰格里卜部族人。因自幼丧母,故少年时期生活相当艰苦,而他的诗才也因之逐渐养成。
初露头角是在绥芬之战后,倭麦叶朝首任哈里发穆阿威叶之子叶齐德命他写诗抨击伊斯兰的辅士。此举虽触怒了广大辅士,却深得叶齐德的欢心。叶齐德接任其父的位置成为第二任哈里发后,诗人更是备受恩宠,经常出入宫廷,与其同坐共饮,为其撰写颂诗,以至享有“穆民长官的诗人”之美称,。
叶齐德去世后,诗人继续为历任哈里发效力,直至第五任哈里发时。晚年,在伍麦叶朝第六任哈里发沃利德即位后(公元705——715),方受到朝廷的冷落,在哀怨中死去。
艾赫塔勒基本上是一位官廷诗人,但少年时代艰苦的放牧生活,给他的诗中注入了一些纯朴的血液,使他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颇有独到之处。
根据艾布•赛义德•哈桑收集编篡的本子,安东•萨勒哈分别于1891年和1905年在贝鲁特出版了他的诗集。在这以前,他的长诗《驼队已启程》已译成拉丁文在莱顿出版。1922年,安东•萨勒哈又印行了《哲利尔和艾赫塔勒辩驳诗集》,其中收录了诗人的大量辩驳诗。

雾夜来客

叫声一停,我便向来客召唤,
他引着呻吟的瘦驼向前。

抵达时衣襟已湿成一片,
黑夜的浓雾把它浸染。

家狗为雾夜的来客吠叫,
见主人已醒方压低叫喊。

我唤醒萨阿德为来客开门,
客人的问侯声哑气短。

我们为来客点燃柴火,
烤火时照出他饥饿疲劳的容颜。

我说:“快取来真主的恩泽!”
仆人已找出了饮食和衣衫……

法拉兹达格(约公元641——732或733年),原名为艾布•费拉斯•埃玛姆•本•高利布。生于巴士拉泰米姆部落的贵族豪门,是倭麦叶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之一。
法拉兹达格擅长写作赞颂和讽嘲的诗篇,但出于实用主义写出的作品往往并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他的生活长期动荡不定,并在麦地那、也门、巴林、巴勒斯坦、大马士革等地流亡。
自公元683年起,因部落的妇女问题与诗人哲利尔开展了一场论战,各自用诗歌抨击对方,夸耀自己的部落。这场论战持续了五十年之久,使人们分成两派。并出现了大量论战诗,为阿拉伯文学史上所罕见。诗人于732或733年卒于巴士拉。
1870年在巴黎出版了法拉兹达格诗集中的部分作品,1900年在慕尼黑出版了其余部分。这些作品,后来又在埃及和黎巴嫩多次印行。
1905至1912年间,在莱顿出版了《哲利尔和法拉兹达格辩驳诗集》,共两卷,其中收集了法拉兹达格在与哲利尔论战时写作的所有诗篇。
法拉兹达格与哲利尔以诗论战长达50年之久,创作了大量讽刺诗,不但诗艺精湛,而且语言词汇丰富,以至于有语言学家叹言:“倘不是法拉兹达格的诗歌,阿拉伯人的语言将会失去三分之一。”足见其语言价值之高。

沙漠之舟

行过于法拉吉山谷和大漠沙丘,
胜似在底格里斯的河面上泛舟。

骆驼,已是我熟悉的坐骑
远行便跨上常驱的那头。

荷负着乘坐驼轿的女郎,
推进的木桨是男子们的双手。

驼身不息地辟开层浪,
任凭风儿把沙海吹皱。

如若能架起那一张张白帆,
恰便似高大的驼鸟在健步奔走。

部落颂歌

开天辟地的主为我们建造殿堂,
高大的石柱坚实粗壮。

在家的穿着胜似帝王,
上战场有铠甲全副武装。

我们的豪情只能用大山度量,
一旦怒吼,看来似神怪一样。

若欲一试,请猛推我们的高墙,
岂会动摇啊,这一片峻岭山岗!

哲利尔(公元640或653或728或733年),全名为艾布• 哈兹拉• 哲利尔•阿推叶• 叶尔布阿。生于叶玛迈地区依靠放牧为生的一个贫困家庭,自幼便显露出吟诗的天赋,后成长为部落的诗人。
公元680年,倭麦叶朝的第二任哈里发叶齐德•本•穆阿威叶继位后,诗人即前往投靠,写诗赞颂,自此名声逐渐远扬。其后又投靠过多位王公贵族和哈里发,作品多为赞颂或讽嘲的内容。与法拉兹达的论战开始以后,写了大量的辩驳诗。
由于哲利尔出身下层,更帖近普通百姓的生活,所以,他诗歌中所流露的感情更为朴实、真挚,他的诗歌作品更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流传得也更广。
除1905年—1912年间在菜顿出版的《哲利尔和法拉兹达格辩驳诗集》中收录了所有他的辩驳诗外,1935年在开罗还出版了一本他的诗集。这本诗集是由穆罕默德•伊斯玛尔•萨维根据几个手抄本入其他文学典籍中的记载包括上述的《辩驳诗集》整理出版的。

明亮的眼睛

请向旧居诚致敬意,
真不愿要别的房舍、其他邻里。

我本随着你的驼轿,满心欢喜,
却又为将分手忧伤焦急。

若知此情你定会怜惜,
会倾听在主前我的泣诉叹息。

我恰似浪卷舟侧的舵手,
向主的祈求发自舌端心底。

对那日的言行你难道不觉窘迫?
哦,好人!那一天阴云笼罩大地。

她说道:“可来访,虽将分离,
我却以为此后决难再见到你!“

哦,心上人!你有否待客的忱席?
可否在明晨便速速备齐?

我并非唯一心乱似麻的恋人,
当离别的愁云翻卷天际。

心上人,愿真主将你宽恕,
回答我!我的心一如往昔。

哦,你这人间最姣美的女子,
岂不是降身世上的倾国佳丽?

我曾把此情深藏,踌躇迟颖,
可这爱啊,再不能埋在心里。

若割断你我两人的联系,
真主便不会让祥云飘浮大地。

哦,心上人,有时骤然降临的爱情,
会让成人幼稚,流泪哭泣。

那一对黑白分明的眼睛,
使我惊魂难归,永远窒息。

那本是真主最纤弱的制品,
却使得理智的男子体瘫神移。

哦,莱阳山,多么绚丽!
身居山下的人儿也美好无比。

芬芳啊,来自那也门女子的气息,
从莱阳山下时时向你飘溢……

悼亡妻

若不因羞惭,我又会泪珠滚抛,
为心爱的人,会去把墓地打扫。

令人忧心啊,我已经衰老,
你那些身佩符护的孩子尚还年少。

只见你已呈现出最美时形象,
安祥与端庄衬托着你的美貌。

优秀杰出的天使正为你祝福,
正直善良的人们在为你祈祷。

 
第一章    阿巴斯时期的文学

第一节    概 述

倭麦叶王朝后期,哈里发政权内部的派系斗争日趋激烈,王室生活奢靡不堪,百姓负担十分沉重,统治的支柱开始动摇。此时,穆罕默德的伯父阿巴斯•本• 阿卜杜•穆泰里卜(?——公元653年)的后裔艾布•阿巴斯•阿巴斯•阿卜杜拉•本•穆罕默德•赛发哈联合什叶派和由奴隶出身的艾布• 穆斯利姆领导的平民武装,以倭麦叶哈里发继承权的不合法性为由,向倭麦叶王朝发动了进攻。
750年10月,艾布•阿巴斯的部队击溃了倭麦叶王朝的统治,杀戮了大批王室成员,建立了阿巴斯王朝。定都于伊拉克安巴尔城,旗尚黑色,中国古代史籍称为“黑衣大食”。
阿巴斯朝首任哈里发艾布•阿巴斯•赛发哈统治四年后(750——754年),由其弟艾布•佐法尔•曼苏尔(754——776年)继位。
曼苏尔继位初期,面临各种势力的挑战。年轻的哈里发凭借自己的胆识和卓越才能,平息了各教派的暴动,稳定了国内局势。并于公元762年,建都巴格达,最终奠定了阿巴斯王朝的基石,把辽阔的阿拉伯帝国完全统一在黑色大旗之下。
曼苏尔执政期间,广揽人才,博采众长。效法波斯的政权体制,吸取波斯、印度、希腊的优秀文化,为阿巴斯王朝后来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世纪中叶,阿巴斯王朝统治的阿拉伯帝国,辽阔疆域已最后形成,东起印度河流域,西临大西洋,地跨欧、亚、非三洲。自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处于鼎盛阶段,为阿巴斯王朝的黄金时期。
在政治、经济方面,这一时期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已经停止,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政局稳定,国内外形成了相对和平的环境。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开辟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海外贸易活动十分发达。
在科学、文化方面,由于阿拉伯民族古老的文化与被征服的叙利亚、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大片土地上的古老文明的融合,加上大量吸收希腊和印度文化,使阿拉伯的科学、文化在这一时期内进入了光辉灿烂的阶段。在医学、天文学、数学、历史学、地理学、化学、哲学、伦理学、教义学、美术、音乐、建筑等方面的研究,均达到了极高的水平,领当时世界之先,创造出中世纪辉煌灿烂的阿拉伯文化。
公元10世纪开始,阿巴斯王朝的统治势力逐渐衰弱,王室内部及各种教派的矛盾加剧,宫廷生活穷奢极侈,贫民百姓困苦不堪言。各行省群雄割据,哈里发大权旁落,巴格达的中央地位形同虚设。终于,由旭烈兀率领的蒙古军队,于1258年攻破了巴格达城,处死了最后一任哈里发穆斯台尔绥木(公元1242——1258在位),结束了阿巴斯王朝对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自公元750年建朝,至1258年消亡,阿巴斯王朝共有37位哈里发相继执政,前后历时五百多年。
阿巴斯王朝时期的文学创作,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经济、文化的极度繁荣,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其他诸学科一样,阿拉伯文学也同样处于阿拉伯古代文化史中的黄金时期。阿巴斯王朝的文学,可以从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等各个角度来分析。
从时间的角度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每一时期都有由其历史背景所决定的独特的发展倾向,从而影响了文学所反映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的变化。
第一时期,文学史家称之为革新时期,自阿巴斯王朝建朝起,至9世纪初止。在这个时期里,阿拉伯帝国处于持续上升的阶段,诗人和作家们生活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环境,许多人起来摆脱旧传统的束缚,用文学的形式来反映新的观念和对现实生活的见解。
其中,有人写诗揶揄权贵,抨击阿拉伯的传统,倾泻对社会的不满;有人写诗歌颂美酒和爱情,反对禁欲主义;有人写诗反映平民百姓的痛苦生活及他们的希望与要求;也有人写出了许多宣扬出世思想的诗歌。除此之外,论述修身养性,劝善惩恶,处世之道,治国之道的文章、寓言故事也脱颖而出。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诗人柏萨尔•木•布尔德、艾布•努瓦斯、艾布•阿塔希叶、穆斯里姆•本•沃利德、阿巴斯•本•艾哈奈夫及文学家伊本•穆格法等。
第二时期,自9世纪初至10世纪初,文学史家称之为反革新时期。
在第七任哈里发表蒙时代(813——833年在位)结束后,阿拉伯社会庄重的气氛重新主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开始离弃对表面繁华的追逐,返回至稳重的现实。因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与外界科学文化的交流。严肃的科学研究受到重视,著书立说成为文学家持之以恒的活动,修辞艺术成为诗人们的毕生追求。
诗人们又开始探求古人宝贵的文学遗产,在作品中恢复雄浑古朴的风格,并把希腊的哲理、波斯的文采,运用到自己的诗篇中去。与此同时,由于放弃了前一时期打破传统束缚的明快妍丽的风格,过分雕文饰辞,脱离生活现实,从而形成了一种反革新的潮流。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诗人艾布•泰玛姆、布赫图里、伊本•鲁米、伊本•穆阿塔兹及文学家贾希兹等。
第三个时期,自10世纪至阿巴斯王朝消亡,文学史家称之为稳定及停滞时期。
在这一历史时期里,一方面,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了大批诗人和文学家;另一方面,随着王朝内部矛盾的日益加深,阿拉伯帝国开始解体,群雄称霸,形成了四分五裂的局面。经济和社会状况都逐渐恶化。反映到文学上,复古倾向更加强烈,模仿剽窃日趋严重,文学才思受到束缚,创新发展变得停滞。而诉怨、伤时、反叛的声音都在文学的停滞中响出了它独特的韵律。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诗人艾布•塔依伯•穆泰纳比、艾布•费拉斯•哈姆达尼及艾布•阿拉•麦阿里等。
阿巴斯的文学从空间的角度看,又可分为四个地域性的文学。即:以巴格达为中心的伊拉克地区;以叙利亚的大马士革为中心的沙姆地区;以开罗为中心的埃及和北非地区和以科尔多瓦为中心的安达卢西亚地区。
各地域文学,除在横的方面各具自己的特色外,在纵的方面,很显然地带有三个历史时期的特性。文学所反映的内容,同时受到了纵横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中安达卢西亚地区的文学在内容和风格方面尤其别具一格。
阿巴斯朝期间,文学的主要表式依然是诗歌,但格式有了许多创新。尤其是在安达卢西亚,出现了不同于传统格律,音乐性更强,用词更通俗的复韵诗。在散文方面,出现了骈文体的短篇故事。而作家伊本•穆格法的寓言故事集《卡里莱和笛木乃》、贾希兹的《吝人趣话》、民间故事《昂泰拉传奇》及蜚声世界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都是在阿巴斯朝时期出现的优秀文学作品。
《昂泰拉传奇》是一部在阿巴斯朝时期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由众多民间艺人创作,最后,于公元10世纪,根据埃及法特梅王朝第五任哈里发阿齐兹•比拉(公元975——996)的授意,由文人优苏福•本•伊斯梅尔收集流传在民间的各种版本,进行加工整理成书。故事描写蒙昧时期著名诗人、骑士昂泰拉追求自由、英勇善战、抑强扶弱、渴望爱情的许多曲折艰险经历。
《昂泰拉传奇》在阿拉伯国家流传甚广,版本众多,繁简不一。因其为阿巴斯朝时期许多平话故事的代表作,故深受学者们的重视,并已被译成多种语言出版。
柏萨尔•本•布尔德(公元714——784年),原籍波斯,生长于巴士拉。后娶伊拉克阿基勒部落一女子为妻,遂成为阿基勒部落人。精通波斯语和阿拉伯语,能以两种文字写诗。 最初,以写诗为业,谋求生计,多写赞颂、讽喻之作。后以情诗扬名,因贴近生活,受到巴士拉人的欢迎,为阿拉伯诗歌开辟了新的领域。因写诗攻击阿巴斯第三任哈里发表赫迪(公元775——785在位),遭鞭挞致死。诗作大多遗轶。余下散见于一些文学典籍中。一些诗句颇富于哲理性,如:

若凡事都把朋友责难,
永难遇无过的友伴。

唯独处,把兄弟抛在一边,
虽是兄弟也曾经有过瑕点。

总不饮浊水必将干渴,
谁人的饮料能清澈无染?

艾布•阿塔希叶(公元748——825或826或828年),出生于伊拉克安巴尔地区的枣泉村,成长于库法城。少年时以贩卖陶罐为业,好学不倦,终成诗人。成名后,即赴巴格达为阿巴斯朝第三任哈里发表赫迪(公元775——785年在位)撰写颂诗。此后长期供职于宫廷,直至第七任哈里发表蒙时期(813——833在位)仍备受宠幸。
穆斯里姆•本•沃利德(公元747——823年),出生于库法城,后携其弟赴巴士拉,受到诗人柏萨尔•本•布尔德的指点。为进一步求得发展,又迁往巴格达,写诗赞颂阿巴期朝第五任哈里发哈龙•拉西德(公元786——809年在位)。终于受到赏识,从此名声大震。
穆斯里姆注重在作品中运用修辞手段,以显示自己的才华。用词炼句精雕细琢,把柏萨尔•本•布尔德对诗歌的创新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阿巴斯•本•艾哈奈夫(?——公元808年),出生于阿拉伯的侯奈法部落,但带有波斯血统。曾随阿巴斯朝第五任哈里发哈龙•拉西德(公元786——809年在位)去呼罗珊等地征战。
作者专事创作纯情诗篇,在诗中歌颂一位化名为“芳子”的女郎。文字清纯典雅,有古风,被誉为阿巴斯朝最杰出的纯情诗人。
艾布•泰玛姆(约788至796年间—843至846年间),原名为哈比布•本•奥斯•塔依,艾布•泰玛姆是他的字,并以此闻名于世。出生于大马士革附近的贾西姆村,自幼好学,常去清真寺聆听学者教诲。遍游沙姆、埃及、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伊拉克、呼罗珊等地,为王公们撰写颂歌。最后定居于伊拉克的摩苏尔城,任邮务大臣,并于该城去世。
艾布•泰玛姆是阿拉伯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史研究家和古代诗文的汇编家,编有《部落诗选》、《诸家诗选》、《名家诗选》、《新人诗选》、《激情诗选》等多部诗集,收集了自蒙昧时期以来的许多名作,为研究和发展阿拉伯诗歌艺术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他也是著名的诗人,诗才横溢,诗作感人。来看他的诗:

乡情

若愿意,你尽可将爱心别移,
但痴情,只属于初恋的姑娘。

年轻人,能踏遍人间各地方,
而情愫,永系于自己的故乡。

更新

岁月未赐我安稳的睡眠,
只有在奔波中睡梦最甜。

滞留一处有损于人的尊严,
快启程,去寻找新的地亩。

若阳光不天天普照人间,
人们会更热爱它的光焰。

斑鸠啼唱

斑鸠啼唱,发人遐想,
啁湫伴绿枝轻轻摇荡。

雄鸡攀枝,召唤对方,
雌鸠有意,张开了情网。

情侣在枝下相依相傍,
情结已系连这对鸳鸯。

彼此凝视着对方的目光,
恰似在吮吸甘甜的琼浆。

晨安,鸟儿,请悠然欢畅,
我却荷负着重重忧伤。

电光在空中处处闪亮,
雷声伴随我泪水霈滂。

春风荡漾,绿树欢唱,
春色洒遍了原野村庄。

孔雀如侍女婀娜移步,
雀屏展开了一片春光

布赫图里(公元820或821——897年),全名为艾布•欧巴达•沃利德•布赫图里。出生于叙利亚阿勒颇省的门比季城,为塔依族人。
年轻时以当时的著名诗人艾布•泰玛姆为师,在诗歌创作、语言修辞方面得到许多教诲。公元840至847年,诗人生活在巴格达城,伴随艾布• 泰玛姆出入当地文人的聚会。艾布• 泰玛姆去世后,诗人的名声遂跃居当时之首,并成为阿巴斯朝第十任哈里发穆泰沃基勒(公元821——861年在位)的官廷诗人。
布赫图里尤擅长写作描写自然景色的作品,并颇有新意。
伊本•鲁米(公元835——836年),全名为艾布•哈桑•阿里•木•阿巴斯•本•布尔吉斯•鲁米,伊本•鲁米是他的号。父亲是罗马人,母亲是波斯人,本人生长于巴格达。自幼刻苦好学,知识渊博,终于成为阿巴斯朝最著名的阿拉伯诗人之一。
伊本•鲁米留下了一本保存得比较完整的诗集,曾于1917年经人注释在开罗出版。
伊本•哈尼(公元938——873年),全名为穆罕默德•本•哈尼•艾宰迪。出生于安达卢西亚的塞维利亚城,颇具诗才,为塞维利亚艾米尔所赏识。但因其哲学思想与民众的信仰相悖,艾米尔恐犯众怒,便暂令其远避。诗人在北非的摩洛哥,受到法特梅王朝第四任哈里发穆伊兹(公元952——975在位)的宠信。公元917年,穆伊兹到达开罗,并在开罗建都。公元973年,伊本•哈尼在赶往开罗的途中,殁于巴乐盖。
伊本• 穆阿塔兹(公元861或863——908年),全名为艾布• 阿巴斯• 阿卜杜拉• 本•穆阿塔兹,是阿巴斯朝第十三任哈里发穆阿塔兹•拉比之子,本人也出任过数日的哈里发之职,于908年12月29日被害。诗人自幼生活于宫廷之中,十三岁开始作诗,极富想象力,擅长描写自然景物。诗集曾由艾布•白克尔•苏里汇编出版。另著有《诗品》、《修辞》等诗论著作。
萨努白利(?——公元946年),原名为阿赫麦德•本•穆罕默德•本•哈桑•德比,萨努白利是他的号。出生于安达卢西亚的安塔基亚,后举家迁至阿勒颇城。曾效忠于叙利亚哈姆达尼王朝第三任国王赛福道莱。生性聪慧敏感,喜描写自然景物并赋予感情。汇编成集的诗作题名为:《田园诗抄》。
艾布•费拉斯•哈姆达尼(公元932——968年),原名为艾布•哈利斯•本•艾比•阿拉•哈姆达尼,艾布•费拉斯是他的号。祖籍伊拉克摩苏尔城东部的哈姆达尼地区,本人出生于摩苏尔王族世家,为叙利亚哈姆达尼王朝第三任国王赛福道莱的堂弟,并在其抚育下长大。公元959年,在与罗马人的交战中被俘。得救后,继续为赛福道莱战斗。公元962年,再次被罗马军俘获,关押于君士坦丁堡。四年后,方被赎回。诗人在狱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篇,被汇编成集,称为《罗马诗抄》。
艾布•阿拉•麦阿里(公元973——1058),全名为艾布•阿拉•阿赫麦德•本•阿卜杜拉•本•苏莱曼•童黑•麦阿里。出生于叙利亚霍姆斯与阿勒颇之间的一个叫麦阿拉努尔曼的小镇。家为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幼年因天花而致盲,十一岁开始作诗,深受其父学识的熏陶。成人后,凭借拐杖,走遍叙利亚各地,并曾赴安塔基亚、的黎波里、巴格达等多处求知修学,后重返故里,潜心创作,成为著名的诗人和哲学家。
作品有《燧火诗抄》、《鲁祖米亚特诗集》、《宽恕书》等。《宽恕书》是很有影响的散文作品,描写了一个叫伊本•格里哈的人游历天园和地狱的经历,构思独特奇妙,想象丰富,是阿拉伯文学史上的散文杰作,对后世欧洲文学也有一定影响,但丁写《神曲》就受到其很大影响。
白哈伍•祖海尔(公元1185——1285年),出生于麦加附近的纳赫莱山谷,幼时随双亲迁居埃及,向当时文坛名流学习文学和诗歌创作。曾效忠于阿尤布朝第七任国王萨利赫(公元1240——1249),并出任大臣之职。诗歌以感情细腻,内容生动,语言通俗著称。
柏迪尔•兹曼•哈玛札尼(公元969——1007年),出生于波斯的哈玛札尼城,精通波斯语与阿拉伯语。擅长写作玛卡梅文或称骈文的作品。生前共写有玛卡梅文五十一篇,涉及文学、语言、传闻、故事等内容。其玛卡梅文集曾于1889年在贝鲁特出版。
“陷阱”也是用玛卡梅体写作的,原名为“巴格达的玛卡梅文”。作者以锋利的笔法在他的玛卡梅文中揭示了人间的奸诈、虚伪,时世的苦艰、艰辛。但由于受文体的限制,难免有雕词琢句之嫌。此外,作者还著有一本《书信集》。
哈里利(公元1054——1122年),全名为艾布•穆罕默德•卡赛姆•本•阿里•哈里利。出生于巴士拉近效麦珊的一个富商家庭,父亲因经营丝稠贸易而家财万贯,为他留下足够的产业从而使他能专心从事文学创作,对玛卡梅文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哈里利仿效柏迪尔•兹曼,创作了五十篇玛卡梅文,汇编成册,受到学者们的推崇。于1193、1219、1222年分别出版了多种注释本。
安达卢西亚,也是人文荟萃,诗人众多,灿若群星的地方。伊本•阿卜迪•拉比(公元860——940年),全名为艾布•欧默尔•阿赫麦德•本•阿卜迪•拉比。出生于科尔多瓦。
伊本•阿卜迪•拉比颇具才华,擅写诗文。著有《罕世璎珞》一书,每章均以一珠宝命名。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影响。
诗人作品颇丰,流传至今的却只有《罕世璎珞》中的一些篇章和赛阿里比在《稀世珍宝》中所收集的一些诗篇。另有一些,则散见于某些文集之中。
伊本•舒海德(公元992——1034年),全名为艾布•阿密尔•阿赫麦德•本•阿卜杜•马立克•本•舒海德。出生于姆德里部落的贵族家庭,后因逃避阿巴斯人的迫害移居安达卢西亚。父亲曾任掌管东安达卢西亚事务的要职,家庭十分富有显赫。诗人成长于科尔多瓦,曾任科尔多瓦艾米尔的文书。好游乐、诗作多抒情性的内容。后患瘫痪,于1034――1035年间病逝。
穆尔太米德•本•欧巴德(公元1040——1095年),出生于安达卢西亚的比贾叶地区,卒于摩洛哥。父亲是塞维利亚的艾米尔,他曾多次被委任领兵征战。1069年,穆尔太米德继承艾米尔之位,并把自己的势力扩展到科尔多瓦和木尔西亚等地。后被穆拉比特国王优素福•本•塔什芬俘获,囚禁于摩洛哥的艾格马特,终于在痛苦中死去。
穆尔太米德酷爱诗歌,常任命一些诗人为自己的大臣,他的诗歌散见于一些文学资料之中。
伊本•哈姆迪斯(公元1055——1132年),出生于西西里岛,后迁居安达卢西亚的塞维利亚。曾写诗赞颂塞维利亚的艾米尔穆尔太米德•本•欧巴德,并受其赏识与任用。穆拉比特人占领塞维利亚并将穆尔太米德押禁于北非之后,诗人随同一起也到了摩洛哥。后殁于马尤拉格岛。
伊本•哈姆迪斯的诗集,曾由意大利东方学者蒙卡达于1883年在巴勒莫印行。1897年在罗马再次印行。
伊本•哈法捷(公元1085——1138年),出生于安达卢西亚的巴伦西亚省,一生处于塔瓦伊夫和穆拉比特两个王朝先后统治的时期。
诗人喜爱游乐,钟情于湖光山色,作品以描写大自然而闻名。诗人不以创作为谋利手段,晚年更超脱于尘世,专事写作描绘自然景色的诗篇。

哦,安达卢西亚

在安达卢西亚这天堂之中,
有沁人的气息,艳丽的光明。

晨光若明珠吐于朱唇,
夜色恰是皓齿下的阴影。

薰风吹来,我便发呼声:
哦,安达卢西亚,令我忘情!

伊本•塞赫勒(公元1208——1251年),出生于塞维利亚,祖籍以色列,为犹太人,后迁居于安达卢西亚。晚年归信伊斯兰教。伊本•赛赫勒的诗集早年曾由哈桑•阿塔尔谢赫编辑成册在埃及出版,1885年再次于贝鲁特印行。
里萨努丁•本•海推布(公元1313——1374年),出生于格拉纳达南部的鲁沙,是从叙利亚迁居至安达卢西亚的阿拉伯贵族后裔。自幼好学,从师名家,终于成为当时的一位著名学者。由于格拉纳达的统治者艾布•哈札兹•优素夫及其子曾先后任命他为内阁大臣,故人们称之为“两代大臣”。著有《格拉纳达历史详解》及一部诗集等作品。
伊本•泽顿(公元1003——1071年),全名为艾布•瓦利德•阿赫麦德•本•阿卜杜拉•泽顿。公元1003年出生于安达卢西亚的科尔多瓦,属于古莱氏贵族部落麦赫祖米家族的后裔,系名门之后。自幼受父亲及当代文学大师的教导,获得了广博的文化知识,在诗歌与散文上有很高的造诣。
伊本•泽顿与王储伊本•吉赫沃尔有着十分密切的友谊,被授予“文武大臣”的称号。当伊本•泽顿二十岁时,即卷入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参与了吉赫沃尔家族在科尔多瓦推翻伍麦叶王朝统治、建立吉赫沃尔王朝的斗争。诗人最后受到陷害入狱,出狱后漫游各地,后死于塞维利亚城。来看他的诗:

遥远的思念

在宰海拉城,我把你思念,
大地一片纯净,蓝天遥望无边。

晚风为我轻吹慢旋,
那柔情,恰似在将我爱怜。

银色溪流是草原绽开的笑颜,
如解下项珠后胸露肌袒。

一朵朵悦目的花儿令人心欢,
露珠压弯了它片片花瓣。

花儿恰似在举目遥盼,
因怜我,又不禁珠泪潸然。

阳光沐浴的地方鲜花灿烂,
晨曦使它看来更觉姣艳。

睡莲的幽香在夜空弥漫,
清晨的霞光拔开了它的眼帘。

这一切激起我对你的思念,
想思情充满了我的胸间。

真主决不会平息我的怀念,
因恋情未展翅飞出我心田。

飘流的晨风若愿把我吹送,
为此情憔悴的少年将到你身边。

我俩美好的时光已经消散,
唯等待岁月沉睡后方可偷欢。

哪一日能相聚天遂人愿,
这将是最仁爱纯真的一天。

第二节 艾布•努瓦斯和穆泰纳比

艾布• 努瓦斯(公元757或762——813或814年),原名为哈桑•本•哈尼,艾布•努瓦斯是他的号,出生于距巴士拉不远的波斯阿赫瓦士村,母亲为波斯人。父亲哈尼曾在倭伍麦叶末期哈里发的军队里当兵,退伍后,以放牧及缝纫为业,家境十分贫寒。诗人两岁时,举家迁居巴士拉。不久,父亲去世,诗人在童年时便去做小工。但由于好学不倦,又结识了一些名人,故学问大有长进。约于公元795年,赴巴格达,寻求发展。阿巴斯朝第六任哈里发艾敏(公元787——813年在位)执政时,得到宠幸,成为宫廷御用诗人。诗人生活放荡无羁,崇尚饮酒作乐。他的作品,以颂酒诗居多,也最为出名。因此,被称为是“颂酒诗人”。晚年,诗人深感一生所作所为罪孽深重,又写了大量表达悔罪之情的忏悔诗,祈求真主的宽恕,表现出对宗教信仰的一片笃城之心。其诗集多次出版。流传很广。
艾布•努瓦斯的是个才华异常出众的诗人,的诗歌创作非常丰富,在他留下来的一万多行诗中,所涉及的题材有颂扬、咏酒、艳情、悲悼、嘲讽、忏悔等多种。这些诗的风格,既有袭古的,也有创新的。来看他的诗:

水仙

请看大地上百草芬芳,
看真主创造的千态万象。

白银的眼睛仰视遥望,
黄金的秋波流盼闪亮。

纤腰细枝碧玉雕就,
在证实安拉独一无双。

悲别离

泪水如湿润的明珠,
悬挂在鹅蛋似的脸庞。

用黛墨描过的眉眼,
分手时热泪盈眶。

于离别在即的时刻,
方显出恋人的心肠。


悲莫悲兮,离别伊人,
因行将踏上旅程。

右眼涌流出点点珠泪,
左眼泪珠点点似泉涌。

咬着指头,紧闭牙关,
久久地啼哭不停。

哦,早知今离分,
何必任心儿陷入恋情?

艾布•努瓦斯的诗以咏酒和言情著称,“赏乐酣酒结高朋,此生不乐又奈何?”是这些诗作的主旨,诗风清丽柔婉,不过其中也夹杂有不少淫秽放荡、低级趣味的东西。这也如实地反映了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和“那个放荡时代的巴格达精神”,例如:

侍者把灯点燃,
又将金杯斟满;
顷刻之间堂内光闪烁,
犹如双灯放亮吐红焰。
一阵疑惑起心头,虽然我明明知道还是欲发问:
“是酒发出火样光,还是火像酒在燃?”

这既是艾布•努瓦斯个人生活的写照,也是他诗歌的主调,不过诗人后来醒悟了,在生活和创作方面,大有改弦易辙的势头。生活上开始检点甚至禁欲,诗歌方面也开始创作悔罪的忏悔诗。
艾布•塔依伯•穆泰纳比(公元915——965年),原名为艾布• 塔依伯• 艾赫麦德• 本• 侯赛因,穆泰纳比是他的号,并以此闻名。诗人出生于伊拉克库法城附近的肯达地区,父亲为水夫,家境贫寒。公元928年,移居巴格达,开始写颂诗。此后到处游历,是迹踏遍沙姆地区的各个地方。公元944年,诗人应召入宫,写诗赞颂君王,并多次随军出征。由此,诗人的声誉传遍阿拉伯地区,成为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公元965年9月,在返回巴格达的途中,遇害身亡。
穆泰纳比作品的内容主要包括赞颂、讽喻、矜夸、咏志等方面,气势磅礴,语言精美,感情真挚,在当时和后世均享有盛誉,对阿拉伯文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谓阿拉伯的李太白。受到历代文人学者的高度评价。如诗人纳绥福雅兹基说:“穆泰纳比像在天空中翱翔,其他诗人则在地上行走。”
青年时期,穆泰纳比有志于仕途,很想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有所作为。因此,诗人早期的作品锋芒毕露,豪迈奔放,抒发了诗人急于一展雄才、建功立业的和远大抱负,充满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流露出不畏权贵的反叛精神:

这就是我


何等高处需我依附攀缘?
哪位高人令我生畏惧怕?

安拉已造就千象百态,
尚有未造的难计多寡。

一切在我宏旨前均显渺小,
似我头缝中的一丝青发!

盲人能看见我的诗章,
聋子能听见我诗韵铿锵。

我可安睡,任诗意自由倘佯,
他人无眠,为觅句追逐争强。

一笑令愚者更觉迷惘,
唯能请术师占卜星相。

雄狮虽启唇露出利齿,
并非真含笑慰君柔肠。

愁苦者的心事令我神伤,
难驾驭的马上遂我志向。

马蹄前后交替直线飞奔,
敏捷似在运用手心脚掌。

我持剑随大军冲锋陷阵,
踏着死亡之海的惊涛险浪。

战马、黑夜、旷野与我相知,
更有那宝剑、长枪、墨笔、纸张!

到了三、四十岁,穆泰纳比在仕途上建立功名的梦想破灭,对于人生社会有了更深刻地体味。因此,在诗人中期的诗作中,早期的那种豪迈奔放和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虽然依稀可见,但更多的却是对于国家民族的讴歌,洋溢着浓烈的民族主义色彩,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伤情怀:
视死亡如同解脱,
从死亡中寻求希望,
我盼望死亡,
因为世上知己难遇,
而敌人却在淫媚。

到了晚年,诗人体验了更多的人生甘苦,深谙世事的炎凉冷暖,诗作中更多地展现出对自然山川的描绘,体现出大智若愚、念旧述怀的达观意境。
穆泰纳比的诗中常不乏名言警句,富于智慧和哲理,许多诗句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极大地丰富了阿拉伯语言宝库。正如英国阿拉伯文学史家汉密尔顿•基布说:没有一个诗人像穆泰纳比那样“贡献出那么多的诗歌警句来充实阿拉伯文学宝库。例如:

决心大小,取决于下决心之人,
仁爱多寡,全凭着仁爱者之心。

人微志短,处小事如临大难,
身怀宏图,遇大事也能看轻。

智与勇

卓识更胜于勇士之胆,
先应有谋,再论勇敢。

仁者若得智勇双双全,
必达至一切荣耀之巅。

年轻人应先以谋制胜,
莫急于与对手兵刃相见。

人若是缺少智慧,
最弱的狮子也显得威严。

穆泰纳比是阿拉伯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对诗人,是屹立在阿拉伯诗歌艺术高峰的伟大诗人,因而享有“桂冠诗人”的美誉。

第二节    伊本•穆格法和贾希兹

伊本•穆格法(公元724——759年),原名为艾布• 穆罕默德• 阿卜杜拉• 兹比• 本• 达祖威。伊本•穆格法是他的号,并以此闻名。
伊本•穆格法生于波斯的祖尔地区,后移居伊拉克的巴士拉城,二十岁左右开始写作,伍麦叶朝时期,曾为伊拉克总督充当文书。阿巴斯朝建立后,又为曼苏尔哈里发之叔、阿瓦士总督伊萨•本•阿里充当文书。后因种种原因,被巴士拉总督总处死。
伊本•穆格法虽然在他写作鼎盛时期死于非命,但他身后留下的大量作品,不仅证明了他的博学多才,而且表现了他的思想深遂。
由于伊本•穆格法精通波斯文和阿拉伯文,所以他参阅波斯历史及其他有关书籍编译了内容为列王传记的《胡达叶那迈》、内容为贤士传记的《阿因那迈》等书。还从波斯文把亚里斯多德的《十范畴书》、《修辞学》、《分析篇》等著作译成了阿拉伯文。伊本•穆格法还著有《近臣书》、《大礼小礼集》等重要作品。
《卡里莱和笛木乃》是伊本•穆格法的代表作,是一部动物寓言故事集,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书故事的内容来源于印度。大约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期间,根据流传在古印度的童话寓言故事,经过文人的加工,形成了一本用梵文写成的《五卷书》。其中便包含了《卡里莱和笛木乃》前五章中的许多内容。
公元6世纪,《五卷书》被译成了古波斯文,即巴列维文。公元570年前后,又从巴列维文译成了古叙利亚文。伊本•穆格法用阿拉伯文编译、改写的这本《卡里莱和笛木乃》约成书于公元750年。由于梵文、古波斯文和古叙利亚文的文本散轶,而伊本•穆格法编译、改写的阿拉伯文本行文又十分精美动人,所以便成了流传于世,翻译成各种文字的范本。我国有林兴华先生翻译、季羡林先生作序、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译本。
《卡里莱和笛木乃》全书有近一百个故事组成,这些故事大都是充满哲理和道德教育的动物寓言故事,内容很广泛,既有针对王公大臣而发的,通过优美的故事说明为君为为官者,要宽宏大量,体恤民情,要秉公执法,不徇私情,要道德高尚,大公无私。如在“旅游者和银匠”的故事中讲到:“国王和大臣们应秉公施惠,凡有两行者均当赏赐,不应照顾皇亲国戚、近臣家属,及那些显贵名流、富豪之绅和权势之人。他们应当乐于赈贫济穷,帮助以力谋生者。此中之见乃是:在良行的多或少、忠顺或是背叛方面,将庶民与大人摆于同等地位,以它们的表现来衡量他们的行为。”故事中也有大量针对平民百姓而发的教诲,赞扬了诸如勇敢、慷慨、忠诚等等一系列美德,告诫人们要以真诚之心待人,要乐善好施,劝善止恶。总之,“书中每个字都具有某种砥砺智慧、陶冶性情、准备适应现实和来世生活的哲理成分……它是罕有的东方哲理、乃至人类哲理的瑰宝之一,尽管本书篇幅小、内容少,却集中了其他任何书籍所不曾集中的哲理。”
贾希兹(公元775或780年——868或869年),原名为艾布•奥斯曼,欧默尔•本•巴赫尔•麦赫布卜•卡那尼,贾希兹是他的号。出生于巴士拉,少年丧父,自幼好学,聪明过人。悉心钻研文学、历史、语言、哲学、宗教等各门学科,先后写出了《动物志》七卷、《修辞达意》四卷、《吝人趣话》等名著,另有通信集四卷。《修辞达意》是阿拉伯文学史上著名的文论作品。
《动物志》中许多故事寓意深刻,语言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老头和麻雀》一文写道:
“有一天,天气寒冷,有个老头支起网捉麻雀,果然有只麻雀被罩住了。老头立刻走过去,把麻雀捉住并卡断它的翅膀,扔进篓子里。这时,老头被迎面寒风吹得泪水直流。别的麻雀见此情景便议论起来,有的说,没关系,这是各大慈大悲的好老头,可不是吗?你瞧,他老泪纵横。有只麻雀接话说,你们不要只看他眼睛里的泪水,还要看他手里在干什么。”
《吝人趣话》是颇负意趣的散文故事集,曾于1900年在莱顿印行,1938年在大马士革印行,1947年由穆罕默德•塔哈•哈吉里校订印行。来看其中的一则:
从老人处,听到过许多有关麦尔温人的趣话。据说,有一位麦尔温人,常出门朝觐和经商,并借住在一位伊拉克人家里。那伊拉克人供其饮食,待之以礼。
因此,这麦尔温人常对他的伊拉克主人道:
“但愿能在麦尔温相见,也好让我对你款待一番,以报答我每次来此你对我诚意款待之恩情。而在这儿,真主却令我无能为力了呢!”
几年以后,那位伊拉克人恰巧有事去那一带。路途劳顿,异乡孤寂,便欲去那位朋友所在之处。想那朋友每次来伊拉克时,自己都热烈欢迎,盛情接待,在这位麦尔温朋友之处,自己也会受到同样的欢迎和接待吧!
这位伊拉克人抵达麦尔温后,便去往他那位朋友处。当时,他一身出门在外的打扮,蒙着面巾,戴着缠头、毡帽,披着大氅。想去那麦尔温人家里歇脚,正如一个人去找自己的知己密友一样。
见朋友正与其伙伴们闲坐聚谈,便俯身行礼,与之拥抱。却见他对自己似不相识,也不像曾有则面之交者那样稍与寒喧。心想:
“恐因我蒙着面巾,才使他难以认得!”
想罢,遂扔了面巾,与之寒喧。
不想,那人却毫不理会。
伊拉克人自忖:
“也或许是这缠头之故罢!”
便摘下缠头,自报家门,并与之寒暄一番。
不想,那人依然不认。又想:
“必是因这毡帽的缘故。”
想罢,又脱掉毡帽。
此时,那麦尔温人自知已无法再装聋作哑了,便对他道:
“纵然你脱去一层皮,我也不认识啊!”

第四节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又称《天方夜谭》,是一本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这本书的最后成型,虽然是在16世纪,但其中大部分故事,是在阿巴斯朝期间尤其是前一百年(750——850)中便开始形成、流传甚至出现了许多手抄本的。因此,一般文学史著作,均把这一名著列入阿巴斯朝的作品。
自倭伍麦叶朝以来,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都十分繁荣的阿巴斯朝时期,阿拉伯人开始从希腊、波斯及印度的古文明中吸取有益于自己的东西。于是,源于印度——波斯的《一千个神话》于公元9世纪译成了阿拉伯文。而在这以前,尤其是在阿巴斯朝第五任哈里发哈伦•拉西德(公元786——809年在位)及第七任哈里发麦蒙(公元813——833年在位)时期,游牧人在帐逢里烤火,说书人在宫廷里说书,弹唱人在街市上弹唱时,就已经把那些早已在口头流传的古印度、古波斯的故事和当时阿拉伯本土的许多故事编织在一起,开始广泛传播。并且,还能看到哈里发哈伦•拉西德本人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这些故事里。
在麦姆鲁克王朝统治埃及期间(公元1252——1517),许多埃及的民间故事又和阿巴斯朝口头及抄本上的大量故事汇合在一起,经过民间文人的不断加工,终于形成了《一千零一夜》,并迅速传遍了世界各地。
《一千零一夜》书名的起源在故事开头就作了交代:相传在古代印度和中国的海岛上,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由于王后行为不轨,国王把她杀了。此后他每天娶一名少女左王后,次日又将她杀害。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了拯救无辜,依然许身国王,她每晚为国王讲一个故事,讲到最关键的地方,天就亮了。国王为了继续听故事,只好不杀山鲁佐德。故事一直延续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其感化,与山鲁佐德结成百年之好。
整部故事集题材离奇多变,妙趣横生,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充满神秘莫测的阿拉伯东方色彩,生动地描绘了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社会生活的一幅幅画面。一个个故事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方式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社会风尚。有揭露统治者的残暴、赞扬人民反抗斗争的故事;有神话传说和神魔故事;有爱情婚姻故事;有航海冒险、经商发财的故事;有反映宗教问题、道德教训的故事;有表现劳动人民智慧的故事等等。故事中的人物上有帝王将相,下有奴婢乞丐,还有天仙精灵、妖魔鬼怪,总之是三教九流,应有尽有。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令人目不暇接、光怪陆离、变幻莫测的广阔世界。
《一千零一夜》中的许多故事脍炙人口,精彩绝伦,象《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巴格达窃贼的故事》、《辛伯达航海的故事》等等都是,这些故事,以朴素的现实描绘和浪漫的离奇幻想相交织,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表现了他们克敌制胜、勇往无前的无比智慧和勇气,传承千百年,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作为一部优秀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有许多鲜明突出的艺术特征。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异的夸张是其最为显著的艺术特征。高尔基就此称赞《一千零一夜》是民间口头艺术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它“及其完美的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意愿——陶醉于美妙的虚构、流畅自如的语句,表现了东方各民族——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美丽幻想所具有的力量”。高度的浪漫主义既表现在其浓郁的神话色彩方面,也表现在其自由驰骋的幻想和想象方面。“飞毯”飘飞、“芝麻开门”,拔地升空的宫殿、琳琅满目的珠宝,等等,无不闪烁着古代阿拉伯人民的智慧之光。
故事中有故事,大故事套小故事,这种环环相套的母子式结构,是《一千零一夜》的又一艺术特征。这种结构,把许许多多的故事集紧密有序地编制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故事体系,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非常便于说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记忆。
有叙事,有抒情,有诗有文,诗文并茂,也是《一千零一夜》艺术风格的一个突出特征。故事采用经过加工提炼的劳动人民的口头语言,形象生动,通俗流畅,富有感染力。
《一千零一夜》作为一部长篇故事集,是阿拉伯文学史上最早也是最优秀的作品。其故事及写作风格对东西方各国许多著名作家的创作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如意大利卜迦丘的《十日谈》、英国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法国莱辛的《智者纳旦》、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唐吉珂德》等,在取材和风格上,都曾受到《一千零一夜》的影响。
《一千零一夜》卷轶浩繁,规模宏大,抄本很多,而且互有差异。最早的外文译本是1714—1717年陆续出版的12卷本法文版。1814年在加尔各答印行了阿拉伯文版,1835年又在埃及再版。贝鲁特也曾多次出版过4卷本、5卷本等不同的版本。我国有许多《一千零一夜》的选译本,全译本由纳训先生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第二章    奥斯曼时期的文学

第一节    概 述

奥斯曼时期又可分为两个主要的阶段。第一阶段为旭烈兀攻克巴格达、阿巴斯王朝彻底灭亡从而开始的蒙古人统治阿拉伯诸国时期(公元1258—1516年);第二阶段为土耳其奥斯曼人统治的时期。由奥斯曼九朝的君主赛里姆一世于1516年攻占埃及和叙利亚起,至1798年法国拿破仑侵入埃及为止。
在北非及埃及等阿拉伯各国,自公元1252年起便一直处在麦姆鲁克王朝的统治之下。旭烈兀攻占巴格达以后,曾试图继续向西推进,去攻克叙利亚、埃及和北非。但麦姆鲁克第三朝的国君古突兹,率领以凯特贝高和贝白尔斯为首的大军,于公元1260年,在沙姆地区的艾因•加鲁脱,击败了西进的蒙古军,并将叙利亚等地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
公元1252年,土耳其奥斯曼王朝向外扩张,征服了伊拉克两河流域和波斯的部分土地。公元1516年8月奥斯曼军队与麦姆鲁克部队在叙利亚阿勒颇市北部的达比克草原交战,获得全胜。公元1517年1月奥斯曼军队攻克开罗,公元1518年进入阿尔及利亚,公元1534年占领突尼斯,公元1547年攫取也门,公元1551年攻占阿曼和利比亚。自此,大部分阿拉伯国家便进入了奥斯曼王朝统治时期。
蒙古人入侵以后,对巴格达进行了七天的掳掠屠杀了数十万人,焚烧了图书馆,毁掉了大量珍贵的典籍,并强迫成批的文人学士迁离他们统治的地区,对阿拉伯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作用。
土耳其人统治时期,进行独裁专制,横征暴敛,民不聊生。还明令规定,以土耳其语为官方文件和行政文书中的通用语言。大量土耳其语汇进入阿拉伯语中,进一步阻碍了阿拉伯文学的发展。
在这个黑暗的时代里,人们出现了两种同样都是十分消极的极端倾向:一种人绝望之余沉缅于酒色,纵欲无度,追求短暂的刺激;一种人心灰以后寄望于来世,看被红尘,陷入苦行的修炼。
这两种十分消极的倾向,反映到文学创作上,便使作品矫揉造作,雕文饰词,内容空泛,鲜有光彩。
只是在麦姆鲁克人统治下的北非及埃及、叙利亚等地,王朝尚能顾及阿拉伯民族的宗教、文化和民族感情。并能在开罗、亚历山大、大马士革等许多城市中建立图书馆、清真寺和各类学校,创造了一个比较宽松的文化环境,成为文人学士一度汇集之地,产生了一些较好的文学作品。但在麦姆鲁克王朝消亡以后,在土耳其奥斯曼王朝的统治下,这宽松的文化环境又受到了极大的抑止,形成了“衰败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除了蒲绥里、伊本•赫里顿、伊本•白图泰留下了一些十分有价值的作品外,其他名著,可谓是凤毛麟角了。
在奥斯曼王朝的残暴统治下,阿拉伯人民纷纷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势力趁机进入中东和北非地区。法国拿破仑于1798年率兵侵入埃及,为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阿拉伯国家作了先锋,为阿拉伯各国近代史揭开了序幕。
随着阿拉伯人民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随着阿拉伯学者为保卫和继承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以激励人民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所作的巨大努力,随着西方文化和先进技术的影响日益增加,报纸、期刊、出版物大量涌现优秀的文学创作和翻译作品不断产生,一场轰轰烈烈的阿拉伯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阿拉伯的文学运动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
阿绮莎•巴欧妮娅(?——公元1516年),全名为阿绮莎•嫔特•优苏夫•本•阿赫麦德•巴欧尼。出生于大马士革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叔父、兄弟及她的儿子都是当时研究教法、历史、文学的名家。她曾先后访问过埃及和阿勒颇等地,著有《采珠人的珍珠》等多部作品,并有一部诗集。
萨菲丁• 希里(公元1278——1349年),全名为萨菲丁• 艾布• 白赖卡脱•阿卜杜•阿齐兹•本•赛拉亚。出生于伊拉克希里地区。早年在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地经商,后为土耳其马尔丁地区阿尔图格王朝的王公们写颂诗。公元1326年重赴埃及,专为国王纳赛尔写颂歌。创作上除摹仿古诗人外有所发展创新,对语言与诗歌颇有研究,著有《语病》、《诗律》等书。卒于巴格达。

第二节    蒲绥里

蒲绥里(公元1211或1212年——1296年),原名为穆罕默德•本•萨义德•山哈捷,蒲绥里是他的号。出生于埃及的达拉斯城或白赫西姆城,后移居至蒲绥里,从而得此名号。初年贫困,以书写墓碑为生。后在开罗设一私塾,并在其中执教,最后曾任埃及东方省行政长官之职。
蒲绥里善于诗歌创作,并曾以赞颂或讽谕的诗篇谋生。写成长诗《斗蓬颂》后,方一举成名。《斗蓬颂 》共162节,又译为《衮衣颂》,为赞颂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而作。有意仿效伊斯兰教早期著名诗人卡尔白的《衮衣颂》而作。注家众多,曾先后被译成印地文、波斯文、土耳其文、德文、法文和英文等多国文字。我国清末回族学者马安礼将《斗蓬颂》以中国古诗形式译出,名为《天方诗经》,是我国介绍阿拉伯文学作品的最早译作。他还写有《海姆宰韵基诗》、《来世珍储》等长诗。蒲绥里的诗歌风格凝重浑厚,尤其在赞颂先知时善用各种艺术手法,风格庄重。来看他的诗句:

影入梦
可因把祖萨莱穆的邻里思念,
终使泪水长流,哭红双眼?

或因这风儿吹送,来自卡齐曼。
伊德姆的夜空又亮起了闪电?

劝说莫哭,却为何泪水不断?
叮嘱冷静,为何仍情思难遣?


莫非,这心中深藏的缱绻,
必叫人珠泪涟涟,心似火燃?

若非这深情,不会把泪水酒向故园,
也不会因思念秀色而彻夜无眠。

泪水与病体已使心事昭然,
为何却不愿承认这爱恋。

情思把两行泪水凝上脸盘,
又如玉枝黄英,在双颊凋残。

哦,倩影入梦,令人难眠,
欢乐都已被爱的痛苦阻拦。

请见谅,莫对这真情非难,
若公正,决不会责备求全。


祈求

当末日来临,最尊贵的使者啊!
除了您,我又能求助于何人?

仁慈主一旦冠以惩治者之名,
主的使者不会不为我求情。

今生、后世,都有使者大恩,
天牌、天笔,使者事事分明。

心啊!莫为有大过而绝望丧魂,
大小罪过,至上主都能宽容。

施舍恩泽,主确有区分,
唯视违拗的程度而有所不同。

主啊!莫令我的期盼落空,
莫使我的祈求化为泡影。

请在两世把您的仆民怜悯,
仆自能忍,恐怖日召唤必定归真。

当和风把大树的枝桠吹动,
引驼人用歌声使驼队欢欣;

求主恩准,为先知遍布祥云,
令祈祷之云,降下霈滂甘霖。


第三节    伊本•赫里敦和伊本•白图泰

伊本• 赫里顿(公元1332——1406年),全名为沃利尤丁• 宰德•阿卜杜•拉赫曼•本•穆罕默德•伊本•赫里顿。
祖籍为阿拉伯半岛的哈达拉毛,后移居至安达卢西亚的塞维利亚,又迁往突尼斯。伊本•赫尔顿在突尼斯出生并成长,对历史及哲学有较深的研究。曾先后游历过摩洛哥的非斯、阿尔及利亚的特累姆森及西班亚的格拉纳达等地,并为马格里布及安达卢西亚诸王出任过文书之职。后受到麦姆鲁克国王扎希尔•赛福丁•巴尔古格国王的赏识,委任他为马立克教派的大法官。晚年悉心著述,卒于埃及。
著有有关阿拉伯、波斯、柏柏尔人历史的7卷巨著,名为《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及其统治者们的历史和教训》,其中以第一部《历史绪论》最为著名。是一部高水平的历史哲学著作。同时又不失为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论述逻辑严密,行文流畅朴实,毫不造作,是阿拉伯文学中的散文佳作。另外还著有《伊本•赫尔顿小传》,详尽记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旅游见闻等。

会 见 帖 木 儿

消息传来,帖木儿已占了小亚细亚,攻破锡瓦斯城,会兵叙利亚。埃王即召集兵将,发放饷银,号召士兵向叙利亚进发。
其时,我已离任。主簿大人皮什贝克召见,意欲让我与其同行,随埃王并将一行出征。我本无此意,十分淡然。怎奈主簿执意相邀,言语委婉,俸禄丰厚,令我终于应许。
公元1400年3月中旬,我便随军远征。抵达加沙后,安营歇息数日,打探消息。随后,赶在突厥人之前,进入了叙利亚。首先抵达沙赫巴城,又连夜行军,已离开巴勒贝克,正向大马士革挺进。
埃及王于库白•叶勒贝高附近驻下来兵马。两军对峙,遥遥相望,约一月之久。此间,双方交锋,凡三四次。突厥人善为拉锯式战术。
此时,埃及王及众大臣获悉,某些策谋叛乱之将领,企图潜回埃及,发动政变。因担心民众在后方造反,国家因此而陷入动荡之中,便一致议定返回埃及。某月周五之夜,埃及王一行跨越萨利希亚山,循山道而下,沿海岸而行,赶回加沙。官兵们则以为,埃及王是走大道返回埃及的,便分兵几路,连夜骑马,由沙赫巴抵达埃及。
翌日,大马士革百姓全都陷入了困境,丝毫听不到任何消息。
一些法官和法学家赶来找我,我便在阿迪利亚学府与他们面晤。他们一致认为,应向帖木儿提出请求,请他保障市民、房舍及妇女的安全。为此,他们也曾与府台商议,府台不允,深不以为然。
伊本•白图泰(公元1304——1377年),原名为艾布•阿卜杜拉•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穆罕默德•赖瓦帖。出生于摩洛哥的丹吉尔。公元1325年开始他的第一次旅游,抵达了埃及、叙利亚、波斯、印度、中国、爪哇等地,后于公元1347年返回丹吉尔。公元1350年第二次出游,抵达了西班牙等地。公元1352年又赴苏丹、马里等非洲各地旅游。三次旅游,行程共约12万公里。在中国期间,伊本•白图泰广泛游历了泉州、杭州、广州、大都(北京)等大都市,结识了许多政界官员和中国穆斯林名流,对当时中国的民情风俗以及富庶的物产和发达的技术都有所记述。
公元1354年最后返回摩洛哥的非斯城,效力于国王艾卜•阿那尼•麦里尼。在此期间,由他口述,学者穆罕默德•本•朱宰义•凯勒比记录,完成了他的长篇游记:《异国奇景珍闻录》,后一般称之为《伊本•白图泰游记》。该有及时研究中世纪阿拉伯穆斯林世界特别是中亚、西亚、东南亚以及印度等地区的历史、民族、宗教、民俗、地理等方面的一部很有价值的名著。除了其史学价值外,在文学上也有一定的价值,游记形文自然,朴实无华,有叙有议,幽默风趣,是这一时期优秀的散文作品,也是阿拉伯游记文学中的散文杰作。该书全文曾于1904年于埃及出版,后又多次再版,并已被译成英、法、德等各国文字。我国有马金鹏先生的汉译本,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下面节选几段,以见其风格内容:

总长官郭尔塔

他是中国的总长官,承蒙他于其府内治备宴席招待,全城要人出席作陪。为此请来了穆斯林厨师,按伊斯兰教法宰牲治席。这位长官尽管地位极高,却亲手给我们布菜,亲手切肉待客,我受他款待一连三天。他换派他的儿子陪我们去港湾,搭乘游艇一艘,其装如火弹船。长官的儿子搭另一只船,他铣刀歌手乐师,他们用中国文,用阿拉伯文,也用波斯文演唱。而公子嗜爱波斯音乐。歌手们演唱一首波斯诗,公子命他们重复多遍,使我于倾听之后,竟熟记无误了。这支歌曲及其委婉动听。
港湾内船艇相接,帆樯蔽天。彩色风帆与绸伞,相映生辉。雕舫画艇,十分精致。游船相遇时,乘客多用柑桔、柠檬投报。我们至夜晚才回长官府,便寄宿于府内,晚上歌手乐师再次上演动人的妙曲。
中国瓷器

至于中国瓷器,则只在刺桐(泉州)和隋尼克兰城制造。采取用当地山中的泥土,象烧制木炭一样然火烧制。其法是加上一种石块,加火烧制三日,以后泼上冷水,全部化为碎土,再使其发酵,上这发酵以整月,但亦不可超过一月;次者发酵十天。瓷器价格在中国,如陶器在我国一样或更为廉价。这种瓷器运销印度等地区,直至我国马格里布。这是瓷器种类中最美好的。


 
第三章    阿拉伯近现代文学

第一节    概 述

阿拉伯近代文学的时限大体上始于18世纪末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埃及之时,止于19世纪初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揭开了西方殖民者侵略阿拉伯国家的序幕,开始了法、英、意等西方列强对阿拉伯世界长达一百多年的殖民掠夺史。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破坏了阿拉伯国家的主权,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广大人民的贫困。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阿拉伯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对西方殖民者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唤醒了人们的觉悟。
阿拉伯近现代文学与西方殖民主义入侵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由此而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阿拉伯世界落后、保守、软弱、涣散的严酷现实使许许多知识分子、有识之士对此产生了思考和反省,他们深深地感到必须振兴伊斯兰教,要发扬早期的伊斯兰精神。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要深入研究伊斯兰,研究其精神内涵和本质;同时也要研究与之有关的其他各种学问,当然也包括对文学的研究。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和宗教改革的维新派杰出代表,是这一时期伊斯兰教维新派代表人物穆罕默德•阿卜杜(公元1848-1905年),他也是这一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作家,他反对顽固保守的旧传统,主张维新,倡导自由,他的主要著作有《论一神教》(1897)、《伊斯兰教、基督教与科学和文明》(1902)等。他还注释了谢里夫•莱迪的《修辞坦途》以及赫迈扎尼的《玛卡梅韵文故事》。他的文章散见于埃及的报章杂志,风格典雅,雄浑有力。他的思想和文风对当时以及后来的许多作家都有很大影响。他的许多学生成为埃及阿拉伯民族运动的主要人物,他们著书立说,大力宣传实行维新,追求思想自由和民族解放,在这一形势的影响下,阿拉伯作家和诗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顺应改革图强的历史潮流,并将这种潮流体现在他们的创作当中,事创作的题材范围扩大了,既有政治性的,也有社会性的,宗教性的,既表现了作家个人的感受,也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和民族的情感。这方面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巴鲁迪,他因参加反英斗争而遭到流放,他具有深厚的民族主义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是近代埃及以及整个阿拉伯世界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
巴鲁迪(公元1838-1904年)全名迈哈穆德•萨米•巴鲁迪,埃及人,是阿拉伯近代诗歌复兴运动的先锋。阿拉伯诗歌在阿拔斯王朝时期达到峰巅,而经奥斯曼王朝的几百年渐渐跌落下来。巴鲁迪起而复兴,为阿拉伯诗歌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巴鲁迪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激情的爱国诗人,他曾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参加了埃及人民反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因失败而遭流放长达17年。革命性、战斗性和人民性是巴鲁迪诗歌的主要思想特征,这些诗篇,成为埃及人民和阿拉伯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的嘹亮号角:

民众啊,奋起吧!
珍惜宝贵的年华,
以各种方式和途径,
取争得我们的利益。
你们人多势众,
怎能容忍耻辱?
怎能表示无可奈何?
重复“我们总归真主”?
真主恩德广照大地,
你们怎能在屈辱中度日?
我看果子已成熟,
采集的时候已到,
有锋利的砍刀该多好啊!
你们若不是缄默无声的死人,
就应该奋起投入战斗,
把侮辱、欺压统统铲掉。
我呼吁、我号召……

继巴鲁迪之后,阿拉伯史坛最负盛名的大诗人是艾哈曼德•邵基,我们将专节予以介绍。另外,著名的近现代诗人还有哈菲兹•伊布拉欣、哈利勒•姆特朗、阿巴斯•马哈茂德•阿卡德、纪伯伦等。
哈菲兹•伊布拉辛(公元1870-1932年)是继巴鲁迪之后埃及著名的复兴派诗人,一生经历曲折坎坷,诗作富有鲜明的群众性和政治性,爱人民所爱,恨人们所恨,有“尼罗河诗人”的美誉,反英爱国主题是哈菲兹是个最主要的内容。
哈利勒•姆特朗(公元1872-1949年)是黎巴嫩著名诗人,曾留学于法国,后到埃及工作,担任《金字塔报》特约记者。1900年他创办了半月刊《埃及杂志》,是阿拉伯文学史上的第一份文学刊物。姆特朗是阿拉伯现代诗歌改革的倡导者之一,还首创了故事诗,著名诗篇有《哈利勒诗集》(1908年前作品汇集)、《夜晚》、《泣狮》、《黑山姑娘》、《巴勒贝克遗迹》、《中国长城》等。姆特朗热情讴歌自由:

位解脱奴役的枷锁,
坚忍不拔,肩并着肩。
准备好报仇雪恨吧,
仇恨如鞘中的利剑。
自由人一旦奋起出击,
必将敌人投入圣战的烈火!
在《自由颂》一诗中诗人写道:
向你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你是太阳的兄弟,
祝贺你,自由。
太阳照亮着阴影,
你照亮着灵魂。
祝贺你,自由。
最甜蜜的幸福是你,
最尊贵的生命是你,
祝贺你,自由!
阿巴斯•马哈茂德•阿卡德(公元1889-1964年)是现代埃及著名诗人,在文艺理论、伊斯兰哲学、阿拉伯文化研究等方面都有出色建树。主要诗集有《正午的灼热》、《黄昏的疏影》、《夜晚的忧愁》、《四十启示录》、《过路人》、《西方的飓风》等,人物传记有《穆罕默德》、《耶稣》、《艾布•努瓦斯》等,文论著作有《批评与文学文集》、《前辈埃及诗人及其环境》、《美国短篇小说概述》等。还有大量散文和政论、学术文章。
纪伯伦(公元1883-1931年)出生于黎巴嫩,后移居美国,是现代阿拉伯旅美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一生用阿拉伯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创作,不仅诗歌创作成就卓著,而且散文小说创作也很出色。早在20世纪初期,他的一些作品就被我国作家冰心介绍到中国,为广大中国读者所熟悉和喜爱。著名阿拉伯文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长诗《行列》、散文诗集《泪与笑》、《暴风集》、《珍趣篇》、《与灵魂私语》《在梦的世界》等,英文作品有散文诗集《疯人》、《先驱者》、《先知》、《沙与沫》、《人子耶稣》、《流浪者》、《先知园》等。纪伯伦被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语言优美,格调高雅,意境深邃,富有哲理,情趣盎然,在阿拉伯和世界文坛上都享有盛誉。
阿拉伯近现代文学在小说戏剧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小说家和戏剧作家,如穆罕默德• 侯赛因•海卡尔、塔哈•侯赛因、马哈茂德•泰穆尔、陶菲格•哈基姆、纳吉布•曼哈福兹、优素夫•西巴伊、伊赫桑•阿卜杜•古杜斯、阿卜杜•拉赫曼•谢尔卡维、优素夫•伊德里斯等就都是非常出色的小说家。
穆罕默德•侯赛因•海卡尔(公元1888-1956年)是阿拉伯小说的开山作家,曾担任埃及国务大臣和教育大臣,他创作于1910年的长篇小说《宰乃卜》是埃及文学史同时也是阿拉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成为阿拉伯现代文学中小说体裁的第一块基石。
马哈茂德•泰穆尔(公元1894-1973年)他的哥哥穆罕默德•泰穆尔也是著名作家,而马哈茂德的成就更高,他与塔哈•侯赛因、陶菲格•哈基姆并称为埃及三大文豪。马哈茂德作品等身,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戏剧、散文等,尤以短篇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近四百篇短篇小说描绘出埃及社会的全景图,,因此享有“埃及的莫泊桑”、“阿拉伯短篇小说大师”之称,是埃及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作家。
陶菲格•哈基姆(公元1898-1987年)出生于亚历山大一个律师家庭,曾留学法国。曾在乡村检察院、教育部、社会事务部、国家书局任职,1959-1960年担任埃及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作品多达60余部,因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而获得埃及政府颁发的“共和国最高荣誉尼罗河勋章”和地中海国际文化中心颁发的“最佳文学家、思想家”等多项荣誉和奖项。著名的长篇作品有《灵魂归来》、《乡村检察官手记》、《东方来的小鸟》、《神圣的纽带》等。《乡村检察官手记》作为埃及旧农村的真实写照,是作家最优秀的一部长篇,被美国大学选为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小说之一,美国一家杂诗评论说,《乡村检察官手记》是世界出版业从1920到1950年之间出版的60部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纳吉布•曼哈福兹(公元1912年――)纳吉布•曼哈福兹出生于埃及开罗,毕业于开罗大学哲学系。长期任职于政府部门。1970年获得埃及“国家文学荣誉奖”,1988年如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阿拉伯作家。代表作是长篇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描述了自1917年至1952年革命之前一个埃及商人家庭三代人的不同生活和命运,形象地反映了风云变幻的埃及现代史。
优素夫•西巴伊(公元1917-1978年)出生于文学世家,毕业于军事学院,先后担任骑兵军官、军事学院教官、军事博物馆馆长,曾是纳赛尔领导下的“自由军官组织”的成员之一。1973年任文化部长,1976年任《金字塔报》主编。1970年获“列宁和平奖章”,1973年获“国家文学表彰奖”。西巴伊是现代阿拉伯浪漫主义文学先驱之一,作品多以爱情为主线,以女性为主人公,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表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以及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感情。著名作品有《死神的代表》、《伪善的大地》、《我去了》、《废墟之间》、《六男六女》、《回来吧我的心!》
伊赫桑•阿卜杜•古杜斯(公元1919-1990年)伊赫桑•阿卜杜•古杜斯出生于开罗,1942年毕业于开罗大学法律系,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古杜斯是埃及一位著名的多产作家,有“人民的心声,言论的骑士”之称。以刻画女性形象著称,被认为是阿拉伯世界创作妇女形象最多和最成功的作家,也是作品被搬上银幕最多的作家。著名作品有《空枕头》、《女孩和夏天》、《我不睡》、摔倒在蜜海里》、《我家有个男子汉》、《一个鼻子三个眼睛》、《子弹还在口袋里》等。《我家有个男子汉》是阿拉伯抵抗文学的杰出代表。
阿卜杜•拉赫曼•谢尔卡维(公元1920-1987年)阿卜杜•拉赫曼•谢尔卡维出生于尼罗河三角洲的沙宾库姆,1942年毕业于开罗大学法学院,是埃及现代著名的进步作家,一生创造丰富,有小说、诗歌、诗剧等,有一小说成就卓著,著名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战斗的土地》、《小小的梦》、长篇小说《土地》、《空虚的心》、《后街》、《农民》以及诗剧《草莽诗人》等。谢尔卡维会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杂志编辑人,致力于创办杂志,关心时政,发表评论。1955年出版的《万隆与世界和平》就是很有名的著作。另外,谢尔卡维还中还填补了其他作家在伊斯兰文学创作方面的空缺,在伊斯兰文学的传统题材先知传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并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伊斯兰人物,这方面著名的作品有《伊斯兰思想革命》、《自由使者穆罕默德》、《九个伊玛目》、《伊本•泰米叶》、《虔诚者的伊玛目阿里》、《第一位正统哈里发》、《明智者奥默尔•本•赫塔布》等。
优素夫•伊德里斯(公元1927-1991年)优素夫•伊德里斯出生于埃及的农村,曾经学医,1951年毕业,在当了一段时间医生后,弃医从文,长期从事新闻和文艺工作。伊德里斯的小说作品多写普通人的生活,关心大众问题,风格诙谐幽默,讽刺犀利深刻,故有“埃及的契诃夫”之美称。著名作品有《最廉价的夜晚》(短篇集)、中篇小说《罪孽》、长篇小说《男人与公牛》、《黑士兵》、《一个白女人》、《爱情故事》以及剧本《棉花大王》、《危难时刻》等。《罪孽》是其代表作,描写了一个农村女工的不幸命运,形象地再现了1952年埃及革命前埃及农村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
以上介绍的作家也大都是埃及的,是因为埃及是阿拉伯大国,在思想文化和文学创作方面也向来执阿拉伯世界之牛耳,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其他国家就没有著名作家,实际上在叙利亚、伊拉克、苏丹、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黎巴嫩、巴勒斯坦以及海湾国家都有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们的创作大大丰富了阿拉伯文学的宝库。限于篇幅,不能在这里作详细介绍。但在这里特别应提到的是巴勒斯坦文学。实际上,巴勒斯坦问题不仅仅是巴勒斯坦人的问题而是所有阿拉伯人在整个20世纪中所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巴勒斯坦问题是帝国主义一手策划造成的,上百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失去家园,为收复失地和民族权力、返回家园,他们与其略者进行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的持久斗争。因此,巴勒斯坦问题也就很自然地成为现代阿拉伯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而讴歌抵抗侵略的斗争、表达重返家园的渴望则是巴勒斯坦文学最重要的的主题。
巴勒斯坦文学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巴勒斯坦古代史是世界古代史的一个缩影,巴勒斯坦的许多城市和乡村,在古代阿拉伯伊斯兰文学中一再被提及,几乎所有有名的阿拉伯文学家、史学家、宗教学家、旅行家都曾踏上过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这块神圣的土地。在阿拉伯伊斯兰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像巴勒斯坦那样地域狭小,却又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巴勒斯坦文学体裁以诗歌为主,诗人众多,颂扬爱国主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巴勒斯坦诗歌的主旋律,如著名诗人伊卜拉欣•塔岗在《悼念烈士》一诗中写道:
面对深重的灾难而微笑,
身陷死亡的恐惧而挺身,
镇静、理智,
坚定、勇敢,
飞来横祸不折腰,
创巨痛深不丧志,
融化在他的秉性中,
似飓风、似熔岩,
似波涛汹涌的大海,
似巍巍挺拔的高峰!
诗人的歌词《我的祖国》传唱于广大阿拉伯国家:
光荣伟大的祖国,山岭多俊美,
空气多清新,生活多美好。
我的祖国,
你的青年,决不做奴隶,
为了独立消灭敌人,视死如归。
我们不要
无尽的耻辱,卑贱的生活;
我们拒绝,空话和分裂。
我的祖国。
宝剑和水笔,是完美的象征,
用奋斗和忠诚,恢复古代的荣耀。
我们胸怀
崇高的目标,战旗飘飘。
那就是理想,战是你的敌人!

巴勒斯坦作家的小说和戏剧创作也有相当成就。格桑•卡纳法尼(公元1936-1972年)就是著名的小说家,他的小说《阳光下的人们》、《重返海发》等都是很优秀的作品。
巴勒斯坦文学作为近现代阿拉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阿拉伯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占有重要的位置。
与阿拉伯古典传统文学相比而言,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阿拉伯近现代文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许多与古典文学不同的特征。首先,从体裁方面来看,传统文学基本上以诗歌为主,而近现代文学除了诗歌以外,散文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小说、政论、杂文、戏剧等新的形式,在小说和戏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出色的小说家,创作出大量具有丰富思想内容和较高艺术水平的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和大量戏剧作品,及有短篇精品,也有象《日子》这样的鸿篇巨制,这是传统文学史上不曾有过的,其中象塔哈•侯赛因、陶菲格•哈基姆、纳吉布•曼哈福兹等甚至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小说大师,他们的作品,不但在阿拉伯世界广为流传,而且被译成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语言,为世界人民所熟悉。就是诗歌这一传统形式,也有了很大发展,以巴鲁迪、邵基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推陈出新,开拓出阿拉伯诗歌的新领域,他们还把诗歌引入戏剧当中,创作出诗剧这一新型艺术形式。
其次,从题材方面来看,近现代文学也与传统文学有很大的不同。阿拉伯近现代文学的内容比古典文学丰富得多。轰轰烈烈的反帝斗争、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运动成为近现代文学的主旋律,因此,阿拉伯近现代文学中充溢着浓烈代国主义激情和高昂的斗争精神,催人奋进,感人至深。
第三,出现了复古派、创新派、旅美派、现实主义派、浪漫主义派等不同的文学流派,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主张,各流派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得阿拉伯近现代文学呈现出百花斗艳的景象。
第四,阿拉伯近现代文学深受蓬勃发展的新闻出版业的影响。近现代以来,阿拉伯各国的新闻出版业快速兴起并不断发展,包括文学刊物在内的各种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般纷纷问世,极大地促进了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而且,由于媒体的发展和传播,更扩大了文学流布范围,从而大大提升了文学的影响力。
第五, 阿拉伯近现代文学还受到西方文学的很大影响,这种影响,既反映在文学创作的体材形式方面,又体现在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许多阿拉伯近现代作家都曾留学于西方,深谙西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艺术和思想文化,熟读西方文学名著,因而在自己的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就是很自然的了,同时,大量西方的文学作品和学术文化著作也被译介到阿拉伯来,不仅使文学界的人熟悉这些作品,也使阿拉伯世界的广大读者了解了西方文学和西方文化。
近现代以来,阿拉伯文学的发展,并没有停滞不前,驻足下来,而是在不断求新求变,不断发展提升当中,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由于阿拉伯各国相继获得了独立,文学的发展也渐渐形成各国各自不同的风格,流派众多,内容广泛,风格多样,更加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这就是当代阿拉伯文学的内容。有关阿拉伯当代文学的情况,限于教材的篇幅,这里就不作评介了。

第二节    艾哈曼德•邵基

艾哈曼德•邵基(公元1868-1932年)是埃及现代最著名的诗人,出生在一个多种族成分的家庭,父亲是库尔德人,母亲是土耳其人,祖母是塞加西亚人,外祖母是希腊人。诗人自己曾说,他的个性是由“四个根源集于一枝”所构成的。邵基4岁即入学,15岁即完成小学和中学的课程,又入法律学校和翻译学校,并完成学业。1887年赴法国留学,攻读法律专业,期间多方面涉猎法国及西方文化,广览英法名胜。1891年回国,忝列宫廷诗人,受到优厚待遇。1894年9月作为埃及代表出席在日内瓦召开的东方学者大会,并游览欧洲各国。后被流放到西班牙,在那里,诗人把巴塞罗那作为自己的驻地,不断诉说着阿拉伯人古老的荣耀,深深怀念着自己的祖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诗人回到埃及后,政治立场和人民倾向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他不再与宫廷联系,开始关注民生和民族的未来以及其他兄弟的阿拉伯国家,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民族意识的诗歌,并以此而声名大振,在1927年受到表彰,在盛大的表彰集会上,阿拉伯国家代表团一致同意授予他“诗王”的称号。此后,诗人不但埋头写诗,还着力于诗剧创作,在他生命的最后四年里,创作了《克娄巴特拉之死》、《莱依拉的痴情人》、《冈比斯》、《昂泰拉》等几部影响很大的诗剧。正当诗人极负声誉、处于创作的高峰时期时,却不幸于1932年10月13日逝世。
邵基是一位很多产的作家,体裁包括诗歌、诗剧、散文等,内容题材也非常丰富。《邵基亚特》是四卷本诗集,收集了作者不同时期的大量诗作;诗剧除了前述几部以外,还有《大阿利伯克》、《胡大太太》等;散文方面,有小说三部:《印度贞女》、《拉德亚斯》(《最后一个法老》)、《桃金娘纸》,戏剧《安达卢西亚公主》,还有大量短篇文章,有文集《黄金市场》等。
诗人的悼亡诗写得情真意切,痛彻感人,如他悲悼母亲的诗中写道:
对远方慈母的思恋,
像利箭刺蜇我的心头,
我忍痛把苦难承受;
报丧人送来母亲的噩耗,
耳机犹如惊雷震响,
胸中如同利箭穿透;
流血的心儿已无法医治,
受创的精神再不能复初。

邵基的诗中有大量的宗教内容,诗人对伊斯兰教进行了最美好的歌唱,以虔诚的信仰和真挚的感情歌颂穆罕默德、圣门弟子、《古兰经》、新月等,他还仿照蒲绥里的《斗篷颂》写有《斗篷新歌》来歌颂先知穆罕默德,如他怀着热烈的感情描写穆罕默德的出场:

穆罕默德尊驾莅临,
霞光顿时映红天空。
他是最尊贵的使者,
限制中他最守敬颂;
他的经典经深明晰,
他的民族智高才宏。

虽然邵基强烈地笃信自己的宗教,但它绝不是一个心地狭小、容纳不下不同信仰的偏激者,他的心胸宽阔,态度随和,尊重其他宗教,倡导宽容、友好和和平:

穆罕默德的遗产,
耶稣基督的福音,
这两种不同的宗教,
是否都对你表示喜庆?
愚昧曾经使得二者
世代相斗,
如今人们是否已把
仇恨抛扔?
耶路撒冷的占领者啊,
请你将宝剑扔在一旁;
十字架当是一块干木。
他并不是铁制的刀枪。
须知弱者蕴含着潜能,
真理最终会战胜暴强。

诗人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尤其在流放安达卢西亚的岁月里,更是对祖国寄予无尽的思念:
情爱的同胞啊,
我忠贞的心仍然不渝,
虽然远离了祖国。
啊,快把那里的河水,
捎带些来吧,
以滋润我心头的焦渴,
除开尼罗河水,
别的泉源都酸涩难喝!

“尼罗河”成了诗人心目中祖国的代名词,广袤的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老的埃及文明,是埃及人民世代生息的地方,对尼罗河的爱就是对埃及的爱:

尼罗河水清又甜,
两岸青葱,波光潋滟,
美哉多福河,人间好乐园!
春水浩瀚如海潮,
造福人类,神圣庄严,
灌溉万顷田,
为民献粮棉。
忠心一片慨而慷,
举目河畔,处处牧场,
四周望不尽,播种收割忙。
波涛汹涌奔入海,
时而缓流,时而湍急,
势如高山潮,
声似雄狮吼。
源远流长永不息,
水色深沉,来自远方,
岸边棕土沃,
千里飘清香。

诗人不仅为自己的祖国埃及而吟唱,而且也为整个阿拉伯东方而悲歌:

伊拉克伤者在呻吟,
东方安曼在感到苦痛;
我的诗为东方悲悼,
我的诗为东方欢颂。

邵基作为一个时代的天才诗人,是阿拉伯诗歌复兴运动的伟大奠基者之一。他的卓越的艺术成就决定了“他即便不是一个世界诗人,也是一个东方诗人。”

第三节    塔哈•侯赛因

塔哈•侯赛因(公元1889-1973年)是埃及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不但创作有大量文学作品,而且还写有关于历史、哲学、文学批评等方面的大量论著。
塔哈出生在埃及尼罗河畔的一个乡村人家,幼年即双目失明,但他从小就聪明好学,记忆过人,很快就在乡村学塾里念熟了《古兰经》。1902年,13岁的塔哈来到开罗,进入著名学府爱资哈尔大学的预备部学习。1908年转入新创办的埃及大学继续深造,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1914年,他撰写出有关阿拉伯古代盲诗人艾布•阿拉•麦阿里的学术论文,荣获埃及大学颁发的第一个博士学位。鉴于其优异的成绩,埃及大学派遣塔哈赴法国留学。塔哈在巴黎大学文学院苦读西方文学,期间还结识了一位美丽善良的法国姑娘,给塔哈以极大的鼓舞和帮助,后来成为塔哈的终身伴侣。留学法国期间,他完成了题为《伊本•赫勒顿的社会哲学》的博士论文,成为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位埃及学者。塔哈于1919年回国,在埃及大学任教,并向埃及人民大量介绍包括古希腊罗马以及法国文化在内的西方文化。1924年埃及大学由政府直接管理,塔哈任文学院教授,又于1934年起任文学院院长至1941年,并任教育部顾问。这期间,他创作了《日子》等许多小说,并撰写了《思想的领袖》、《论贾希利叶时期的诗歌》、《同穆太奈比在一起》、《埃及文化的前景》等大量文学评论和学术文化论著。1942年起任亚历山大大学校长,1950至1952年任教育部部长。后曾担任阿拉伯语言学会委员、副会长、会长、阿拉伯国家联盟文化事务主任等职,还获得过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如牛津大学、巴黎大学等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和颁发的勋章。由于塔哈卓越的文学成就,1958年埃及政府授予他“文学表彰奖”,1965年由授予他“尼罗河项链奖”。塔哈•侯赛因于1973年去世。
塔哈•侯赛因的文学创作以小说成就最高,著名的小说作品有《日子》三部曲(1929、1939、1962年)、《鹧鸪的鸣声》(1934年,又译《鹬鸟声声》)、《山鲁佐德之梦》(1943年)、《苦难树》(1944年)、《世上受苦人》(1948年)等。
《日子》是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开埃及自传体小说之先河,分上中下三部,分别创作于三个不同的时期,时间跨度长达30多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观点、人生旅程和艺术成就,因而是塔哈的代表作。
《日子》第一部记述了作者童年时期的家乡生活;第二部记述了作者在爱资哈尔大学长达8年的学习生活;第三部记述作者进入新式的埃及大学和留学法国的经历和体验。整部小说详尽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埃及社会动荡多变、充满矛盾的真实图景,特别是埃及农村的封闭落后以及爱资哈尔大学教育状况的迂腐僵化,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埃及所存在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问题和社会矛盾,表达了作者要求进步、渴望民主和科学、倡导变革和进步的强烈要求。
《日子》非常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羸弱贫困的乡村盲童经过及其艰难曲折的奋斗,终于成为一代文豪的艰辛历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主人公是这样一位令人赞叹不已并肃然起敬的平凡而又高大的形象:一个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人,面带笑容,慈祥而坚定,迈着稳健的步伐,和领路人匆匆出入于古老的爱资哈尔大学,他脸上没有一般盲人脸上常有的那种忧郁沉闷的表情,显露的却是智者的睿智和充满希望和信心的坚毅之情,课堂上,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生活中,面带笑容,和蔼可亲,就是他,终于登上了文学的峰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为自己的民族和祖国赢得了荣誉。
《日子》不仅展示了作者本人的生活历程和思想心态,同时也真实地展现了整整一代富于理想、勇于追求的埃及知识分子思想心态和奋斗历程,因而其思想意义和内涵是相当丰富而深刻的。
在艺术方面,《日子》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具有许多鲜明突出的艺术特征。首先,《日子》采用传记体形式,开埃及文学传记体之先河。阿拉伯文学的传统形式是诗歌和韵文,散文和小说是新产生的文体。《日子》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在阿拉伯文学的散文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小说语言流畅,描写细腻,加之其自传体形式的运用,更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大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其次,小说摆脱平铺直叙的表达手法,将故事情节安排的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读来引人入胜,使人荡气回肠。总之,《日子》是埃及现代文学中表现手法独特、艺术成就较高的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一、本编思考题:

1、    什么是《悬诗》?它在阿拉伯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
2、    《古兰经》对阿拉伯语言文学有哪些影响?
3、    伍麦叶朝诗坛三杰是那三位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什么特点?
4、    试谈谈穆泰纳比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
5、    《一千零一夜》是怎样一部书?它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何影响?
6、    最早被完整翻译介绍到我国的阿拉伯文学作品是什么?说说其主要内容。
7、    阿拉伯近、现代文学有哪些特点?
8、    阿拉伯近代诗歌复兴的先锋是哪位诗人?
9、    试述艾哈曼德•邵基的创作成就。
10、塔哈•侯赛因的代表作是什么?试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二、参考文献:

[1]《阿拉伯古代诗文选》: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开罗艾因•夏姆斯大学编译,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阿拉伯文学史》:[黎巴嫩]汉纳•法胡里著,郅傅浩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3]《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朱维之、雷石榆、梁立基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2月版。
[4]《阿拉伯文学史》:蔡伟良、周顺贤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灿烂的阿巴斯文化》:蔡伟良编著,朱威烈审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阿拉伯文学史》(多卷本):邵基•戴夫博士著,埃及知识书局1992年第12版。
[7]《阿拉伯文学作品选》:哈桑•汉密斯编著,沙特国王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8]《古兰经》:马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9]《卡里莱和迪木乃》:林兴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10]《一千零一夜》:纳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11]《伊本•白图泰游记》:马金鹏译,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2]Arabic Culture ,through its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y M.H.Bakalla,1984,London.


 
第三编 阿拉伯文化的核心— 伊 斯 兰

导 言

学习和了解阿拉伯文化是任何一个阿拉伯语言学习者的必修科程,而阿拉伯文化的核心则是伊斯兰文化。因此,学者们经常把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置于同一个平台进行研究。想学习阿拉伯语而不甚正确、全方位、系统地了解与阿拉伯语言有关的伊斯兰文化,就很难成为阿拉伯语言文化专业方面的一个“通才”,也无法在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翻译时较好地完成应该完成的工作。
在中国要系统地、全面地介绍伊斯兰并非易事,尽管绝大多数中国穆斯林为伊斯兰教逊尼派。由于伊斯兰文化在中国形成时受“本土习俗”氛围的影响,且中世纪以来,又从陆地丝绸之路通过不同形式和各异的环境输入了更多的信息,使得伊斯兰文化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呈现出主流文化体系下的众多的表现形式。这,只是表面现象。通过表象,了解本质,真实地介绍阿拉伯文化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文化就显得十分必要。
鉴于此,经《教材》编写委员会研究后选择了英国穆斯林资深女学者茹给雅•买克苏德的《伊斯兰》一书予以编译,这样既可达到介绍伊斯兰文化的目的,又可避免个人观点的局限性。编译此书的目的仅仅是向阿拉伯语学习者介绍伊斯兰概况,因此对原作中的宣教内容进行了文字处理,表述的较为委婉而原文意思未变。编译者本人由于受学识及水平的局限,误译和疏漏再所难免,谨乞指正。

第一章 伊斯兰概述
从贫瘠的中东沙漠腹地开始传播的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统称世界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一脉相承、互有关联,因为他们都信奉相同的唯一的上帝。尽管穆斯林宣称伊斯兰为开天古教,并且是三大宗教的渊源,然而史学界认为伊斯兰是最后问世的天启宗教。
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被称为穆斯林。穆斯林和阿拉伯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穆斯林一词直接含义是“服从”。伊斯兰的教义主要有两条,即“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穆斯林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两条基本教义,确信安拉独一至尊;确信安拉通过阿拉伯的先知穆罕默德传达的启示是无可置疑的,是安拉下降给人类的最后的启示,意味着以往所有天启宗教的终止。穆斯林实质上是个人功修,无需任何“间接”的因素,从出身之日起就置身于现实并要亲自实践伊斯兰。
绝大多数穆斯林都十分虔诚,他们认为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每一件事都在安拉的监控之下,无论大事小事全在安拉的掌握之中。由于他们的虔诚和笃信,他们全身心地敬畏安拉,取悦安拉,这种虔诚笃信贯穿到了他们思想和心灵的深处。
安拉的定义是至尊和全能的主宰。宇宙间绝对不可能有两个主宰存在,安拉独一。这就是伊斯兰的基本信条,称之为“认主独一论”,即一神论的宗教观,也是伊斯兰的首要信条。
穆斯林认为安拉是宇宙万有的创造者和组织者。人类的认识十分有限,因而根本无法用具体概念去理解安拉,而只能按安拉派遣的许多使者的引导去取得工作的成功和生活的幸
福。有些使者已被记载到了基督教的圣经之中,阿丹是第一个先知,他是地球上第一个建造蔼拜安拉的天房的人。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使者,也是封印的先知,是他完善了人类的宗教信仰。这是伊斯兰的第二信条,即坚信安拉差派的先知。伊斯兰的第三信条是坚信死后复活。穆斯林认为人的生命早在来到人世以前就存在,在安拉造化灵魂之时就存在,它不会因人体的存亡而存亡,它只会根据安拉的意欲跟躯体结合或分离。人类在现世的生存是短暂的,他们在世上只是为了接受教训和考验。经受考验的过程中,人类或者经受各种艰难困苦,或者享受荣华富贵。每个人都应按一定的准则生活,而这种准则会由使者传达给人类。生活中是服从安拉的准则还是按照自己的私欲去做,“功”与“过”必须在复活日接受最后的判决。通过穆罕默德先知颁降的天启前后历时了二十三年,这些天启后被编辑成册,称之为《古兰经》。穆斯林坚信《古兰经》中的文字是安拉的言辞,是通过先知颁降给人类的人生指南和生活准则。
尽管伊斯兰最早是从阿拉伯半岛地区开始传播,并在阿拉伯人中选择了接受安拉的启示的先知。但伊斯兰已成了全球性的信仰。当今之世,十几亿穆斯林遍及全世界,而阿拉伯穆斯林在这一庞大群体中只占一部分。
伊斯兰中最高尚的行为是真诚、虔诚和谦虚并乐意为安拉的道路服务。除了在形式上的显露和口头表述外,还要有发自于思想和心灵深处的感悟。按照伊斯兰的观点,伟大的科学家和长期苦修、常守拜功的人比那些在牧羊时也能感悟到安拉存在的人高贵不了多少,就造物主而言,他们是相等的。
这就是对伊斯兰的简略概述:“你们把自己的脸转向东方和西方,都不是正义,正义是信真主,信末日,信天神,信天经,信先知,并将所爱的财产施济亲戚、孤儿、贫民、旅客、乞丐和赎取奴隶,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履行约言,忍受穷困、患难和战争。这等人,确是忠贞的;这等人,确是敬畏的”。( 《古兰经》二:177)

 
第二章 伊斯兰的先知——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被穆斯林尊称为先知。公元570年出生在沙特阿拉伯麦加城的古莱氏部落哈希姆家族中。他的父亲名叫阿布都拉,是一位商人,在他出生前就已辞世。他的母亲名叫阿米乃,在他六岁时辞世。从此他就成了一位孤儿。起初他由祖父艾布•穆塔里卜抚养。穆塔里卜以他圣洁的生活方式而远近闻名。后来先知又被他的伯父艾卜• 塔里布抚养,艾卜• 塔里卜也是一位商人。
当时,除了少数一神论信仰者之外,绝大多数阿拉伯人是多神教徒,他们祖祖辈辈过着游牧生活。象样的城市只有麦加、叶斯里布和塔伊夫等几座。麦加是商业十分发达的中心城市,最著名而重要的天房就在麦加,其中供奉着阿拉伯的各种偶像,仅设在天房内的各类大小偶像已达360个。
穆罕默德像他的先祖(伊卜拉欣)一样,从小虔诚而又忠诚的笃信独一的主宰。他起初是一个牧羊人,后来他成了一个替他叔父艾布• 塔里卜做生意的商人。由于虔诚、诚实、买卖公平、道德高尚,他逐渐出名,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扬,获得了“诚实的人”的美称。
后来,他受雇于富孀海迪彻,随后与她结婚。海迪彻当时已经40岁了,而穆罕默德只有25岁,年龄有差别,但他们的婚姻美满并生育了六个孩子。尽管当时一夫多妻制在阿拉伯地区盛行,但海迪彻在世时穆罕默德从未考虑过和其它妇女结婚。
婚后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使穆罕默德有了更多时间去思考人生真谛,他习惯于到麦加附近的山上独自一人长时间地去参悟与冥思,有时侯他一去就是好几天。他特别爱去奴勒(光辉)山的希拉山洞,从那里可以鸟瞰麦加城。公元610年,在他40岁那年,正当他在希拉山洞思索时,一件事情的发生彻底改变了他一生。
根据史料记载,他见到吉布勒利天使突然出现在他跟前,天使教他宣读。他声明自己是文盲,不会读,但天使坚持让他读,他突然明白了让他读的内容,随后天使要求他学会并传授给别人。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第一段古兰经文(见《古兰经》九十六:1--5)。这件事发生在莱麦丹月(伊斯兰历九月,也叫斋月)快完的一天夜里,即盖德勒夜(高贵之夜),被公认为穆罕默德开始先知使命之夜。经过这次梦幻一般的经历,穆罕默德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接到安拉的喻示,他不清楚这一段时间和考验的真实含义。后来,他突然又接到了新的喻示,从此再未间断过,一直持续了23年。
穆罕默德宣传的生活道路称之为“伊斯兰”,它要求人们顺从安拉,顺从者为“穆斯林”。他起初没有在公开场合宣教,而只给那些注意到了他的变化并对他宣传的内容有浓厚兴趣的人宣教。当他根据要求穆斯林礼拜的启示开始了日常的礼拜并开始在公开场合宣教后,招来了不少非议和嘲笑,有些人甚至由嘲弄乃至发展为凌辱和反对。
在当时,天房克尔白给古莱氏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利益,他们给来自各地的朝拜者提供食物、水和住宿,而一神论的传播以及追随先知的人数的增多危及到了对多神教的崇拜,不利于对克尔白“神殿”的管理,古来氏人自然而然地成了反对先知的急先锋。包括先知的亲属等都成了他的主要对首。古莱氏人的头目们发布命令禁止他们与穆斯林经商、贸易、通婚或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也不准穆斯林进入麦加城。这是一段十分艰难的时期,许多穆斯林变得一贫如洗。反对者们诋毁和嘲弄先知,刁难已皈依了伊斯兰教的人,对于加入“新宗教”的奴隶和妇女,他们肆意拷打和凌辱。为伊斯兰教殉身的第一位烈士是一位妇女,名叫苏玛亚。他们在炎热的阳光下用一块大石头压在黑人奴隶比俩里的胸部欲置他于死地,后来他获救并皈依了伊斯兰教,成了一位坚定不屈的穆斯林并成了第一位宣礼员。
穆罕默德一直在麦加坚持宣教,尽管穆斯林受到迫害和凌辱,但麦加以外的许多人开始接受他的宣教。后来,叶斯里布城的一些年长者要求他离开麦加迁徙他们那里去住,他们可以尊他为领袖并会听他的教诲。这座城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共同的家乡,他们经常彼此争执和对立,他们都希望穆罕默德可以给他们带来安宁和平。
穆罕默德很快就劝告他的追随者迁徙亚斯里布,而他自己尽可能长地留在麦加以便不引起怀疑。但古莱氏人肆无忌惮的攻击他,甚至想要杀死他,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暗暗准备迁徙。可是古莱氏人不想让他离开麦加而到别的地方受到人们的崇敬。
穆斯林逐步完成迁徙后,穆罕默德本人也开始了自己的迁徙。为了迷惑多神教徒的迫害,他的堂弟阿里志愿睡在他床上,而他本人则运用熟知沙漠环境的知识躲避开了被抓住的危险。几经周折后,终于成功地达到了叶斯里布城郊外。
叶斯里布城的居民几乎都跑出来迎接他,他被诚挚的人们包围了,他们热情地邀请他落脚于自己的家中。为了不拂众人的好意,他决定任凭他的骆驼信缰而行,骆驼停下来的地方就作为定居点。最后骆驼停在了一片椰枣林边。当地人就把这块土地捐赠给了他,让他在那里盖房子。叶斯里布城后来更名为麦地那•纳比,意为“先知的城市”,现在一般简称为麦地那。
凡是从麦加迁来寻求避护者,统称为迁士。凡是响应先知穆罕默德号召,志愿帮助了麦加穆斯林的人称之为辅士。
穆罕默德到麦地那后着手整顿社会秩序,他制定了《麦地那宪章》,规定麦地那所有部落,不管以前属于何种派别,都要与穆斯林为友。所有的公民可以在和平共处的前提下自由信教,无需害怕不同信仰者的迫害和反对。他要求在遭受到侵略和暴政时应团结一致,联合起来进行斗争。整个麦地那的居民都愿意以他为领袖,并服从他对事情的裁决。
他制定的《麦地那宪章》十分公正,不分阶级、肤色和信仰,替代了以往的部族法律。没有一名犹太教徒被强制成为穆斯林,他们在麦地那受到了公正的待遇,麦地那犹太部落的人也十分拥戴穆罕默德先知为领袖。
作为最高领导,他的影响力不断增加,但他从未过帝王的生活。他没有属于自己的单独的房间,他和他的妻室一起住在用普通土坯砌成的房子里,而邻近他住房的一座院落里面有一口井,那里建成了一座清真寺,成了虔诚穆斯林们聚会和礼拜的地方。
生活在先知穆罕默德周围的人对他的言谈举止十分注意,他们记录着他的一言一行,千千万万的人都以他的言行为生活准则。他的的生活理所应当是一种公共财富,他尊重长者,热情待人,彬彬有礼,总是主动热情地和别人打招呼。无论他教诲人或谴责人总是用和善而有幽默的口吻。他曾说:“和我最亲近的人是有礼貌的人,我最讨厌的是令人厌烦和长吁短叹的人”。
尽管他是一位领袖,但从不骄傲自满和自高自大。他从不让别人在自己跟前显得卑下、多余或窘迫。他鼓励门弟子要仁慈谦虚,尽可能多地释放奴隶,尽可能地去施舍而不要指望回报。他说:“如果你热爱安拉,就去帮助赤贫者,孤儿和贫困之人,你们说:我们只为安拉的缘故来帮助你,我们不指望你回报或说感谢。”
他对自己的生活看得很淡,平常吃很少且很简单的食物,从不饱食暴饮,有时好几天除了一些粗糙的食物几乎没吃别的东西。他在地上铺块垫子睡觉,在他家中没有什么享受物和装饰物。
他经常帮助妻室做家务活并帮助他的朋友干活。
他只有极少量的几件衣服,总是缝补旧衣服和旧鞋来穿,他认为他拥有的东西都来自安拉,是用来服务于安拉的事业,所以别人送给他任何东西,他都会毫不犹豫地转送给穷人。
各种记载都证明他是一个极富有教养,十分仁慈和谦虚,富有幽默感和真知灼见的人。他不但爱人类,也爱动物,特别能善待家人,热爱家人。
穆罕默德遇事喜欢用和平的方式调停处理各类纠纷,他总想让麦地那充满和平。不幸的是,古莱氏部落在他到达麦地那后仍不断地挑起战争,其中有两次是最重要的战役,即白德尔和吾候德战役。第一次战役中穆斯林取得了胜利,第二次穆斯林战败。战斗中,许多敌人被穆斯林的英雄气概、勇气和认主独一的信念所感召,纷纷皈依了伊斯兰。
公元627年3月,他的敌人艾布•苏富扬领兵一万余人侵犯麦地那,这次侵略得到了麦地那部分犹太部落的支持,他们里应外合,图谋逼走穆斯林。但麦加的古莱氏人围城两周后无果而退,穆斯林取得了道义上的胜利。由于如此强大的敌人都没能取得胜利,使所有阿拉伯人开始对穆斯林刮目相看。
此后,背叛了穆斯林的犹太部落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以往穆罕默德对被击败的敌人总是采用忠告的办法,从不强制别人接受伊斯兰信仰,而这次,由于这些犹太部族是隶属他领导的麦地那人,他们曾签署了忠于他的盟约,穆罕默德同意他们对背叛行为表示悔过并服从穆斯林律法,可以饶他们的性命,但遭到了他们的拒绝。于是,先知让他们自己任命的法官作出判决,犹太法官被自己人的反叛行为所震惊,他根据本民族古老的法律,即《旧约》申命记7章2条做出了判决。“当你们的主给了你们能力于胜利,你们击败了敌人后,务必全歼他们,再不必与他们缔结盟约,也不必怜悯他们”。
公元628年3月,穆罕默德梦见自己回到了麦加。于是他决定要让梦成为现实。他带领1400名圣门弟子,穿著朝觐时的两块白布做成的戒衣前往麦加。尽管麦加城内已有许多人接受了伊斯兰,但麦加的古莱氏人仍然拒绝先知和圣门弟子到麦加城朝觐。为了避免冲突,先知和其它朝觐者在麦加城外一个叫侯达比亚的地方进行了宰牲仪式,古莱氏人的头领苏富扬出城和他们签署了十年的和平协议(称之为“侯达比亚协议”)。
629年穆斯林再次朝觐,这次他们被允许觐见了天房,没有受到任何干扰。
穆罕默德开始以和平的方式传播伊斯兰,他派遣信使前往周围负有盛名的国家去要求举国皈依伊斯兰,他的信使去了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见到了阿比西尼亚的统治者,以及许多地方的酋长、头人,递交了要求他们要求皈依的信函。当时只有阿比西尼亚人接受并皈依了伊斯兰。
侯达比亚停战协议在古莱氏人的手里并未产生任何效力。629年11月,麦加人袭击了与穆斯林有结盟关系的部落。穆罕默德亲自带领一万大军兵临麦加城。这是他带人离开麦地那人数最多的一次,他们扎营于麦加城外。此时,著名将领艾布•苏富扬皈依了伊斯兰。穆罕默德许诺如果麦加人正式投降归顺,全部可以大赦,并宣布凡是由艾布•苏富扬提供庇护的人将会获得安全。因此,在这次军事冲实中,只有11个人丧失了生命。
穆罕默德以胜利者的身份进入了麦加城,他直接来到了天房克尔白,环绕天房七次后进入里面捣毁了所有的偶像。
根据阿拉伯的习俗,世袭领地归属于原监护人,那些迁徙麦地那并宣称不回麦加的人被先知说服放弃了对天房监护的权利,天房的钥匙交给了曾经迫害和反对过先知,此时已皈依了伊斯兰的麦加人奥斯曼,他及其家族获得了掌握天房钥匙的荣誉并延续至今。于是,古莱氏人相继皈依了伊斯兰,而对他们以前的罪行,穆罕默德均予以了宽恕。
穆罕默德在他麦地那的家中平静地度过了他的余生。此时,因为麦加城内的偶像被毁坏的原因,部分部落又开始挑起了争端,穆斯林不时和他们进行着战斗。同时,阿拉伯世界外的罗马帝国的西部及东部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帝国等也内战不息,陷入了混乱。
公元632年3月,穆罕默德出发前去麦加克尔白天房进行最后一次朝觐,这就是著名的“辞朝”。 他在阿尔法山下,进行了举世闻名的“辞朝演讲”。今天,在全世界的任何一座清真寺里都能见到这一演讲的节选:
“人们啊!仔细听我讲,因为我无法确定今年后我是否还能活在你们中间,牢记我说的话并转达给今天不在场的人们。
每个穆斯林都拥有生命和财产的权利……,你们不要伤害别人,别人也不会伤害你,切记,你们都要归到真主的阙下,真主会清算你们的行为……,你们既不要互相侵犯也不要互相行亏……,切记,你们对你们的妻子拥有权利,而她们也对你们拥有权利,切记,你们只能在真主意欲和允许的范围内娶她们为妻室,善待她们吧,因为她们是你们的伴侣和一生相托的助手。
你们要拜主,谨守每天的五次拜功,封热麦丹月的斋,交纳天课(则卡提),有能力的人须朝觐……。
阿拉伯人并不比非阿拉伯人优越,白人并不比黑人优越,同样黑人也不比白人优越,优越只属于虔诚者和行善者,穆斯林之间皆为兄弟……。
在我之后再也不会出现先知……,我只给你们留了两件东西,即《古兰经》和《圣训》,你们履行了这两样所要求的,你们就永不迷路。”
讲演结束时,他接到了最后的启示:
“今天,我(安拉)已为你们成全了你们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赐你们的恩典,我已选择伊斯兰做你们的宗教。”(《古兰经》五:3)
全场一片寂静,紧接着比俩利的宣礼声回荡在了沉默的人群上空。
当穆罕默德返回麦地那以后,他准备对叙利亚边境进行一次远征,然而他不停发烧已患重病。阿里每天搀扶他坚持到清真寺去领拜,后来他要求艾布•伯克尔代他领拜。他的病情再也没有好转,直至变得十分沉重。他的妻室们送他到了阿依莎的房子里,最后先知在她胳膊上归真。是年他63岁,时间为公元632年6月8日(伊历11年拉比尔•艾吾力[三月]月12日)。
圣门弟子简直无法相信他会像一个凡人一样的辞世,此时,艾布•伯克尔给人们提示了吾候德战役后曾颁降的天启;“穆罕默德只是一个使者,在他之前,有许多使者,确已逝去了,如果他病故或阵亡,难道你们就要叛道吗?”(《古兰经》五:144)
他被安葬在了阿依莎的房子里,直到现在它作为伊斯兰第二圣地麦地那城现代化清真寺的一部分保留了下来
 
第三章 穆罕默德的继承人

穆罕默德辞世后他的弟子开始选择继承人━━哈里发,即伊斯兰国家政教合一的领袖的称谓。选择哈里发的主要标准为:曾在麦加和麦地那跟随先知,能正确执行《古兰经》教诲,生活方式接近先知,可成为执行圣行的楷模的人。起初的四任哈里发被公认具备以上资格,历史上承认他们为正统哈里发。
艾布.伯克尔(公元632—634年在位)
穆罕默德在他病重期间曾让艾布•伯克尔承担了领拜的责任。在当时,让年长者担任领拜是众望所归,何况艾布•伯克尔是在60多岁时,皈依伊斯兰的第一个成年男性穆斯林,同时又是先知爱妻阿依莎的父亲。他有礼貌而睿智,虔诚而又谦虚,他被顺理成章地推荐成了第一任哈里发。他任哈里发后,获得了“真理的发言人”的美称。
他短暂的执政时期战火不断,当时一些阿拉伯部落妄图背叛伊斯兰,于是发生了著名的里达(Ridda)叛乱。他在临终前病榻上,没有给大众提供选择哈里发的机会,直接提名欧默尔为哈里发候选人之一。
欧默尔(公元634--644年在位)
欧默尔同样在战争中度过了他的哈里发生活。他的军队所向无敌,版图在不断扩大,但他从不用武力强迫任何人皈依伊斯兰。《古兰经》中对此有明确的阐述;“对于宗教决无强迫,因为正邪确已分明了。”(二:256)。他在当时奉行的政策是:“皈依伊斯兰或缴纳贡金税赋,否则就要诉诸武力”。诉诸武力的对象是那些既不归顺又不纳税的人,凡是皈依伊斯兰者一律免交税赋。
公元638 年耶路撒冷被攻克,欧默尔禁止向耶稣墓礼拜,但表现出了对基督徒的极大的尊重,可是其基督教执政者索菲路尼斯宣称,他可以向任何人投降但决不屈服于欧默尔。公元644年,欧默尔遭到了一名波斯奴隶的暗杀。欧默尔在晨礼时连中六刀,三天以后归真。
奥斯曼(公元644--656年在位)
欧默尔临终前挑选了一个六人小组来选举继任哈里发,最后奥斯曼被推选为第三任哈里发。在他执政期间,伊斯兰帝国迅速扩张,其领土西至北非,东至中国边界和印度河流域。
奥斯曼是个慈善之人,由于是古莱氏倭麦叶家族的成员而非常富有,但他注重裙带关系提拔重用了许多亲戚,例如他的表弟穆阿威叶就被他任命成了叙利亚的总督。
库法的穆斯林主张并设法说服八旬老人奥斯曼退位。面对许多善意的忠告,奥斯曼没有能即时地采纳他们的忠告,后被一帮头脑发热的年轻人行凶杀害。
阿里(公元656—661年在位)
穆罕默德辞世后24年,号称“安拉的雄狮”的阿里成了合法继承人。但是圣妻阿依莎在先知的老朋友塔莱哈和祖伯尔的支持下成了阿里的对立面。她谴责阿里没有主持公道,没有追查杀害奥斯曼的凶手。阿依莎领兵和阿里作战,于656年在骆驼战役中被阿里击败并被俘虏,但仍然受到了尊重并被安全地护送到了麦地那,在那里她安享晚年直到逝世。
紧接着,穆阿威叶开始反对阿里。此时,他已任大马士革总督20年,他声称只有阿里把刺杀奥斯曼的凶手绳之以法,他才能承认阿里。隐含之意是阿里支持了刺杀奥斯曼的行动,因为他既没有追捕他们,也没有惩罚他们。他们进行了著名的隋芬(SIFFEN)战役,诡计多端的穆阿威叶让他的士兵们在矛子尖上挑着《古兰经》,致使阿里部下虔诚的士兵拒绝向他们发起进攻。阿里终于同意接受仲裁,这次仲裁决定双方都应坐下来举行一次新的选举。阿里的巨大让步使他的士兵深感震惊,这意味着阿里承认了自己不是合法哈里发。
为对付阿里,穆阿威叶一方做了各种准备,包括指定了杀阿里的人。尽管这样,阿里既没有躲藏也没有逃逸,当他在库法清真寺做礼拜时,被一名叛逃者击中,三天以后他不幸辞世。但他仍然保护刺杀者,并下令如果他能活下来凶手就可以获得赦免,如果他归真只能用最快,不受痛苦的方式处死他。
穆阿威叶利用这一机会使自己当选为哈里发。阿里的儿子哈桑,同意放弃自己的权利并接受抚恤金,阿里的另一个儿子侯赛因同意直到穆阿威叶去世前不提要求。
穆阿威叶决定放弃麦地那而设大马士革为穆斯林世界的首都。在他临终时,没有指定侯赛因而让自己的儿子叶基德成了继承人。拥护阿里的人从没有接受过叶基德,而形成了什叶(阿里的后裔)派,什叶派的反叛在卡阿巴拉战役时达到了顶峰,这次战役中侯赛因遭到了残杀。
从穆阿威叶时代开始,哈里发成了世袭制。第一个朝代称之为倭麦亚王朝。
(若对此问题感兴趣,可研究伊斯兰历史)
伊斯兰什叶派
什叶派宣称逊尼派并非伊斯兰正统派,是由倭麦亚王朝的哈里发创建,经9、10世纪的法学家创建的派别,而什叶派则是更古老,更贴近先知的圣训和四大哈里发言行的宗教。逊尼派不接受这种观点,他们称自己是伊斯兰正统派,认为逊尼观念符合伊斯兰入世、宽容的特点,而什叶派则崇尚纯理性和精神的净化,具有神秘主义的色彩。
什叶派认为先知始终有意于让阿里继位,但在阿里忙于安葬先知时,阿依莎的父亲、先知的岳父艾布•伯克尔控制了局面,而阿里和他之间有矛盾。后来穆阿威叶把哈里发的位置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后,什叶派尤为不满,他们一再强调应由先知的后裔继位并成立一个伊斯兰联合王国。
他们拒绝接受逊尼派的“公议(伊志玛)”制度,注重伊玛目(宗教领袖)的观点和阿里的继承人。他们认为选伊玛目应注重出生血统,认为这种继承人不会犯常人所犯错误和过失,因为他们有来自于圣光继承的超人智能。
什叶派还认为安拉对人类的行为有预见性但并不预先决定;他们招呼人们去礼拜的宣礼的形式和拜前沐浴的形式不同;在崇拜圣陵或伊玛目的坟墓,有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们有时候为防备迫害和受罪而可以隐藏起自己的信仰;有时又在忙于和逊尼派论争。


 
第四章 《古兰经》

第一节 《古兰经》概述

《古兰经》是在23年时间里零星降示给穆罕默德的。穆斯林认为《古兰经》中的语言是安拉给穆罕默德先知的启示,认为《古兰经》和世界上其它经典不同,其它天启经典尽管受承于安拉,但在其承受的使者(先知)去世后,其继承者中的某些人在其中人为地增加了许多内容。而《古兰经》除了安拉的启示外没有增减一个字,包括先知本人也未做一个字的修改,先知仅仅是传达者。(穆罕默德的教诲和言论另外被编成了《圣训集》)
《古兰经》的每一节启示称之为“阿叶提”(Ayat),一章称之为“苏勒”(Sulat)共有长短不一的114章,每一章均有九个字的开始句,即“凭至仁慈真主的尊名”。整本《古兰经》共有6,616节,78,000个阿拉伯单词(原文如此――编译者)。
《古兰经》章节不是以年代顺序排列的。第一次接受的启示收编在了第96章第1-5节中,而最后一次启示则在第5章里。第1章称开端章(法蒂哈)。其余每一章均以各类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和其中的某一名词命名,如“黄牛章”(伯盖尔),“蜘蛛章”(安开卜提)等。“黄牛章”实际上是在讲叙宗教义务,离婚法律和战利品的分配等内容。有些章名和安拉的名字有关,如“光明章”(奴勒)等。
伊斯兰开始初期,知识是人类唯一的财富。阿拉伯人擅长背诵,凡是能背诵三十卷《古兰经》的人称之为“哈菲兹”。后来由于在战争中有大批“哈菲兹”牺牲,人们担心先知去世后《古兰经》会失去原有的准确性,就开始反复背诵并开始用各自的言语记录。
第一任哈里发艾布•伯克尔要求曾长期陪伴穆罕默德左右的宰德•伊本•萨比特把所有章节整本的形式记录下来。他禁止对原文作任何修改、解释和注释,然后把它交给了欧麦尔的女儿、圣妻哈福塞。在穆罕默德逝世后二十年,即哈里发奥斯曼执政期间,对所有其它版本文字性的记载一律以该本为准进行了校对。以此为标准定本的《古兰经》分别送到了哈里发统治之下的其它地方。从此《古兰经》就只有这一种版本,留传至今。
最早的《古兰经》版本目前仍保存在塔什干(前苏联)和伊斯坦布尔(土耳其)的国家图书馆。现代印刷技术替代了手工誊写,保存在塔什干的原版最近通过照相印刷术又被翻印问世。
《古兰经》的书法艺术举世瞩目,书法艺术最早由职业抄写员在自我欣赏自己的字时发明。权威书法家认为一个人的字代表了性格和个性,因此只有人格高尚者才有可能成为书法家。起初人们抄写《古兰经》时并没有注意其书写艺术也没有悬挂欣赏的习惯,因为抄写员认为人类的语言都不能挂出来观赏,何况要观赏安拉的语言。他们认为人们与其注重外形装饰还不如多注重内容本身。后来,富有的素丹(各级政府首脑)们大量花钱开始用金色、绿色、红色和蓝色来修饰《古兰经》,使其变得十分华丽和色彩鲜艳,相继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阿拉伯书法艺术。最有名的《古兰经》手抄本是保存在库法伊斯兰中心的“库法体”和纳斯赫体。
穆斯林十分尊重《古兰经》。日常生活中,如果有空间穆斯林肯定会把《古兰经》放在用置于礼拜和阅读的洁净房子里,或者会放置到书架上面,任何东西都不能放在它上面或高于它。当不诵读时,就要用布包起来防止灰尘落在上面。为了表示敬重,也可高悬挂在墙上或放在人们面向的地方。
当《古兰经》在房间时,穆斯林要显得十分尊重,不能出现下流、猥亵、残酷和野蛮的言行。《古兰经》营造了一种洁净、整洁和高雅的环境,这种环境提醒穆斯林一心一意敬主拜主。
当诵读《古兰经》时,穆斯林不能说话、吃东西、喝水、或发出任何分心的声音。
在接触《古兰经》以前,穆斯林必须带大小净。穆斯林妇女必须着礼拜时的服装,妇女在月经期和分娩期间不能接触《古兰经》。
诵读《古兰经》时,必须要全身心记念安拉并要请求安拉“从恶魔(撒旦)的挑唆上护佑”(《古兰经》十六: 98),诵读者必须选择合适的位置,一般平置或有一依托物放置,以保持在诵读时端庄典雅。诵读时要全心全意,用准确的诵读规则恭读。阿拉伯语不是母语的穆斯林虽不甚懂《古兰经》经文意思,但也要努力诵读准确,最好要努力学习,掌握诵读内容的原意,以便按《古兰经》的要求约束指导自己的生活。诵读《古兰》结束时,要仔细放回原处,不要随意丢放在桌子上,避免别人把东西放置在《古兰经》上面。
由于目前有许多《古兰经》翻译本。在不少书店、图书馆和教室里有随意放置《古兰经》或译本的情况,有些非穆斯林未经沐浴把《古兰经》带在身上不分场合的研读。对这种现象,穆斯林一般从感情上难以接受,相关人员应尽量引起重视。

第三节    《古兰经》要义

认主独一论
穆斯林的信仰观主要为认主独一,超绝万物,固有永存。认主独一论,一般称之为“讨黑迪”,即“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斯林断定安拉是造化宇宙间万有的主,是至尊的、无以匹配的主,宇宙间决不可能也不应该存在第二个主。世间任何事物既不能与真主相混杂也无法相比较,更无法和安拉分权力,安拉不婚配、无家庭。
“你说:他是安拉,是独一的主,安拉是万物所信赖的,他没有生产,也没有被生产,没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敌。”(《古兰经》第112章)
根据《古兰经》描述,安拉是彻知一切的,他独立于被造的宇宙万物,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无始也无终。“众目不能见他,他却能见众目。他是精明的,是彻知的”(六:103)。人类无法想象安拉的形状,除非他以某种形式显露出来。他是世间万有的拥有者,是最讲究秩序的、公正的、仁慈的、求实的、博爱的和具有许多种美德的,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决定了无法对安拉全面了解。

天使、恶魔、精灵和人类
穆斯林认为,人类对安拉造化的无穷事物了解的十分有限,仅仅是冰山一角。人类能感知宇宙中存在的各种事物,包括许多我们无法看得见的事物。《古兰经》提到了人类能感受到其存在但无法看得见的两种非物质的被造物是天使和精灵。如果他们需要让人类见到,他们能以不同的形状和形式出现在面前。
天使:天使是安拉的代理者和仆从,是安拉管理宇宙,让人类认主拜主的中间媒介。当人类在危难之时有时能看到他们,许多人在做礼拜或冥想时会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凡说过:‘我们的主是真主’,然后遵循正道者,众天使将来临他们,说;‘你们不要恐惧,不要忧愁,你们应当为你们被预许的乐园而高兴,在今世和后世,我们都是你们的保护者’ ”(四十一:30--31)。
有两个天使始终在相伴着每一个人,一个是监护者,一个是记录者。他们记录着此人每时每刻的善、恶、言、行及举意。当清算日到来时这些记录就要起作用。当一个人诚心忏悔时,所有关于罪恶的记录会被清除。
《古兰经》上只提到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天使的名字和他们承担的职责:吉布莱利(GABRIEL)给安拉的使者传达启示,他是《古兰经》中提到的次数最多的天使;米卡依里(MISHAEL)掌握着人们的需求,并保护一切洁净之地;伊兹拉依里(AZNAIL)是取命的天使;伊斯拉菲力(ISRAFIL)是在审判日吹号角集合所有灵魂的天使;蒙克尔(MANKAR)和乃克尔(NAKIR)是在坟坑里问信仰的天使;马力克(MALIK)是监督火狱的天仙;勒祖瓦尼(RIDWAN)是监管天堂的天使。
神灵:(JINN)同样是人眼看不见的妙体,分为善恶两种。他们像人类一样也有自由意志,可能随时渗入到人类的生活和住房中去恐吓和迷惑人,他们偶尔会侵入人体,人们不得不设法驱逐他们,他们并不总是出于恶意,根据《古兰经》第72章所提,神灵都曾皈依了伊斯兰。
恶魔:又称撒旦或依比利斯。他自认为比人类高明而违背了安拉的意愿,拒绝向安拉后他而造的人类表示尊重,并出于嫉妒心,想方设法诱使人类忘记安拉,抛弃安拉,于是他成了人类的敌人。(见《古兰经》十五:28-31;二:36;三:36;四:117--120;五:94;七:200--201;八:48;十五:17--34;十六:98-100;二十二:52-53;二十四:21;三十五:6;三十六:60)。
人类: 根据《古兰经》的记载,人类是安拉的造化物中的最佳实体,他同时具有精神和躯体的本性。每个人都有单独的灵魂(Rouh),人的概念与其说是躯体本身还不如说是指灵魂。
人类是从安拉起初造化的一对名叫阿丹、夏娃的男女上遗传下来的。(穆斯林不接受进化论的观点,他们认为进化论证据不足,从猿到人的进化是一种臆想,因为当代的猿丝毫没有进化的迹象,也没有正处于进化过程中的猿)。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段,一度时期人类不受任何约束,后来人类成了安拉在地球上的代理者,管理和料理着这个星球。
人类在被造化初期是平等的,后来由于人类自由意志的支配,平等消失了。人类可以以博爱和仁慈的态度生活,也可以在仇恨和互相毁灭中生活,人类的价值并不是靠聪明和社会地位来决定,而在于对安拉的服从和正确的生活方式。
人类的生活并不是无秩序无目标的,人类的生活时时会接受一定的检验。每个人在不同环境,具备不同的才能,如何利用环境发挥才能,是要受到一定考验的。“我必以些微的恐怖和饥谨,以及资产、生命、收获等的损失,试验你们,你们当向坚忍的人报喜,他们遭难的时候,说:‘我们确是真主所有的,我们必定只归依他’。”(二:155-156)。一个人在受到贫穷、疾病的考验时,会失望欺诈呢?还是会忍耐而有信仰呢?在拥有许多财富时,如何接受富有的考验,是自私自利,贪图无度呢?还是要尽伊斯兰法度所规定的所有责任呢?无论是谁,哀叹命运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安拉可以改变人的一切。《古兰经》要求穆斯林要接受安拉的安排,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应做到坚忍、坚守信仰、完成安拉交付给人类的使命。

众使者
根据《古兰经》中的叙述,在穆罕默德先知封印为至圣之前,已有过许多先知,其中包括《古兰经》提到的二十五位先知。这些先知在基督教的《圣经》中亦有记载。他们是:努海(诺娅)、伊卜拉欣(亚伯拉罕)、穆萨(摩西)、宰克勒雅之子优努斯(施洗约翰)、尔萨(耶稣)和其它一些先知。另外还有几位先知没有在《圣经》中提到,如呼德、萨利海、舒尔布等。《古兰经》中提到的天经有四本,有通过穆撒下降的“讨拉提”(旧约),通过达吾德下降的“宰逋尔”,通过尔萨下降的“引支里”(新约),“素胡夫(Sahif)”据传是从伊卜拉欣时口述下来的天经已经遗失。目前流传的圣经《新约》是先知尔萨去世许多年后才编写成册的。
《古兰经》中多次明确提出,尔萨是所有拥有奇迹的先知中最伟大的先知之一。但决不能把他按基督教徒认为的那样当成具有神性的上帝的儿子。穆斯林并不否认他母亲未婚而孕,认为无中造有的安拉在无父的情况下以奇迹的形式让他来到世上并不是不可能。《古兰经》在数段章节中提醒人们,不可认为安拉有伴侣或家庭,若对此有任何含糊,则就会犯以物配主的大罪。
根据《古兰经》第四章157节的启示,死亡没有战胜耶稣是因为安拉从十字架上营救了他并把他升高到了天堂,他的职责不是通过牺牲自己去赎人类的罪恶,因为审判日到来时每个人都要为各自的行为负责任,谁也不能替代他人。作为安拉的使者,其使命是引导人类走向正道。

死后复活
《古兰经》提到,人在世界上只活一次,死后将面临审判日,然后或到天堂或者地狱。人死之后,尸体将要被埋葬,好人的灵魂会享受充分的自由而坏人的灵魂将被束缚在坟墓里。“当审判日到来的时候,安拉会使所有的人复活,再现他们已腐烂的躯体,集合他们的骸骨,使他们的每个手指复原。”(四十五:24;七十五:1--4)
《古兰经》多次生动地描写了天堂和地狱。天堂像一座美丽的花园,人们在其中会再次返老还童并会享受无尽的欢乐;地狱内炎热无比而又十分可怕,令人痛苦,投入其中的将会后悔不己。尽管许多穆斯林从字面意思上在理解这些描述,但实际上《古兰经》所提示的是一种象征。真正意义上的天堂和地狱的概念并不是靠人类有限的知识可以理解的具体场面。 “在天堂里我为有正信的人所准备的那一切,你们闻所未闻,难以想象。我曾将死亡分配你们,任何人不能阻挠我,不让我改变你们的品行,而使你们生长在你们所不知的状态中。”(五十六:60--61)

前定
根据《古兰经》所叙述,宇宙中的所有一切都是在安拉的控制和安排之下,任何其它的力量都无法替代安拉的作用和能力。“无论真主赏赐你们什么恩惠,绝无人能加以阻拦,无论他扣除什么恩惠,在禁绝之后,绝无人能加以开释,他确是万能的,确是至睿的。”(三十五:2)。“大地上所有的灾难,和你们自己所遭的祸患,在我创造那些祸患以前,无不记录在天经里;这事对于真主确是容易的。”(五十七:22)。安拉彻知一切,甚至你头上的头发的数量,世上所有的事件的发生以及其目的、意义都含有安拉的意愿,祸福皆来自安拉,而其它方面的保护和帮助,除安拉意欲外,毫无作用。
前定与部分人认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观点分歧很难调和,虔诚的穆斯林认为,决不能把伊斯兰作为一种宿命论式的宗教来对待。宿命论认为人是完全无助的和毫无能力的,他们完全否定了安拉给人的启示的重要性和人应有的自由意志。事实上,从来没有一个先知宣传过宿命论。安拉派遣众多使者给人类不断传述启示,就是要让人类自由行使意志,人生本身就是一次接受安拉考验的过程,如果在这考验中安拉不给人以充分的自由则考验毫无意义。举个简单的例子,宇宙中许多事物都要受自然法则的支配,但人类并不一定像太阳和月亮一样受自然法则的支配。
《古兰经》要求穆斯林遵守法律,违法要受到惩罚,这种惩罚既指肉体上的也指精神上的。穆斯林认同,如果每个人不想给自己带来烦恼,就应该摒弃不道德的和自私自利的生活方式;如果一个人不想让火烧伤自己的指头,就不能把手放到火中;太阳是光亮之源,但如果把窗帘拉住,就会陷入黑暗而见不到光明,如果一个人在黑暗中待的时间太久,他的眼睛就会受到伤害,这些不幸的发生是因为自然规律。根据《古兰经》的描述,安拉预先安排了这种规律,但如何安排和采取行动则是人类的自由行为,即安拉创造了规律由人类利用,人具有顺应或违抗这些规律的自由。审判之日人类应回答的就是是否适应了安拉制定的法则和大规律

 
第五章  穆斯林的信仰与实践

按照伊斯兰的观点,有信仰的实践称之为“艾巴代提”,意为奴隶、仆人,引伸为安拉的仆人或为安拉服务,主要表现为通过礼拜、干善功等具体实践向安拉尽忠。它不仅局限在特定的日子或特指的拜功,它涉及到每一天、每一刻,在各种情况下认识安拉的存在,服从安拉的命令。具体可归纳为:
信仰(伊玛尼)
“伊玛尼”是阿拉伯语词汇,意为“信仰”。当伽布莱利天使问先知,什么是伊玛尼时,先知回答说:“信安拉、信天仙、信经典、信先知、信后世、信好歹的天定”。
善功(伊赫桑)
“善功”又称践约,或者称为副功拜。人类的天性决定了平时一定要有所崇拜,而这些崇拜往往是无效的。穆斯林认为只有伊斯兰的礼拜——善功则是真正意义上的与造物主的沟通。
有一段圣训是这样说明善功的:某一天,一个全身着白衣服的旅行者来到了穆罕默德先知跟前,他和先知膝对膝的坐在一起,然后要求先知告诉他什么是伊斯兰。这个旅行者不是别人,是给先知传达《古兰经》启示的伽布莱利天使,他问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善功?穆罕默德先知回答说:“善功是一个人拜安拉犹如见到他一样,因为你尽管没见到安拉但他能看见你”。
常做善功者一般称之为“泰格瓦” 的人,“泰格瓦”一词是指人类对安拉的恩慈及其意义有深刻的理解,并尽可能的付诸于拜安拉的实践之中。
实践(阿迈里)
“阿迈里”意为行动、实践、工作等。穆斯林除了注重理论、教义外,更要注重实践行为。伊斯兰的要旨是服从安拉并尽其所能履行实践安拉的命令。
“阿迈里”实际上可分为两类:首先是服从安拉的命令,履行五项主命;第二是尽最大努力,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实践穆罕默德《圣训》的教诲。当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无法在《圣训》中找到答案时,应尽可能地用圣训(行)原则去规范自己的行动,以便取得安拉的喜欢。只有这样,他/她才有可能走上正道,获得平安、满意、公正和幸福。
奋斗(吉哈德)
一提到“吉哈德”,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军事行动。其实,“吉哈德”的含义是“奋斗”。当然,它也有圣战的意思,但圣战的对象是现世中的各种邪心杂念。现实,穆斯林称之为“顿亚”,安拉创造“顿亚”,它并不是一个罪恶的地方。但是由于它是一个物质世界,物质利益的诱惑会让人们偏离安拉指引的道路。所以每一个有正信者,必须随时随刻与自己的私欲作斗争。与私欲作斗争是最主要的“吉哈德”。
有一段圣训是这样描述顿亚(现世)的,“我不害怕你们贫穷,但我害怕你们也会像以往的种族那样贪恋现世,那末,你们也会如他们一样遭遇灭顶之灾。”(《布哈里圣训集》、《穆斯林圣训集》)
产生各类错误的根本原因是自私,自私是安拉赋予人类的秉性。人人都具有自爱、自珍、喜欢被人爱护和尊重等欲望。当一个人变得自私自利以后,这些欲望就会膨胀为一种贪婪,过分的自私会导致大罪(什尔克)。自私者爱自己胜过爱安拉,他们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各类主命之前,不顾及其它被造物的利益而只满足私欲。现世(顿亚)上的享乐、贪求、欲望会引诱人们不走伊斯兰正道,而变得吝啬、贪婪、残忍、懦弱、自负、狂妄、毫无同情心。而“吉哈德”的主要对象就是以上的倾向。
“这种今世的生活,只是娱乐和游戏;后世的住宅,确是充满生活的,假如他们知道”(《古兰经》二十九:64)
“富裕是美好的,但必须要通过正当渠道去获得,如果过分贪婪,则如一个人始终在吃,但永远没有饱过一般”。(《布哈里圣训集》)
“把世界上所有的财富聚到一起未必就是富裕,而真正的富有者是心理上的满足者”。(《穆斯林圣训实录》)
伊赫桑(善功)、伊玛尼(信仰)、阿迈里(实践)和吉哈德(奋斗)放到一起就构成了“艾巴代提”,即信仰实践。由此可见,伊斯兰并不仅仅局限于宗教仪式、礼拜、封斋或节典日,伊斯兰贯穿在生活的每一刻,每一项决定,每一次思想的闪念和每一次行动的付诸实践,也就是有目的地去完成安拉指定的每一项任务。

 
第六章 伊斯兰的功修

第一节 舍赫德——重要的作证言

伊斯兰的第一项功修是念作证言,即准确无误地表述关于信仰的一句话。他分为两层意思,即“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他的使者”。这句话的引言应该是“艾舍赫德,”意为“我宣布”或“我作证”。阿拉伯语表述时的发音为:“Ash-shadu an la ilaha illallahu wa muhammadur rasulullah”。
当一个人宣布以上句子或从内心承认它所包含的意思时,他就成了一个有信仰的人。它有别于基督教徒的洗礼仪式之处在于:信仰者要真心实意地坚信这一原则。
想成为一名穆斯林,一般要向懂伊斯兰教的学者请教或参加一定的研究学习班。一旦举意要成为穆斯林,就必须要当众宣布作证言,至少要在两个证人面前宣读作证言,就可成为穆斯林。
这并不是说只是学会背诵就行,必须要从心底里坚信句子内容。只有坚信,才会认识到安拉的实有,才会终生按穆斯林的方式生活。
做出皈依伊斯兰的决定后,你就会有巨大的变化,内心的誓言远远胜过言辞的表述,你会身体力行自己的信念和宣言。在西方社会,皈依伊斯兰的人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会放弃食用猪肉以及一切伊斯兰教法禁止的食物,会停止饮酒,不穿不雅观的服饰等。
“舍赫德”(作证言)通常在呼唤人们去礼拜时也要每天宣称五次,如果清真寺有宣礼塔,寺里称之为“穆安津”的宣礼员就要登上塔顶大声呼唤;

Allahu Akbar!
Ash-hadu an la ilaha illallah
Ash-hadu ana Muhammadur rasulullah
Hayya alas salah
Allahu Akbar
La ilaha illallah

译文如下:
真主至大!(四次)
我作证万物非主, 惟有真主 (两次)
我作证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两次)
你们快来礼拜(两次)
你们快来成功(两次)
真主至大(两次)
万物非主,惟有真主(一次)
每天第一次的晨礼呼唤词内还须加上“as-salatul rhairum min an-naum”(礼拜胜过瞌睡)。
这种叫人们去礼拜的召唤称之为“宣礼”,听到宣礼声后,穆斯林就要尽快准备前往清真寺去礼拜。而在开始主命拜前,还要以不太高的声音第二次宣布以上内容,只是在中间加上了一句话,也就是在最后一句“真主至大”前加上“礼拜业已开始”。
另外,在一个人刚开始生下来时,家长要在其耳边大声提念作证言;每个人在清晨刚醒来的第一句话或临睡前的最后一句话都是作证言;一个人临终前,要尽可能地念作证词,若无能力,旁边的人要给他提念。

第二节 礼 拜

“你们应当谨守拜功,完纳天课。凡你们为自己而行的善,你们将在真主那里发现其报酬。真主确是明察你们的行为的”。(《古兰经》二:110)
“我问真主的使者,‘安拉最喜欢的行为是什么?’他说;按时履行主命拜功。”(《穆斯林圣训实录》)
礼拜是伊斯兰的第二功修。穆斯林一般不称“祈祷”,而称之为“礼拜”。礼拜被穆斯林认为是人类与安拉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和渠道,每个穆斯林都要尽可能地坚持礼拜。
礼拜过程是一种语言和行动结合的仪式,其中有些念词要多次重复,但《古兰经》中的有些章节由礼拜者自选。对穆斯林而言,礼拜是五项强制履行的义务之一,每个人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每天礼拜五次。尽管礼拜时间并没有在《古兰经》中具体叙述,但我们可以从《古兰经》和《圣训》的相关章节中推断出来。
“故你们在晚夕和早晨,应当赞颂真主超绝万物,天地间的赞颂,以及傍晚的和中午的赞颂都只归于他。”(三十:17--18)
“你应当忍受他们所说的(谰言),你应当在太阳出没之前赞颂你的主,你应当在夜间和白昼赞颂他,以便你喜悦。”(二十:130)
根据伊斯兰经卷的记载,每天礼拜的次数是在登宵夜由安拉直接给穆罕默德先知的启示。起初是规定每天五十次,先知准备接受时,先知穆萨提示他,对普通人来说五十次偏多,于是穆罕默德先知请求安拉减免,最后决定每天礼拜五次。
五次礼拜现在统一定名为晨礼(晨曦初露之前)、晌礼(中午太阳稍偏西)、脯礼(下午,当日照影子拉长以后)、昏礼(太阳刚刚落山)、霄礼(黑暗笼罩以后)。
礼拜时间必须要避免在太阳升起之时、正午和日落时间进行,否则就会和拜太阳的邪教发生混淆。上述时间内禁止穆斯林礼拜,但由于世界范围内日出日落时间有异,礼拜时间只能以所在地的太阳升落规律来定,其中要考虑季节,经纬度等多种因素。
由于许多穆斯林要到清真寺去礼拜,而清真寺则以集体礼为主,因此会礼时间是固定的,特别是礼拜五(穆斯林称之为主麻日)的聚礼时间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各个清真寺都悬挂有一个表明礼拜及聚礼的时间表。
穆斯林男人一般应到清真寺参加会礼,而妇女在家里礼拜更佳。如果妇女想到清真寺参加会礼也不应阻止她们。同样,男人也不一定非要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在特定情况下,在其它地方单独礼拜也是允许的。

聚礼
“主麻”意为聚礼或集中,也可称之为“礼拜五”。穆斯林一般称之为“主麻日”。礼拜五中午到清真寺参加“主麻”聚礼是每一个成年、自由、理智健全的男性穆斯林的一次主命拜功。所有符合上述条件的穆斯林一定要参加主麻会礼,若三次不参加聚礼则被认为是已疏远了伊斯兰。在穆斯林国家所有的商店和生意都要在主麻会礼时关闭或停业,以便让所有的男人都去参加聚礼。
“信道的人们啊!当聚礼日招人礼拜的时候,你们应当赶快去记念真主,放下买卖,那对于你们是更好的,如果你们知道。”(《古兰经》六十九:9)
有些穆斯林男性即便疏于平时的礼拜,但都能设法参加每个主麻的聚礼。这一聚礼的主要特点是由伊麻目(教长)进行演讲,一般用阿拉伯语和国语两种语言演讲,然后统一举行两拜(一拜为一次鞠躬、两次磕头)聚礼。礼毕就可单独礼拜,然后就可返回岗位继续工作。
在非穆斯林国家,工人和学生停工停课去参加聚礼常有许多困难。尽管在车间和学校里举行聚礼是可行的,但绝大多数穆斯林还是在想方设法去清真寺参加聚礼。

礼拜与修行
礼拜到底是一种传教士式的修行还是一种负责任的个人信仰仪式,已经成了一个多年争论的话题。伊斯兰属于后者是确信无疑的。历史上,正统宗教常常和那些只注重个人修行的人进行着论争,因为这些修行者只有相信他们的个人功修,只注重独善其身和个人牺牲。而伊斯兰教认为万能的安拉并不需要人们的这种牺牲,安拉需要人类的道德和忠诚。这种论争目前在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也时有发生。
伊斯兰问世前,人们常把礼拜当作一种牺牲,并且常由宗教职业者承担着这一责任。宗教职业者垄断着礼拜的次数,长短和专用术语,以及仪式和教义。他们负责着每周一次的集会和每个人的一周其它六天的祈祷活动。
每一个穆斯林自己对自己负责,每个人可以凭自己的信念去接近安拉。伊斯兰强调每个人心灵的崇高与洁净,注重面对面与安拉交谈的过程。要完成这个基本义务,穆斯林必须要坚守拜功。
穆罕默德先知已经给穆斯林示范和实践了礼拜的仪式。这种仪式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注重虔诚举意和每一个动作。礼拜时心不在焉则礼拜无益,礼拜时对其意义一无所知则是一种无效劳动,只有动作而无心无意就不是真诚的举意,或者说是一种自高自大和宗教虚伪,只有虔诚举意而又谦下的礼拜才能达到接近安拉的目的。

伊玛目(教长)
聚礼时在前面领拜的人被穆斯林称之为伊玛目。他可以是专职人员也可以是一个志愿者,但必须能得到众人的爱戴,具有丰富的伊斯兰知识和坚定的信念,熟知《古兰经》并可在领拜时背诵《古兰经》。在当代许多清真寺里有固定的伊玛目,但这不是强制性的要求。当伊玛目不在时,任何穆斯林都可以代他领拜。在家中或其它地方礼拜时,均可由普通穆斯林领拜。
当男女在一起礼拜时,只能由男人领拜,即便他是一个青年人。根据圣训记录,一个七岁的男孩曾给妇女领过拜。如果只有妇女礼拜,其中的一个只能站在中间领拜。但男性伊玛目可以站在礼拜者的最前面领拜。只有两个人礼拜时,伊玛目要站在左面,并要稍前于跟拜者。
礼拜的目的
穆斯林礼拜的目的是为了净化心灵并使自己的道德意识更高尚,是为了和平和安宁,是为了鼓励平等,是为了增强组织纪律性,是为了培养坚强的意志,是为了远离个人的私欲,使浮躁的心情得到安宁,控制人性中恶的一面。但主要的目的在于接近安拉。

礼拜的准备
1.举意:礼拜的第一项工作是举意,要集中意念,忘却世上的一切事务。尽管从理论上讲礼拜可以在任何清洁的地点于规定的时间进行,但穆斯林一般都要尽可能地选择洗净之处并要保证自己十分清洁。如果一个人正在荒郊野外或在路边沙漠,对礼拜的条件不一定要求的十分严格。但在穆斯林国家,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清真寺里,都有铺地毯的礼拜之处,这些地毯在家里是单人拜毡,在清真寺里则是能铺满整个礼拜殿的大毯子,这些大毯子上常有让人整齐排列的明显线道。
拜毡经常是颜色鲜艳的小地毯,上面常有一些抽象性的图案,或描绘着天房的图案,常见的有卡尔白天房和麦地那圣寺。这些图案的最大特点是不能出现有生命的动物图像。
2.服饰:穆斯林礼拜时应尽最大可能穿上干净的服装。礼拜时须脱掉鞋,但无须脱掉袜子。男人必须要遮住腰部以下,膝盖以上。妇女除了脸、手和脚以外全身上下都应覆盖,并且不能用引起男人注意的香水。穆斯林妇女可以用植物海娜染指甲。戴帽子对男人而言并不是强制性的要求,但许多人喜欢戴一顶白色无边的帽子。
3.小净:小净不同于每天的洗漱,而是一种为礼拜而作的必要准备。这是一种洗净肌体和心灵的过程,小净一般要用流动的清水进行。“信道人们啊!当你们起身去礼拜的时候,你们当洗脸和手,洗至于两肘,当摩头,当洗脚,洗至两踝。如果你们是不洁的,你们就当洗周身。如果你们害病或旅行,或从厕所来,或与妇女交接,而得不到水,你们就当趋向清洁的地面,而用一部分土摩脸和手。真主不欲使你们烦难,但他欲使你们清洁,并完成他所赐你们的恩典,以便你们感谢。”(《古兰经》五:6)先知说;“洗手至腕三次,用右手捧水漱口三次,用鼻孔吸入水后清洗三次,洗脸和肘三次,用双手心抹头顶一次,用手指洗耳,用拇指洗耳背,然后抹脖子一次,从右到左洗脚至踝骨三次,用水淋手至肘部三次。”
小净时要保持平静,虔敬,因为它本身是礼拜的组成部分。洗小净时,要举意洗净手或嘴所干的罪恶,从而用去行善止恶,走向正道而不步入歧途和迷误者之路。
若一时找不到水或不方便时,可以采用“土净”的方法,阿拉伯语中称之为“泰伊米母”。方法是用手接触干净的土地,然后模仿用水洗的式样,抹脸、手和肘膊。
如果没有坏小净,无需在每次礼拜前洗小净。坏小净的标志是性接触,从身体内排出尿液、大便或是流血、放屁。如果睡着了或因某种原因失去知觉也已坏了小净。女人来月经或坐月子期间,不必洗小净也可免去礼拜的责任。
如果有过性行为、遗精或妇女月经结束,就必须要洗大净(全身淋浴)。
如果穿著袜子(原著中是“短袜子”。实质上应该是较厚且不能直接渗透水的袜子,中国穆斯林一般认定是皮袜子。---译者)就不必每次小净时都洗脚,一般在洗过第一次脚后,再洗时只从袜子上面用手抹湿就行。
4.礼拜的方向:所有穆斯林的礼拜方向都是沙特阿拉伯麦加的卡尔白(天房)。一般情况下凡居家者都知道确切的礼拜方位。如果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一般用小型指南针或靠太阳来判断方向。全世界的穆斯林凭这种信仰的感情环绕着一个中心结成了一个坚强的整体,穆斯林并不认为安拉就居住在麦加或在卡尔白天房之内,他们对嵌在卡尔白角上的黑石头的崇敬也是象征性的。
当先知第一次教诲人类作主命礼拜时,朝向是犹太教在耶路撒冷的圣寺。这对阿拉伯人皈依伊斯兰非常重要,因为这要迫使他们必须要背向阿拉伯人供着各种偶像的卡尔白神殿。后来,当先知在麦地那建立了伊斯兰政权后,他接受安拉的命令把礼拜的朝向改向了卡尔白。这在当时预示着要清除天房内的所有偶像,而要崇拜唯一的主宰--安拉。从人类精神领域的高度看,真正的朝向应是人类心灵深处对真主的认知,而绝不能把真主固定在某一方位上。
如果在无遮拦的空间礼拜,礼拜者要把礼拜处遮挡起来,以免闲人或动物从礼拜者的前面经过。先知经常把他的拐杖挡在他礼拜的右前方的土地上,以区别于在前面放置其它东西的偶像崇拜者。

礼拜的程序
一套完整的动作和同时进行的念词构成一次拜,一次拜共有八个具体程序。其具体细节如下:
第一:举意后抬手念大赞词“安拉乎艾克拜勒”( 真主至大),意味着隔绝了世上的喜忧等一切烦杂之事,抬手动作要求规范,心中记念安拉。
第二:右手压在左手放在胸前,念:“荣耀和赞念都归于真主,我们感谢你,我们赞念你无限崇高,除你之外再无主宰,从受驱赶的恶魔上我求主护佑。”
第三:念《古兰经》开端章:“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一切赞颂全归真主,众世界的主,至仁至慈的主,报应日的主,我们只崇拜你,只求你佑助,求你引导我们上正路,是你所佑助者的路,不是受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误者的路。”
第四:背诵《古兰经》中的某一章节,会礼时应由领拜人选定,长短不限。但先知曾建议领拜者最好念短一点的章节,因为参加会礼的人中可能有身体不舒服或重病者,也可能有照顾幼小者或生意事务缠身者。但在个人单独礼拜时,长短完全自定,最短的章节应是《忠诚章》,即“你说:他是真主,是独一的主,真主是万物所仰赖的;他没有生产,也没有被生产;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与他匹敌。”
第五:鞠躬。男人们要用两手扶膝并要把后背伸直,女人鞠躬不必太低。鞠躬的意义在于崇拜和热爱安拉。鞠躬期间要念三次:“真主,请接受我们的赞颂吧!你是养育我们的主,我们只赞念你。”
第七:叩头。叩头是跪下来使双膝、双手、前额、鼻子、指头等物前后触地,指尖朝向天房,双肘要抬悬不能落地,同时要念三次“赞颂养育我的主清高、超绝”。
然后坐直片刻,双膝仍在地上,双手掌放在大腿面子上,随即如第一次一样的叩头赞念。
每一次礼拜要重复以上程序数次。如晨礼为两次(拜),晌礼和脯礼为四次(拜),昏礼为三次(拜),霄礼为四次(拜)。除以上主命拜外,穆斯林一般还要礼附加的圣行拜。
最后,要为参加会礼的穆斯林弟兄祈祷平安,请求安拉恕罪。有些人会呜咽祈求,有些人会伸手祈求后用手抹脸,当请求恕罪时,右手抱拳伸出食指,结束时向右向左转头致“色兰”,即“真主的慈爱和安宁到你身上”。这一祝福辞不仅仅是给其它礼拜者说的,也是在为各自的护佑天仙致平安。

都哇----求恕词
个人礼拜时的请求一般称之为“都哇”---求恕词。这种求饶可以在任何时候进行,可以在对安拉感恩时表达,如生了孩子,通过了某项考察、考试,病后康复等,也可以在请求帮助保护,请求恕罪时进行。

“泰斯比海”----念珠
礼拜者一般拿着一串用99粒珠子串起来的念珠,并在礼拜时不发声地用手指拨动计数,这种念珠称之为“泰斯比海”。99粒珠子用来计念真主的99个尊名。每33粒就用一颗大珠子分开,共三大组,礼拜者可以分别各念33遍“万赞归主”、“感谢主恩”和“真主至大”,边念边用“泰斯比海”计数。

第三节 斋 戒

“信道的人们啊!斋戒已成为你们的定制,犹如它曾为前人的定制一样,以便你们敬畏,故你们当斋戒有数的若干日。” (《古兰经》二:183--184)
伊斯兰的第三根基是在伊历九月,即热麦丹月封斋一个月。
对一名穆斯林而言热麦丹月是十分特殊的一个月。在这个月安拉封印穆罕默德为先知并下降了第一段《古兰经》。因此,热麦丹被视为最重要的月份之一,是锻炼精神和意志,培养和平、博爱与和谐一致性格的一个月份。
斋戒期间穆斯林须努力摒弃各种私欲和杂念。在整整一个月内,每天白天要禁食、禁喝、禁色欲,但在日落后与黎明前,以上所禁的都可进行,因而不会出现饿死人或让人无法承受的情况。
决不能把斋戒简单地理解为禁食,禁食仅仅是一个方面,而不是最重要的。就安拉看来,如果禁食不放弃邪念、暴力、贪婪、色欲、脾气暴躁、思想龌龊,禁食禁喝则毫无作用、毫无意义。
“许多人在全天封斋,整夜礼拜,但他们除了挨饿和耽误睡觉外一无所获”(《艾布•达吾德圣训集》)。

斋月的附功拜—----“特拉威哈”
在斋月期间绝大多数穆斯林在努力通读《古兰》。男人们都要在晚饭后到清真寺去礼特拉威哈拜,其主要目的是通诵《古兰经》全本,特拉威哈拜一般是霄礼后礼八拜(圣行)或二十拜(哈里发欧麦尔时开始)。

热麦丹月和季节
伊斯兰教历是以月亮的周转规律换算的太阴历。热麦丹月在这种历法中是按周期变换的,相对太阳历它每年都要提前十至十一天。这就意味着热麦丹月转换到冬季时,斋戒会变得非常轻松容易,因为冬季昼短夜长,反之,到夏季时斋戒会很困难,需要极大的决心和毅力。
每当转到夏季斋月时,封斋时间非常早而开斋时间很晚,斋戒时间长达15个小时或更多,斋戒之难可想而知。在北极圈生活的人,因为常常生活在白昼状态,斋戒时间一般会以周围邻近国家或麦加居民的时间为参考,一般是上午6点到下午6点。斋戒的目的并不是要让人们受罪,而是要体验贫困者的生活方式,从而培养同情心和怜悯心。

免除斋戒者
真正无法承受斋戒带来的不便的人可不封斋,如需由别人照料的老人和接受哺育的儿童,预产期或哺乳期的女人,有病的人或封斋后会引起不良反应者可免去斋戒的义务。行经的妇女、战斗中的战士、旅途上的人、神经病人或不懂斋戒意义的弱智者也不必斋戒。但以上各类人在恢复正常生活后必须要还补所缺斋戒,若无法还补,则要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每缺一天就要给穷人供给两餐饭作为罚赎。
儿童可以很小就以减少吃饭次数的方式锻炼斋戒习惯,到十二岁时就要履行和成年人一样的斋戒义务。

美好时光
穆斯林并不害怕斋戒,反而向往斋月。他们把这个月份作为一种家庭庆典、 款待客人、谐调关系的一种美好时光。对封斋的穆斯林而言,这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是充满欢乐气氛的月份。
清晨封斋时,全家人都会从半夜起床封斋,然后在礼完晨礼后再次入睡。在伊斯兰为国教的国家,全民都要斋戒,半夜里会用鼓声和礼炮声来惊醒封斋者。在一个家庭里,当母亲的一般会第一个起床,然后她会叫醒全家人并会为大家提供封斋的饭食。封斋时一般食用营养丰富的食品,一般不用调料过浓的食物以免白天口渴。

“伊尔提卡夫”━━坐静
部分穆斯林会在斋月的最后十日静修,他们会暂时脱离正常生活而集中全部精力和时间礼拜或通读《古兰经》。男人们一般要到清真寺里而妇女则在家里隐居去履行伊尔其卡夫━━坐静,坐静的前提条件必须是由家人按时提供食物,这就意味着全家人都要牵扯进去。

盖德尔夜
没有一个穆斯林知道《古兰经》下降的确切时间,但传统上是以热麦丹月27日为庆祝日。学者们一致认为斋月后十日的奇数夜是盖德尔夜,相当多的人会在清真寺度过整整一夜欢庆盖德尔夜,他们或颂读《古兰经》或一块礼拜,清真寺这天晚上十分拥挤,所有人都坚信盖德尔夜一晚上的善功将能获得平时一千个夜晚方可得到的安拉的赏赐。

开斋
封斋后人会变得疲倦和虚弱,所以斋月期间人们总是在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若在准备饮食的过程中需要尝一下时,要注意不能下咽,但如果无意中或在忘记的情况下咽下了食物,并不坏斋,旁边的人若见到别人干伤斋之事,则应及时提醒。
每当开斋时,饥饿的人们会感到激动并为己取得的成功而感到自豪。他们以企盼与急切的心情听候着清真寺里或电视、电台上的开斋信号。太阳一落山他们就用甜食,如杏汁、水果等开斋,常见的开斋食物是几枚枣,因为用枣开斋是圣行。一般情况下,开斋时人们不会狼吞虎咽,猛吃猛喝,开斋者先吃少量食物,然后进行礼拜---昏礼,通过礼拜的缓冲后就会像平常吃饭一样。开斋时常会邀请亲朋好友或穷人或旅行者。不少清真寺靠人们在斋月里举意捐赠品或捐赠款办公共食堂,为封斋者提供免费食物。单身一人者或孤独者贫穷者一般会应邀吃免费餐,斋月里互助互帮蔚然成风。

斋月礼节
在封斋者面前吃喝或抽烟是最可憎的行为,在有些穆斯林国家甚至会遭拘禁直至斋月结束。到穆斯林国家旅游的人常认为他们应自由饮食,为此还会引起一些小磨擦。
困难和问题
封斋的第一周情况比较糟糕,人的身体难以一下子适应新的饮食规律,有时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头昏眼花和虚弱等征兆,对抽烟者而言反映尤为剧烈(事实上斋月是戒烟的最好时候)。到第四周时,有些封斋者会感到身体虚弱,精力不足,多数人喜欢休息和睡觉,主要原因是晚上睡不好觉,即便睡觉也是零碎间断的瞌睡,白天一有空就会设法睡觉,孩子们在学校里无法坚持上体育课等等。
有些人显得有些极端,如不下咽在口中的唾液,不刷牙、不洗澡、不用药或打针,事实封斋期间是可以刷牙的,咽口水更在允许之例。如果某人患病,不服药可能会加重病情的话,他或她可以用药,并开斋,等痊愈后必须如数还补所欠的斋戒。

封斋的益处
穆斯林认为封斋可以让人受到裨益,有些人认为有利于健康,因为封斋期间可以让胃得到休息,封斋者可能要比平常更多地食用水果而不是辛辣食品。
斋戒最大的受益应该是精神方面的。首先可以培养自我克制和遵守纪律的习惯,人可以成为自己身体和食欲的主人。其次,在斋月你可以享受到群体相处的乐趣,人们彼此可以交流人生经验,分享食物,富有的人可以和需求帮助的人坐在一块共进饭食,并会给穷人以大量的施舍。另外,斋戒可以让人们尊重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特别会尊重吃、喝的东西,养成珍爱“五谷”的习惯。
富有者有时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显得手足无措。当他们通过斋戒明白了缺乏生活物质所带来的不便后,就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会变得富有同情心,慷慨大方和理解他人。

第四节 则卡提━━天课

“你们绝不能获得全善,直到你们分舍自己爱的事物。你们所施舍的,无论是什么,确是真主所知道的。”(《古兰经》三:92)
伊斯兰信仰的第四个根基是“则卡提”。这个单词本身的意思是“纯洁”,其实际意义是要求归信者在定时礼拜、封斋的同时要拿出赈款周济穷人,《古兰经》详细注明了可接受赈款的人的种类:
“赈款只归贫穷者、赤贫者、管理赈务者、心被团结者、无力赎身者、不能还债者、为主道工作者、途中穷困者;这是真主的定制。真主是全知的、是至睿的。”(《古兰经》九:60)
这种赈款不能用于受到严重自然灾害后的赈济,用于此类救灾性的赈济,伊斯兰称之为 “赛得格”即舍散性的善举,而“则卡提”(天课)是定时定量的必定义务,有别于由同情心和慈善心导致的捐款行为。
穆斯林认为我们的一切所有都属于安拉,包括每个人自己所赚取的和拥有的都应归于安拉,人类是替安拉掌管这一切的。只有安拉有权决定让谁穷让谁富。因而要时时想着别人,要为别人尽义务,要舍散自己的财富。任何人只要明白永恒的来世才是自己真正的归宿时,他就不会变成愚蠢的守财奴,更不会成为钱财的奴隶。伊斯兰禁止囤积居奇,所有商品,包括现金都应使用和流通。无论何时,个人财富的囤积是不允许的。
“你们当为主道而施舍,你们不要自投于灭亡 。你们应当行善;真主的确喜爱行善的人。”(《古兰经》二:195)
“则卡提”(天课)的数额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赡养家属和其它需要赡养的亲属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钱财、资本或财产的四十分之一(2.5%)作为赈款,用于主道,并且不能索取报酬。这个比例十分合理,对一般人不会造成太大压力,如果一个人非常富有,他可能要出数额很大的天课。天课金主要根据一个人一年之内的财产及收入多少来出,正在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牛或正在使用于周转中的钱不必作为出天课的基数。
出天课有利于财富在社会上合理流通,出天课者可以藉此净化财富和心灵,有利于战胜贪婪,战胜互相妒忌、猜忌和仇视。对穷人而言接受天课可以获得帮助,而对富人而言则可产生责任感和荣誉感,因为财富来自安拉,顺从安拉者只能慷慨大方而不能吝啬小气。
出天课者一般要采取匿名的或不显露的方式,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若要公开只能在鼓励别人也出天课时进行,《古兰经》不提倡张扬和沽名钓誉。“信道的人们啊!你们不要责备受施的人和损害他,而使你们的施舍变为无效,犹如为沽名而施舍财产,并不信真主和后世的人一样,他譬如一个光滑的石头,上面铺着一层浮土,一阵大雨过后,使它变得又硬又滑,他们不能获得他们所施舍的任何报酬,真主是不引导不信道的民众的。”(《古兰经》二:264)
世界上没有任何权威和权力机构可以强迫穆斯林去交纳天课,是否交纳天课完全取决于自己,谁也不核查,这和给所在国的义务性纳税不是一个概念。在伊斯兰国家,当局有时也可代收天课后按规定再分发。总之,天课是对忠诚性和大公无私性的一种考验。乐于出天课者,能证明是心灵纯洁而不是爱财如命,能证明你随时可以用自己的钱财为全人类服务,能证明你对世上的善恶有明确的是非标准。
先知总是关心贫穷者和急需者,他明确指出:“凡是自己吃饱了而左右邻舍和他周围的人仍然饥饿,他就不是一个真信士。”(《穆斯林圣训集》)

第五节 罕志━━朝觐

“凡能旅行到天房的,人人都有为真主而朝觐天房的义务。”(《古兰经》三:91)
伊斯兰的第五个根基和其它四项有明显的不同,它要人们一生中要用几天的时间去进行一次思想的洗礼。“罕志”意为向即定目标前进,即前往伊斯兰的圣城——麦加去朝觐。对穆斯林成年人而言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凡有条件者,一生至少要在规定的月份里朝觐一次,对那些不具备经济条件或朝觐后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人,不去朝觐是允许的。有些人一生数次朝觐。鉴于每年朝觐者数额巨大,一般不提倡数次朝觐。任何想要进行数次朝觐的人,一般被鼓励到大朝以外的任何时间去麦加,他们可以进行副朝——“吾姆勒”。正朝在伊斯兰历固定的时间,也就是热麦丹月后的两个月,即伊历12月份。
罕志一般被视为一种牺牲和艰苦的努力,有些人会数月甚至行程数年才可到达麦加。有些人有时为了完成这次远行,不得不终生积蓄,当他们最后把钱凑够时,就变得年老体衰,这时他就可以委托已经完成了本人朝觐任务的人代朝,有时整个家族会找一名代理者替他们朝觐。
根据伊斯兰的原则,假如一个人十分穷困或急需用钱,准备朝觐的人可以把这笔钱捐散给他以解燃眉之急,如果捐散者早已举意朝觐,安拉会接受他的举意,其代价和朝觐相等。

免除朝觐义务的人
朝觐者必须是心悦诚服、年龄合适的穆斯林而不是普通旅游者,他们必须懂得履行宗教义务的重要意义,儿童必须要由成年人携带,但儿童在成年以前朝觐并不被认可为完成了主命。朝觐者必须要有充足的盘费并要为自己的家人备足生活费,用不正当的方式获取的钱财朝觐无效。
尽管很多人视朝觐途中去世为一件幸事,但按规定必须要有应付艰难旅途的健壮的身体。
穆斯林认为麦加是神圣的城市,非穆斯林不允许进入麦加,并视其为非法和受禁的。旅游者到麦加时首先要接受护照检查,任何好奇的旅游者都不得入内,只有虔诚的朝觐者方可进入麦加。
沙特阿拉伯政府每年拨款约三亿美元用于朝觐的安全保卫,新修的吉达阿卜都•阿齐兹国王机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场,同时可以起降十架巨型客机。沙特政府在尽其所能地照顾着庞大的朝觐团。现在每年有两百万人前往朝觐。由有经验的向导负责,把朝觐者分成若干团队,以便分批分期进入只能容纳七万五千人的卡尔白清真寺;同时把他们分别安置到不足两公里宽的帐房营地住宿,这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朝觐的背景
朝觐是为了纪念穆斯林历史上的三件大事,第一是为了纪念人祖阿丹(亚当)和海娃(夏娃)被宽恕并再次在麦加相聚;第二是纪念先知伊卜拉欣为安拉牺牲先知伊斯玛依的忠孝行为;第三是为了追随学习先知穆罕默德的生活方式。

    阿丹(亚当)和海娃(夏娃)
根据《古兰经》的记叙,阿丹和海娃没能抵制住撒旦(魔鬼)的诱惑被安拉逐出了乐园。他们在地球上懊悔、艰难和痛苦地徘徊,因为他们不仅仅失去了安拉的垂顾,同时也互相失散,他们陷入了慌乱和深深地悲哀之中。但安拉并没有抛弃他们,安拉关注着他们,等待着他们悔罪和请求恕饶的那个时刻。当他们意识到了自己所犯的罪过后,安拉原谅了他们。于是他们再次欢聚到了阿拉法特平原的一座小山旁边,这就是有名的热哈麦特山,即真主降恩惠的山。
穆斯林坚信每年朝觐时登上“恩惠山”━━热哈麦特山,意味着安拉会饶恕过去所干的一切罪恶,意味着生命的重新开始。

    克尔白━━天房
为了表示感谢,阿丹和海娃在附近修建了一座简单的神殿,这就是著名的伊斯兰卡尔白禁寺,是穆斯林每天五次礼拜的朝向。“卡尔白”的字面意义是“立方体” ,它是一座高15米,用石块砌成的简易正方体建筑。在天房一角上镶嵌着一块黑色的石头,这就是著名的天房玄石。
天房常年用一块布罩着,称之为天房罩子,周围用金线绣着《古兰经》全文,传统上它由埃及开罗的男性刺绣工人完成。它像妇女的面纱一样罩住了天房,只在朝觐期间才可以掀起。每年朝觐结束后,它被取下来剪成碎片,有时用以送人,有时也可作为纪念品出售,一般情况下要分赠给全世界各处的清真寺,许多获得这一珍品的穆斯林,用镜框把它装起来挂在墙上以示纪念。
很少有人能获殊荣进入天房大门里面,自从穆罕默德先知捣毁了其中的360个偶像后,里面一直是空的,四壁上除了悬挂着《古兰经》以外,再无其它装饰。

    伊卜拉欣和伊斯玛依
伊卜拉欣有安拉的朋友之美称。他的父母是偶像崇拜者,而他自小立志要终生为唯一的造物主牺牲一切。尽管他拥有大量的牧群和财富,但他非常谦虚和虔诚。他有两个妻子,一个名叫萨拉,没有生育,一个是埃及女子名叫哈哲尔,她生了一个儿子叫伊斯玛依,他们长期平安无事的一块生活着。但由于萨拉在后来产生了嫉妒心,伊卜拉欣不得不把哈哲尔和伊斯玛依放在天房附近,交付给安拉照顾。哈哲尔娘俩接受了严峻地考验,他们干渴难忍。这时,伽卜莱利天使在她饥渴哭泣的儿子脚下开了一眼泉水,这就是现在我们所知的宰姆宰姆泉,又称渗渗泉。
一天,伊卜拉欣梦见安拉让他牺牲儿子以示忠诚,他把此事告诉他的儿子伊斯玛依,他儿子表示只要是安拉的意欲他会绝对服从。
据传撒旦(魔鬼)乔装打扮后千方百计想要挑唆他。他告诉伊卜拉欣说这只是一种恶作剧,但伊卜拉欣断然拒绝,坚信是安拉的安排。紧接着撒旦又到他妻子处挑唆,说不该把梦当真,并说伊卜拉欣不爱她了等等。她也拒绝了撒旦的挑拨,坚定不移地情愿了安拉的安排。撒旦最后又去挑拨伊斯玛依本人,鼓励他逃跑,不要像傻瓜一样等待宰割,并说他父亲一定疯了,要不怎么会牺牲自己的亲儿子呢?然而,伊斯玛依对安拉的安排坚信不疑,丝毫没有动摇。最后,他们三个人都拿起石头,赶走了这个“陌生人”。
伊斯玛依坚定不移地服从安拉的命令,他让他父亲宰他时把脸朝下,以免见到他的脸时会动摇决心。当伊卜拉欣刚准备执行安拉的命令时,安拉制止了他,并称赞他说:“伊卜拉欣啊!你确已证实那个梦了”(《古兰经》三十七:105)。一只白色的羊替代了这次牺牲,这就是在朝觐时哈吉们宰羊献牲的渊源。
后来,全家人再次团聚,伊卜拉欣和伊斯玛依两人共同重修了卡尔白天房。4000多年来,在此基础上的卡尔白不断得到了维修,并成了全体穆斯林朝觐的地方。

    伊卜拉欣遗迹
在天房门对面的院子里有一块巨石,上面有一个伊卜拉欣修天房时站过的脚印,这就是伊卜拉欣遗迹。《古兰经》提到了这一遗迹,“当时,我以天房为众人的归宿地和安宁地,你们当以伊卜拉欣的立足地为礼拜处,我命伊卜拉欣和伊斯玛依说:‘你们俩应当为旋绕致敬者、虔诚住守者、鞠躬叩头者,清除我的房屋。’ ” (二:125)

朝觐仪式
对朝觐者而言,四件事是必定的:第一是穿戒衣;第二是环绕卡尔白天房;第三是在阿拉法特山上立站;第四是从阿拉法特山上下来后再次环绕天房。当朝觐者完成了以上四件功课后,就可称之为哈吉。
1.受戒
守戒从阿拉伯语的字面意义上讲是献祭,是人进入一种崇高境界的象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完全地洁净身体;②穿上特制的戒衣(两块白布)而把当时穿的衣服放起来不穿;③言行举止都要遵守守戒条规。
妇女穿上朴素、宽松的长衣服并要戴上头纱。除了脸、手和脚以外,身体所有的部位都要遮盖起来。男人必须要穿上两块简单的白布,一块从腰部缠到踝部,另一块则搭在左肩膀上,穿戒衣是为了纯洁与平等,单独反省和自我牺牲。人们通常穿的衣服能反映出社会地位、身份和阶级差别,但穿上戒衣后,无论你多么富有,无论你出身多么高贵,每个人穿着没有缝制的相同的戒衣,以完全平等的身份站在了安拉的阙前。

2.受戒规则
根据朝觐者到来的方向不同,在不同的地点设有受戒点。到那里后就要进入受戒状态,要完全戒除虚伪欺诈、自高自大等恶习,要表现出安拉的仆人的特点。正常的婚姻关系要置之一旁,向异性的任何调情的念头和言行严格禁止,朝觐期间不能订婚或结婚。为了表达信任和纯洁的气氛,证明一切的欲望已被隔离,妇女不必遮脸。如果有人敢于在朝觐期间发生性行为,前功尽弃,所有功课必须重新来履行,而且按照教法还必须缴纳“罚金”。
男人不能佩戴珠宝和戒指,妇女只能戴结婚戒指,不能用香水味的肥皂,(有专门出售的无味皂)。男人不能戴帽子以表示谦卑,但可以拿伞。为了表示朴素,每个人须赤脚或穿露出脚趾和脚后更的凉鞋。为了表示不受自然界的影响,谁也不能剪头发打指甲。为了防止侵略,体现被造物的整体性,不能杀生放血,但可以杀死和消灭跳蚤、臭虫、蛇和蝎子。为了表示仁慈,严禁狩猎。为了热爱大自然,任何植物和树木都不能遭破坏或毁坏。
朝觐者要尽力保持平静祥和,力戒脾气暴躁、吵架或遇到困难后气恼,要集中精力完成朝觐任务。

3.应召词
到达天房前,朝觐者必须要不断重复呼喊应召词。当成千上万名朝觐者向安拉呼喊着自己的到来时,每个人会感到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感动。应召词如下:“真主啊!我来了,我来了!我应你的召唤来到了!独一的真主啊!我来了!你是全能的、至尊的、至贵的主宰啊!你是无以匹敌的!你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每个朝觐者对安拉的应答。有些朝觐者到这里时激动不已,有些人达到狂喜的状态,而绝大多数人会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或痛哭失声。
当朝觐者进入麦加后,会作如下祈祷:“真主啊!这是你的天房,这是你的城市,而我是你的奴仆,我从遥远的地方来到了你跟前,我是一个罪孽深重的人,我祈求你的护佑,我害怕你的惩罚,我请求你接受我的悔罪,我请求你原谅我的过错,让我获得进你的乐园的恩惠吧!”

4.环绕卡尔白
朝觐者到达卡尔白后须做的第一件事是以逆时针方向绕行天房七圈。无论朝觐者到达的时间是白天还是晚上,一俟到达就必须要先完成这项功课,如果能到黑玄石处,要触摸或亲吻它;如果无法接近玄石,则要举手致意。残疾人或老弱病人可以抬在特制的椅子上完成环绕任务。
从第四圈开始,人们的祈祷词如下:“真主啊!彻知我们内心深处的真主啊!请把我们
从黑暗引向光明吧!”
绕行结束后,要到伊卜拉欣遗迹处去礼两拜。

5.奔走
在索法和麦尔卧两山之间来回奔走七遍是朝觐的重要仪式之一。现在沙特政府已修建了一条设置良好的长廊,老弱病残者可以乘一种特殊软椅在中间的专门道上行走。这一仪式主要是为纪念哈哲尔把她的儿子伊斯玛依留在天房旁,而她来回奔跑找水的典故,当时她非常绝望,而让朝觐的哈志们奔跑是为了体验绝望和安拉的特恩无处不在这一道理。
据传说;当垂危之中的伊斯玛依在地上用两个脚后跟乱蹬挣扎时,一股泉水奔涌而出救了他们的命,这眼泉水就叫宰姆宰姆泉,它意味着世界上一切都变为绝望时,安拉与我们同在。
这眼泉仍然在天房院内一间房子里,朝觐者可以饮用泉水,也可以用瓶子装少许作为纪念品,有些朝觐者把自己的戒衣在水中浸泡以便带回去后作将来的卡凡(裹葬布)。
当朝觐者完成了环绕和奔走的任务后,他们就要去完成吾姆勒。这是较次要的朝觐仪式。
之后,男性哈志可以剃发,最起码要剪掉一绺头发,女性哈志可剪去一英寸左右的头发,接着就可以穿上通常穿的衣服。

6.参谒米拿山
伊历12月8号,即朝觐第一天,哈志们要重新洗大净后再次受戒后前往7公里外的米拿山谷。以前这段路程为沙漠地带,现在麦加城已延伸到了米拿山前,为巨大的人流准备了一条特殊的通道。

7.站热哈麦特山
在第二天,所有的哈志都要到达在麦加城东边25公里处的阿拉法特平原,在那里他们环绕恩惠山—--热哈麦特山而站立,到达那里的时间必须是下午和黄昏前。一些人如期到达,但也有一些人从米拿山匆匆而至,在那里举行晨礼。如果不能按时完成站恩惠山—--热哈麦特山的仪式,则朝觐无效。
这是朝觐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男性哈吉不能戴帽子,要站在酷热之中参悟安拉的存在并向安拉祈求恩泽。这是一个心灵上情感上产生巨大震撼的时刻,是完全进入一种博爱、净化的境界后人生意念完全放松的时刻。
如果你有幸看到百万计的人在同一时刻举行晌礼和脯礼并礼的宏伟场面,特别是看到所有的人默默地向安拉鞠躬的那一刹那间时,你一定会惊讶无比,会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
至此,朝觐仪式已达到了高潮。

8.穆兹岱里发
太阳落山时,哈吉们就要返回穆兹岱里发。它位于阿拉法特和米拿山中间,在那里他们合并举行昏礼和霄礼,并拾上一些小石头,第二天(即12月10日)晨礼后就返回到米拿山。

9.打恶魔
紧接着是投石打撒旦的仪式。这是为纪念伊卜拉欣一家抵制恶魔诱惑的那段难忘的历史。共有三根象征性的石柱,朝觐者要向每个柱子投石以示逐赶恶魔和遵循伊卜拉欣先知的
圣行,并向安拉证实他们一定要在今后抵制任何恶魔的诱惑。

10.宰牲
完成了以上所有内容后,即朝觐的第3天,哈吉们就要买一只羊或一峰骆驼用以宰牲。
宰牲节共为三天,籍以纪念伊卜拉欣为了服从安拉的命令而献出儿子的生命,只到最后一刻用一只绵羊替代的忠诚行为。
由于牛羊等动物昂贵且无法很快吃完所有的肉。因此,所有人都没有马上宰牲,若宰牲,就要把三分之二的肉留给自己吃,而把三分之一的施舍给穷人。 由于大量屠宰后不可能全部吃完,沙特政府采取措施,用现代冷冻技术予以保存,以便捐赠给世界上其它地方贫困的穆斯林。
宰牲节又名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最重要的节日。在那三天,全世界的穆斯林也分别在各自家里宰牲纪念着伊卜拉欣先知的忠诚和伊斯玛依先知的孝心。(在中国有的穆斯林称古尔邦节为“忠孝节”)
11.最后的仪式
宰牲完成后,男性哈吉剃头或打短头发,女性哈吉也再次整理头发,受戒结束。然后回到麦加进行最后的天房环绕,朝觐圆满完成。

旅行
绝大多数朝觐者要去邻近的麦地那市参观,主要是到麦地那圣陵说“色兰”(意为主的慈爱与安宁到在你身上),并探望先贤和圣眷的陵墓。在麦地那有圣妻阿以莎住过的房子,其中安葬着先知穆罕默德。艾布• 拜克尔和欧默尔及其它迁士也安葬在麦地那。先知的女儿法蒂麦,先知的外孙哈桑和哈里发奥斯曼的陵园也在附近。在那里朝觐者见到的只是毫无装饰的平常的陵墓,据说以前一度时期也被装饰过,但自瓦哈比倡导的宗教复兴运动后,沙特国王阿齐兹下令拆除了装饰物,以防人们对先知出现崇拜而犯举伴安拉的错误。
朝觐者还可登山去参观先知第一次接受天启的山洞,也可参观先知曾藏身的山洞。同时可参观一些著名战役的战场遗址和清真寺,如先知到麦迪那后修的第一座清真寺——古巴清真寺和双向清真寺。双向寺有两个不同方向的领拜处,一个朝向耶路撒冷,一个朝向麦加。
先知说:“朝觐完毕后不来看望我的人是吝啬者,谁来探望我的陵墓并向我说‘色兰’道平安,我也会向他说‘色兰’道平安”。

 
第七章 吉哈德

吉哈德在伊斯兰中十分重要,几乎成了穆斯林的第六项基本义务。这也是世人对伊斯兰误解最深的一个方面。非穆斯林一般把吉哈德翻译为“圣战”,认为吉哈德就是以武力的方式强迫人们皈依伊斯兰。 事实上这和伊斯兰主张个性自由的原则大相径庭。犹如任何一个残暴的君王与他所信奉的宗教没多大关系,基督教国家有许多暴君就和基督教本身毫无关系,希特勒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伊斯兰本意上的吉哈德并不是为了宗教原故的杀戮。宗教决无强迫,决不能迫使任何人信仰他所不信的东西。吉哈德的原意是奋斗,主要指精神领域里的奋斗,是对自己的私欲和
罪恶的不间断地宣战。对一个穆斯林而言,吉哈德意味着每天净化自己的心灵,抵制恶魔的诱惑。吉哈德的意义在于反抗暴政和压迫,为自由、正义和和平而战。
伊斯兰不赞成战争,“伊斯兰”一词的字面含义之一是“和平”,穆斯林之间见面的第一句问候词是:“祝你平安”!任何一个真正的穆斯林都不会认为战争是好事,不主张通过给别
人增加痛苦的方式去获得权利、食物、土地和其它东西,并认为这些行为都属于暴政的范畴。一旦暴政横行,即便不发生战争,也无和平可言。因为人民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感受不到人权的存在,只能感到环境的恶劣;并对改变环境无能为力。穆罕默德先知对此有明确的预言:“明知是暴君但与其共事并助纣为虐者,确已背离了伊斯兰 ”。(《布哈里圣训实录》、《穆斯林圣训实录》)
伊斯兰不能容忍干恶事,这就是发生军事性吉哈德的原因之所在,如果害怕暴政就被视为软弱和不负责的懦弱,或者会认为是在扶持暴政。“被进攻者,已获得反抗的许可,因为他们是受压迫的。安拉对于援助他们,确是全能的”。“要不是安拉以世人互相抵抗,那么许多修道院、礼拜堂、犹太教堂、清真寺──其中常有记念安拉之名的建筑物──必定被人破坏了。凡扶助安拉的大道者,安拉必定扶助他。”(《古兰经》二十二:39――40)
当今之世,中东的许多战士进行的并不都是吉哈德,他们中不乏有无神论者或个人主义者,他们并不都是安拉跟前的烈士。现在发生的许多战争与伊斯兰无关,《古兰经》对吉哈德有明确的界定,具体为:
    只能为保卫安拉的事业而战,决不能为征服而战;
    为了从残暴的统治下获得解放;
    在伊斯兰学者的领导之下;
    敌人一放下武器就要停止战斗;
    老人、儿童、妇女和病人无需参加战斗,    树木庄稼等自然生态不能遭到破坏。
吉哈德不包括如下内容:
    侵略和扩张性的战争;
    领土争端或国家、部族之间的争端;
    具有控制、镇压、殖民和掠夺等倾向;
    强制别人信奉他不    愿意接受的信仰。
国家之间的吉哈德一般应由有伊斯兰信仰和判断是非的能力、顺应时代潮流的领导人指挥,凡是具有个人野心的人指挥的战争不属于吉哈德之列。
有些领导人一开始在指挥着一场正义的战争,但慢慢有可能变为一名野心家。因此,必须要慎重地选择领导,公众可以要求他改正或废除他。如果他一意孤行,必要时可以处死他。
总之,判断吉哈德应以《古兰经》所强调的如下原则为准:“ 如果他们倾向和平,你也应当倾向和平,应当信赖安拉。他确是全聪的,确是全知的”。(八:61)“恶行应得同样的恶报。谁愿恕饶而且和解,安拉必报酬谁。真主确是不喜爱不义者的。”(四十二:40)“如果两伙信士相斗,你们应当居间调停。如果这伙压迫那伙,你们应当讨伐压迫的这伙,直到他们归顺安拉的命令。如果他们归顺,你们应当秉公调停,主持公道;安拉确是喜爱公道者的”(四十九:9)。“你们当全体坚持安拉的绳索,不要自己分裂。你们当铭记安拉所赐你们的恩典。当时,你们原是仇敌,而安拉联合你们的心,你们借他的恩典才变成教胞;你们原是在一个火坑的边缘上的,是安拉使你们脱离那个火坑。安拉如此为你们阐明他的迹象,以便你们遵循正道。”(三:103)“善恶不是一样的。你应当以最优美的品行去对付恶劣的品行,那末,与你相仇者,忽然间会变得亲如密友。”(四十一:34)
 
第八章 节日和特殊纪念日

节日一词在阿拉伯语中为“埃迪”,意思为“有序间隔中的返回”。因为节日有序循环性地反复出现,就为人们提供了不断更新自我的好机会,宽恕敌人的好机会,停止争争吵吵的好机会、从繁杂事务中得到解脱、完全放松的好机会,与亲朋好友交结往来的好机会。
过节的目的是为了赞颂和感谢安拉对人类在许多方面的恩赐,是为了加强穆斯林之间的兄弟情谊。节日期间,每个人会想念亲人,联系亲人,特别对远在世界各地外出的亲人尤其要思念和祝福。对伊斯兰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无论是否熟悉,也不在乎他是否富有,均会思念关心。特别对已故的亲人要予以纪念,为他们祈求安拉的饶恕与恩惠。
尽管在伊斯兰教历上还有一些特殊纪念日,但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节日只有两个,一个是“埃迪•费图勒”——开斋节。另一个是“埃迪•吾祖黑耶”――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或忠孝节。两次“埃迪”均与宗教背景有关,其目的是庆祝和感恩。古尔邦节是最重要的节日,相对而言开斋节的重要性次之。
节日期间穆斯林之间有义务、有责任去强化彼此间的兄弟情谊。要想方设法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安拉的恩泽。任何人都不应在过节时感到寂寞和受压。富有者要想到穷人(若是宰牲节就必须要把三分之一的肉捐赠给无能力宰牲的人)。穷人处处都能受到关爱,孤独者不被遗忘,他们或者会被邀请到家中或者会被邀请到清真寺里得到照顾和款待。孤儿尤其需特别关照,予以充分的关心和爱护。平时对宗教事务不太热心的人需重新举意,下决心在以后做出额外的努力。平时有私怨的人务必要放弃前嫌,重新在节日期间和好。

埃迪•费图勒――开斋节
尽管开斋节不是最主要的节日,但青年人对过这个节日的热情远远超过了过古尔邦节。开斋节的准备一般提前进行,为了招待客人要提前准备大量的美味佳肴。节日前夕,各大商店昼夜营业,生意十分红火。
许多家庭在家悬挂装饰物,用各种装饰物和其它符合国情的东西装点居室,居室会粉刷一新,窗帘和桌布等也会换上新的。
礼品和糖果点心及卡片等将被充分准备,以便走亲访友时用。卡片上常印制着著名的清真寺、鲜花等,一般都有“埃迪愉快”等图案设计。
对穷困者的礼品十分特殊,它称之为“费图尔”。它和一年一度的天课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施舍或馈赠,是施舍者洁净斋戒的一个必要过程。“费特尔”的数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一顿丰盛的饭,必须要在开斋节前夕施舍出去,以便穷人也能按期参加节日的庆祝活动,也有可能用此钱买一件过节的新衣服。
开斋节同时是达到条件的人出天课(则卡起)的时间。
开斋节的到来以新月的出现为标志。这使天气不晴朗的国家常陷入困惑之中。如果新月出现在伊历八月第29天的傍晚,当前的夜晚就是新的一个月开始。如果没见到新月,为了保险起见,一般要顺推一日。非穆斯林国家,由于认识和派别的差异,决定开斋节的时间可能前后相差三天。事实上,看新月封(开)斋是公认的圣训,遵循圣训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一旦认定开斋节到来,由清真寺负责以宣礼的方式或放炮、打鼓等形式宣传节日的开始。如在马来西亚等国,专门有擂鼓手在斋月里每天封斋时擂鼓,在开斋节到来时也擂鼓宣告。在穆斯林国家,所有新闻媒体都会报道节日开始的消息,清真寺也会通过收音机、电报和电话获取信息。
当开斋节的信号传来后,人们就彻底放松,互相问候,互相拥抱,握手或亲吻。根据穆罕默德先知传下来的圣行,开斋非常简单,如用枣和水果,或水果饮料、牛奶等,最佳的食物是把枣和杏子在水中浸泡酿制24小时的饮料。
简单开斋后,全家异常激动,以热切的心情向圆满完成了一月斋戒任务的家人和亲朋好友互致成功的祝贺,彼此相邀到家里作客。一般情况下没有一个人会受到冷落。
    开斋节期间,穆斯林国家学生放假,工人停工,人人都可以享受三天的假日。在大多数非穆斯林国家,学生可以有一天的假期,所有的雇主都会给雇员放假一天,最起码可以允许穆斯林去参加早晨太阳升起后的开斋节会礼。这种会礼没有宣礼词,只礼两拜,以演讲和聚会为主,中午以前必须结束。
    参加会礼者必须要沐浴全身,并要穿上最新最美的衣服。由于一般会礼人很多,必须要尽早尽快前往,会礼有时在当地最大的清真寺进行,有时在公园、体育场或郊外进行。由于妇女、儿童也可参加会礼,会礼人数一般有数千甚至数万人之多,这是一次规模很大的全体穆斯林的集会。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家,穆斯林要到中心大寺去会礼,大街上人山人海,车辆不准通行,绝大多数国家则要到“荒郊”去作会礼。会礼结束后,人们互至赞词,彼此问好拥抱,然后开始走亲访友,孩子们可以得到许多礼品和零花钱。
中午时刻一般有一顿正餐,这也是一个月以来吃的第一顿白天的饭,这顿饭要和客人一起吃,较为丰盛。不用说,家中的女人要忙于厨房事务,好在中东国家的饭食都比较简单,容易准备。
晚上和随后的两天,亲朋好友互相拜访,热闹非凡。

古尔邦----宰牲节
古尔邦节是一个重要节日,一般持续5天,是一年一度朝觐即将结束时进行的庆祝活动。是为了纪念先知伊卜拉欣为安拉牺牲自己的儿子伊斯玛依的忠诚和不受恶魔诱惑的坚定性。所有的穆斯林都要参加这一宗教活动,尽管大家无法亲临朝觐现场,但可用精神去感受朝觐。在穆斯林国家,每天的朝觐盛况都能通过电视收看。
古尔邦节有一套庆祝程序,首先要表现出每个人对安拉应有的服从和献身精神,从头脑里要树立为安拉牺牲一切的意念。主要表现形式是宰牛宰羊或宰驼。
穆斯林的男人都知道如何按伊斯兰原则宰牲,而非穆斯林的西方国家则认为宰杀牲畜非常可怕,认为那是未开化民族的野蛮举动。他们把伊斯兰的宰牲和古代偶像崇拜者之间的献祭混为一谈。事实上古代的放血献祭和伊斯兰的宰牲不可同日而语,毫不沾边。
如果不是按照安拉允许的方式屠宰的牲畜不能吃。伊斯兰主张宰牲时要尽量减少痛苦,减少被宰物的恐怖。电击、窒息、开水烫或脑休克死等方式的屠宰都是伊斯兰原则所不允许的,食其肉为非法。宰杀过程中还要诵念安拉之名和赞颂词,减少痛苦,让血尽可能流淌。

纪念日
伊斯兰教历法以月亮运行规则换算,按中文称谓是太阴历。每个月有29天12小时44分,每年要比太阳历(公历)少11天。太阴历由于每月多出44分,有些年份为365天。因此,伊斯兰节日并不在固定的季节和月份,若按公历推算,每个节日每年都要提前11天。
伊斯兰教历都有特定的称谓,如一月份称“穆海莱姆”,七月份称“莱哲布”,八月份称“沙巴尼”,九月份““热麦丹”等。“穆海莱姆”月由哈里欧吾买尔确定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并以见到新月的第一天为“元旦”。因为它前面的一个月为“祖里罕志”,是先知迁徙麦地那的月份,这是伊斯兰生存发展的转折点,因此伊斯兰历称之为“希吉莱历”。AH是表示伊历的固定字母符号。
每年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是新旧交替的时刻,每个人举意“迁徙”即摒弃罪恶,到全新的境界。第十天是“阿舒拉日”,在伊斯兰以前,这一天就被犹太教徒以封斋的形式进行着纪念。因为这天是犹太教的赎罪节,是高级神父为所有教民赎罪的时间,而穆斯林纪念这一天是因为在这天安拉造化了天地和海洋,造化了阿丹;这天努海(诺亚)在洪水退去后离开了方舟再次登上了陆地;这天是先知伊卜拉欣的生日;这天是先知安尤布摆脱苦难的一天;这天是安拉从残暴的法老那里拯救了先知穆萨的一天;这天是尔萨(耶稣)的生日等等。
这一天封斋对穆斯林并非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善功。很多人把这一天的斋戒当成了必定。先知穆罕默德说过,封阿舒拉日的斋可获得一千个烈士的代价。
对十叶派穆斯林而言,这一天是一个特殊的记念日,因为在这一天,先知的外孙侯赛因在伊历61年的卡巴拉战役中殉难。因此十叶派把一月中的前十天视为哀悼日,全部穿黑衣服,第十天即阿舒拉日要举行一种特殊仪式的游行以悼念胡塞尼,有些人游行时甚至会自己撕打自己或带上锁链,甚至会用刀剃头以示对侯赛因蒙难的记念。

圣纪
伊历3月12日是先知穆罕默德的生日(大约是公元570年8月20日)。在是否需要纪念圣诞日这一问题上,穆斯林之间存在着分歧。遵行伊斯兰初期教旨的人认为不该对穆罕默德先知进行任何形式的纪念活动,因为他本人在世时没有提倡,四大哈里发也没有搞过圣记活动。而另一些人认为对伟大先知不予以纪念则是错误的,是对先知的不敬。
伊斯兰初期,并没有记念先知的任何仪式,直到公元10世纪时的阿巴斯哈里发时代,首先在苏菲主义教派中开始了纪念活动。因为这是一种对伊斯兰原教旨的革新,所以总是有反对面,阿拉伯半岛的万哈比宗教复兴运动开始后,对此予以了坚决地禁止。
从其积极意义上讲,圣记活动已经成了教育青年人和穆斯林大众记念圣德,学习圣训圣行的一种重要集会,是培养大家的良好品行,祈求先知复活日搭救的一种活动。
圣记活动一般有很浓的苏菲主义色彩,如在马来西亚常常伴随着游行和集会,在巴基斯坦这天全国放假,不管怎样,圣记日是在清真寺里聆听先知的生平,传教过程、性格、不幸和成功的演讲的特殊集会。

米尔拉吉─登霄夜
伊历7月27 日,传统上认为是先知登霄夜。穆斯林坚信先知穆罕默德在公元621年,和伽布莱利天使一道乘伯拉格仙马从麦加到了耶路撒冷。那天晚上,他抵达安拉阙前并在沿途看见了天堂和地狱,到达了人和神都无法达到的极限的边缘。在这次旅行中,确立了穆斯林每天的五次礼拜。穆斯林学者认为穆罕默德夜行登霄,是安拉向先知本人显示的奇迹,是让穆斯林确信伊斯兰教确是安拉指引的正道,穆罕默德确是安拉派遣的使者,从而使穆罕默德更加坚信安拉指引他的真理,伊斯兰教定会取代多神信仰,同时也坚定了穆斯林的信仰和必胜的信心。“赞美安拉超绝万物,他在一夜之间,使他的仆人,从禁寺行到远寺,他在远寺的四周围降福,以便我昭示他我的一部分迹象。真主确是全聪的,确是全明的。”(《古兰经》十七:1)
为了纪念登霄夜,许多穆斯林彻夜诵读《古兰经》或礼拜,许多国家清真寺通宵掌灯,堪为不夜寺。

赐福夜
“赐福夜”或称“审判夜”,一般是伊历8月14日。这是热麦丹斋月前的最后一个满月夜,先知为了准备斋月到来在这一夜整夜礼拜,许多穆斯林也整夜不眠以示记念,他们一般在第二天去上坟,为已故亲人祈祷。
一部分穆斯林认为安拉会在这一夜给天使喻示每个人的生与死,要决定每个人在一年的禄粮,谁的罪恶会被饶恕,或谁会受到谴怒等。
有些国家的穆斯林这天会点上蜡吃一顿特殊的饭,人们会做甜食、面包等分发给穷人,许多人会斋戒两天。

盖德尔夜
盖德尔夜一般在热麦丹月(伊历8月)第27日,也称“权力夜”。就是在这个夜晚,先知接到了第一段天启;“我在那高贵的夜间确已降示它,你怎能知道那高贵的夜是什么,那高贵的夜间,胜过一千个月,众天神和精灵,奉他们的主的命令,为一切事务而予那夜间降临,那夜间全是平安的,直到黎明显著的时候。”(《古兰经》九十七:1--5)“当盖德尔夜到来时,哲伯莱利天仙和众天使将会来为记念安拉的人祝福”(圣训)
哪一夜为盖德尔夜最为确切,谁也无法肯定。一般在斋月后十天内的奇数夜穆斯林在举行着纪念活动。绝大多数人认定是27日夜。那天晚上都要到清真寺彻夜礼拜。
部分穆斯林会在后十日在清真寺内坐静,称之为“伊尔提卡夫”。

 
第九章. 清真寺

穆斯林礼拜的地点称之为清真寺。它的阿拉伯语的词汇是“麦斯知德”,意为“磕头处”或“礼拜处”。
礼拜处无需特殊建筑,任何干净地点都可以,正如先知所说:“世界上任何干净、清洁的地方都可以礼拜”。(《穆斯林圣训集》) “整个大地都是你们的礼拜所,无论在何地,礼拜时间一到就可以礼拜。”(《布哈里圣训实录》)
在伊斯兰国家,当礼拜时间到来时,你可以在路边、在火车站等处的空地上、在大楼下或用一块布临时围起来的空地上随处可见礼拜者,同时你也能随处见到为陌生人示意礼拜方向的箭头。尽管旅行在外者可以土净,但到处都为游人洗小净准备了水和相关设施。
礼拜者有时可以在家礼拜,妇女可以常在家里礼拜。许多人都在家里备有专门礼拜的地方和净房,家家户户都备有个人用的小拜毯。但这些并非强制性的,拜毯的意义在于保证礼拜处的干净。非穆斯林也许会为家中备有专门空房而感到惊讶,而对穆斯林而言,这种礼拜专用房则是家中最重要的地方,或者说是家中的心脏。
非穆斯林国家的人一般先在某一家中一起礼拜,渐渐就被大家公认并被众人出钱购买,于是就可能会成为一处清真寺。随着穆斯林经济状况的改善,清真寺也在不断从小变大,直至变得富丽堂皇。

礼拜寺的功能
在穆斯林社区,清真寺的社会功能非常重要。尽管西方文化对穆斯林或多或少有影响,但绝大多数人并不去酒吧等娱乐场所,而清真寺成了他们集会、打发时光的好去处。每次礼拜结束后,他们逗留在清真寺里,或与朋友探讨有关的知识,或进行一些其它有益的活动。
非伊斯兰国家的穆斯林有时会感到孤独,而在清真寺里可以找到操本国乡音的人。许多清真寺还备有书籍,甚至有设施良好的图书馆。有些寺会邀请著名学者和法律专家讲学,进行伊斯兰法律常识讲座等。本寺教长(伊玛目)有责任随时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类问题,有时还要帮助解决家庭纠纷。
寺内学校又称经堂教育,是一种依附于清真寺的学校。人们可以在这类非正式的学校里学习阿拉伯语、《古兰经》和各类伊斯兰知识。渴望更多地学习和掌握《古兰经》知识是所有穆斯林的追求,但由于阿拉伯语不是母语,学习《古兰经》并非易事,因此讲授阿拉伯语和《古兰经》内容是经堂教育的主要形式。成年人一般在五次拜后随时学习,儿童在放学后或假日集中学习。对于穆斯林的孩子们的这种学习任务,非穆斯林不可想象也难以理解。
穆斯林的儿童接受伊斯兰教育的时间一般在五岁左右。女孩子到十二岁,男孩子到十五岁时,可以接受专门的教育,可分别按志愿和爱好上不同类型的学校去学习。在寺内学校,每年有一次考试,绝大多数学生能及格。任课老师,不是专业的师范类毕业生,一般是有一定学术能力或完全自愿的志愿者。这种学习也有严格的纪律要求,孩子的家长负责监护和管理子女。由于在寺里,学习者一般受到尊重,孩子们一般都不会受到惩罚。
清真寺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开会、举行节日庆典等。有些西方国家还可举行婚礼,庆祝生日、集会、召开老年会、其它庆典等。举行这些活动时可以同时进行聚餐,许多清真寺的厨房设施十分完备。
同时,葬礼(者那则)也在清真寺举行。寺内备有为亡人进行最后一次洗浴的专用房子和洗床等设施。

伊玛目――教长
伊玛目是清真寺的领导。伊斯兰禁止出家的专职人员,在安拉跟前每个人只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凡是有两人以上礼拜时,需有一名学识较渊博、年龄较长、品行相对端庄的人为领拜者。以此类推,众人礼拜的地方推出来的伊玛目必须是品学兼优的人。
伊玛目属下有宣礼员和副教长,副教长的责任主要是负责组织清真寺里的教育,而宣礼员则是平常的五次宣礼和主麻的两次特殊宣礼。
任伊玛目的条件是精通《古兰经》和圣训学,有坚定正确的信仰,兼虔诚与仁厚于一身。具备以上条件就可以由公众推举为清真寺的伊玛目――教长。
有些伊玛目可能是一个著名教育家。在战争和动乱时期,伊玛目有可能会成为核心人物。如著名伊玛目阿雅图拉•霍梅尼就是一位负有盛名的宗教和政治领袖,他成功地领导人民推翻了伊朗巴列威王朝。

清真寺的外观建筑特点
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可以多种多样,除了对有些旧建筑的利用外,一般情况下标准清真寺有两个高耸的宣礼塔和漂亮的穹顶。穹顶下的礼拜殿使人感到宽敞平静,从声学角度上来讲可以克服回音等缺陷。这种拜占廷式的建筑艺术从中东乃之全世界各处都十分流行。
宣礼塔又称“米拿尔”,是一种高塔。宣礼员可以居高临下的呼唤人们准时来礼拜。这种呼唤一天五次响彻全世界凡有清真寺的地域。近年来,许多清真寺用录放音设备,这引起了严格遵守原教旨者的不满,。
在宣礼塔和大殿穹顶的上面是伊斯兰的标志物——新月及其包围下的一颗星星。星星的五角象征着伊斯兰的五项天命,新月提醒人们牢记造物主,同时象征了伊斯兰教历以月亮运
转周期为准。

进入清真寺须知
进清真寺必须要穿戴整洁、干净、得体,不能披衣敞胸或穿短裤进寺。妇女要着遮住胳膊、腿子的服饰,要带围巾或面纱,不能露出头发,服装不能透明,紧身、过短或招人显眼,不可浓妆艳抹。
男女要各行其道,不能共享一个门出入。礼拜地点也应分设。如果清真寺太小,妇女礼拜处可以用围幛和屏风隔开,位置在男人礼拜处的后面。
无论男女都应脱鞋静心入寺,席地而坐。进清真寺无须脱袜子,但不应穿臭袜和脏袜。无论男女都应脱鞋后放到固定的架子上和固定地点,如大型会礼,可带手提袋随身带好自己的鞋子。
由于穆斯林每次礼拜都要洗脚,可以想象洗五次后的脚和非穆斯林的脚之间存在的差异。

盥洗设施
如需洗小净,男女有各自分设的盥洗室,其中有自来水或特制水壶等供水设施,特别备有单独的净前后窍的小房子。
厕所一般为蹲式和坐式两种,人们一般喜欢用蹲式厕所,大多数寺里都备有公用拖鞋、毛巾等,为了方便洗大净的人,各寺均有沐浴室。
清真寺的洗浴水管沿墙或沿渗水池一字排开,小净者可顺次而坐,有序洗小净。

清真寺里面的建筑艺术
清真寺大殿里面最引人注目的是没有桌、凳等家俱,也不进行过分的装潢,人人席地而坐。
有人物和动物形象的图片雕塑等都严格禁止,若有任何此类装饰,被视为以物配主的大罪。无论是天使的或先知们的图像一概不准悬挂雕刻,但这并不意味着清真寺里面呆板单调。恰恰相反,清真寺里面的装饰一般都富丽堂皇,丰富多彩。如地板上铺的地毯,就非常高雅贵重,柱子和台阶等一般用大理石装潢,窗格等雕制精巧,玻璃上有不同花纹,大吊灯十分华美,天花板的油漆图案设计的朴素大方,不时装点有精美的《古兰经》节文及其书法艺术,。装饰风格各异,难以尽言。
由于大拜毯成行排列,礼拜者无论是坐是站均能整齐规范,空间利用相当合理。个人礼拜时可以稍疏,但举行会礼时需肩挤肩,踝骨对踝骨,以示团结、整齐、同心、一致。

领拜处
大殿前朝向天房的一面有宽两米左右的壁龛,装饰较别处更为典雅堂皇。这是伊玛目领拜演讲的地方,每当礼拜时领拜者站在那里,位置前于其它跟拜者。世界上许多地方穆斯林视其为“清真寺的心脏、心灵的耳朵”等。

演讲台
在领拜处的右侧有一平台,高低形状不尽一致,装潢档次有高有低。这是伊玛目宣道演讲的地方,一般有两个台阶,上面铺有地毯。也有数级台阶,装饰华丽,精雕细刻的演讲台。

清真寺里的言行举止
进清真寺时应保持肃静,举止文雅。大喊大叫,口叼香烟,行为放浪,穿行于礼拜者前面或打断伊玛目演讲等都是不允许的。在行将礼拜时,仓促赶到寺里,穿行向前者被认为是不文明的举止。

 
第十章 伊斯兰法

第一节 沙里亚——教法

伊斯兰教法——“沙里亚”,被穆斯林称之为先知的道路,即坚定不移地走穆罕默德先知的道路。“求你引导我们上正路,你所佑助者的路,不是受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误者的路。”(《古兰经》一:6--7)伊斯兰所提倡的正路就是先知的一言一行,称之为圣行,是圣门弟子平时认真观察并如实记录,后来以《圣训》的形式代代传了下来。尽管《圣训》不能和《古兰经》相提并论,但它被视为理解和执行伊斯兰的主要依据。有人曾问先知的妻子阿依莎,先知的道路是什么,她回答说,“先知的道路就是《古兰经》所指明的道路”。

《圣训》的搜集整理
《圣训》种类很多,但公认的权威性《圣训》是以下六部:《布哈里圣训实录》;〈《穆斯林圣训实录》;《艾布、达吾德圣训集》;《铁尔密济圣训集》;《奈萨依圣训集》;《伊本•马哲圣训集〉。以上《圣训集》都是在伊历三世纪前编纂成册,在圣训学家仔细考证传述人的真伪和品行,反复推敲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认定的可信圣训。
先知在世时不喜欢别人记载他的言行,他担心人们摆不正《圣训》和《古兰经》的关系。但圣门弟子对先知反对什么,默许什么都有记录,据圣门弟子艾布•胡热尔说:凡是记有《古兰经》的地方绝对不允许记录圣训。
对先知的所言所行当时穆斯林都家喻户晓,并代代相传,因此把众口皆碑的圣训称之为“穆塔瓦提尔”(众传圣训)。它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圣训学家就是从这些圣训中筛选后出了选用了大量的圣训,以供穆斯林大众使用。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圣训》均来自这类圣训。

判断圣训的重要性
圣门弟子起初在有意识地、准确无误地记录《圣训》。先知的侄子艾乃斯•本•马力克说,他和他的伙伴们常围坐成一圈详细叙述着自己记住的圣训,这种围圈式的讨论人数有时多达六十人。据圣门弟子阿塔布•艾布•拉布记叙:“每当我们和吉比尔.阿卜杜拉分手,就马上复述着从他跟前听到的圣训,艾布•祖比尔是我们中记忆最好的一个”。
由此可见,圣训是靠学习,记录后往后传下来的。阿卜都•麦斯欧德说:“我们经常互相提醒,以便多记圣训 ”。先知曾严厉警告过试图夸张或不实地记录圣训的人。“无论是谁把我未曾说过的话假说成我的圣训,他必进地狱并要受到烈火炙烤的刑罚”。(《布哈里圣训实录》)
圣门弟子常常为了核实一段圣训而跑很长的路。艾卜•安尤布•安萨里听到了“谁隐瞒了一个穆斯林弟兄的不光彩之事,安拉将会在复活日同样隐瞒他的不光彩之事。”这段圣训后,专程从麦地那旅行到埃及找到了欧克巴•本•阿慕尔进行了核实,核实后,他未进屋子休息片刻就折转身子返回了。布哈里说,贾比尔•阿卜杜拉为了亲自到叙利亚伶听一段圣训,在路上走了一个月才达到了目的。
到伊历3世纪时,书面记载的圣训已达成千上万段。其中有限的一部分被学者们正式录入了专辑。他们把圣训分成了三类,一是具有可靠传述系统和传述人的《圣训》,二是传述系统和传述人较前一类稍微微弱的《圣训》,三是传述系统和传述人有可疑之处的《圣训》。
伊玛目穆罕默德•本•伊斯玛依•布哈里(卒于伊历256年)编辑的《圣训实录》被公认是最可靠最权威的一本。这本《圣训实录》收集了7563段圣训,涉及到了各个方面。第二本可靠而权威的圣训录是由穆斯林•本•哈加吉(卒于伊历261年)编纂的《圣训实录》,它共收集了7422段圣训,由于它分类编纂,相对《布哈里圣训实录》而言,更易于查找或阅读。
另外,穆罕默德•本•雅兹德•本•马哲(卒于伊历275年)收集了4341段圣训,艾布•达吾德(卒于伊历275年)收集了5266段圣训。

较微弱或不可信的圣训
圣训的传达者和传达过程一般要经过权威人员的仔细审定,如果提供圣训者无法讲明来龙去脉,要想得到权威学者的认可就十分困难。令人遗憾的是,仍有不少伪圣训在流传,不少虔诚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伪造了圣训。有资料记载,有一位伪造者一人就讹传了伪圣训4000多段。
同时,我们可以从穆斯林撰写的各类文章和出版物中发现大量的微弱圣训和不可信圣训,并被反复转抄或发现引用。这些圣训无法也不可能得到专家们的认可,却在广为流传。这对伊斯兰学术界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坚持圣训是不是强制行为?
穆斯林中的多数派坚持认为应认真遵循圣训圣行,但也有极少数人认为只要遵循《古兰经》就够了。他们所持的观点是:安拉无所不知,《古兰经》包罗一切,还有一种人认为按有关圣训学家的论述执行教法,无疑是在加重负担。
先知对这种现象早有预见,他明确警告说:“我的确给你们传达了《古兰经》,然而今后会出现这类人,他们会说,‘只遵《古兰》吧,《古兰》认为合法的,你们应视为合法,《古兰》认为非法的,你们就认定为非法’。但事实上,凡是安拉的使者所禁止的,就犹如安拉所禁止的”。(〈艾布•达吾德圣训集〉)
对妄图抛弃圣训者,《古兰经》中也有如下论述:“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应当服从真主,应当服从使者和你们中的主事人,如果你们为一件事而争执,你们使那件事归真主和使者(判断),如果你们确信真主和末日的话。”(《古兰经》四:59)“凡使者给你们的,你们都应当接受;凡使者禁止你们的,你们都应当戒除。”(《古兰经》五十九:7)
先知具体强调说:“我给你们留下了两样东西:一是真主的经典,二是我的圣训,你们紧紧抓住这两件,就永不迷路。”

信仰和教法之间的差别
教法(沙里亚)是行为规范的具体法典,也可称为礼拜、道德、生活标准的具体准则,是判断正确与错误的法律依据,是一种永恒的不准随意更改的原则。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教法有时也有被更改的情况。
教法对人的行为要求可以划分为五种:①强制的或是必须要遵守的(法尔则或瓦吉布),如坚持五项基本信仰原则;②禁止办或不该办的事(海拉目),如通奸、吃猪肉等;③要求办但不强制的行为(穆斯太罕布),如作辅功拜;④并不严格禁止但是可憎的行为(麦克鲁亥),如离婚;⑤没有明确规定的、可干可不干的事(穆巴哈),当今社会所遇到的许多新问题都是属于“穆巴哈”的范畴。根据伊斯兰原则,凡是没有明确禁止的应视为可容许的。

创制、类比和公议(伊智提哈德、格亚斯和伊制马尔)
中东地区在一千四百年以前的制定的法律,是否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文明带来的多种问题和要求?看电视、演奏流行音乐,实行计划生育等诸多问题是否符合伊斯兰法律?     要想用伊斯兰的原则去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用创制的办法,即就是用《古兰经》和《圣训》的原理,运用结合时代的理智和是非标准,分别对遇到的新问题作出判断,达成一致。其次是要运用类比的办法,要判断这种办法产生的结果能否代表公众的意见,能否左右当政者的思想,能否得到法律上的认可。如果它和《古兰经》《圣训》精神相悖,会被视为反伊斯兰教法而遭到穆斯林的反对。第三就是由伊斯兰学者通过集体讨论,进行公议后作出判断。
即便这样,因为这是人类自己的判断,不一定有很强的约束力。而只有曾经追随先知于左右的早期哈里发做出的判断和决定才会对穆斯林大众有约束力。
一项决定产生时,德高望重的人的意见会被高度重视。不管这些意见是现在的还是过去的,以前决定过的还是靠理智判断出来的,是对公众有利的,还是为统治阶级或为政治家服务的,判断其正确与否的标准是穆斯林是否接受。
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团体,无论其宗教地位多高,或为伊斯兰事业承担着多大的责任,包括独裁者,只要你说出的话,作出的决定不符合伊斯兰法(沙里亚),就不会得到穆斯林大众的认可。

费格赫—法学
靠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对伊斯兰法通过书面的形式予以阐述的称之为法学(费格赫)。这种法学是根据《古兰经》和《圣训》的原理推断出来的具体的法律,涉及到了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许许多多具体的问题。在伊斯兰发展的早期曾出现过许多学者,他们致力于这类研究并著书立说,其中伊斯兰逊尼派公认只有四大法学派直到当代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是早期的优秀法学家艾布•哈尼法、穆罕默德•本•罕百里、马力克和沙菲尔。十叶派承认的早期法学派是艾布•哈尼法的老师加法尔•逊迪格学派。
逊尼和十叶两派的分歧点在于到底应由谁来解释“沙里亚”教法,十叶派坚持认为现在仍然活着的宗教学者“穆吉特黑德”有资格像过去的学者一样解释教法,他们认为先知的女儿法图麦作为圣裔,其精神会代代传承,对宗教事务和新问题有权作出推断并予以解决(如伊朗的阿亚图拉•霍梅尼就是这类领袖人物)。

塔算悟夫--精神领域的功修
法学“费格赫” 只能解决显而易见的问题,而“塔算悟夫”被认为是一种高层次的境界,可以解决人的精神问题。例如,就礼拜的沐浴方式、拜数、朝向、礼拜时间及动作等都能从“费格赫”得到答案,但礼拜目的、专心致志、全身贯注、纯洁心灵等则要由“塔算悟夫”来解决。一些宗教学者认为“费格赫”解决表面,“塔算悟夫”解决实质;“费格赫”解决形式,“塔算悟夫”解决内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一个人在礼拜时,如果不注重精神实质,犹如一个英俊少年没有个性一样,而既有精神又有形式的拜功才像一名外观端庄、思想高尚的绅士。
“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维护公道,当为安拉而作证,即使不利于你们自身、父母和至亲。无论被证的人,是富足的,还是贫穷的,你们都应当秉公作证;安拉是最宜于关切富翁和贫民的。你们不要服从私欲,以致偏私。如果你们歪曲事实,或拒绝作证,那末,真主确是彻知你们的行为的。”(《古兰经》四:135)
根据伊斯兰原则,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分贫贱。人人都在法律的保护之下生活,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申辩权,没有超越法律的人,不管你权利多大,多么富有或影响力多大,如果有法律之外的特权人物,他所存在的社会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就应受到质疑。

第二节 司法制度

在伊斯兰司法制度下的法官决不能贪污腐败或行贿受贿,也无需害怕权威和被审者的恫吓。同时,伊斯兰沙里亚法规定法官不应在动怒、饥饿、休息不足或注意力不集中时判案。被起诉者在未定罪以前不能按罪犯对待。在公正的法庭上按司法程序定罪以前不应把被起诉对象关入监狱,若犯错而没有违法者不能受威胁、惩罚或关监。
伊斯兰沙里亚法的审判原则是公开的,不容许残暴或嗜血成性。穆斯林不赞成逼供及秘密审判或处罚。
许多西方人认为伊斯兰法律中经常出现的死刑、鞭打和断肢等手段显得残酷而又野蛮。西方舆论津津乐道的是公开斩首、砍手等刑罚,并以此恫吓那些量刑相对宽容和从小没有受过任何体罚的国家的人们。
对此,应搞清楚两点:第一,许多打着伊斯兰旗号而所作的事情,是那些执政者根据本国文化背景和传统去统治和管理本国群众的具体行为,这些行为大多相悖于伊斯兰的法律。伊斯兰法律本身是和野蛮毫不沾边的,许多人在错误地理解和执行着伊斯兰教法。第二,真正意义上的伊斯兰社会里不存在因饮酒而引发的社会犯罪,没有偷盗、通奸、性自由及色情服务,没有侵害老人和儿童的现象,也没有欺骗和诈骗行为。存在以上犯罪行为的社会不应称之为伊斯兰社会。
当然,在有些穆斯林聚居区,经常是城市里,由于人口稠密,有些人无视法律,常有犯罪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当局予以较严厉的刑罚,会起到震慑犯罪的作用。以剁手为例,伊斯兰法虽主张对偷盗者要给予剁手的处罚,在伊斯兰社会群体中,做贼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种刑法必须建立在:人证(两个证人同时在现场看见小偷在行窃,这两个证人必须是理智健全者、成年人)、物证(被被盗物就是失主的物品)、丢失者的控告三个基本条件,其中缺一不可。即剁手的刑法不成立。偷盗后剁手不但会给本人,也会使家族和其生存的环境蒙受耻辱。何况一个偷盗他人钱物者,在末日审判之时,会给予十分严厉的清算。“如果你的手导致你犯罪,就剁掉它,与其进地狱受惩罚还不如当一名没有手的残废人”。(《马可福音》九:43)
执法过程是残酷的,但伊斯兰强调剁手对周围的震慑意义远远大于惩罚本人,况且调查取证十分周密。如果小偷能对他偷盗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如偷食品是为了饥饿所迫或失业后生活陷入窘境等均可以成为免刑的理由,周围社会甚至可以给他提供食品、钱财等方面的帮助。反之,如果有些人偷盗成癖而又心安理得,毫无愧色,沙里亚法会毫不犹豫地对他施以剁手的刑罚。
这种刑罚的目的只是为了防止进一步犯罪,同时为了警告人群中其它小偷和有偷盗动机的人,同时也是为了补偿被盗者心灵上的创痛。有些学者认为防止偷盗的最佳途径是创造一种偷盗毫无必要的社会。的确,伊斯兰法律管理下的社会,正是这种理想的社会。
先知强调说,对于惯偷,无论其地位多高,社会影响多大,一定要给予严厉的惩处,即便是自己的女儿也不例外。

鞭打醉汉(饮酒者)
伊斯兰法禁止饮酒,这对绝大多数把饮酒当乐事的国家的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在伊斯兰社会,不但不准饮酒,而且强调对喝酒者必须给予严厉的惩罚。
酒的坏处人人皆知,是各种犯罪的主要诱因,醉汉常常会破坏正常社会秩序,损害公共事业,喝醉酒后打骂妻子、打架斗殴、甚至丑态百出是家常便饭。
穆罕默德先知传教初期,酗酒者很多,但安拉通过《古兰经》启示禁止了酗酒。即便这样,先知并不要求到私人住宅去搜寻喝酒者,如果在大街上喝酒、撒酒疯或酒后虐待妻室者则要施之于鞭打的惩罚。先知以后,许多当政者在执行伊斯兰法的惩处措施时,并不是简单粗暴地让执法卫兵去抽喝酒者一顿鞭子,而是通过法官的直接参与和指控,尽可能地以教育本人和别人为目的给予惩罚。鞭打时不能打脸部和要害部位,如果是病人可以从轻,妇女要在衣服外面打,鞭打时要考虑天气等诸多因素。

处死通奸者
根据伊斯兰原则,妇女地位很高。无论她年龄多大,都有保护自身节操的权利,有受到丈夫尊重,子女孝顺的权利。若已结婚但感到婚姻不美满,可以提出离婚。伊斯兰不鼓励人们凑合毫无感情和幸福的婚姻关系。但是一旦婚姻关系确立,绝对不能再和他人发生通奸行为。通奸者应处以死刑,其先决条件是本人承认、已婚、意志自由、四个证人在同一场合和同一地点共同目睹了这一事件的实质性的全过程。任何人如果作伪证或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造谣诬陷,一经查实就要受到鞭刑。
有些国家对通奸者以石击死,在沙特阿拉伯是砍头处死。各国的方式不尽相同,但真正的伊斯兰国家,其根本目的是堵绝婚外通奸丑事的发生。

实施刑罚的动机
用伊斯兰法判决和惩罚的目的并不单单在于严惩犯罪者,而在于保持社会的和平稳定,铲除一切社会毒瘤,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敌视。对一个犯了罪的人,周围的人有义务去团结和帮助他改正,穆斯林不能对任何反社会、反人类、非正义的事视而不见,否则就不配当安拉差遣到世界上的主人。
安拉是至仁慈的,对于一个诚心悔罪的人安拉的确是乐于宽恕的,如果你伤害了他人,应求得被伤害者的宽恕,安拉赞尝仁慈和宽恕。“恶行应得同样的恶报,谁愿恕饶而且和解,真主必报酬谁。”(《古兰经》四十二:40)。然而,应尽可能避免由于软弱、害怕而原谅对方的错误或罪恶,或显得勉为其难,但积怨依旧,这种原谅无多大意义。
穆斯林确信人类由于偏见、无知和环境的影响,对是非的评判未必定全正确,只有安拉能洞察一切,任何人跳不出安拉明察秋毫的判断。先知深知人类判断的弱点,他警告指出,在安拉的判决来以前,你们应向行使过亏枉的人请求原谅,以免在谁也无法帮助谁,谁也无法原谅谁,各自承担各自责任时难脱干系。“当你们到我跟前判断是非时,一些人善辩能说,我一般以听到的为依据作出判断,如果我判断中有失偏颇,沾便宜方应主动声明,以免因此而受火狱的刑罚。”(《布哈里圣训实录》)
 
第十一章 苏 菲

“去清扫你心灵的房屋,使它成为你所爱者的居留地,当你离开时,他会入住其内,净化你自己,以便见到主的俊美。”(沙比斯塔里)
苏菲也被称为“神秘主义”。从其问世以来,就和严格执行伊斯兰教法者发生了冲突,但从他们的表现上来判断,他们在全力以赴地崇拜安拉、接近安拉。尽管许多人对苏菲主义者是否符合伊斯兰精神持怀疑态度,但事实上,苏菲主义是伊斯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羊毛
苏菲一词可能来自于阿拉伯语中“羊毛”一词,因为从事苏菲修行的人一般都穿著一件未经染色的粗羊毛外套。他们穿着旧长袍以示其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如不吃奢侈的食物,不住舒适的住房,不穿华美的服装,生活方式清贫而又简便。也有人认为苏菲一词源自于希腊语中SOPHOS一词,意为“智能”;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它接近阿拉伯文的SAFA意为“洁净”,或者是来自动词SAFWA一词,意为“受选的民众”。
苏菲主义所追求的境界
•    抛弃现实中的财富和享乐;
•    追求内心深处的精神生活;
•    净化心灵以接近真主;   
•    克服人类自身的各种欲望,以便达到无私无我的境界;
•    达到人主合一的境界。
阿里说过:“禁欲主义并不是你不能拥有任何东西,而是任何东西不能拥有你。”
苏菲修行理念鼓励通过有较高修行级别的人(即卧里)的引导达到恢复、复兴和振兴先知穆罕默德最初的纯洁信仰的目的。他们认为当政者应有很高的精神境界、信仰虔诚、不脱离民众且甘为公仆。当政者不应该是自高自大、盛气凌人、奢侈腐败或凌驾于民众之上。这对那些习惯于堕落奢侈生活方式的“穆斯林当政者”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吉俩尼丁•鲁米
    十三世纪是苏非社团发展的黄金时期,吉俩尼丁•鲁米(公元1207--1273)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创立了出家修行的社团制度,主张在修行时音乐伴奏并辅之以旋转等动作达到修行的最高的境界。他认为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只要达到人主合一的境地才是个人牺牲和爱主的最高境界,人不能在拜主时只祈求得到什么,而应尽可能的满足,这才是纯粹的伊斯兰,是真正的虔诚。他主张知识、奋斗等都不如爱主重要,要达到爱主的境界就要理解主的光无处不在,世间的万物是一个整体。

 
第十二章 伊斯兰的人权观

追求人权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人的本性就是不满足现状,因而会热衷于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争取自身的权利,以求生存和发展。伊斯兰概念中的人权含义是尽到人生的责任。一个献身生活的人本身也在享受着生活,一个在为他人分忧解难的人,他本身也解除了自己的困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穆斯林应致力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应献身于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道德觉悟
具有良好道德觉悟,积极参与社会事物管理,这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界的基本特征,也是安拉让人类成为地球上的治理者的目的。
“难道你们以为我只是徒然地创造了你们,而你们不被召归我吗?”(《古兰经》二十三:115)。按照伊斯兰的观点,人类被赋予生存的权力是为了治理世界和办好事,他们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一旦他们选择了服从安拉的道路,他们就选择了在世界上生活的最佳途径。
“你们每个人都是牧羊人,你们各自为自己的羊群负责。”(《布哈里圣训实录》)
穆斯林的道德觉悟与责任感促使他们遵守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反对压迫、反对践踏人的尊严剥夺人的权利,反对所谓的伊斯兰当政者成为独裁者。

基本人权
穆斯林认为所有人类都是安拉的被造物,并得到了安拉的慈爱,因此人类共同享受着人生的基本权利。无论是穆斯林和非穆斯林都应平等享受吃、穿、住、受教育、受到所在社会保护、生存和生活的权利。
任何社会都应保护残疾人,保护病人和弱者,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应保护鳏寡孤独和失去生活能力的人,应该尊重他们应有的人格尊严。不应该让任何人生活在受歧视和失去照顾的环境中。伊斯兰坚决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
伊斯兰要求富有者和强者去支持不幸者。任何社会都不应伤害弱者,不能无理由地剥夺别人的自由。任何社会都不应强行灌输某种思想或强制性地让人接受其意志、能力和意识不能接受的信仰。
人类所有的权利都是安拉赐予的,而不是那一个政府或执政者的恩赐。人类应积极主动地维护这种权利。若人类不能自助、自强、自救,而陷入专制统治之下失去权利,则是咎由自取。
“凡是伤害了邻里的人都不能进天堂。”(《穆斯林圣训实录》)。“关心爱护自己的弟兄犹如关心自己一般的人才是真信士”(《布哈里圣训实录》、《穆斯林圣训实录》)。

具体人权
根据伊斯兰原则,人权主要有以下范畴:
1、    生存的权利
2、    平等的权利
3、    自由的权利
4、    言论自由的权利
5、    政治自由的权利
6、    在受到压迫或陷入困境后迁徙和寻求避护的权利
7、    工作和养家的权利
8、    公平公正的权利
9、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
10、    维护、保护自己荣誉的权利
11、    获得社会福利和基本生存物质的权利
12、    婚姻的权利
13、    保持隐私、安全和个人财产的权利
14、    保持尊严和不受凌辱、嘲弄的权利
16、    教育和受教育的权利
17、    抗议暴政的权利
18、    自由表达思想的权利
19、    自由结社的权利
20、    凭良心当证人的权利
21、    保护宗教信仰的权利
22、    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23、    提高生活水平的权利

在《古兰经》和《圣训》中有大量的段落是描述人权的:“你怎么不为(保护)主道和(解放)老弱妇孺而抗战呢?他们常说:‘我们的主啊!求你从这个虐民所居的城市里把我们救出去,求你从你那里为我们委任一个保护者,求你从你那里为我们委任一个援助者’。”(《古兰经》四:75) “你们如看见可恶的事,先用手纠正,如无勇气用手纠正可用语言去纠正,若还无勇气,则要从心底里去憎恶它。这已经是信仰最弱的一种表现。”(《穆斯林圣训实录》)穆斯林办任何事情都要凭良心,凡是安拉的意愿都需无条件服从。先知说:“你的言行使你感到愉快,就办;使你感到烦恼,就摒弃;凡是自己不爱的事,就不是你应该干的事”。先知对虚伪者也很反感,他说:“先应看到你自己的错误,不要只盯住别人的错误,也不要刻意去找别人的毛病,看不到自己的不足而只见到别人的不足是不道德的。”

 
第十三章. 伊斯兰的生死观

第一节 生命不可侵犯

按照伊斯兰的观点,安拉赐予万物的生命是最有价值的,生命是安拉给人类的赐予,何时何地赋予人以生命是安拉的独权和特权。“你的主是众生的归宿,他能使人笑,能使人哭,他能使人死,能使人生,他曾创造配偶——男性的与女性的——是以射出的精液;他以再造为自己的责任”(《古兰经》五十二:42--47)。

珍视生命
人的躯体是世间的一种物质,而人的灵魂则依赖躯体。给人赋予生命是安拉的特权,人的存在本身是安拉意志的体现。此外,安拉知道每个人能活多久,甚至在一个人胚胎以前就已确定了他的生命时间。人生的长短,灵魂在躯体中的时间的长短,均由安拉掌握。穆斯林坚信,无论你的出发点是好是坏,企图干预安拉的决定,或想知道生命终结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人的知识和能力。
人类应当感谢安拉赋予生命,无论生长在什么环境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不应忘记安拉的恩惠。作为一名穆斯林,有责任有义务每天都生活得非常充实,并要时时作好安详地回归到安拉阙前的思想准备。
穆斯林面对死亡时心情平静并充满希望。一个人一生中对信仰的选择决定了后世的结果。伊斯兰认为,一个人生前若不选择正确的生存道路,死后将后悔莫及。生前要充分利用,为来世创造条件。穆斯林认为不沿着安拉派遣的各位使者的路走,必将会迷入歧途。
“当他们的定期来临的时候,他们不得延迟一霎时;当其未来临的时候,他们不得提前一霎时。”(《古兰经》十六:61)
“难道人猜想我绝不能集合他的骸骨吗?不然,我将集合他的骸骨,而且能使他的每个手指复原。”(《古兰经》七十五:3――4)
许多人临终前以绝望的心情试图请求安拉赐以他们继续存活的奇迹,但这种违犯规律的奇迹是不会出现的。反之,也有一些人盼望尽快辞世,因为他们生活在不愉快和痛苦之中,但安拉决定他们的死活。人生活的幸福与否均是一种考验,生死的决定权只属安拉。

毁灭生命
伊斯兰既禁止杀死他人,也禁止自杀。穆斯林认为,安拉造化并掌管着人的灵魂,因此任何人都无权毁掉和杀死供灵魂客居的躯体。有些人在十分沮丧、忧郁或者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时选择自杀的方式,但自杀并不意味着解脱,因为死后的痛苦和熬煎要比活的时候大得多。死后他们才能感受到生命是安拉赐予的恩典,他们会因为拒绝而会十分后悔了,何况死对于减轻他的痛苦丝毫无助。 “用刀子、毒药或跳崖等方式自杀的人,将要在复生之日受到更大的痛苦。”(《穆斯林圣训实录》)
生活中可能充满了艰辛、痛苦和孤独,但穆斯林应当接受这些考验,并且应该以忍耐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迎接这些考验,决不可使信仰受到伤害。“无论什么样的灾难降临到你的头上,都不应灰心丧气或企盼死亡,你应当说:真主啊!如果你认为我活着有益就让我活下去吧,如果你认为死了有益就让我去死吧!”(《艾布•达吾德圣训集》)
当然,几乎所有选择了自杀方式的人都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或障碍,也有可能是他们的心理失去了平衡。无论怎样,自杀者不会得到安拉的同情和饶恕。
“只有三类人的行为不被记录,一是睡着的人,二是失去理智的人,三是未成年的儿童。”(《艾布•达吾德圣训集》)
伊斯兰沙里亚法认为,干了罪而悔过者可以得到饶恕,但如果选择了自杀的方式,将不会得到宽恕。蓄意自杀被判定没有信仰,是背道安拉的大罪。凡是知道其厉害关系者不会自杀,也从不会想到去自杀。

安乐死
有时候,一个人由于某种疾病或其它原因生活在一种极度的痛苦和负担之中,善良的人对这种情况会感到于心不忍,犹如不忍心见到一个动物垂死前的痛苦挣扎一样。于是就有人倡导人类的安乐死,也就是说通过服药等方式,让他们尽快结束生命,让痛苦的人像睡觉一样的安详去世。
有些人被医院确诊为不治之症,虽然医生在尽最大努力去挽救他,但在病人生命延长的同时实际上也在延长着病人的痛苦。安乐死就是针对此类病人,在他们被救无望,而要承受巨大痛苦的情况提出来的办法。也有人针对畸形或脑发育不健全的婴儿提出了安乐死的措施,他们认为与其让残废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之旅中受尽折磨,还不如安乐死,以减轻本人和家庭双方的痛苦和烦恼。也有人认为对垂暮老人和“植物人”或长期进入昏迷状态的人,医生和家人尽管以积极的热情在护理,也应实施“安乐死”。这一命题正使许多人处于两难之中难以抉择,许多学者在发表论文,各抒已见,认为实施“安乐死”是一种仁慈的举措。
穆斯林拒绝安乐死,认为人成为残疾人或陷入痛苦是安拉的意欲,任何人都不应选择“安乐死”。为了社会的方便而置人死地是令人震惊和不可思议的,凡是不公道的不合适的事肯定有一定的道理,安拉是公正而仁慈的,是彻知一切的。
作为一名穆斯林,当灾难降临时,应坚韧和忍耐,而周围的人应尽可能帮助他减少痛苦。 “你们不要违背真主的禁令而杀人,除非因为正义”。(《古兰经》十七:33)
根据伊斯兰法,三种罪行可以处死:一是杀人,二是公开承认通奸,三是威胁并攻击已皈依了伊斯兰的穆斯林。
对杀人者,伊斯兰教主张抵命,“令以杀人者抵罪为你们的定制”(《古兰经》二:178),但对凶手处死必须要经过一定程序的法律审判,取得可靠的足以说服凶手的证据后方可定罪。先知曾给了被杀者的子女赦免凶手的权利和用金钱赎罪的机会,先决条件必须是被害者家属完全原谅。
对于攻击伊斯兰教的人,不能因为他们背叛了信仰而谴责他们,信仰决不能强迫,尽管许多宗教都有强制别人信仰的情况,但安拉禁止强迫。“宗教决无强迫”(《古兰经》二:256)
惩处犯罪是为了不对公众事业带来危害和损失。不能对任何无辜的人进行攻击,不能对非穆斯林用伊斯兰法律去判决,不能对不懂伊斯兰优越性的人提出过分的要求,只有对有信仰的人,按伊斯兰法进行裁决。如攻击他人,歪曲教义,贪污公款等罪行要量刑定罪,若不悔罪,甚至可以判处死刑,悔罪与和解是最轻的结果。
“有信仰的人犹如一幢完整的建筑,每一个部位都需互相支持”。 “一个躯体的任何一部分受伤,全身上下都会感到痛苦,因此要尽快想办法减轻痛苦。”《穆斯林圣训实录》)“信士们皆为教胞,故你们应当排解教胞间的纷争,你们应当敬畏真主,以便你们蒙主的怜悯。”(《古兰经》四十九:10)

堕胎
“你们不要因为贫穷,而杀害自己的儿女,我供给你们和他们。”(《古兰经》六:151)
伊斯兰允许实行计划生育,在夫妻双方乐意的情况下可以采取避孕措施,但一旦怀孕后,除非母亲的生命会有危险,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堕胎,因为相对于未出身的胎儿,母亲的生命更为珍贵。
对计划生育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胚胎在四个月以前,灵魂还未住入躯体,若堕胎确有必要,可以堕胎;另一观点认为何时注入灵魂,以什么样的形式注入灵魂,人类不得而知,有人问先知关于灵魂被注入的有关问题时,他回答说这是安拉的独权,胚胎也不例外。因此,一旦形成胚胎,就应保护人类的生命一样的保护他。
先知以前的阿拉伯人常以活埋婴儿,特别是女婴的方式控制着生育速度,这种行为在《古兰经》里有严格的禁止。“不准杀死自己的儿女…,这是弥天大罪”(《古兰经》十七:31)
因此,根据伊斯兰法类推的原理,禁止各种手段杀死婴儿,有些妇女认为自己有权决定属于自己身体上和身体内的一切,但忽略了未出世的孩子自身的权利。《古兰经》中指出,到审判日时那些被杀的孩子就要责问自己被杀的理由。“当灵魂被配合的时候,当被活埋的女孩被询问的时候,当功过簿被展开的时候,当天层被揭去的时候…,每个人都知道他所作的善恶。”(《古兰经》八十一:7-10,11-14)
第二节 死亡与丧葬

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可怕的事,但穆斯林并不畏惧死亡,因为他们清楚,生命是安拉对人类的恩惠,人的寿命长短、生死存亡皆归安拉掌握。
归顺安拉就必须要有正确的生死观,穆斯林面对死亡时最爱说的话是“主啊!我情愿你对我的安排了。”
也有些人,由于生活穷困或厌倦生命而希望早日结束生命,但真主意欲他们生活下去,尽管他们活得非常困难和痛苦,但他们必须要忍耐并要在艰苦环境里保持信仰,不可怨天尤人。

临终时刻

穆斯林希望临终时有亲人围在周围。如果他孑然一人,也不会感到孤独,因为他知道周围有许多天使。
为了防止临终者出现烦躁恐惧的情况,周围环境最好是祥和、轻松,不要过分凝重,也不要过分随便,以便临终者不要产生自己无足轻重或没人爱他的感觉。
如有可能,把临终前的病榻放置为朝向麦加的方向,即脚朝向克尔白。亲戚们一般会念《古兰经》牙辛章的个别节文,念的声音必须很轻,不能打搅临终者,因为临终者要纪念安拉至最后一刻。
“任何人如果临终前念‘万物非主,唯有真主’,他定能进天堂。”(《艾布•达吾德圣训集》)
不能有任何盲信或迷信行为。安拉彻知一切,临终者最终最需要的是认主独一的信仰。
先知训导人们临终前把亡人所有的事都要安排清楚,以便让他放宽心。要还清所借债务,对周围人以前有过得罪或行过亏可以请求原谅。这样临终者可以安详辞世,从而开始生命的一段新的历程。

对逝者的责任
当亲人去世后,要轻轻地把亡者的眼睛合上,并要轻声作都哇,祈祷:“真主啊!原谅你的仆人吧!让他的子孙成长在伊斯兰的道路上吧,请你原谅他也原谅我们,众世界的主啊!请你把他的坟墓转成宽敞明亮的吧。”(《穆斯林圣训实录》)
要对尸体进行最后一次沐浴。尽管穆斯林认为灵魂离开后的躯体仅仅是个空壳,但出于道义上的考虑应该让尸体尊贵。因此,要为亡者创造一种庄严、受尊重、受爱戴的氛围。
最后的大净不能让陌生人洗,要由家庭成员进行。男亡人必须由男亲属洗,女亡人由女亲属洗;有法学家主张妻子也可以为丈夫洗,因为先知曾给他的妻子阿依莎说:“如果你先于我归真,我要为你洗最后的大净,为你裹尸布,为你站者那则——殡礼,然后要亲自掩埋你。”(伊布•麦吉哈)
如果没有亲属,可以选择穆斯林团体中的正派、德行很好的人代洗。男人给女人洗尸,男人的手不能直接接触尸体,要把手包起来。
在有些环境中,如找不到干净的水,可以用沙石做土净,不必为无信仰者、流产的胎儿、炸弹炸碎了的、或用传统习惯掩埋的烈士等洗尸。遇到这类亡人,只用他们的衣服一裹后掩埋即可。
如果朝觐的哈吉穿著戒衣去世,原封不动地掩埋即可,男女皆无需遮脸。

裹尸布
裹尸布不必要昂贵,男人只需三块白布,女人只需五块白布即可,其中一块或两块必须裹住全身。
布展开后,一块搭一块,最上面的是最宽最长的一块,尸体放在布子上面,上面喷上香料,然后从边上开始,从右到左开始裹住尸体,其余两块也以同样方式,然后扎住,待放到墓穴里才可解开。
特殊环境下如找不到足够大的布,就用白布把脸遮住即可,然后用纸或草把腿子遮住,如果同时有好几个尸体,两三具尸体可以裹在一起后埋入一个墓穴。女尸需有一块缠腰布遮住大腿以上,从腰部捆住,另有一件上衣和盖头巾,盖头前先要把头发辫起来,最后用一块布缠住尸体。

殡礼拜
参加殡礼是每个穆斯林必定的义务,领殡礼的人可以由亡者生前指定,但品行不高或非穆斯林既不能领也不能参加。由伊玛目(教长)及其代理者或父亲、爷爷领殡礼最好,也可由儿子、孙子或男性亲属领拜。
殡礼站着举行,参加者无需像其它礼拜一样鞠躬叩头。先知在殡礼上的一段祈祷如下:
“主啊!你恕饶他,慈悯他,原谅他,善待他,扩大他的住所,用水、雪、冰洗他,洗除他的错误,像洗涤衣服的污秽一般,你给他换一个比他今世更好的房屋、眷属和妻室,教他进乐园,保佑他免遭坟内的罪行和火狱的罪行。”(《穆斯林圣训实录》)

葬礼
当送葬的队伍经过时,所有的人都应起立。伊斯兰反对铺张浪费,先知强调步行比乘车好。目前,坟地普遍较远,许多地方送葬雇佣汽车,根据具体情况,用车送葬已被许多地方的穆斯林所接受,但抬亡人送葬比乘车好。
伊斯兰教法主张土葬或者水葬(特殊时刻,如海员、渔民在海上遇到风暴而死亡的),而禁止火葬。

坟墓
坟墓应简朴,不能铺张浪费。伊斯兰严格禁止奢侈浪费,亡人根本不能分等级。送葬的人应该站立在坟墓边看着埋葬亡人,如果先到或年迈等原因,坐着等待也无妨。
坟墓至少要齐胸深,并要挖一个朝向天房的凹入处,应埋葬在穆斯林公墓区。下葬应由亲属中的男人进行。要先把腿子放下,然后放全身。亡人应朝右侧放置,面朝天房,可以用土坯等支撑免得背朝天房。然后解开尸衣的绑带,紧接着用土坯或棍子、树叶等隔离,以免填坟时土落在尸体上。
先向坟坑内撒少量的土,并应赞念:“我从大地创造你们,我使你们复归大地,我再一次使你们从大地复活。”(《古兰经》二十:55)
坟墓可以用土堆一个小丘,人们此时为亡人祈祷。坟丘可以高出一手左右,以便能识别出坟丘而不被踩踏。坐在坟丘上或躺在坟丘上都是无礼的举动。
有的穆斯林习惯于在坟墓上设一块墓碑,但最好把制墓碑的钱施舍给穷人,因为伊斯兰不提倡花钱搞墓碑或纪念碑。坟墓上面修建筑物或装修上石灰或水泥,被视为伊斯兰前的习俗,应尽量禁止。
如果丈夫去世,配偶的守节时间为四个月零十天,对其他亡人的哀悼期为三天三夜。尽管活着的人很伤心,但根据穆斯林的信仰观,去世的人自有好的回报,只有那些拒绝认主不服从安拉的命令的,会受到惩罚,他们才是真正可悲可哀的。
在第三天或四十天或周年性的忌日纪念活动,在《古兰经》和《圣训》上找不到任何根据,只能说是一种传统习惯。

 
第十四章 伊斯兰的经济原则

伊斯兰的经济原则是构建一个公正的社会制度,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人人具有责任感并诚实无欺,不存在剥削、腐败、欺诈、骗人等不道德的社会现象。
虽然在伊斯兰社会并没有明文规定妇女不能从事文明高雅的工作,但绝大多数男人理所应当地承担了工作、挣钱、养家的责任。一个男人应该投入某项工作而不应游手好闲变成社会的负担。除了有病和某种障碍而不能工作者除外,不工作的社会寄生虫理应受到大家的唾弃,伸手当乞丐的人尤其被人厌恶。即便是献身宗教事业者,接受别人的帮助也不是可佳的行为。
“只有三种人可以接受施舍:第一种是极度困难者,第二种是负债累累者,第三种是负债而无力偿还者。”(《艾布•达吾德圣训集》)“有人带一位隐士来到了先知的跟前,先知问:“他是谁?”带来的人回答说;“他是一位全身心拜主的人。”先知问:“谁供给他吃喝?”回答说:“我们大家。”先知说;“你们都比他强。”(《布哈里圣训集》和《穆斯林圣训集》)
从另一个角度讲,凡是在不违背伊斯兰原则的情况下从事服务他人的工作,都可以认为在为安拉工作。圣门第子有一次注意到了一个人的执着和坚韧不拔的工作态度后给先知说:“使者啊!如果这个人是在为安拉的事业而工作的话,他的确是令人敬佩的。”先知回答道:“如果他的工作是为了养活他的孩子或他年迈的父母,甚至是为了他自己生存的需要,他的工作如圣战一样光荣,但他工作是为了沽名钓誉,他是在为恶魔工作。”(《布哈里圣训实录》)

合法的和非法的工作
根据伊斯兰原则,生存手段分为合法和非法两种。一个人如果靠伤害他人赚钱,属于非法生意,反之,如果靠公平和彼此互惠的方式赚钱,则视为合法。伊斯兰严禁通过欺诈手段、哄骗手段、行贿受贿、囤积居奇等方式赚钱敛财,更不准靠剥削、制假、短斤少量的方式做生意。凡是从事赌博、搏彩、买卖酒类、色情交易或其它不道德的行为的行业,均在严禁之列。
先知明确指出,“凡是通过不正当方式赚钱的人已和宗教无关,他们没有资格进清真寺”。“那些靠非法生意发财的人,即便常常礼拜,但安拉不会接受他们的拜功。”(《穆斯林圣训实录》)
根据伊斯兰经济观,社会财富归全民所有,每个人都应设法从事有利于大众的工作,如教育、医疗、科学技术、政治活动和管理运作社会财富等等。从事服装、餐饮用品和农副产品等产业均应极力支持,所有生产资料和能源应尽可能开发利用,不能闲置和浪费,包括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水利资源和矿产资源。

卑贱者最尊贵
先知教诲说;伊斯兰不能容忍欺下媚上的势力小人。从事普通的、被人瞧不起的工作的人没什么丢人和不光彩的。只有伸手向人求讨者才是可耻的。人类社会既需要教授也需要清洁工,社会需要人们到各行各业去工作。伊斯兰尊重从事服务性或低下工作的人,在安拉跟前腰缠万贯的巨富和清洁工一样平等,一个人工作地位的优劣尊贵取决于他或她的诚实、敬业精神。

雇工的职责
雇工要诚实做工,不能欺骗雇主,按照商定的钟点付出与报酬对等的劳动,不应在上班时间偷懒或干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情。
不应浪费和不负责任地损耗生产资料、浪费时间。伊斯兰最反对铺张浪费。

雇主对雇员的职责
雇主应对雇工公正仁爱,应按时足额的发给薪金,“在被雇者汗水未干以前就要付给报酬!”《伊本•马哲圣训集》。工作环境必须安全,不应存在剥削和无理由的加班加点,工作不能过度劳累,工作环境不能太恶劣,因适当提供休息和休整的时间和条件。
“雇主不应要求雇工做超过他能力范围的事,如果主人确有必要要求雇工干一样工作,主人应提供必要的帮助。”(《布哈里圣训实录》)

高利贷
在别人陷入困境或不幸境况时借贷钱财并产生利息称之为“勒巴”,意为高利贷,是一种可鄙的剥削行为。《古兰经》中对“勒巴”严格禁止,认为放高利贷使借债人债上加债,会导致富人更富穷人更穷。为了解决存款问题,穆斯林社会有自己的伊斯兰银行,这种银行可以存钱贷款,但没有利息,其依据是伊斯兰法:“真主准许买卖,而禁止利息。奉到主的教训后,就遵守禁令的,既往不咎,他的事归真主判决。再犯的人是火狱的居民,他们将永居其中。“(《古兰经》二:276)
“凡是放高利贷,付高利贷,为其作证,为其记帐者均应受到诅咒。”(《艾布•达吾德圣训集》)
“勒巴“——高利贷是贸易活动中的不公正交易,他的含义要比存钱到银行吃利息广泛。伊斯兰崇尚诚实,认为金钱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一种商品,有钱人应用它来创造社会财富或用于流通。不能存钱后坐视经商者破产或待出现经济危机时囤积货物或哄抬物价。伊斯兰禁止囤积或投机,钱财应不断周转而不应为少数人的利益而存放。鉴于此,伊斯兰政府对不投入流通的钱都要课以税金,以鼓励金钱流通使用。
 
第十五章. 伊斯兰的婚育观

第一节    结婚和离婚

“他的一种迹象是:他从你们的同类中为你们创造配偶,以便你们依恋她们,并且使你们互相爱悦,互相怜恤。对于能思维的民众,此中确有许多迹象。”(《古兰经》三十:21)
在一个和睦而虔诚的家庭里,伊斯兰为治家之本,而男婚女嫁则是家中十分重要的一件大事。“婚娶是信仰的一半”(公认的圣训)。
伊斯兰认为婚姻是一种神圣的行为,也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权利和责任,是男女彼此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的必然过程,是两性关系的一种体现。因为妻子需扮演未来母亲的角色,所以女人在婚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要仅仅为了生理需要而结婚,因为贪恋美色可能导致道德水准下降;不要为图财而结婚,那样会导致夫妻感情不和;在共同信仰基础上的结合才是完美的。” (《铁尔密济圣训集》)
母亲在一个家庭中通常发挥着主要作用,孩子的道德观、文明礼貌的习惯要由母亲教诲,母亲还是孩子们伊斯兰知识的启蒙老师。父亲是一家之头,母亲是一家之心。
“家中最珍贵的莫过于有一个好妻子,她承悦丈夫,顺从丈夫,掌管家事,因此善待妻子的丈夫是优秀的男人。”(《艾布•达吾德圣训集》)男婚女嫁是一个家庭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不可敷衍了事,应把它视为法定的主命和义务。

择婚
穆斯林的婚礼一般由父母张罗,父母千方百计要为子女找寻一个品行端庄,外貌相配的伴侣。穆斯林青年不能像西方青年那样过分放纵性地去各种娱乐场合交朋友,因此择偶有一定局限性。父母有责任为子女帮助物色配偶,但父母亲不能强制子女与他们不喜欢的人结婚。父母应创造条件让青年人参加各种正当的社交活动,如别人的婚礼、家庭聚会等,以便让青年人自己找到合适的配偶。在青年人接触求婚过程中,任何一方都不应伤害另一方的感情。伊斯兰禁止父母亲的强制婚姻,也禁止彼此间的强制婚姻。
“圣妻阿依莎有一次问先知关于给女孩子订婚时是否应征求她的意见时,先知回答说,当然要求得她的同意。”(《穆斯林圣训实录》)
许多穆斯林常和熟知背景和品行的亲戚通婚,有时甚至和第一代表兄、妹结婚,这样长此以往,会出现许多遗传性疾病。

聘礼
伊斯兰要求男人必须要给他的妻子送聘(金)礼,所送聘(金)礼就成了妻子本人的财产。如果婚姻破裂,由妻子主动提出离婚,就要给丈夫退还财礼;如果由丈夫提出离婚,就无需退回聘礼。
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女方家里有时也会送许多赔嫁物,称为嫁妆,但这不是伊斯兰的定制。伊斯兰规定,聘金和财礼不应成为一种负担,而应该是妻子权利的体现。

婚礼
伊斯兰真正意义上的婚礼很简朴,新娘不参加都无妨,但新娘的监护人如父亲、伯父、舅舅、哥哥、弟弟等必须出席。婚礼包括诵读《古兰经》,当着众人和证人面前公开宣布或起誓愿意嫁或者娶,相关官员是否在场无关紧要,但伊玛目(教长)或德高望重的长者必须在场。
在有些国家,还要由当地政府部门登记并颁发结婚证书,这是十分必要的。

婚宴
婚宴主要亲朋好友中进行,一般为一至三天。主办人要准备丰盛但并不浪费的宴席,客人有时多达数百人,来宾绝大多数要送贺礼,送礼要登记,以便以后能以同样的方式或价值在另一方结婚时回报,这些都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并非伊斯兰新规定的内容。恰恰相反,伊斯兰反对铺张浪费和过分张扬。举行婚礼的主要意义在于给方方面面达知新娘和新郎是合法婚姻,并已通过结婚仪式成了合法夫妻。

异民族之间的婚姻
穆斯林的男孩子可以和基督教徒或犹太教徒结婚,因为孩子们绝大多数情况下随父亲的宗教,但这并不是明智的选择,由于各种原因,个别人不会成为穆斯林。如果穆斯林男子要和印度教徒、佛教徒等结婚,必须要先让另一方皈依伊斯兰,这听上去似乎有点苛刻,但事实上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并且避免了今后共同生活中潜在的矛盾。穆斯林的女孩子提出和非穆斯林结婚的情况很少发生,若出现也应让另一方先行皈依。目前,非穆斯林国家的穆斯林感到了十分苦恼的就是儿女们的婚姻大事,因为年青人在同一所学校学习,时间一长,产生感情,甚至结婚。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的办法是送孩子在男女分校的环境学习,或加强信仰观的教育。

丈夫和妻子谁处于服从的地位?
伊斯兰婚姻法主张丈夫是一家之主,但这并不意味着妻子就低人一等。“男人是家庭的管理者,审判日要问他对家庭尽到的责任;女人是丈夫的管理者,审判日要问她对丈夫是否尽到了责任。”(《布哈里圣训实录》)
也许妻子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思想境界、道德修养都要比丈夫高,但明智的妻子应以丈夫为家中的领导者,最好在婚前应选择值得尊重的、值得结婚的丈夫。一旦结婚,就应当服从丈夫,除非他做了违犯伊斯兰原则的事。如果他的言行有悖于伊斯兰,妻子应首先服从安拉。

一夫多妻
无论那一个社会,女人的数量总是多于男人。严格的一夫一妻制意味着许多妇女将会失去结婚的机会,从而会在性关系方面犯不道德的错误。
伊斯兰教法规定男人可以娶四个妻,但必须要遵循以下条件:
    必须征得第一个妻子的同意;
    丈夫必须公平地对待众妻室;
    和几位妻子的相处时间应尽可能相等;
    几位妻子在住房、食物、服装、礼品等方面应受到一致而公平的对待,应轮流过夜,除非其中的一个有意放弃。
以上条款妻子可以写入婚约里。
《古兰经》中有两段章节对一夫一妻持肯定态度,许多穆斯林对这两段经文的理解不尽相同。“你们可以择娶你们爱悦的女人,各娶两妻、三妻、四妻;如果你们恐怕不能公平地待遇她们,那末,你们只可以各娶一妻。”(《古兰经》四:129)
不管怎么说,历史上先知及其门弟子都有一个以上的妻子,因此不能认为一夫多妻违背了安拉的意志。 就我们所知,先知和第一个妻子海底彻的婚姻始终是一夫一妻制。只有海底彻去世后,才娶了数个寡妇,原因是频繁的战争使许多女人成了寡妇,生活等方面无着落,为了照顾这些女人,先知允许男人娶妻四人。(先知由于和各部落修好等原因,先后娶妻13位,除了阿姨莎外,全部为寡妇和离过婚后无人照顾者)。
伊斯兰主张的一夫多妻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是男人们本性的需要。在伊斯兰问世以前,一个男人有数个女人,恣意取舍,一点也不尊重妇女权利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伊斯兰的一夫多妻主要是因为战争后失去丈夫的寡妇无人保护,妇女们乐意嫁人,而不愿终身守寡或孤独一人有许多不便,但这样的女人必须要慷慨、宽容、善于理解他人。
伊斯兰的原则是保护弱者,妇女有自我保护的权利,如果任何一个女人不想再婚,决不能强迫。如果妻子的身体太差或患有神经病,丈夫也可再娶妻。对一个男人来说,既不能和不幸的原配妻子离婚,也无法过有性爱的生活,是十分残酷的。
男人有婚外恋,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若一个男人喜欢另一个女人甚过自己的妻子时,与其与妻子之外的其他女人苟且或采取离婚后纳新的办法,还不如在善待第一个妻子的前提下,按伊斯兰的一夫多妻原则,娶所爱者入门,效果更佳。无论如何,原配妻子的同意是一夫多妻的前提条件。
“妇女的权利是神圣的,必须要维护她们的权利。”如在中国等实现一夫一妻制的国家,穆斯林必须要服从国家的《婚姻法》。

离婚
根据先知的记述,离婚是安拉最不喜欢的一种行为,“最令人可憎的事是离婚”。(《艾布、达吾德圣训集》)
如果婚姻破裂,不要强制双方居住到一起,亲戚和朋友应尽量说服撮合以缩小夫妻间的裂纷,离婚是一个家庭十分严肃的事。有人传说在中东国家结婚也快,离婚也速,这种现象与伊斯兰毫无关系。
离婚程序需十分合理,要比西方法律制度下的程序更严格。如果丈夫想要休妻,只要三次向妻子真心实意地宣布离婚意愿,且在一定时间内没有发生婚姻关系,则离婚宣布有效。以后若再想复婚,按伊斯兰法,妻子必须要和另一个男人结一次婚,然后再离婚,接着就可以和自己原来的丈夫再结婚。
丈夫有下列情况时,妻子可以通过法庭正当离婚,有阳痿和不育症时;拒绝供养妻子时;虐待妻子时;患有不治之症时;神经错乱时;遗弃妻子或无正当理由较长时间和妻子不交流时;在监狱里服刑时间过长时;在缔结婚约时欺骗了她或隐瞒了婚姻方面的重要情况时。
“你们当以善意挽留她们,或以优礼解放她们;不要妨害她们而加以挽留,以便你们侵害她们,谁做到了这件事,谁确已自欺了。” (《古兰经》二:231)
各国各地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离婚的习惯也各有不同。在有些社会里妇女离婚后几年无路可走,也在有些地方男人们可以不公正地随随便便遗弃妻子,这两种情况都和伊斯兰没有关系。

禁止离婚的时间
有效地解除婚约,必须要在丈夫理智健全,毫无外界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如果他在酒后、吸毒后或生气时说的话都不足为凭。
由于妇女行经或在哺育期,丈夫得不到性满足而烦躁,心神不宁会作出离婚的错误决定,其决定无效。
休妻后的待婚期一般为三个月,如果妻子已怀孕可暂缓为9个月,这其间妻子应在家里享受离婚前的待遇,应得到生活费用,受到良好对待,不能逼她离开家。

对孩子的监护权
通常由母亲对孩子进行护理和监护,但父亲就要负责向母亲和孩子提供生活费用。“做母亲的,应当哺乳自己的婴儿至两周岁。做父亲的,应当照例供给她们的衣食。每个人只依他的能力而受责成。不要使做母亲的为自己的婴儿吃亏,也不要使做父亲的为自己的婴儿而吃亏。[如果做父亲的死了],继承人应负同样的责任。如果做母亲的欲依协议而断乳,那末,他们俩毫无罪过。如果你们另雇乳母哺乳你们的婴儿,那末,你们毫无罪过,但须交付照例应给的工资。你们当敬畏真主,当知道真主是明察你们的行为的。”(《古兰经》二:233)
孩子应该和友善无敌意和恶意的亲人一起生活,父亲或母亲应从心底疼爱孩子。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本人挑选应该跟谁一起生活。
先知给一个孩子说:“这是你的爸爸,这是你的妈妈,你喜欢拉住谁的手呢?孩子拉住了他母亲的手,她就带走了孩子。” (《艾布•达吾德圣训集》、《铁尔密济圣训集》)
穆斯林男人和异教徒的女人结婚后有了孩子,然后又想离婚,这种情况下,既要考虑孩子的信仰,也要考虑离异后女人是否有养育孩子的能力,决不能让孩子今世和后世都吃苦。



第二节 两性关系

伊斯兰认为夫妻双方之间的性行为是安拉对人类的一种恩惠,上升一步讲,是天堂里的恩惠的一种小小体验。人类可以借此传宗接代,双方彼此可以得到乐趣和快慰,但处理不好,也会带来伤害和影响。

禁欲主义
性行为是安拉的恩惠,穆斯林就不能视其为不洁或罪恶,更不能拒绝或抑制。伊斯兰不主张人们因为宗教的原因禁欲或独身,否则会被视为对安拉的忘恩负义,最起码是一种歪曲和错误的理解。
根据赛尔德•艾比•瓦尕斯的传述:当欧斯曼•马哲决定一辈子独身时,安拉的使者禁止了他。(《穆斯林圣训实录》)
另一方面,不道德的性满足也是对安拉恩惠的一种亵渎,伊斯兰鼓励的性满足是在夫妻双方之间在家庭内部的行为。
伊斯兰既禁止婚前性行为,也禁止无婚姻关系的男女彼此勾引,甚至发生性关系。“没有婚约关系的男女不能独处,否则会受到恶魔的挑唆。”(《铁尔迷济圣训集》)男女之间互有吸引力是人之天性,因此伊斯兰禁止非婚姻关系的男女两人独处,更不允许以招引人的服装和挑逗性的目光互相勾引。“如果一个男人正巧在他妻子不在时,有性冲动,最好的办法是立即到他妻子跟前。”(《穆斯林圣训集》、《达吾德圣训集》)
伊斯兰禁止同性恋。“你们怎么要与众人中的男性交接,而舍弃你们的主为你们创造的妻子呢?其实,你们是犯罪的民众。”(《古兰经》二十六:166)
同性恋不但在《古兰经》中受到了禁止,穆罕默德先知也要求妇女不准穿男装,不准学习异性说话、走路或模仿其行为举止。女扮男装,男扮女装皆在禁止之例。

婚内合法性行为
先知说:“夫妻间的性行为是彼此的一种施舍”。“夫妻之间共享的性行为能得到安拉的佑助和报偿,同样,不合适的纵欲会受到惩罚。”(《艾卜•达吾德圣训集》)
人们读《圣训》时,会惊奇地发现穆罕默德先知并不是一个板着面孔的人,他平易近人,回答着人们的许多实际问题,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给人的忠告无所不包,有两性关系,有夫妻双方如何彼此满意等方面的问题,也有月经和阳痿等具体事宜。他的忠告十分友善和实在,但始终突出了顺从安拉,服务安拉这一主旨。
由于穆斯林不允许有婚外性行为,因此夫妻双方必须要尽量互爱、互敬、互相满足,如果任何一方疏忽了这一责任,会引起失望、痛苦、直至关系破裂。
男人经常是自私的,先知考虑到这一点后常常告诫他周围的男性弟子要照顾和尊重自己的妻室,并要爱她们,要把常和她们在一起当成一种善意的施舍,不准虐待她们,不准在满足自己的性欲之后置她们于失望和孤独之中。“穆斯林男人应视妻子的性满足为自己满足的前提。”
妇女不该对丈夫的希望过分抱怨,应尽量满足需要,如果夫妻双方中一方拒绝,先知说:“天使会诅咒他/她至天亮”。“当丈夫要求妻子到他床上而遭到拒绝时,天使对她不悦直至她取得丈夫的喜欢为止”。
根据伊斯兰婚姻观,夫妻双方不能强制对方服从,夫妻双方中有一方感到痛苦,不悦或厌恶都不符合伊斯兰婚姻观。婚内强奸可视为虐待。
先知要求有婚姻关系的人必须要互相守秘,不能随意泄露两人之间的私事而使对方陷入窘境或受到伤害。 (《穆斯林圣训集》、《艾卜•达吾德圣训集》)

性教育
穆斯林不乐于接受陌生人的性指导,因此对学校里的性教育常持抵制态度。然而,夫妻双方应掌握一定的常识以彼此取悦。尽管穆斯林不主张公开张扬宣传性行为,但通过合适的途径掌握性知识,是生活范围内应考虑的一件事。
第三节 生育
穆斯林从不把生儿育女当成不幸或错误,而是视其为安拉的恩赐。生儿育女需要安拉的佑助,但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穆斯林的后裔一出生就能听到“真主至大”的声音,是由父亲或其它成年人先在右耳朵,后在左耳朵给婴儿提示的,这就意味着所生儿成了穆斯林大家庭的一个成员。

太哈尼克
这是一种很小的仪式,主要是用甜蜜水和糖水或枣汁在新生儿的嘴唇上沾一下,以示这个孩子长大后善良,顺从和仁慈。

阿其卡
世界上许多地区的穆斯林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七天,要剃胎毛,并要给穷人舍散出相对重量的财帛,为婴儿祈福,如果孩子是秃头,也要捐赠出一定量的钱财。

牺牲
许多穆斯林认为生了孩子要宰牲。宰牲是古代的一种感恩仪式,一般情况下男孩要宰一个牲口,女孩可不宰,肉必须要舍散给穷人。

取名
选择名字非常重要,先知也曾在听到有些名字不吉祥、难听或带有侮辱性字眼时,给他们改过名字。“你们不该互相取绰号”(《古兰经》九十四:11)
穆斯林中现在最流行的名字是“穆罕默德”,其次是“阿里”。先知常给别人推荐的名字是“阿卜杜拉”意为“真主的仆人”,或“阿卜杜•热赫曼”意为“至仁而独一的主的仆人”。如果一个人取第一个名为“阿卜杜”,则后面可跟安拉的99个尊名的任何一个,因“阿卜杜”意为“仆人、奴隶”,如“阿卜杜•克力木”,意为“慷慨的主的仆人”。但决不取名为“某某人的仆人”,包括先知的名字。许多女孩以圣眷的名字起名,如阿依莎、法蒂麦、海迪彻、茹给叶、则乃白等。
先知不赞成取福媚性的或有自负意思的名字,免得长大后人如其名,也不要取“美丽”的、“好性格”的等名字,免得长大后本人与名字大相径庭。
有时取名时在男性名字前面加“艾布”意为“某人的父亲”,在女性名字前面加“吾母”意为“某人的母亲”。

割包皮
割包皮,阿拉伯语称为“海太乃”,是指割去男子阴茎前部的包皮。这是早期诸先知的圣行,是受安拉嘉许的。一般在孩子很小甚至不满周岁时就要进行,如果孩子有病或身体太弱可以推迟,但应该尽可能早地进行。
有些国家的习惯是在孩子7--10岁时才施割礼,这对孩子是一种折磨。在土耳其,行割礼时孩子要打扮一新,以示庆祝。
如果10岁以后没进行割礼,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父母亲会因疏于职责而受到谴责。

学习的开始
在孩子4岁时,就应该开始学习《古兰经》。有些地方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先由亲戚中的长者或伊玛目教会孩子背“法缔海”即《古兰经》首章,并要学习写阿拉伯语字母。孩子们第一天学习背诵成功后会非常高兴和自豪。然后,就要教孩子洗大小净,紧接着要开始系统学习伊斯兰知识。
到12岁时,就要教会并要求孩子开始每天的五次礼拜,并要开始封斋。同时要熟悉穆斯林应具备的美德,要学会尊重别人,讲卫生,要明白非法食物和合法食物的基本概念。

 
第十六章. 伊斯兰的妇女观

第一节 妇女的权利与义务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妇女有着不同的生活礼遇。许多地区的妇女在人为的“传统文化”的环境下生存,饱受了大男子主义的歧视和虐待。在伊斯兰为文化背景的地区,这种大男子主义常给伊斯兰蒙受声誉上的损失,有人指责伊斯兰歧视妇女,而事实上安拉在《古兰经》中,先知穆罕默德在《圣训》中多次制止歧视妇女的行为和现象的存在。
伊斯兰对男女的要求是相同的,男女应承担的宗教义务是相同的,对男女的所言所行的判断标准也是相同的。穆斯林妇女应享受和男人一模一样的权利和义务。
穆斯林妇女不仅仅是做家务劳动的配角,而是家庭中的一个平等而又重要的角色,她们应接受和男人一样的教育。“学习对每一位穆斯林男女都是主命”。
圣妻乌姆•赛里麦有一天问先知为什么《古兰经》中没有具体提到女人时,安拉就下降如下启示:“顺从的男女、信道的男女、服从的男女、诚实的男女、坚忍的男女、恭敬的男女、好施的男女、斋戒的男女、保守贞操的男女、常念真主的男女、真主已为他们预备了赦宥和重大的报酬。”(《古兰经》三十三:35)
男性穆斯林是一家人生活的供养者,是一家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他要对妻儿老小负责。在离婚和继承等方面,男人首先要考虑后果,要想到妻子离婚后是否有经济保障。伊斯兰对女性包括女性孤儿在经济方面的权利给予了很高的准则,不管她以前多穷,一旦和某个男人结婚,就应获得一份财产。

妇女和工作
伊斯兰教本身不反对妇女从事安全、无损害家庭稳定、不违背伊斯兰原则的工作。许多穆斯林妇女不想干工作,也有许多丈夫不想让妻子抛头露面,是无可厚非的。反而有些女人选择了不该干的职业,丈夫不同意或受到周围的非难也十分正常。就穆斯林妇女而言,最好的选择是去从事伊斯兰原则认定为合法的工作,工作的优劣好坏因人因事而异。如先知的第一个妻子海迪彻就是一位商人,在先知和她结婚以前她是雇主。
另外,即便妻子的财富多于丈夫,妻子也应主动接受丈夫的监护,丈夫不应依赖妻子生活。目前仍有许多阿拉伯国家的男人严禁妇女外出参加各种活动,这一现象在随着妇女受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增多将有所改观。

深闺制
深闺制又称妇女在家隐居制,是印度、波斯、拜占庭、包括部分基督教上层妇女的一种习俗,是一种妇女享受不到平等地位的表现,这种制度和伊斯兰不沾边。许多穆斯林妇女遵守这一习俗,纯粹是一种文化现象。
深闺制是指男女之间必须要隔离。披戴头巾是深闺制的部分内容,戴头巾的妇女不乐意同陌生人谈话,戴面罩尤其显示了封闭和不愿与他人交流的意图,人们一般不会与她们谈话、调情、打扰。头巾一般只有在丈夫和家人面前才可取掉。
穆斯林妇女要用头巾或纱遮头,还需盖胳膊和腿子。“当一个女人到青春期以后再不应暴露脸和手以外的其它身体部位。”(《艾布•达吾德圣训集》)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妇女都羞于见陌生男人,穆斯林妇女亦如此。为了保持庄重和典雅,穆斯林妇女尽量注意不穿惹人注目的服装,尽量不让引起非家人和丈夫外的男人的注意,穿遮住全身的服装,戴能包住秀发的头巾,但未必都戴面纱。有些地方的穆斯林妇女不戴面纱,如戴反而会引人注目,达不到预期目的。当今之世,无论你碰到那个国家的、任何文化背景下的穆斯林妇女,你总能注意到她们的服装十分庄重。
尽管由于害羞而不喜欢抛头露面是妇女的特性,但穆斯林妇女无需总是躲藏起来。先知时代,妇女们和男人一样去清真寺,但要尽量避免和男人相遇。圣妻阿以莎曾说:“我过去常常到清真寺里去看先知礼拜;我在妇女的行列中”(《穆斯林圣训实录》)。在穆斯林集会处,一般情况下,女人会使用独开门户的房子和单独的信道,各个清真寺都另设有通往女人礼拜处的专用道路,女人礼拜时不能和男人混杂。
与世隔绝,过分强调深居闺中,并不是先知穆罕默德规定的准则,《古兰经》中对圣眷的要求可成为穆斯林妇女的指导原则:“先知的妻子们啊!你们不要像别的任何妇女,如果你们敬畏真主,就要注意自己说话的分寸,以免心中有病的人贪恋你们,你们应当说庄重的话,你们应当安居于你们的家中,你们不要炫露你们的美丽,如从前蒙昧时代的妇女那样。你们应当谨受拜功,完纳天课,顺从真主及其使者。”(《古兰经》三十三:32――33)
一个女人的行为举止和服装打扮不应受到别人的强制,只要她本人有服从安拉,取悦安拉的愿望,她就会按伊斯兰要求的方式去穿戴打扮。只要她的认识上去了,不要说去主动迁就所在国的风俗习惯,即便是丈夫的强迫她也不会屈从。

妇女应享受的待遇
由于先知以前的时代存在着剥削压迫妇女的情况,先知曾提出过警告:“安拉在审判日要对每一件事都要实施清算,即便是有角的羊(指男人)羝了无角的羊(指女人)也会得到伸冤和赔偿。”(《穆斯林圣训实录》)
任何一个为了养家而工作的女人应享受和男人同等的权利,不应受到歧视和骚扰。和男人一起工作时女人应穿上伊斯兰标准的服饰。
妇女同样应得到合理的工资条件。如果一个所谓的穆斯林雇主让妇女干超过她们体力承受不了的苦力,他(她)就违背了伊斯兰原则,审判之日将要为此付出代价。
无容置疑,男女之间因为性别上的差异。男人不象妇女那样承担月经、妊娠、生儿育女的负担,男人也不会遭到因姿色而引起的骚扰,职业也相对稳定。因此要对妇女予以特殊照顾和帮助,干工作的妇女应享受一定的津贴或补助,妇女在身体不适时应得到照顾。“男人是维护妇女的,因为真主使他们比她们更优越,又因为他们所费的财产;贤淑的女人是服从丈夫的,是借真主的保护而保守隐微的。”(《古兰经》四:34)

第二节 妇女的服饰

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人有不同的着装特点。穆斯林着装的原则是体现整洁和谦虚,其特点是体现一个人不炫耀、不表现出自高自大的个性。
一些西方妇女可能会认为穆斯林妇女的服装单调呆板,约束的过死,但穆斯林妇女从不这样认为。她们喜欢穿著打扮的比较谦虚和保守,不喜欢暴露和性感。她们反感靠衣服来刺激和挑逗,使自己成为男人们欣赏的东西。她们更乐意有自己的服装特点和个性,她们希望男人注意她们的思想境界和品行修养,而不是她们的躯体。
“每一种宗教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伊斯兰的特点是谦虚。”(伊本•马吉哈)
穆斯林妇女的衣服不应暴露、透明、轻率、紧或短,那种似乎穿著衣服,而实际上和裸体一般的打扮只能勾起男人们的欲望,既不明智,也不适合,可以说是不怀好意。对男人的服饰没有多少具体要求,只在朝觐期间穿戒衣是硬性要求。男人礼拜时穿戴需整洁庄重,平时最起码要穿能遮住肚脐到膝部的服装。

女性的庄重
妇女可以戴金银珠宝首饰,但不能穿透明的和无袖的长裙,即使有袖,也不能透明或暴露到能看得见内衣的程度,伊斯兰禁止出现这种情况。
穿裤子已普遍被妇女所接受,亚洲妇女喜欢穿长衬衫配宽松长裤,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颜色和装饰物。伊斯兰不主张穿紧身裤。

纱巾
戴纱巾是行为和服装庄重的表示,穆斯林妇女不应该在公共场合显露躯体美,躯体美应为丈夫显露。她们不仅仅要为丈夫显露美貌,还应尽可能显示自己的魅力。
“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是她们的丈夫、或她们的父亲、或她们的丈夫的父亲、或她们的儿子…。”(《古兰经》二十四:31)(本章节还列出了近亲男性的类别,原文省略)
穆斯林妇女服饰的一个最明显特征是纱巾,纱巾材料颜色样式风格多样,其功能是遮住一头秀发,不让外男子去欣赏,这是先知妻子们的圣行,先知本人曾强调青春期的妇女除了脸部和手以外,身体别的部位都应遮蔽起来。
目前世界上有成百万的穆斯林妇女没有戴纱,这并不能改变这一圣行的实行。当然有些妇女不戴纱是因为所在环境太热或不方便,有时男人们对不戴纱的女人采用粗暴的强制态度,反而导致了她们的反叛心理,拒绝去戴纱。作为丈夫应该善意地告诉她们戴头巾是信仰的一种体现。随着伊斯兰的复苏运动,戴头巾的女人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多则不怪,人们司空见惯后,就会承认其美丽和庄重的一面。

 
第十七章. 吸毒、喝酒与抽烟

在穆斯林眼里,任何有毒的或醉人的物质都是禁止食用的非法品。“安拉诅咒非法禁用品,诅咒生产者、加工者、使用者、保存者、携带者、拥有者、贩卖者与购买者。”(《铁尔密济圣训集》)。穆斯林决不能接触禁物,毒品和酒精饮品都是严禁之物。“凡是有毒的、醉人的,都是受禁的。”(《穆斯林圣训实录》)

含有酒精的饮料
先知时代,饮酒成风,酒后出现的犯罪现象屡见不鲜,由于人类自身的弱点,伊斯兰用较长一段时间逐步禁止了饮酒。
首先,指出了葡萄等相同植物,可以生产出有益的或有害的产品,饮用他们,可以产生善或恶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你们用椰枣和葡萄酿制醇酒和佳美的给养,对于能理解的民众,此中确有一种迹象。”(《古兰经》十六:67)
第二步,下降启示指出了饮用禁物的危害性,并没有断然禁绝,让人们自己去做出判断。“他们问你饮酒和赌博(的律例),你说:这两件事都包含着大罪,虽有小利,但其罪过比利益还大。”(《古兰经》二:219)
第三步,禁止穆斯林喝酒后礼拜。“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在酒醉时不要礼拜,直到你们知道自己所说的是什么话。”(《古兰经》四:43)
最后以命令的形式予以彻底的禁止:“信道的人们啊!饮酒、赌博和抽签算卦是魔鬼的诱惑,如果你们不想变成薄福的人,你们就应远离这些行为,恶魔欲在你们中间挑起仇恨和敌意,他欲诱惑你们远离安拉。”(《古兰经》五:90――91)
(以上禁令并不是按年代顺序下降的,而是先知直接接受到的天启)

禁令的效果
接到《古兰》禁酒的命令后,穆斯林倒掉了他们存藏的所有酒并断然开始戒酒,从那以后,只要是真正的穆斯林,都百分之百地戒除了饮酒的习惯。
当然,世界各地,我们仍能看到信仰不坚定的穆斯林仍在饮酒,并称低度酒无害。这种观念不能接受。实事上,饮酒完全相悖于伊斯兰的要求。
“不管你喝一桶酒,还是啜饮一口酒,都是大罪。” (《艾布•达吾德圣训集》、《铁尔密济圣训集》)
《古兰经》对饮酒者并没有明确提出如何惩罚,但鞭打是最轻的一种处罚方式。醉酒后失态常使人自己失去尊严,因此,鞭打的目的是为了给饮酒者以当众羞辱。伊斯兰法主要惩处的是酒后危害社会,扰乱公共秩序者。但不主张窥视和干预别人在家饮酒。
饮酒者是否背离了伊斯兰?根据人们对小偷和其它犯罪问题的认识,依此类推,喝酒是大罪,但不能视为叛教。

药用酒
先知不赞成服用酒药,即便用酒作药引子也不行,“酒精不是药,是病源”(《穆斯林圣训集》、《铁尔密济圣训集》)
“安拉给人降了病并创造了治病的方法,每种病都有相应的治疗办法,因此,该服药时
服药,但不能把非法物当药服用。”(《艾布•达吾德圣训集》)
穆斯林服药前必须要向药剂师提出咨询,如果须用酒服药,可问清楚替代品,如药剂师或医生认为非用不可,而患病又非用这种药不可,用酒服药可视为合法。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法学家提出:凡与“酒”有关的一切行为,如向酒厂提供酿酒原料、带酒、售酒、送酒等都是非法的。

毒品
世界上生长的植物中充满了对人类身体和大脑有影响或有害的物质,现代制药业用植物提炼出来的大量的药品也有同样的功效,伊斯兰不禁止使用植物制成的药品。然而,有许多药物,如大麻、可卡因、鸦片、尼古丁等对人的大脑有麻醉毒害作用,这些药都归于受禁止的非法用品。许多人非法贩卖或使用毒品,完全有悖于伊斯兰精神。
“吸食毒品可以使人产生短暂的快感犹如消魂,有时形如醉汉……它可导致神经麻木和懒散无力,它可以毁掉人的体质和脑子,可导致人淫欲,无耻或乱交。”(谢赫伊本•泰米叶)。毒品被视为解脱人生痛苦和压力的麻醉品,是纵情享受幻觉的快感,一旦抽上毒品就会上瘾成癖,虽后悔莫及也难以自拔。
穆斯林即禁止饮酒,更禁止吸食毒品,因为安拉创造了我们的躯体,任何伤害这种躯体的东西,都是严禁的非法之物。

抽烟
穆斯林中有成百万的人抽烟,伊斯兰并没有判烟为非法物,但是,伊斯兰的原则是不能危害自身和他人。因此,抽烟不是受欢迎的习惯。(也有不少教法学家判抽烟为非法。因为现代社会中流通的香烟在加工的过程中没有不使用酒或者酒精,以便达到“香”的最高境界。而且这一过程使烟草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法变化。――译者注)无论如何,抽烟人污染了环境,将大量有损于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释放到空气中,使那些不抽烟者生存的空气变得混浊,也使他们(不吸烟者)不得不“吸烟”。特别是给青年一代起到了坏的示范作用,引导他们挥霍、引诱他们犯罪、自灭。穆斯林应尽最大的努力奉劝周围的吸烟者戒除这一恶习,利己利他。

 
第十八章. 伊斯兰的伦理道德

第一节 孝敬父母

“你的主曾命令你们应当孝敬父母,如果他们中一人或者两人在你堂上达到老迈,那末,你不要对他俩说‘呸’!不要呵斥他俩,你们应当对他俩说有礼貌的话。你们应当毕恭毕敬地服侍他俩,你应当说:‘我的主啊!求你怜悯他俩,就象我年幼时他俩养育我那样’。”《古兰经》十七:23――24)

老龄问题
人到老年时会出现思维混乱,心情急躁,脾气暴躁等情况,身体各个部位会出现不间断的疼痛。他们精力不支,非常虚弱,甚至会卧床不起,成为家庭的负担。穆斯林家庭成员有义务正视老人出现的这些问题,全力以赴地照顾侍奉他们,绝不可伤害他们。要以极大地耐心来对待人老以后会出现的各种问题。
穆斯林不能把瞻养老人的责任委托或转嫁给别人,除非别无选择。每个子女的父母亲在其年幼时无微不至地照顾关怀他直至能独立生活,因此,下一辈应以同样的方式回报父母亲的养育之恩。
“当一个见到父母亲年迈而不予瞻养和照顾,他犹如把自己的鼻子埋入了尘土之中,他嗅不到天堂的气味。”(《铁尔密济圣训集》)
事实上,先知把孝敬父母看得比献身宗教事业更重要。
“一个人前来向先知提出参加圣战,但先知得知他的父亲仍然活着时,就让他回了家。先知说:‘回家去先照顾你的双亲吧’。” (《穆斯林圣训实录》)

孝敬母亲
要求穆斯林孝敬母亲方面,先知有一段著名的圣训。艾布•胡莱勒记录了一个人问安拉的使者时的一段对话:“在所有人中值得我敬重并善待的是谁”?先知回答:‘是你的母亲。’这个人又问:‘其次是谁?’先知答:‘还是你的母亲。’他又问:‘下来后是谁?’先知答:‘还是你的母亲。’他再问:‘接下来是谁?’先知答:‘那么就是你的父亲。’” (《穆斯林圣训实录》)
孩子大声训斥或命令父母亲或不能友善地待他们是见不得人的事。穆斯林应视老人为人生的指导者,因为他们有多年的生活阅历。高看和敬重老人决不会降低自己的身份。“不能善待儿童,不能敬重老人者,不是穆斯林。”(《铁尔密济圣训集》)

尊敬长辈
穆斯林不赞成青年人对年长者直呼其名;不能根据有些国家姓名的习惯,直接叫第一个名字;不能在年长者面前干他们不喜欢的事,如抽烟等。
年青者不能赶到年长者前面走路或坐在他们的前面,年长者说话时不能随便打断或插言。对年长者的有些观点即便不赞成,也不应强行争辩。
老年人即便不提出,年青人也在他们需要时主动提供帮助,不可干惹他们生气的事。
给老年人提供了帮助和照顾后,不要老挂在嘴上,不要让他们背上包袱或感到内疚。
父母亲较别人对自己子女常常显得粗鲁,性格暴躁,作为子女应容忍善待这一切。
“对你们所犯的所有罪恶,安拉可以延缓到审判日再清算,只有一种罪恶,既忤逆父母的人,要在你们去世以前现世现报。”(公认的圣训)

第二节 道德规范

伊斯兰道德规范主要包含如下内容:
1.信念,“你拜主犹如你看见他一样,尽管你见不到他但他在看着你。”(《穆斯林圣训实录》);
2.公正,“信道的人们啊1你们当维护公道,当为安拉而作证,即使不利于你们自身和父母和至亲。”(《古兰经》四:135);
3.原谅,“在遇到挑衅时控制自己并原谅他人,不能公正待你的人你可以还给他公正,做到以德抱怨,在你需要时没有施予你的人你要慷慨给予,即便不了解你的善意的人你也应视为友好。”(《布哈里圣训实录》);
4.同情心,“对弱小者没有同情心的人,不是穆斯林中的一员。”(《穆斯林圣训实录》);
5.团结,“你们当全体坚持真主的绳索,不要自己分裂,你们当铭记真主所赐你们的恩典,当时,你们原是仇敌,而真主联合你们的心,你们凭借他的恩典才变成教胞。”
(《古兰经》三:103);
6.诚实,“真主不喜欢有信仰无行动的人,也不喜欢有行动无信仰的人。”(《穆斯林圣训实录》);
7.真理,“永远宣传真理吧!即便这种宣传是痛苦的。” (公认的圣训);
8.慷慨,“他们为喜爱真主而赈济贫民、孤儿、俘虏,他们说;我们只为爱戴真主而赈济你们,我们不望你们的报酬和感谢。”(《古兰经》七十六:7--10);
9.谦虚,“为了安拉的原谅而谦虚的人,安拉定会升高他的品位。因为自己小看自己者别人就会高看他,而自高自大者安拉则要使他低下,因为骄傲自大者众人瞧不起他,有时甚至是猪狗不如”。“谦虚和信仰是密不可分,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穆斯林圣训实录》);
10.宽容,“对于宗教绝无强迫。”(《古兰经》二:256)
11.纯洁与贞洁“私通者不是真信士。”(艾哈默德);
12.忍耐和坚忍,“ 能勇敢面对生活并能忍受艰难困苦者要比逃避现实,缺少忍耐的人强的多。”(《艾布•达吾德圣训集》);
13.责任心,“每个人都是牧羊者,清算日将会问你们是否尽到了牧羊人的责任。”(《穆斯林圣训实录》);
14.勇气,“你们当为主道而抵抗进攻你们的人,你们不要过分,因为真主必定不喜爱过分者。”(《古兰经》二:190)。
伊斯兰道德规范中最可憎的几点事:
1.虚伪,“伤哉,礼拜的人们,他们是忽视拜功的,他们是沽名钓誉的。”(《古兰经》一零七:4--6);
2. 欺骗,“诚实可靠的商人可以和诸圣齐名,其声誉不逊于烈士。”(《铁尔密济圣训集》);
3.背叛和怀疑,“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应当远离许多猜疑;有些猜疑确是罪过,你们不要互相侦探,不要互相背叛。”《古兰经》四十九:12);
4.撒谎,“如果你们不停止说谎,安拉不接受你们的斋戒。”(《艾布•达吾德圣训集》);
5.骄傲,“你不要藐视众人而转脸,不要洋洋得意地在大地上行走。真主确是不喜爱一切傲慢者、矜夸者的,你们应当节制你的步伐,你应当抑制你的声音,最讨厌的声音确是驴子的声音。” (《古兰经》三十一:18―19);
6.妒忌,“当你遇到比你富有的人时,回过头去看看比你穷的人,这样你才不致于遭到安拉的嫌弃,一定要警惕,妒忌将如火燃油一样的毁掉你的善功。”(公认的圣训);
7.生气,“的确,发怒时毁掉信仰的情况犹如苦涩的芦荟毁掉甜蜜一样。” “谁在发怒时克制了自己,安拉也会收回对他的惩罚。”(艾哈默德);
8.分裂,“这确是我的正路,故你们应当遵循它,你们不要遵循邪路,以免那些邪路使你们离开真主的大道。”(《古兰经》六:153) ;
9.过度和极端,“信奉天经的人们呀!你们对于自己的宗教,不要无理的过分。”(《古兰经》五:77)“信道的人们啊!真主已准许你们享受的佳美食物,你们不要把它当作禁物,你们不要过分,真主的确不爱过分的人。”(《古兰经》五:87)。
以上所有的道德标准是全世界所有有宗教信仰的人共同遵守的,但对穆斯林而言,这是一种推卸不掉的责任。
伊斯兰的道德标准可以用下面的《古兰经》节文和《圣训》予以概括;
“善恶不是一样的,你们应当以最优美的品行去对付恶劣的品行,那末,与你们相仇者,忽然间会变得亲如密友。”(《古兰经》四十一:34)
“你有了信仰才能进天堂,而你有了博爱精神你才会有信仰。对于你能见得到者赋予同情,而你见不到者将同情你。”(《穆斯林圣训实录》)

第三节 团结和友谊

世界范围内的穆斯林群体一般称之为“乌玛”。这是一种跨越地域、超越种族的群体。有信仰者都分别属于当地的“乌玛”团体和穆斯林社区,但真正意义的世界性的“乌玛”要求穆斯林成员有相同的信念,有相同的价值观,并要忠诚于安拉的道路和服从先知的训导,无论旅行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和当地不同语言穆斯林融为一体。
共同朝向麦加天房作礼拜本身也能把世界各地的穆斯林紧紧地团结起来,穆斯林不会忘记伊斯兰是全世界共同的信仰,是属于全世界各个民族、所有人类的信仰。
任何种族都不应认为自己比别的种族优越,人人生来平等,人类平等方面不应考虑信仰、语言、种族、信念等。
安拉在《古兰经》中针对先知的使命喻示到:“全人类啊!我是真主派遣给你们所有人的使者。”(《古兰经》七:158)
伊斯兰强调穆斯林的团结,天下穆斯林皆为弟兄,每个人是伊斯兰大家庭中的一员,每个人都非常重要,都要互相爱护,有正信的人应互爱互帮,在需要时应互相关心支持。
“如果身体的某一部分受伤,全身上下都能感受得到其痛苦,应尽快治愈。”“有正信的人如一个完整的建筑物,不同部位都在互相支持。”(《穆斯林圣训实录》)
非穆斯林常常为穆斯林在世界范围内团结一致,去对付强加在某些地区穆斯林身上的非正义的战争,表现出的齐心协力精神感到难以理解,也对穆斯林之间互相尽义务、帮助和支持的整体意识难以理解。
安拉说:“信士皆为弟兄,故你们应当排出弟兄间的纷争,你们应当敬畏真主,以便你们蒙主的怜悯。”(《古兰经》四十九:10)
先知也有如下评论:“恶魔犹如人群中的狼,它专抓离群而单独徘徊的人,因此你们不要离群索居,始终团结成整体”。
先知厌恶宗派主义和排外主义,他不赞成极端主义者伤害别人的言辞,和把别人置于敌对位置的作法。根据目前的现状,让穆斯林一下子实现团结统一的理想尚需时日,但这是全世界穆斯林正在奋斗的目标。
穆斯林不能因为宗教的原因而逃避现实,必须要积极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先知就是这一方面的典范,他生活在群众之中,并且以身作则,成了人们积极生活的典范。伊斯兰不主张禁欲主义,鼓励人们交往和合作,友谊被视为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互相影响,以积极向上的姿态生活的基础。因此,穆斯林乐于交朋友,喜欢交高尚的朋友。
“朋友之间在思想认识上一般互有影响,因此要慎重交友。”(《艾布•达吾德圣训集》)
友谊的基础是热爱安拉并要有坚定的信仰,反之,如果是有背离伊斯兰的倾向的朋友,应坚决予以回避。
“在那日,不义者一面咬手一面说:“啊!但愿和曾与使者采取同一条路。啊!哀哉!但愿我没有以某人为朋友,记念既降临之后,他确已使我违背它。”(《古兰经》二十五:27―29)
穆斯林把宗教信仰看得很重,因此决不会和嘲笑、轻视或反对宗教信仰的人交朋友。“把自己的宗教当作嬉戏和娱乐,而且为今世生活所欺骗的人,你可以任他们自便。你应当以《古兰经》劝戒世人,以免任何人因自己的罪行而遭毁灭。”(《古兰经》六:70)
交一位朋友是安拉的特赐,应当十分珍惜这种友谊。穆斯林应尽量交善良和忠诚的朋友,朋友的友谊应当是无私的和互相体谅的,朋友间应常常交往,应时提供帮助。应力戒说三道四,拨弄是非或开伤害性的玩笑,也不要让朋友陷入窘境,更不能只找对方的缺点或当势利小人。如果人与人之间富有同情心、宽容心、充满无私和真诚,他们的确体现了真主对人的要求和意志。
“不要互相猜疑,猜疑会铸成大错,不要寻找彼此的毛病,不要窥测对方的隐私,不要羡慕对方所有,不要嫉妒,不要因意见不合而互相怨恨,不要彼此背叛,在真主跟前你们都是仆人,但你们彼此都是兄弟”。“不要割断血情关系,不要彼此仇视,不要互相反感和厌恶,
不要互相嫉妒,按照安拉的要求,像弟兄一样的生活。” (《穆斯林圣训实录》)

第四节 崇尚绿色

“整个地球是真主造化的一个纯洁无暇的礼拜场所。” (《穆斯林圣训实录》)“绿色”在这里表示要珍爱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珍爱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这是伊斯兰的主旨之一,穆斯林认为安拉造化人类是为了管理地球,是为了照顾这个星球上的一切。“他(安拉)以你们为大地上的代理者”(《古兰经》六:165)
千百万年来,地球资源供人类生存、致富。但人类疏忽或者过分地开发地球的资源,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失衡问题。现在人们已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绿色”这一时髦的口号。
伊斯兰崇尚“绿色”,倡导环境保护,提出了不准浪费、不准随意破坏生态平衡、不准污染和毁坏环境等口号。要求穆斯林从各个方面贯彻“绿色”原则,有意识地注意所言所行,避免污染和浪费,每天的生活中都要注意能源的节约和再利用。对象牙、皮毛等取之动物身上的东西尽量不用,不宰杀和狩猎珍稀动物,拒绝买卖珍稀动物及相关用品,尽可能地使用非生物制品,使用油制品和洗净剂时千方百计防止污染水资源等等。
“无论谁栽种一棵树并看护它长大,当结果实时,安拉会以所结果实同样多的代价回赐他。”(艾哈默德)

第五节 善待动物

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是安拉创造的,伊斯兰要求穆斯林要对所有动物予以善待和同情。“所有被造物都来自于安拉,凡是善待他们的人就临近了真主。”(巴海克)
伊斯兰严禁穆斯林虐待与人类一起生存和工作的动物。所有驯养的动物,不管它们是宠物或使役性的,都应认真喂养和照顾,不能让动物驮运过重的东西,也不能让动物长时间劳动而极度疲劳,不能过分鞭打动物,如做不到这些,不能称之为合格的穆斯林。
除了食用和其它特殊用处外,伊斯兰反对为了运动或娱乐目的狩猎活动。“即便为运动目的而猎杀了一只麻雀,麻雀也会在审判日喊蒙冤:‘主啊!那个人在毫无必要的情况下杀了我’”(纳赛尔•伊本•海本)。
有些动物有狩猎的本能,如鹰和狗,不应让它们去进行残酷的猎杀,反之豢养者应该训练它们,不要让他们捕猎其它动物时过分笨拙和残暴。
如需用器械、武器猎杀动物,刀刃等必须要锋利。如用刀、剑、子弹等狩猎,应尽快致死,不要用棍棒等钝器或窒息而死。
伊斯兰禁止唆使两个动物彼此相斗,如斗狗、斗鸡等。凡是为了取乐而进行的所有伤害动物的运动都在禁止之例,如狩狐、狩獾、狩熊或诱狗和斗牛等。
有些阔太太为了夸富而以动物的生命为代价去满足自己的虚荣性,这是严格禁止的。任何穆斯林都不准猎杀小海豹或美丽的动物去获取毛皮、角或牙。然而,如果动物死了或宰肉吃时,也不必浪费,应尽量利用其皮、角、骨头、毛或皮革。
扼杀动物的自由天性的人工饲养厂也是受伊斯兰禁止的,不准把动物圈在狭窄和黑暗的环境里,用填鸭式的方式强喂,促使它们快速成长,以缩短它们的生长周期。
屠宰时必须要用合法方式屠宰动物。穆斯林的屠宰方式是最仁慈的一种。宰杀的刀必须要十分锋利,宰杀的环境不能让动物感到非常恐怖,不能当着另外一些动物面前宰杀另一个动物。
根据伊本•阿拔斯的传述,一天先知看见一个人把将宰的羊捆起来后在它的面前磨刀,他指责这个人说:你想让这只羊死两次吗?你为什么不在捆羊以前不磨好刀呢?(公认的圣训)。同时也禁止不给将要宰杀的动物吃喝。
为了生产奢侈品和消费品而对动物进行实验或解剖是伊斯兰所禁止的。穆斯林必须要搞清楚生活用品的加工是否是按伊斯兰方式进行的。

 
第十九章 伊斯兰的饮食

食物本身无所谓合法和非法,但伊斯兰把食物分为允许食用的和禁止食用的两种。这和人们是否喜欢食用是两码事,它是一种戒律和顺从。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安拉都为有正信的人提出了具体规定,包括饮食这一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安拉在地球上创造了许多佳美的东西让人类使用,但也提出了许多限制。“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可以吃我供给你们的佳美的食物,你们当感谢真主,如果你们只崇拜他。他只禁戒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古兰经》二:172)“禁止你们吃自死的、捶死的、跌死的、抵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禁止你们吃为任何偶像牺牲的动物。”(《古兰经》五:4)

猪肉
对于是否吃猪肉,有各种想当然的传说。事实上,根据《古兰经》的禁令,任何穆斯林都不应吃猪肉和猪肉制品。这并不仅仅意味着不能吃香肠、熏猪肉、火腿或者猪肉馅饼,凡是含有猪肉和猪油的任何食品都在禁止之列。
穆斯林认为食猪肉是可憎之事。如果把一块猪肉放在穆斯林面前,会使他们从心理上感到很不舒服,为此常常会引起矛盾和冲突。
穆斯林旅行或生活在非穆斯林国家,特别是到以猪肉为主要肉食的地区,总感到十分紧张,为恐误食猪肉或猪肉食品,他们变得精神不安和十分敏感。特别是猪囊虫引发的各种疾病,使他们大有谈之色变的可能。

其它肉类
鸡、鸭、牛、羊肉包括山羊肉等都可以食用,但先决条件是必须要以合法程序屠宰,即就是诵念安拉的名字,以锋利的刀子断喉宰杀。这是合法食物。(在中国称之为清真食物)
伊斯兰认为断喉法是对动物痛苦最小的一种屠宰法,有益于人类健康。如果用打晕、电击、射击或棍棒致死等方法,血可能会凝固在动物体内,而断喉法可以使动物很快失去知觉,血也会顺畅地流淌出去,动物躯体内的血应该全部流完为佳。
根据伊斯兰教法穆斯林不吃任何自死、棍棒击死的动物及被别的动物抵死和吃剩的动物。以此类推,猛禽和有尖牙利爪的猛兽,爬行动物,昆虫类也是非法食物。

清真食品店
在非穆斯林国家,一般有专门的清真食品店或在大商场有清真食品专柜台。在西方国家,穆斯林有时也到犹太人开设的商店购买食品,因为犹太人的宰牲方式和穆斯林一样,他们也禁吃猪肉,还有些人主张基督教徒以上帝的名字用断喉法宰的肉也可吃,但绝大多数人宁愿不吃肉,也不买无把握的食品。现在,无论那个国家,清真食品店已变的越来越普遍,穆斯林饮食禁忌习惯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尊重。
其它食物,如鱼类、水果类、蔬菜类和其它谷物都是合法食物,但穆斯林在购买饼干、点心、冰淇淋等食品时仍然很在意配料,如果有动物油明胶时一般不买不吃。一般情况下犹太教规的清洁食品,素食主义者的食品可以食用。明胶是包括从猪在内的动物身上提取的一种能使食物的凝固性较好的物质,很多甜食、奶油制品、点心馅、糖果、酸乳酪、布丁等食品中常常用明胶做配料,细心的穆斯林都注意不用含有明胶的食物。

有些食品在万不得已时也可食用。“凡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的人,(虽吃禁物)毫无罪过,因为真主确是至教的、确是至美的。”(《古兰经》二:173)
没有一个人乐意去食用非法食品,或者说有意地去适应,更不会有人寻找“万不得已”等托词去食用非法食品。

 
第二十章 非穆斯林区域的穆斯林遇到的困难

在全世界范围内,伊斯兰发展迅速。穆斯林自身注重大家庭,出生率很高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从其它宗教皈依为穆斯林的的人数在急剧增长。但由于西方式的自由文明的强大影响,伊斯兰教律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以青年人为主的相当一部分穆斯林屈从于西方社会的诱惑,沾染了饮酒等习惯,出入歌舞厅和不健康的场所,热衷于迪斯科等颓废性娱乐,部分女性反叛性尤强,在婚姻问题上我行我素。很难断定这些人是否是穆斯林。除此以外,还有如下问题颇受穆斯林的关注:
第一是青年男女分校学习的问题。穆斯林不喜欢男女同校,希望女孩子单独学习。但在非穆斯林国家这几乎不可能,更谈不到让同性别的老师授课。让女性受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伊斯兰的原则。因此,许多穆斯林正尝试着创办自己的学校。想通过开办男女分校的方式,让女老师给女同学上课,以提高妇女的教育程度。
第二是服装问题。穆斯林要求自己的姑娘们穿能遮住腿部的衣服,戴上头巾。但许多学校不买这个帐,学校要求学生一律穿校服。特别是在上游泳等体育类课程时,要和男同学混到一起穿十分暴露的泳装,还有田经运动时要求穿短裤等要求都使家长左右为难。
第三是性教育问题,穆斯林在对下一代进行性教育方面十分谨慎。但在许多学校,老师可以在未婚男女同学都在场的情况下毫不拘束地讲解成年人需要了解的内容,导致了孩子们早期的“性乱”。特别是孩子们年龄还小时,更无需开设此类课程。确有必要讲解,家长可以设法完成这项任务。
第四是宗教教育问题,在西方国家要强制开设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的宗教课,以“伊斯兰为谬误”的导向进行着思想信仰教育。另外有些课程炫耀殖民历史,鼓吹欧洲文明,贬低伊斯兰文明史,甚至把伊斯兰文明辉煌期称为“蒙昧时期”等。
第五是穆斯林教育问题,非穆斯林国家信仰伊斯兰的绝大多数为移民,他们对于让下一代接受伊斯兰教育十分重视,其主要渠道是通过清真寺进行,由于这种教育无法使受教育者得到社会承认的学历和证书,引不起求学兴趣。在加上移民后所在国文化的数代或数十代的熏陶,在许多方面已偏离了伊斯兰的原精神,包括清真寺内的教育也是本国文化和原伊斯兰文化的混合体,这也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担忧。
第六是礼拜和会礼的问题,由于绝大多数男人从事着所在国的工作、劳动或上学,而所在国不考虑礼拜时间和会礼时间,有些雇主还可以在会礼时给两个小时的自由时间。但一般情况下多数人特别是学生在参加会礼和遵守纪律方面处于两难境地。
第七个是关于治病的问题,穆斯林乐意女医生给女病人看病,男医生给男病人看病,但这在所在国几乎没有可能性。
第八是种族歧视和文化歧视问题,这在不少国家都存在。尽管穆斯林本身有较强的忍耐心,但由于非穆斯林国家的很多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和文化传统上的偏执观念,难以容忍以伊斯兰方式生活的穆斯林在其周围存在。
尽管穆斯林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伊斯兰的发展速度之快使许多人瞠目,其发展并不是靠职业传教人员,而在于绝大多数穆斯林在各自所在的环境表现出的礼貌、正派、好客、诚实等美德对周围的人有感染,特别是大批知识分子了解了伊斯兰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等的丰富内容,通过阅读自学读物等介绍伊斯兰的书籍,着迷于伊斯兰本身具有的魅力并皈依了伊斯兰。
目前穆斯林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改善自我形象,从而使自己成为伊斯兰的最佳载体,进而达到让更多人真正了解伊斯兰的目的。

本编思考题:
1.《古兰经》是在那一年正式成本的?
2.《古兰经》原文和《古兰经》翻译本是否具有相同的语言优美性和正确性? 为什么?
3. 简述“辅士”和“迁士”称谓的由来。
4. 《古兰经》提到的先知共几位? 说出其中最有名的5位先知的姓名。
5. 斯林为什么不悬挂有动物图像的画片和挂毯?
6. 斋戒在伊历几月进行? 只要禁食是否就完成了斋戒任务?
7.穆斯林为什么要欢庆盖德尔夜?
8.“则克提“天课的数额是多少? 天课是否是人头税?
9.穆斯林为什么要朝觐? 能不能把朝觐称之为“朝圣”?
10.礼拜每天要进行几次? 说出礼拜名称和时间。
11.怎样正确理解吉哈德 ?
12.判断开斋节的到来时,能否用现代天文观测设备来替代看新月? 为什么?
13.被全世界穆斯林公认的权威性《圣训》共几部?其中最具有权威性的哪一部?
14.如何通过创制、类比和公议的伊斯兰法律原则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5.四大伊斯兰法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16.如何理解伊斯兰沙里亚法对各种犯罪的惩罚?
17.穆斯林能为什么不能在完全绝望或对社会、对他人造成累赘时自杀?
18.伊斯兰鼓励乐善好施,是否会造就出好逸恶劳的寄生阶层?
19.穆斯林丧葬的主要特点和积极意义是什么?
20.穆斯林妇女的服装打扮是不是一种落后和保守的社会现象?
21.何为清真食物?







 



阿拉伯文化背景知识基础教程
(第二卷)
 


第四编 阿拉伯国家概况

导 言
阿拉伯国家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热点与焦点,我们每天都能通过新闻媒体耳闻目睹一些有关阿拉伯国家的报道。作为一个学习阿拉伯语言和阿拉伯文化的人,有必要了解这片神秘的土地。
世界上共有50多个伊斯兰国家,其中21个阿拉伯国家都以伊斯兰为国教。在历史上阿拉伯国家曾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现代政治含义上的各个阿拉伯国家,其历史不超过一百年,是近代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产物。当代一些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是西方殖民者对阿拉伯世界“分而治之”政策的“赠礼”,这一点我们从这些国家如刀切一般的国界线看得很清楚。
阿拉伯世界经历过令人难以置信的辉煌与发展,也遭遇过无数灾难。如今站在新世纪门槛上的她,战火不断,困难重重,前途似乎依然未可知。但是一块孕育了无数伟人和人类最伟大文明的土地一定能为世界和平和全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

第一章 古代阿拉伯国家简介

第一节 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西南,北接叙利亚沙漠,东接波斯湾和阿曼海,南滨印度洋,西濒红海。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半岛上没有常流河,只有雨季才有季河。沙漠占去大部分的面积;沙漠地区约分为三部分:内夫德沙漠,位于半岛北部,这里各季多雨,夏季干热;第二部分是鲁卜哈利沙漠位于半岛中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气候炎热,极为干旱,是一片赤地;第三部分是黑石沙漠,这里有麦加与麦地纳等圣地。
阿拉伯半岛虽是一个沙漠半岛,但并非千里不见人烟的不毛之地,这里也有若干肥沃地区,有村落与城镇。肥沃地区多在沿海,如半岛西南的也门,古代称为“幸福之地”,这儿产生过高度的文明;南岸的哈达拉毛地区是香料的著名产地;西岸沿海虽贫瘠,却也有丰饶的草原,就是著名的汉志地区。在这些地区,生活着阿拉伯人的祖先,历史家把他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盖哈坦人,定居于也门,他们是土著的阿拉伯人,另一部分为阿德南人,是先知伊卜拉欣之子易斯玛仪的后人,他们是外来的阿拉伯人。这两大支系分为许多部落,其中有些在历史建立过一些小国,并产生过高度的文明。

第二节 半岛南部也门地区的古代国家

半岛南部的也门地理位置重要,且水草丰饶,物产丰富,自古以来以起香料著称于世。这里农业发达,财源茂盛,先后建立过马因王国,赛伯邑王国和希木叶尔王国等。
马因王国是也门最古老的国家,约出现于公元前1200到公元前630年。马因王国掌握着当时重要的商道;鼎盛时期马因人甚至取代了亚述人、埃及人的地位,其商业活动曾达到 死海地区。
赛伯邑王国是马因王国后期兴起的,约建于公元前10世纪前后。《古兰经》中数次提到了赛伯邑,描述这里的丰饶。赛伯邑人喜从商,并成为印度、埃及、叙利亚、伊拉克之间的中转商;他们也从事农业,经济很繁荣,一度时间其势力从也门扩张到了半岛中部和北方。
赛伯邑王国末期,发生内乱,希木叶尔王国乘机崛起。希木叶尔王国前期十分强大,著名的雾木丹宫据说就建于这一时代,后来因洪水冲毁马里卜大水坝,农田荒芜,阿拉伯人大量迁移至麦加,叶斯里伯(麦地纳),最远至叙利亚南部。希木叶尔王国于公元前340被埃塞俄比亚人所灭,此后这一地区又被波斯人控制。直到公元628年,由于波斯帝国内讧,无暇顾及也门,驻也门的波斯人投奔先知穆罕默德,皈信伊斯兰教,从此也门成为阿拉伯国家的一个行省。

第三节 半岛北部的古代小国

公元前3—4世纪,叙利亚的苏尔恭王朝开始衰弱,半岛北方的阿拉伯诸部落乘机向北方流徙,进占叙利亚与伊拉克之间的地区,并建立了许多小王国,其中比较大的有奈伯特王国和台德木尔王国。
奈伯特原为一个阿拉伯部落,大约公元前6世纪即已定居于叙利亚南部,后来发展成一个强大的阿拉伯王国。他们控制西亚商道400年之久,并因此致富。后来罗马帝国日渐强盛,终于灭了奈伯特王国,使其变成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称为“阿拉比亚省”。
在继奈伯特王国之后,另一个阿拉伯王国——台德木尔王国建立了,它位于今天的大马士革和幼发拉底河之间,是当时沟通伊拉克和叙利亚的贸易通道。

 
第二章 伊斯兰初期的阿拉伯国家

第一节 伊斯兰的兴起与麦地纳政权的建立

公元570年,在麦加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一年由于宗教原因,埃塞俄比亚人从也门率领大群的象军进攻麦加,企图消灭麦加人,毁坏麦加的圣殿——克尔白,但埃塞俄比亚人却奇怪地全军覆灭了。阿拉伯人把这一年称“象年”。这一年还有更重要的一件大事――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诞生于麦加,这位伟人的诞生改变了阿拉伯人的命运,更改写了人类的历史。
先知穆罕默德在40岁那年,(即610年)接到安拉的启示,开始把“把世人导向安拉之道”,他教人们抛弃偶像崇拜,只崇拜独一的安拉。从此整个社会划分为两大阵营:信士与不信者。伊斯兰以倡导严格的一神论为核心,突出内心的信仰与一种全面的社会生活制度,废除了人对人的崇拜和人对人的奴役。这一宗教从第一天起就主张人人平等,因为每个人都是安拉的仆人。于是先知与蒙昧时代习惯于弱肉强食的多神教徒的斗争是必然的,也是不可调和的。
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加的传教是极其艰难的,多神教徒对他和他的追随者进行残酷迫害,但他丝毫没有动摇,他在麦加艰苦传教13年。公元622年7月16日,先知在密友艾布• 伯克尔的陪同下,离开麦加,几经风险,于当年9月26日到达叶斯里伯郊区一个叫“古巴”的地方,并在那里建立了伊斯兰历史上第一座清真寺。接着先知进入叶斯里伯,并改名为“麦地纳”,意即“先知城”。
先知这次划时代的迁徙被称为“希吉来”,是先知事业的转折点,也是伊斯兰历史的新纪元。先知进入麦地纳后,建立了一个超越一切权力的神圣政权,建立了一支穆斯林的军队,安拉是最高掌管者,而先知是其意志的代言人,是政治宗教领袖,麦地纳政权是一切权力归于安拉的“神治政权”。为实现这一目标,先知采取一系重大举措:
1.建清真寺。 在麦地纳先知亲自修建了一座清真寺,名为“先知寺”,那时的“先知寺”异常简陋;但先知却在这里规定了以后所有清真寺的功能:清真寺并非仅仅用于举行宗教仪式,同时是政治、军事和日常公共生活的集会中心,甚至是军事指挥部,而且清真寺也是学校所在地。
2.使所有穆斯林结为兄弟,构成一个超越种族、民族、肤色的大民族——“伊斯兰乌玛”。每一个穆斯林都是这一“乌玛”的成员。“乌玛”规定了每个穆斯林在大地上的权利和义务,穆斯林有责任扩大这一“乌玛”,有义务捍卫乌玛的安全与尊严。乌玛还规定了对“乌玛”之外的人,即对不信者的立场。
3.先知号召人们参加圣战,并使其成为当时及以后每个穆斯林应尽的义务。
新生的麦地纳政权的建立,使麦加的多神教徒坐立不安,他们妄图扼杀这个神圣的政权于摇篮。于是在他们和先知进行了几次大的战役,这些战役最终以穆斯林的完全胜利而告终。公元630年先知率领一万大军,光复麦加,规定麦加为圣地,非穆斯林不能进入。此后,在公元630至631年中,阿拉伯半岛各部落纷纷派代表向先知宣誓效忠,半岛走向统一。公元632年6月8日,先知穆罕默德完美了他的使命后,病逝于麦地纳。
对于麦地纳政权,我们若从现代政治制度的观点来看,或许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而更象公社。但它在人类历史上却是绝无仅有的,那是一些人们纯粹为一种信仰而建立的政权,所以我们很难想象那个时代人们为伊斯兰信仰而全身奋斗的纯洁心灵。著名伊斯兰学者赛义德•古图布称那个政权为“安拉天启的模式”,称那一代人为“古兰经铸造的一代精英”,是一些在“古兰经的绿荫下”生活的人们。

第一节    四大哈里发时代的阿拉伯帝国

先知穆罕默德去世时,没有指定继承人,也没有遗嘱规定如何产生继承人。经过推举,大家一致同意由先知的老朋友、岳父——艾布• 伯克尔出来继承穆罕默德,做了穆斯林的领袖,穆斯林称他为“哈里发”,意思是先知的继承人。
最初的四个哈里发是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他们被称为正统哈里发。四大哈里发时期从公元632年至661年结束,共持续了30年,这四位继承人都是受穆斯林大众一致拥护和爱戴的,他们的统治是先知在麦地纳的政权的延续。
艾布•伯克尔时期,许多部落发生叛变,所以在他执政期间,忙于平叛,同时也组织了对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圣战,但是艾布•伯克尔在位仅两年便去世了。他的继承人欧麦尔,继续了这场圣战。为把伊斯兰教推向全世界,欧麦尔在位10年间,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大规模圣战,并在对罗马人和波斯人的战争取得辉煌成就。公元639年阿拉伯穆斯林军队攻克了耶路撒冷,把罗马人赶出了叙利亚和沙姆地区。公元641年阿拉伯人攻克波斯,历时400年的波斯萨珊王朝灭亡,这样波斯王国的土地,即今天的伊朗和伊拉克及中亚部分地区尽归阿拉伯人所有。公元639年,欧麦尔命令大将阿慕尔进军埃及,于642年占领埃及全境。接着阿拉伯军队向西推进,至公元695年,阿拉伯穆斯林军队基本征服了北非。
一个强大的伊斯兰帝国建立起来了,它覆盖了西亚北非的全部。之后的200年间,阿拉伯人的统治日益稳固。至9世纪初,伊斯兰教普及了整个西亚北非,阿拉伯语取代了科普特语、波斯语和希腊语。这一广阔的地域成功地实现了阿拉伯化。阿拉伯人在历史上的范围基本就在这一时期被最大化了,此后也再没有扩展过,直至今日。
随着阿拉伯帝国疆域的迅速扩大,许多以前没有的新问题出现了。这些问题,最终都被欧麦尔以雄伟的气魄和杰出的才干解决了。他采用了波斯人的“迪瓦尼”制度来处理国家的收入与财政支出。他建立了正规的军队,给他们以固定的年俸。在占领土地上,欧麦尔向非穆斯林收取人丁税。他进行货币的改革,统一了货币,逐渐取代了罗马和波斯的钱币。欧麦尔还规定先知迁都麦地纳之年(公元622年)为伊斯兰纪元元年。创立了穆斯林世界通用至今的历法——伊斯兰历法(希吉来历),总之欧麦尔为这个新生的阿拉伯国家创立了一系列的制度,后世誉欧麦尔为阿拉伯帝国的奠基人。
欧麦尔的接任者是奥斯曼,在他执政时期大的军事行动已基本停业。由于奥斯曼性格软弱无力,且用人不当,引起统治阶级内部的纷争与叛乱,奥斯曼自己也被一些叛军杀害。但奥斯曼最大的功绩是搜集《古兰经》并定本,并且他在位时,阿拉伯帝国有了强大的海军,在地中海和北非战场了取得辉煌成果。
在一片混乱的形势下,先知的堂弟兼女婿阿里被推举成了哈里发,他是最后一位正统哈里发。阿里执政期间,阿拉伯上层领导阶层之间发生了几次大的斗争,面对这种纷乱的局势阿里已经无法控制,而他的政治对手穆阿威叶又乘机步步进逼。并与阿里发生大的军事冲突,阿里的处境很艰难,在与穆阿威叶的斗争中失利。公元661年1月阿里被一个叛乱分子暗杀在库法清真寺。于是穆阿威叶顺利地登上哈里发宝座。建立了倭马亚王朝,实行世袭制。这样正统哈里发时代结束了。

 
第四章    中世纪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

第一节    倭马亚帝国

倭马亚王朝属倭马亚家族,是麦加古莱氏族的一支。起初倭马亚族反对先知,后来在630年先知穆罕默德光复麦加时,以艾布• 苏福扬为首的倭马亚家族全部归顺了伊斯兰教。并为伊斯兰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艾布告• 苏福扬的儿子穆阿威叶由于战功卓著,被哈里发奥斯曼任命为叙利亚总督。
哈里发阿里被哈瓦利吉派暗杀后,穆阿威叶成了哈里发,他实行了君主世袭制,建立了倭马亚家族王朝。穆阿威叶以大马士革为首都,取代了麦地纳,建立了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
倭马亚王朝时期阿拉伯人进行了第二次对外军事大行动。经过倭马亚历代哈里发不断的用兵,阿拉伯人控制了中亚细亚,征服印度河下游的河谷和三角洲乃旁遮普地区。
倭马亚王朝共在位17位哈里发,统治时间从公元661年至750年,历时90年。倭马亚王朝的第一位哈里发穆阿威叶被历史学家称为“最合格最杰出的君主”。他强化了中央集权,完善了封建国家制度,确立了“哈里发世袭制”。穆阿威叶设置了大臣、秘书长、侍从长,及税务局、书信局和专门的司法机构,而在以前这些是没有什么明确分工的。
倭马亚王朝时,全国分为五个行政区,地方总督由哈里发直接任命,他们权力很大。倭马亚王朝时伴随着军事上的步步推进,半岛上大量的阿拉伯人开始了规模空前的移民活动。从原来贫瘠的沙漠走向富饶的叙利亚,伊拉克,埃及等地,东至阿姆河外,西到大西洋边,一直进入伊比利亚半岛。这种移民不仅是有政治和经济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一种宗教移民。大批圣门弟子为把伊斯兰传播出去,纷纷离家远征,他们中大部分再也没能返回半岛,而是定居在新征服的土地上,成功地把伊斯兰传播开来。他们以后的穆斯林也踏上了同样的征程。
从四大哈里发到倭马亚王朝,每个统治者都很重视农业。他们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农业的发达,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倭马亚帝国境内出现了大马士革、库法、巴士拉这样的大都市,整个帝国呈现出一片繁荣与富裕的景象。
倭马亚王朝时,阿拉伯军队所到之处,有大量的人加入伊斯兰。而随军的大批圣门弟子既是军队长官,又是伊玛目,负责传播伊斯兰教和教授阿拉伯语。对大量的非阿拉伯穆斯林来说,头一件事是学习阿拉伯语,于是这种原来只是阿拉伯半岛上的语言,成了一种国际化的语言。由于帝国疆域的扩大和大量新穆斯林的加入,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主要是宗教方面的,于是在研究《古兰经》和《圣训》的基础上,产生了伊斯兰教义学和法学,倭马亚王朝成了伊斯兰宗教研究的黄金时期。
阿拉伯各部落间的斗争自始至终贯穿了整个倭马亚王朝。新建的帝国,幅员辽阔,中央政权无法有效控制各省;而且大多数哈里发庸俗无能,荒淫放荡,伊斯兰真精神被抛之脑后。另外倭马亚王朝是在打败了哈里发阿里的基础上建立的,这就注定了这个王朝与什叶派(阿里派)的斗争是必然的。整个90年的统治期间,什叶派的反抗斗争从未停止过,最终阿拔斯人利用什叶派的力量,于公元750年推翻了倭马亚王朝,短短90年,倭马亚王朝便灭亡了。而阿巴斯人建立了新的阿拉伯王朝―――阿巴斯帝国。

第二节 阿拔斯帝国

阿拔斯人属于哈希姆家族——先知所在的家族。倭马亚王朝后期阿拔斯人利用哈瓦立及派和什叶派的力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秘密武装斗争,其势力越来越强大。,最后开始了与倭马亚帝国的公开武装斗争,经过尼沙浦尔和库法两次决定性的战役,阿拔斯人基本上击溃了倭马亚主力军。公元750年4月,在库法大清真寺,举行了盛大的宣誓效忠大典。先知叔父阿巴斯的后裔艾布• 阿拔斯登上了哈里发宝座。于是延续了500年的阿拔斯王朝从此建立了。从公元750年至1258年,阿拔斯王朝共有37位哈里发执政。阿拔斯王朝的首都是巴格达,由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所建,巴格达的意思“真主的花园”。是中世纪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倭马亚王朝是一个纯粹的阿拉伯国家,而与之相比,阿拔斯王朝就不是那么纯粹了,大多数哈里发都是异族女子所生。而且历代哈里发多重用波斯人、突厥人,政治体制也多仿照波斯王朝而建设。因此阿拔斯王朝具有广泛的国际性,是以阿拉伯人为主,包括许多异族穆斯林在内的“阿拉伯伊斯兰帝国”。
虽然阿拔斯人重用异族穆斯林,但他们必须完全服从于哈里发。阿巴斯帝国的哈里发的权力更大了,他是政教合一的领袖。
阿拔斯时期,大的军事行动已不多了,哈里发们对内平息叛乱,对外争取和平,但这一时期伊斯兰教的传播却是迅速的。伊斯兰教简易的教义和仪式,以其真理的光芒,吸引着难以数计的大批异族人投入伊斯兰教。
从波斯人、科普特人到柏柏尔人,其中以中亚的突厥人信教者最多,仅公元1130年一年中,约有100万突厥人改奉伊斯兰。在大量新穆斯林加入的过程,产生了许多过去没有产生的问题。这些问题《古兰经》和《圣训》中没有直接的答案。因此法学家创制出许多新的法令。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生活中用伊斯兰去作批指导。整个穆斯林社会的一切领域洋溢着伊斯兰气氛,伊斯兰一词不仅是一种单一的“宗教”,而是兼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位于一体的一种全新的生活制度。
阿拔斯王朝前期,各位哈里发非常注视农业,大量垦荒,兴修水利,疏通两河流域各渠道,这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在市场上农产品数量巨大,物价之低廉超乎人们想象。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在巴格达、巴士拉、大马士革、哈马丹这样的大城市,各国商贾云集,商品丰富多彩。各大城市之间的道路畅通无阻,陆路上有“丝绸之路”联接着遥远的中国和欧洲;海上贸易也非常发达,从地中海上的亚历山大港,到波斯湾的亚丁港,西拉大港,每天都有商船驶往中国、印度、欧洲及东非沿岸,最远甚至到俄罗斯。阿拉伯地区所产的香料,玻璃器皿,工艺品,绸缎运往世界各地。大马士革的绸缎行销西欧各国,闻名于世界, “大马士革”(Damask)一词,在西欧竟成为“绸缎”的通称,在英语中沿用至今。
公元9世纪末,阿拉伯军队在中亚细亚的怛罗斯打败唐朝节度使高仙芝的部队。俘虏了2万多中国军队,其中有许多工匠,包括造纸工人。于是阿拉伯人学会了造纸术,并发展了这一工艺。大约12世纪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开设造纸厂,这样中国的造纸术最终通过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阿拔斯帝国,版图辽阔,税收丰足,人民生活富裕,社会稳定。在巴格达,大马士革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里,街道整齐,店铺林立,一片繁荣景象。宽松的社会环境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经济的繁荣也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这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阿拉伯人与异族大量通婚,除了少数沙漠中的游牧人,已经很难再找到纯粹的阿拉伯人。这时的阿拉伯人身上已融合了波斯人、科普特人、突厥人,甚至罗马人,希腊人的血统。各民族的大融合为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伊斯兰教命令人追求知识,历代哈里发异常重视文化发展。于是一场规模空前的“百年翻译”开始了,哈里发麦蒙专门修建了宏伟的“智慧宫”,聘请各国的学者来进行翻译与研究工作。除了对伊斯兰本身的研究外,大量的希腊典籍,和印度、波斯典籍文献被翻译为阿拉伯语,阿拉伯人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异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更重要的是这种吸收被发展成一种创造活动。伊斯兰学者们用伊斯兰精神思想去指导这些学术活动。医学、天文学、化学、地理学、文学、诗歌、音乐在这一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产生了一批集大成的学者,他们往往精通各门学科,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这一切最终造就了中世纪辉煌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帝国境内的巴格达,亚历山大,科尔多瓦成了世界性的文化中心,像一座座灯塔,吸引着欧洲各国留学生纷纷前往学习。许多穆斯林学者的著作,例如阿威森纳的《医典》,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欧洲各大学的课本。阿拉伯语成了进行科学研究人员的必修课。阿拉伯穆斯林学者们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做了最直接最充分的准备,他们为世界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第三节 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的阿拉伯国家

从公元9世纪后半时,巴格达的阿拔斯哈里发王朝开始进入突厥人当权的时代,哈里发的权力已被削弱,埃及和叙利亚两个省的政权,也被突厥人把持,名义上属于中央,事实上已呈现出独立的状况。公元909年什叶派在埃及建立了法蒂麦王朝,而赛弗•道莱在叙利亚建立了独立的哈马丹王朝。整个阿拉伯帝国已四分五裂了,至11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已名存实亡,国土大部分丧失。它的权力只限于巴格达一城。而此时的西方正准备发动一场对穆斯林的战争。为了控制东西方的商道,为了掠夺阿拉伯帝国境内的财富,欧洲人打保卫圣城耶路撒冷的旗帜,开始了断断续续近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以萨拉丁为代表的穆斯林英雄最终击败了欧洲七次大规模的东征,但整个阿拉伯帝国也因此而衰落了。公元1258年,当蒙古人西征的铁蹄攻至巴格达时,阿拉伯人已无法抵制不这凌厉的攻势。巴格达这座美丽的城市遭到了人间少有的劫难,最后一位哈里发被蒙古人的战马践踏而死,历时500年的阿拔斯王朝灭亡了。整个伊斯兰世界从此失去了一个至少是表面上统一的领袖——哈里发。阿拉伯人统治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历史结束了。各地建立的小阿拉伯王朝,最终也被突然间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土人所征服,而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个省份。整个伊斯兰世界进入了奥斯曼帝国时代。
奥斯曼土耳其人起源于中亚细亚的突厥部落。13世纪初,西迁小亚细亚的草原地区。在接触伊斯兰后,他们很快接受了这一简单易行的宗教,成了诚笃的穆斯林。在他们的近亲赛尔柱人的支持下,土耳其人的领袖奥斯曼攻占了东罗马帝国在小亚细亚的大片土地,公无1300年奥斯曼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建立了奥斯曼王国。他是以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奠基人。
奥斯曼独立建国后,不停向西扩张,与东罗马帝国发生长期战争,他的子孙们终于在1451年攻占了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接着在15――16世纪,土耳其人完全征服了西亚、北非的全部阿拉伯王国,并把它们都设置为行省。土耳其人横跨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疆土跨越亚、非、欧三在洲,他们成了原来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元首哈里发的继承人,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帝国元首既称“素丹”,又叫“哈里发”,集政教大权于一身。
奥斯曼帝国统治期间,各阿拉伯省份的总督由土耳其人担任,称为“帕夏”,这些人多半不懂当地方言,因此往往不能有效控制局面,而“帕夏”与当地势力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这一时期,阿拉伯人民往往遭受土耳其人和阿拉伯贵族的双重压迫,数百年间,各地叛乱不息。土耳其统治者在军事行动停业后,竭力防业与西方世界的往来,尤其是西方思想的渗透。帝国逐渐趋于一种闭关自守的状态。而十六、七世纪的西方各国也怯于奥斯曼帝国的强大而不与之发生冲突,西方各国纷纷绕道好望角,向印度、远东和新大陆发展。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者横征暴敛,各阿拉伯地区人民生活贫困,盗匪猖獗,社会动荡。曾经辉煌的阿拉伯文明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各项科学研究大多停顿,阿拉伯伊斯兰民族进入衰退时期。至18世纪末,西方各国已很强大,他们利用坚船利炮,纷纷入侵伊斯兰世界;而此时的土耳其帝国已无力抵抗了,于是各阿拉伯行省相继沦为殖民者的“保护地。”

 
第五章    近现代阿拉伯国家

第一节 西方殖民者对阿拉伯国家的侵略

西方各国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纷纷走上对外侵略掠夺的殖民道路。当十八世纪末的奥斯曼帝国开始衰落时,西方列强就把目光投向了中东各阿拉伯国家。
1789年5月,拿破仑率领35000军队远征埃及。7月份占领了历史古都——亚历山大。这一行动,揭开了西方列强对阿拉伯各国入侵的殖民活动的序幕,同时也开始了阿拉伯民族反殖民、争取独立斗争的历史。
拿破仑由于在欧洲大陆战争中的失败而被迫下台,但法国殖民者继续占领埃及。但遭到了阿拉伯人民的激烈反抗。在埃及对法的战斗中,英军以援助土耳其政府为名,乘机进军埃及。在法国军队撤离后,英国人借机控制了埃及,接着进一步吞并了苏丹。 至19世纪初英国控制了波斯湾地区,把科威特、伊拉克、巴林、也门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意大利在1911年占领了利比亚,而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则成了法国人的势力范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已牢牢控制了叙利亚和黎巴嫩。整个阿拉伯地区,除了阿拉伯半岛内部由于交通不便,殖民主义者无法深入渗透外,其余各地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土耳其人成为德国的盟国,而英法却控制着阿拉伯人的大部分地区。阿拉伯民族的处境非常艰难,他们既希望阿拉伯民族独立,又不愿作为穆斯林兄弟的土耳其被西方消灭,阿拉伯各地区的统治者左右为难。英法两国惟恐这些地区落入德国之手,便竭力拉拢阿拉伯人参战,承诺在战后给予独立自主,于是阿拉伯军团参加到协约国一边,对土耳其和德国作战。1918年11月协约国对土耳其签订《停战协定》,在此前,阿拉伯军团已解放西奈半岛、叙利亚、伊拉克,但由于协约国军事法令的规定,这些地区仍由英军最高统帅控制。阿拉伯人要求独立,但因英法两国占领着这些地区,这种请求自然没有任何结果,阿拉伯人被欺骗了。
1920年,英、法、意召开最高会议,会议决议将从地中海到波斯湾的阿拉伯广大地区交付西方国家托管,叙利亚被肢解为三部分:黎巴嫩、巴勒斯坦以及缩小了的叙利亚。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由英国托管,让法国占领了大马士革地区。决议还同意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这样的瓜分,对阿拉伯地区的前途,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因为一方面完整统一的阿拉伯地区被割裂了,变成了一个个小“保护国”,埋下了这些地区国家间后来冲突的祸根,以致今天这些阿拉伯国家间冲突不断。另一方面,在阿拉伯地区建立了一个犹太人的国家,用以扼制阿拉伯国家。为以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战争炸开了一条流血的河流,从此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斗争再未停止过。

第二节 阿拉伯民族的独立斗争

在阿拉伯民族争取独立的道路上,有着两个巨大的障碍:土耳其统治者和西方列强。从18世纪初,阿拉伯民族反抗土耳其异族统治的斗争在半岛上首先开始了。当时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宗教运动——瓦哈比运动,就发生在半岛中部的纳季德高原地区。运动的首创者,为穆罕默德•本•阿布杜•瓦哈比。阿布杜•瓦哈比接受了14世纪著学者伊本• 太伊米叶的学说,号召穆斯林起来抛弃异端,反对崇拜除安拉以外的任何神灵,主张“回到《古兰经》及圣行时代的朴素伊斯兰方式。”
瓦哈比运动并未停留在宗教运动上。18世纪中叶,它已发展成了一支武装力量,主张用武力推翻土耳其统治者,号召阿拉伯人民站起来把自己从黑暗的统治中拯救出来,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符合《古兰经》和《圣训》精神的独立伊斯兰国家。瓦哈比运动得到纳季德地区广大人民的响应,同时也得纳季德部落酋长兼伊斯兰教长穆罕默德•伊本•沙特的支持。
1744年伊本•沙特与阿卜杜•瓦哈比的女儿结婚,两个家族的联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首先统一了纳季德高原,建立了独立的酋长国。接着瓦哈比派武装攻占了麦加和麦地纳两大圣地。瓦哈比人在圣地宣布,禁止举行先知穆罕默德时代没有发生的宗教仪式。
从1803—1810瓦哈比派完全占领了阿拉伯半岛——汉志、也门、纳季德、阿曼和巴林,一直到波斯湾西北部的科威特,包括两河流域的南部地区,一个几乎包括全半岛的沙特王国产生了。这是自16世纪土耳其人占领半岛后,阿拉伯人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独立国家。
当阿拉伯人在半岛上的独立斗争取得胜利时,其余各地的反土耳其反西方列强的斗争也风起云涌,其中以埃及的斗争最为激烈。十九世纪初,一个重要的政治家在埃及登台了,他就是穆罕默德•阿里。他年轻时参加土耳其军队,几年内升为高级军事指挥官,在埃及与法国的战斗中做过战,并显露出他卓越的军事天才和领导才能。
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打垮了土耳其人在埃及的马穆鲁克军团,夺取了总督的位置;而土耳其皇帝对他已无力镇压,只好被迫承认他为埃及总督,封他“帕夏”的称号。穆罕默德•阿里领导的这次反土耳其斗争,虽然没有使埃及完全独立,但事实上已大大摆脱了土耳其人的统治。
穆罕默德•阿里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这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陆军队,为此他在埃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而加速了埃及生产力的发展。他命人重新挖掘尼罗河三角洲的河道,扩大耕地面积,大量种植国际市场上急需的长绒棉。他也奖励发展工业,建立了各种工厂,在亚历山大港建了船厂。他还用新式武器装备新军,聘请法国军官为教官,在埃及首先出现了新式学校教育,有大量留学生被派到欧洲去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先进技术。
经过几年的改革,埃及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内最强大的省区。穆罕默德•阿里不仅保住了在埃及的地位,还企图把势力扩张到阿拉伯其它地区。但他长期进行的侵略战争,大大损伤了埃及的国力,加上西方列强的干预,埃及在他的年代,最终没能独立,但埃及民族运动却在全国开始了,民族主义者哲马鲁丁高声倡导伊斯兰国家的联合,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主义思想迅速发展起来,斗争越来越激烈,1879年,埃及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祖国党成立了。
同时许多埃及下级军官和士兵们在斗争中与广大群众站在一起,在阿拉比将军的领导下举行了反英国的武装起义,这场起义虽然失败,但大大地消弱了英国殖民者的力量,更激励了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反土耳其、反殖民斗争。
在土耳其当局直接控制下的叙利亚,出现了阿拉伯复兴运动的先驱者雅斯基,他毕生致力于阿拉伯文化的复兴,从而带动了反对土耳其暴政,反抗西方侵略的大规模政治运动。另外在1881年苏丹爆发了反对英国殖民的麦赫迪革命。
这些独立斗争虽然都最终都失败了,但各地区人民的战斗却从未停业,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国家终于纷纷独立了。1946年,英法两国先后从叙利亚和黎巴嫩撒军,叙、黎两国首先独立,1952年埃及完全独立,其后各国陆续独斗。1993年最后一个阿拉伯国家――厄尔特里亚摆脱埃塞俄比亚的控制终于独立了。


 
第六章    当代各阿拉伯国家概览

第一节 亚洲部分的阿拉伯国家

伊斯兰盟主——沙 特 阿 拉 伯
    沙特国名全称为沙特阿拉伯王国(Kingdom of Saudi Arabia)。沙特阿拉伯的国旗上饰有一把宝剑和一行文字。这行文字是穆斯林的信条: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沙特阿拉伯的国徽是由一棵椰枣树和两把交叉的宝剑组成的图案。椰枣树象征活力与生长,两把宝剑象征源于信仰的正义和力量。
沙特阿拉伯位于亚洲的西南端,面积约二百二十三万平方公里,占阿拉伯半岛面积的五分之四,大约相当于美国领土的三分之一。沙特阿拉伯西濒红海,北接约旦哈希姆王国,伊拉克共和国和科威特,东临海湾,并与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曼接壤,南连也门共和国。沙特阿拉伯地形复杂,西部沿海海岸是一条狭窄的平原,平原东部是沿西海岸线的一系列山脉,山脉东部是纳季德高原,世界最大的鲁卜哈利沙漠位于高原的南部。
沙特阿拉伯的气候干燥,与美国西南地区的气候相似,西部沿红海海岸地区以及它的东部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季温度通常不超过华氏八十度,冬季温暖,从十一月份到二月份有小雨。中部地区常年干燥,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常超过华氏一百度。总的来说,沙特阿拉伯只有不定期的少量雨水,年平均降雨量为六英寸,在中南部沙漠地区甚至无丝毫降雨,但西南地区却有季风带来的雨水,年平均降雨量能够达到二十英寸。
在沙特阿拉伯的主要城市中,位于西部地区的麦加和麦地纳是伊斯兰教的圣城,位于中部地区的利雅得是首都和政府部门所在地,吉达是沿红海海岸的主要港口之一,位于东部产油区中心的达曼是出入海湾的重要港口。
沙特人口2166万(2000年统计数,其中外籍人口约占30%),绝大部分为阿拉伯人。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英语。伊斯兰教为国教,逊尼派约占85%,什叶派约15%。
首都利雅得(Riyadh),人口约370万(1998年)。年均气温25℃,是一个新建的现代化城市。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不一样,沙特阿拉伯的周末是星期四,每周的星期五是休息日。沙特阿拉伯有两个法定节日,在这两个节日期间,所有的政府部门、私人企业和学校都放假,一个是开斋节,从拉马丹月的二十号到下个月的五号;另一个是古尔邦节,从伊历十二月的五号到十五号,这期间,世界各地的数百万穆斯林来到麦加朝觐,履行他们的宗教义务。
沙特阿拉伯的官方日历是伊斯兰教历,两轮新月之间的时间为一个月,虽然一年也有十二个月,但由于阴历全年比阳历少十一天,所以节假日的日期每年都略有不同。(先知穆罕默德由麦加到麦地纳迁徙的日期是伊斯兰教教历的起点(公元622年)。在西方,一般在日期后面加A•H两个字母,即“迁徙”年,表示是伊斯兰教教历的日期)。
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教最后一位先知穆罕默德的一些继承者建立阿拉伯帝国,8、9世纪为鼎盛时期,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11世纪开始衰落,十六世纪为奥斯曼帝国所统治。而近代沙特阿拉伯的历史可追溯到18世纪,这一世纪沙特家族开始在阿拉伯半岛中部兴起,到19世纪,沙特家族已经统治了半岛的大部分地区,1902年阿卜杜勒• 阿齐兹•伊本• 沙特收复了利雅得,代表了现代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开端,1924年内志酋长阿卜杜勒•阿齐兹兼并汉志,次年自称为国王。经过30年征战,阿卜杜勒•阿齐兹终于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于1932年9月23日宣告建立阿拉伯王国,定这一天为沙特国庆日。
沙特是政教合一的君主制王国,禁止政党活动,无《宪法》。《古兰经》和穆罕默德的《圣训》是国家执法的依据。
沙特阿拉伯的统治者把促进伊斯兰事业和国家的发展一直当作是沙特阿拉伯的创建者阿卜杜•;阿齐兹和他的继承者们的主要职责。1982年执政的法赫德国王在沙特阿拉伯的各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他曾是他父亲的顾问,也是沙特阿拉伯驻联合国代表团的成员,1953年被任命为教育大臣,1962年被任命为内务大臣,1967年被任命为第二付首相,1975年被任命为第一付首相并立为王储。作为麦加和麦地纳两座圣城的守护者,法赫德国王和沙特阿拉伯的其他领导者们努力履行他们的职责。
法赫德国王促进了沙特阿拉伯的教育、社会福利、农业和工业等方面的发展。还负责管理沙特阿拉伯向伊斯兰发展基金“伊斯兰发展银行”捐献的事务,并在创建海湾合作委员会及促进海湾合作委员会决定的实施以及保障这一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法赫德国王还确定了沙特阿拉伯在石油输出国组织中的领导地位。
沙特阿拉伯是一个伊斯兰国家,在《古兰经》和《圣训》的指导下,由国王和内阁行使行政和立法的权力,国家各部门和政府机构对国王负责。沙特阿拉伯政府拥有以下二十个部:农业水利部、经贸部、交通部、国防及航空部、教育部、财政及国家经济部、外交部、朝觐与捐赠时务部、卫生部、高教部、住房及公共时务部、工业电力部、情报部、内务部、司法部、劳动及社会福利部、市政及农村时务部、石油矿产资源部、计划部、邮电部。
1992年3月1日,法赫德国王决定成立协商会议,该机构由会议主席和60名委员组成,委员由国王任命。会议任期为4年,是咨询机构,负责向国王提出建议。
沙特全国分为14个地区,有利雅得地区、麦加地区、麦地纳地区、东部地区等。
沙特阿拉伯在伊斯兰世界占据特殊地位,它是世界伊斯兰教的中心,沙特阿拉伯是在伊斯兰教法的指导下,制定它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政策的。圣城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和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生地,圣城麦地纳是先知穆罕默德陵墓的所在地,由于认识到这两座圣城所代表的唯一性和历史传统,为了表达对伊斯兰教的责任感,法赫德国王接受了“两座神圣清真寺的守护者”的称号。
伊斯兰教法系统以《古兰经》和《圣训》为准则,这种严厉的、精确的和有效的教法,使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
沙特实行自由经济政策。石油工业是沙经济的主要支柱,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石油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上,石油出口收入约占出口总额的90%。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向多样化经济方向发展,以工农业为重点,逐步实现了粮食自给。政府鼓励自由经济和自由竞争,支持私人及合资企业经营发展项目,保护和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沙特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2000年为1392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8.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6980美元。1999年外汇储备为169亿美元。沙特货币名称是沙特里亚尔(Saudi Riyal),1里亚尔等于100哈拉拉。沙特实行固定汇率,规定1美元兑换3.745里亚尔,其通货膨胀率是负1.4%。
沙特以“石油王国”著称,截至1998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615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25.7%,居世界各国之首。天然气储量为6.12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3.9%,居世界第5位。
此外,还有金、铜、铁、锡、铝、锌等矿藏。水力资源以地下水为主。地下水总储量为36万亿立方米,按目前用水量计算,地表以下20米深的水源可使用320年左右。目前,沙共有25个海水淡化厂,日产7亿加仑水,淡化水占全国饮用水的46%。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产国,全国的海水淡化总量占世界海水淡化量的30%左右。蓄水池共有184个,拥有6.4亿立方米蓄水能力。
石油和石化工业为经济命脉。年产原油4~5亿吨,石油收入约400~500亿美元。政府充分利用本国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大力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建立先进的外向型企业,逐步改变依赖石油出口的单一经济结构。采取鼓励和促进工业发展、保护民族工业的一系列措施:免费提供工业地皮;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免除工业厂房设施、机械设备、原材料等物资的进口税;倡导使用本国产品,对本国能生产的同类进口商品课以高关税等。1998年沙国工业总产值达783亿里亚尔,工业增长率为5.5%。1999年沙工业增长率为9.6%。已建成以石油、化工、钢铁、炼铝、水泥、海水淡化和电力工业为主的十几个大型骨干企业。沙现有工业部门的数量为3381个,资本为2390亿里亚尔,工人总数为31万。全国工业产品逾万种。石化产品外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沙境内共有涉外合资项目1506家,总投资额为381.8亿美元。1999年外商直接投资额约为48亿美元。沙目前年发电量为2300万千瓦。过去,沙特是钢材进口国,但从1991年6月起沙开始向国外出口钢材。
沙特政府特别重视农业。全国有可耕地3200万公顷,耕种面积360万公顷。从业人员约为39万,农业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政府鼓励农民扩大种植面积,对农产品给予优惠补贴,从而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产品出口额占非石油出口总额的20%。目前沙已在小麦、椰枣、鸡蛋方面实现自给,粮食自给率为98%。
沙特每年到境外旅游约350万人次,25%的沙特人每年出境旅游一次。沙特公民每年的旅游消费额为250亿里亚尔。每年到沙特的外国游客为300万人次,其中200多万与朝觐有关。
沙特近年逐步建成一个陆、水、空立体交通网,公路交通是主要运输方式。公路总长1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400公里,国际公路网与约旦、也门、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巴林等国相通。铁路总长1400公里。有8个大型海港,其中吉达港的卸货率名列世界前茅。沙特航空公司系中东最大的航空公司,在世界民航公司中名列第15位。全国有25个机场,其中利雅得、吉达、麦加、达兰为国际机场。
沙特实行自由贸易和低关税政策。出口以石油为主,约占出口总额的90%,石化及某些工业产品的出口量也在逐渐增加。进口主要是机械设备、食品、纺织等消费品和化工产品。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以及韩国等。由于大量出口石油,沙对外贸易长期顺差。
沙特是高福利国家,实行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政府注意智力投资和人才培养。2000年沙预算的26.7%用于教育投资,教育经费约132亿美元。每年约7000名学生赴国外留学,费用由国家负担。在国内读书的大学生,除免费提供住宿外,每人每年还享受3000美元的津贴。
沙特全国还发行13种报纸、23种杂志。阿拉伯文报纸主要有:《国家报》、《奥卡兹报》、《座谈报》、《利雅得报》、《半岛报》、《中东报》等。
沙特通讯社简称沙通社,1971年1月23日成立,直接受新闻部领导。用阿、英、法文发稿。在华盛顿、伦敦、突尼斯、贝鲁特、开罗等地设有分社。
在对外关系上沙特奉行中立、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主张国与国之间互相尊重、睦邻友好、互不干涉内政,提倡各国为实现和平、稳定与繁荣进行合作,致力于加强伊斯兰和阿拉伯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因其对两大圣地的保护和所具有的雄厚的经济实力及在世界范围内对伊斯兰的传播,沙特被许多伊斯兰国家看作伊斯兰盟主。而且沙特阿拉伯通过它在许多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在地区和国际时务中发挥着杰出的作用。它是海湾合作委员会六国成员国之一,同时也是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基金,以及其他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国之一。
截至1998年,沙特已同9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90年7月21日中沙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稳步发展,双方往来不断增加。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0年中国同沙特进出口商品总额为30.98亿美元,其中对中国出口额为11.45亿美元,进口19.53亿美元。2000年中国赴麦加朝觐的穆斯林约为3600名。

海湾明珠 —— 巴 林
    巴林全称为巴林王国 (The Kingdom of Bahrain)。面积约706.5 平方公里。2000年人口66.64万。其中巴林籍人占63%,其他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伊朗、菲律宾和阿曼人。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85%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穆斯林占人口总数的75%以上。其余信奉基督教、犹太教。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1998年)。首都是麦纳麦(Manama),人口20多万。主要城市有穆哈拉克、阿瓦里、马里基亚。
巴林位于波斯湾西南部的岛国。界于卡塔尔和沙特阿拉伯之间,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炎热、潮湿,7-9月平均气温为35℃。凉季温和宜人,11月――4月气温在15-24℃之间。年平均降水量77毫米。早在公元前3000年这里即建有城市。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人到此。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隶属巴士拉省。1507-1602年遭葡萄牙人占领。1602-1782年处于波斯帝国的统治之下。1783年宣告独立。1820年英国入侵巴林,强迫其签订波斯湾和平条约。1880年沦为英保护国。1971年3月英宣布其同波斯湾诸酋长国签订的所有条约在同年年底终止。1971年8月14日巴林宣布独立。
独立后第一部宪法于1973年6月2日公布,同年12月开始生效。宪法规定,巴林是独立的伊斯兰阿拉伯国家,为君主立宪制酋长国,统治权由哈利法家族长子世袭;埃米尔为国家元首,有权任命首相、批准内阁成员和决定议会开会日期及解散议会;国家的立法权属于埃米尔和议会,行政权属于埃米尔和内阁,司法审判权以埃米尔的名义行使;禁止组织政党或集会结社。
1992年12月16日,埃米尔宣布成立协商会议,此会议为咨询机构,无立法权,可就国家法律、政策(有关国家安全和对外关系的问题除外)提出意见。每届任期四年,可以连任。成员及主席均由埃米尔任命。埃米尔有权罢免成员并任命新人代之,有权解散会议。
巴林历史悠久,文明古老,自古以来就是国际贸易中心。在它的土地上,自印度河流域各民族的文明相互撞击、相互影响。巴林在文明的发展中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成为一个繁荣、安定的国家。巴林有畜牧业、蔬菜及椰枣种植业。还有传统行业,如帆船制造业、渔业、出口冻虾等。还有珍珠采集业。此外还有饮料业、制砖业等。最主要的经济部门为石油工业。巴林炼油厂是中东第二大炼油厂。1932年巴林发现具有开采价值的石油。1975年政府宣布把石油工业收归国有。收回外国石油公司全部股权。我们已经了解有些海湾国家以捕鱼和采集珍珠为业。这里,我们还要介绍一下这些著名的行业。尽管珍珠采集业因为人造珍珠的问世而逐趋萧条,但无论是捕鱼业,还是珍珠采集业,均离不开船舶。在巴林,你会很清楚地了解巴林人是真正的海之骄子,他们具有丰富的海上经验。他们的造船历史十分悠久,巴林的造船业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你会看到一些巴林人精通船舶模型的制作,以满足旅游者对这种工艺品的极大兴趣。巴林的工业不仅分布于我们所说的这些方面,那里还有其他一些重要部门,如制陶业、石灰石生产、石膏生产、纺织业等。织布业在西海岸的一些乡村里依然存在。那里制作的一种名叫“鸟扎拉”的乡间服装朴素大方,适合于热带地区的人们穿着。巴林进口皮棉在当地轧花,然后织成布匹。巴林的粮食大部分靠进口,此外还进口一些贵重商品、服装和高档家俱。巴林石油丰富,但它的方针是并不完全依靠石油收入,这体现在已建立起许多大型的工业设施。从发现石油起,巴林就知道其原油储量远不及它的邻国那样丰富,可以把它当作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巴林的石油储量,估计只有两亿桶。因此,政府选择了经济收入来源多样化,依靠非石油经济部门的战略。这种战略已成功的实现,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连续4年巴林被联合国评为阿拉伯国家在开发人力资源方面的第1名。
巴林还是海湾地区银行和金融中心;截止到1998年第3季度巴林有182家本国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或办事处,总资金额为700亿美元。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4.634亿第纳尔(约合65.5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7640美元,经济增长率:2.5% 。货币名称是巴林第纳尔。 1美元兑换0.376巴林第纳尔。金融业发达是巴林经济的显著特点。目前,有200家地区及国际金融服务机构在巴设立办事处,享有中东地区金融服务中心的美誉。
工业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炼油和炼铝工业等。1998年工业产值达3亿第纳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全国可耕地面积5880公顷,约占全国总面积的8.8%,实际种植面积3780公顷。从事农业的人口不足7000人。粮食主要靠进口。巴林重视旅游业。1997年的旅游收入8.3亿美元,占国民收入的10%。旅游就业人员占巴就业总人口的17%。
巴林境内无铁路。首都和主要城镇有公路相连。巴林和沙特之间由长达25公里的法赫德国王大桥相连。萨勒曼有一深水港,可停泊6万吨级轮船。巴林是连接东西方的空中交通枢纽。海湾航空公司由巴林、卡塔尔、阿曼和阿联酋四国共同投资和经营。麦纳麦国际机场每天约有60余架次飞机起落。1997年巴林国际机场客流量350万人次。
1969年,巴林开通中东地区第一个卫星地面站,成为该地区的通讯中心。目前,巴林拥有4个卫星地面站,与国际卫星组织及阿拉伯卫星组织的卫星相连。1981年,巴林政府从英国人经营的电信公司中取得60%的股权,并把公司改组为巴林电信公司。该公司现已实现了通讯系统数字程控化。此外,巴林还有巴林有线、无线通讯公司等电信公司。1999年电话线路达16.4万条,平均每4人一条,每2人拥有1部电话,移动电话数超过普遍电话数。
2000年巴林人均收入7640美元。全国实行免费医疗。实行免费教育和普及9年一贯制的中等教育制度。全国共有报纸13种,主要报纸有:《海湾日报》、《光明日报》、,《巴林湾日报》、《海湾每周镜报》、《天天报》、《海湾消息报》。巴林广播电台1955年开始播音,用阿语和英语广播。巴林电视台在海湾地区率先于1973年开始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巴林对外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主张加强海湾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反对外来势力干涉海湾事务。巴林系联合国、阿拉伯国家联盟和海湾合作委员会的成员国。目前已同5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89年4月18日中国与巴林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建交后,两国关系顺利发展。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0年中、巴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21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额为0.49亿美元,进口额为0.72亿美元。

阿 曼
阿曼国名全称是阿曼苏丹国(The Sultanate of Oman)。面积为 30.95万平方公里。按行政区域划分为3个省和5个地区。首都是马斯喀特(Muscat),人口72万(2000年)。2000年国家人口 232.54万,绝大多数是阿拉伯人,另有印度、巴基斯坦等外籍人。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英语。本国居民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90%属伊巴德教派。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1999年统计数)。
阿曼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南部。与阿联酋、沙特、也门等国接壤,濒临阿曼湾和阿拉伯海。海岸线长1700公里。除东北部山地外,均属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分两季,5月-10月为热季,气温高达40℃以上;11月至翌年4月为凉季,平均温度约为24℃。
阿曼是阿拉伯半岛最古老的国家之一 。公元前2000年已广泛进行海上和陆路贸易活动,并成为阿拉伯半岛的造船中心。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624年,建立亚里巴王朝,其势力曾扩张到东非部分海岸和桑给巴尔岛。18世纪中叶,建立赛义德王朝,定国名为“马斯喀特苏丹国”。1507年起,先后遭葡萄牙、波斯和英国的入侵与占领。1920年,阿曼被分为“马斯喀特苏丹国”和“阿曼伊斯兰教长国”。1967年,统一为“马斯喀特和阿曼苏丹国”。1970年7月23日,卡布斯发动宫廷政变,废父登基,宣布改国名为“阿曼苏丹国”,并沿用至今。1973年,英国军队撤出阿曼。
阿曼是君主制国家,禁止一切政党活动。由苏丹颁布法律、法令和批准缔结国际条约、协定。1996年11月6日,卡布斯苏丹颁布诏书,公布了《国家基本法》(相当于宪法)。该法对国家体制、政治指导原则、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内阁及其成员的职责、公民权利与义务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现政府实行自由和开放的经济政策,繁荣民族文化和改善人民生活;对外一贯奉行睦邻、不干涉内政、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平衡温和、全方位友好及以对话解决争端等颇有特色的外交政策。2000年,阿政局稳定,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卡布斯苏丹继续执行内外稳健的政策,适度开放民主,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由于油价回升,经济发展较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广泛寻求合作。
1991年11月12日由卡布斯苏丹颁布诏书成立协商会议,是在原国家咨询委员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审议监督机构,无立法权,但可向苏丹及政府提出建议,每三年换届一次,委员可以连任。总部设在首都马斯喀特。下设法律、经济、卫生和社会事务、教育和文化、服务和地方社会发展5个常设小组委员会。 阿曼政府设有专门的司法、宗教基金和伊斯兰事务部,主管司法及宗教事务。
阿曼利用石油收入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实行开放政策和自由经济,发展外向性生产行业。重点发展农、渔业、中小工业、服务业、旅游业、转口贸易及开发其它矿产资源;采取紧缩政策,增收节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156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355美元。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1.1%。货币为阿曼里亚尔;1里亚尔等于1000比索。1美元兑换0.385阿曼里亚尔。(资料来源:英国经济季评)
60年代阿曼开始采石油,现已探明石油储量近7.2亿吨,天然气储量8041亿立方米。煤储量约3600万吨,金矿储量约1182万吨,铜储量约2000万吨,铬100万吨。还有银及优质石灰石等,水产资源丰富。
阿曼工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目前仍以石油开采为主,同时积极支持和鼓励兴建中小型工业以安置本国劳动力。通过与外资合作发展加工业,建立依靠本国资源的外向型工业,主要为石油化工、炼铁、化肥等工业。除少数较大型企业如炼油厂、水泥厂、面粉厂等由政府参与投资经营外,其它均属私营中小企业,主要从事非金属矿产、木材加工、食品、纺织等生产。阿曼约40%以上人口从事农、牧、渔业。2000年农业产值为2.16亿里亚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全国可耕地101,350公顷,已耕地61,500公顷,主要种植椰枣、柠檬、香蕉等水果和蔬菜。粮食作物以小麦、大麦、高梁为主,不能自给。渔业是阿曼的传统产业,是阿曼非石油产品出口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自给有余,阿曼也是阿拉伯半岛牲畜主要出产国之一。阿曼无铁路,运输主要依靠公路。
2000年10月,阿曼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出口商品主要是石油,约占出口总额的80%,主要输往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非石油出口有铜、化工产品、鱼类、椰枣及水果、蔬菜等。进口商品有机械、运输工具、食品及工业制成品等,主要来自阿联酋(转口)、英国、美国、日本等国。
1999年人均年收入为6355美元。实行免费教育制 ,在全国广泛开展扫盲和成人教育。卡布斯大学是唯一高等学校。国家实行免费医疗。居民平均寿命68岁。全国实行义务兵役制。阿曼是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在军事防御方面与该组织其它成员国相互协调。总兵力3.3万人。对外阿曼奉行中立和不结盟政策,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宗旨,恪守阿曼加入的国际和地区性条约。在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主权、独立、不干涉别国内政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主张通过对话和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分歧。截至2000年,已同135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8年5月25日同我国建交。建交以来两国友好关系不断发展。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0年中国同阿曼贸易总额为33.21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额为0.59亿美元,进口额为32.62亿美元。

阿 拉 伯 联 合 酋 长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The United Arab Emirates)简称阿联酋。面积83600平方公里。人口293.8万(1999年统计数),外籍人口占2/3,主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多数属逊尼派;在迪拜什叶派占多数。
首都阿布扎比(Abu Dhabi),人口约96万(1997年)。
阿联酋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北濒波斯湾,海岸线长734公里。西北与卡塔尔为邻、西和南与沙特阿拉伯交界、东和东北与阿曼毗连。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炎热潮湿(5月-10月),气温40-50℃,冬季(11月-翌年4月)气温7-20℃,偶有沙暴。平均降水量约100毫米,多集中于1-2月间。
公元7世纪隶属阿拉伯帝国。自16世纪开始,葡萄牙、荷兰、法国等殖民主义者相继侵入。1820年英国入侵波斯湾地区后,强迫当地七个酋长国与其签订“永久休战条约”,此后逐步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71年3月1日,英国宣布同波斯湾各酋长国签订的条约于年底终止。同年12月2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宣告成立。由阿布扎比、迪拜、沙迦、哈伊马角、富查伊拉、乌姆盖万和阿治曼七个酋长国组成联邦国家。
最高权力机构是联邦最高委员会,由七个酋长国的酋长组成。国内外重大政策问题均由该委员会讨论决定,制订国家政策,审核联邦预算,批准法律与条约。总统和副总统从最高委员会成员中选举产生,任期5年。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除外交和国防相对统一外,各酋长国拥有相当的独立性和自主权。联邦经费基本上由阿布扎比和迪拜两个酋长国承担。
1971年7月18日,联邦最高委员会通过临时宪法,同年12月3日宣布临时宪法生效,沿用至1996年12月联邦最高委员会通过决议,把持续了25年的临时宪法变成永久宪法。
议会是联邦国民议会,亦称全国协商议会,成立于1972年,是咨询机构。
总统扎耶德1971年起当选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总统。曾获1988年“世界伟人”称号。
阿联酋以石油生产和石油化工工业为主,同时,注重发展经济多样化。政府在发展石化工业的同时,把发展多样化经济,扩大贸易,增加非石油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当作其首要任务,注意利用天然气资源,发展水泥、炼铝、塑料制品、建筑材料、服装、食品加工等工业,重视发展农、牧、渔业;政府充分利用各种财源,重点发展文教、卫生事业,继续完成和扩大在建的现有项目。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522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767美元,货币是迪尔汗。1迪尔汗等于100菲尔斯,汇率为1美元兑换3.65迪尔汗
阿联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33.4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9.4%,居世界第三。天然气储量为5.9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四。
阿联酋农业不发达。主要农产品有椰枣、玉米、蔬菜、柠檬等。渔产品可满足国内需求的50%。畜牧业规模很小,主要肉类产品依赖进口。
境内无铁路,各酋长国之间由现代化高速公路相连。空运有阿布扎比、迪拜等6个国际机场。
阿银行业发达,现有银行70多家,其中外国银行32家。外汇不受限制,货币自由入出境,汇率稳定。联邦政府财政收入来自各酋长国的石油收入。 截至1997年,外汇储备83.72亿美元,黄金储备90.77亿美元,在国外资产超过500亿美元。
外贸在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阿各类商贸公司14108家,其中外国公司680家,自由贸易区4个。1995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阿出口石油、天然气、石油化工产品、铝锭和少量土特产品;进口主要有粮食、机械和消费品。阿转口贸易比重较大,占对外贸易总量的45%。阿与179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主要贸易伙伴是日本、美国、欧盟及中国等。近几年对外贸易持续顺差。
1971年7月成立阿布扎比阿拉伯经济发展基金会(1993年11月更名为阿布扎比发展基金会),以贷款、赠款和技术援助等方式向阿拉伯国家和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截至1996年累计向43个国家提供援助约245.9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
阿联酋人民生活优越,1999年人均国民收入为17767美元,居世界前列。实行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
1984年11月1日中阿两国建交。建交后两国间重要往来不断。阿联酋总统扎耶德、联邦最高委员会成员、沙迦酋长苏尔坦分别于1990年5月和1991年5月访华。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0年两国进出口商品总额为24.9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额为20.8亿美元,进口额为4.1亿美元。


卡 塔 尔
国名为卡塔尔国(The State of Qatar)。面 积 11437 平方公里。卡塔尔人口约60万(1998年官方统计)。当地居民约占人口总数的40%, 其他为外籍人,主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和东南亚国家。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多数属逊尼派中的瓦哈比教派,什叶派占全国人口的16%。卡特尔首都是多哈(Doha),人口约26.4万(1997年)。
卡特尔位于波斯湾西南岸的卡塔尔半岛上,与阿联酋和沙特接壤。海岸线长550公里。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炎热漫长,最高气温可达46℃;冬季凉爽干燥,最低气温7℃。年平均降水量仅125毫米。
公元7世纪是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517年葡萄牙人入侵。1555年被并入奥斯曼帝国版图。1846年萨尼•本•穆罕默德建立了卡塔尔酋长国。1882年英国入侵,并宣布该地区为英国的“保护地”。1971年9月3日卡宣布独立,艾哈迈德任埃米尔。1972年2月22日埃米尔艾哈迈德被废黜,其堂弟哈利法出任埃米尔,哈利法之子哈马德任王储兼国防大臣。1995年6月27日,哈马德发动宫廷政变,推翻哈利法,出任埃米尔。
卡塔尔系君主立宪制的酋长国。埃米尔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最高司令,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由阿勒萨尼家族世袭。卡禁止任何政党活动。
1974年4月埃米尔颁布临时宪法。宪法规定:卡塔尔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伊斯兰教为国教,埃米尔在内阁和协商会议的协助下行使权力。宪法承认法官的独立性。在“永久宪法”产生并生效以前,该临时宪法一直有效。
卡塔尔经济以石油为主,石油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所产石油95%供出口。2000年卡石油收入达67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6%。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国际油价的浮动,政府开始注重发展其他工业,实行收入来源多样化政策。近年来卡大力投资开发天然气,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制定了开发天然气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卡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和出口国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出口液化天然气码头。2000年卡天然气收入3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146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2.36万美元。经济增长率为6% 。货币名称:卡塔尔里亚尔。 1美元兑换3.640卡塔尔里亚尔。
卡塔尔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气。巳探明石油储量为5.04亿吨,居世界第24位,天然气储量8.49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地下水源贫乏。
工业包括炼油厂、石化工厂、化肥厂、钢铁厂和水泥厂,同时还建立了一些造纸厂、洗涤剂厂、颜料厂、食品厂和塑料厂等。卡塔尔农业基础薄弱,发展较慢。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外籍工人。农牧产品不能自给,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等主要依赖进口。只有鱼、虾类海产品产量可基本满足本国需求。
各主要城市之间由现代化公路网相连,主要海港有多哈港、乌姆赛义德港和拉斯拉凡港,拉斯拉凡港是世界上最新、最大的处理液化天然气的港口。多哈国际机场有连接欧洲和亚洲的17条航线。
卡塔尔人均收入超过2万美元。全国实行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留学深造机会,并发给奖学金。1977年建成的卡塔尔大学是一所配有现代化设备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卡唯一的一所高等学府。
1988年7月9日,中、卡正式建交。建交后,两国关系发展顺利。2000年中、卡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7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额为0.3亿美元,进口额为4.4亿美元。

科 威 特
科威特全称为科威特国(The State of Kuwait )。面积17818平方公里。人口约225万(2000年)。其中科威特籍人口约81万,约占总人口的36%,外籍侨民144万,约占64%。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居民中95%信奉伊斯兰教,其中约70%属逊尼派,30%为什叶派。
首都是科威特城(Kuwait City ),人口35万(1999年)。气温最高55℃,最低8℃。
重要节日为2月25日的国庆日,系第11代埃米尔登基日。
科威特位于亚洲西部波斯湾西北端。与沙特、伊拉克相邻,东濒波斯湾,同伊朗隔海相望。海岸线长290公里。 有布比延、法拉卡等9个岛屿。属热带沙漠气候,夏长炎热干燥,冬短湿润多雨。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2℃和34℃,最热时树荫下为51℃,太阳直射处达80℃。1~5月降水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5~177毫米之间。
7世纪时是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581年起哈立德家族统治科威特。1710年居住在阿拉伯半岛内志的阿奈扎部落中的萨巴赫家族迁移到科威特,1756年取得统治权,建立了科威特酋长国。1871年科成为奥斯曼帝国巴士拉省的一个县。1899年英国强迫科签订秘密协定,从而成为宗主国。1939年科正式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54年科成立了以酋长阿卜杜拉本•萨巴赫为首的最高委员会。1960年从英国人手里接管了司法权和货币管理权。 1961年6月19日宣布独立。
科威特是君主世袭制酋长国,埃米尔是国家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一切法律以及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和协定均由埃米尔批准生效。内阁重要职务由王室成员担任。
1990年8月2日,科威特被伊拉克占领,1991年2月复国后,迅速开始了战后恢复和重建工作,加强国防。对社会治安进行了综合治理。主张维护民族独立,在政府部门和经济机构中推行科威特化。政治上放松了对党派和反对派活动的限制,解除了新闻检查。1962年11月12日正式颁布宪法。宪法规定,科是一个完全独立的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为国教,其教义是立法的基础。国民议会为立法机构,其主要职能有:制定和通过国家的各项法令和法规;监督国家财政执行情况;行使各项政治权力。
科威特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现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968亿桶,占世界储量的10.8%,居世界第四位。 1994年初估计天然气储量为1.498万亿立方米。石油、天然气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占出口创汇的95%,非石油项目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近年来,政府在重点发展石油、石化工业的同时,强调发展多种经济,减轻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对外投资。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是296亿美元。国民收入307.02亿美元。人均国民收入为13503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7%。货币名称是科威特第纳尔。汇率为1美元兑换0.305科威特第纳尔。
工业以石油开采、冶炼和石油化工为主。目前科在OPEC中的出口配额为214万桶,实际日产量为220万桶。日炼油能力86万桶。1999/2000年财政年度科石油收入为158.2亿美元,占该财政年度总收入91.8%。农牧产品主要依靠进口。渔业资源丰富,除自给外
略有出口。
科威特交通运输十分发达,与邻国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直接相通。首都国际机场班机通往五大洲主要国家。
对外贸易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出口商品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和化工产品,石油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5%,进口商品有机械、运输设备、工业制品、粮食和食品等。主要贸易对象是:美国、日本、英国、韩国、意大利、德国、荷兰、新加坡等。
截至1998年底,科在海外公共和私人投资总数达1870亿美元(其中私人投资为450亿美元),其利润收入超过石油收入。主要投资对象是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瑞士、荷兰等。主要投资形式是股票、房地产和银行存款等。
科威特每年用其国内生产总值的约3.8%来援助发展中国家。1961年成立的阿拉伯经济发展基金会拥有总资本92亿美元,专门负责对外援助,截至1997年6月底,该基金会已向121个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国家及地区提供了514笔26.39亿科威特第纳尔(约合87.1亿美元)的低息贷款。
科威特政府实行高福利制度,免缴个人所得税,享受免费教育和医疗。
1971年3月22日中科正式建交。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稳步发展。2000年中国同科威特贸易总额为6.15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3.16亿美元,进口2.99亿美元。

也 门
也门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Yemen)面积为52.7万平方公里。人口 1748万(2000年)。绝大多数是阿拉伯人,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伊斯兰教为国教,什叶派的宰德教派和逊尼派的沙裴仪教派各占50%。首都萨那(Sana'a),人口128万(1998年)。也门国庆日在5月22日。也门行政区划为19省和1个市:萨那、亚丁、塔兹、拉哈吉、荷台达、阿比洋、伊卜、夏卜瓦、扎马尔、哈达拉毛、哈贾、马哈拉、贝达、萨达、马哈维特、马里卜、焦夫、阿姆兰、达利阿和萨那市。
也门位于阿拉伯半岛南端。与沙特、阿曼相邻,濒红海、亚丁湾和阿拉伯海,海岸线长1906公里。山地和高原地区气候较温和,沙漠地区炎热干燥,年平均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8℃。
也门有30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是阿拉伯世界古代文明摇篮之一。公元前14世纪建立麦因王朝,16世纪后先后遭葡萄牙、奥斯曼帝国和英国入侵与占领。1918年,建立独立王国。1934年,英国迫使王国承认其对也门南部的占领,也门被正式分割为南北两方。1962年9月,阿卜杜拉•萨拉勒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推翻北部的巴德尔王朝,成立阿拉伯也门共和国。1967年,南部也门摆脱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并成立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1990年5月22日,北南也门宣布统一,成立也门共和国。但1994年5月,也门北南方领导人在统一等问题上矛盾激化,爆发内战。7月内战结束,也社党领导的南方军队失败,该党主要领导人逃亡国外。9月,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将总统委员会制改为总统制 ,10月1日萨利赫重新当选总统。
也门以农业为主,粮食不能自给,约二分之一依靠进口,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自1995年3月始,也门政府开始实施经济、财政和行政改革。石油、天然气是也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政府大力开发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68亿美。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3.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380美元。货币为里亚尔,官方汇率(2000年):1美元兑换160里亚尔
资源有铜、铁、铝、铬、镍、钴、金、银、煤、盐、大理石、硫磺、石油、天然气、石膏等。已探明的石油储藏量约为60亿桶,天然气储藏量约为4810亿立方米。
工业有纺织、石油、化工、制铝、制革、水泥、建材、卷烟、食品及加工工业。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开采石油。1998年工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2%。农业方面全国有可耕地166万公顷,已耕地面积约127万公顷。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74.44%。农产品主要有棉花、咖啡、高粱、谷子、玉米、大麦、豆类、芝麻、卡特和烟叶。棉花和咖啡可供出口。1998年农业总产值占国内总产值的20%。
也门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度。运输工具、机械设备等国内建设所需物资以及轻工产品均需进口;出口产品主要有石油、棉花、咖啡、烟叶、香料和海产品等。主要贸易伙伴有美国、阿联酋、意大利、沙特等。
人民生活实行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制度。1999 年人均收入约360美元。
1956年9月24日我国与阿拉伯也门建立公使级外交关系,1963年2月13日升格为大使级。2000年4月,由中国政府援助5000万人民币修建的中也友谊萨那立交桥落成通车。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0年,中也贸易总额为9.11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额为1.76亿美元,进口额为7.35亿美元。
伊 拉 克
伊拉克全名为伊拉克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raq)。面 积 44.183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240万(1999年)。其中阿拉伯人占73.5%,库尔德人21.6%,其余为土耳其人、亚美尼亚人、亚述人、犹太人和伊朗人等。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北部库尔德地区的官方语言是库尔德语,东部地区有些部落讲波斯语。通用英语。居民中95%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约占54.5%,其余为逊尼派),少数人信奉基督教(占全国人口3.6%)和犹太教。
全国划分为18个省。首都巴格达(Baghdad ),人口534.8万(1997年)。重要节日为 7月17日(革命日、国庆节)。
伊拉克位于亚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岛东北部。北接土耳其,东临伊朗,西毗叙利亚、约旦,南接沙特、科威特,东南濒波斯湾。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贯全境。海岸线长60公里。领海宽度为12海里。除东北部山区外,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最高气温50℃以上,冬季最低在0℃左右。年均降雨量100~500毫米,北部山区达700毫米。
伊拉克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4700年就出现了城邦国家。公元前2000年建立了巴比伦王国,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550年起,先后遭波斯人、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入侵和统治。1920年沦为英国“委任统治区”。1921年8月独立。1932年获得完全独立。1958年7月14日推翻费萨尔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国。1968年7月复兴党政变上台,推行阿拉伯“统一、自由、社会主义”的纲领。1979年萨达姆全面接管政权后,利用石油收入加速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取得一定成就。1980年伊同伊朗因边界纠纷引发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1990年伊拉克出兵科威特引发海湾战争。
伊拉克1968年9月颁布临时宪法,规定伊拉克是“人民民主国家”,“伊斯兰教为国教”;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私有制;总统为国家元首,并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和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1970年7月16日,革命指挥委员会按照与库尔德民主党达成的协议修改临时宪法,规定“在科学和革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制度”。
根据宪法规定革命指挥委员会简称“革指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它有权解散议会,直接颁布法律和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决议,决定国家对外宣战和媾和,批准国家预算、决算以及对外签署条约、协定等。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联合国决定对伊实行严厉的经济制裁,冻结伊在海外的全部资产,世界各国停止了与伊的经贸往来,伊经济遭受重大打击。1996年12月伊按照联合国第986号决议(即“石油换食品”计划),被允许每半年出口20亿美元石油,用以购买食品和药品等人道主义物资。1998年2月,安理会通过第1153号决议,将伊出口石油份额提高到每半年52亿美元,1999年12月17日,安理会通过的1284号决议中规定取消伊石油出口上限。针对美国坚持维持遏伊政策,2000年11月1日起,伊决定使用欧元结算石油出口。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19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37.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99年)976美元 。货币名称是伊拉克第纳尔(ID),1第纳尔为1000菲尔斯。1998年官方汇率为1美元兑换0.31第纳尔,而黑市汇率1美元却兑换1800第纳尔
伊拉克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1998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1125亿桶,主要分布在73个地区,现仅开采了15个地区。在全世界石油储量最多的国家中仅次于沙特,居第二位。天然气储量预计约达3.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2.4%。磷酸盐储量100亿吨。
工业主要有石油开采、提炼和天然气开采。伊拉克石油生产和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为伊支柱产业。伊于1973年实现了石油工业的国有化,组建伊拉克国家石油公司(Iraq National Oil Company, INOC)控制国家的石油资源。两伊战争结束到海湾战争之前,伊拉克平均日产原油350万桶,最高时达450万桶。海湾战争结束后由于石油开采设备被毁,石油日产量跌至30万桶。1996年12月联合国安理会第986号决议实施后,石油生产开始恢复。1999年,伊平均日产石油约260万桶,国内日消费55至60万桶,其余供出口。
伊拉克的可耕地面积为800万公顷,已耕地面积近500万公顷,主要集中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0%。政府对农业大量投资,兴建水利,改良土壤,鼓励集体经营。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和椰枣等,粮食不能自给。全国有椰枣树3300余万株,平均年产椰枣约630万吨。
伊拉克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旅游点有公元前2060的乌尔城年遗址、公元前910的亚述帝国年遗迹和哈特尔城遗址(俗名“太阳城”),位于巴格达西南90公里处的巴比伦是世界著名古城的遗址,盛传的“空中花园”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伊拉克国内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海湾战争期间,交通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金融方面,截至1998年底,伊欠外债约203.92亿美元。据估计,长达10年的制裁使伊蒙受约1500亿美元的损失。
外贸主要由国家控制,但也鼓励私人进口。主要出口原油、天然气、椰枣、化肥等,进口各种生产资料、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主要贸易伙伴为埃及、约旦、土耳其、印度、美国、澳大利亚、中国等。
海湾战争后,伊拉克长期面临消费品奇缺、伊第纳尔贬值、物价飞涨,工厂开工率不足和失业率增加等困境,百姓因饥饿和缺药而死亡人数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2000年,伊为顺应形势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与许多国家的经贸往来,伊经济状况较前有所改善。
伊拉克是中东地区的军事强国,总兵力约35.25万人,其中陆军约30万人。
伊拉克实行免费教育。有巴格达、巴士拉、摩苏尔等大学。
2003年3月,美国出兵伊拉克。伊总统萨达姆下台。
1958年8月25日中伊建交,两国关系一直友好,双方党、政、民间团体相互来往频繁。海湾危机中,我国中止了与伊的经贸、军事往来。海湾战后,我与伊交往逐渐恢复。2000年1月和11月,伊前副总理阿齐兹2次访华。 据海关总署统计,2000年中国同伊拉克进出口商品总额为9.75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额为3.27亿美元,进口额为6.48亿美元。

叙 利 亚
叙利亚国名为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The Syrian Arab Republic )。面积为185180平方公里(包括仍被以色列占领的戈兰高地约1200平方公里)。2000年人口 1793.8万。其中阿拉伯人占80%以上,还有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土库曼人和彻尔克斯人等。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英语和法语。居民中85%信奉伊斯兰教,14%信奉基督教。其中,伊斯兰教逊尼派占80%(约占全国人口的68%),什叶派占20%,在什叶派中阿拉维派占75%。
全国划分为14个省市:大马士革农村省、霍姆斯省、哈马省、拉塔基亚省、伊德利布省、塔尔图斯省、腊卡省、德尔祖尔省、哈塞克省、德拉省、苏韦达省、库奈特拉省、阿勒颇省和大马士革市。首都大马士革(Damascus),人口 333万(1997年统计)。独立日 4月17日
叙利亚位于亚洲大陆西部,地中海东岸。北靠土耳其,东南邻伊拉克,南连约旦,西南与黎巴嫩、巴勒斯坦地区接壤,西与塞浦路斯隔海相望。海岸线长 183公里。沿海和北部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南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沙漠地区冬季雨量较少,夏季干燥炎热。最低气温0°C以下,最高气温达40°C 左右。年平均降水量沿海地区1000毫米以上,南部地区仅 100毫米。
早在公元前3000年,叙利亚地区就有原始的城邦国家存在。公元前 8世纪起先后被亚述帝国、马其顿军队、罗马人、阿拉伯帝国、欧洲十字军、埃及马姆鲁克王朝、奥斯曼帝国侵占或统治。1920年4 月,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1941年9 月27日,“自由法兰西军”总司令贾德鲁将军以盟国名义宣布叙独立。1943年8 月叙成立自己的政府,1946年4 月17日英、法被迫撤军。1958年2月 1日,叙利亚和埃及宣布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9 月28日叙宣布脱离阿联,成立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1973年 3月12日经全国公民投票通过宪法。宪法规定叙利亚是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国家,是阿拉伯祖国的一部分,复兴党是社会和国家的领导核心。实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伊斯兰教法是立法的主要依据。
叙利亚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近年来发展经济的基本方针是:大力发展农业、石油等支柱产业;在坚持和鼓励私营经济发展和在确保政局稳定的情况下,稳妥、谨慎地推进包括金融领域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内的经济改革。积极鼓励出口创汇,简化进出口手续,调整汇率。放宽私营经济,扩大私营经济和公私合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2000年,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和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拉动,叙利亚经济困难状况有所缓解。农业获得丰收。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68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1.5%。货币是叙利亚镑(Syrian Pounds),1镑等于 100皮阿斯特。政府实行三种汇率,官方汇率为1美元兑换11.2叙镑;海关汇率为1美元兑换23叙镑;同第三国贸易的汇率为1美元兑换46.3叙镑。 2000年叙利亚人均收入936美元。
叙利亚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磷酸盐、岩盐、沥青等。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5亿桶。已实现石油及其产品的自给,并开始出口部分原油和石油产品。叙利亚工业基础薄弱,现代工业只有几十年历史。现有工业分为采掘工业、加工工业和水电工业。 叙利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是阿拉伯世界的五个粮食出口国之一。粮食战略储备可满足全国两年的需求。
叙利亚的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实行国家对外贸的监督,主要物资的进出口均由国家控制。主要出口产品有石油和石油产品、棉花和棉花制品、磷酸盐、香料、皮革等。主要进口产品有机械、钢材、纺织品、燃料、粮食、罐头、糖、化工原料、文教用品、医药、木材等。
1956年8月1日中、叙建交以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顺利发展。近几年,双方保持高层互访。2000年,中国同叙利亚进出口商品总额为1.74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额为1.73亿美元,进口额为89万美元。

约 旦
约旦全称是约旦哈希姆王国(The Hashemite Kingdom of Jordan)。其面积9.8226万平方公里。2000年人口为490万,人口增长率约为3.2%。大部分为阿拉伯人,其中60%以上是巴勒斯坦人,还有少数土库曼人、亚美尼亚人和吉尔吉斯人。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英语。92%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信奉基督教的约占6%,主要属希腊东正教派。
全国共分12个省:安曼省、伊尔比德省、马安省、扎尔卡省、拜勒加省、马夫拉克省、卡拉克省、塔菲拉省、马德巴省、杰拉什省、亚喀巴省、阿吉隆省。首都安曼(Amman)的人口是163万人。
约旦位于亚洲西部,阿拉伯半岛的西北,西与巴勒斯坦、以色列为邻,北与叙利亚接壤,东北与伊拉克交界,东南和南部与沙特阿拉伯相连。约旦基本上是个内陆国家,亚喀巴湾是唯一出海口。首都安曼和西部山地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气候温和。平均气温1月为7-14℃,7月为26-33℃。
约旦原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公元7世纪初属阿拉伯帝国版图。公元1517年归属奥斯曼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沦为英国委任统治地。1921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一分为二,西部仍称巴勒斯坦,东部建立外约旦酋长国。1946年3月22日英承认外约旦独立,5月改国名为外约旦哈希姆王国。1948年5月第一次阿以中东战争结束后,外约旦占领了约旦河西岸4800平方公里的土地。1949年4月,外约旦同西岸合并,改称约旦哈希姆王国。1967年第三次阿以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西岸。1988年7月,侯赛因国王宣布中断同约旦河西岸地区的“法律和行政联系”。1994年10月,约旦同以色列签署了和平条约。1995年2月9日,约收回被以占领的约340平方公里失地。
约旦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设参、众两院,权力掌握在以国王为首的哈希姆家族王室手中。约重视加强社会治安,适时调整内外政策,推进经济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发展民族经济。1999年阿卜杜拉二世执政,较顺利地实现了政权平稳过渡,经济有所发展,继续扩大对外交往。
1952年4月9日开始允许建立政党,后均被解散。1991年6月9日侯赛因国王正式宣布解除长达33年的党禁,实行多党制,1992年9月议会通过“政党法”。迄今,内政部正式批准成立的政党共20个,主要有:
(1)伊斯兰行动阵线党(The Islamic Action Front):主要由约旦穆斯林兄弟会组成,少数伊斯兰独立人士参加,为原教旨主义组织。
(2)约旦阿拉伯社会复兴党。
约旦是发展中国家,可耕地面积小,资源较贫乏,依赖进口。经济基础薄弱。国民经济主要支柱为侨汇、外援和旅游。阿卜杜拉二世国王执政后,把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其施政重点,并成立由他领导的经济顾问委员会。2000年约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约实行经改的主要措施是,加速私有化、贸易自由化和法制化进程;大量改善投资环境,加速经济特区、合格工业园区等建设;引进“新经济”,努力拓展信息产业,积极寻求外援与减免债务;设法促进旅游业发展 。
1998年约旦国内生产总值为73.86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3%。货币为约旦第纳尔( Jordanian Dinar),1第纳尔等于100皮阿斯特(Piastre)。1999年汇率为1约旦第纳尔兑换1.412美元。2000年人均国民收入为1150美元。
约旦资源主要有磷酸盐、钾盐、铜、锰和油页岩。磷酸盐储量约20亿吨。死海海水可提炼钾盐,储量达40亿吨。工业多属轻工业和小型加工工业,主要有采矿、炼油、食品加工、玻璃、纺织、塑料制品、卷烟、皮革、制鞋、造纸等。约旦农业不发达,农业人口11.04万,约占劳动力的12%。可耕地多集中在约旦河谷。每年所需粮食3/4靠进口。水资源缺乏是约发展农业的主要障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蔬菜、水果、橄榄等。农产品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粮食和肉类主要依靠进口。
旅游业是约旦的三大经济支柱之一,又是主要外汇来源之一。海湾危机后旅游业受到沉重打击。约以媾和后,旅游业收入大幅度增长。主要旅游景点有安曼、死海、杰拉什、佩特拉、杰隆古堡、亚喀巴等。
约旦经济受地区形势的影响波动较大。海湾战争中,30多万长期居住在海湾国家的约旦和巴勒斯坦侨民回国,带回大量外汇,使约黄金、外汇储备增加。但战后侨汇锐减。1994年约以媾和后,侨汇收入有所增加。2000年,约外汇储备30亿美元。
约旦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主要进口粮食、肉类、纺织品、交通和工业器材;主要出口磷酸盐、钾盐、化肥、蔬菜、水果。1999年12月,约被正式接纳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
外援是约旦经济主要来源之一。海湾战争前,约外援主要来自美等西方国家以及海湾阿拉伯国家。
约旦卫生事业发展很快。人均收入为1090约第纳尔。约旦人普遍拥有小汽车。国家重视教育事业,公民从小学到高中享受免费教育。有8所公立大学和有12所私立大学。全国有学士20万名,硕士1.8万名,博士8千名。教育经费约为2.11亿第纳尔,全国文盲率约为11.4%。
自1977年4月7日中约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稳步发展。2000年中约贸易总额为2.53亿美元。

黎 巴 嫩
黎巴嫩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Lebanon)面 积为10452平方公里。2000年人口400万。绝大多数为阿拉伯人。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法语、英语。居民54%信奉伊斯兰教,主要是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46%信奉基督教,主要有马龙派、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等。
全国分五个省:贝鲁特、北部、南部、山区和贝卡省。黎巴嫩首都贝鲁特(Beirut),人口约150万(1998年),七月平均最高气温32℃,1月平均最低气温11℃,是阿拉伯国家中气候温和的城市。黎巴嫩的重要节日是11月22日的独立日。
黎巴嫩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东、北部邻叙利亚,南界巴勒斯坦、以色列,西濒地中海。海岸线长220公里。沿海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公元前2000年为腓尼基的一部分。以后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和罗马统治。7~16世纪初并入阿拉伯帝国。1517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1941年6月英军在自由法国部队协助下占领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国部队宣布结束对黎的委任统治。1943年11月22日黎宣布独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国。1946年12月英法军全部撤离黎巴嫩。
黎巴嫩党派林立,但因力量分散,无一党占绝对优势。主要政党有:黎巴嫩长枪党和自由国民党,1958年9月成立,其成员大部分是基督教徒。真主党是在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间成立。黎穆斯林什叶派政党,与伊朗关系密切。该党拥有民兵约5000人,集中在黎南部地区。
黎巴嫩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商业和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以上。内战前曾享有中近东贸易、金融、交通和旅游中心的盛名。16年内战加之以色列入侵造成经济损失约400亿美元。内战结束后,黎政府着手进行经济和行政改革,全民开展重建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振兴经济的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果。1995年人均国民收入为2628美元。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166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零。通货膨胀率为2%。货币是黎巴嫩磅,其汇率为1美元兑换1507黎磅(2000年), 2000年黎巴嫩外汇储备为58.95亿美元。
黎巴嫩矿产资源少,且开采不多。矿藏主要有铁、铅、铜、褐煤和沥青等。工业以加工工业为主,从事工业人数14.5万。占黎劳动力的30 %。1997年工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4%。农业生产不发达。2000年农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
黎巴嫩原为中东旅游胜地。内战前,每年入境旅客达200万人次,旅游收入占国民收入的20%以上,游客主要来自海湾地区产油国和欧洲国家。内战期间,旅游业因战乱一蹶不振,战后逐渐恢复。1999年旅游收入达14亿美元,同比增长40%,旅游收入占国民产值的9%左右。
外贸在黎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府实行对外开放与保护民族经济相协调的外贸政策,制定配套措施,提供充分保障,开展经济外交,引进资金。出口商品主要有蔬菜、水果、金属制品、纺织品、化工产品、玻璃制品和水泥等。主要贸易对象是意大利、美国、法国、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叙利亚。
黎巴嫩以中东新闻中心著称。全国各类报刊有600余家,其中52家政治性日报。主要日报有《白天报》,发行量约4万份;《使者报》发行量5万份;《旗帜报》发行量6.2万份 ,其中在黎发行2.95万份;《家园报》发行量1.4万份;《安瓦尔报》发行量5.8万份。主要刊物有《事件周刊》、《阿拉伯周刊》、《狩猎者》、《杂志周刊》、《黎巴嫩评论》、《星期一早晨》等。
1955年11月,中国贸易代表团访黎并签订了贸易协定。1971年11月9日,中、黎两国正式建交。


巴勒斯坦
国名全称为巴勒斯坦国(The State of Palestine)。根据1947年11月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的阿拉伯国,面积为1.15万平方公里。但由于当时阿拉伯国家反对该决议,而未在决议规定的地区建立阿拉伯国。1948年5月,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占领了181号决议规定的大部分阿拉伯国领土,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该决议规定的全部阿国领土。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宣告成立巴勒斯坦国,但未确定其疆界。自马德里和会至今,巴通过与以和谈,陆续收回了约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1997年巴勒斯坦人口为639万,这包括流落在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巴勒斯坦人,其中加沙和约旦河西岸有巴勒斯坦人289万。讲阿拉伯语。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属穆斯林逊尼派。
巴勒斯坦首都耶路撒冷(Jerusalem ),面积176平方公里,1999年人口62万。1947年11月联和国大会第181号决议规定耶路撒冷国际化,由联合国管理。以色列通过1948年和1967年两次战争先后占领整个耶路撒冷地区,并于1980年7月宣布耶路撒冷为其永久、不可分割的首都。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为新成立的巴勒斯坦国首都。
国家元首为总统亚西尔•阿拉法特(Yassir Arafat),1989年4月2日当选,1991年9月28日连任。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处亚、非、欧三洲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
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约旦、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公元前13世纪腓力斯人在沿海建立国家,该世纪末希伯来各部落迁入定居。公元前1020年至923年,犹太人在此建立了希伯来王国。罗马帝国征服巴勒斯坦后,曾于公元64年、115年和132年3次镇压犹太人,100多万人被杀,其余大部分被赶出巴勒斯坦,流落世界各地。公元622年,阿拉伯人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并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6世纪起巴勒斯坦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自此,阿拉伯人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居民。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后,将其分为两部分:约旦河以东称外约旦,即现今的约旦哈希姆王国;约旦河以西,称巴勒斯坦(即现在所称的巴勒斯坦),包括现今的以色列、加沙和约旦河西岸。
犹太人一直梦想返回巴勒斯坦建国。1897年首次世界犹太复国运动大会在瑞士巴赛尔城召开,宣布其目标是在巴建立犹太人之家。1917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致信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罗斯柴尔德,宣称“英政府赞成在巴为犹太人建民族之家,并将为此尽最大努力”。此信后来被称为“贝尔福宣言”。1918年,美国宣布承认“贝尔福宣言”。此后,犹太人开始从世界各地大批移民巴勒斯坦。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第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犹太人同意该决议,并于1948年5月14日宣布建立“以色列国”。阿拉伯国家反对和拒绝该决议,于以色列建国的次日即5月15日向以宣战,结果战败,以占领了上述决议规定的阿国地区大部分土地;另外,约旦占领了约旦河西岸4800平方公里土地;加沙地带的258平方公里则为埃及占领。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在这次战争中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即整个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人被迫流落到周围阿拉伯国家和世界各地,沦为难民。巴勒斯坦人民要求返回家园,恢复合法民族权利,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这就是中东问题的核心--巴勒斯坦问题。
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市召开的巴勒斯坦第一次全国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艾哈迈德• 舒凯里任主席,1969年起由阿拉法特任主席。1988年11月15日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接受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1994年5月,根据巴以达成的协议,巴在加沙、杰里科实行有限自治。1995年以来,根据巴以签署的各项协议,巴自治区逐渐扩大,目前巴控制着包括加沙和约旦河西岸8座城市在内的约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巴以于1999年9月达成“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后,11月双方已正式启动巴最终地位谈判。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成立。1968年7月通过的《巴勒斯坦国民宪章》规定,巴解是巴勒斯坦各种力量的代表,对巴勒斯坦人民收复国土、返回家园的斗争负责。巴解曾以黎巴嫩、约旦为基地在被占领土开展武装斗争。巴解组织成立后,得到阿拉伯国家和世界许多国家的广泛支持。1974年10月拉巴特阿盟第7届首脑会议决议承认巴解为巴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同年11月巴解以观察员身份参加联大会议和工作。1976年8月第5届不结盟国家会议接纳巴解为正式成员,同年9月阿盟接纳其为正式成员。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国宣告成立,现已得到137个国家的正式承认。巴解最高权力机构是“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常设领导机构是中央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参加巴解的主要组织和团体有:“法塔赫”、“人阵”、“民阵”、“民主联盟”、“巴解阵”、“阿解阵”、“巴勒斯坦人民党”(原巴共)和“人斗阵”等。
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为巴解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代表境内外全体巴勒斯坦人,有委员579人,分别为巴勒斯坦各抵抗组织及其它群众团体的代表。
1994年5月,根据巴以达成的关于巴自治协议成立了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阿拉法特为主席。该机构是一种阶段性、过渡性自治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巴自治区内除外交、安全以外的所有民事。
巴勒斯坦各主要派别和组织有:
(1)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简称“法塔赫”(FATEH )。成立于1959年10月10日,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中实力最强、人数最多的组织。1965年1月1日起开展反对以色列的武装斗争。其武装力量称“暴风部队”,阿拉法特一直任该组织主要负责人并兼任“暴风部队”总司令。该组织成立初期坚持“革命暴力是解放家园的唯一手段”,在被占领土从事反以色列的游击战。后根据形势变化,逐步改变这一政策。“法塔赫”最高权力机构是代表大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革命委员会行使职权,革命委员会选举产生中央委员会领导该组织日常工作。
(2)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1967年12月成立,目前是巴解中仅次于“法塔赫”的第二大组织。总部设在大马士革。
(3)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阵线(Democratic Front)。
(4)巴勒斯坦民主联盟:又称“菲达党”。总部设在突尼斯。
(5 )伊斯兰抵抗运动:简称“哈马斯”。1988年8 月由一些带宗教色彩的抵抗组织组成,主要领导人为亚辛。哈马斯反对巴以自治协议,主张通过圣战解放全部巴勒斯坦,建立伊斯兰国家。
巴勒斯坦经济以农业为主,其他有建筑、加工、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1998年国民生产总值为45.09亿美元。人均收入约650美元。
中国政府和人民一贯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争取恢复合法民族权利的正义事业。1965年5月,巴解组织在北京设立享有外交机构待遇的办事处。1988年11月20日,我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两国建交。同年12月31日,巴解驻京办事处改为巴勒斯坦国驻华大使馆。2000年,中国同巴勒斯坦贸易总额为623万美元,其中中方出口额为615.3万美元,进口额为7.7万美元。


第二节 非洲部分国家

埃 及
埃及国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面积100.2万平方公里。2000年人 口约6521万。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约占87%。信奉基督教的科普特人约占11.8%。希腊东正教、天主教等其他基督教徒约25万,还有少数犹太教徒。伊斯兰教为国教。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中上层通用英语,法语次之。
全国划分为26个省。开罗(Cairo) 是首都,人口约1577万(2000年),夏季平均气温最高34.2℃,最低20.8℃;冬季最高19.9℃,最低9.7℃。国庆日在7月23日。
埃及领土跨亚、非两大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西连利比亚,南接苏丹,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濒地中海。海岸线长约2700公里。全境干燥少雨。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地中海型气候,平均气温1月12°C,7月26°C。其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沙漠地区气温可达40°C。
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3200年出现奴隶制的统一国家,当时国王称法老。公元前 6世纪以后长期为外来民族所统治。公元 640年阿拉伯人入侵,推行“阿拉伯化”。1517年被土耳其人征服,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1882年被英军占领。英取消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的宗主权,宣布埃及为英“保护国” 。1922年 2月28日,英宣布埃及为独立国家,但保留对国防、外交、少数民族等问题的处置权。1952年 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法鲁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国家政权。1953年 6月18日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1958年 2月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叙利亚发生政变,退出“阿联”。1971年 9月1日改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1971年 9月11日经公民投票通过永久宪法。宪法规定埃及是“以劳动人民力量联盟为基础的民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总统是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由人民议会提名,公民投票选出,任期 6年。规定人民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议员由普选产生。
埃及在1952年革命后,曾禁止政党活动。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于1962年10月成立,为埃及唯一合法政党。1976年开始实行多党制。目前主要合法政党有11个,以及目前尚为非法的埃及共产党和穆斯林兄弟会。
埃及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但70%粮食靠进口。工业以纺织、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为主。钢铁年产量约120万吨。近年来,石油、化肥、水泥、机械、电力等重工业有较大发展。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68亿美元。人均国民收入为1417美元。经济增长率 5.5%。货币为埃及镑。汇率为 1美元兑换3.78埃镑。
埃及主要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磷酸盐、铁等。已探明的储量为:石油12.16亿吨,天然气40万亿立方英尺,磷酸盐约70亿吨,铁矿6000万吨。阿斯旺水坝是世界七大水坝之一,全年可发电100亿度。此外还有锰、煤、金、锌、铬、银、钼、铜和滑石等。
纺织和食品加工为传统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1998年石油产量为4070万吨,为非洲第四大产油国。埃工业以国营为主体。
埃及是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农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埃政府重视扩大耕地面积。主要农作物有棉花、小麦、水稻、玉米 、甘蔗、水果、蔬菜等。近年来,小麦自给率50%。但随着人口增长,埃仍需进口粮食,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进口国之一。农产品主要出口棉花、土豆和大米。
埃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胜古迹很多,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条件。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收入跃居为埃第一大外汇来源, 2000年旅游收入45亿美元,到埃游客达550万人次。主要旅游点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卢克索神庙、阿斯旺水坝等。
埃及的对外贸易由于出口商品少,外贸连年逆差。同 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日本等。
美国是埃及的主要援助国,目前每年向埃及提供经、军援约21亿美元。人民生活方面, 政府长期实行家庭补贴,另外还对大米、面包、面粉、食油、糖和能源等实行物价补贴。随着经济改革不断深化,政府逐步调整物价,减少补贴,同时不断增加职工工资。家庭平均收入达7570埃镑,人均收入4493埃镑。
埃及实行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制度。全国有综合性大学13所,著名的有开罗大学、亚历山大大学、艾因• 舍姆斯大学、爱资哈尔大学等。
埃及是阿拉伯世界和非洲的军事大国,武装部队总兵力44.5万,预备役部队25.4万。
在阿拉伯、非洲和国际事务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开罗现为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所在地,埃前外长马吉德为现任阿盟秘书长。
埃及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主张在相互尊重和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加强南南对话。力求巩固其地区大国地位,积极介入中东各线和谈,加强同世界大国的关系,充当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双边关系,积极参与有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组织和活动。目前,埃及已与165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埃及是第一个承认我国并同我建交的阿拉伯、非洲国家。1956年 5月30日建交后,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2000年中国与埃及进出口贸易总额为9.074亿美元。

利 比 亚
利比亚的全称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面 积 176万平方公里。人 口 622万(1999年),主要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尔人。阿拉伯语为国语。绝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
首都是的黎波里(Tripoli),人口175万。1998年,利比亚把全国划分成26个人民省。
国家元首为 “九•一”革命领导人穆阿迈尔• 卡扎菲上校(Muammar Al Qathafi),1969年9月1日就任。
利比亚位于非洲北部,与埃及、苏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尼日尔和乍得为邻。北濒地中海,海岸线长1900余公里。沿海地区属地中海型气候,内陆广大地区属为热带沙漠气候。
公元前3世纪,利比亚人在反抗迦太基统治的斗争中曾建立统一的努米底亚王国。7世纪,阿拉伯人打败拜占庭人,征服当地的柏柏尔人,带来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16世纪,奥斯曼帝国攻占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控制了沿海地区。1912年10月15日,利比亚在意土(耳其)战争后成为意大利的殖民地。1943年初,法、英分别占领利比亚南、北部。二战后,由联合国对利全部领土行使管辖权。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告独立,成立联邦制联合王国。后改名为利比亚国。1969年9月1日,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7年3月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1986年4月起使用现国名。
卡扎菲执政30多年来,致力于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兴办社会福利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1973年5月,卡扎菲提出了既非资本主义也非共产主义的“世界第三理论”。1976年至1979年,利陆续出版了卡扎菲阐述这一理论的《绿皮书》。1977年3月,卡扎菲发表《人民权力宣言》,宣布利进入“人民直接掌握政权的民众时代”,取消各级政府,代之以各级人民大会和人民委员会,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各级革命委员会组织。2000年,利继续在政治上宣传民众国思想和世界第三理论,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精简政府机构,抓基层政权建设;继续执行新的经济政策,推动所有制多元化进程。
1992年至1999年4月,利比亚因洛克比问题受到联合国制裁。1999年以来,该问题走上司法解决的轨道,利于该年4月将洛克比空难案两嫌疑犯交至设在荷兰的苏格兰特别法庭,联合国遂中止对利制裁。2000年5月3日,特别法庭正式开庭审理,并于2001年1月31日判决两名被告之一迈格拉希有罪,处以终身监禁,另一名被告费希迈无罪释放。迈格拉希不服判决,正在上诉。利表示已完全履行对安理会的承诺,要求立即彻底解除对其制裁。
1969年12月利比亚曾颁布临时宪法。1973年,卡扎菲宣布停止执行一切现行法律。1977年3月发表的《人民权力宣言》规定:《古兰经》为利的社会法典;人民直接行使权力是民众国政治制度的基础;保卫国家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宣称利信奉自由、社会主义和阿拉伯统一等原则。
利比亚政府称总人民委员会,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司法机构 1979年9月卡扎菲宣布由司法人民委员会(部)掌管司法权。原有最高法院等机构,后来基本上被各地革命委员会建 立的特别法庭和革命法庭等取代。1990年10月,宣布恢复最高法院。亚禁止一切政党活动。
1978年后,利比亚实行经济国有化,采取了工人接管工厂、土地全民所有和取消私商等经济措施。1987年起,逐步放宽经济政策,鼓励伙伴企业,允许私人经商。利是北非重要石油生产国。石油及其产品出口占利出口总值的95%以上。1992年至1999年利受国际制裁期间,石油生产和运输能力遭到严重打击,经济受到很大影响。利近年来采取新的经济政策,放宽对私有经济限制,鼓励私营工、商业,提出对除石油和大型企业外的其它企业实行民营化。放宽进出口权限,鼓励出口创汇型企业。积极吸引外国公司来利投资和开展贸易等。2000年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飚升,利经济形势大为好转,增长率约达6%。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约280亿美元。人均收入约44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约6%。货币名称为第纳尔。2000年汇率是1美元兑换0.45第纳尔。
利比亚资源以石油为主,探明储量为450--500亿桶。其次为天然气,探明储量达12890亿立方米。其他有铁(蕴藏量20--30亿吨)、钾、锰、磷酸盐、铜、锡、硫碘、铝矾土等。沿海水产主要有金枪鱼、沙丁鱼、海绵等。
石油是利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50年代发现石油以来,石油开采发展很快。炼油工业也已崛起。1999年石油出口65亿美元。1999年欧佩克石油生产配额为日产136万桶,实际日产 142万桶。日炼油约30万桶。此外,还有食品加工、石化、建材、电力、采矿、纺织业等。
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4%,其中50%为牧民和半牧民。可耕地面积370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1.2%。50%的粮食和畜牧产品依赖进口。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牧民和半牧民占农业人口一半以上。为解决用水问题,利正在修建一条人工河,用管道把南部地下水引向沿海地区,工程投资约250亿美元。
利比亚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无铁路。公路总长25535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17985公里。主要港口有的黎波里、班加西,是非洲最大的油船队。
对外贸易的主要出口产品是石油(产量的80%以上供出口)。主要进口粮食、食品、机械、建材、运输设备、电器。化工和轻工产品以及武器装备。
人民生活自“九•一”革命以来,人民生活提高很快。利依靠巨额石油收入实行高工资、高福利政策,全民享有免费医疗和教育,对粮食、糖、茶叶等生活必需品实行价格补贴。通过私建、公建并举,改善了住房条件。大多数家庭都有小汽车。
利比亚从1988年起允许私人店铺开业,商品较前丰富。1994年以来供应短缺和货币贬值加剧,但社会福利基本有保障。1999年联合国中止对利制裁后,利商业有所恢复,汇率又有所下降。
利比亚独立后,组建了利比亚王家军队,1962、1963年先后建立海军和空军。1983年2月通过“革命总动员计划”,对全体适龄男女进行军训。1988年8月,卡扎菲宣布取消正规军,将其改编为“民众国卫队”,并在各省建立由省政府防御人民委员会领导“防卫区”(地方部队)。1989年9月宣布成立全国临时防务人民委员会(总司令部)。卡扎菲一直任武装部队最高统帅。三军总兵力6.5万。
利比亚实行免费教育。1990---91年度教育经费占行政预算总额的7.8%。1993年3%的男子和5%的妇女为文盲。
1978年8月利比亚领导成员贾卢德访华,同我国签署了建交公报。同年8月9日两国建交。建交后,两国关系稳步发展。1982年10月卡扎菲访华,正式签署两国建立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合作混合委员会的协议和“相互合作计划”。据海关统计,2000年,两国贸易总额为7737万美元,其中我出口5230.9万美元,进口2506.1万美元。

突 尼 斯
突尼斯,国名为突尼斯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Tunisia)。面积 164150平方公里。人口 944.3万(1999年),90%以上为阿拉伯人,其余为柏柏尔人。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法语。伊斯兰教为国教,主要是逊尼派;少数人信奉天主教。
全国划分为23个省,下设212个县。首都突尼斯(Tunis),人口200万(1999年)。
重要节日是3月20日的国庆日(独立日)。
突尼斯位于非洲北端。西与阿尔及利亚为邻,东南与利比亚接壤,北、东临地中海,隔突尼斯海峡与意大利相望,海岸线全长1200公里。北部属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8月为最热月,日均温21°C---33°C;1月为最冷月,日均温6°C-14°C。
公元前9世纪初,腓尼基人在今突尼斯湾沿岸地区建立迦太基城,后发展为奴隶制强国。公元前146年成为罗马帝国的阿非利加省。5~6世纪先后被汪达尔人和拜占庭人占领。703年被阿拉伯穆斯林征服。13世纪哈夫斯王朝建立了强大的突尼斯国家。1574年沦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1881年成为法国保护领地。1956年3月20日法国承认突尼斯独立。1957年7月25日突制宪会议通过决议,废黜国王,宣布成立突尼斯共和国。
1989年4月,突尼斯举行总统和立法选举,本• 阿里当选总统,宪政联盟获全部议席。1999年10月,突举行独立后首次多党参加的总统选举,本• 阿里高票获胜,再度蝉联总统。1959年6月1日,制宪议会通过了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规定突是自由、独立的主权国家,实行共和制政体。
经济以农业为主,但粮食不能自给。工业以石油和磷酸盐开采、制造业和加工工业为主。旅游业较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是211.07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1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5%。货币名称:第纳尔 (dinar)。2000年汇率为1 美元兑换1.37第纳尔。
突尼斯资源主要有磷酸盐、石油、天然气、铁、铝、锌等。已探明储量:磷酸盐20亿吨,石油7000万吨,天然气615亿立方米,铁矿石2500万吨。
工矿业主要有以磷酸盐为原料的化工业和石油开采业。目前日产原油9万桶,年产天然气15亿立方米。纺织业在轻工业中居首位,占整个工业投资的五分之一。自1986年起,纺织、皮革产品出口额已超过化肥、原油。1999年工业总产值为47.98亿第纳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9.2%,工业增长率为5.1%。
全国可耕地面积900万公顷,已耕地500万公顷,其中5%为水浇地。1999年农业和渔业总产值为23.05亿第纳尔,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13-16%,农业增长率为11%。全国劳动力的35%从事农业。正常年景突粮食自给率60%。 突尼斯是橄榄油主要生产国,产量占世界橄榄油总产量的4-9%,是突主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居重要地位,是突第一外汇来源。1999年旅游业收入达19.54亿第纳尔,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居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之首。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人员达34.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3.7%。
自1986年以来,突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迄今自由进口的商品额占进口总额的85%,自由出口的商品额占出口总额的95%。 欧盟是突的主要贸易伙伴。法国、意大利、德国是与突贸易名列前三名国家。
2000年,日本向突提供了六项总额为2.377亿美元的贷款,法国向突提供了6项总额为1.338亿美元的贷款,世界银行向突提供了2亿美元贷款,欧洲投资银行向突提供4350万美元贷款,欧洲委员会向突提供3480万美元赔款赠款,欧盟向突提供1131万美元贷款。
政府对基本食品实行物价补贴,是突上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上世纪90年代后,政府开始缩小补贴范围,减少补贴费用,分期提高基本食品价格,同时采取措施,保护困难户和低工资收入者的购买力。目前,突贫困率为6%。
突尼斯1956年建立国民军,1959年建立海军和空军。总统为武装部队总司令。总兵力35,000 人。
突尼斯实行基础义务免费教育制。1997年度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预算的16.5%。全国近1/4的人口在各级学校学习,实施至16岁的义务免费教育制。目前儿童入学率99.1%,辍学率4.4%;大学入学率为21%。1999年突文盲率为27%。
突尼斯一贯执行温和、务实、平衡的外交政策,外交积极、活跃。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大力宣传本•阿里总统提出的建立世界互助基金的倡议,扩大本国影响。积极发展同地区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推动马格里布联盟重启。重点发展同欧盟和美国的关系,希搭乘欧、美经济快车实现经济振兴。强调其阿拉伯、伊斯兰属性,与阿拉伯国家高层互访频繁。谴责以色列对巴基斯坦无辜平民的暴力行径。主张和平解决地区争端。呼吁加强南南合作,南北对话,减免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964年1月10日,周恩来总理访突尼斯时两国宣布建交。中国从1973年开始向突派遣医疗队。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0年中突贸易总额为9891.5万美元,其中中国出口为9672.2万美元,进口为219.3万美元。

摩 洛 哥
国名是摩洛哥王国 (The Kingdom of Morocco),面积约459000平方公里(不包括西撒哈拉)。1999年人口 2823万人,其中阿拉伯人约占80%,柏柏尔人约占20%。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法语。信奉伊斯兰教。人口增长率1.66%。根据1997年3月摩议会通过的地区法,摩全国被划分为16个地区。全国现有68个省(市),1547个市镇。首都拉巴特(Rabat), 1999年人口为182.5万人。
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端。东部及东南部接阿尔及利亚,南部为西撒哈拉,西濒大西洋,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西班牙相望,扼大西洋入地中海的门户。海岸线长1700多公里。1月平均气温12°C,7月22°--28°C。最早的居民是柏柏尔人。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进入。现在的阿拉维王朝建立于1660年,穆罕默德六世国王是该王朝的第22位君主。从15世纪起,西方列强先后入侵。1912年3月30日沦为法国保护国。同年11月27日,法国同西班牙签订《马德里条约》,摩北部狭长地区和南部伊夫尼等地区划为西班牙保护地。1947年摩苏丹穆罕默德五世要求独立,改变保护制度。1953年法废黜并放逐穆罕默德五世,另立阿拉法为苏丹。1955年1月法被迫同意穆罕默德五世复位。1956年3月2日获得独立。1957年8月14日定国名为摩洛哥王国,苏丹改称国王。
摩洛哥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拥有最高决定权。哈桑二世在位期间致力于领土统一,1975年发动35万人进驻西撒哈拉的“绿色进军”;同时开放党禁,恢复议会,允许各党派竞选参政,在君主立宪制下实行多党制。1992年9月4日通过新宪法,扩大了议会的权力。1996年9月再次修改宪法,规定议会实行两院制,设立地区。
摩洛哥独立以来,已颁布五部宪法。现行宪法于1996年9月13日经公民投票通过。宪法规定:摩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是国家元首,宗教领袖,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王位世袭;在国王未成年期间,由摄政委员会行使除修改宪法以外的国王职权,摄政委员会由最高法院院长任主席;国王任命首相,并根据首相的提议任命内阁成员,国王有权主动或根据政府辞呈解散政府。
1996年9月通过的新宪法规定,议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组成
农业是摩国民经济主要部门,基本上靠天吃饭,工业不发达,矿业是支柱产业。矿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30%。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是348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23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0.7%。货币名称:迪拉姆(dirham)。汇率是1美元兑换
9.84迪拉姆。
资源以磷酸盐为主,储量690亿吨,占世界储量的75%。其它矿产资源有铁、铅、锌、钴、锰、钡、铜、盐、磁铁矿、无烟煤、油页岩等。其中油页岩储量1000亿吨以上,含原油60亿吨。
摩洛哥工业不发达。工业企业主要部门有:农业食品加工、化工医药、纺织皮革、采矿和机电冶金工业。磷矿是摩洛哥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1999年磷酸盐产量2220万吨。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位置,主要产品有毛毯、皮革制品、金属加工品、陶瓷和木制家俱。
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15.3%,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57%,可耕地828万公顷。摩渔业资源极为丰富,是非洲第一大产鱼国。现拥有近海渔船2609艘,远海渔船421艘,另有几千艘小船。从业人员40万人。1999年捕鱼量73.4万吨,产值18亿美元。沙丁鱼出口居世界首位。
摩洛哥旅游业发达。旅游为侨汇之后的第二大外汇来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外汇收入的7%-10%。1999年,旅游外汇收入约19亿美元。目前,全国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人口达40多万人。摩国家旅游局在国外设有17个代表处。主要旅游点有:拉巴特、马拉喀什、卡萨布兰卡、非斯、阿加迪尔、丹吉尔等。
对外贸易历来是摩重要的经济部门,发展出口产品生产一直是经济投资的重要方向。摩同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主要贸易伙伴为欧盟,其次是日本、美国、印度等。
摩洛哥鼓励外国投资,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后,把鼓励和促进外国投资作为优先政策之一,颁布了“投资法”和“投资指南”,放宽外汇管理,保证外国投资者的利益。法国、西班牙、沙特阿拉伯、美国、西德等在摩均有投资。年均吸引外资5亿美元,是非洲吸引外资较多的国家之一。1999年吸引外资和贷款17.7亿美元。近年来,摩每年可从西欧、美国、海湾产油国得到约10亿美元的固定援助。摩是法国的第二大受援国,西班牙的第一大受援国。
摩洛哥政府执行振兴经济、增加就业、发展医疗卫生、司法及其它社会服务,逐步缩小社会差别,改善低收入者生活水平的政策,对生活必需品给予部分补贴。
摩洛哥王家武装部队建于1956年,5月14日为建军节。现总兵力19万人。
摩洛哥视教育为国家发展的根基,强调教育普及化,教材统一化,教师摩洛哥化和教学阿拉伯化。每年教育预算约占国家预算总支出的1/4。全国文盲率已从1960年的87%降至1998年的53%。有大学24所,著名的高等学府有穆罕默德五世大学、哈桑二世大学等。
摩洛哥对外奉行不结盟政策;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主张非洲和阿拉伯团结;在保持与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密切关系的同时,重视与阿拉伯海湾国家发展关系。努力在国际事务,特别是中东和平进程和伊斯兰世界中发挥作用;近年来,摩注重与欧盟发展关系。1996年2月摩与欧盟签署了联系国协定和新的渔业协定。摩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加快经济发展,争取于2010年与欧盟实现自由贸易。现与1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8年11月1日与我国建交。2000年两国贸易额为3.36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2.78亿美元,进口0.58亿美元。自1975年起,我向摩派出医疗队,现在摩有医疗队员120名。

阿尔及利亚
阿尔及利亚的全称是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Algeria)。
阿尔及利亚面积2381741平方公里。人口 2928万(1998年)。大多数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尔人(约占总人口20%)。少数民族有姆扎布族和图阿雷格族。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法语。伊斯兰教是国教,穆斯林占人口的99.9%,全部属逊尼派。天主教徒6万人,犹太教徒200人。全国共48个省,首都阿尔及尔(Algiers),人口256万(1998年)。
阿尔及利亚的重要节日是独立日,7月5日(1962年),国庆日,11月1日,(1954年)。此外,约有10天伊斯兰宗教节日,如伊斯兰历新年、开斋节、宰牲节等。国歌名为《誓言》。
阿尔及利亚位于非洲西北部,北临地中海,东临突尼斯、利比亚,南与尼日尔、马里和毛里塔尼亚接壤,西与摩洛哥、西撒哈拉交界。海岸线长约1200公里。北部沿海地区属地中海气候,中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每年8月最热,最高气温29℃, 最低气温22℃;1月最冷,最高气温15℃,最低气温9℃。
公元前3世纪,在阿北部建立过两个柏柏尔王国。后罗马、拜占庭、阿拉伯人、西班牙、土耳其和法国先后入侵。1905年全部沦为法国殖民地。1958年9月19日阿临时政府成立。1962年 7月3日正式宣布独立,7月5日定为独立日。
1996年11月28日,阿举行全民公投,通过宪法修正案。修改后的宪法主要内容是:确定阿的伊斯兰、阿拉伯、柏柏尔属性;禁止在宗教、语言、种族、性别、社团主义和地方主义的基础上成立政党;议会由国民议会和民族院(参议院)组成;总统在议会产生前及其休会期间可以法令形式颁布法律;如政府施政纲领两次被国民议会否决,则解散国民议会,重新选举等。
阿尔及利亚议会由国民议会(众议院)与民族院(参议院)组成,两院共同行使立法权,国民议会通过的法案须经民族院四分之三多数通过后方能生效。国民议会于1997年6月5日由直接、无记名投票普选产生,为阿历史上首届多党议会。
阿尔及利亚国民经济严重依赖碳化氢产业。天然气与石油出口收入占国家外汇收入的90%以上,粮食与日用品主要依赖进口。1989年阿开始经济改革,向市场经济过渡。1994年与1995年先后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巴黎俱乐部、伦敦俱乐部达成延期偿债协议,财政危机得以缓解。1995年开始,政府通过私有化法案,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国民经济实现连续四年增长。2000年,阿继续执行紧缩财政政策,宏观经济运行继续好转,工农业生产继续增长。2000年国际油价上扬,阿外贸收支状况有较大改善,外汇收入大幅增加。
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63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158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0年为4%。货币名称是阿尔及利亚第纳尔。2000年汇率是1美元兑换78.24第纳尔。
阿尔及利亚天然气储量为5.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第4位,已探明石油储量为90亿吨,可开采石油储量17亿吨(120亿桶)。1998年石油产量为6230万吨,天然气1517亿立方米。石油出口收入96.64亿美元,约占出口总收入的96%。1998年碳化氢产值为97.74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 阿主要矿藏有铁、锌、铜、金、铀、磷酸盐等矿藏。铁矿含量为30-50亿吨,主要铁矿有东部的乌昂扎矿和布哈德拉矿,出产赤铁矿,含量平均为52%,年产近300万吨。在东北部也发现了储量5000万吨、含量45--55%的新矿。在廷杜夫附近发现的新矿,估计储量约26亿吨,平均含量为43.49%。铀矿蕴藏量估计5 万吨,煤蕴藏量4000万吨。磷酸盐10亿吨。
1999年工业产值1610亿第纳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2%。 农业人口118万,占就业人口的25%。主要农产品有粮食 (小麦、大麦、燕麦和豆类)、蔬菜、葡萄、柑桔和椰枣等。可耕地面积7400万公顷, 1999年农业产值为5330亿第纳尔(8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1995/96年度阿粮食产量为460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阿是世界粮
食、奶、油、糖十大进口国之一。
阿尔及利亚森林面积为367 万公顷,其中软木林46万公顷,年产木材20万立方米。阿软木产量居世界第3位。 全国有草场3200万公顷。阿有1200公里海岸,渔业资源集中在近海。
阿尔及利亚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地中海气候、半干燥气候、和沙漠气候以及海岸、山区、沙漠适于各个季节的不同形式的旅游。每年旅游收入约为8000万美元。
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公路运载量占83%,铁路占17%。铁路总长4219公里。1989年开始在首都阿尔及尔修建总长为26.5公里的地铁。全国有阿尔及尔、奥兰、安纳巴、君士坦丁4个主要机场。
阿尔及利亚的对外贸易原由国家控制,国营公司垄断经营。1991年3 月宣布放开对外贸易。2000年外贸占国内生产总值64.3% ,主要出口产品为天然气和石油,主要进口产品依次为工农业设备、食品、生产原料、非食品消费品等, 2000年阿主要贸易对象仍是经合组织国家,占阿出口的87.53%,进口的80.36% ,其中欧盟国家占阿进口额的57.97% ,出口额的62.72%。法国是阿最大的贸易伙伴国, 2000年双边贸易额超过43亿美元。政府鼓励其它产品出口,主张贸易伙伴多元化。
由于阿尔及利亚经济长期困难,人民生活深受影响。近年来,阿人民实际工资不断下降。1997年阿家庭平均将71%的开支用于购买食品,而1994年为57.7%。
阿尔及利亚对6--16岁少年儿童实行9 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国家。制定了教育民主化、阿尔及利亚化、阿拉伯语化、重视科学和为了国家发展四项原则。阿中、小学生教育免费,大学生享受助学金和伙食补贴。1998年教育预算占总预算的19.3%。阿目前拥有各类高等院校56所。主要大学有:阿尔及尔大学和君士坦丁大学等。 1999年阿文盲率为28%,约741.1万人,其中妇女占75%。
阿尔及利亚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对外政策,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主张以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反对大国强权政治和借口人权别国内政,主张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致力于马格里布联盟建设和地区和平。认为西撒哈拉问题是非殖民化问题,支持联合国为和平解决西撒问题所作的努力及摩洛哥和西撒人阵在联合国秘书长特使主持下达成的休斯敦协议。主张取消对伊拉克的制裁,强烈谴责美英违背国际法准则,对伊单方面诉诸武力。迄今为止,阿与123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中阿两国于1958年12月20日建交后,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据海关总署统计,2000年中国同阿尔及利亚的贸易额为1.9885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1.7292亿美元,进口2593万美元。

苏 丹
苏丹国全称是苏丹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the Sudan)。苏丹面积为2505813平方公里。全国人口是3447.6万(1999年7月http://www.sudan.net估计数)。1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45%。全国有19个种族,597个部落。黑人约占总人口的52%,阿拉伯人约占39%,贝贾人占6%。南方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25%。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使用者占总人口的60%。通用英语。70%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多属逊尼派,主要居住在北方,南方居民多信奉原始部落宗教及拜物教,仅有5%的人信奉基督教,多居住在南方和首都喀土穆。
苏丹设26个州。苏丹首都喀土穆(Khartoum),人口近400万(1997年)。重要节
日有独立日:1月1日(1956年);救国革命日:6月30日(1989年)。
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西岸,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北邻埃及,西接利比亚、乍得、中非共和国,南毗刚果(金)、乌干达、肯尼亚,东壤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东北濒临红海,海岸线长约720公里。苏丹全国气候差异很大,自北向南由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雨林气候过渡,最热季节气温可达50℃,全国年平均气温21℃,长年干旱,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苏丹地处生态过渡带,极易遭受旱灾、水灾和沙漠化。
早在4000年前就有原始部落居住。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为古埃及的一部分。13世纪,由于阿拉伯人的大量移入,伊斯兰教得以迅速传播,在15世纪出现了芬吉和富尔伊斯王国。英国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向苏丹扩张。1881年,苏丹宗教领袖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领导群众开展反英斗争,于1885年建立了马赫迪(即“救世主”)王国。1899年苏丹成为英国和埃及的共管国。1953年建立起自治政府。1956年1月1日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
政治方面巴希尔总统1989年上台后,解散议会、内阁及地方政府;冻结了1985年制定的过渡宪法;取缔一切政党,停止一切非官方新闻机构的活动;1991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南方部分省除外)实行伊斯兰法,以《古兰经》和《圣训》作为制定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针和政策的准则。1996年3月,苏举行总统和议会选举,巴希尔续任总统,原全国伊斯兰阵线(简称“伊阵”)领导人图拉比当选议长。1998年6月,苏颁布新宪法,明确规定言论、结社自由和政治协商等原则,承认宗教平等、信仰自由,确立了独立、开放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外交政策。
由于苏丹南北方的民族、宗教、文化、政治等矛盾,先后爆发了持续十数年的南北内战。第二次内战自1983年起,迄今未止。近年来,在苏丹政府的努力和政府间发展组织“伊加特”斡旋下,苏政府先后与南方8个派别签署《和平协定》。自1997年至1999年,苏政府与加朗派反政府武装先后进行了四轮谈判,双方同意南方在过渡期结束后举行国际监督下的公民投票,以决定南方未来的政治地位。2000年底,巴希尔在苏总统大选中获得连任后,提出了将生存权作为基本权利、确保宗教自由和在地区国家参与调解的框架内坚持和平解决南方问题的两点倡议,现政府与加朗派在南方划界、政教关系、资源分配、南方未来政体等问题上的实质分歧不断缩小。但在军事上,南北双方仍不断发生局部军事冲突,政府军基本能够控制战局,但双方一直是打打谈谈的局面。
苏丹于1973年4月实行首部宪法,1985年4月废止。同年10月颁布过渡宪法,1989年6月30日废止。1998年6月30日,苏颁布并实行新宪法,规定苏丹是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国家,国家实行建立在联邦制基础上的非中央集权制;总统是国家主权的最高代表,军队最高统帅,拥有立法、司法、行政最高裁决权,由全民选举产生,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一届;议会为立法机构;司法独立;确立言论、结社自由原则和政治协商原则;宗教信仰自由,各宗教平等相处,南北方公民与义务平等。
经济方面苏丹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基础薄弱,对自然及外援依赖性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苏列为无力偿债和不宜提供贷款的国家,并于1993年8月停止其会员国的投票权。为加快经济复苏的步伐,政府于1993和1996年分别发布新经济法规,一方面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市场经济,鼓励外国投资,发展农业,促进出口,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私有化进程。1997年,苏政府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实行财经紧缩政策,严格控制公共开支,限制依赖银行借贷开支比例,减少货币发行量,重点扶持优先发展的战略项目,利用石油出口带动经济复苏,从而使苏经济滑坡颓势得到有效抑制,通胀率和赤字均明显下降,经济状况总体趋于稳定,成为黑非洲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1998年和1999年,苏政府均按期偿还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受到该组织好评,并于2000年恢复其会员国的投票权。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23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50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是 7.2%;外贸总额29.272亿美元;货币为第纳尔(Dinar)(原货币苏丹镑于1999年3月宣布取消);2000年汇率为1美元兑换257第纳尔;2000年苏丹外债达到164亿美元;而外汇储备只有4亿美元。
苏丹资源有铁、银、铬、铜、锰、金、铝、铅、铀、锌、钨、石棉、石膏、云母、滑石、钻石、石油、天然气和木材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矿物资源储量:铁约3亿吨,铜900万吨,铬70万吨,银约9000吨,石油约5亿吨。森林面积5800多万公顷,占全国面积23.3%;在林业资源中,阿拉伯树胶占重要地位。水力资源丰富。有200万公顷淡水水域。
苏丹的工业基础薄弱,1997年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主要工业有纺织、制糖、制革、食品加工、制麻、烟草和水泥等。由于能源紧张及熟练劳动力、原料和配件的缺乏,多数工厂开工不足30%。近年来苏政府积极调整工业结构,重点发展纺织、制糖、石油等工业。1999年,苏石油开发取得较大进展,石油日产量已达19万桶。1997年苏工业增长2.2%。
农业是苏经济的主要支柱。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所占份额为48%,农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80%左右。可耕地为2亿费丹,但可耕地利用率仅为15%。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占出口额的66%。农作物主要有高粱、谷子、玉米和小麦。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和阿拉伯胶,主要供出口。苏丹长绒棉产量仅次于埃及,居世界第二;花生产量据阿拉伯国家之首,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印度和阿根廷;芝麻产量在阿拉伯和非洲各国中占第一位,出口量占世界的一半左右;阿拉伯胶占世界总产量的60-80%左右。
苏丹幅员辽阔,宜牧区面积为3.97亿费丹。苏丹的畜产品资源在阿拉伯国家中名列第一,在非洲国家中名列第二。
外贸在苏丹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外汇收入主要依赖棉花、牲畜、芝麻、高梁、阿拉伯树胶和牲畜等农畜产品的出口,而工业产品及石油产品几乎完全依靠进口。主要贸易对象是沙特、意大利、日本、泰国、德国、埃及、英国、利比亚、法国、阿曼、中国、荷兰等。
苏丹的武装部队建立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独立后,军队实行了本国化。8月14日为建军节。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18~30岁的苏丹人必须有31个月的服役期。武装部队总兵力约为11.5万人,由陆、海、空及防空军4个军种组成。
从1988年6月,教育部决定取消中等和高等教育免费的规定,但小学仍为免费教育。各地区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北方教育发展较快。全国人口的43%为文盲,25%的学龄儿童不能入学。
在对外关系方面苏对外执行具有伊斯兰特色的独立自主、反对西方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主张加强阿拉伯国家的团结,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合作。其外交的基本原则是:在相互尊重、平等、互惠合作、互不干涉内政和睦邻友好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发展双边及多边关系,遵守联合国宪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苏主张冷战结束后,应建立真正的国际新秩序,这一新秩序的建立不应只是几个大国或是少数国家集团的责任,而应在国际大家庭广泛参与的基础上产生;应该维护世界的安全与稳定,根除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关系;必须以联合国宪章为准则,维护各成员国的合法权益和国家主权,实现所有成员国的完全平等。目前,苏丹已同世界上近一百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96年,美国、埃及和埃塞俄比亚以苏收容、庇护三名参与1995年6月26日在亚的斯亚贝巴(埃塞俄比亚首都)暗杀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未遂事件的嫌疑犯为由,推动安理会先后通过1044、1054和1070号三项针对苏的决议,旨在以压促变,压垮苏政权或迫其改变现行伊斯兰政策。1070号决议援引《联合国宪章》第七条,拟对苏丹航空公司进行制裁,决定于1996年11月中旬根据苏执行决议情况,审议是否实施制裁。但安理会一再推迟审议,制裁至今尚未生效。
1959年2月4日中苏建交以来,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双方各有互访。 2001年3月在北京召开了第6届中苏经济、贸易及技术合作混委会。目前我在苏承包劳务人员有两千多人,在苏开展承包劳务业务的公司有10 家,承建项目为石油上下游、房建、道路、桥梁和电力等工程。
近年来,中苏贸易额稳步增长。2000年,两国贸易总额达89010万美元,其中我出口15838万美元,进口73172万美元。

索 马 里
索马里民主共和国(Somali Democratic Republic),面 积 637660平方公里。人口 1070万,自然增长率3.9%(联合国1998年估计),绝大部分是索马里人。全国分萨马莱和萨布两大族系。萨马莱族系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分为达罗德、哈维耶、伊萨克和迪尔四大部族。萨布族系分为迪吉尔和拉汉文两大部族。这六大部族又分为几十个小氏族。官方语言为索马里语和阿拉伯语,通用英语和意大利语。伊斯兰教为国教。
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 (Mogadishu), 人口100万 (1999年估计)。 热季平均气温26-32℃,凉季平均气温23-28℃。
重要节日有独立日:6月26日。国庆节:7月1日(索马里共和国成立)。
索马里位于非洲大陆最东部的索马里半岛上,北临亚丁湾,东濒印度洋,西与肯尼亚、埃塞俄比亚接壤,西北与吉布提交界。海岸线长3025公里,领海宽度200海里。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侯,西南部属热带草原气侯,终年高温,干燥少雨。
公元前1700多年,建立了以出产香料著称的“邦特国”。公元7世纪起,阿拉伯人不断移居于此,并在亚丁湾和印度洋沿岸建立贸易点和若干个苏丹国。1887年,索北部沦为英国“保护地”,称为“英属索马里”;1925年,索南部沦为意大利殖民地,称“意属索马里”。1941年英国控制了整个索马里。1960年6月26日索北区独立,7月1日索南区独立,即日南、北两部分合并,成立索马里共和国。1969年西亚德发动政变上台,成立索马里民主共和国。1991年1月西亚德政府被推翻,索陷入内战,多个政权并存,1991年2月以来成立的索政权均未获国际承认。
自1991年西亚德政权倒台后,索马里一直处于军阀武装割据,国家四分五裂的无政府状态。国内各派打打停停,经过不断分化组合,逐渐形成索马里兰、邦特兰、拉汉文兰和艾迪德等摩加迪沙派别四分天下的格局。国际社会曾12次调解索问题,均无结果。
2000年,索国内局势较为平静,和平进程取得积极进展。5月,吉布提主持召开了以索民间力量为主体的索全国和会(亦称“阿尔塔和会”),7月通过索过渡宪章,8月选举产生索内战十年来的首届议会及首位总统。8月27日,新总统阿布•迪卡西姆宣誓就职。10月,索过渡政府成立。新政权上台后,相继提出恢复首都秩序、解除民兵武装、部族和解等一系列整肃国家的措施,同时积极出席包括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在内的各种国际会议、访问周边及阿拉伯国家,寻求承认与援助。但以文人为主的新政府在国内不被各派军阀所承认,并遭联合抵制,其活动范围仅限于首都一隅,无法有效施政,更无力控制全国。索仍呈军阀割据状态。国际社会对索新政权多持观望态度,仅部分阿拉伯国家向其提供少量援助。与此同时,在埃塞俄比亚等邻国的支持下,索地方政权建设蓬勃发展,北部索马里兰、邦特兰自治体系日趋完善,中部希兰州自治政府于12月20日成立,南部朱巴兰、西南州政府亦在筹备之中。
索第一部宪法于1960年独立时制订。1979年8月由公民投票通过第二部宪法,同年9月24日生效。1990年10月第三部宪法生效,宣布实行多党制。1991年1月,西亚德政府倒台,索陷入无政府状态,国家无法制可言。2000年7月16日,索全国和会通过索过渡宪章,规定索新政权实行联邦制和议会制。过渡期内实行地方自治。
索马里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有化政策过激,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经济严重困难。80年代,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下,调整经济政策,强调优先发展农业,逐步实行经济自由化,放宽贸易限制,鼓励外资和私人投资,取消农产品价格控制,实行先令贬值、美元拍卖,紧缩财政开支等措施,经济一度好转。1991年后由于内战,工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全面崩溃。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5.63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91年15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6%;货币名称:索马里先令(Somali shilling), 1美元可兑换11500索马里先令(2000年5月);
资源主要有铁、锡、锰、钨、镍、铬、镁、锌、铝、铀、石英石、绿柱石和石膏等。此外,还有石油和天然气。除绿柱石和石膏外,大部矿藏均未开发。渔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13%。
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1990年)。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工业部门有纺织、皮革、制糖、制药、烟草、食品加工、炼油、电力和建筑材料工业等。1991年内战以来,工业生产停顿。
全国有可耕地82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3%。已耕地仅有100余万公顷。1990年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0%。粮食不能自给。乳香年产600吨,没药200吨,各占世界产量的一半。
畜牧业为索主要经济支柱,其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主要养殖牛、羊、骆驼等。2000年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5%。
索马里拥有非洲最长的海岸线,渔业资源丰富。据估计,年捕捞量可达18万吨,但受捕捞方式落后,市场销量不大等因素的限制,年捕捞量仅有2万吨左右
索马里交通运输业落后,境内以公路为主,无铁路。
外贸在经济中占重要位置,连年逆差。主要传统出口商品为活畜、香蕉、乳香、没药和皮革。主要进口原油、机械及零配件、食品、车辆、建材、医药和纺织品等。主要贸易伙伴为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吉布提、肯尼亚、意大利和巴西等国。其中,沙特为索最大的出口市场,1999年,索向沙特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3%;吉布提为索最大进口市场.
索马里外援主要来自西方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1997年,索获各种外援约1.036亿美元,其中外国政府提供的发展援助4590万美元,国际组织援助5690万美元。2000年索过渡政府成立后,得到也门、利比亚、卡塔尔、阿联酋等部分阿拉伯国家的少量援助。
由于内战不断,治安情况恶化,物价飞涨,生活必需品短缺,居民生活无保障。医疗保健水平在非洲国家中最为糟糕。婴儿死亡率高达128‰。
据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署估计,至1995年2月底,索在国外的难民至少有47.4万,其分布状况为:埃塞俄比亚24.4万,肯尼亚16万,也门5万,吉布提2万。
索马里教育事业落后。上世纪70年代初,西亚德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扫盲运动,使识字率从独立前的2%提高到60%。1991年内战以来,学校几乎全部关闭,文盲率剧增,达76%。近年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它非政府组织的帮助下,许多地区开始重建小学。
中、索于1960年12月14日建交。两国签有文化合作协定、贸易和支付协定、经济技术合作协定。1969年10月西亚德执政后,中索关系发展良好。1970年和1971年,索及其它发展中国家两次向联合国大会提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中国重返联合国作出积极贡献。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0年中、索贸易总额为106.1万美元,其中中方出口99.7万美元,进口6.4万美元。

吉 布 提
国家全名为吉布提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Djibouti )。面 积23200平方公里。人口74万(2000年)。主要有伊萨族和阿法尔族。伊萨族占全国人口的60%,讲索马里语;阿法尔族约占35%,讲阿法尔语。另有阿拉伯人、埃塞俄比亚人和欧洲人。官方语言为法语和阿拉伯语。伊斯兰教为国教, 94%的居民为穆斯林,其余的为基督教徒。重要节日是6月27日的独立日。
首都吉布提市(Djibouti),人口42万。热季平均气温31---41℃,凉季平均气温23--29℃。吉布提全国共分4个县和1个市,分别为阿里萨比县(Ali-Sabieh),迪基尔县(Dikhil),塔朱拉县(Tadjourah),奥博克县(Obock)和吉布提市。
吉布提位于非洲东北部,亚丁湾西岸,扼红海进入印度洋的要冲,东南同索马里接壤,北与厄立特里亚为邻,西部、西南及南部与埃塞俄比亚毗连。陆地边界线长520公里,海岸线长372公里。沿海为平原和高原,主要属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少雨。内地为高原和山地为主,属热带草原气候。全年分凉、热两季。5至9月为热季,平均气温35℃以上,最高可达46℃;10至4月为凉季,平均气温25℃以上。
殖民者入侵之前,吉布提由豪萨、塔朱拉和奥博克三个苏丹王统治。1850年法国开始入侵,1888年占领吉全境,1896年法在吉成立“法属索马里”殖民政府,1946年成为法国海外领地,1967年改名为“法属阿法尔和伊萨领地”,法国政府给予其实际上的自治地位。1975年12月31日,法宣布同意吉布提独立。1977年6月27日吉宣告独立,定国名为吉布提共和国
自1981年起,吉布提一直由古莱德总统领导的以伊萨族为主的“争取进步人民联盟”一党执政,政局保持稳定。1991年,受多党民主浪潮冲击,吉部族矛盾一度激化,发生了一场历时3年的内战。1994年底,政府与叛军双方正式签署和平与民族和解协议。叛军中的迪尼派拒绝和解,继续在北部边境进行小规模的叛乱活动。吉于1992年实行多党制。在同年12月举行的首次多党议会选举中,“争取进步人民联盟”获胜,囊括所有65个议席。1997年4月,“争取进步人民联盟”与以阿法尔族为主的最大反对党“恢复团结和民主阵线”结成执政联盟,并在当年12月的议会选举中联合获得全部议席,吉政局更趋稳定。1999年4月,古莱德总统年迈退休,其侄子、两党共同候选人盖莱以74.5%的绝对优势当选总统。盖执政后,继续致力于国家稳定和民族和解,争取到反对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支持和配合,并与迪尼派反政府武装签署和平框架协议。2000年3月,盖成为“争取进步人民联盟”主席。
吉布提现行宪法于1992年9月4日经全民公决通过并颁布实施。宪法规定,总统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宪法还规定,政党必须非种族化、非部族化、非宗教化和非地区化。
吉布提司法机构实行三权分立、司法独立和法官终身制,总统主持的最高法官会议监督法官的工作。吉作为伊斯兰国家,还设有伊斯兰教法官。( Cadi de Djibouti)
吉布提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自然条件差,资源贫乏,工农业基础薄弱,对外依赖严重,95%以上的农产品和工业品依靠进口,80%以上的发展资金仰赖外援。服务业(主要是港口服务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0%左右。1990年以来,受海湾战争、索马里战乱和本国内战的影响,吉经济形势恶化;加之外援减少,国库空虚,财政危机不断加重。1996年,吉政府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条件,在削减赤字和裁减政府人员等方面作出让步,开始执行经济结构调整计划。1998年5月,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发生边界武装冲突后, 埃塞原经厄特阿萨布港转运的货物均转道吉布提港,吉港口收入大幅增加,经济有所恢复。盖莱执政后,进一步加大经济宏观调控力度,继续紧缩财政,促进私营经济发展,同时努力争取国际援助,大力吸引外资,积极融入地区经济。1999年10月,吉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签署强化结调贷款协议,同意3年内实现大部分国企私有化,并允许私人资本进入港口、电信业等重要部门,基金则允诺3年内提供5000万美元贷款。近年吉经济实现缓慢增长。
1999年吉布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04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4%;外债总额是3.7亿美元;吉布提货币是吉布提法郎;其汇率为1美元兑换177.721吉布提法郎。
吉布提资源贫乏,主要有盐、石灰岩、珍珠岩和地热资源。1998年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3%,其中制造业仅占5.2%,另有一些建筑业以及矿泉水厂、可口可乐饮料厂、面粉厂、机械修配、船舶修理、炼油、制革、发电等小型工业。1996年工业生产增长率3%。
农业以畜牧业为主。1998年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粮食不能自给,每年从欧共体、法国、日本等国接受1.2万吨粮食援助。渔业资源较丰富,年捕捞潜力可达4.7万吨。
吉布提的港口和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吉布提港是东非重要港口之一,现有15个泊位,其中13个为深水泊位,包括1个20万吨输油码头(3个泊位)和1个集装箱码头(2个泊位)。其航运、停泊和装卸条件完全符合国际标准,可停靠300米长、40000吨级的货轮或14万吨的油轮以及其它各类船舶。1998年吞吐量315万吨,比1997年增长83%,其中转运埃塞货物达120万吨。
吉布提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有铁路相通,全长781公里。吉布提国际机场可起降大型客、货机,是前往法国及乌干达等非洲内陆国家的中转站。吉布提航空公司飞行10条国际航线。
对外贸易主要进口食品饮料、纺织品、机械设备、电器产品、运输设备、石油产品等。出口商品包括食盐、牲畜、皮张等。主要贸易伙伴为法国、埃塞俄比亚、意大利、沙特阿拉伯、荷兰、新加坡、日本、也门等。
据联合国开发署统计,1990年至1998年吉年均接受外援1.08亿美元。1998年共接受外援9920万美元,其中双边援助额为6820万美元,占外援总额的68%,主要援助国为法国、日本、欧共体、沙特阿拉伯、中国、挪威、瑞士以及世界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
吉布提人口平均寿命50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婴儿死亡率115‰。人口组成中,15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1%,60岁以上的占3%。难民约占7---11%。每个家庭平均6.61人。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1%,农村人口19%。吉实行免费医疗制度。
吉布提武装部队于1997年6月6日建立,总兵力2800人。教育方面吉布提采用法国教育制度、教育法和教科书,学制为小学6年、初中4年,高中3年。男童入学率为72%,
女童为61%;吉高中毕业生参加法国统一考试,优良者可赴法接受高等教育。文盲率男子为26%,女子为56.7%,平均为42.6%。
吉布提广播和电视台用法语、索马里语、阿法尔语和阿拉伯语播报。电视台每晚播出综合节目。1980年建成的地面卫星通讯站可转播法国和邻国电视节目。
在对外关系上吉布提奉行中立、不结盟和睦邻友好政策,主张与世界各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合作,反对霸权主义,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重视发展同邻国的关系,强调非洲之角要保持和平、稳定与安全,热心参与东非地区事务,积极倡导以“文化途径”解决索马里问题,并于2000年5~8月,在吉成功召开索全国和会。吉是“政府间发展组织”(简称伊加特)总部所在地,与沙特、也门等海湾国家关系密切。主张对联合国进行改革,认为增加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有助于改变大国对否决权的垄断,认为联合国应是一个能表达各国忧虑的、具有透明性和综合性的国际组织。吉同62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在同法国的关系上,由于法国是吉布提原宗主国,吉在经济、安全等方面对法依赖较大。法在吉除外交部以外的各政府部门派有顾问。两国签有防务协定,法在吉有3200名驻军。1999年5月,盖莱上台伊始即访问法国。1998年4月,法国防部长访吉,1999年1月,法合作部长若斯兰访吉。法是吉最大的援助国,自吉独立至2000年共提供各种援助38371.2万美元,1999年法对吉援助达2.55亿法国法郎。1993年以来,法援逐年下降,但仍占吉双边援助的55%,外援总额的38%。吉进口总额的四分之一来自法国。在吉法军及侨民有1万余人,由此带来的商业、服务业等收入占吉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法军缴纳的直接税收占吉国家财政收入的19%。1998年初,法宣布调整在非洲的军事部署,三年内减少在吉驻军700人。
1979年1月8日中、吉建交后,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发展顺利。2000年我国同吉布提进出口商品总额为5413万美元,其中中方出口5410.8万美元,进口2.2万美元。两国政府签有文化和经济技术合作协定。

毛 里 塔 尼 亚
毛里塔尼亚国名全称为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Mauritania),面积10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60万(1999年估计),其中摩尔人(阿拉伯-柏柏尔血统)和黑人各占30%,具有阿拉伯文化语言传统的哈拉廷人(又称黑摩尔人)占40%。黑人主要部族是图库勒族、索宁克族、颇尔族和沃洛夫族。1991年7月12日通过的新宪法规定,阿拉伯语、颇尔语、索宁克语和沃洛夫语为民族语言。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法语。信奉伊斯兰教。重要节日是独立日(国庆节)11月28日;1960年11月28日宣布独立。
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Nouakchott),人口107万(1998年估计)。9月为最热的月份,气温约24-34 °C;12月为最冷的月份,气温约13-28 °C。现全国划为13个省、53个县。
毛里塔尼亚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西部。与西撒哈拉、阿尔及利亚、马里和塞内加尔接壤。西濒大西洋,海岸线全长667公里。属热带大陆性气候,高温少雨。年平均气温约25 °C。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进入毛,并建立王朝。1912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57年成为半自治共和国,1958年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定名为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1960年11月28日宣告独立(国庆日), 达达赫任总统。1978年,军人发动政变,成立了全国复兴军事委员会(后易名为军事救国委员会),萨莱克任主席。1980年,海德拉出任军事救国委员会主席。1984年12月,以参谋长塔亚为首的军官发动政变,上台执政。
自塔亚执政后,强调民族团结,逐步推进有控制的民主化进程,大力发展经济,号召全民学习知识。1991年,毛举行全民投票,通过新宪法,开始实行多党制。1992年和1997年,塔亚两度当选总统,支持塔亚的民主社会共和党在国民议会和参议院选举中获得绝大多数席位。执政以来,塔亚总统多次改组政府,注意吸收一些反对党和无党派人士入阁,逐步完善总统制下的民主政治。
1961年5月20日颁布第一部毛里塔尼亚宪法。1991年7月12日通过新宪法草案。该宪法被认为是毛第一部民主宪法,在毛现代史上留下重要一页。其主要内容是:实行总统制,总统为国家元首,由普选产生,任期6年,可连选连任;建立议会制和多党制。
宪法规定立法权属议会。议会实行两院制,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
宪法规定司法权独立于立法权和行政权,总统保证司法的独立性,总统主持最高司法会议。政府设有司法部,最高法院成员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在各自的议员中选出同等数目成员组成,院长在其成员中推举产生。毛司法机构由最高法院、特别法院、上诉法院、刑事法庭、轻罪法庭、违警罪法庭、劳工法院、省级法院、县级法院组成。1980年建立伊斯兰法庭,实行伊斯兰法。
1986年毛被联合国定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结构单一,以农牧渔业为主,基础薄弱。1992年,毛里塔尼亚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达成协议,开始经济结构调整计划,推进自由化进程,同意货币贬值以争取外援。同时采取国家调控、监督市场和稳定物价等措施,经济呈低速增长。199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把毛列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典范”,在同年3月召开的毛里塔尼亚问题的磋商小组会议上,毛共获得4.3亿美元贷款。1999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接受毛为高债务贫穷国,可在1999-2002三年间享受0.565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减免30-50%的外债。2000年,政府积极调整经济结构,重点发展建筑业、采矿、农牧渔业和基础设施,加快脱贫步伐。3月,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毛为重债贫穷国,并在10年内分期减免毛11亿美元的债务。毛将按要求把免债款重点用于扶贫、教育、卫生和供水设施。但由于毛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增长缓慢,国民经济对外依赖严重,物价上涨,失业率居高不下,都制约着毛经济的发展。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0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78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5%。毛里塔尼亚尼货币是乌吉亚(Ouguiya)。2000年汇率为1美元兑换248.44乌吉亚。
毛里塔尼亚资源主要有铁矿,储量估计达87亿吨。其他资源储量:铜矿2200万吨,石膏约40亿吨,磷酸盐1.4亿吨。渔业资源丰富,储量为400万吨。
毛里塔尼亚工业不发达,主要是一些小型加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9%。矿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7%。铁矿开采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1999年铁矿砂产量1040.1万吨,出口量1104.2万吨,占出口总额的52.4%。农牧渔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7%。从事农牧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5%。现有可耕地面积33万公顷,集中在南部。主要农作物有小米、高粱、玉米、小麦、水稻、花生、椰枣等。粮食自给率较低,每年需大量进口,并要求国际援助。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1999年进出口总额478亿乌吉亚(约合6.38亿美元),其中出口3.33亿美元,进口3.05亿美元。毛主要出口铁矿砂和渔产品,铁矿主要出口欧盟,鱼产品出口西班牙、日本、尼日利亚等国。主要进口能源与矿产品、食品与农产品、机械设备和消费品等,所需生产和生活物资80%以上靠进口,其中32%为粮食食品,进口商品80%来自欧盟
1998年,毛共接受国际援助约1.711亿美元,其中赠款0.866亿美元。1998年人均收入478美元。2000年,贫困人口超过50%,农村高达68%。1997年最低月工资约8000乌吉亚,最高月工资约2万乌吉亚。1998年消费品价格指数为8%。毛医疗卫生条件十分简陋,缺医少药,全国共有医生320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5%,65岁以上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1%。
毛里塔尼亚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把提高教育水平作为脱贫的重要途径。1997年,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1%。1998年,文盲率为58.8%,成年人扫盲率为41.2%,(其中男51.7%,女31%),各级教学平均入学率为42%。全国有5所高等院校;除现代教育外,全国各地存在传统的古兰经学校。
1965年7月19日建交后,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0年,中毛贸易总额为2962.4万美元,其中中方出口额为2467.9万美元,进口额为494.5万美元。
毛里塔尼亚与法国有密切的传统关系,两国签有防务协定。法国是毛里塔尼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1998年两国贸易额为14亿法郎,法每年向毛提供各类援助约3000万美元,迄今法在双边合作中共向毛提供50亿法郎的援助。法在毛侨民和各部门的专家有4000多人。

厄 立 特 里 亚
厄立特里亚位于红海西岸,与阿拉伯半岛相望 ,与埃塞俄比亚、吉布提接壤。南端临曼德海峡。在红海拥有26个岛屿,最主要的岛屿是蕴藏丰富石油资源的大达拉克岛。厄立特里亚面积约有12平方公里。人口约为320人口(1980年)。其中多数为穆斯林,他们居住在东、西部平原。还有部分基督徒,属希腊正教科普教派,居住在高原地带。多数居民是来自阿拉伯半岛的闪米特人和含米特族人,也有一部分是来自非洲的黑人。
首都是阿斯马拉。使用的语言为阿拉伯语和提格雷斯语(1962年前厄立里亚国会批准的两种正式语言)。此外有一些从闪含语系派生而来的方言。
经济方面78%的居民从事农。出口大量香蕉等热带水果,出产食盐、头痛肉和鲜肉。拥有大量矿物资源,尤其是铜,铁、金、镍、锰、钾、大理石等。
厄立特里亚自古以来被称为“耶迪里• 杰额兹”意即大海里的土地;或称“塔什里布• 拉什”。厄立特里亚位于红海西岸,非洲东海岸的海角上,是非洲金角国家之一。
厄立特里亚平原可以种植小麦、燕麦、玉米、小米、大豆和霍姆斯豆,山地可放牧牲畜,厄立特里亚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沿海有丰富的水产资源。
厄立特里亚划分为12个行政区, 均在厄立特里亚解放委员会管辖之下。解放阵线自海尔• 塞拉皇帝时代到海尔• 马里姆时期一直领导反对埃塞俄比亚的独立革命。革命政权为教育儿童起开了学校,为解放区人民路、开办市场、建立了卫生站、合作社。
从地理位置来看,厄立特里亚控制欧洲、美国和日本往返于阿拉伯湾运输石油、货物、生产材料的通行和贸易活动。至今埃塞俄比亚占据阿布萨港, 这个港台有炼油厂,石油产品从这里运往内地。巴腊河现在是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的界河。
厄立特里亚的居民由若干个民族构成:有来自东南部的内扎尔的巴里人,有从北部沙漠迁到巴尔洼地和北部高原的伊索特人,有赛伯邑人。赛伯伊人是来自阿拉伯半岛的闪族人, 从也门来到厄立特里亚海岸边, 他们带来了控制管理国家和管理农、等方面经验, 带来了他们的文化、阿拉伯语言的古额兹文字,正是从这一文字中派生出了提格雷语和提格尼语。赛伯邑人在公元前数世纪就在厄立特里亚高原定居,他们的闪族文化遗址尚存多处。
信奉了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以后,见扎人入侵了阿克姆国。从公元8世纪至14、15世纪,他们一直控制红海沿岸地区,后来因其统治衰落,被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阿高人赶走。含米特人、闪米特人和黑人长期以来的混居与通婚形成了厄立特里亚人。
1558年,奥斯曼士尔其人控了达拉克岛,尔后又控制了整 个厄立特里亚。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取代了意大利占领了厄立特里亚。意大利在大战中战败以后,国联(联合国的前身)、英国 、美国、和法国四国政府未能找到一项解决厄立特里亚的方案。厄立特里亚问题提交当时的国联大会讨论。为了解决厄立特里亚的情况,国联派出了一个由缅甸、危地马拉、巴基斯坦、南非联邦的代表组成的代表团,在厄立特里亚居民中进调查。但是,代表团在拥有既得利益的大国的压力下,在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居民中散布的恐怖气之中,末能得到客观的结论。1950年12月,联合国采纳了美国关于建立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联邦的提议。
联邦制原计划从1952年9月15日开始实施,即在联合国作出决议两年以后。但是联邦政府并没有按照联合国的决议由厄尔特里亚邦和埃塞俄比亚邦组成,埃塞俄比亚自称为联邦政府,在实行联邦制之前,一举占领了厄尔特里亚。
由于埃塞俄比亚坚持吞并厄尔特里亚而,英国出于自身利益,坚持埃塞俄比亚和厄尔特里亚脱离,因此1948年9月美国只好提议“厄尔特里亚以一个独立自主的实体与埃塞俄比亚组成联邦”。但是埃塞俄比亚已经抢先控制了机场、码头、铁路、政府机构、交通等主要设施。1953年又调入6000名埃塞俄比亚士兵进驻厄尔特里亚。1953年5月埃塞俄比亚允许美国在阿斯马拉建立军事基地,依靠美国的势力进一步压制亚厄尔特里,关闭了那里的许多工厂,使大量的工人失业,流落异乡。查封了“独立集体”的喉舌——《厄尔特里亚之声》。1958年降下了厄尔特里亚国旗。1962年11月埃塞俄比亚最终解散了联邦,使亚厄尔特里屈从于其统治。
从1961年9月开始,随着哈米德• 伊德里斯所领导的厄尔特里亚解放阵线的建立,厄尔特里亚的武装斗争开始了,并走上了争取独立的革命运动。独立事业在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国的援助下,逐步控制了厄尔特里亚大部分农村地区。1993年厄尔特里亚终于摆脱埃塞俄比亚的控制而独立了


 
第七章 阿拉伯世界的国际组织

阿拉伯国家联盟
League of Arab States(LAS)

1945年3月22日,在埃及倡议下,7个阿拉伯国家的代表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阿拉伯联盟宪章》,阿拉伯国家联盟正式成立,简称阿拉伯联盟或阿盟。
阿盟的宗旨在于密切成员国间的合作关系,协调彼此间的政治活动,捍卫阿拉伯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全面考虑阿拉伯国家的事务和利益,各成员国在经济、财政、交通、文化、卫生、社会福利、国籍、护照、签证、判决的执行以及引渡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成员国相互尊重国家的政治制度,彼此之间的争端不得诉诸武力解决,成员国与其他国家缔结的条约和协定对其它国无约束力。
至1999年阿盟成员有22个:阿尔及利亚、阿联酋、阿曼、埃及、巴勒斯坦、巴林、吉布提、卡塔尔、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沙特、苏丹、索马里、突尼斯、叙利亚、也门、伊拉克、约旦、科摩罗。主要负责人是秘书长,任期五年。
阿盟宪章规定,阿盟总部的永久地址为埃及首都开罗。由于埃及与以色列签订和约,1979年3月31日,阿拉伯国家外交和经济部长会议决定,将阿盟总部由开罗迁至突尼斯。1990年10月31日阿盟总部迁回开罗。
阿盟的出版物有《阿拉伯事务》月刊,阿拉伯文;《新闻公报》。
组织机构有:1)理事会。为最高权力机构,下设数个委员会,负责讨论、制订和监督执行有关的阿拉伯共同政策、制订阿盟各机构的内部条例并任命阿盟秘书长;2)专项部长理事会。随着阿拉伯国家相互关系的发展和合作领域的扩大,各专项领域的部长理事会相继建立并逐步取代了原理事会下设的有关委员会。到目前为止,共成立了10个专项部长理事会,由成员国相关部长组成,定期召开会议,负责制定有关领域的阿拉伯共同政策和加强成员国之间的有关协调与合作。它们分别是:新闻、内政、司法、住房、运输、卫生、社会事务、青年与体育、环境事务和通讯部长理事会等;3)联合防御理事会。根据“共同防御与经济合作条约”建立,由成员国外长和国防部长组成。理事会致力于统一各成员国的防务计划,为加强其军事力量而开展合作;4)经社理事会。由成员国有关部长或其代表组成,致力于实现阿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定的目标,并有权建立或取消任何专项组织,负责监督其运作情况;5)秘书处:它是阿盟的常设行政机构和理事会及各专项部长理事会的执行机构;6)首脑会议。1964年起开始举行,商讨地区性重大问题。可应成员国要求召开特别首脑会议或紧急首脑会议。 阿盟还在许多国家设有办事处或新闻中心。
阿盟自成立以来,共举行过12次首脑会议例会和10次特别首脑会议。
1967年阿以战争爆发后在苏丹喀土穆召开的会议通过对以色列的“不承认、不谈判、不和解”的原则;
1974年在摩洛哥拉巴特举行的会议强调巴解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 1990年8月在开罗举行的会议讨论了伊拉克入侵和吞并科威特的问题,呼吁伊拉克撤出科威特,并要求对伊拉克实行经济制裁。1996年在埃及的公报强调继续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是阿拉伯国家的战略选择,呼吁立即恢复阿以和谈,要求以色列遵守土地换和平原则及执行与阿拉伯国家签署的协议。

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
Organization of Arab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OAPEC)
1968年1月9日由利比亚、沙特、科威特在贝鲁特创立。
宗旨在于加强和密切成员国在石油工业方面的关系与合作,维护其在石油领域的个体和整体权益,协调各成员国的行动以公平、合理的份额向消费市场供油,为石油工业吸引资金和技术创造良好气氛。协调成员国的石油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协调成员国动作中应遵循的法律机制,交流技术和情报,尽可能为成员国公民提供训练和就业机会,利用成员国的资源和潜力参与石油工业项目。
目前有成员国11个:阿尔及利亚、巴林、埃及、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亚、卡塔尔、沙特、叙利亚、阿联酋、突尼斯。其中,突尼斯1986年以来在自己的要求下,其成员国资格一直被冻结。
主要负责人是秘书长,总部设在科威特城。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该组织的工作改在开罗和沙特的吉达进行。同年12月8日,该组织总部暂时从科威特城迁往开罗。1994年12月10日,该组织总部迁回科威特城。
组织机构有:
1)部长理事会。最高权力机构,由各成员国石油部长或相应官员组成,主席由各国轮流担任,每年召开两次会议。负责制定宏观政策和管理规章,指导各项工作;
2)执行局。由各成员国副部长组成,每年至少召开三次会议,主席由各国轮值。协助部长理事会指导该组织的活动,审议预算草案,处理有关协议的执行及其相关事务,制订部长理事会的日程安排;3)秘书处。设秘书长一职,每三年改选,可连选连任。按理事会和执行局制定的政策处理日常事务。下设能源、经济与技术、信息与资料、财政与公共管理等部门;4)裁决法庭。由正副5名主席和5名法官组成。负责调解成员国之间或成员国与有关石油公司发生的纠纷。该法庭亦负责提供咨询,其裁决对成员国具有约束力。

阿拉伯议会联盟
(Arab Inter-Parliamentary Union—AIPU)

成立于1974年6月21日。其宗旨为加强阿拉伯议会间的往来和交流;协调、统一这些议会在国际上和其他各方面的活动;加强同其他地区议会联盟和国家议会组织的交往;协调、统一阿拉伯国家立法;研讨阿拉伯世界的共同性问题,在国际上促进阿拉伯民族事业。
2000年成员国有17个:阿尔及利亚、阿联酋、埃及、巴勒斯坦、吉布提、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苏丹、突尼斯、叙利亚、也门、伊拉克、约旦。索马里在国内发生动乱后无议会,其成员资格被冻结。2000年2月19-22日,在阿议联理事会第35次会议暨联盟第9届大会上,阿曼被接纳为第17个正式成员。
阿拉伯议会联盟的总部设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
组织机构有:1)大会。按规定,每两年召开一次,由各国议会组织派代表团参加,东道国议长任主席;2)理事会。由各国议会组织各派两名议员任代表,按字母顺序由各国议长轮流担任主席,每年开会一次,必要时可举行紧急会议;3)总秘书处。由秘书长领导,秘书长每两年由理事会选举产生。
截至2000年2月,大会共举行过9次会议,在各成员国首都轮流召开。阿拉伯议会联盟参加各国议会联盟的多边议会活动,同各国议会、议会组织进行接触。该联盟按计划每年与欧洲议会联盟轮流在一个阿拉伯国家或西欧国家首都举行一次对话,主要讨论加强阿拉伯国家和西欧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会上通过的决议或建议均提交有关政府考虑。
1984年3月,22个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的议会代表在突尼斯召开首次非洲-阿拉伯议会对话会议,并决定每两年召开一次对话会议。
伊斯兰会议组织
Organization of the Islamic Conference (OIC)

成立于1970年3 月举行的第一次伊斯兰国家外长会议,决定成立伊斯兰会议组织,1970年5月正式成立。伊斯兰会议组织不是纯阿拉伯国家组织,但阿拉伯国家在里面起主导作用。阿拉伯会议组织旨在促进各成员国之间的团结,加强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合作;努力消除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反对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复其民族权利和重返家园的斗争;支持所有穆斯林人民保障其尊严、独立和民族权利的斗争。
至1999年成员国共有55个: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阿富汗、阿联酋、也门、阿曼、阿塞拜疆、埃及、巴勒斯坦、巴基斯坦、巴林、贝宁、布基纳法索、冈比亚、吉布提、吉尔吉斯斯坦、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加蓬、喀麦隆、卡塔尔、科摩罗、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马尔代夫、马来西亚、马里、毛里塔尼亚、孟加拉国、摩洛哥、莫桑比克、尼日尔、尼日利亚、桑给巴尔、塞拉利昂、塞内加尔、沙特、苏丹、索马里、突尼斯、土耳其、文莱、乌干达、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印度尼西亚、约旦、乍得、土库曼斯坦、莫桑比克、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苏里南。
主要负责人是秘书长,任期4年。总部在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吉达市。
有以下组织机构:1)首脑会议。最高权力机构,不定期举行;2)外长会议。每年分别在一个成员国举行一次;3)常设秘书处。另外设立有伊斯兰开发银行、耶路撒冷委员会、阿富汗问题委员会、伊斯兰和平委员会、伊斯兰法庭、伊斯兰发展基金会和伊斯兰经贸常设委员会等。
它的主要活动有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从该组织正式成立之前的1969年至1994年共召开7次。1997年12月9-15日,第八次伊斯兰会议组织首脑会议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召开。会议通过了《德黑兰宣言》和有关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的140项决议,会议主要讨论伊斯兰世界面临的挑战,阿以矛盾、消除伊斯兰各国内部及相互间冲突、经济合作等议题。《宣言》强调突出伊斯兰和平性质及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话解决争端;谴责恐怖主义;推动建立伊斯兰共同市场等有关内容。
根据伊议联章程规定,伊议联将以伊斯兰原则和教义为指导,加强协商与合作,寻求解决伊斯兰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促进伊斯兰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尊重伊斯兰会议组织宪章的目标和原则,其中包括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和平解决争端。伊议联的目标是:介绍和传播伊斯兰原则;为成员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全面有效的合作提供框架;促进成员国间与其它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尊重和捍卫人权。


 
第八章 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

从地理位置来看,中东的阿拉伯世界占去了西亚、北非的绝大部分土地。因为这一地区连接着亚、非、欧三大洲;挟着波斯湾,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自古就是“五海三洲”之地。在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强盛时期,地中海往往成为帝国的内海。早在2000多年前,西亚就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道,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从中国的长安经由西亚到达欧洲的。
18世纪中叶,殖民主义者从埃及统治者手中获取了苏伊土运河的开凿权,以死亡了12万埃及劳工的巨大代价,用血汗将地中海和红海间的地峡凿通,建成了长173公里的苏伊士运河。从此地中海与红海彼此相连,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航程,比以前绕道好望角缩短了近1万公里。由此阿拉伯国家的站略位置也更加重要,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阿拉伯国家一直是两大军事集团争夺的要地。许多著名战役,例如北非的阿拉曼战役就是在这一地区展开的。
西亚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在西亚以波斯湾为中心,有一条巨大的石油带,向南北延伸。其中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是西亚主要的产油国。西亚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北非撒哈拉地下也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是北非主要的出口国,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总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65%。
西亚、北非的石油,一般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为集中的富油田。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些产油国大多人口少,工业还不发达,各国自己的石油消费量不大,所产石油90%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在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的当今世界,这些产油国的地位自然举足轻重。
阿拉伯国家现在共有21个,是一个个独立的中、小国家,然而这一地区在历史上却有近一千年的时间是统一的。虽然在阿拉伯历史上,各地也曾有过一些独立的小王朝,但他们在政治上有一个共同的领导——哈里发。哈里发是整个帝国精神上的元首,这一点对即使是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阿拉伯人来讲也是同样的。在对土耳其人的统治和西方的殖民统治两者的态度上,阿拉伯人更激烈地反抗西方侵略,假若不是因为土耳其统治者后期的腐败与专制,阿拉伯人更愿意有着这样一位整个伊斯兰帝国精神上的统一领袖。第一世界大战中,在是否向土耳其人宣战的问题上阿拉伯人十分为难与犹豫,最终在英法的利诱下,阿拉伯军团向土耳其宣战,战后巴黎和会的结果证明阿拉伯人被利用和欺骗了。他们并没有获得英法许诺的独立,在脱离了土耳其的统治后,大部分阿拉伯国家,确切地说是各阿拉伯地区成了英法和意大利的托管地。
阿拉伯人没有获得独立,结果是统一的伊斯兰帝国的统治被瓦解了,世界穆斯林失去了至少是他们精神上统一的首领——哈里发,从此各阿拉伯地区各自寻求出路,再也没有哪个国家能统一整个阿拉伯世界。二战后各阿拉伯托管国,乘着英法势力衰弱的机会纷纷独立。但这时期他们却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国家,而不是历史上那个统一的强大的阿拉伯国家,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只是整个帝国的一个行省。西方国家自然不愿看到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出现在中东。在一战结束时英法在瓜分他们的势力范围时就争夺不休,留下许多有争议的地方。这一问题被带到独立后的各阿拉伯国家,许多国家之间的疆界划分成了国家间冲突的最直接导火索。而西方借机挑拨离间,制造矛盾,使这些矛盾冲突愈演愈烈。
西方殖民者“分而治之”的阴谋成功实践了。当他们往往以“和平大使”的身份在各个阿拉伯国家间进行调节时,殊不知这些地区的斗争正是当年他们亲手早已埋植好了的。这些殖民者的侵略,不仅破坏了阿拉伯地区的统一,更使这种统一在未来也很难再去实现了。
伴随着西方国家在对阿拉伯世界政治统一上的成功瓦解,在另一方面,即思想和精神方面西方国家却彻底失败了。阿拉伯国家在二战后各立独立建国了,这些国家虽在政体上各不相同,有君主制,也有共和制,在宗教化与世俗化的定位上也各不一样,有很保守的沙特,也有在西化道路上走得很远的摩洛哥等国,但是西方人没有料到的是伊斯兰在整个阿拉伯民众心中神圣不可动摇的地位。这一信仰使阿拉伯人的国家概念并不根生蒂固,国家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历史上阿拉伯帝国的辉煌却使他们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信仰根基。当我们谈到阿拉伯国家在国际格局中所拥有的筹码时,除了这一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石油资源这一利器外,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民族精神在这个地区所发挥的巨大能量。
整个阿拉伯地区人口大约近2亿人。其中90%以上是穆斯林,而这一地区的穆斯林与全世界的穆斯林遥相呼应的。伊斯兰教导穆斯林援助自己的穆斯林兄弟,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在巴勒基坦的游击队中有许多非阿拉伯穆斯林。阿拉伯世界是整个伊斯兰世界的中心。阿拉伯世界的荣辱关系到全世界每个穆斯林。二战后阿拉伯各国的独立表面看是民族主义的胜利,脱离了土耳其人和西方的殖民。事实上这一胜利后面的真正原因却是伊斯兰,因为第一次反土反殖民的战斗,都是以在伊斯兰的旗帜下进行的。从苏丹“马赫迪”运动到利比亚的赛奴西运动。以及沙特的“瓦哈比”运动,这些都是以号召人们回归伊斯兰为主题。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利用了这一胜利成果而取得了权力。
最初广大民众,对民族主义政权充满希望。但事实却证明民族主义并不适应这一地区,民族主义并没有带来国家的强盛,也没有带来富裕;相反许多国家政治腐败,经济贫困,大众对民族主义政权开始失望与不满。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遭到惨败。阿拉伯人的民族自尊受到严重伤害,于是广大穆斯林群众对民族主义领导的世俗化政府的不满情绪到达高峰,终于1980年埃及总统萨达特被“兄弟会”成员刺杀了,这一事件举世震惊。
其实这绝非偶发事件,早在各国独立初期,为独立作出巨大贡献的伊斯兰势力被冷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世界上民族主义流行的时代,各国的伊斯兰势力多半受到冷落与排挤,各阿拉伯国家进行了一场世俗化变革,但变革并没有改变阿拉伯民族落后挨打的处境。于是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伊斯兰,各国伊斯兰活动再次活跃起来。最终在七十年代后期一场规模空前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到来了。许多穆斯林认为只有回到《古兰经》的真精神,阿拉伯民族才有希望和出路。似乎一夜之间原来软弱沉默的伊斯兰世界突然怒吼起来。这一场回归复兴运动在许多国家取得成功。
几乎所以阿拉伯国家掀起回归浪潮,到清真寺做礼拜的人明显多了,穆斯林妇女们又重新带起头巾面纱。面对这一切,西方世界一片恐慌,称之为原教旨运动。而且这一浪潮波及全世界,从巴基斯坦到世界俗化严重的土耳其,广大穆斯林的宗教激情十分高涨。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伊斯兰复兴的浪潮并没有平息,相反更加高涨,许多伊斯兰组织其斗争手段也越加偏激。这一切使西方世界与整个阿拉伯世界及伊斯兰世界的矛盾也更加明显了。二十一世纪的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然而整个阿拉伯世界却战火不断。美国以强大经济势力和军事力量作后盾,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蛮横地进行文化全球化,这必然与穆斯林心中的本土民族文化发生最激烈的冲突。海湾战争使整个阿拉伯世界遭受了一场巨大浩劫,经济损失达7000亿美元;而美国却是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美国乘机驻军海湾,向各国倾销军火,而对伊拉克却一直咬着不放。在对巴以问题上,美国的立场越来越偏向以色列。在对待伊斯兰复兴活动中,美国把更多的阿拉伯国家列入恐怖主义的黑名单,而美国和以色列本身却在进行着国家恐怖主义。阿拉伯国家与西方的冲突,从经济上的掠夺与反掠夺,军事上的侵略和反侵略,发展到更深层次的信仰与文化的冲突。
阿拉伯世界与西方的政治经济冲突中,西方国家获得胜利,但两大阵营在信仰上的冲突,却加速伊斯兰的全球化进程,加强了广大穆斯林的团结。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后面,是美国等西方文化的入侵,如果说西方各国在经济上有利益冲突的话,那么他们在对待伊斯兰世界的态度上却是绝对一致的。整个伊斯兰世界开始越来越警惕西方的“新十字军东征”,广大穆斯林意识到这是一场空前的危机,而且这种威胁是全方位的。许多人意识到只有整个伊斯兰世界团结起业,回归到《古兰经》的真精神,才是唯一出路,才能与西方文化抗衡。
展望未来,二十一世纪应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在这一形势下,阿拉伯民族能团结起来,保持自己独特的伊斯兰文化,那么这个有着2亿人口,掌握着巨大石油资源的,具有统一信仰的古老民族才能崛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可能成为新世纪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一极。

注:本编的数据资料引自我国经贸部与外交部的2000年年鉴及有关网站,均为最新记载。


本编思考题:
1. 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国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 阿拉伯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
3. 简述两大阿拉伯伊斯兰帝国。
4. 亚洲和非洲的阿拉伯国家各有哪些?
5. 从地理位置分析阿拉伯世界的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6. 阿拉伯世界掌握的巨大的石油战略资源对世界有何影响?
7. 为什么说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产生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8. 为什么说现代阿拉伯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是殖民主义的产物?
9. 为什么在阿拉伯人民心中阿拉伯民族概念超过国家概念?
10. 阿拉伯民族的未来如何?

参考资料:
《简明伊斯兰世界百科全书》 旅游出版社
《阿拉伯通史》 商务印书馆
《世界地理——西亚北非》 教育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年鉴》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贸部年鉴》
《伊斯兰教与世界政治》 社会文献出版社
《中东国家通史》 商务印书馆
《当代国际伊斯兰潮》 世界知识出版社
《近代伊斯兰思潮》 宁夏人民出版社
《伊斯兰盟主——沙特阿拉伯》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世纪之交看中东》 时事出版社
外交部、经贸部相关网站
各阿拉伯国家政府相关网站






 

第五编 阿拉伯百位文化名人


导 言
    七世纪崛起于西亚,到中世纪时已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为人类文明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千四百多年来,阿拉伯世界名人辈出,群星灿烂,为世界文明史上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举世注目的名人、学者。不了解他们,无疑是学习阿拉伯文化过程中的一大遗憾。介绍阿拉伯名人、名著的典籍汗牛充栋,笔者在选编过程中,深感选录之困难,只能按年代介绍一百位史学家认可的名人,以供学习阿拉伯文化时参考。

蒙昧时期和伊斯兰教初期(公元475--661年)

1、穆罕默德先知(公元570-632年)
出生于阿拉伯半岛麦加古莱氏部落哈希姆家族。出生前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病故,先后由祖父阿布杜拉•穆塔里布和伯父艾布•塔里布抚养,自幼替人放牧,文盲。12岁起随伯父跟商队去过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他为人诚实、品德高尚,青年时得到“艾敏”(忠诚可靠者)的称号。25岁时,为麦加贵孀赫底彻经商,并与她结婚,他们共生育了四个女儿和二个儿子,儿子都早年夭折了。婚后他常到麦加城效的希拉山洞静坐沉思,610年,他40岁时,奉到安拉的使命一-把人类引导于真主之道。这便触犯了古莱什贵族的利益,引起他们强烈的反对和残酷的迫害,622年迁徙到麦地那。伊斯兰教在麦地那得到发展与壮大。630年初,先知率大军以兵不血刃攻克麦加,捣毁天房里的一切偶像。631年,阿拉伯半岛各地派遣代表团到麦地那,表示愿意接受伊斯兰教,至此,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占统治地位,半岛已基本统一。632年3月,先知率10万穆斯林到麦加进行了伊斯兰教史上的第一次朝觐,在阿拉法特山发表了著名的“辞朝演说”,他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宣布“今天,我已为你们成全你们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赐你们的恩典,我已选择伊斯兰做你们的宗教”。“辞朝演说”表明他已完成自己的使命,同年6月8日,病逝于麦地那,并葬于此。
先知以伊斯兰信仰创建了阿拉伯民族统一的国家。使当时的阿拉伯社会从蒙昧时代跨入文明时代,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艾布•伯克尔(公元573-634年)
伊斯兰教史上的第一任正统哈里发。出身于麦加古莱什部落台姆家族。自幼受过良好教育,知书识字。以经营布匹致富。以廉洁、正直、忠诚著称,被称为“忠诚的艾布•伯克尔”。
穆罕默德先知传布伊斯兰教后,艾布•伯克尔是首批四位奉教者之一,并积极劝人奉教,他将大部分财产捐给传教事业,他施舍济贫,释放和庇护奴隶。622年只身护卫先知安全迁徙麦地那,完成了伊斯兰教史上具有战略意义的迁徙。他还将女儿阿依莎许配先知为妻,结成政治联姻。在麦地那时期,以其勇敢、智慧和忠诚辅助先知,亲自参加历次战役,立下汗马功劳。并为先知分劳担忧,运筹帷幄,解决重大问题。
632年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被推选为第一任哈里发。执政2年期间,平息了各地部落首领脱离麦地那政权、抗缴天课、反对伊斯兰教的武装叛乱。从而巩固了麦地那政权,维护了半岛的统一。期间,他还主持了《古兰经》的首次汇集工作,他责成栽德•本•萨比特为首,阿里、奥斯曼等人协助,将当时流传的《古兰经》的零星散片收集整理完毕,史称“穆斯哈福”本。这为以后《古兰经》的保存整理和统一定本奠定了基础。生前还传有部分圣训。病逝后葬于“先知清真寺”内先知穆罕默德墓北侧。

3、欧麦尔•本•赫塔布(公元584-644年)
伊斯兰教史上的第二任正统哈里发。出身麦加古莱什部落阿迪家族。是麦加深孚众望的贵族商人。起初反对穆罕默德先知和伊斯兰教,皈信伊斯兰教后,成为先知的得力助手之一,对阿拉伯帝国的建立立下丰功。他还将其女哈福赛许配给先知为妻,结成政治联姻。欧麦尔为人精明强悍、刚毅果断、雄才大略、品德高尚、文武兼备、能言善辩、虔诚公正。他任哈里发10年期间,被穆斯林称为“辉煌的年代”,他本人也被尊称为“信士的长官”。其间,穆斯林以疾风扫落叶之势,灭亡了雄霸西亚400多年的萨珊帝国,打败了统治西亚、北非的拜占廷帝国,并进军北非。奇迹般地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帝国。随着疆土的扩大,也带来了种种极为棘手的而又必须立即解决的问题,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欧麦尔制定了政治、军事、经济、民事、刑事和司法的制度,为此他对伊斯兰立法做出过重大贡献,被誉为“立法的栋梁”。
欧麦尔还正式规定,先知穆罕默德迁都麦地那之年(公元622年),为伊斯兰纪元元年,创立了一种穆斯林世界通用至今的新历法-“伊斯兰历法”(希志来历)。
他曾提出尽快收集汇编《古兰经》的建议,被艾布•伯克尔采纳。
欧麦尔文学修养颇高,善于品评诗歌,被认为是阿拉伯优秀的修辞学家和哲人。
欧麦尔在位期间,其政绩昭著,为建立阿拉伯帝国打下了基础,因此,被誉为“伊斯兰国家的第二位奠基人”。
644年11月3日,欧麦尔率众举行晨礼时,被一个信仰基督教的波斯奴隶暗杀。葬于麦地那“先知清真寺”内的先知穆罕默德墓北侧。

4、奥斯曼•本•阿凡(公元577-656年)
伊斯兰教史上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出身于麦加古莱什部落伍麦叶家族。贵族富商。他奉伊斯兰教较早,成为先知穆罕默德的忠实支持者,也是先知的女婿。曾奉命两次率众迁移到埃塞俄比亚。避难到麦地那后,协助先知处理外交事宜,并一度担任先知的书记,草拟各类重要文件。在艾布•伯克尔执政时,曾协助栽德•本•萨比特收集整理《古兰经》。奥斯曼执政12年期间,继续向外扩张,创建了穆斯林的第一支海军,在地中海和北非取得了辉煌战果。他大力建设了伊斯兰两圣地,重建先知寺。奥斯曼曾于651年(唐高宗永徽二年)遣使到中国。
奥斯曼在伊斯兰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就是汇集了《古兰经》定本。为使《古兰经》文得到正确的传播,避免口头传述之误和读法的分歧,651年,他命令栽德•本•萨比特为首,由伊本•祖拜尔、赛义德•阿斯、阿卜杜•拉赫曼组成四人委员会,依据艾布•伯克尔的最初原本为基础,将各种抄本及私人保留的经文搜集到一起,经反复对照、核实、考订、编排成册,同时誊抄了7部,一部保存在麦地那,其它六部分送麦加、大马士革、也门、巴林、巴士拉和库法。其余手抄本全部烧毁。他主持汇编的《古兰经》被公认是唯一的第一定本,史称“奥斯曼定本”。现全世界通行的《古兰经》只有这种定本。
晚年,因优柔寡断,不善认识和解决激化了的社会矛盾,潜心主道,心地善良的他认为在他身边工作的人都和他一样廉洁奉公,致使社会动荡不安,领导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最终激起了不安定的社会因素。公元656年6月,奥斯曼被害于他的宅邸。

5、阿里•本•艾比•塔里卜(公元600-661年)
伊斯兰教史上的第四正统哈里发。出身于麦加古莱什部落哈希姆家族。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610年先知传播伊斯兰教时,他仅有10岁,成为首批四位信仰伊斯兰教者之一。他聪颖笃学,通晓经训、教法、饶勇善战、文武双全,曾担任先知的录事员,记载“启示”和先知的训示。在和古莱什人的战斗中,立下了丰功伟绩,深孚众望,在穆斯林中有“安拉的雄狮”之称,被认为是“高贵和豪侠的典型”。他对前3任哈里发尽到了辅弼之责。此间,他集中力量按年代顺序整理、汇集《古兰经》,并搜集研究圣训。
阿里任哈里发4年期间,他对于前任哈里发所遗留的社会问题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使伊斯兰教领导集团内部离心力量增长,各派权力之争激烈。首都麦地那已失去原来的优越的政治地位。阿里把首都从麦地那迁至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库法城,并下令罢免了奥斯曼所委派的各省总督,从而遭到各派政治势力的反对,他们要挟阿里退位,阿里表示反对,从此先后爆发了3次内战,这使阿里的力量遭到很大削弱。661年1月24日阿里在前往库法清真寺的路上,被哈瓦利吉派青年杀害,葬于库法附近的纳贾夫。
阿里酷爱文学,博学多识,他曾要求阿拉伯语法创始人阿卜杜•艾斯瓦德•杜艾里制定这条原则,阿拉伯词分三类:名词、动词、虚词。他还是一位优秀的修辞学家和哲人,他的言论、书札、祷辞等被什叶派学者阿里•本•候赛因•谢里夫整理汇编成书,命名《辞章之道》,被什叶派奉为圣训经之一,他被尊奉为什叶派第一代伊玛目。

6、乌姆鲁勒•盖斯(公元500 - 540年)
全名为侯吉尔•本•哈里斯•本•阿默尔。乌姆鲁勒•盖斯是他的绰号。蒙昧时期最著名的诗人,阿拉伯诗歌文学的奠基人,冠七首悬诗之首的作者。
乌姆鲁勒•盖斯出生于纳季德地区,原籍也门,是纳季德地区肯达王国国王哈里斯的公子。由于出身豪门,生活奢华,所以早年的诗作多娱乐嬉戏、饮酒狩猎及情场艳遇的内容。后因放纵过度,被父亲逐出家门,便与一批青年结伴,从叙利亚地区到也门四处流浪。沿途纵马田猎,吟诗弹唱,饮酒作乐。
蒙昧时期,阿拉伯半岛部落争斗频繁,在一次交战中,国王哈里斯被阿萨德人杀害,肯达国随之解体。乌姆鲁勒•盖斯闻讯后,不甘忍受亡国之屈辱,随四处奔走寻求帮助,以谋为父报仇雪恨,重振肯达王国昔日雄风,他为此几经周折,最后远道赶往君士坦丁堡,向于525年获得“恺撒”称号的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求援,未能如愿以偿,回国途中,经安卡拉城时,身患皮肤恶疾而死。
乌姆鲁勒•盖斯一生作过许多诗歌,但大部分均已失传。诗人的前期作品可视为诗人文学创作的精华,表现出了诗人精深的文学造诣,娴熟的作诗技巧,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创作风格,主要内容描写大自然和爱情。
他的后期作品主要是其父战死之后所创作的诗歌,其主要内容有凭吊遗址寄托哀思,其代表作是“拉姆韵”长诗。他的诗歌风格和艺术魅力并没有因为内容的变化而有所减弱,他的“拉姆韵”长诗和悬诗成为后人的楷模之作,他被认为是阿拉伯蒙昧时期的“诗人之首”。
目前尚存的作者诗集,共收集了包括悬诗在内的25首长诗和一些短诗,是由东方学者迪•斯兰于1837年在巴黎第一次印行的,以后又分别于1865年、1890年、1930年多次加以注解在埃及出版。

7、哈桑•本•萨比特(公元563-643年)
阿拉伯贾希里亚时期末,伊斯兰教初期的主要诗人之一。生于叶斯里布(今麦地那)赫兹拉吉部落名门,系先知穆罕默德母系家族的后裔。他受家庭熏陶,青年时已成为有名望的部落诗人。
哈桑早年在沙姆地区的迦萨王国和半岛北部的希拉王国任宫廷诗人。后返回麦地那定居。622年,先知穆罕默德迁徙到麦地那后不久,他皈信了伊斯兰教,时年60岁。此后,一直追随穆圣,写诗宣传,捍卫伊斯兰教,歌颂穆圣的功绩,被誉为“先知的诗人”。晚年双目失明。
哈桑一生留下的诗篇很多。前期以自豪诗和讽刺诗居多,以颂扬部落的美德和夸耀自己门第高贵、贬低和嘲讽其它部落为主,后期的主要作品是宗教诗,大多倡导伊斯兰教、颂扬穆圣、驳斥和讥讽异教徒。哈桑是阿拉伯社会由贾希里亚时期向伊斯兰时期过渡阶段少数几个杰出的诗人之一。所以他的诗集是这段历史资料的重要来源。他的诗作,由后人伊本•哈比卜搜集,编成《哈桑诗集》传世。

8、韩莎(公元575-646年)
著名女诗人。原名为图玛德尔•宾特•阿慕尔•谢里德•赛勒玛,韩莎是她的号。生于希贾兹北部与纳季德相邻地区的苏莱姆部落,自幼酷爱诗歌,年轻时曾到麦加附近的欧卡兹市场参加赛诗,颇有声誉,成为当地的著名女诗人。
因兄弟穆阿维叶于612年在战争中阵亡,另一兄弟萨赫尔为其复仇,又于615年丧生。诗人悲痛欲绝,写了大量的哀悼诗,并哭瞎了双眼。之后,她皈依了伊斯兰教。公元638年,韩莎携四个儿子参加了穆斯林部队向波斯发动的征战,当她获知四个儿子全部战死疆场时,她说:“我为他们感到骄傲”。为此,她笃实的信仰为后人所敬仰,至今,在阿拉伯国家人们将她的事迹拍成电视剧而传颂。
阿拉伯文学评论家一致认为,在写哀悼诗方面,韩莎的词句发自肺腑,感情真挚,动人心弦,是空前绝后的。作为一位女诗人,韩莎在阿拉伯古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韩莎实际上是一位“跨代诗人”,所以有的文学史著作把她列为伊斯兰教初期的作家。


伍麦叶朝时期(公元661-750年)

9、栽德•本•萨比特(公元611-665年)
穆罕默德先知的门弟子,《古兰经》经文主要汇集者之一。生于麦地那,出身于海兹拉吉部落的达哈克家族。幼年生活在麦加,6岁丧父。622年,11岁时随着穆斯林大众迁徙到麦地纳。他自幼跟随穆罕默德先知左右,曾遵照其指示,攻读并掌握了古叙利亚语和希伯来语,成为先知的秘书,根据先知的传授,专门负责记录“启示”,并初步整理出章第。他有较深的宗教知识,背诵并精通全部《古兰经》,传述近百段圣训。他为伊斯兰教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是,主持汇编、整理出第一部完整的《古兰经》,使之得以保存并流传于世。先知去世后,他主持了对经文的全面搜集和整理工作。经核对无误后,汇编出第一部完整的《古兰经》,交由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及其女哈福赛先后保管。651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再次任命他为《古兰经》校订委员会的主席,主持了对经文的进一步核订和誊抄工作。他们依照古莱什的语言统一词语和读音后,誊抄七部,分散各地,作为唯一第一定本,史称“奥斯曼定本”,其它抄本全部被焚。因栽德是记录、搜集、整理《古兰经》者之一,同时又是精通《古兰经》者,而受到圣门弟子的尊敬,被誉为“穆斯林民众的学者”。

10、伊本•阿拔斯(公元619-687年)
伊斯兰教经注学家、圣训传述家。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弟子。全名为阿卜杜拉•本• 阿拔斯•本•阿卜杜•穆塔里布。出身于麦加阿拔斯家族,他谙熟宗教其传说以及伊斯兰教法,尤其擅长注释《古兰经》。因其学识渊博、见识高超而受到大家的敬佩。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每遇疑难亦求教于他,并常采纳他的意见,故被誉为“民族的先哲”。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也十分重用他。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经常派他为特使,后委派他担任巴士拉总督。657年7月26日,伊本•阿拔斯偕同阿里参加了与穆阿维叶间的“隋芬之战”。后还为调解阿布杜拉•马利克•本•麦尔旺(646-750年)与其政敌、割据麦加的阿布杜拉•本•祖拜尔之间的冲突作过多次努力。晚年双目失明,留居塔伊夫,殁于该城。他一生传述圣训1660段。其《古兰经》注释被后世经注学家广泛引用。

11、哈桑•巴士里(公元642-728年)
伊斯兰著名圣训学家、教法学家,先知穆罕默德的再传弟子。全名为哈桑•艾布•赛义德•本•叶塞尔•巴士里。生于麦地那,为栽德•本•萨比特的释奴,早年师从栽德等著名学者学习《古兰经》、圣训和教法。曾一度做过法官。他学识渊博,善于辩论和演讲,精于教法,属早期的“意见派”。后定居巴士拉,研究圣训和教法律例。
他倡导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应是虔诚、宁静、守贫、蔑视世俗和荣华富贵,视金钱为粪土。他提出应沉思、自我审慎、完全顺从安拉的意志、履行宗教功修,使个人的灵魂纯净,最终达到人与安拉意志之间的完美和谐的统一。他认为,在教法上无《古兰经》和圣训的明文可据时,就用自己的“意见”解释律例,使之与经训相辅而行。由于他为人刚正、耿直、信仰虔诚和学术上的声誉,赢得各方尊敬。苏菲派历来都以他的苦行和虔诚为楷模,逊尼派不厌倦地引用他的格言,穆尔台齐赖派推崇他在学术上重视理性,尊他为本派的“思想先驱”。728年10月10日(星期五),巴士拉倾城参加其殡礼,没有一个人留在城里出席或领导当天在清真寺里举行的晡礼,一些犹太和基督教徒深受感动,遂归信了伊斯兰教。

12、欧麦尔•本•艾比•拉比阿(公元644-720年)
倭马亚王朝时期麦加地区著名诗人,放荡派爱情诗的代表家。出身于麦加古莱什族一殷富家庭,12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欧麦尔长相英俊,风度潇洒,被母亲视为掌上明珠,这也助长了他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
欧麦尔专事情诗的创作。青年时期就以擅长写爱情诗而闻名,甚至在他步入中年,老年时,依然常写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调情诗,以抒发其对爱情的向往。欧麦尔一生留下许多诗作,其中绝大部分是爱情诗。欧麦尔情诗的特点是内容贴近现实生活,风格委婉清丽,形式上打破了古体诗的传流格局,歌手们竞相把他的诗歌配上乐器吟唱,使之得到广泛流传。欧麦尔的爱情诗所描绘的爱情情节与人们通常熟悉的情节不同,即求爱主动者不是男性,而是女性。他善于用对话的形式描述女子在涉足爱河时的各种心态。欧麦尔作为那时期放荡派爱情诗的代表,对阿拉伯爱情诗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阿拔斯时期颇为流行的开放型爱情诗,应该说也是以欧麦尔为代表放荡派爱情诗的延续和发展。欧麦儿被誉为“情诗之王”。

13、哲利勒(公元653-733年)
倭马亚王朝时期的杰出诗人。全名为艾布•哈兹拉•哲利勒•本•阿推叶•叶尔布阿。生于阿拉伯半岛纳季德附近的叶玛麦。幼时家贫,以放牧为生。自小便显露出吟诗的天赋,后成长为部落的诗人。
哲利勒在诗坛上扬名,是写讽刺诗与其他诗人舌战开始的,其中与法莱兹德互相攻讦,终生未止。他擅长写颂诗、悼诗、爱情诗、诋毁诗和讽剌诗,他的文学才能得到哈里发阿卜杜•马立克•本•麦尔旺的赏识,成了一名宫廷诗人。他的作品大多承袭了蒙昧时代的诗歌风格,歌颂阿拉伯人的美德、颂扬哈里发及其家族,讽刺、抨击哈里发的反对者。其讽刺诗和辩驳诗被认为是阿拉伯讽刺艺术的佳品。他与艾赫台尔,法莱兹德格被称为倭马亚王朝时代的“三大诗圣”。
1912年在莱顿出版的《哲利勒和法莱兹德辩驳诗集》中,收录了所有他的辩驳诗,1935年在开罗还出版了一本他的诗集。这本诗集是由穆罕默德•伊斯玛尔•萨威根据几个手抄本及其他文学典籍中的记载包括上述《辩驳诗集》整理出版的。

阿拔斯朝时期(公元750-1258年)

14、艾布•哈尼法(公元700-767年)
伊斯兰教逊尼派哈奈斐教法学派创始人,教义学家。全名为艾布•哈尼法•努尔曼•本•萨比特•本•荛推。祖籍波斯,生于伊拉克库法。早年经营布匹、丝毛,后随著名教法学家罕马德、库法的圣训学家阿密尔•本•沙拉希勒以及什叶派第六代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等学者学习教法。他拒绝为官,终生效力于教律学研究和讲学。晚年因与当时的哈里发政见不合,屡遭迫害。767年殁于狱中。
艾布•哈尼法的教法思想在伊斯兰教法体系中,属于比较灵活的意见派。他认为,在制定教法时,应着重依据《古兰经》,审慎地引用圣训,重视使用类比,灵活运用“公议”。强调执法者运用个人意见和判断的价值和必要,主张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不能为经训个别字面意见所约束。他还认为,具有众人共同传述并已得到教法学家普遍承认的圣训,才可以作为立法的依据。此外,他还创立了“择善”的立法原则,意即在经训中找不到依据,但是教法学家认为合理,就可以创制法例。故被称“意见派”。艾布•哈尼法在创制教法学派留下了大量的记载和文稿。他没有留下完整的著作,却培养了大批的杰出门徒,其中最著名的是艾布•优素福和穆罕默德•谢把尼,根据两人的著作,发展并完善了艾布•哈尼法的法学思想主张,奠定了学派的体系基础。主要著作有《希大亚教法》、《杜鲁•穆赫塔尔教法》。全世界半数以上的逊尼派穆斯林遵奉该派。中国的穆斯林多属此派。

15、伊本•穆哈利兹(704-770年)
倭马亚王朝时期最著名作曲家兼歌唱家。出身于一个克尔白管理人员的家庭里。幼时喜爱音乐,拜伊本•麦斯吉哈为师,向他学习音乐知识和创作技巧。后到了当时艺坛繁荣的波斯,学习它的音乐结构,研究了波斯作曲家的创作道路。然后又到沙姆地区学习罗马音乐,他吸取波斯、罗马音乐与阿拉伯民族风格相符的曲调,引入他创作的大量阿拉伯乐曲中,这些乐曲不仅风格独特,而且曲调丰富,既保持了民族色彩,又不拘泥于形式,在倭马亚王朝的乐坛上是无与伦比的。从此,穆哈利兹成为一个出色的作曲家,跻身于乐坛最前列。
穆哈利兹还是一个优秀的歌唱家。他的音色明亮圆润,人们都喜欢听他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他是第一个歌唱阿拉伯“莱姆”旋律歌曲和波斯“莱姆”旋律歌曲的人,也是第一个打破诗歌韵律、自由创作乐曲和歌词的人。他还培养了很多高徒。后来的音乐家都喜欢仿效他的创作方法和演唱他创作的歌曲。
穆哈利兹不求名利,蔑视高官厚禄,从不主动到宫廷为国王或哈里发唱歌,而经常活动于大众场所。他在晚年过着恬淡的隐居生活。伊本•穆哈利兹这个才华横溢的杰出艺术家的名字,记载在光辉灿烂的阿拉伯音乐史上。

16、马立克(公元715-795年)
伊斯兰教逊尼派马立克教法学派创始人,麦地那教长,圣训学泰斗。全名为马力克•本•艾奈斯•本•阿密尔。生于麦地那,一直在这座先知城求学、教学和写作。青少年时代,师从当地著名伊斯兰学者,学习研究《古兰经》和教法学。他毕生致力于圣训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对伊斯兰法学有很深的造诣,是最早尝试编纂伊斯兰教法典的学者之一。他认为,伊斯兰教法的主要来源是《古兰经》,其次是圣训,但是为他所承认的圣训主要是麦地那地区学者们公认的传述。如果在经训条文中找不到可靠的依据时,他同意有限制地使用“公议”和“类比”,并且注重援引麦地那地区的习惯法。他还创立了一项新的立法原则--“公益”,即在经训明文中找不到依据时,可以对公众社会有益为原则立法断案,以补充经训条文中的不足。由于马立克的教法体系直接建立在圣训和圣训传统习惯之上,故又称“圣训派”。他还培养了一批优秀弟子,沙斐仪就是其中一名。
马立克的法学著作《穆宛圣集训》(又名《圣训易读》)既是圣训实录,又是教律珍本,是伊斯兰教保存至今的最古法典,也是由圣训集的形式过渡到法典的最早尝试。这部著作是他历时40余年,从其一生搜集、整理的数千条圣训中精选500余条,按照教法的形式编篡成书的,包括1700个关于审判的惯例。遵奉该派的多为北非穆斯林。

17、贾比尔•本•哈彦(公元720-815年)
著名化学大师、医生。拉丁名贾伯。生于伊拉克库法,系希腊血统。先奉拜星教,后改奉伊斯兰教什叶派。他曾师从什叶派第六任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学习教义、教法、哲学和神秘的炼金术。后成为苏非派的苦修禁欲主义者。曾先后活跃在呼罗珊、库法和巴格达等地,担任过阿拔斯王朝宫廷御医。他毕生钻研炼金术,注重化学实验,从事科学著述,在化学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首创“燃素说”。他科学地叙述了燃烧和还原的作用,改良了蒸馏、过滤、升华、熔化、结晶等方法,他制成了硫酸、硝酸、氧化汞、硫化汞、氢氧化纳等化合物,并记述了配方和制作工艺过程,并将化学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染布、制药、制革、制漆、制碱等工业上。他是第一个把硝酸和盐酸合成五水的化学家。他的著作有几十种,主要有《智慧之箱》、《化学的奥秘》、《化学原理》、《物性大典》、《炉火书》、《五十书》、《七十书》等。他的著作12世纪被译成拉丁文,在欧洲广泛传播,至17世纪仍作为大学教科书。至今仍存于伦敦和巴黎图书馆。他的著作对近代化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阿拉伯化学之父”。

18、伊本•穆格发(公元724-759年)
倭马亚王朝末、阿拔斯王朝初杰出的文学家、翻译家和哲学家。原名为艾布• 穆罕默德•阿布杜拉•鲁兹比•本•达祖威。伊本•穆格发是他的号。他是从祆教皈依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幼年受到良好的波斯文化教育,后做为释奴在巴士拉长大。他聪颖好学、广闻博览,除波斯文化外,还精通阿拉伯文化、希腊文化和印度文化知识,特别在阿拉伯散文的造诣方面,被认为是一代宗师,举世楷模。曾在倭马亚王朝为一些王公贵族当过书记,在阿拔斯王朝初担任巴士拉总督伊萨•本•阿里的书记,后担任阿拔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贾尔法•曼苏尔的书记官,直到被杀害。
穆格发不仅以辞章、辩才、侠义而著称,而在道德、品质、思想等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他不满阿拉伯统治者对非阿拉伯人的歧视与压迫,决心在道德品质与社会生活方面,改造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他写了一本名为《近臣》的书,实为写给当时的哈里发曼苏尔看的一部“谏议书”,请求哈里发针对时弊、提倡改革,形成公正、平等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并且宣扬、赞颂他的祖国一-波斯。穆格发的其它重要著作《大礼集》、《小礼集》也有类似情况,不断揭露朝政时弊。这正是穆格发最后终于被哈里发杀害的重要原因。
穆格发只活了35岁,但他留下了颇为宏富的译著和专著。他的主要专著除以上提到的几部外,还有译著《胡达叶那迈》,它是一本以波斯历代君主,英雄列传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巨著;此外还有《阿因那迈》、《桂冠》、《罕世珍宝》、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修辞学》、《分析篇》等译作。穆格发对阿拉伯文学的贡献,则是他的一部译、著并重的寓言故事集《克里莱与笛姆乃》,这本书一部分是印度寓言故事,另一部分是穆格发自己写作的。这是一部充满道德教育和哲理的动物寓言故事集。这部文学名著以深刻动人的故事,优美典雅的风格,清新隽永的文辞,流畅通俗的文笔,纯正自如的语言,具有一种巨大和迷人的魅力,开创了阿拉伯艺术散文的先河。至今仍被看作是阿拉伯散文的典范。自13世纪后,已被译成各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国。

19、瓦基迪(公元747-823年)
阿拔斯王朝伊斯兰史学家、圣训学家和教法学家。生于麦地那,为赛赫姆•本•艾斯蒂家族的释奴。早年曾做过粮商。他早先师从史学家穆阿麦尔•本•拉希德,教法学家马立克• 本艾奈斯和圣训学家苏福扬,绍里学习经训、教法、历史。后为麦地那著名史学家艾布麦阿什尔的得意门生,在其指导下学习和研究伊斯兰早期历史,搜集和整理有关伊斯兰圣战、名人、古迹的资料,并到麦地那、麦加等地进行考察。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通晓经训、教法、语言学,尤精通圣战史和圣门弟子的谱系,文采斐然,藏书数千卷。曾在巴格达哈里发宫廷任史官。后任哈里发麦蒙的大法官。他在有生之年,享有盛名,终生致力于“远征历史”的研究和著述,写了28种著作,涉及到《古兰经》经注学、圣训学、教法学、史学、人物传记等,留传下来的仅有《圣战史》、《叙利亚的征服》、《埃及的征服》、《波斯的征服》、《非洲的征服》等数种。瓦基迪的著作给伊斯兰教历史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为后世穆斯林学者和西方学者广泛引用。他被誉为“伊斯兰圣战史学的长老”。

20、艾布•阿塔希耶(公元748-825年)
阿拔斯王朝著名诗人、苏菲派学者。原名为艾布伊斯哈格、本卡西姆,生于伊拉克安巴尔地区的枣泉村,成长于库法城。
艾布•阿塔希耶青少年时代刻苦自学阿拉伯语、文学。酷爱诗歌,并能即兴吟诗。曾师从著名诗人伊本•伊利亚斯和瓦利伯。在他的创作初期以情诗为主。后成为宫廷诗人。因爱上马赫迪王后的随身侍女欧特白而遭监禁。但他仍对欧特白留恋不舍,常赋诗抒情,哈里发马赫迪说他“简直是个白痴”,从此诗人得了“艾布•阿台希耶”的诨号,其含义为“白痴”。后又受哈里发哈伦的赏识,在宫廷图书馆阅读了各类图书,广交大臣和学者,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成为著名的诗人和学者。艾布•阿塔希耶以他超人的才华,深受哈伦的赞赏,几乎成了他形影不离的挚友。传说除奉禄以外,哈伦每年赐赏给他金币达五万之多。在宫廷生活很长时间后,他看透了宫廷的残暴、虚伪,他看到了人民的痛苦。到50岁时,他毅然抛弃了奢侈的生活,出家静修。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劝世诗、苦修诗、教诲诗。这些诗反映了诗人思想和生活的变化。成为苦行诗人之一。
1071年安达卢西亚学者阿卜杜拉拜尔搜集了他的宗教诗,编成《艾布阿塔希耶诗集》,加以传播。诗歌脍炙人口,常常被谱成乐曲,备受苏菲派学者的推崇。1886年再次印行。他被誉为“阿拉伯宗教诗的大师”。

21、伊本•瓦迪哈•叶尔孤白(公元约756--?)
阿拔斯王朝著名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生于巴格达,原是哈里发曼苏尔的释奴。他博览群书,博学多闻,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也是阿拉伯历史上第一位地理学家。他大半生消磨在旅途中。从巴格达开始,经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足迹遍中亚、印度、西亚、北非,沿途考察,研究山川、河流、途程、道路,以及当地的风俗习尚、生产、饮食、宗教、信仰等,长期记载,经久不懈。他用阿拉伯文写下了第一部地理著作《地方志》。他在自己的著作《地方志》的序言中曾写道:“每闻一事,必多方考察核实。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贵贱,或到公共集市,或到私人住宅,寻找可靠的人,把所闻详细记下,写成此书”。叶尔孤白是一位严肃认真的地理学者,他的书没有前人的著作可以参考,全部是他个人考察的记录,可以算是阿拉伯地理书之开山祖。深为后人珍视。公元1861年在西方首次印发。

22、艾布•努瓦斯(公元约757-814年)
阿拔斯王朝著名诗人。原名为哈桑•本•哈尼,艾布•努瓦斯是他的号。生于波斯阿瓦士,6岁丧父后,随母亲迁居到巴士拉。后在巴士拉和库法求学。幼时曾在巴士拉一家书斋中作帮手,藉此机会,他熟读了《古兰经》及许多古诗。后随香料商学艺,但他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他结识了许多文豪和诗人,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诙谐诗人瓦利百•本•胡伯布。他研读《古兰经》、圣训,通晓阿拉伯文法,修辞,诗律。盛年时,诗名远播,受到哈伦和艾敏两位哈里发的赏识,成为宫廷诗人。
诗人生活放荡无羁,崇尚饮酒作乐。他的成就主要在咏酒诗和情诗两方面。咏酒诗色彩绚丽,构思奇特。因此,被称为“颂酒诗人”。情诗自由奔放,感情强烈。他的诗作反映了当代社会奢靡的风气和诗人追求自由和享乐的心理。在艺术方面,他反对因循守旧,刻意求新求巧,成为新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诗人一生留下的诗歌约有1.3万余行。他的诗作由10世纪文学家伊斯法哈尼搜集整理在《诗歌选集》。1898年埃及出版了他的诗集,包括颂诗,挽歌、讽喻、爱情、咏酒等十二类。《一千零一夜》中记载了许多他和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幽默有趣的故事。

23、赫利勒•本•艾哈迈德(公元718-791年)
阿拉伯著名语言学家、巴士拉语言学派创始人之一。生于阿曼,早年师从艾巴德派学者学习经训、教义和语言学。后移居伊拉克学术文化名城巴士拉。他博学多才,精通数学,谙熟亚里士多的逻辑学;他善于归纳和演绎推理,首创了阿拉伯诗歌的韵律学和阿拉伯音乐的音律学;他研读了语言学的大量书籍、搜集了大量古诗、传说、谚语其部落方言等语言资料,成为博学的语言学家;他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勤奋工作采用独特的方法,编写出阿拉伯语第一部大词典《艾因书》,成为阿拉伯语词典编纂学的鼻祖;他在前人语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比较系统的句法和词法规律,确定了有关的语法术语,巩固发展了前人提出的尾变变因理论;他还创制了新的元音读音符,来取代艾布•埃斯瓦德的点式读音符,并增设了一套非元音读音符,使得阿拉伯语语音的符号系统臻于完善;他对阿拉伯语法学的重大贡献是拟定了“阿拉伯语法学大纲”初稿,后由其学生西拜威充实发展,编成语法著作《西拜威书》。由于上述功绩,赫利勒被奉为阿拉伯语语法的集大成者。被誉为“阿拉伯语法学的鼻祖”。
赫利勒的主要著作除《艾因书》以外,还有《虚词含义》、《韵律学》、《阿拉伯工具词一览》、《字母点标与格位标示》等。

24、西拜威(公元760-793年)
著名阿拉伯语语法家、巴士拉学派的代表人物。波斯人,12岁随母迁居到伊拉克的巴士拉。早年学习《古兰经》和阿拉伯语,后师从著名学者、阿拉伯语语法的创始人赫利勒学习语法。西拜韦根据赫利勒讲述的语法内容,研究了《古兰经》和圣训的语法结构,系统地总结了百余年间前人研究语法的成果,加以整理补充,写出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阿拉伯语语法巨著。全书共分两卷1000余页,分论句法和词法。后人称这部书为《西拜韦书》。
《西拜书》体系完整,分析细致,例句丰富,它的诞生使阿拉伯语语法研究摆脱了为训释伊斯兰经典服务的附庸地位,使阿拉伯语语法从此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它不但引起当时语言学家的重视,而且是迄今为止历代语法著作的主要依据。

25、沙斐仪(公元767-820年)
伊斯兰教逊尼派沙斐仪教法学派创始人,教法学理论奠基人。生于巴勒斯坦加沙城,属麦加古莱氏部落哈希姆家族。两岁丧父,随母迁居麦加。自幼孤苦贫困。幼年在麦加学习语言和诗歌,稍长,学习圣训与教法,后来师从麦地那著名教法学习马立克学习,马立克去世后,曾一度到也门总督府任职,后到伊拉克、波斯等地求学,广泛研究麦的那和伊拉克各派学说,集诸家之长,独创一派。晚年主要在巴格达和开罗从事法学教学,并著书立说。在立法思想上,他撷取了维护伊斯兰教正统思想的圣训派和具有自由立法倾向的意见派两家的特点,尊崇《古兰经》、圣训在教法中的权威作用,并兼重类比的运用,综合了早期各法律学派的法学思想并改造了他们的地域门户观念,调合了天启和理性以及意见派和圣训派之间的矛盾,为伊斯兰教的法学理论奠定了基础。故又称“折衷派”。
沙斐仪一生著作甚多,他的《阿尔温母》一书,是伊斯兰教律的稀有传世著作。除此,还有伊斯兰教法学的权威之作《法源论纲》、《古兰经的教法》、《饮料》、《遗产》等著作。该派主要盛行于西亚和东南非。

26、贾希兹(公元775-868年)
阿拔斯王朝的文学泰斗。原名为艾布•奥斯曼•欧麦尔•本•巴赫尔•麦哈布卜•卡那尼。贾希兹是他的号。生于伊拉克的巴士拉。自幼家贫,为一黑奴的后代。他经历了阿拔斯第3任哈里发迈赫迪到14任哈里发穆赫台迪的12个时代,生逢麦蒙盛世,追随名师,博览群书,以富于创造精神、学问渊博、才思敏捷、聪明过人、讽刺尖刻著称。曾短期在巴格达宫廷中任书记官。他游历过很多地方,后到大马士革和安提俄克等地作学术旅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学识。他崇奉穆尔台齐赖派,主张思想自由,但有自已的独立见解,自成学派,被称为“贾希兹穆尔台齐赖派”。
贾希兹一生悉心钻研文学、历史、语言、哲学、宗教等各门学科,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从理论上将科学与文学融合在一起,将蒙昧时代的诗歌与伊斯兰时代的诗歌,将亚里士多德的学问与格林的医学,将《古兰经》经文与圣训,将有神论和无神论的观点糅合在一起。他的代表作《动物志》七卷,是一部教义学和民间文学的著作,论述动物功能、性格及其与人的关系居次要地位,目的是通过动物来启示真主伟大的创造力。除此,还有《修辞达意》四卷、《吝人趣话》、《驳以真主拟人》、《古兰经被造说》、《黑人与白人》、《阿拉伯人与波斯人》、《政治与人的道德》、《嫉妒与被嫉妒》、《行商与欺骗》、等。
贾希兹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开创了以生动活泼和富有风趣的形式传授知识的新文体,被后世学者称为《阿拉伯散文和讽刺文学的奠基者》。

27、花拉子密(公元780-850年)
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拉丁名阿尔戈利兹姆。生于中亚的花拉子模。最初研究从印度传入的数学问题,颇有成就。后来精通天文学,奉命在巴格达和大马士革作天文测验并测验子午线的角度。花拉子密总结了前人数学论著的成果,促进了数学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他是最早编写算术和代数的人,被誉为“代数之父”。他的主要代数著作《积分和方程的计算》,提出了代数、已知数、未知数、根、移项、并项,无理数等一系列概念。该书在12世纪译成拉丁文,成为欧洲各大学教材,一直延用到17世纪。他所著《算术》一书,系统地叙述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小数的运算法,他把印度数字和零号以及他发明的“十进法”介绍到西方。因此,欧洲人把这套印度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花拉子密绘制了阿拉伯最早的天文历表,称为《花拉子密历表》,1126年被译成拉丁文后,代替了希腊和印度各种天文表,成为东、西方各种天文表的蓝本。他还依据托勒密的《地理学》编纂了更精确的《地形学》一书,并附有绘制的一幅有详细文学说明的全球大地图,成为后人研究地理学的重要基础。西方史学家誉他为“伊斯兰世界最伟大的穆斯林科学家之一”。

28、伊本•罕百里(公元780-855年)
伊斯兰教逊尼派罕百里教法学派创始人,圣训学家和教义学家。生于巴格达。父亲早逝,由母亲抚养长大,曾周游麦加、麦地那、库法、巴士拉、叙利亚和也门等地,收集圣训。后在巴格达跟随沙斐仪学习,但他构建了自己的教法体系。在立法思想上,恪守《古兰经》,广引《圣训》,尤为尊重圣门弟子、再传弟子的判例,严格限制使用“公议”和“类比”来演绎教法,特别反对穆尔太齐勒派的“意志自由”论,坚决反对个人意见。对于在经训条文中无据可依的案例,绝不擅自立法断案。故以“经典派”著称。他认为信仰体现为内心确认,口头表白和身体力行,三者缺一则信仰不虔诚。同时他认为,哈里发人选的产生应根据《古兰经》的精神协商选举,哈里发必须由古莱什人充任。
伊本•罕百里的主要著作有《穆斯奈德圣训集》、《拜功与规则》、《废止与被废止的》、《古兰经注》与《圣门弟子的美德》等。该教派主要盛行于沙特等海湾国家。

29、麦蒙(公元786~833年)
阿拔斯王朝第七任哈里发,希腊哲学和科学著作翻译运动的倡导者,全名为阿布杜拉•麦蒙•本•拉希德•本•穆罕默德•马赫迪•本•艾比•贾法尔•曼苏尔。出身于阿拔斯家族,为哈里发哈伦•拉希德的次子。自幼在宫廷受到专门的宗教和文化教育,酷爱希腊哲学、科学和文学,博学多才。曾任呼罗珊总督。公元810年,为争夺哈里发位置与其兄爱敏展开长达4年的战斗,813年9月,麦蒙率兵攻下巴格达城,其部下杀死爱敏,麦蒙继承哈里发的位置,在位20年。833年在小亚西亚的布丹登与拜占庭军队作战时因得瘟疫而死。
麦蒙还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特别爱好古希腊哲学和科学。830年他在巴格达创建了伊斯兰教历史上的第一所包括图书馆、科学院和翻译局三个机构组成的高等综合学术研究中心-“智慧宫”。在他的倡导、鼓励和支持下,学者们争赴塞浦路斯、君士坦丁堡等地搜求古籍,大批的稀世珍本运到巴格达后,收藏在“智慧宫”,巴格达成为汇集古籍文化遗产的汪洋大海。麦蒙延聘了大批著名的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学者,将近百种希腊、印度、波斯的著名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从原希腊文、古叙里亚文、波斯文和梵文翻译成阿拉伯语,并对这些著作进行了整理、注释,对一些学科进行了深入研究,使译书事业达到顶峰,同时,麦蒙对学术上卓有成效的学者不但给予优厚的物质待遇,而且赐予官职。据说他曾付给翻译家候奈因•本•易斯哈格与译稿等重的黄金作为报酬。麦蒙时期的“翻译运动”,为后期极盛时期的学术文化的创造发展,提供了难以估计的影响。麦蒙还积极支持宗教学家注释和研究《古兰经》、圣训、提倡自由讨论教义和教法问题,促进了伊斯兰教义学和教法学的发展。

30、艾布•迈尔舍尔(公元787-886年)
著名占星学家。拉丁名阿厄布马扎。生于波斯呼罗珊的巴尔赫城。早年生平不详。后到巴格达从事天象观测和神秘主义占星学研究,并从事著述,享有盛名。曾出入阿巴斯宫廷占星观象,为几代哈里发器重。他在著作中用占星术的自然现象来比附社会和人的命运,认为星辰的变化能影响万物的生死和人的祸福,月亮的出没能影响地球潮汐浮沉变化。在论述天体运动时,他指出:世界之始正当七大行星交合与白羊座一度,世界末日将发生在七大行星交合于双鱼座末度之时。其主要天文著作有《占星学入门》、《天体互合之书》、《世界年来复之书》等。12世纪他的著作被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被人们广泛应用。欧洲人称其为“占星学的权威者”、“潮汐成因理论最早的提出者”。

31、肯迪(公元801-873年)
中世纪哲学家、自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生于伊拉克库法,是阿拉伯半岛北方中部的著名肯迪部落的贵族后裔。早年在巴士拉求学,后游学并定居巴格达。肯迪经历了阿拔斯王朝麦蒙、穆尔台绥姆以及穆台瓦基里等哈里发时代,很受哈里发的赏识。他精通哲学、医学、数学、天文学、逻辑学、音乐、几何学、熟练掌握几种语言。他是阿拉伯学者中第一个对希腊哲学产生浓厚兴趣者,也是第一位用阿拉伯语写作的哲学家。哈里发麦蒙委派他在巴格达智慧馆负责翻译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著作,他不仅擅长译书,而且撰有大量的专著。在伊本•奈丁的《目录》中有详细记载,哲学22种;数学11种;天文学19种;医学22种;辩论学17种;政治学12种;自然科学33种;逻辑学9种;音乐7种。肯迪写了200多部书,但大多佚失。他的许多哲学论点与伊斯兰教理相背驰的。据说,这里肯迪著作多已不存的原因。现存的著作大多为拉丁语译本,阿拉伯原本较少。肯迪的哲学思想对以后的阿拉伯和西欧哲学家有一定影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卡尔二丹认为他是世界上“最精明的十二思想家之一”。阿拉伯和西方学者誉他为“阿拉伯哲学的先驱”、“伊斯兰四大翻译家之一”。

32、候奈因•本•易斯哈格(公元809-873年)
阿拔斯王朝著名翻译家、医生、巴格达智慧馆馆长。生于伊拉克的希拉城。是伊巴德人,信奉景教。青年时代任伊本•马赛维医生的药剂师。曾先后去罗马、巴士拉学习希腊语和阿拉伯语。后来,到巴格达任麦蒙的侍医、吉卜利勒的助手,随后这位哈里发任命候奈因为图书馆馆长兼科学院院长,负责全部科学著作的翻译工作。他精通希腊文化和伊斯兰文化,通晓希腊语、古叙利亚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他曾到伊拉克、亚力山大和罗马各地游学,收集各种图书珍本。他一生除指导翻译局的全部科学著作的翻译外,亲自翻译了希腊的医学、物理学、天文学、哲学等著作,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物理学》、《伦理学》,最著名的工作,是把格林全部的科学著作,从希腊语译成古叙利亚语和阿拉伯语。他所译的名著,哈里发麦蒙依译稿的重量,以等量的黄金报酬他。由此可见他为促进希腊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交流做出的重大贡献。他的著作涉及到各个学科领域,他所著《眼科论》,成为18世纪前欧洲眼科医生的必读书,还主要有《太阳和月亮的作用》、《创造人类说》、《宗教的真谛》、《希腊人的语法规则》、《逻辑学》、《哲学家、智者轶事及学子的礼貌》、《相书》等。阿拉伯学者誉他为“翻译之父”、“科学的源泉、道德的矿井”,西方学者称他为“九世纪最伟大的学者”、“希腊文化和伊斯兰文化融合的最优秀代表”。-

33、布哈里(公元810-870年)
著名圣训学家、圣训集录家、圣训学奠基人。生于中亚布哈拉,祖籍波斯。幼年丧父,继承了一份丰厚的遗产。在母亲的抚养下,受到良好教育,10岁时在家乡拜师求学,学习教义学和教法学,能背诵当时圣训学家收集到的所有圣训。后游学巴里赫、木鹿、巴格达、巴士拉、库法、麦加、麦地那、埃及、大马土革等地,寻访圣训传述家和背记人,收集圣训达16年之久,历尽艰辛。最后返回布哈拉,埋首圣训的研究,考证和整理,鉴别圣训的真伪。布哈里以平生的精力,用于甄别真假圣训,订正圣训传述世系的工作,最后经过筛选和剔除,从60万段圣训素材中精选出7397段他认为真实可靠的圣训,按法学体例进行分类编排,划分为97章,汇编为《布哈里圣训实录》。《布哈里圣训实录》被认为是伊斯兰历史上第一部标准的圣训实录,是圣训的权威著作,在宗教学的地位和影响,仅次于《古兰经》。
布哈里的重要著作还有《孝顺父母》、《大史》、《小史》、《圣门弟子和再传弟子的教法判例》、《人的行为被造问题》等。布哈里被誉为“圣训学的伊玛目”。

34、艾布•达乌德(公元817~888年)
伊斯兰教逊尼派著名圣训学家、“六大圣训集”的汇编者之一。原籍锡吉斯坦。自幼受到良好的伊斯兰教育,广闻博学,经常参加本地各种宗教知识讲习会。成年后,为了广求学识,搜集圣训,不辞艰辛,负笈游学埃及、叙利亚、杰吉拉、伊拉克、呼罗珊等地,并在许多学校学习、听讲、攻读经训和教法。曾师从伊本•罕百里等12名碩学名宿学习圣训和圣训学,并同布哈里、穆斯林•本•哈贾吉和古太白•本•赛义德交往密切,经常同他们切磋、探讨圣训学上的疑难问题。后期在巴格达设帐讲学,圣训学家奈萨伊即其弟子之一。他集中精力开展圣训与教法关系的研究,治学严谨,尤注重圣训正文形式的完整和传述线索的连贯,并坚持以经、训明文演绎教法路例的主张。一生集录圣训50万段,从中精选出有关教法的圣训4800段,辑录成书,定名为《艾布•达乌德圣训集》。他在辑录过程中十分重视考察圣训的真实性,并注重圣训正文的各种录写和各种传输渠道。完稿后,呈送其师伊本•罕百里审阅订正,受到好评,后在伊斯兰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20世纪以来在中国亦有流传。他的著作还有《前定书》、《废除与被废除的经文》、《隐修篇》、《哈瓦利吉史》等。

35、迪奈瓦里(公元?-895年)
著名植物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生于波斯迪奈瓦里,故以出生地为名。出身于穆斯林学者之家。信奉逊尼派教义。他博览群书,博学多才,精通教义学、语言学、天文学、数学、会计学、气象学,尤对植物学、历史学和修辞学有较高的造诣,对希腊和印度文化均有研究,通晓波斯文和阿拉伯文。849年曾在伊斯法罕天文台观察星相,后到伊拉克的拜尔萨和库法师从语言和文学家伊本•西基特学习语法。他的名著《植物集》,是一部用优美的散文体写成的植物学百科词典,书中搜集了阿拉伯及波斯关于植物的口头传说和书面材料,并借助其修辞技巧,对各种植物进行了描述,记述了各种植物的形状、特性、产地和新旧名称。该书还记载了植物生长与气候土壤的关系。此外,他的历史名著《历史长篇》,是采集其它史书中的各家之言,经筛选而编成的一部波斯历史,其中记载波斯古代及伊斯兰初期的文化颇为详细,阐发了作者对伊斯兰文化形成的新见解。史学家誉他为“阿拉伯植物学的泰斗”、“各种文化融合为一身的学者”。

36、伊本•库尔达才百(公元820-912年)
著名地理学家。原藉波斯,生于呼罗珊穆斯林官吏家庭。自幼受到传统的伊斯兰教育,并师从音乐家伊斯哈格学习音乐和文学。曾任阿拔斯王朝吉巴勒省邮政总管,后任米地亚的驿长,常出入宫廷。驿站的站长是一个重要官吏,其工作直辖于中央,负责转解,收缴各地的税赋。关于省区行政状况的奏章也由驿站站长转呈哈里发中央。
伊本•库尔达才百的著作《省道志》,是本详细的省区地理志,说明政治行省的区分,其中对于米地亚或波斯各州县所征收赋税总额,有详细记载,并附有各地市场变化的详细记载,其中记载经波斯湾海道到达中国沿海各港口之航程及贸易的货物等。对研究地理与历史很有价值,可算是一部史地志。该书被译成英、法、德文,其资料被后世地理学家所引用,他还写有关于音乐的专论名篇。

37、穆斯林•本•哈贾吉(公元821-874年)
著名圣训学家,《古兰经》背诵家。出生于波斯尼沙蒲尔,祖籍系阿拉伯人。少年时代受到严格的伊斯兰教育。开始在家乡尼沙蒲尔搜集圣训。稍长,到伊拉克、叙利亚、希贾兹,埃及等地寻师求学,曾一度在伊本•罕百里门下专攻圣训和圣训学,后开设圣训学讲座。穆斯林回到尼沙蒲尔时,曾不断向布哈里求教,受到很多教益。嗣后,为搜集,考证圣训,又周游东方各地,遍访圣训传述人和背记人。他搜集圣训30万段,传述系统1万多个,经过筛选和考证,从中精选了7275段,按内容进行综合分类,历时15载,汇编为《穆斯林圣训实录》。虽然穆斯林与布哈里在学术交往甚多,他的《实录》与布哈里的《实录》大致相同,但传述线索各异。穆斯林治学严谨的态度,所辑圣训在伊斯兰世界被公认是真实可靠的。他的《实录》和布哈里的《实录》被称为“两真本”,其权威又在其他诸本之上。穆斯林的其它著作还有《圣训学家的幻想》、《再传弟子的等级》、《区别》、《号名》、《缺陷》等。

38、伊本•马哲(公元824-887年)
著名逊尼派圣训学家、《古兰经》注释家、“六大圣训集”的汇编者之一。出生于波斯,少年时代在家乡各地清真寺、学校学习圣训、教法。稍长,学习宗教、历史、哲学、文学和伦理学等。每有学术演讲会,他都参加,掌握了各学科基础知识,成绩显著。成年后,前往伊拉克、叙利亚、希贾兹、埃及和赖伊等地游学寻师,并广泛收集圣训,研究圣训学。他曾同各圣训派的学者接触,交流观点,博采各家学说之长及其治学方法,遂形成了自己以圣训为立法原则,并与教法学家创制律例的方法相结合的思想主张。后期先后在库法和巴士拉定居,从事讲学及整理、考订圣训,把自己精选的4341段圣训分为37章1515节,予以辑录定本,命名为《伊本•马哲圣训集》,成为六种标准文本一-六大圣训之一。他还著有《古兰经通注》、《历史》等。

39、铁尔米济(公元824~892年)
伊斯兰教逊尼派著名圣训学家,六大圣训集集辑录者之一。生于中亚阿姆河流域的铁尔米济村(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杰尔梅兹)。青年时期在家乡及各地求学,钻研伊斯兰各学科,立志专攻圣训,曾拜圣训学家布哈里为师,学习圣训和圣训学,在教法思想上深受其师影响。后游学呼罗珊、希贾兹、伊拉克等地,寻访圣训收藏家和背记家,凭其强记听传,记录了大量圣训正文资料和传述世系。他将各地资料依据其自定的标准,即真实、符合伊斯兰精神和原理原则、传述人公正无私等,进行分析、研究和比较,并加以整理、分类,从中精选出5000余段被确认为真实可靠的圣训,分门别类汇编成书,定名为《贴尔米济圣训集》。该书所收圣训内容不局限于教法方面,还包括有教义学、传闻轶事和道德操守等,故被誉为“圣训百科”。此外,其他著作还有《先知的品德》、《缺陷》等。晚年双眼失明。

40、伊本•古太白(公元828-889年)
阿拔斯王朝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祖籍波斯,生于巴格达。自小受到良好的文化和宗教教育。他博览群书,博学多才,通晓阿拉伯语言学、文学、诗歌、《古兰经》、圣训、教法学、历史学等。谙熟《旧约》和《新约》。曾在迪奈瓦里担任教法官。从871年起,在巴格达宗教学校执教,并潜心从事伊斯兰学术文化的研究。他一生著述宏富,涉及到语言学、文学、历史学、教法等学科。主要著作《阿拉伯人之书》,综述了阿拉伯历史,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诗歌、圣门第子言论等第一手资料,突出地阐述了伊斯兰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对各种圣训的注释》一书中,对各派圣训学家所汇集的圣训进行了评论和辩伪。《书记的文学》一书,系统地介绍了担任书记必须掌握的语言、语法、词法及记录的技巧。《诗歌与诗人》是一部按年编排的6至9世纪阿拉伯诗歌选集。《知识大全》是一部历史、文学和伊斯兰教的小百科全书,详细地论述了伊斯兰教兴起前后的阿拉伯文化史。他的代表作《故事的源泉》,共10卷,是一部知识性历史文学集。全书分为权势、战争、主权、本性、品行、学问、兄弟、妇女等10章,论述了君王的权力和品德、社会伦理、处事哲学、个人修养、饮食与健康等问题。文中广证博引,有《古兰经》和圣训的教导、历史故事、格言、祷词等。伊本•古太白是阿拉伯语言学巴格达学派的始祖,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41、萨比特•本•古赖(公元836-901年)
阿拔斯王朝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杰出的翻译家。生于哈兰城的名门家庭。信奉萨比教。早年受到希腊文化教育,为货币兑换商。后移居巴格达,向智慧馆的哈兰学派学者系统学习数学,天文学,医学和希腊哲学,并吸收了伊斯兰文化,深受穆尔太齐赖派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成为博学多才学者。他掌握了拉丁语,古叙利亚语和阿拉伯语。后返回哈兰,因宣扬唯理主义和意志自由论,受到萨比教派学者的指责,在宗教法庭被迫宣布放弃自己的哲学主张,遂离开哈兰,重返巴格达后,先为穆萨•本•沙基尔效力,后得到哈里发穆耳台迪德的赏识,成为他的星相顾问,受到哈里发的庇护和尊重。他余生在宫廷从事天文学、数学、医学及哲学的研究和翻译,并教授希腊天文学和数学,培养门徒。他翻译的多为前人认为难译而没译的作品。主要著作有:托勒密的《地理学》(8卷)、阿基米德的《论球和圆柱》、阿波洛尼罗斯的《圆锥曲线》等等。此外,他还修订过候奈因翻译的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托勒密的《天文集成》等,并对盖伦的医学著作作了注释。他著有《医学储备》一书。伊本古赖被誉为阿拔斯王朝翻译家的领袖之一。

42、泰伯里(公元838-923年)
著名的《古兰经》学家、圣训学家、法学家和史学家。生于波斯泰伯里斯坦的阿莫勒,故以泰伯里为姓。自幼在赖伊读书,后到巴士拉、库法、叙利亚和埃及等地游学求师、整理经训、广泛收集传说轶事,积累了大量的珍贵资料。最后定居巴格达,在宗教学院讲授经训、教法和历史,并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他勤奋治学的精神,在阿拉伯历史上是旷古未有的。前40年,他系统、全面地攻读阿拉伯伊期兰文化的重要学问:语言、历史、经训、教律等,后40年埋首著述,
他一生著作颇丰,著书百余种,大多散失,留传于世仅10余种。第一部名著《古兰经解总汇》,全书30册,博大精深,包括在他的世代所能涉及的一切学科。另一部名著《历代民族与帝王史》,是一部编年体的世界通史巨著,全书共13册,7500页,从创造世界说起,到公元915年为止。该书取材丰富,规模宏伟。泰伯里又是位著名诗人,所以这部“编年通史”,文笔优美典雅,流畅可诵,对后来的阿拉伯-伊斯兰史学家影响很大,为阿拉伯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已有多种文学译本。圣训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圣训考证》,教法学方面有《法学家的分歧》、《法官守则》等。阿拉伯史学家称泰伯里为“伊斯兰经注学的长老”、“阿拉伯历史学的奠基者”。

43、伊本•杜赖德(公元838-933年)
阿拉伯语言学家、诗人。祖籍阿曼阿拉伯部落。生于伊拉克巴士拉。早年师从巴士拉语言学派学者学习,通晓《古兰经》、圣训,精通语言学、修辞学、语法学、逻辑学,擅长诗歌创作。871年,巴士拉赞吉起义时,举家迁居阿曼。10余年后返回巴士拉,不久到法尔斯从事讲学和著述活动。920年到巴格达定居,被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穆格台迪尔聘为宫廷学者,并发给养老金。著有阿拉伯语大词典《语言大全》、系在法尔斯时编成。他综合阿拉伯语言学研究的成果,所收单词按字母顺序排列,而词根之语义变化则一起列出,收词广泛,内容丰富,书中引用大量《古兰经》文,对其语法、词义的特点进行阐释。其他著作还有《词源学》、《双关语》等。他还写有大量诗歌作品,语言优美,修辞典雅,逻辑严密。

44、奈萨仪(公元839~915年)
伊斯兰教逊尼派著名圣训学家、“六大圣训集”的汇编者之一。出生于呼罗珊的奈萨镇。幼时勤奋好学,富有钻研精神。15岁时即在大学者古太白•本•赛义德门下攻读经、训和宗教学,17岁时便开始游学希贾兹、伊拉克、叙利亚、杰吉拉和埃及等地,广交学者、名家。曾跟布哈里、穆斯林和艾卜•达乌德等许多圣训学家学习、研讨圣训和圣训学,同时广泛收集圣训及其传述世家系。最后定居埃及,从事讲学和著述。915年,赴麦加朝觐,卒于该地。奈萨仪精通圣训教法和伊斯兰法理学,在教法上崇尚沙斐仪学派观点。他能背诵全部《古兰经》经文。他对集录、考证圣训十分严谨,坚持以正文的精神和传述世系的连贯为辑录入卷的标准。他将所集录的大量圣训经过筛选、考证、按教法实体的门类加以编排定本,命名为《奈萨仪圣训集》。奈萨仪一生研究圣训,并以教法的形式记录成书,有其独到之处,在伊斯兰教经学史上影响很大,故他本人被尊为:“伊斯兰长老”。其著作还有《阿里的穆斯奈德》、《圣门弟子的美德》和《功课》等。

45、白塔尼(公元858-929年)
著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拉丁各爱尔巴提尼斯。生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哈兰城。幼年受到良好的教育,随父学习天文和历算,精通拉丁语、阿拉伯语。他是一位具有创造性的天文学家,他在阿拔斯王朝的腊卡天文台从事文观测达41年之久。其间,积累了丰富的观测资料,取得了辉煌成绩。他的天文巨著《萨比天文表》,修正了托勒密天文著作中的一些错误,证明了太阳环食的可能性及其原因。较精确地确定了黄道交角的数值,即23º35ˊ,与实际黄道交角误差不超过一度,(托勒密的交角值为23º51ˊ)。另外,巴塔尼计算得出的回归年长度为365日5时46分22秒,与标准数值仅差2分24秒。他还在该书中引用了《古兰经》中关于太阳、月球按其轨道运行的经文,用其天文观测的事实予以解释,以说明真主创造万物之大能。白塔尼是阿拉伯天文学的奠基人。10世纪时,他的著作已开始被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后,在几百年内成为欧洲各大学,天文台的权威教科书。白塔尼被著名天文学家拉朗德誉为“全世界著名的20位天文学家之一”。

46、伊本•阿卜杜•拉比(公元860-940年)
安达卢西亚后倭马亚王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原名为艾布•欧麦尔•艾哈迈德•本•阿卜杜•拉比。生于科尔多瓦。
伊本•阿卜杜•拉比自小喜爱文学,青年时期对唱歌艺术也十分迷恋,写过许多爱情诗和游乐诗。曾是哈里发阿卜杜•拉赫曼三世宫廷的桂冠诗人。步中年后,深感年轻时的作为有悖于宗教,为寻求真主饶恕,他开始写净化心灵、祈真主恕饶的古行诗,被他称为“净化诗”。
伊本•阿卜杜•拉比一生创作颇丰,但留存至今的诗歌却很少。他是以他的散文巨著《罕世璎珞》而闻名。该书可喻为阿拉伯的文科大全。全书共25卷,各卷分别用12种珠宝命名,如“珍珠卷”、“银珠卷”等,把全书比喻成一条由各种珠宝组成的项链。其内容涉及社会、政治、宗教、文学、医学、音乐、伦理道德、历史传闻等各个方面。其中辑录有诗歌、讲演辞、谚语以及伊斯兰贤哲、学者的格言和各种趣闻轶事等,有一部分是译自希腊、波斯、印度人的名著。但他辑录的主要部分是文学作品,选材注重文学价值。这部书在阿拉伯世界被认为是文学、语言学、诗歌格律学等方面的重要著作,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迅速传播所起的作用是深远的。

47、拉齐(公元865-925年)
著名哲学家、医学家、化学家。拉丁名拉兹斯。生于波斯赖伊-伊斯兰学者家庭,早年研读《古兰经》和教义学,后在巴格达智慧馆名师指导下钻研医学、数学、哲学和炼金术,爱好音乐和文学,先后任巴格达医院院长和宫廷御医,并从事学术著述。晚年双目失明,迁居到波斯泰伯里斯坦。
他的哲学思想融合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的学说,并吸收了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注重从理性出发探索自然界的规律,用哲学论证教义学。他认为造物主、宇宙灵魂、原初物质、时间和空间是同时存在的五大原始本原,它们是世界存在的基础。他的医学成就斐然,是九世纪最受欢迎的医学权威、是外科串线法的发明者,他的著作《曼素尔医书》,内容涉及解剖学、生理学、皮肤学、热病、毒物、诊断、治疗、摄生等各个方面。最主要的著作为《医学集成》,它的内容十分丰富,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还有一篇著名论文《天花与麻疹》,12世纪使入西欧后,压倒了盖伦的医学著作,到18世纪仍是欧洲各大学的医学教材。他的化学名著《秘典》确立了一系列化学概念,译成拉丁文后,被当作化学知识的宝库沿用到14世纪。罗杰•培根曾引用这本书的理论。
拉齐著述宏博,涉及医学、哲学、化学、天文学、物理学、数学、语法、伦理学和音乐等方面,据传多达200多部。他在西方学术界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阿位伯的盖伦”、“阿拉伯医学之父”、“古代化学的奠基者”。

48、艾什艾里(公元873-935年)
伊斯兰教逊尼派著名教义学家,凯拉姆学的奠基者,艾什艾里学派的创始人。生于伊拉克巴士拉,出身于阿拉伯贵族家庭。早年受传统的伊斯兰教育,稍长到巴格达、库法等地投师求学,后师从巴士拉穆尔太齐勒派的领袖艾布•阿里•祝拜仪为师,为其得意门生,成为穆尔太齐勒派的理论先锋。40岁公开宣布脱离穆尔太齐勒派,转向正统派,专事正统派教义学的研究和著述,并招收门徒。他调和信仰和理性的主张,既被穆尔太齐勒派斥为“叛徒”、“伪君子”,又被逊尼派教义学家和罕百里派抨击为“异端”而加以排斥,他生前其学说未被正统派所承认。他去世100年后,,经巴格达迪、安萨里等发展了其学说,终于取得了主导地位,他才被称为“正统派教义的权威”、“新凯拉姆学的奠基者”。
艾什艾里的宗教哲学思想,以维护伊斯兰教正统信仰为总旨,既反对穆尔太齐勒派的唯理论倾向,又反对正统派学者的极端形式主义,而采取折衷主义的方法,以调和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以理性思辩及逻辑方法论证教义,使哲学弥合正统信仰。
艾什艾里的学说通过塞尔柱王朝的尼采米亚大学传播到整个伊斯兰世界,并为安萨里的神学体系提供了思想准备。他的学说对西方也有一定的影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史演讲录》和犹太哲学家迈蒙民德的《迷路指津》对其学说亦有评论。他一生的著作达300多种,传世的著作有《宗教原理诠明》、《对异端思想的驳斥》等。

49、法拉比(公元874-956年)
阿拉伯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音乐家、医生、诗人。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生于今土耳其境内塞汉河边的法拉卜小镇。早年在撒马尔罕、布哈拉寻师求学,受到良好的宗教、文化教育。40岁定居巴格达,先在那里学习、教学和研究,钻研希腊哲学,并精通数学,后师从一个基督教学者约翰本海兰学习逻辑学、希腊哲学注释,941年迁居到叙利亚北部的阿勒颇,受到哈木丹尼王朝的君主塞福道莱的礼遇,在宫廷里从事学术研究,注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物理学、伦理学等著作。亚里士德的著作经他整理和注解论、修辞论,辩证论、讨论等。第二辑为物理学,即物理总察、天与世界、生产、破坏、气象学、心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等。最后是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法拉比被誉为继亚里士多德之后的“第二导师”。除此,他是一位杰出的音乐理论家和艺术家,并写过多篇音乐论文,最重要的是《音乐大全》。他还是一位优秀的琵琶弹奏者。
法拉比主张自动智慧的一种共同思想,他认为人类知识之无力,正是因为没有完全自动的后,予后人以许多便利。他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编为8辑,第一辑编为8篇,即范畴论、解释知识的缘故,即如人之不见影子,乃是因为没有阳光。他的哲学思想和音乐理论对以后的阿拉伯哲学家和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拉比一生除翻译和注释了大量的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著作外,还著有《哲理的宝石》和《优越城居民的意见书》等著作。

50、伊本•穆格莱(公元886-914年)
阿拔斯时期的著名阿拉伯文书法家。曾任三朝哈里发的宰相,生于巴格达。早年任波斯收税官。由于第三任哈里发拉敦•比拉听信谗言,对他进行了残酷的迫害,最后含冤屈死于狱中。
伊本•穆格莱是阿拉伯书法理论的鼻祖。他同伊本•尔萨按照《古兰经》文的语法结构和读音规则,确定了句读、读音长短高低、韵路及字母的同化等标点符号,完成了《古兰经》文标音统一书写法。他首先定出库法体书写的规范,字母形状比例,点的位置和大小,并开创出与库法体迥然有别的誊抄体。他创制了阿拉伯草体字母纳斯赫手写体,他还设计了塔乌吉手写体和更加优美的苏卢斯体。伊本•穆格莱的书体优美潇洒,外柔内刚,笔法均整有序,结字平稳,给人以恬淡之气。他的作品既植根于伊斯兰文化土壤,又富于创新,与艺术造型巧妙地结合,表现出较深的伊斯兰内涵,是伊斯兰文化宝库里的传世奇宝。伊本•穆格莱素有“书圣”之称,他被誉为“阿拉伯第一流的书法家”。

51、艾布•法拉吉(公元897-967年)
阿拔斯王朝著名诗人、历史学家。生于波斯伊斯法罕,在巴格达长大,信奉什叶派教义。青年时代曾游学巴士拉、库法。后定居阿勒颇,曾在哈姆丹王朝哈里发赛弗、道莱宫廷中从事创作。通晓伊斯兰教义、哲学、历史、文学、诗歌、乐理。卒于巴格达。曾编选阿拔斯王朝著名诗人艾布•努瓦斯、布赫图里、艾布•泰玛姆等人的诗集。他历时近30年编著成《诗歌集》,是一部百科性的阿拉伯著名诗歌汇集,共20卷。以阿拔斯王朝宫廷艺人易卜拉欣•摩苏利等编辑的“百声”(即百首歌曲)为基础,广泛搜集伊斯兰教传播前后几个世纪的古词时调而成,介绍了每一位名曲的曲派名称,调式特点,歌词内容,创作背景,流传过程等,以及作曲者,填词者的生平事迹,有些还穿插一些征战故事、宫廷趣闻、爱情传说及人物逸话。这部巨著内容丰富,记录了10世纪前阿拉伯的社会、历史、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情况,从而成为研究伊斯兰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珍贵文献。艾布•法拉吉还著有《塔利卜人的殉难及其轶事》、《图菲利派的传说》、《听的文学》、《家谱汇集》、《求索者的战场》、《传说与遗迹》、《阿拉伯人的日子》等。

52、麦斯欧迪(公元?-956年)
中世纪杰出的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生于巴格达。青年时开始游历求学,他大半生的时间花在当时盛行的学术旅游行中。他勤奋好学、博闻强记,懂波斯、希腊、罗马和古叙利亚等语言。10世纪初,遍游了波斯、中亚、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经马来群岛抵中国沿海地区、回程经印度洋到达东非桑给巴尔。后游沙姆地区和阿塞拜疆等地,考察各地的历史、地理、宗教和风土人情。他在叙利亚和埃及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10年。期间,从事研究和著述,逝于开罗。
麦斯欧迪善于观察思考,勤于记录撰写,他编写了30册的巨著,保存至今的仅有《黄金草原》和《提醒与监督》两部著作。《黄金草原》是全书的纲要,这部书的第一卷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东西各国的历史概要;后三卷记述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兴衰史。这部涉及历史、地理、天文、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知识的著作,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被视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遗产。有英语、法语等多种译本。麦斯欧迪被誉为“阿拉伯的希罗多德”。

53、穆泰奈比(公元915-965年)
著名诗人,原名为艾哈迈德•本•侯赛因,号艾布•泰伊布。生于伊拉克库法。少年时曾受到良好的文化和伊斯兰教育,尤精通阿拉伯语言文学。932年,他怀着对统治者的极度不满,在伊拉克的萨玛瓦地区自称先知,鼓动并领导游牧民举行起义。他因此被称为“穆泰奈比”(原意为“假先知”)。这次起义最终没有成功,他也因此被捕入狱。获释后,很长一段时间在流亡中渡过,最后来到叙利亚。他先后为40多为王公贵族歌功颂德。948年为阿勒颇首领赛弗•道莱所赏识,他写了大量的颂诗。穆泰奈比在赛弗•道莱的身边渡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晚年在波斯地区的设拉子渡过,由于思念家乡,在回故乡库法的途中惨遭仇人伏击身亡。
穆泰奈比的诗歌以颂扬诗为主,也有一些挽诗、讽刺诗、情诗等。其中80多首诗专为 赛弗•道莱所写的颂诗,是他诗歌的精华。诗中反映了诗人的清高、自负、崇尚武力、要求个性解放,具有反叛精神,有些是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思想以及对人生的悲观的看法。他的诗富有哲理性,因此他有诗人兼哲学家之称。他在诗歌艺术上能继承古诗的传统,又敢于创新,是阿拉伯诗歌革新的倡导者先驱者,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不少诗句已成为阿拉伯世界脍炙人口的格言和成语。他被誉为“桂冠诗人”。

54、宰赫拉威(公元936-1013年)
著名外科医生。生于科尔瓦多。曾担任后倭马亚王朝哈里发哈凯姆二世的宫廷御医,对希腊医学和阿拉伯东方医学各学科的著作有广泛深入的研究,尤精通外科学。他的著名医学《医学宝鉴》,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全书计30章,其内容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总结了希腊和阿拉伯著名医学家的医学理论,对各科病理的分析及治疗方法;后一部分综合了当时外学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着重介绍了伤口烧灼术,膀胱结石破碎术等新疗法,论述了解剖术和活体解剖术的重要性及程序;最后一章附有200多种医疗器械的插图,是阿拉伯第一本带插图的外科学专著,它对欧洲影响极大。《医学宝鉴》的外科部分,12世纪被译成拉丁文后,在瑞士、意大利和英国多次刊行。19世纪前意大利的萨勒诺、法国的蒙彼利埃和其他地方的早期医科学校一直用这本书作外科学的教材。为欧洲的外科学奠定了基础。宰赫拉威被誉这“外科学的开创者。”

55、艾布•瓦发(公元940-998年)
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生于波斯内沙布尔。幼时受到传统的宗教和文化教育。他的天文学和数学的知识有着家学渊源,他对希腊数学的研究与解释是闻名于世的。曾在阿拔斯王朝巴格达智慧馆附没天文台工作多年,建立了第一座观测星球的象限仪台。他最早发现了月球上的二均差,即月球的中心差和出差不仅在朔望和上下弦,在弦望之间也有盈缩之差,他的这个重大发现,被人误认为是600年后第谷•布拉赫的功绩。他还提出了地球绕太阳运转的初步假说,论证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纠正了托勒密地球中心说的错误。在三角学方面,他计算出一个精确的正切表,并发明了正弦,余弦、正切和余切和关系,他发明的三角分式,简单明了。他的主要著作有《天文学大典》、《综合天文历表》、《文书和商人算术科学须知》、《工匠的几何制图法须知》等。西方著名数学家笛卡尔称他为“解析几何的先驱”。

56、麦格迪西(公元945-990年)
阿拔斯王朝旅行家、地理学家。早年生平不详。生于耶路撒冷。曾在呼罗珊任职,通晓哲学、天文学。他熟读库尔达才白的地理著作后,足迹踏及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埃及、北非等地,几乎走遍了当时的伊斯兰世界,仅西班牙和锡吉斯坦没有去过,历时20年余年的旅行经历,将到各地旅行采访的见闻整理成《各地区的最佳分类》(一译《国家知识大全》)。这是一部地理学的传世之作。书中充满了各地轶事珍闻和风土人情,对当时的历史、传说、政情,税务以及珍闻轶事和名胜古迹,无不详加记载。是一部很有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

57、伊本•白瓦卜(公元?-1022年)
阿拔斯时期著名阿拉伯文书法家。生于巴格达,出身清苦。在清真寺受过系统的伊斯兰教法学教育。他原从事房屋建筑的绘画。后来,兼搞《古兰经》匾额的描金工艺。最后专攻书法,是伊本•穆格莱的弟子。他在吸收伊本•穆格莱所创造的纳斯赫手写体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设计出草书拉伊哈尼手写体和穆哈加格手写体。他收集和保存了伊本•穆格莱的许多真迹手稿,在巴格达创办了书法学校,亲自讲授各种书法体的特点和笔法有机组合规范,培养了大批专业书法家。他曾誊写了64本《古兰经》,其中最精美的一本用拉伊哈尼手写体书写,献给宫廷。至今被珍藏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吉斯特尔贝梯图书馆。他的书法遒劲圆通,风姿潇洒,雄秀兼得。他被誉为“真主在大地上的笔”。

58、伊本•海赛姆(公元965-1039年)
中世纪穆斯林中的科学泰斗。拉丁名艾勒哈精。生于伊拉克巴士拉。法蒂玛王朝的第六任哈里发哈基木在位时,召伊本•海赛姆到埃及工作,赐于厚礼,请他履行关于治理尼罗河的诺言。但改造尼罗河不是他所想像的那样顺利,以先败而归。他羞愧地向哈里发致谦,哈基本原谅了他,并委任他任政府官吏。后来佯装疯癫,辞官而去。最后卒于开罗。
他的主要学术活动在埃及,精通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对力学、光学特别有精湛的研究和高深的造诣。他的光学巨著《光学书》,内容涉及到光线的直射、折射、反射、穿透力,以及颜色的融合等一系列概念。他正确说明了视觉的产生,纠正了希腊人认为光线是从眼中射出的错误。此外,他还有《论宇宙构造》、《亚里土多德灵魂论注释》、《论人与世界》、《论幸福与痛苦》、《论理智的本质》、《光学宝鉴》等100余种著作,涉及天文、哲学、数学、教育学和物理学等方面。

59、白迪阿•宰曼•海麦札尼(公元969-1007年)
阿拔斯王朝著名散文作家,诗人。原名为艾布•法德勒•艾哈迈德•本•侯赛因。生于波斯的哈马丹城,出身于一阿拉伯血统的穆斯林家庭。自幼在原藉学习语言、文学和伊斯兰经典,成绩优异。精通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后师从名师学习。曾先后到朱尔占、内沙布尔、呼罗珊等地游学拜师,广交社会贤达,结交什叶派和苏菲派长老和诗人,与他们讨论学术,以诗辩论而成名。后定居阿富汗的赫拉特城,受到岳父艾布•阿里的资助,潜心写作。1007年不幸中毒身亡,时年近40岁。
白迪阿•宰曼•海麦札尼以写“麦嘎麦”体韵文故事著称。生前共写有400篇“麦嘎麦”文,传世的只有52篇。涉及文学、语言、传闻、故事等内容。作者以锋利的笔法在他的作品中揭示了人间的奸诈、虚伪,时世的苦难、艰辛。其形式为韵文,采用借喻、暗指、对偶、双关、巧借等修辞技巧,结构严谨,词汇丰富,语言优美,节奏明快。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阿拉伯文学评论家认为,白迪阿创作的“麦嘎麦”是“阿拉伯文学的典范”、“取之不尽的语言知识源泉”。此外,他还著有一本《书信集》。
历史上有不少诗人,作家模仿“麦嘎麦”进行创作。近代也有人仿作。白迪阿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

60、伊本•米斯凯韦(公元?-1030年)
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全名艾哈迈德•本•穆罕默德•本•叶尔孤白。米斯凯韦为其号,意为“麝香之芳香”。祖籍波斯。原信奉琐罗亚斯德教,后改奉伊斯兰教。曾任布韦希王朝哈里发阿布杜宫廷的侍从和财政大臣。他通晓波斯文和阿拉伯语,谙熟波斯文化和希腊哲学,对医学、化学颇有研究,爱好诗歌,他突出的贡献是伦理学和历史学方面。他汲取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着重研究社会伦理问题,用理性论证伊斯兰教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他的伦理学名著《品行修养论》,论述了穆斯林必须具备的3种基本德行:顺从、知足、坚忍。他认为,“顺从”就是遵从真主之戒命,敬畏真主,止恶扬善。“知足”就是人的命运祸福由真主所决定,人要满足于自己的境遇。“坚忍”就是人在陷于逆境时坚忍不拔,忍受生活的坎坷。此外,他的7卷本历史巨著《各名族的经验》,是继泰伯里《先知和帝王编年史》后一部综合性的世界通史著作,它以官方文件等,以丰富翔实的史料,记述了980年前阿拉伯帝国各民族的历史和各伊斯兰王朝的君主传记,其中介绍阿拔斯王朝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等篇章尤为重要。他对穆斯林统治者的评价公允和直言不讳著称。他还有哲学著作《大成书》、《小成书》和《幸福的品级》及炼金术方面的著述。西方史学家誉他为“伊斯兰记实史学的开创者”。

61、比鲁尼(公元973-1048年)
杰出的天文学家、史学家和地理学家。生于波斯花拉子模城的比伦郊区。他博览群书,广交学者、学识渊博,富有创造性,对史学、地理、天文、数学和医学均有很深的造诣。他精通阿拉伯语外,还通晓古叙利语、梵语、希腊语和突厥语等。曾在花拉子模沙宫廷任职,并从事东方各国历史的研究和著述。1017年伽色尼王朝的哈里发马哈茂德征服花拉子模国后,比鲁尼得到哈里发的赏识,在伽兹尼宫廷供职。后随马哈茂德征服印度,在那里侨居多年。从印度回到伽兹尼后,在哈里发麦斯欧迪的宫廷从事天文学研究和著述。
比鲁尼一生著述宏伟。他的天文学巨著《麦斯欧迪天文学和占星术原理》,以宏观的角度,高屋见瓴地对希腊、印度、阿拉伯天文学理论作出了科学的、系统的总结。这部著作一直被认为是中世纪穆斯林著集天文、地理、数学之大成者。他对天文学的另一伟大功绩是:论证了地球自转绕太阳运行的学说,并创造了测定地球半经的新方法。另一部著作《古代遗迹》,也受到历代天文学家的重视。他在这部书中叙述了各地区人民惯用的历法和纪元法。所著《印度志》一书,记叙了印度的自然地理、历史、宗教、哲学、天文学、法律等方面,对研究古代印度很有价值。他还有《占星学入门解答》、《药学》等作品。比鲁尼被誉为“百科式的学者”、“各种文化交流的使者”。

62、艾比•阿拉•麦阿里(公元973-1058年)
阿拔斯王朝著名诗人、作家。生于叙利亚北部麦阿赖•努尔曼小镇,出身于贵族家庭。4岁因患天花双目失明,少年时跟随父亲和教师学习阿拉伯语、文学和伊斯兰经典。他才思敏捷、记忆力惊人。
19岁离开家乡,凭借拐杖,走遍叙利亚各大城市求师游学。26岁时历尽艰辛来到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深受穆尔太齐赖派影响,推崇理性和知识,并与精诚兄弟社的学者保持密切交往。因不肯向权贵屈服,两年后返回家乡素食隐居,一生未结婚。麦阿里虽然与世隔绝,但未放弃自己思想活动与文学创作。期间,他写出了不少光辉诗篇的诗歌集和有关社会、宗教、人生、哲学、伦理等方面的著作论文。由于他博学多才,以及对社会、生活所具有的理性思考,不仅青年学者,而且社会名流,乃至达官贵人纷纷前来求教,他因此成为著名的诗人和哲学家。
麦阿里一生共留下70多部作品,内容涉及诗歌、散文、哲学、伦理学等,主要诗集有《鲁祖米亚特诗集》、《燧火诗抄》、《盾牌颂》、《作蚕集》等。主要散文集有《宽恕书》、《章节和目的》、《天使》、《路口》等等,他在阿拉伯文学史上丰富和发展了探索自然和人生、描写社会现实、宣喻道德和理性的传统。其作品充满思辨和哲理,故被誉为“诗人中圣哲,哲人中诗圣”。

63、伊本•西拿(公元980-1037年)
中世纪著名哲学家、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和文学家。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拉丁名阿维森纳,生于中亚布哈拉城附近的艾富申材,出身于显宦人家。伊本•西拿10岁时受过良好的教育,能背诵全部《古兰经》和研读圣训,16岁时,已通达逻辑学、数学、物理学、哲学和医学。他日以继夜地埋首研读这些学科。17岁时,因治好了撒曼国王努哈曼苏尔的病,努哈特许他在宫廷图书馆里博览群书,这为他以后的学术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1岁时,著书立说,已完成他的大部著作。他一生为学术而历尽千辛万苦,他的身心饱受持不同政见的人的压制、折磨,年仅58岁逝于哈马丹城。
伊本•西拿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解,把阿拉伯的科学水平提高到它的顶点。他一生著述达100多部,涉及到哲学、心理学、医学、语言学、光学、几何学和教义学等,他的医学巨著《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代表了当时世界医学的最高成就。哲学名著《治疗论》是一部哲学百科全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威的哲学著作之一。他的著作在12世纪被译成拉丁文后,对欧洲学术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他被誉为“阿拉伯最伟大的医哲”、“科学家的长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他与屈原、莎士比亚和达•芬奇并列为“世界文化四大名人”。

64、艾布•贾法尔•图西(公元995~1067年)
伊斯兰教什叶派著名古兰经注学家,四大圣训经汇编者之一。生于波斯呼罗珊古城图斯。青年时代到巴格达求学,先后从师于什叶派著名学者穆菲德和谢里夫•穆尔塔德,继其师后称为巴格达什叶派长老。博学多识,听其讲座的学生有时多达300余名,什叶派的影响和地位因其威望而大为提高。1055年塞尔柱人灭什叶派布韦希王朝进入巴格达后,什叶派处境日趋困难,图西在巴格达的住房及其经书均被焚毁。他被迫移居纳贾夫后,开创了该地的学术研究活动,并创立了纳贾夫大学,被誉为“教团长老”。图西接受并发挥其师穆尔塔德的宗教思想,在其著作中反复论证了伊玛目存在的必要性,认为由于真主的仁慈,人世间才有伊玛目的存在,因为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由有才智的人去引导他们走上正道,而伊玛目正是真主派来的引导人;先知穆罕默德的律法需要有监护人,《古兰经》中隐晦的经文意义需要正确解释,而伊玛目正是真主派来的监护人和权威的诠释者。其著述几乎涉及伊斯兰教的所有学科,多为经典注疏,除大量有关信仰原则、教法原则、遗产继承学、人物传记等书外,最著名的为其汇编的两部圣训集《法规修正》和《圣训辩异》。这两部经原系对其师穆菲德所著《教法学精华》的注释,因其文体为圣训汇编,且内容十分广泛,而被什叶派推崇入四大圣训经之列。其他主要著作还有《古兰经注释大全》、《什叶派书目》、《沙菲概要》、《关于什叶派学说的30个问题》、《教义学家常用语》等。

65、欧麦尔•赫亚姆(公元约1048-1131年)
著名数学家、哲学家、天文学家、诗人。生于波斯呼罗珊首府内沙布尔一帐蓬制作匠家庭。早年在家求学。后到巴尔赫、撒马尔罕、巴格达等地游学。他勤奋好学、学识渊博。谙熟伊斯兰教文学、圣训学、教法学、历史和哲学,精通数学、天文学、医学和文学。曾任赛尔柱王朝哈里发哲拉鲁丁•麦立克沙的宫廷御医和主管天文方面的职务。他最大的贡献是在所著《代数问题的证明》,不仅包罗了其先辈的成果,而且有明显的发展。他把一次、二次、三次方程系统地加以分类,对于每类方程,不仅给出数值解,而且给出几何解。对于三次方程,提出一种几何解法--即利用两条圆锥曲线相交的方法求解。这种方法被认为是中世纪阿拉伯数学最杰出的贡献之一,也是代数学发展史上一次伟大创举。在天文学上,领导著名天文学家进行天体观察,于1074年主持修订了古波斯历,编制了《杰拉勒历表》,其精确度超过格雷高里历。他逝世50年之后,人们才发现他留有著名的四行诗诗集。他的诗集的最早抄本是1208年本(现世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收集四行诗252首,是公认可靠的版本。1859年被译成英文出版,此后他的四行诗闻名欧美,并传到世界各地。1928年郭沫若从英文版转译了他的四行诗集,题名《鲁拜集》。欧麦尔的主要著作还有《宇宙论》、《存在论》、《形而上学简本》、《教法》等。

66、赫利里(公元1054-1122年)
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全名为艾布•穆罕默德•卡塞姆•本•阿里•赫利里。出生于伊拉克巴士拉近郊麦珊的一个富商家庭。自幼在巴士拉从名师学习语言、修辞、文学、历史和伊斯兰教义学。他天资聪颖,笃学善记,能言善辩,学识渊博。曾在巴格达阿拔斯王朝宫廷担任新闻、情报方面的职务,并潜心从事文学创作。卒于巴士拉。
赫利里于1103年开始仿效白迪阿•宰曼•海麦达尼,创作了五十篇玛卡梅文。他在仿效旧题材“玛卡梅”的同时,作了挖掘、改造和创新,使其成为骈文,排句整齐,词章绚丽,词汇丰富,音韵和谐典雅,形成完美的“玛卡梅”文学体裁。他因此而一举成名,成为这种新文学体裁创作者的杰出代表。此外,他还著有阿拉伯语法长诗《语法分析妙言》及关于阿拉伯语表达方式的错误例句等书。对《古兰经》的语法、修辞、韵律进行了研究、分析和高度评价。他在阿拉伯语言学和诗法上均有很深的造诣,被誉为“阿拉伯文坛的明星”、“巴士拉语言学派的佼佼者”。

67、安萨里(公元1058-1111年)
伊斯兰教权威教义学家、思想家、法学家和教育家,正统苏菲主义大学者。原名艾布•哈米德•穆罕默德。生于波斯的图斯,出身于纺织者家庭。幼年丧父,由其父密友一苏菲派学者抚育成人。他聪颖好学,记忆力超群,少年时能背诵全部《古兰经》和圣训名段。稍长,师从名家学习教义学、教法学、哲学和逻辑学。1091年,应聘在巴格达尼来米亚大学担任教授,成为该学院深孚众望的最高学术权威。1095年,他产生了哲学怀疑,毅然放弃在巴格达的优越地位,开始了苦行者的隐居生活,达12年之久。1107年返回巴格达讲学。3年后,再次返回家乡图斯隐修,过淡泊宁静的苦修宗教生活直到逝世。
11世纪中时,伊斯兰正统派哲学家已被希腊哲学所淹没。安萨里深感外来各种异教思想破坏了信仰的统一,他立志要复活纯正的宗教学,写出了4册巨典《圣教学的复苏》。另一部代表作《哲学家的矛盾》是批驳伊斯兰教亚里土多德式的哲学家的哲学体系的。他的著作引起哲学界一场大辩论,将阿拉伯哲学研究推进了一步。他的学说对基督教经院哲学及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启蒙,都有一定影响,基督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巴斯喀和犹太教哲学家迈蒙尼德都曾间接受其影响。他建立的伊斯兰教义学的体系受到正统派学者的欢迎,使正统派教义学理论得以完善,对后世伊斯兰思想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安萨里一生撰有著作约400余种,内容涉及教义学、教法学、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方面。他的主要著作还有《哲学家的总旨》、《古兰经的精神实质》、《心灵的发现》、《致孩子们》等。他的部分著作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他被誉为“伊斯兰权威”、“苏菲神秘哲学大师”。

68、伊本•巴哲(公元约1082-1138年)
著名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拉丁名阿芬帕斯。生于安达卢西亚的萨拉戈萨。他精通医学、文学、数学、天文学和音乐,擅长弹提琴,谙熟伊斯兰教义学。他的著作几乎都是诠释亚里士多德及其他哲学家的著作。1118年到塞维利亚从事学术研究,后到格拉纳达和萨拉戈萨的宫廷里工作了很长时间。晚年到达北非,从事于学术著述和政治活动。伊本巴哲曾被指控为伊斯兰叛徒而坐过监牢。1138年在摩洛哥非斯遭人妒忌而被害。
他研究哲学的同时是为了通过理智、道德和幸福,最终实现“美德城邦”社会。他幻想着一个理想的世界,一个没有疾病,没有烦恼,一切没有外来损害的世界。实现这个王国的途径是道德精神的修炼和灵魂的高度升华。他认为灵魂要超脱到最高境界,必须依靠智慧和理性,不能凭藉神秘的宗教与奇迹,伊本•巴哲最早把伊斯兰哲学思想,传播到安达卢西亚和马格里布地区,他的哲学和科学思想对尔后的伊本•图菲利、伊本•路世德等以较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传入欧洲后,为后来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唯理论”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他的著作大多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科学著作,特别是有关物理学和气象学的著作写的注释。还留有片断的医学、药物学、天文学、数学的论文。

69、伊德利斯(公元1099-1154年)
著名地理学家。生于西班牙东南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的西卜达。系阿里后裔家族,奉信什叶派教义。幼年在科学瓦多求学。他博才多学,通晓伊斯兰文化和希腊文化,除精通历史学、地理学外,对医学、阿拉伯文学和语言学颇有研究。曾周游东西各国,东至埃及和叙利亚各地,西至希腊、法国和大不列颠等西方国家。早年在西方已享有盛名。他曾应西西里岛国王罗吉尔二世的邀请,来到巴勒莫任宫廷,从事学术研究,渡过了他的后半生。他在地理学和制图学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受罗吉尔二世之委托,用466两白银制造成一个地球仪和盘形世界地图,球面上刻出主要的气候地带。又根据罗吉尔二世的大臣的报告,编写了一部《世界地志》,在这部书中,他采用了政治、地理的观点,把已知的世界,自赤道至极远的地方,分为7个纬度,各地带又由和纬度成正交的许多线分成了11个部分。其中对中国和印度的情况亦有记载。此书译成拉丁文后,被欧洲人奉为地理学权威之作。他的医学著作《常用药物》一书中用几种文字列举出药物数百种名称,并记载了各种药物的性能和用途。此外,保存至今的还有他的对大自然抒怀的诗作多篇。

70、、伊本•图菲利(公元1100-1185年)
著名哲学家、医师、文学家。生于西班牙格拉纳达东北的卡迪什。伊本•巴哲的学生,精通哲学、数学、医学和文学。早年先后在塞维利亚、格拉纳达学习和研究伊本•西拿和伊本•巴哲等人的哲学和医学著作,后到马拉喀什穆瓦希德王朝哈里发艾布•叶尔孤白•优素福宫廷任大臣兼御医。1182年辞职,推荐伊本鲁世德继任。1185年卒于穆瓦希德王朝首都马拉喀什,哈里发艾布优素福曼苏尔亲自参加了他的葬礼。
伊本•图菲利写有大量著作,内容涉及到医学、哲学和天文学等方面,但大部分已佚散。他的传世之作为《哈义•伊本•叶格赞》其含义为《觉醒者的儿子》。这是一部哲学小说,它描写了一个被遗弃在一座孤岛上的孤儿(哈义)的故事。哈义在寂寞的孤岛上摸索,常常在黑夜中冥想,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先认识个别事物,得出感性认识,经过积累逐渐认识了周围世界,得到了自然知识,最后发现了信仰与真理。他冥想探究万象的原始,原始万象是“一体”虽然万象是各异的,但仍然有一定的秩序,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从小的方面来说,身体有不同的部分,然而有着一个统一的灵魂,从大的方面讲,宇宙万物也是一个统一的机体,宇宙间千差万别的活动都是原于这个统一的机体的。这活动的主力,这机体的起源,就是“真主”。他受苏菲派神秘主义的影响,认为只有通过沉思冥想、内心参悟,才能理解“真主的真理”和接近真主。该书有拉丁文、俄语、荷兰语等各种文学译本广为流传。有的西方学者认为这部哲理小说是《鲁滨逊漂流记》的雏型。其作者被誉为“理性主义的哲学家”。

71、伊本•鲁世德(公元1126-1198年)
著名哲学家,教法学家、医学家和天文学家。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拉丁名阿维罗伊。生于安达卢西亚科尔多瓦。自幼受到严格的伊斯兰教育,早年攻读语言学和教法学。后师从著名学者学习教义、哲学、医学和天文学。1168年,经伊本图菲利推荐,进入哈里发艾卜叶尔孤白•优素福的宫廷,从事学术研究。1182年接替伊本图菲利担任大臣兼哈里发御医。其间,完成了他的医学名著《医学通则》。1195年在科尔多瓦任大法官时,因反对正统派哲学思想,被放逐出外。晚年很不得志,后来哈里发叶尔孤白曼苏尔将他宽赦召回马拉库什宫廷复职,后逝于马拉库什。
伊本•鲁世德是伊斯兰正统派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他认为物质世界在时间中是无始无终的,它不可能被创造也不可能被消灭,只有在永恒因素上的重新组合。但他并不否认真主,他认为真主是世界的“第一推动者”及一切变化的“终极因”。
伊本•鲁世德最崇拜亚里士多德,致力于亚氏哲学的研究。花了很多精力从事亚氏全集的诠注。亚氏哲学的唯物主义思想经他阐明后,愈趋系统。此外,他还写了70多部著作,涉及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文学、教法学、哲学和医学等方面。
伊本•鲁世德的学说对欧洲人的影响最大,从12世纪到17世纪的500年间,“阿维罗伊主义”学派一直是占优势的哲学派别,他的38种注释本被译成拉丁文后,曾被欧洲各大学定为材教并被认为是思想权威,从而奠定了西方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他被誉为“亚里士多德著作最有权威的诠释家”、“伊斯兰哲学的集大成者”。

72、伊本•艾西尔(公元1160-1234年)
著名历史学家。伊本•艾西尔是家族名,本名艾布•哈桑•阿里•本•穆罕默德•谢把尼。生于伊拉克的哲齐赖,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学者家庭。青年时代在摩苏尔受到完善的教育。后游学巴格达、大马士革和麦加等文化中心,向当地许多著名学者求教,学业突飞猛进。后来长期居住摩苏尔,从事研究著述,他博学多才,精通教文学、哲学、文学和语言学,专攻历史学。
伊本•艾西尔一生经历了两次外来侵略,一次是西方十字军东侵,另一次是东方蒙古人西侵。他曾一度参加萨拉丁领导的抗击“十字军”的穆斯林军队,任书记官。他的主要著作为《历史大全》。这部书共12卷,上起创世时代,下迄公元1231年。该书特别对十字军东侵作了最为翔实的记载,因而被称为“十字军战史家”。同时也详细地记载了蒙古人征服中亚和西亚的始末,是法国人多桑在《蒙古史》的重要资料来源之一。《历史大全》节录了泰伯里史的精华,并增益其不足之处,史料非常丰富。同时,该书以优美的辞藻、流畅的文笔,是一部极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另一部著作《莽丛群狮》为传记体的历史,散文作品,汇集了先知穆罕默德的7500位门弟子传记。他的这些著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献。

73、伊本•阿拉比(公元1165-1240年)
伊斯兰教苏菲派著名教义学家、哲学家。生于西班牙的穆尔西雅。8岁随家迁至塞维利亚,在当地接受伊斯兰传统教育。成年时游历了整个西班牙、北非和近东。1201年,经开罗、耶路撒冷到麦加朝觐,加入卡迪尔为首的苏菲教团,开始写作他的大部头著作《麦加的启示》,并遇见了一位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波斯苏菲派姑娘。他从麦加游历了整个近东,访问了摩苏尔、科尼亚、巴格达、开罗,最后到达大马士革,在那儿安了家,渡过自己的余生。
伊本•阿拉比早年深受安达卢西亚宗教学者伊本•盖比鲁勒哲学思想的影响,成为神秘主义照明学派的代表。他创立了神秘主义的“万有单一论”学说,给苏菲主义赋予哲理和思辨的性质,把神秘主义发展为泛神论,人主合一论和神智论为主要内容的宗教哲学思想体系。伊本•阿拉比的学说,对后来的苏菲派思想家、欧洲的邓斯•斯科特、罗杰•培根、但丁等均有影响。
他的著作达400种之多,内容涉及教义学、哲学、文学及传记,其中最著名的是《麦加的启示》、《智慧的宝石》、《幸福的炼金术》、《到真主圣所的升霄夜行》等。

74、雅古特(公元1179-1229年)
著名地理学家、文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出身希腊家庭。童年时在战争中被俘,被卖为奴。遂归信伊斯兰教。他勤奋好学,又爱好旅行。曾随主人到伊拉克、叙利亚和波斯等地经商,熟识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中年被主人释放并允许自力后,成了一名书商,同时在各地考察,收集第一手资料。曾先后在花拉子模和木鹿的图书馆潜心攻读史地、文学作品,积累了大量的珍贵资料。蒙古人侵花拉子模时,当时他在花拉子模,得以身免,逃到摩苏尔。1224年,他在摩苏尔完成了地理学巨著《地名辞典》4卷初稿。1228年,在阿勒颇完成最后的编纂工作。全书记述了从新几内亚到大西洋的山川、河流及各国的主要城市、商道和名胜等。该书所收地名,按字母次序排列。《地名辞典》文笔生动、内容之广泛,除地理学外,还涉及历史学、人物志和自然科学,实为一部百科全书。另一部著作《文学家词典》,收录了7--13世纪初约1100名阿拉伯文学家的传略及主要作品介绍,是研究阿拉伯文学史和人物传记的宝贵资料。雅古特被誉为“古代著名的辞书编纂家”。

75、伊本•贝塔尔(公元约1197-1248年)
著名医药学家、植物学家。生于马拉加。曾游历西班牙各地和北非,考察和收集药物学资料。在开罗艾尤布王朝哈里发卡米勒•穆罕默德宫廷任总农艺师,并从事植物学和药物学的研究。之后在叙利亚各地和小亚细亚各地旅行考察研究,最后逝于大马士革。伊本•贝塔尔通过大量的考证和实验,在修正了古希腊植物学家迪斯哥尔梯斯、盖伦以及在他之前的阿拉伯穆斯林药、植物学家的一些错误理论基础上,编写了一部药物学巨著《药物学集成》,收录的植物、矿物、动物类药物共1400种,其中属伊本贝塔尔首创的有300余种。书中对每种药物的名称、异名、性能、炮制法、功用、营养价值及类似药物的区分等均作了详细记载,也记述了药剂配方、剂量加减、用途疗效、食物禁忌等。《药物学集成》一直被认为是中世纪阿拉伯乃至世界药物学领域内一本权威性著作。该书被译成拉丁文、法、德等文字,流传于欧洲各国,其作者被西方学者荣膺为“植物学之父”的桂冠。

奥斯曼时期 (公元1258-1798年)

76、伊本•赫里康(公元1211-1282年)
著名历史学家、法学家。祖籍波斯。生于伊拉克之阿尔比勒,出身于宗教学者家庭。早期在巴格达学习经训、教法。稍长,游学到摩苏尔,投师艾布•凯兰学习《布哈里圣训集》,后到阿勒颇,师从著名法官白哈乌丁•本,舍达德学习沙斐仪学派教法。1246年在大马士革师从著名历史学家伊本艾西尔学习历史学,遂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宗教学者,26岁以后,长期担任大马士革法官。曾到亚力山大和开罗各地讲学,并从事历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活动。他编著的《名人传记》一书,是一部不朽之作,全书13卷,该书搜罗古史,考证历史上著名人物的生卒,包罗600年内著名的帝王、功臣、学者、诗人865人。每一人名与地名的考证与诠释,精确缜密。同时,对人物的思想及时代的分析更多精辟。文章生动流畅,是一部传世的名人传记,也是一部名贵的文学名著。后有多种外文译本。该书于1365年由阿布杜•巴吉作了增订,补入人物30名,并加了附录。1838年由奥斯曼帝国学者奈斯尔丁•胡里尼根据不同版本作了校订和注释,由第希南主持刊印发行。此外,伊本•赫里康还留有其它文学作品,如《长手》等。

77、伊本•纳菲斯(公元1213-1288年)
著名医学家、血液小循环理论的提出者。叙利亚人。早年在大马士革从名师学医,对希腊和阿拉伯早期的著名医学著作均有深入研究,精通医学各科知识。时为大马士革的名医。后被马穆鲁克王朝哈里发盖拉温任命为开罗盖拉温医院院长兼宫廷御医,并从事医学理论的研究和著述。他所著的《医学解剖学注》中,最早提出了血液微循环理论,为医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他根据自己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指出心脏的隔膜很硬,心室间隔实质无孔,驳斥了希腊医学家盖伦关于血液自右心通过隔膜的细孔直接进入左心室的观点。他正确指出,血液必须通过肺脏从右心室流到左心室。他的这个发现比西班牙医生塞维塔斯的同一发现早250年,但他的学说一直未被世界医学界所知,直到20世纪初他的著作才为人们所发现。此外,他还写了不少有关眼病和饮食卫生的论文,并解释了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阿拉伯医学家伊本•西拿和侯奈因的医学著作,并提出了自己的创见和补充。他被誉为“伊本•西拿第二”。

78、蒲绥里(公元1213-1295年)
著名圣训学家,教律学家,诗人兼阿拉伯语书法家。祖籍马格里布,生于埃及代拉斯城。幼年受过伊斯兰传统教育。酷爱历史和诗歌,靠自学成才。曾以撰写墓志铭为业,后在开罗办过私熟。他写的诗颂得到马穆鲁克王朝哈里发拜伯尔斯的赏识,诏在宫廷中任职,后任伊斯兰教长。他留下了大量的颂诗和讽喻诗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衮衣颂》。他卧病在床时,梦见先知穆罕默德前往探视,并脱下自己的外衣,盖在他的身上。稍后,病霍然而愈,就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长诗《衮衣颂》。全诗162行,颂扬了先知穆罕默德传教的功绩和高贵品德。他的另一首《哈姆宰的韵律诗》,也是歌颂先知穆罕默德之作,具有苏菲神秘主义色彩。这两首诗有多种语言的译本和注释,流传极广。埃及现代诗人艾哈迈德•邵基模仿蒲绥里的诗体写过的《斗篷新歌》、《先知的斗篷》,由云南伊斯兰大师马德新与其弟子马安礼合作,于1869年译成汉文,名为《天方诗经》。1900年,阿拉伯文---汉文对照的木刻本问世。195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再版。还有多种文字译本。

79、雅古特•穆斯塔阿绥姆(公元?-1298年)
阿拔斯时期著名阿拉伯文书法家。拜占庭人,哈里发穆斯泰阿绥姆的白奴。在文学、诗歌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书法方面更是技艺超群。他曾说过:“讲究书法要讲究笔,忽视笔便忽视书法。”他的书法细腻迥秀,刚而不涩,婉而不媚,超出前代名师而独树一帜,被视为“书法家的朝向”。他同伊本•穆格莱、伊本•白瓦卜被并誉为书法三杰。

80、伊本•泰米叶(公元1263-1328年)
著名伊斯兰教义学家、教法学家、改良家。生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哈兰,出身于宗教学者之家。1268年因蒙古人入侵随家迁居大马士革。自幼接受严格的伊斯兰教育,后就读罕百里派圣训学校。对逊尼派四大法学派的教法学说进行了研究,继承和发展了罕百里派的教法学说。1298年起,因有悖于四大教法学派的主张,先后3次被囚禁,并遣送到埃及,其著作全部被封禁,但仍坚持已见,1328年7月26日在开罗狱中病逝。
伊本•泰米叶一生执着于早期伊斯兰教的正统思想,遵循罕百里学派的法律传统,明确提出了“回归《古兰经》”的著名口号,他主张除遵循经训外,不信奉任何权威,反对“公议”,反对凯拉姆学派,苏菲主义和其他哲学学派离开认主独一教文的任何“创新”。伊本•泰米叶的学说和著作对18世纪阿拉伯半岛兴起的瓦哈比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近现代的伊斯兰复兴思潮和运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思想影响。他被称为“罕百里教法学派的权威”“伊斯兰复兴主义的先驱”。
伊本•泰米叶留有大量的著作,内容涉及《古兰经》和圣训的注释、教法、哲学、逻辑伦理及对各派学说批判的大量论著。著名的有《教法判例》、《政治与教法》、《圣行之道》、《反驳哲学家》、《批判逻辑学家》、《论文集》等。

81、 伊本•凯西尔(公元1302-1373年)
著名伊斯兰经注学家、教法学家、史学家。早年生平不详,叙利亚人。曾担任过大马士革伊斯兰学校教师。通晓《古兰经》,对医学、圣训学、历史学颇有研究。1366年任大马士革倭马亚清真寺总伊玛目,并招收培养门弟子,从事伊斯兰学术研究著述。主要著作有10卷本的《伊本•凯西尔<古兰经>注》,该经注选用资料多系圣训及伊斯兰教前贤的言论,伊本•凯西尔注释经文的方法是先引证有关经文对照诠释,以阐明经文的主旨,如果在经文中找不到相应的节文加以注释时,便应用圣训来阐释。如在圣训中又找不到相应的材料时,则举出前辈学者的言论予以佐证。他的这种注释方法已成为后世学者所遵循的基本方法之一。该经注印行本有6卷集和10卷集两种,被认为是传闻经注中最有权威的著作。其中附有作者的《古兰经的尊贵》一书。除此,他的14卷的伊斯兰教历史著作《自始至终》,搜集、整理了当时的重要史料,记述了伊斯兰教的传播发展及历史事件,为后世史学家所引用。

82、伊本•白图泰(公元1304-1377年)
著名地理学家、史学家和法学家。生于摩洛哥丹吉尔城,出身于伊斯兰教法官世家。幼时受到良好的法律与文学教育,谙熟教义学、教学法。他原是一位法学家。后来立志游览天下。1325年,他前往麦加朝觐后,便开始了周游世界的旅行。他在29年的旅行生涯中,行程达12万公里。从北非到埃及、阿拉伯半岛、东非、叙利亚、小亚西亚、君士坦丁堡、黑海、里海等地,都留下他的足迹。1333年,伊本白图泰到达印度后,在那里留居8年。1342从印度德里出发,取海道经马尔代夫群岛、斯里兰卡,以及东南海岸各地,沿途停留,1346年到达中国,游历了泉州、杭州、北京、广州等城市,他在中国访问了约一年时间。1347年,由海路经过苏门答腊、斯里兰卡等地西归,先到达印度途中再至麦加朝觐后,回到故里非斯。不久,他又开始第二次旅行,经直布罗陀海峡,游历了安达卢西亚的一些城市。1352年初,他第三次出游,前往中非和西非各地。1354年奉摩洛哥马林王朝哈里发之命回到非斯,口述他一生的旅行见闻,学者穆罕默德本米宰义凯勒比记录。至此,伊本白图泰结束了他的旅行生涯。后在摩洛哥任法官,晚年双目失明。
他的游历写成于1356年,题名为《异国风光和旅途奇观》(即《伊本•白图泰游记》),伊本白图泰以敏锐的观察力,对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宗教礼仪等作了翔实的记载。对研究14世纪亚非史地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历史资料。

83、里萨努丁•本•海推布(公元1313-1374年)
安达卢西亚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政治活动家。全名为艾布•阿卜杜拉•里萨努丁•本•海推布。出生于格拉纳达南部的鲁沙,是从叙利亚迁居至安达卢西亚的阿拉伯贵族后裔。自小受到正规的宗教和文化教育,通晓阿拉伯语和拉丁语,精通伊斯兰教义、教法、希腊哲学、历史、地理、医学和文学,成为当地的一名著名学者。
海推布曾先后担任格拉纳达的统治者艾布•哈扎兹•优素福及其子的内阁大臣,故被人们称为“两代大臣”。期间,结识了伊本•赫勒敦。1371年他因被同僚谗言指控引起哈里发猜忌,遂逃到摩洛哥非斯避难。后奈斯尔王朝法官指控他信仰异端邪说,拟定判处死刑。在审讯前因私仇在非斯监狱中被暗杀。
海推布一生著述颇丰,内容涉及到历史、地理、诗歌、文学、医学和哲学等,流传至今的只有少部分著作,他的名作《格拉纳达历史详解》,详细地叙述了伊斯兰教时期西班牙的社会情况、政治制度、军事体制、风俗习惯、文化教育、学术派别,还介绍了格拉纳的历代著名穆斯林学者的生平著述等,是研究安达卢西亚伊斯兰教历史的重要资料。此外,还有《东方城市编年史》、《杰出人物的事迹》及一部诗集等作品。史学家称他为“格拉纳达最后一位杰出的穆斯林思想家、诗人兼政治家”。

84、伊本•赫勒敦(公元1332-1406年)
世界著名历史学家。突尼斯人,系塞维利亚阿拉伯贵族后裔。伊本•赫勒敦勤奋笃学,学识渊博,精通经训、教法、哲学和历史学。20岁时,在突尼斯任职,后在摩洛哥非斯任高级官吏,曾受谗入狱。1362年出仕格拉纳达王朝。1365年因遭密友嫉妒和谗害,被迫返回马格里布,后隐居特雷姆森东面的伊本萨拉麦城堡,潜心研究,编写他的历史著作。1382年赴麦加朝觐行至开罗,应马穆鲁克王朝哈里发扎希尔赛菲丁的邀请在爱资哈尔大学讲授法学,后兼任开罗马立克教法学派的大法官。1406年3月17日逝于开罗。
伊本•赫勒敦生逢战乱时代,他大半生颠沛流离,痛定思痛,感到盛衰之无常,兴亡之有因。于是愤而著述,终于写成包罗宏富的著名历史哲学巨著《阿拉伯•波斯和柏柏尔史》共7册。《绪论》一册是全书精华,详细探讨了历史科学的一些理论问题,阐述了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与文化的关系、科学与历史发展的关系。伊本赫勒敦用发展的眼光观察历史,他的崭新的历史观,在当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他的学说为近代欧洲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所推崇,称他是“人类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还有关哲学、逻辑学、数学、教法学和文学等方面的著述,但大部分已佚散。伊本赫勒敦是划时代的阿拉伯伊斯兰历史哲学家,也是历代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

85、达米里(公元1349-1405年)
埃及马穆鲁克王朝著名动物学家、伊斯兰教义学家。生于开罗。早年从名师受传统的伊斯兰教育,精通教义学、教法学和自然科学,对《古兰经》中所涉及的关于自然界和动物的论述颇有研究。他曾在开罗的著名清真寺和宗教学校定期讲学和布道,享有盛誉。他在宗教思想上信奉逊尼派教义,推崇苏非主义,以苦行、禁欲和长期静修斋戒而著称。一生中曾6次赴麦加朝觐,并在沿途步道。1371年所著《动物生活总论》是一部百科全书,全书条目按阿拉伯字母排列,记述了《古兰经》中提到的931种动物,书中描述了动物名称的哲学含义、动物在伊斯兰教法概念中的地位、动物的医学效用及各种神奇功效等,堪称集动物学研究的宗教、文学和科学观点之大成。人们不仅从中了解了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还认识了真主的睿智和万能的创造力。它实为伊斯兰世界现存的动物学著作中最完整、最系统的经典之作。该书现存在3种篇幅不同的阿拉伯文版,尚存波斯文、土耳其文和拉丁文译本。达米里还著有论述伊斯兰教各派学说主张的专著多种。

86、哲拉鲁丁•苏优蒂(公元1445-1505年)
著名经注学家、史学家、语言学家。生于埃及爱斯尤特,出身与逊尼派伊斯兰教法官家。他聪颖笃学、博览群书,能背诵《古兰经》和数千段圣训,通晓伊斯兰各学科的知识,擅长阿拉伯文书法。17岁时在开罗宗教学校执教。1486年,被马穆鲁克王朝哈里发赛福丁•格伊泰贝任命为开罗白波尔斯清真寺长老和宗教大学的首席教授,讲授《古兰经》学、教法、历史和语言学,并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1501年,因削减清真寺苏非派学生的津贴,引起骚乱。他受审后,被软禁在开罗附近的劳达岛上,直到去世。
苏优蒂一生著述颇丰,多达560种,传下来的有100多部,内容涉及古兰经学、圣训学、教法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修辞学等方面。他的名著《哲拉莱尼古兰经注》,是与哲拉鲁丁•马哈里合著,全书对《古兰经》进行逐词逐句解释,着重对准难懂词义、语言结构及上下经文间的联系给以阐释,简明扼要。这部经注对初学《古兰经》这很有帮助。他风靡穆斯林世界,迄今人被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采用为不可少的经注教材。另一名著《埃及史》是一部史学专著,记述了埃及上古史、伊斯兰时期的历史及开罗的掌故,历代君主的本纪。《花枝集》,是一部通俗简明的语言学百科全书,内容包括阿拉伯语言史、语音学、语言学和词法。主要取材于先辈语言学家伊本•吉尼和伊本•法利斯的语言学作品,保存了该二人已失散的语言学资料。除此,还有《<古兰经>学通论》、《哈里发列传》等。

87、艾哈迈德•穆萨
波斯细密画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活动于14世纪。生于大不里士穆斯林画师世家。从小跟其父学画,后研究了各种知名画稿吸收了东方画师的绘画技巧,创立了具有波斯民族风格的细密画艺术。曾被聘为蒙古伊尔汗国宫廷画师,多为宫廷作装饰画。在艾布•赛义德汗(1316~1335)统治时期,曾为著名的长诗《动物寓言集》作插画,表现了他创新的艺术才能。后依伊斯兰教传说,给《穆罕默德登霄记》作插画,其精心的构思和精湛的画集展现了作者的丰富想象力,从此,他名扬当时的伊斯兰世界。尽管伊斯兰学者对画先知穆罕默德的肖像持异议,但其所画的天马升霄图却传遍穆斯林世界。现土耳其托普卡勒宫图书馆收藏有他的画卷,视为艺术珍品。

88、锡南帕夏(公元1489-1579年)
奥斯曼帝国著名建筑师。原为安纳托利亚人,出身于信奉基督教的建筑工匠家庭,青年时承父业为建筑木石工匠。1512年,在哈里发赛利姆一世时应征入新军,曾参加征服贝尔格莱德、罗得岛和摩哈赤等地的战役时,担任军队军事营造官,在设计建造桥梁、堡垒等工事时已初显建筑才能。后寄居巴格达,考察研究当地伊斯兰清真寺、陵墓等建筑,并掌握了伊斯兰文化,此间他改奉了伊斯兰教,成为虔诚的穆斯林。1538年被奥斯曼宫廷聘用,被任命为宫廷建筑总监。
在他长达90年的一生中,他以独特的创造、卓越的成就,赢得了“土耳其米开朗琪罗”这一国际声誉。帝国各地,从波斯尼亚到麦加,都留下了他的才华的标记。他一生至少设计建造了343座建筑物,其中包括81座清真寺、55所学校、50座小教堂、34 座宫殿、33所公
共浴池、19座陵墓、16栋住宅、12家商队客站,此外还建有谷仓、军械库、桥梁、喷泉、医院和大型渠道等。代表作品有3座瑰丽壮观的清真寺:塞扎德清真寺、苏莱曼清真寺和赛利姆清真寺,被誉为“伊斯兰建筑的杰作”。他的设计构思将罗马建筑、波斯建筑和阿拉伯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形成了土耳其建筑的基本格调。他建造的大清真寺多数为宏伟的圆顶,四周耸立着尖塔,构架高大雄伟,布局合理。他较小的作品中以陵墓和纪念碑最受人推崇。印度泰姬•玛哈尔陵的设计者是他的两个弟子。锡南帕夏被誉为“伊斯兰建筑大师”。他著有《锡南自传》一书,1865年在伊斯坦布尔出版。

89、穆罕默德•本•阿布杜•瓦哈比(公元1703-1791年)
伊斯兰教瓦哈比派创始人,罕百法学家,生于阿拉伯半岛纳季德地区等叶奈地方的宗教专家。自幼随父学习阿拉伯语、《古兰经》,罕百里派教法。后自修经注,圣训和教法经典,侧重研习伊本•泰米叶的教义、教法著作。1723年离家到各地游学、先后到希贾兹、伊拉克、叙利亚、等到地师求学。期间他拜访著名学者,研究东方哲学、苏菲主义和各教派的学说,了解各地的宗教传统和风土人情,成为学识渊博的宗教学者。他深受其师谢赫•阿布杜拉•本•易布拉欣所主张的反对“异端”现象、改革伊斯兰教的思想影响,促使他与苏菲主义决裂。35岁返回家乡时,深感同时代的人所奉行的伊斯兰教已远远背离了先知和《古兰经》所规定的实践和理论,因此他决心要清除一切异端,使伊斯兰恢复其原始的严格性。
哈瓦比以伊本•泰米叶的学说为指导,在教法上沿袭罕百里派学说,创立了瓦哈比派的教法学说。他认为真主是唯一的真神。他反对多神崇拜,反对崇拜圣徒和圣地,甚至也禁止过分尊重先知穆罕默德,主张抛弃人与神之间的一切中介形式。他在宗教生活和私人生活方面也一样主张严格的纯洁性,禁止一些不必要的繁文缛节。
瓦哈比最初在纳季德宣传自己的教义主张,遭到歧视。后得到达尔伊叶的阿纳托部落酋长穆罕默德•本•沙特的信服,伊本•沙特与瓦哈比联姻,遂结成宗教军事联盟。瓦哈比担任教长,领导宗教改革。伊本•沙特组建武装,以“纯洁伊斯兰教”为口号发动“圣战”,统一了纳季德地区,建立了瓦哈比派政权。从此,沙特家族酋长兼任教长推行瓦哈比的学说。确立了延续至今的政教合一的国家体制。
瓦哈比一生著述甚多,涉及教义、教法、经注、教史、传记等方面。主要著作有《认主独一论》、《信仰基要》、《疑难揭示》、《伊斯兰教三要素》、《注释大全》、《名人录》、《使者传》等,还撰有大量短文,汇集在《哈瓦比集》一书中,一些主要著作已被译成英语、乌尔都文等


     近、现代 (公元1799年- )

90、阿卜杜•哈穆里(公元1843-1901年)
埃及著名歌唱家、音乐家。生于埃及坦塔市,父亲是著名的咖啡商,一天他和哥哥与父亲发生争执,被赶出家门。后被艺人收留,就此,哈穆里学习唱歌和弹卡伦,他很快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艺术天才。后在开罗演唱,他的艺术才华震动了开罗。当时埃及的著名歌唱家姆格的穆非常喜欢哈穆里的音色,介绍他参加了自己的乐团。不久,哈姆利在艺术界名声大振,当时的埃及总督伊斯梅尔常请他到宫里演唱,并多次带他到伊斯坦布尔旅行。哈穆利在伊斯坦布尔接触了土耳其音乐,把许多优美的器乐曲和声乐曲引进埃及,取长补短,使埃及音乐有了很大的进展。
哈穆里不仅是天才的歌唱家,而且是个卓越的作曲家和音乐改革家。他从结构简单、曲调平淡的阿勒颇音乐的基础上,从土耳其音乐中吸取了当时埃及音乐上未曾有过的曲调和调试音,如:“努哈万德”、“希贾兹”、“卡尔”等调式,同时还吸取了波斯等东方国家的音乐长处,把他们恰当地结合起来,他这个大胆的改革,创作了很多新型的埃及歌曲。
哈穆里是第一个指出埃及音乐发展方向的人,他创作的歌曲内容广泛、情感丰富、曲调柔美,深为人们所喜爱。哈穆里性格豪爽、热情慷慨、刚直不阿、且乐于助人、扶难济贫。在他四十余年的音乐生涯中,为埃及音乐事业奔波,他那不朽的精神和事迹永远被后人传颂。他逝世后,埃及著名诗人艾哈迈德•邵基写了很多追念他的诗篇,颂扬他的为人和业绩。

91、穆罕默德•阿布杜(公元1849-1905年)
近代埃及哲学家、教育家、改革家、埃及维新派创始人。祖籍中亚土库曼斯坦。生于埃及的马哈拉特•纳绥尔。后移居坦塔。自幼受传统的伊斯兰教育。在坦塔他遇到了对他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位苏菲派老师达尔维希谢赫。1862年起,先后在坦塔等哈迈迪耶大学和爱资哈尔大学攻读伊斯兰经典、教仪、教法、历史、文学和自然科学,曾多次向校方提出改革陈旧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要求。1871年,穆默德阿布杜拜哲马鲁丁阿富汗尼为师,学习逻辑学、天文学、形而上学,尤其是照明主义的神学知识,深受其思想影响。1877年在爱资哈尔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1880年任《埃及现实报》主编。1881年,因支持阿拉比领导的埃及民族党人发动的起义,被英国殖民当局流放叙利亚3年。1884年应阿富汗尼之邀,在巴黎共同编辑《坚柄》杂志,提倡泛伊斯兰主义,反对西方殖民者对伊斯兰世界的侵略和封建君主制。次年在贝鲁特皇家学院任教。1888年,重返埃及,任教于爱资哈尔大学。1895年起任该校校务委员会委员,致力于教育制度的改革。使爱资哈尔大学从此发展成为新型的伊斯兰高等学府。1899年任埃及最高宗教法官直到逝世。
穆罕默德•阿布杜是伊斯兰现实主义的倡导者,终身致力于以伊斯兰教为中心的社会改革。他采用现实主义的方法,提高理性和科学的地位,论证宗教与理性、宗教与科学的协调性,主张吸收西方现代文明和伊斯兰教中的先进思想。力图使伊斯兰教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改变阿拉伯世界被侵略、被压迫的局面。直至目前,阿布杜的思想对阿拉伯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主要著作有《伊斯兰教一神论大纲》、《伊斯兰哲学》、《伊斯兰教、基督教与学术文化》等。他还是一位近代著名经注家之一,作品有《古兰经注》(1-7章)。他的学生穆罕默德•拉希德•里达(1865-1935)编著有《阿布杜传记》,系统地介绍了他的生平和在学术思想上的贡献。

92、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公元1883-1931年)
黎巴嫩诗人、散文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贝什里。12岁随家移居美国波士顿。1897年回黎巴嫩在贝鲁特希克玛学校学习。毕业后又赴波士顿。1905年在纽约发表处女作《论音乐》。1908年赴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师从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他成绩突出,名列前茅,得到罗丹的称赞。1911年,著名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在纽约问世,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第二年在黎巴嫩再版。纪伯伦自此崭露头角。1912年迁居纽约,全心投入文学艺术创作,陆续发表了散文诗集《泪与笑》、《行列歌》、《暴风雨》。这些作品代表了他独树一帜的文采和典型的散文诗风格,在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开创了散文诗体这一新的文学形式。1920年纪伯伦同一批移居美国的黎巴嫩和叙利亚作家、诗人成立了阿拉伯海
外文学团体“笔会”,形成了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著名侨民文学流派--叙美派,他任“笔会”主席。“笔会”成员锐意创新,创作作品,既有文采,又富哲理,这种创作风格被誉为“纪伯伦风格”,是阿拉伯文学的一个术语。
1918年起纪伯伦尝试用英文创作文学作品,先后发表《疯子》、《先知》、《沙与沫》、《彷徨着》等八部散文诗集,震动了东西方文坛,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先知》。《先知》语言优美,寓意深刻,比喻巧妙,文笔犀利,对幻想和现实、精神和物质、人生和社会作了哲理性的揭示。成为西方轰动一时的畅销书,被译成54种文字,堪称他散文诗的颠峰之作。1931年4月10日,纪伯伦因病在纽约逝世,遗体被运回其家乡贝什里安葬。
纪伯伦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文学大师,在世界文苑里也占有令人瞩目的地位。他不仅是杰出的作家、诗人,而且是出色的艺术家,如《行列歌》、《先知》等集子的插画,都出自他本人的手笔。他的作品分阿文版和英文版两类,阿文版的主要著作还有《论音乐》、《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珍闻与奇谈》、《与灵魂私语》、《纪伯伦书信集》等。英文版的有《疯子》、《先驱者》、《先知》、《沙与沫》、《人子耶稣》、《大地诸神》、《先知的花园》等。

93、艾哈迈德•艾敏(公元1886-1954年)
埃及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阿拉伯世界最负盛名的伊斯兰学者之一。出生于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库姆赫拉特村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佃农兼任乡村教师,后举家迁移到开罗。爱敏幼年入私塾和清真寺小学,后入爱资哈尔大学和伊斯兰高等法学院。1919年毕业后,先后任中学教师和宗教法官,1929年任开罗大学文学院教授,1939年获荣誉博士称号并任文学院院长。
爱敏毕生致力于阿拉伯文化事业。在他学习期间,从当时伊斯兰维新派学者穆罕默德•阿卜杜等听讲,接触到了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爱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没到西方留过学,可他精通英文,大量阅读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历史著作,感到许多阿拉伯文的古典著作,在东方不易找到,在西方的翻译和印行中,发现种种错误,有的出于无心,有的蓄意歪曲。爱敏决心整理古籍、著作新书。他在伦理学、伊斯兰哲学、文学、历史、社会学方面都有重要贡献。其中8卷本《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被阿拉伯学术界称为“划时代的伊斯兰百科全书”,是研究阿拉伯伊斯兰历史、文学的重要史籍。本书出版后,阿拉伯学术界评价很高,盲人文豪塔哈•侯赛因称之是献给当今世界的一部最珍贵、最丰富、最不朽的宝藏。至今已印行九版。除此,还有《哲学原理》、《伦理》、《古希腊哲学的故事》、《伊斯兰英雄主义和英雄气概》、《埃及风俗、传统、习惯用语词典》等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及回忆录《我的一生》、《致父亲》。
1954年艾哈迈德•艾敏逝世后,埃及学术界为了纪念他在学术上的巨大成就,设置了“艾哈迈德•艾敏奖学金”。每年以相当数量的奖金,连同他的全部著作,奖给埃及研究阿拉伯历史的优秀青年。

94、塔哈•候赛因(公元1189-1973年)
埃及著名作家、评论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出身于上埃及米尼亚省马伽伽乡的一个小职员家庭。3岁双目失聪。他聪颖好学、记忆力惊人。13岁时进入爱资哈尔清真寺学习。1908年入新创建的埃及大学学习文学、哲学、东方史和希伯来语,同年开始在夜校学习法语和法国文学。1914年,完成博士论文《纪念艾布•阿拉》,获得该校授予的第一个博士学位。之后先在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和巴黎大学留学,学习希腊语、拉丁语、哲学、历史学和文学,还
攻读欧洲、法国近代文学。1918年的论文《伊本•赫勒敦的社会科学》通过,成为埃及第一位在外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1919年回国。历任埃及大学古代史教员(1919)、阿拉伯文学教授(1925)、文学院院长(1930-1932)、教育部文化督查官(1935-1938)、教育部顾问、亚里山大大学校长(1942年退休)、教育部长(1950-1952)、参议员议员。1951年被授予帕夏爵位。1955年任阿拉伯国家联盟文化事务主任。1963年当选为阿拉伯语言协会主席。他是马德里皇家历史科学院、德黑兰科学院、巴黎考古与文科学院的通讯院士,并获牛津大学、罗马大学、雅典大学及其它欧洲高等学府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勋章或大奖。曾数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塔哈•候赛因一生致力于西方文化介绍和阿拉伯文化复兴事业,他主张政治社会解放,普及教育、文学现代化。他在文学创作、评论、翻译和教育领域内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活动,为阿拉伯现代文化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有“阿拉伯文学台柱”之称。
一生共出版350余部著作,有小说、文集、评论、教育学专著、史学著作等,内容博大精深,立论鲜明尖锐、文学规范优美。最杰出的作品《日子》,是塔哈•候赛因对当代埃及文学和阿伯伯文学影响巨大,他被誉为现代“阿拉伯文学泰斗”。

95、赛义德•古图布(公元1906-1966年)
现代伊斯兰思想家、著名的《古兰经》经注家。生于埃及,年轻时在开罗学习,当过教师,早期是一名世俗的民族主义者。他曾系统研究过近现代伊斯兰思想家阿富汗尼、阿布杜、里达等人的著作,并深受其影响。上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发表宗教和社会方面的文章。1942年所著《伊斯兰的社会公正》一书,奠定了他在埃及思想界和学术界的地位。1948-1950年到美国学习,期间,他出版了《伊斯兰与资本主义的斗争》一书,标志着他在的思想已完全从世俗民族主义转向了伊斯兰正本求源思想。1953年正式加入了穆斯林兄弟会。1954年遭纳赛尔政府逮捕,被判处15年徒刑。1964年因健康原因提前释放。1965年再次被逮捕。1966年8月 被政府杀害。时年60 岁。
古图布主张用传统的伊斯兰政治制度取代西化的世俗的政治制度,彻底清除非伊斯兰思想感情与学说。重建伊斯兰统治秩序,重新实施真主的法度和对国家及社会的指导。他的这一思潮因其民族性和宗教性在伊斯兰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后来演变成席卷阿拉伯世界的社会政治思潮和运动。
古图布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古兰经的荫下》、《我们的宗教》、《我们的宗教》、《我们这个宗教的前途》、《路标》等。

96、纳素夫•穆尼尔(公元?~)
科威特著名女作家、记者、专栏评论家。在阿拉伯、中东地区享有盛名。在《政治报》、《舆论报》等日报上几乎每天一文。她的文笔尖锐、泼辣、直率,笔锋触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但她将更关切的目光投向妇女解放运动和普通人的家庭生活,作品中洋溢着对生的热爱、勇气和信心,堪称生活智慧的结晶。她从爱情、婚姻、家庭、社会等方面揭示生活的意义、幸福的内涵及理想人生所必须依循的行为准则。她认为,在理想的生活态度中,爱、责任心、勇气密不可分,缺一不可,这三者构成了她对生活的哲学诠释。其生活哲学的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对人性的肯定突出地表现在她的生活态度理论上:以“爱”和“责任感”超越人类自私利己的天性,是对人性中光辉的、善的一面的高扬;其“勇敢”是建立在对生活的艰辛有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自强不息的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纳素夫生活哲学的特点就在于它是自信、热情、积极入世的哲学。
纳素夫的主要作品有《爱情使生活更充实》、《爱人济人危难》、《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让人们都富有责任心》等。她在大型杂志《阿拉伯人》上发表的部分文章集纳成一部短篇小说集《愿你生活更美好》,于1981年被译成汉语。

97、纳吉布•马哈福兹(公元1911- 年)
埃及小说家。出生于开罗的贾马里亚区一个中等阶层家庭。中学时代就爱好文学。1934年毕业于开罗大学文学院哲学系。1938年出版处女作短篇小说集《疯狂的低语》。曾先后在宗教基金部、文化部供职。1971年退休前任文化部管理委员会主席,退休后在《金字塔报》编辑部工作。是国家文学艺术最高理事会小说组成员。1970年获国家文学荣誉奖,198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阿拉伯作家。
马哈福兹是现代阿拉伯小说大师。他的文学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创作以历史题材为主,用现代民族意识赋予历史事件以新的解释,二十世纪六十代年后运用现代派的某些手法在创作上开始新的尝试,注重人物心态摹写,七十年代后,作品中象征寓意的意昧更为浓厚,写出一些现实主义力作,表现了创作上的丰富性。
马哈福兹辛勤笔耕了半个多世纪,已写出三十三部中长篇小说和十本短篇小说集。重要作品已被译成汉、英、法、德、日、俄等多国文字。其中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1956-1957)是作者现实主义创作的顶峰之作。1988年马哈福兹被授于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三部曲取得的成就,他不愧是阿拉伯公认的小说家,被誉为阿拉伯小说史上的一座“金字塔”。

98、艾哈迈德•谢莱比(公元1915 - 年)
当代国际知名伊斯兰学者、埃及开罗大学教授、开罗大学科学院伊斯兰文化系主任。生于埃及东部省阿利姆镇。早年就读于扎加济格九年制宗教学院,1943年毕业于开罗大学科学院,获学士学位。1945年获 教育心理学文凭。1946年由开罗大学选送到伦敦大学学习,1948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951年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掌握多种语言,尤精通英语、印度尼西亚语和马来西亚语。曾先后在爱资哈尔大学和沙特、苏丹、利比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大学、伊斯兰研究院、外教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任教或讲学。曾代表埃及参加许多国际会议和国际学术会议,并对美国和欧洲、亚洲许多国家进行访问、讲学。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宗教、伦理、文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写作经验。著作有50多部,主要有《伊斯兰历史百科全书》10卷、《伊斯兰文化百科全书》10卷、《伊斯兰历史与伊斯兰文化百科全书》10卷、《比较宗教》4卷、《伊斯兰历史百科》100册等。英文著作有,《伊斯兰教法与伊斯兰伦理》、《伊斯兰教育史》、《如何对非阿拉伯人教授阿拉伯语》等。还用印度尼西亚语和马来西亚语写了许多关于伊斯兰教的著作。其中部分被译成乌尔都语、土耳其语和波斯语。

99、阿布杜•拉赫曼•贝达维(公元1917-年)
埃及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生于地中海沿岸的舍尔巴斯村。出身于农村富殷家庭。贝达维先入法里斯库尔小学就读,1929处毕业,入开罗吉萨赛义德学术,193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入开罗大学文学院哲学系,师从法国教授亚历山大•库瓦列和德国教授安德烈•拉兰德。对他影响最大的埃及教授、著名谢赫穆斯塔法•阿布杜•拉齐格。1938年毕业后任术文学院哲学系助教,任拉兰德教授的助手。1950年调入大伊拉欣帕夏大学文学院,并创办该校哲学系,任系主任。之后先后在利比亚班加西大学、伊朗德黑兰大学、科威特大学任教授,讲授近代哲学、逻辑学、论理学、神秘主义哲学等。1982年移居巴黎定居。
贝达维的哲学史造诣很深,他深入了解流派分呈的哲学家的学术观点,尤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尼采的研究,并接受存在主义哲学。在埃及大学任拉兰德教授的助手期间,于1941年用法文写成硕士论文《 存在哲学家主义中的死亡》,获得硕士学位。1944年完成论文《存在主义的时间》,获得埃及大学文学-哲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又在《存在主义哲学研究》一书中将自己的思想加以系统化和完善化,从而成为一个坚定的存在主义哲学家。
贝达维著述宏富,至今已出版120多部,其中有5部法文版的著作,其它均为阿拉伯文版著作。另外有100多篇学术论文,分别用阿拉伯文、法文、英文、德文、西班牙文写成。主要著作有《伊斯兰文明中的希腊遗产》、《希腊思想的春天》、《伊斯兰中的完人》、《康德》等。

100、穆罕默德•赛阿德•莱麦丹•布推(公元1929年——)
当代阿拉伯世界最负盛名的伊斯兰学者之一,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教授。出生于与叙利亚东北相接壤的土耳其的伊本•欧麦尔岛。四岁随家迁移到大马士革。出身于学者家庭,其父曾是土耳其和沙姆地区的著名学者。
布推幼时随父学习阿拉伯文学和伊斯兰经典。他才思敏捷、聪颖好学、广闻博览。谙熟伊斯兰经典、教义学、教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酷爱文学,偏爱哲学、逻辑学和当代文明的研究。他精通土耳其语、库尔德语和英语。
布推小学毕业后,在麦伊达地区的伊斯兰学院获得高中毕业证。期间深受著名学者谢赫哈桑•哈班克的教诲。1953年进入爱资哈尔大学法律系学习,毕业后又获得该校阿拉伯语言学院的教育学文凭。1965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爱资哈尔大学伊斯兰法学博士学位。
布推于1955年先后在胡姆斯中学和大马士革师范学校任教,1961年在大马士革大学法律系担任助教,之后担任该系主任。现是大马士革大学法律学院伊斯兰教法系的教授。
布推积极从事各项学术交流,他参加在阿尔及利亚、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巴林、土耳其等阿拉伯国家和非阿拉伯国家举行的学术活动,他是约旦国王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中心的成员之一。除此,他还在大马士革各清真寺讲学,并通过电视讲座和个人网站来传播知识。
布推已写了近四十部著作,内容涉及教义学、教法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主要著作有《教法史》、《古代哲学》、《心与灵》、《古兰经中的人文文化》、《我的父亲》、《文明的对话》﹑人的自由意志>等。部分著作已被译成英语、德语和法语。

本编思考题

1.穆罕默德为什么被称之为先知?
2.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对阿拉伯文化作出的贡献是什么?
3.简述伊斯兰教四大法学派的创始人及其立法思想。
4.伊斯兰历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智慧宫”是谁建立的?何时建立?位于何地?
5.简述以伊本•西那、伊本•路世德为代表的杰出的穆斯林学者,对中世纪欧洲文明进程所产生的影响。
6.阿拉伯文学术语“纪伯伦风格”是指什么?
7.盲人文豪塔哈•侯塞因对你的人生启迪是什么?
8.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富兹于哪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主要作品有什么

主要参考文献
1、《阿拉伯通史》 [M] 纳忠著 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2、《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M]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编委会编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4年版
3、《阿拉伯文学史》[M]蔡伟良、周顺贤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4、《中国大百科全书》 [M]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2000年版
5、《阿拉伯古代诗文选》 [M] 北京语言大学、开罗艾因•夏姆斯大学编译,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6、《灿烂的阿巴斯文化》[M]蔡伟良编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7、《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M][埃及]艾哈迈德•爱敏著 向培科、史希同、朱凯译 商务印书馆出版 1991年版
8、《阿拉伯近现代哲学》[M]蔡德贵 仲跻昆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9、《近代伊斯兰思潮》[M] 张秉民著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10、《圣门弟子》[M] [叙利亚] 哈里德•穆罕默德 思想出版社 (阿文本) 1993年版
11、《伊斯兰哲学》[M] [叙利亚] 奥德纳•塞比阿 伊斯兰文学院出版(阿文) 1988版 12、《伊斯兰文学》[M] [利比亚] 穆•奥斯曼伊斯兰文学院出版(阿文)[M] 1994年版



 

第六编 阿拉伯文化与中国

导 言
南海商船来大食,西京袄祠建波斯。
远人尽有如归感,知是汉家全盛时。

王国维这首诗咏吟汉唐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史诗,表现了他对世界文明交往的开放胸怀。人类社会文明兴衰存亡与更替,始终受着多样性的统一规律的制约。只有在历史交往中保持开放状态的文明,才能长存不衰,才能在已经形成的多元文明的世界里确定自己的民族性位置。
世界文明的发展打破了每个民族封闭的局域性文化疆界,使他们以崭新的方式与世界其它民族寻求一种新的交流,以便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进一步丰富本民族文化的内涵,使外来文化成为本土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本编所要讨论的中阿文化的交流史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第一章    阿拉伯与中国的传统交流和友谊

第一节 唐宋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帝国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唐代阿拉伯人来华
唐代(618—907)开疆拓土,建立了东临日本,西至中亚的大帝国,这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经济和封建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它对东方各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随着唐帝国的统一,帝国的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也适应交换的需要而进一步发展起来。商品交换的发展加强了帝国各地的经济联系,也积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同时,开明的胸怀与多样化的怀柔羁縻政策,使各少数民族倾心归附。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一”。(3) 灵活实用的对外政策,使唐帝国与许多亚洲国家与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长安、洛阳、扬州是当时最大的都市。长安拥有上百万的人口,国内与国外商人,云集京城,兴贩贸易,东西两市的商业兴隆。随着大量的国内少数民族成员与国外政治使者、宗教人士的涌入,长安呈现出文化上的多样性。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派遗使者来到长安,此后阿拉伯帝国多次遣使来唐。从永徽二年(651年)到贞元十四年(798年)的148年中,阿拉伯遣唐使约39次之多。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其政治上的稳定、文化上的包容、经济的繁荣为国际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除使节外,绝大部分来华的是阿拉伯商人。他们通过海路与陆路把中国的瓷器、丝绸等贩运到阿拉伯帝国,又运香料、珠宝等来华。从而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
中阿商人频繁的贸易往来,使一部分阿拉伯商人因商务的需要而留居下来,被称为“蕃客”。进而形成了“蕃坊”,这里的“蕃”指外国人,“坊”则是唐代对城市街巷的通称。“蕃坊”即城市中外国人居住的社区。蕃坊内设蕃长,在蕃人中挑选,由皇帝任命,蕃长的办事机构为蕃长司,蕃长的职责是管理蕃坊,招徕外商,蕃长实为唐朝的地方官,具有行政、司法、商务、外交等方面的职权。蕃坊内实行一些特殊政策,如允许建立礼拜寺进行宗教活动和依本国法律进行诉讼等。
广州是唐代首先开放的国际巷口,留居于此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相当多。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于唐玄宗大中五年(851年)来广州经商,归国后著《苏莱曼游记》,书中曾提到,在中国商埠康府(即广州),有许多阿拉伯商人,该处有清真寺一座,寺里教长。因此地为阿拉伯商人聚居地,所以中国皇帝任命伊斯兰教判官一人,依伊斯兰教风俗来治理穆斯林。
由于宗教活动需要,阿拉拍穆斯林每到一处,便会修建清真寺。苏莱曼在广州看到的伊斯兰教礼拜寺便是我国最早的礼拜寺之一——怀圣寺。
    作为唐代国都的长安,各国使者、游客、商贾云集。南亚、中亚、西亚的历法、语文、音乐、美术、舞蹈、医术、建筑艺术及各种宗教的涌入,使长安成为各种域外文化汇聚的中心。难怪有人惊呼“长安胡化极盛一时”。而参加平定“安史之乱”的大食军士在华的留居,也推动了外国人较多地在长安乃至在中国的定居。

唐代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有句中国民谚说:“基督教是洋人的枪子儿打进来的,佛典是印度大白象驮进来的,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商船和驼骆运进来的”。唐代阿拉伯人、波斯穆斯林来华的目的在通使、经商,并非传教。但他们是伊斯兰文化的载体。他们不但带来了中亚、西亚的珠宝、香料和药材,也带来了伊斯兰精神文化的信息。《旧唐书》卷一九八《大食传》载,永徽二年(651年)大食使节来到长安大明宫觐见唐高宗时,向后者君臣解释了伊斯兰教的“真主独一论”思想和礼议。其文道:“开元初,遣使来朝,进马及宝钿带等方物。其使谒见,唯平立不拜,宪司欲纠之,中书令张悦奏曰:‘大食殊俗,慕义远来,不可置罪’。上特许之。寻又遣使朝献,自云在本国惟拜天神,虽见王亦无致拜之法,所司屡诘责之,其使遂请依法致拜。”
这是一种完全与以儒释道为传统的唐代文化不同的异域文化。唐代人采取宽容接纳的态度来对待伊斯兰文化,并不视其为异端。唐文化吸收了外域文化之后益加繁荣。英国人威尔斯在他的《世界简史》中,对欧州中世纪与中国盛唐进行比较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尘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换言之,唐代人对伊斯兰教已逐渐产生较完整的认识。在唐代的典籍中,有些著作开始叙述穆罕默德的传教活动、伊斯兰教早期发展和穆斯林的宗教习俗,如杜佑的《通典》、慧超的《往五天竺国传》和贾耽的《四夷述》,但许多情节于史实不符。而杜环的《经行记》是唐代中国人对伊斯兰文化较完整、全面、准确的记述。

唐代人对阿拉伯帝国及伊斯兰教文化的认识
其主要通过杜环的《经行记》。《经行记》为一部地理著作,由唐代杜环撰。杜环为杜佑族子,于公元751年随高仙芝大军西征,在怛逻斯战役中被大食所俘。从中亚到阿拔斯王朝库法(今伊拉克纳杰夫),居大食十二年。宝应初年(762年)从波斯湾搭乘商船回到广州。归来后以亲历目睹著成此书,可惜此书早佚,只有杜佑《通典》中尚保存一部分,记载唐代中亚各国和大食等国情况。更较符合事实地记载了伊斯兰教教义和穆斯林生活。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关于伊斯兰教的记载。《经行记》中较详细地记载了伊斯兰教教义和礼仪。如“不拜国王父母之尊,不信鬼神,祀天而已。”是指伊斯教真主独一的信仰。“天”是阿拉伯语“安拉”的早期汉译,后来普遍泽作“真主”或“真宰”。“无问贵贱,一日五时礼天”,指伊斯兰教一日五时的礼拜。“又有礼堂,容数万人”。“礼堂”即措礼拜寺。“每七日,五出礼拜,登高坐,为众说法。”指伊斯兰教七日的聚礼及聚礼时的赞词及演讲。“食肉作斋”,指莱麦丹(伊斯教历九月)穆斯林的封斋之事。而“断饮酒、禁音乐”,“不食自死肉及宿肉”,“不食猪狗驴马等肉”讲的是穆斯林的生活禁忌。“奸非却窃,细行谩言,安已危人,欺贫虐贱,有一于此,罪莫大焉。”讲伊斯兰教伦理道德。“凡有征战,为敌所戮,必得生天,杀其敌人,获福无量”是指圣战。
《经行记》中曾描述库法城的物产丰富,经济繁荣景象说:“郛郭之内,里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凑,万货丰,锦锈珠具,满于市肆,驼马驴骡,充于街巷。刻石密为庐舍,有以中国宝舆。每至节日,将献贵人。玻璃器,输石瓶钵,盖不可数算。梗米白面,不异中华……。”
唐代其它文献中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偶有记载,但不如《经行记》详细。,如《旧唐书大唐传》说:“其俗勇于战斗,好事天神”。《新唐书,大食传》说:“日五拜天神……死敌者生天上,杀敌受福……国人止拜天,见王无拜也”。《通典》说:“敬事天神”。“《往五天竺国传》说:“国人爱煞事天,不识佛法,国法无有跪拜法也。”
从这些史料来看,唐朝有部分人士,对伊斯兰教及其礼俗已有一定了解。并从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中,对此采取了宽容接纳的态度,使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采。

宋朝繁荣的国际贸易
公元960年赵匡胤称帝建都开封,国号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封建割据,安定了社会秩序,发展了农业经济,使历史上出现际继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阶段。国际贸易给宋朝政府所带来的巨额的财政收入使宋政府更加重视国际贸易,继续执行对外开放政策。当时称国际易贸为“互市”。宋代的国际贸易十分发达。北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曾专派内侍八人,分四批,各往南海诸蕃国,作宣传,以吸引外商来华。南宋高宗也说:“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
宋代在广州,明州(宁波)、杭州、泉州等地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市舶司的职责是管理舶商,征收舶税,收买舶货,官方专营“榷货”,接待外商。由于采取了许多得力措施,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际贸易的优惠政策,宋代的国际贸易发展迅速,更加繁荣,阿拉伯帝国不断派使节前来宋廷,伊斯兰世界各地的商人们也纷纷来华。另外,当时的阿拉伯帝国,正是阿拔斯王朝时代,在控制了印度洋以西的海上霸权后,也不断加强海上交通,尤其和中国的海上交往愈加频繁。

宋代的穆斯林社区
宋代的穆斯林社区仍称蕃坊,其始于唐,而盛于宋。广州的蕃坊地在今光塔寺一带。泉州的穆斯林社区位于泉南,地近晋江。由于宗教生活的需要,穆斯林每到一处,必建清真寺。伊斯兰历400年(公元1009-1010年)阿拉伯穆斯林在泉州城东南创建艾苏哈卜礼拜寺,亦即圣友寺。宋绍兴元年(1131年)波斯西拉夫人纳只卜-穆兹喜鲁丁亦在泉州南城建礼拜寺。从出土碑文看,也门穆斯林在泉州也建有礼拜寺。另外,在广州建有怀圣寺,在扬州建仙鹤寺。
穆斯林建礼拜寺是为满足其宗教生活活动,即供一日五时之礼,七日聚礼,每年两次会礼。同样,由于伊斯兰教法的规定,穆斯林对归真后的墓地,也很重视。(因为伊斯兰教法规定,穆斯林归真后需实行土葬,并葬于穆斯林墓地)。于是在泉州东坡修建了穆斯林公墓。文献中,如林之奇的《拙斋文集》卷干五《泉州东坡葬蕃商记》,南宋信孺的《南海百咏》等曾对泉州东坡、广州的穆斯林墓地有所记载。《南海百咏》云:“在城西十里,累累数千干,皆南首西向”。另外,在杭州、扬州和海南三亚地方都有穆斯林古墓。
各地礼拜寺的修建和公共墓地的出现,充分说明了当时来华的穆斯林商人人数众多,另外反映出他们已有长期留居中国的打算。当然不难看出穆斯林在汉文化氛围中伊斯兰精神文化的自我意识的存在。

宋代文献中对阿拉国家的记载
宋代文献中对阿拉伯国家记载较多要数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与赵汝适的《诸蕃志》。
《岭外代答》由永嘉人周去非所著,此人是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此书为答问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事者而作。计有二十门,各系子目,共二百九十四条,书中不仅对阿拉伯国家有详细记载,而且对非洲西北部和欧洲西班牙南部都有记载,是研究中外交通史的重要文献。
《岭外代答》卷三《大食诸国》条详细记载了阿拉伯国家。
《诸蕃志》的作者为赵汝适,是宋太宗八世孙,南宋嘉定至宝庆年间(1208-1227年)提举福建市舶四司时成书。上卷“国志”三十六条,下卷“物志”四十八条。记载了东起日本,西抵摩洛哥的外国风土、道里、物产。赵汝适在书中详细记载了阿拉伯各国的宫廷、百姓日常生活、风土人情,以及各国宗教生活、贸易、和农业、物产。
对于阿拉伯商人贩运来华的商品,《岭外代答》和《诸蕃志》等文献史料都有记载。《诸蕃志》中记录了近50多种产于西亚州,贩运到中国贸易的物产。我们可将其分类为:1、珠宝类,有珍珠、象牙、犀角、宝石(猫儿睛)、珊瑚、玛瑙、玻璃、瑚珀、翠毛等。2、香药类,有乳香、沉香、擅香、丁香皮桂、龙脑香等。3、食品类:有椰子、槟榔等。4、器用类,有藤席、冷瓶等。5、纺织类,有驼毛段、织金软锦等。6、工业原料类,有水晶、硫磺等。7、金属及其制品类,金、银、镔铁等。
唐宋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帝国的经济贸易很发达,在这六百多年的漫长时间内,东西方物质文化方面进行着频繁的交流。阿拉伯商人不仅带来了货物,也带来一种全新的精神理念,为两国的文化交流架起了桥梁。
唐宋时期,由于东来的穆斯林的纳税是政府的重要收入,比如其课税占宋代国家财政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所以中国政府对东来的穆斯林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国际贸易优惠政策,为东来的穆斯林商人保持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些政策的主要内容有(一)经济方面,唐代在经济上对穆斯林客商给予体恤照顾,而在宋代则着重鼓励穆斯林客商扩大业务,多纳赋税。比如每年由政府宴请来华客商,以博其欢心;听其往还,许其居止;防止勒索,允许越诉;救助海难,给予救济。(二)政治方面,对穆斯林给予进身的机会和礼遇。唐宣宗(847-859年)时,开始允许色目人参加科举考试,并规定了最低限度的录取名额。这一开放性举措施使一部分落藉东土的穆斯林进入仕途,从而扩大了社会活动范围,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另外敕封积极进贡并热心贸易的蕃客,并对他们因俗而治,树其蕃长以达到“以夷治夷”的目的。(三)社会生活方面,尊重蕃客的信仰习俗,认为这样有利于互市,在海外产生良好影响,但是东来的穆斯林的目的在于交流货物,而不是传教,故伊斯兰教只在东来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内部祖辈传承,这种情况造成中国广大社会对伊斯兰教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和理解,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彻底的真主独一论的宗教往往被当作阿拉伯人的民俗对待。这也是中国穆斯林在历史上受迫害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中国社会对伊斯兰文化的接触和认识经历着一个漫长的逐渐深化过程,这也反映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和平传播。

第二节 蒙元时期与阿拉伯世界的联系

回回人的东来
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后,即从事对外军征服。1219年起,成吉思汗及其后人大规模西征,经过蒙古军半个世纪的西征,中亚、西亚广褒的伊斯兰世界各国先后被蒙古军灭亡。在东方,蒙古人首先向中原进军,1127年灭亡西夏,1279年忽必烈灭亡了南宋,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蒙古三次西征后,黑海以东葱岭以西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都臣属蒙古。每次胜利后,蒙古统治者都将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各族人迁移到东方,如花刺子模都城玉龙杰之役,就有10万工匠迁徙东方。他们中有签发的军士、工匠,被俘掠的妇孺百姓,还有携带家属部落归附的上层人士和东来经商的商贾。这些人在元代官方文书中称作“回回”。在当时种类繁多,名目不一的色目人中,回回人为最多,因而有时也用回回人代称色目人。阿拉伯语中称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为“穆斯林”其波斯语的音译为musulman,元代文献据波斯语译为木速蛮、木速儿蛮,谋速鲁蛮等。元代汉文文献通常又将中亚波斯、西亚各族穆斯林称作回回。简言之,当时“回回”一词泛指河中以及以西广大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东来的回回人被编入“西域亲军”“回回军”、“探马赤军”中,参加灭金、灭西夏、灭南沼、灭南宋、统一中国的战争。有的平时分军屯戎,战时抽调作战。元朝建立后,散处各地的回回兵士,就地入社,“与编民等”,即编入户籍另为一类人,称作回回户,转入屯垦牧养的经济生活。他们对元代农垦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西北、西南的开发做出了贡献。但他们绝大部分没有家眷随行,在各地留居后,与当地汉蒙、维吾尔等族居民通婚繁衍,成为中国回族穆斯林民族的主要来源之一。东来的回回人,后来不仅成为中国穆斯林少数民族形成的主要来源,而且也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得以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因为有了回回人,才使中国穆斯林人数激增,从而使伊斯兰教由在蕃客内部父传子继而走向社会,成为一种独立的宗教信仰。
东来的回回人工匠大多从事纺织、建筑、武器,造纸、金玉器皿行业,他们的迁入,促进了元代手工业的进步。回回人生产的织金锦缎“纳失失”是蒙古贵族做礼服的主要原料,为此在荨麻林(今河北张家口市西洗马林)设立织造“纳失失”的匠局,安置了撒马耳干人为主的3000户回回工匠。另外在弘州(今河北阳原)也设置“纳失失”局,内有西域来的300余户工匠,向中原的工匠传授织造技术。此外,回回炮匠阿老瓦、丁亦思马因所造回回炮(抛石机)能发射150斤重的巨石,元朝政府特设回回炮手军匠万户府,向汉人教授回回炮制造技术。在蒙古兴起以前,回回商人就往返于蒙古高原与西域中亚各地,控制着游牧与农业地区之间的贸易。由于蒙古西征后交通便利,还可享受优惠政策,这就促使回回商人大批前来中国经商。上述回回工匠与商人,也有不少在当地与汉族等通婚生子,繁衍后代,他们和入仕中国的一些回回上层人物,同样成为中国回族穆斯林的来源之一。
为了扩大海外影响和加强与东西各国的联系,元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发展对外海上交通。元代不仅恢复而且发展了宋代的海上交通。元朝为了加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交往,不仅发展了阿拉伯海、红海航线,而且由阿拉伯进一步沟通了中国和地中海以及东非之间的联系。1258年阿拔斯王朝灭亡后,阿拉伯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便从巴格达移到了埃及的开罗。离开罗不远,位于地中海南岸的亚历山大港与当时中国的泉州同样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东西方两大海港。元朝的丝绸和陶瓷等商品,不少是从泉州港出海后,经过印度洋及红海到亚历山大港,再从该港输送到欧洲和非洲各地。当时阿拉伯人在海上的努力虽已削弱,但他们仍保持了在印度洋以西的阿拉伯海和红海海上的势力,并在沟通东西方的经济交流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元代阿拉伯商人和波斯商人一样,继续来中国从事海外贸易并有相当部分人定居下来。元代时期的泉州以“民夷杂处”著称,穆斯林商人在此安家落户,死后亦葬于泉州。实际上元代广州地区的阿拉伯商人所聚居的“蕃妨”,比宋时更加繁华,元代阿拉伯人仅在广州就建有多座清真寺。元代通过上述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沿海城市定居的穆斯林和唐宋时代留存下来的“蕃客”后代一起,也成为日后中国回族穆斯林的重要来源之一。

蒙古人对色目人所采取的政策
蒙古人的进兵中原及西征,造成了极大的伤亡和破坏,但其客观效果,是大大打开了中西交通的大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在元代最为突出的一个社会现象,是各族人民的接触频繁,形成了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回回人因此来到中原并定居繁衍,孕育出一些统称“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使源于阿拉伯的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可靠而广泛的信众基础。另外,蒙古贵族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对回回人在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一系列的宽容政策,使回回人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在元代的发展得到了更有利的客观环境,这些政策包括:(一)在政治方面,元朝统治者为对付来自汉人的疑惧,便拉笼重用回回上层人士,让其在统治机构中扮演重要角色。元朝统治者面对实际,需要汉人官吏来办理行政事务,但对他们又不放心,因此在每个政府部门都委派一名蒙古正职官长来监督,另外又配置一名权位相当的色目官员来进行防范与牵制,其中以回回人占多数,因为回回人有行政管理经验而又来自域外,不会构成对蒙古贵族集团的威胁。至元二年(1265年)二月,忽必烈诏命:“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4)在科举上,蒙古人、色目人得到明显优待。在考试程度上,色目人同于蒙古人,南人同于汉人,前者仅应试二场,后者需考三场,在内容上还有难易的差别。另外,由于回回人参加了蒙古统一中国的战争,因此一些回回人上层人士成为蒙古国和元朝的达官显贵。如花剌子模子模人牙老瓦赤任统辖中原汉地的燕京行尚书省事,为大断事官;奥都敕合蛮扑买中原课税,任提领诸路课说所官,赛典赤父子、阿合马、合散、倒刺沙,均为至丞相、平章、成为元廷重臣,而在中央各衙门及地方政府中担任要职的回回人则更多。(二)经济方面,元朝给回回传教士等人于赋税和差役方面的优惠,并选拔一批商人为官吏。回回人因善于经营适合蒙古统治者的需要和善于理财或者说有聚敛之才而被选拔为官吏,这种亦商亦官,以商为官的情况是元代回回人的一大特点。(三)制度律令方面,回回人依据元代民族等级制度提供的方便,享有不少优惠。首先,蒙古西征前穆斯林蕃客在中国仍属侨寓状态,虽可赴内地从事贸易,但他们的聚集点和长期居住中心,仍限于各通商口岸和京城。到了元代,回回人和原先侨寓于各通商口岸的穆斯林蕃客行动已不受任何限制,可以在各地自由居住。其次,元代回回人在服官、科举、荫叙、刑律及私有兵马方面,都可获得比汉人优越的等遇。如《元史•选举表》载,科举时以蒙古色目人为一榜,汉人南人为一榜,前者所试较为简易。这是回回人在科举方面获得的优待。同样回回人在荫叙方面也得到优待。据《元史 •选举志》“铨法”中载:“诸色目人比汉人优一等荫叙”。又据《元史 •刑法志》“盗贼”下载:“诸色目人犯盗免治。”这是回回人在刑律方面获得的优待。

回回民族在元代的初步形成
元代对回回人的政策不仅推动了穆斯林在中国内地的广泛定居和伊斯兰教的兴盛,也制造了形成回回等民族的条件。
首先,为回回民族形成提供了人口来源,唐宋年间以来留居中国的阿拉伯、波斯等国穆斯林,在很长时期内都处于侨寓状态,最盛时期达到几万至十几万人,到了元朝统治东南沿海后,他们被称为“回回蕃客”,和当时随蒙古人东来的回回色目人都成为地道的中国人,构成回回民族的一个来源。同时,大批随蒙古人东来的回回色目人在中国各地定居后,被允许和当地汉族妇女结婚而繁衍开来,他们成为构成日后回回民族的主要来源。
其次,为回回民族形成提供了经济基础。由于回回人在元代已基本建立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条件,同时继续从事商业,生活来源基本能有保证,可以长期定居而不依赖外界经济资助,回回人的经济生活特点,也影响了他们在居住环境上形成主要沿交通线分布,显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在农村地区,回回人集中组成一个村落或集中在某个村落的一部分,耕耘土地或从事手工业,兼营商业。在城市地区,回回人集中居住在关厢或一两条街上,以经商为主,兼营手工业等。
再次,为回回民族的形成提供了较好的社会氛围。元代的民族等级制度为回回色目人提供了较高的社会等级,因而在法令、制度、税差役、科举仕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待。所以,从社会气氛来说,广大回回人的居住和发展具有一种法定的保障,也有利于他们彼此的进一步聚合、融洽,以致最终形成一个共同体。
     第四,为回回民族的形成提供了共同的心理条件。首先,长期寄寓于东南沿海的“回
回蕃客”与东来的穆斯林都信仰伊期兰教,他们有着同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而要在厚重的汉文化汪洋大海中要保持自我特征又促使他们必须彼此靠拢互相呵护。其次,“回回蕃客”与东来的穆斯林同为异乡人前者饱尝做为异乡人与商海沉浮的苦头,而东来的穆斯林来自不同的国土和地区,同为异乡人,也共同经历或承担了长时期的痛苦遭遇。二者在心理上有很多难以向外人诉说的苦衷。因此,这些心灵方面的需求使东来的回回人之间,以及他们与已留居中国的“回回蕃客”之间,自然产生了一种能够相互呼应的情感沟通。因此,共同的遭遇和共同伊斯兰信仰,产生出各种聚合成回回民族的情感粘合剂或共同的心理条件。一旦这些条件成熟,在中国大地上逐渐形成了一个信仰伊斯兰教,具有学习伊斯兰教文化知识的历史传统,又使用汉语的回回民族,为中华民族增加了新鲜血液和活力,蒙古军灭亡了西方的各个伊斯兰国家,他们是在政治上的胜利者,但在文化上他们却被伊斯兰文化征服,而最终成为穆斯林。随着回回人的东迁,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的天文历算、文字、医学、建筑、音乐、工匠技艺也向中国传播,服务于中国社会。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中阿交流

走向沉落的中阿经济交流
元朝的民族压迫政策,引发了各族人民大起义。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由于明代前期东南沿海受倭寇侵扰和阿拉伯商人的海上霸权于十世纪的逐渐衰落,中国与阿拉伯的海一贸易一度受到影响,因此,不少回回商人通过中亚地区继续开展中西贸易。但在明中叶后,阿拉伯与中国的贸易被葡萄牙人所取代。另外,明代对贡使防范很严,怕他们来中国制探虚实,制造事端,因此,阿拉伯波斯等国与中国的交往,不论商人或贡使,都较元朝少的多。往来路线也多是陆路。明代中叶,明朝政府实行海禁,虽然有郑和七下西洋之壮举,但是总体来说,中阿两国的联系除个别中国穆斯林前往麦加朝观外,几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都被割断。

回族共同体的最终形成
在元代回回人群体的基础上,到明代又不断吸收其他穆斯林民族加入,使这个孕育中的民族共同体更加充实和壮大。由于东察合汗国的伊斯兰化,以及吐鲁番、哈密、甘州和凉州等地的维吾尔族也逐渐伊斯兰化,其中有不少人作为军士、商人、使臣迁居中国内地,多数成为回回民族共同体的新成员。中亚和阿拉伯地区的穆斯林商家和使臣,从明初开始陆续来到中原,“寄住”中国,成为回回侨民,有的入籍中国,成为归附回回。当时,有些南亚、东南亚地区的穆斯林,如苏禄王后等因为各种原因留居中国,融入回回人的群体之中。明代中叶前后,中外交往和贸易逐渐减少,作为日趋稳定的群体,在经历了一段内部发展时期后,产生了较为突出的民族文化积淀,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第一,“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已基本固定,在城市里出现回回街道;在农村已形成大量回回村落。回回人在元朝多为军士、商人、官宦,居住城镇的比例较大。元之后,不少人因避战乱和迫害而改名换姓,迁徙避难,如宗州丁氏迁至陈埭。随着社会安定和经济恢复,西北陕甘宁青成为回回最主要的聚居地区,其中西安、延安、当中、庆阳、平凉、灵州、固原、河西等处回回较为集中。云南的回回,有许多是随沐英入滇或是典赤的后裔,也有从南京、福建迁入者,他们在大理、保山、楚雄、玉溪、蒙白、石屏等地形成了聚居地。此外,广州、福建、杭州、松江、扬州、济宁、开封、南京、北京、安庆、常德、武昌等地也分布有回回零居区。此外,回回还迁入山西、东北三省和广西等地、除西藏外,明代全国都有回回分布。第二、回回的上述居住特点和明朝限制本族通婚强迫同化措施,加速了回回使用汉语为共同语言,从而也失去了自己的母语。第三、在明代的社会环境中,求生存图保护的共同民族心理开始形成。各地区回回人有着比较类似的曲折变迁的生活经历,又有着伊斯兰文化的传统背景,生活习俗相近,经济生活类似,联系也较密切,形成了共同心理的基础。此外,在明朝,回回色目人丧失了原有的政治社会地位而面临生存挑战,迫使他们审时度势,用增强内聚力和共同的民族感情,来适应变动中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第四、伊斯兰教是维系回回民族的关键因素。伊斯兰不仅仅是来源不同的回回人的共同宗教信仰,还是维系共同感情,组成内部凝聚力的精神纽带。这种伊斯兰亲性,淡化了他们之间原来国家的民族的或种族成成方面的差别,从而在思想意识上产生一种无形的靠拢。第五,穆斯林的教坊组织把处于大分散状态中的回回组合成一个个相似的群体,通过深入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伊斯兰教信仰制度和礼仪方式,把不同地区的回回继续统一在伊斯兰文化的氛围中,并在处理中国社会的关系中,形成既有连续性,又富有现实性的共同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和风俗习惯,为新民族共同体的最终形成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回族形成后,可谓散居全国各地,成为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明朝政府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态度
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回回将领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回回将领如:冯国用和冯胜兄弟、常遇春、蓝玉田等还成为明朝的开国元勋。国此,民间流传有明代“十大回回保大明”国的逸话。回回将领在明朝军事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大大提高了回回人在明代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明朝建立后,回回人又在各族经济文化交流中积极投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为回回人在明代社会享有一定的地位,明代统治者对回回也基本上保持怀柔安抚的民族政策,同时对回回人拥有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也采取宽容优待的态度。从而使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当时获得了稳定的发展机遇并逐步趋向定型。其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是高统治者对伊斯兰进行褒扬,朝延对穆斯林信仰和生活习惯表示尊重。据王岱舆《正教真诠》卷首“群书集考”载:“洪武元年(1368年)敕建礼拜寺于金陵,御书百字赞,褒美清真,示优异。赞日:乾坤初始,天籍注名。传教大圣,三十部册,普化众生。亿兆君师,万圣领袖。协助天运,保庇国王。五时祈佑,默祝太平。存心真主,加志穷民,拯救患难,洞彻幽冥。超拔灵魂,脱离罪业。仁覆天下,道贯古今。降邪归一,名清真教。穆军默德,至贵圣人。”同时皇帝教赐一批清真寺。据刘智《天方典礼》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西域鲁述国人亦卜剌金•马鲁丁等归附明朝,太祖令居京师、敕建净觉、礼拜二寺安置,子孙习学真经、焚修香火,祝延圣寿、寄籍江宁县,优免差段。”净觉寺位于应天府望月楼,礼拜寺位于应天府城南。牛街礼拜寺虽传说始建于北宋,但明宣德二年(1427年)重修扩建,成化十年,都指挥詹升题请名号,奉敕赐名礼拜寺。另外奉敕赐名的还有东四牌楼清真寺,锦什坊街普寿寺,安定门外二条的法明寺。关于明代北京建有四大官寺和国内敕赐清真寺的情况,当时曾到中国游历的中亚穆斯林阿里-阿克巴尔曾记载说:“中国皇帝在汗八里(北京)为穆斯林建造了四座清真寺,中国境内共有九十座清真寺,都是政府为穆斯林建造的。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标帜和政府设立的礼拜处所。”“有许多穆斯林得到中国皇帝的许可,永久居住在那里。仅仅巩昌府一带,据说就有三万定居的穆斯。又据阿里阿克巴尔记述,明朝政府对穆斯林风俗很照顾,他说:“当外国使节来到(皇宫)大殿时,他们被引进餐厅就席。餐厅里分设穆斯林席和非穆斯林席,由不同厨房供应。”(5)
第二,颁布若干安抚回民和保护清真寺及其设施的敕谕,以示对穆斯林的关照。比如,在扬州、福州、泉州等地的清真寺内都建有明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十一日的《敕谕碑》:“谕米里哈只:联惟人能诚心善者,必能敬天事上,劝率善类,阴诩皇度。故天赐以福,享有无穷之庆。尔米里哈只,早从马哈麻之教,笃志行善,导引善类,又能敬天事上,益效忠诚,眷兹善行,良可嘉尚。今特授尔以敕谕,护持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敢有故违联命,慢侮欺凌者,以罪罪之。故谕。”
第三、朝廷鼓励整理阿拉伯文著作,组织编译回回天文书籍,据《明译天文书》载吴伯宗序曰:洪武十五年(1382年)秋九月癸亥,上御奉天门,招翰林李,臣吴伯宗而谕之曰:“……尔来西域阴阳家,推测天象至为精密,有验其纬度之法,又中国书之所未备,此其有关于天人甚大,宜译其书。……遂召钦天监灵台郎臣海达尔,臣阿答兀丁,回回大师臣马沙亦黑,臣马恰麻等,咸至于廷。出所藏书,择其言天文阴阳历象者,次第译之”。于是在南京右顺门附近开局组织翻译。竖年二月,《明译天文书》首先完成。洪武十八年(1385年)经纬度算法译成,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回回历法》。
第四、鼓励从事具有穆斯林特色的行业,如制药、制香、制瓷、制革和经销清真食品。制药业是回回传统医药的发展,明代回回人所经营的乳香、没药、木香、丁香、龙诞香、安息香,犀角,硼砂、海狗肾等,皆为中医所普通采用,成为中国医药的重要部分。明代曾有《回回药方》36卷,回回的膏药、药锭则流行全国,如北京的“王回回膏药、“马思远药锭”等。为了把中国瓷器销往南洋各国和西亚非洲一带,专门烧制采用阿拉伯文及波斯文字和穆斯林喜爱的缠枝图案和横直交垒装饰的青花瓷器,因其产品富有伊斯兰特色而深受中外穆斯林的喜爱。明初的大盘大罐具有中东风格,专供出口,正德年间设计的“回器”,更有阿拉伯文、波斯文铭文。器物有盘、碗、笔山、深腹罐、炉、盒、烛台。北京故宫博物馆所藏20多件中,以绘釉彩书阿拉伯文瓷盘一件尤为珍贵。
明政府对穆斯林对伊斯兰文化的上述宽容态度说明:⑴由于穆斯林在政治经济和科技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使明政府视穆斯林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⑵明代伊斯兰教已从在族内父承子继的自戒封闭状态进入与中国传流文化交流结合的新阶段,并在西北地区成为最影响的宗教信仰,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中国社会对伊斯兰文化有所了解。
但是出于维护统治阶级基本利益的需要,明朝统治者仍然针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规定了一些约束办法,并引导其在意识形态方面与儒家思想融合,比如,一、阻止穆斯林自相嫁娶,用行政手段促成同化,《明律》卷6规定:“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不评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宫为奴。二、朝廷在内地禁止胡服、胡语、胡姓,结果使回回穆斯林都变胡姓为汉姓,并改变服饰、语言等方面的习俗,这是统治者试图在文化上模糊穆斯林的种族意识,以达到促其汉化的目的。三、官方对清真寺的控制与管理,比如取消元代“蕃坊”蕃长和教坊的清真寺教长的司法权,因此,只设教长而不设教法官;教长只有传教布道之权,再不能掌理民间诉讼。明朝政权管理清真寺教职人员的一项重要措施,是颁
发“札副”(公文)就是说明代清真寺掌教要向礼部清史司申请,并履行注册登记手续,在政府下发“札副”后,始可正式履任。
总之,由于明政府对穆斯林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采取“转相化导‘的政策,虽然明代的中阿直接交流逐渐趋于没落,但是自唐宋以来,中阿经济文化交流的种子在明代已开始生根发芽,阿拉伯科学技术得到明政府的重视,而作为穆斯林精神主体的伊斯兰教也得到稳步发展,并已开始被中国社会所关注,在此期间,内地回族等穆斯林民族共同体最终形成,经常教育和汉文译著活动开出现始,新疆维吾尔族全部归信伊斯兰教。从此讲汉语的回回民族负起在中国内地和介绍传播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使命。

闭关锁国清政府的政策及时伊斯兰文化的态度
1644年清兵入关,推翻南明政权,建立起清政府对全国的统治,在此期间阿拉伯商人的海上霸权已完全被欧洲人夺取了,同时阿拉伯世界也遭受西方十字军的蹂躏,阿拉伯世界的经济大衰退,再加上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中阿关系完全断绝,在清统治的三百余年中,中阿政府尚未发生一次正式接触。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开放海禁,但严格限制在广州一关的贸易。但在这一时期,中国穆斯林赴阿拉伯国家朝觐和学习的人日益增多,这些朝觐者在阿拉伯国家接受伊斯兰教知识,回国后进行传播,比如哲赫忍耶的马明心,花寺门宦的马来迟以及依赫马尼的马万福阿訇等,另一方面,阿拉伯国家的一些商人和传教士,也随着海禁的开放,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比如据说是穆罕默德二十五世后华哲阿法根-希达来华宣教。清朝统治者入关前,由于地域关系,对伊斯林教或伊斯兰文化没有什么接触。入关后,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穆斯林经常站在抗清斗争的前列,他们表现出的英勇顽强精神给清政权留下十分深刻的影响,使他们对伊斯兰的影响不敢小觑。如直到顺治二年(1645年),明未农民战争中著名的“老回回”马守应及其部众还在两湖广大区域坚持抗清斗争。顺治五年(1648年),甘肃河西爆发以回族米喇印、丁国栋为首的反清大起义。他们以“反清复明”为号召,拥戴明延长王朱识穿,迅速攻占凉州、巩昌、岷州、兰州、临洮等地,控制了整个陇西地区,这场斗争前后延长了5年多。尽管这场起义有“复明”的明确政治目的,民族成份只是它的形成问题,但清统治者和封建史学家仍然把它视为“回乱”,十分重视起义队伍中的穆斯林因素。因此陕甘总督孟乔芳就很明确的把米丁起义的原因归于伊斯兰教。他在事平之后上奏顺治说:“(回回)从来叵测,与百姓同城居住,习俗不一,终为疑二。……乞于各府、州、卫十五六里外……子女族党另行安置,勿令养马,勿藏兵器”。因此,在清前期,即从清兵入关至乾隆四十六年(1640—1781年),间,统治者就确立了“齐其政而不易其俗”的政策来对待伊斯兰教,即在要求穆斯林服从其政治统治的基础上,对穆期林的宗教信仰给予一定的尊重和保护,对取缔伊斯兰教的极端主张则予的驳斥。比如北京牛街礼科寺中至今保存着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六月皇帝为处理诬告牛街回民谋反而颁发的一道木制圣旨牌,内容如下:“圣渝:朕评汉回古今之大典,自始之宏道也。七十二门修仙成佛诱真归邪,不法之异端种种生焉。已往不咎,再违犯者斩。汉诸臣官分职,时享看禄,按时朝参,而回,逐日五时朝主拜圣,并无食朕俸,应知报本,而汉不及于回也。通晓各省:如官民因小不忿,借端虚报回教谋反者,职司官先斩后奏。天下回民各守清真,不可违命,勿负朕恩有爱道之意也。钦此钦遵”。又如雍正二年(1724年)九月,山东巡抚陈世倌上疏说:“……如回教,不敬天地,不祀神祗,另立宗主,自为岁年,党羽众盛,济恶害民,请概令出教,毁其礼拜寺”。雍正见奏当即传谕:“彼之礼拜寺、回回堂,亦惟彼类中敬奉而已,何能惑众?朕令汝等禁新奇眩幻骇人之事。如僧、道、回回、喇嘛等,其来已久,今无故欲一时改禁革除,不但不能,徒滋纷扰,有是治理乎?”(6)雍正七年,又有地方官上疏查禁回教,雍正于同年四月初七四下谕内阁:“直省各处皆有回民居住,由来已久。其人既为国家之编氓,即具为国家之赤子,原不容以异视也。数年来屡有人具折密奏‘回民自为一教,异言异服,且强悍刁顽,肆为不法,请严加惩治约束’等语。朕思回民之有教,乃其先代留遗家风土俗,亦犹中国人之籍贯不同,嗜好方言亦遂各异。是以回民有礼拜寺之名,有衣服文字之别,要应从俗从宜各安其习,”“且朝廷一视同仁,回民中拜官受爵、荐登显秩者尝不乏人,则其勉修善行守法奉公以为良民者,亦回民之本心也”。(7)再如现今牛街清真寺内保存着由康熙皇帝所赐的一口大铜锅,锅沿上铸有“大清壬午年(1702年)敕赐”和“大清乾隆已未年(1739年)重修”字样。同时招抚归附的维吾族首领并赐他们定居京城和修建礼拜等。该寺就是后来的西长安街清真寺,此寺始建于乾隆二十八年,次年竣工建筑宏伟,位置冲要,可渭北京城中真正唯一的国立清真寺,民国初年,被袁世凯强行拆除正门、邦克楼及礼拜大殷。另外,清前期以扩大科举取士办法聚集统治人才,科举之门对内地穆斯林人士同样开放,有不少回民借此成为清政府要员。如直隶河间回民白惺涵,登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江苏仁和县回民个澎登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因清初战事频繁,回民以武举起家和因战功而当官的比文人多。所以雍正七年(1889年)四月颁发的上谕中说:“且朝廷一视同仁,回民中拜官受爵,荐登显秩者尝不乏人”。雍正八年五月颁发的上谕中又称:“(回民)中有志向上进者甚多,应试服官同于庶士,而文武科出身荐登显秩,为国家宣力效忠者常不乏人”。
然而清朝前期政权出于稳定统治秩序,安抚民心之目的,而对伊斯兰的宽待和尊重掩盖不了统治者不时流露出的对伊斯兰教及穆斯林的偏狭看法和鄙视心理。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高层统治者对伊斯兰文化及穆斯林存有的偏见。“此种回教,原一无所取,但其来已久,且彼教亦不为中土所崇尚,率皆鄙薄之徒……。”“乾隆四十七年(1982年)查禁海富润携伊斯兰教经书案时,乾隆亦污蔑“回民愚蠢无知”,称《天方至圣实录》等书中“大约俚鄙者多”。清朝的一些朝臣和地方官员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穆斯林更为歧视。不少朝臣在奏折上一再把“回”字加“犭 ”旁,以示对穆斯林的鄙薄轻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甘肃布政使蒋炳奏折中写有“贼狡猾”之字句,因不少朝臣官员屡屡使用侮辱穆斯林的字句,不仅引起名族穆斯林的愤慨,连最高统治者也觉得有点难堪,因此下令阻止。据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记载,乾隆四十年(1775年)五月曾颁上谕称:“朕每见法司文书,以犯名书作恶劣字样,辄令更改,而前此书回部者每加犬作 ,亦令删去犬旁。此等无关褒贬,适彰鄙陋,岂同文之世所宜有?”另外,在律令制度上对穆斯林严加管束,比如对清真寺掌教人员严格控制,由礼部清吏司掌握对各清真寺教职人员的考核事宜,并负责颁发札副。再如按大清法律“回民行窃,结伙在三人以上,俱发云贵极边烟瘴充军”,可谓处理特别严厉。清朝中后期,西北穆斯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反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穆斯林反清起义。清朝统治者对其进行了残酷镇压,从而成为清代社会由盛世转向衰败的一个转折点。比如陕甘回民起义从1862年5月在关中东部爆发,到1873年 肃州陷落,前后共历时12年之久,它削弱了清朝的统治力量,动摇了其在西北的统治,为了镇压这次起火,清政府总共使用军费银超过1亿两。随之清政权从原先对穆斯林和伊斯兰文化的宽容态度转变成严苛的政治管制和军事高压手段,以及残无人道的“善后”政策。原来陕西“汉七回三”,甘肃“汉三回七”,而镇压后陕甘“汉回人民空乏大半”,陇东一带“兵豚火之后,人物雕残”陕西东部渭南一带,原有回民三十七多万。,后被屠洗一空。使穆斯林的经济化文遭到严重破坏,在回族内部传习已久的回回医术已不显著,回回天文学几乎没有人再有心过问,高水平的伊斯兰教译著不再出现,由于社会上存在对回民的岐视和回民内心深处对现状的无声反抗以及为了守住心灵中的那片净土,穆斯林群众不再让孩子念汉文书藉,从此穆斯林的汉文化水准一落千丈。对其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第二章 阿拉伯科学文化在中国传播与影响

阿拉伯人通过百年翻译运动,不仅消化了波斯的各种学问和希腊的古典遗产,并把二前改造成适合自己的需要和自己的思想方法。操阿拉伯语的人民在炼金术、天文学、数学和地理学等方面,都有辉煌成就。
阿拉伯科学是《古兰经》的启示精神和人类各种科学传统相结合的产物,由此,在习惯上称之为伊斯兰科学。这是由于“伊斯兰充分肯定了知识在人类社会中的神圣价值,被视为造物主赋予人类认识和把握改造世界的完善方式。”(9)正是这些观念,为阿拉伯文明的成长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巨大精神动力。它们为阿拉伯人指明了立足社会,安身立命的价值取向,造成了接受教育、追求知识的普遍社会心理基础。“一个社会,当追求知识和学问被视为是最有价值的高尚行为时,人类智慧的生长就得着了最好的沃土。”(10)

第一节 阿拉伯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

阿拉伯天文学
阿拉伯天文学虽然主要得益于希腊、印度和波斯的知识传统,但不能忽视阿拉伯人的传统影响,在伊斯兰以前,生活在沙漠中的阿拉伯游牧民就有观测太空的传统,习惯于靠星辰来断定游牧和旅行的方向,他们对恒星和星座的了解,甚至超过受过教育的城市居民。伊斯兰以后,为了满足宗教和物质生活需要,阿拉伯人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天文学家边走边观察星象,没见脚下的水井,便落入井中,被使女奚落道:“你不知脚下有水井,岂能知天上的星星。”
阿拉伯天文学的内容,涉及对星象的观测、行星运行的计算以及天文仪器的构造和使用。天象观测是阿拉伯天文学中的重要方面。他们发现了很多新的星体并编纂出新的星体目录,黄道的倾角也得到重新测量。他们还观察到太阳远点的运动,对行星的运转也有重要的发现和认识。在8世纪,纳哈万迪凭借精确的仪器在波斯西南部的朱迪夏波对太阳的运动进行了首次正规的天文观测。哈里发马蒙在巴格达创建了“智慧馆”,接着就在舍马西叶门附近建立了天文台,由改奉伊斯兰教的犹太人辛德•伊本•阿里和叶哈雅•伊本•艾卜•曼苏尔主持工作。此后不久,马蒙又在大马士革城外的嗄西雍山上建立了另一个天文台。阿拉伯天文学家们在此系统地观测天体的运动,曾测出地球子午线一度之长。测量的目的是,实测子午线一度之长,据此而推算地球的体积及其圆周。另外,阿拉伯天文学家巴达尼校正了托勒密《天文大集》里的许多错误,并修正了太阳轨道和某些行星轨道计算方法。他证明了太阳出现环食的可能性,而且计算出比托勒签还精密的黄道倾斜度。
精确的天象观测需要精密的观测设施和仪器,阿拉伯天文学家对此有深入研究,他们研制出多功能的天文仪器——星盘。用它可以“测定恒星、太阳、月亮和其他行星的高度,还可以用来指出时间、测量山高和井深。穆斯村总共研制出三种星盘,一种是常见的平面星盘,另一种是纳西尔个•图西发明的线性星盘,还有一种是立体星盘。此外还研制出好平经象限仪、经纬仪、天体仪等常用天文观测仪器。”(11)
为了在天体观测中获得更精确的数据,阿拉伯天文学家把教学应用于天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天文学研究和数学计算是密不可分的。一般来说,一个天文学家也是数学家。比如花剌子密既是天文学家又是著名的数学家,他曾著《算术》一书,系统地叙述了十进位值记数法和小数的运算法。又著《代数学》一书,书中明确提出了代数、已知数、未知数、根、移项、并项、无理数等一系列概念,奠定了代数学的基础,他依据观察资料,编制了阿拉伯最早的天文历表,称为《花剌子密历表》。此表在伊斯兰世界使用100多年后,西班牙天文学家麦斯来麦对其做了校正并编制《托莱多星表》。1126年,由英国人艾德拉译成拉丁文,成为东方和西方各种天文历表的蓝本。阿拉伯天文学家还试图完善托勒密的天文学,并对其进行了一些修正。如修正托勒密的地心说,他们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论证了地球不处在宇宙的中心。另外,他们在希腊天体测量的基础上,测绘出关于行星和恒星距离的模式,此外,他们从《古兰经》的启示中得到灵感,论证了地球为球体和地球自转的理论。
阿拉伯天文学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为了满足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创立了历法,编纂了历书等,他们发展了计算精确的天文观测实践与理论。另外,因天文观测的需要,研制发明了许多天文仪器,诸如星盘、象限仪、平维仪、方位仪、天体仪、地球仪、观象仪、日晷等。这些设施既有科学实用价值,又有优美的艺术造型,阿拉伯天文学不仅推动了西方的天文学发展,而且对印度和中国的天文研究产生过深刻影响。

阿拉伯天文学传入中国
从理论上讲,自唐以来,随着阿拉伯穆斯林的来华、定居,阿拉伯天文学中部分领域,如伊斯兰历法(俗称回回历)也随之传入中国,因为阿拉伯穆斯林的宗教生活离不开伊斯兰历法,比如在哪个月开始封斋,在哪个月开始朝觐等。但由于当时在华的阿拉伯穆斯林的人数较少,加上他们独居蕃坊,与外部的交流有限,所以他们的宗教生活,风俗习惯等,中国人了解得较少,所以便无资料证实伊斯兰历法在宋以前已传入中国。就是在宋代与阿拉伯有天文方面的交往,学术界以前也无定论。杨怀中、余振贵等先生依据《怀宁马氏宗谱》中所载西域人马依泽来华参与编撰《应天历》和其父子均担任司天监负责人等,发现宋初三部历法载有星期制度的算法,以及《武经总要》中所提的十二宫入宫日期的推算方法等,推断出阿拉伯天文学在宋初已对中国历法产生影响,因为星期制度的算法和十二宫入宫日期的推算方法都是在中国首次出现,而这确得益于马依泽。
(1)马依泽与应天历。关于马依泽生平事迹,台湾学者罗香林教授指出,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书馆收藏有一套完整的《怀宁马氏宗谱》其中《志尚公弁言》中有较评细记载。另外,近代史学家水子立在《中国历代回教名贤事略汇编》中对宋代名贤马依泽做了详述。依据这二种史料可以得知:马依泽原系西域鲁穆国人。擅长天文历法和伊斯兰教义。于建隆二年奉使入中国。见太祖后,因其知识而受赏识,被任命为司天监,他曾参与编修历法,后被封为侯爵。老年时定居陕西泾阳县永安镇。有趣的是,在《怀宇马氏宗谱•始祖考妣序》中对马依泽的生日用阿拉伯历法表示“生于勒比阿敖勿里月第二十月”,即伊斯兰历三月,这是完全的阿拉伯语表达方法,而其忌日用汉历表示:“故于景德二年五月初十日”。这大概是由于古人们不懂得两种历日的换算方法。
应天历以宋建隆三年(962年)前4825558?年甲子马岁为历元,其历元之日适逢甲子、金曜日、朔旦冬至,这就是应天历“命从金星甲子”算起的道理所在,将星期制度正式列入历法的推算之中,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七曜纪日的星期制度是古巴比伦人发明的。七曜日的顺序,都按照日、月、水、火、木、金、土排列,应天历历元之日定在金曜日而日曜日。这是由于伊斯兰教规定金曜日为礼拜日,故应天历以金曜日为历元,这可充分证明应天历与阿拉伯天文学的关系。
其次,在应天历中,有推算任何一年冬至的干支和星期的方法,而该历在推算冬至盈日的方法中,明显包含了星期的周期。
另外,在应天历中,也有推算十一朔的干支和星期的方法,通过此方法,很容易确定十一月朔日和冬至的星期和干支,进而其他各月朔日和二十四节气的星期和干支便更易求得。因此,自应天历开始,中国历法上明确记载了某一天为星期几。
综观上述证明应天历中,确实引进了星期制度的推算方法,其直接结果是为在中国境内的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带来便利。同时也为中国历和阿拉伯历之间的换算奠定了基础。而引进这一方法的人物则是马依泽,他因在天文各方面的工作成就而受到了宋太祖的厚爱。
如果说马依泽只把阿拉伯天文学中的星期制度引入中国历法,并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札马鲁丁则把许多重要的阿拉伯天文知识传播到中国,并因为中阿科学文化的交流作出所做的巨大贡献而名彪青史。
札马鲁丁是阿拉伯语音译。他是元代伟大的科学家。在《元史》中曾多处记载他的科学活动。而其中的天文活动则是其主要的科学活动之一。
有关札马鲁丁的生平和生卒年月不详,但有二点是可以肯定的,即第一他是西域穆斯林。第二他在青年时来到中国并从事科研活动多年,札马鲁丁对元代天文研究的主要贡献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编纂万年历。据《元史》记载,札马鲁丁于至元四年向元朝政府进献了他编篡的《万年历》并得到元世祖的批准而在穆斯林中颁行。
《万年历》实际上就是伊斯兰历,因此,只在穆斯林中颁行。据《圣训》记载,先知穆罕默德制定了伊斯兰历法,他制定十二个太阴年为一年。单月为大月,每月30日,双月为小月,每月29日,有闰之年十二月也为大月。两个重要的宗教节日——开斋节和宰牲节,则分别定在伊斯兰历的十月初一和十二月初一。第二任哈里发欧默尔把穆罕默德麦迁徒至麦地那的那一年,即公历662年7月16日定为伊斯兰历记元。
《万年历》在中国的颁布,极大方便了穆斯林群众的宗教生活。《万年历》自至元四年行用一直沿用到明朝初年,至马沙亦黑泽编《回回历法》为止。
2、研制西域天文仪器。据《元史》记载说,至元四年札马鲁丁造西域仪象九件,它们是:
(1)咱秃哈剌吉,阿拉伯语音译,汉语叫做浑天仪。它的功能相当于中国传统浑仪中的六合仪。
(2)咱秃朔八台,阿拉伯语音译,汉语叫做测量全天天体方位的仪器,它的功用相当于地平经纬仪。
(3)鲁哈麻亦凹只,阿拉伯语音译,汉语叫做春秋分晷影堂。
(4)鲁哈麻亦木思塔余,阿拉伯语音译,汉语叫做冬夏至晷影堂。
(5)苦来亦撒麻,阿拉伯语音译,汉语叫做浑天图。
(6)苦来亦阿儿子,阿拉伯语音译,汉语叫做地球仪。
这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球的形式来说明人类居住的大地是球形,并且以图的形式,在球面上表示出相对位置和大小。
(7)万速都儿剌不,阿拉伯语音译,汉语叫星盘。
从这七件仪器的名字和结构构造看,是纯粹的阿拉伯系统,并无中国系统的特点。这些精密仪器的制造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天文研究。
(三)筹建回回天文台,十三世纪初期,成吉思汗的铁骑征服了西域大片地区,但却被当时厚重的阿拉伯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折服,没过多久,大汗的子孙们便进清真寺礼拜了,因此蒙古统治者重视阿拉伯科技的运用和推广是情理之中的事。
据文献记载,蒙古统治者蒙哥和忽必烈都十分关心阿拉伯天文学,蒙哥曾要求统治波斯的旭烈允许波斯著名天文学家来中国工作,忽必烈则召见当时在中国的札马鲁丁等回回天文学家,并设立西域星历司,它大概是元司天台的前身。
公元1255年,蒙古最高统治者在蒙古地区建了一座城市,忽必烈又将其扩建,并把它定为帝国首都,即元上都,在元上都有座天文台是由札马鲁丁领导建造的,据学者们考察,研究表明,此天文台建造雄伟华丽,里面的设备较为完善,人员众多,是一座有相当规模的天文台。仅从司天台的宫方书库里的藏书就可见一斑。比如司天台内,收藏有西方两部最著名的著作;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和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另外还有许多关于天文算术、几何和天文表以及专门介绍制造天文仪器的书籍。明兴元灭以后,这批阿拉伯天文书籍几乎全都运抵南京,收藏在明钦天监中。
(四)马德鲁丁父子与明初的回回天文学
明政府很重视回回天文学,洪武元年(1368年)便调 回回司天监黑的儿、阿都剌、监臣迭里月实等四回人修定历数,第二年又征回回司天台官郑阿星等十一人至京议历法。两批共二十五人,元末回回司天监的主要人才大概全转入明回回钦天监工作。
对于这批两域书籍,由于是由阿拉伯语写成,朱元璋对此十分重视,便下令召集回回天文学家将其译成汉语。
在此项工程中,回回天文学家马德鲁丁父子功不可没,至洪武十六年(1383年)二月,人们熟知的《明译天文书》译成。但由于明太祖所指出“推测天象至为精密,有验其纬度之法”的工作尚未完成,编译工作继续进行,至洪武十八年(1385年),经纬度算法译成,这便是著名的《回回历法》。
《明译天文书》和《回回历法》的译者为马德鲁丁的两个儿子马沙亦黑和马哈麻。
马德鲁丁原籍为麦加以南一百二十里的“准带”地方(今沙特阿拉伯的吉达市)。于洪武二年华并定居,由于马德鲁丁不仅精通历算,而且深明伊斯兰教义,还因其来自圣城麦加,自称清真嫡派,所以深得明太祖的器重,被封为回回太师府爵,担任明太祖的回回事务顾问,故称回回大师。马德鲁丁去世后,其子袭此爵位。
马德鲁丁曾担任回回钦天监监正。其任职时约是洪武二年至五年,后由其子马沙亦黑继任。
马哈麻,字仲良,自洪武二年随其父兄来华后,一直在加钦天监中任职,他的主要天文工作成就是将阔识牙耳(971——1029年)所著《天文书》译成汉语。
《明译天文书》中有许多中国人所不熟悉的阿拉伯天文知识,尤其在《说杂星性情》一节,第一次介绍了二十个阿拉伯星座的名称和三十颗恒星的星等和黄经,这是西方星等概念首次传入中国。经过对此研究,这三十颗恒星的黄经与至今仍保存在欧洲的阔识牙耳的《完备的天文表》中的数值完全相同。
马沙亦黑又名吴谅,字仲德,兄弟二人随其父于明洪武二年自中国西北部入境。正逢明政权初步建立,为巩固政权,便广招人才,马氏父子因擅长阿拉伯天文学而被宋国公推荐于朝庭。于是马氏父子献土盘历法。由于学识渊博,马德鲁丁被授于回回钦天监监正,马沙亦黑世入回回钦天监供职,曾任漏刻博士,并被明太祖招为驸马,赐配第十三公主。
编译《回回历法》是马沙亦黑的主要成就。回回历法包括太阴历、太阳历、日月五星行度的推算和日月食的预报四部份。《回回历法》以洪武甲子为历元。马沙亦黑在编制《回回历》时,以传入中国的阿拉伯天文著作为基础,综合当时最新的观测和研究结果完成的,可以说,它融汇了阿拉伯天文学和中国回回天文学发展的最高成就。比如,据陈美东的研究结果表明:“回回历所用回归年的精度远高于中国古代传统历法;而太阳远地点进动的概念及所测数据,更是中国传统历法所不备;从精度的总水平看,回回历法的五星会合周期和五星远日点进动值亦优于传统历法。”(8)因此,可以说,它能反映出明初世界天文学上的最高水平。
《回回历法》编成后,并未刊刻成书,只是将其束之高阁。因钦天监的回回天文学工作人员大部系西域人,习惯用阿拉伯文献,以沙盘推算,所以汉译《回回历法》并未发挥作用。到成化年间,由钦天监监副贝琳重新修补,于十三年完成七卷,定名为《七政推步》,并刊刻出版。
到清朝,虽曾使用《回回历法》,却因精通此历推算法的人才匮乏,难以和《西洋新历书》对抗。回回历法也就失去了官方的地立。但中国清真寺内至今延用该历计算法。

第二节 阿拉伯医学在中国的传播

阿拉伯医学
俗话说:“吃五谷,生百病”。生病就需医治。医学便是阿拉伯科学家最为关注的科学学科。这也得益《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对医学的鼓励,他认为任何疾病都是可治的。《古兰经》中特别提到蜂蜜的医药功效。先知穆罕德曾说:“假如教民不嫌麻烦,我一定让他们每番礼拜刷一次牙”。又说:“胃的三分之一应留给食物,三分之一应留给饮料,另三分之一则应留给呼吸”。另外伊斯兰教法规定,礼拜前要沐浴,要衣服干净,礼拜的地方清洁等。从这些穆斯林的饮食习惯到沐浴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透出其务实的科学精神,也是传统医学之表现。
对知识如饥似渴的阿拉伯穆斯林当然没有放过希腊、埃及、波斯和印度的医学成就,经过消化、整合、创新、继而发展成为门类齐全,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独具一格的阿拉伯医学体系。
在阿拉伯国家,医生至今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职业。早期的阿拉伯医生被冠以“哈基姆”头衔(意即智者哲人)。他们不仅精通医术,还往往都是哲学家。比如早期的伊斯兰哲学家从肯迪、伊本•西那到伊本•鲁士德,他们大多是医术高超的名医。
医生要经过考试拿到执照后,才能行医,哈里发穆格台迪尔曾命令对所有的医生进行考试,不及格的,不发给营业执照。在巴格达营业的八百六十多名医生,都经过考试,当然庸医都被淘汰了。
医学实践与药房有密切关系。早在哈里发马蒙和穆耳台绥木时代,药剂师也要经过考试。因此,一般来说,药剂师具有药物专业知识和一些医学临床实践知识。
阿拉伯世界的第一所设备齐全,名副其实的医院,是哈里发哈伦•拉希德(786——809年)在巴格达创建的。该院后来名医云集,成为医疗中心和医学教学研究中心。不久以后,在伊斯兰世界,先后建立了三十四所医院。在12世纪又分别在开罗创办了曼苏里医院以及在大马士革的努里医院。这些医院,都有自己的药房,而且有妇女病房。有些医院设有医学图书馆,并讲授医学课程。这些医院都是24小时对外门诊,患者随时都可以得到治疗。
阿拉伯医学史上,曾出现众多的著名医生。据说最早的穆斯林医生是先知穆罕墨德的圣门弟子,名叫伊本•卡拉达。他曾在当时的医学中心塞密斯图学习,还曾与萨珊国王谈论过健康问题。在麦地那期间,先知穆罕默德曾让他给很多人看过病。《学说汇纂》是阿拉伯文最早的医学评著,是一位犹太医生在哈里发麦尔旺一世(?——685年)执政时期译成阿拉伯文的。
胡奈因和塔巴里被认为是阿拉伯医学的开辟者和奠基者。前者曾将许多重要的希腊医学典籍,特别是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语。另外,他还撰写过两部眼科专著,被认为是最早的系统论述眼科的著作,后者塔巴里曾任哈里发穆台瓦基勒的御医,于850年著成《智慧的乐园》这是最古老的阿拉伯医学纲要。
拉齐被认为是“阿拉伯医学家中最伟大的、最富于独创性,而且著作最多的人物”。由于在医学实验和临床医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被誉为“阿拉伯的盖伦”。
拉齐的全名是艾卜•伯克尔•穆罕默德•伊本•宰克里雅•拉齐,欧洲人称他为拉齐斯。他曾任巴格达医院的院长,为了给医院选择一个新地址,他把几串肉条分别挂在本城的各地区,看哪个地区的肉条腐烂的最慢,就知道那个地区的气候最适合于卫生,就选那个地区做医院的新地址。据科学史学家比鲁尼说,拉齐共撰写过184部著作,包括56部医学或相关学科著作。其中《天花和麻疹》被认为是最著名的医学论文。此专论先被译成拉丁语,后又被译成几种现代的欧洲语言。然而他的最重要的著作,还要算《医学集成》,这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内容十分丰富。1279年西西里岛的一位犹太医生将其译成拉丁文,到1542年该书第五版在威尼期问世。它对西方的思想曾影响了好几百年。拉齐被认为是中世纪最伟大的临床医生。他发现了酒精的消毒医效,也曾记述过白内障摘除的手术过程。他还利用动物做过医学实验和解剖。
在拉齐之后,最著名的医学家就是伊本•西那(西方人称他为阿维森纳)。他生于布哈拉附近,年青时代他曾读完了宫廷图书馆的所有书籍,从二十一岁就开始写作生涯。据记载,他共写了九十九部书,内容涉及哲学、医学、几何学、天文学、教义学、语言学和艺术。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部书,第一部是《治疗论》,是一部哲学百科全书。该书的第6卷《论灵魂》,由北京大学哲学系译出。并在1963年由商务出版社会出版。第二部是《医典》,堪称中世纪的一部医学宝典,代表了当时阿拉伯医学的最高成就。该书共5卷37章,内容涉及医学概论、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处方学等,这部巨著被译成多种文字,并在现代医学诞生前的欧洲大学里曾作为医学教科书长达数百年之久。这部书说明了纵膈障炎和胸膜炎的区别,肯定了肺结核的传染性。另外,还研究了七百六十多种药的性能。有位学者的话也许能说明其价值:“这部书被当做医学圣经的时间比其他任何著作都强。”(12)
另外还有许多著名的阿拉伯医生,如最早提出血液微循环理论的伊本•那菲斯(1213——1288年)与拉齐齐名的阿巴萨德•达威亚•伊本•土菲尔等。
阿拉伯医学理论与伊斯兰形而上学、宇宙学和哲学密切相关。医学的对象是人,而在伊斯兰教中,人是真主创造的、在大地上的代治者,他具有精神和灵魂以及血肉之躯,因此穆斯林认为,人是一个微观宇宙,对他的认识包含对精神、灵魂及人与真主关系的认识。所以阿拉伯医学重视精神疗法。在病因病机论述方面,有古希腊体液病理学说之特点,对疾病的认识,不仅要分析外部原因,如气候、环境、饮食等,而且要探讨疾病发生的内在机理。由此可见,阿拉伯医学理论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

唐宋时期,阿拉伯药物的传入
唐代宽松的对外政策、使许多阿拉伯人经海路来华经商并定居下来,而唐天宝十年大食国与中国在恒逻斯的交兵,则使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有了直接联系。无论从海路,还中陆路,阿拉伯医药开始传入中国。
杜环的《经行记》最早记述了阿拉伯药物和医术,比如他描述阿拉伯国家的油橄榄时说:“实如夏枣、堪作油,食除瘴”。另外段成式(803——863年)撰写的《酉阳杂俎》中也记载了许多阿拉伯药物,而且对其性状和产地描述得很具体。此书是唐代及其以后的中国人了解阿拉伯药物的重要参考书。但李旬所著的《海药本草》则对扩大中国人对阿拉伯药物的认识起了重要作用。李旬是波斯人的后裔,其他以经营香药为业,所以,对阿拉伯药物有深厚的知识。因此《海药本草》中记述的药物以阿拉伯药物居多。该书不仅详细描述了许多阿拉伯药物,而且对其产地也作了记载,另外,还列出了这些药的药性。
尽管如此,阿拉伯医学在唐代只局限于输入一些药物而已,影响甚微。
宋朝建立后,因受黄巢起义军在广州大肆杀戮胡商的影响而中断的中阿贸易又活跃起来。海上贸易的主项,仍然是输入药材、香料。比如可入药的乳香,一次就输入近十多万斤。随着药材贸易的发展,传入中国的阿拉伯药物更加丰富。据《宋史》记载有白龙脑、白沙糖、乳香、海狗肾、龙盐、银药、五味子、褊桃、琥珀、无名异、木香、血竭、没药、硼砂、阿魏、熏陆、白龙黑龙涎香、苏合香。另有一些史料也记载了如没食子、珊瑚、摩娑石、蔷薇水、甘露、丁香、肉豆蔻、安息香、芦荟、水银、朱砂、紫草等。
在这个时期,阿拉伯医学体系已经完全形成,并已向阿拉伯世界以外的广大地区传播,因此,输入中国的不仅仅是药物,医药知识也随之传入。如把药物制成丸、散剂,而传统中医是以汤药为主要剂型。又如宋时民间掌握的阿拉伯药露蒸馏法。。
有许多学者认为,北宋时期的中医分科,即将中医分为九科大方脉(内科)、风科(神经科)、小方脉(儿科)、眼科、疮肿兼折伤、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炙科、金簇兼书禁科,虽然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分科明细的阿拉伯医学的传入,加快了它发展的步伐。

元明时期阿拉伯医学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
蒙古人的铁骑虽然踏跛了东西方牢固的城墙,但绵延不息的战争造成大量将士的伤亡。加之水土不服,时疫流行等,军中急需大量医师,尤其是外科和骨科医生。而阿拉伯医学正是以骨科、外科和化解各种毒物,以及医治各热热病和疾痢见长。因此,蒙古统治者广招阿拉伯医生入伍,以保持其战斗力。当然阿拉伯医学也给蒙古统治者留下深刻影响,并大力支持其发展。其主要措施有二点:第一,成立阿拉伯医药机构。元世祖忽必烈很重视阿拉伯医学,在中统四年(1263年)他任命爱薛掌西域星历、医药二司。爱薛在其支持下,成立了京师医药院。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首家阿拉伯医学机构。至元十年(1273年)京师医药院改为广惠司。在元代,信仰伊斯兰的人们被称为回回,阿拉伯医学也被统成为回回医学。此外,忽必烈于至二十九年(1292年)在大都、上都设立回回药物院。这说明阿拉伯医学不仅得到元政府的支持,而且成为中国医学的一部分。第二,大量输入各种阿拉伯医学书籍。元在至元十年成立了秘书监,其中有各种阿拉伯医学书籍,被称为“忒毕医经十三部”“忒毕”是阿拉伯语“医、医学”的音译。这些文献是元代回回医学的基础。
元成宗三年(1297年)元政府在各地设立医疗机关,派遣医生分赴各地为百姓治病,阿拉伯医学也随回回医师到达全国各地,因其医术神奇,能治各种疑难杂症,广受百姓欢迎,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从而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
如果说传入中国的阿拉伯医学在元代深入宫廷,进入百姓之家获得了长足发展,那末明代则是阿拉伯医学中国化的时代,也是传统中医大量吸收阿拉伯医学的先进技术和知识的时代。
朱元璋下令将收藏于元大都书籍中的回回文书译成汉语,其中包括著名的《回回药方》。该书是输入中国的阿拉伯医学的代表作。
《回回药方》是部回回医书,没有著撰著人,现于北京图书馆藏有明代红格抄本,原书共36卷,全书用汉语写成。现仅存的四卷,计485页,约20万字。这四卷是目录卷之下,卷之十二,卷之三十,卷之三十四。目录卷之下是《回回药方》后半部的目录。内容为:卷之十九 咳嗽门;卷之二十 胸膈门;卷之二十一 肠风肚腹门;卷之二十二 泻痢门;卷之二十三 呕吐门;卷之二十四 众热门众冷门;卷之二十五 众气门众血门;卷之二十六 身体门;卷之二十七 黄病门 蛊证门 积聚门;卷之二十八 脚气门 膛肛痔漏门
谷道门;卷之二十九 杂证门;卷之三十 杂证门(载方剂307道);卷之三十一 妇人众痔门 小儿众疫门;卷之三十二 众疮肿毒门;卷之三十三 众疮肿毒门 疥癣门;卷之三十四 金疮门 折伤门 针炎门 汤水所伤门 棒疮门 治人运所伤门(载方载129道);卷之三十五 人虫兽伤门 众毒门 辟虫门;卷之三十六 修合药饵门,修合诸般“马准”门(马准阿语音译,义为“舐剂”“糖果剂”众香汤煎门 活物治病门 众花果叶治病门。目录表明该书是部百科全书,它兼有内、外、妇、心、骨伤、皮肤、神经诸科及制药学。全书虽译成汉文,但也混杂了大量的阿拉伯和波斯文的药名、人物名、方剂名,另外还保持了阿拉伯语的表达方式,如用“门”来表示“章”,用“众”来表示阿拉伯语中的复数,至今中国清真寺的经堂教育中仍沿用此习惯。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对《回回药方》的文字特征所记载的药物和其中提及的各民族国家的历代医学家和其他人物,以及它的医学理论的深入研究,认为《回回药方》的写作,肯定受到“忒毕医经”的直接影响,得益于元代传入中国的许多重要的阿拉伯医学著作,尤其通过把《回回药方》残卷与伊本西那的《医典》对比发现,后者是前者许多篇章的直接来源,这说明,中世纪许多著名的阿拉伯医学典籍,如伊本•西那的《医典》,拉齐的《医学集成》,麦朱西的《医术全书》等不仅享誉欧洲,而且也传到了东方的中国,并且对回回医学的形成,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回回药方》的出现不仅使中国了解了当时最先进的医学成就和一种与传统中医风格迥异的完整的医学体系,而且极大的丰富了中医的本草学,另外,它给中国介绍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想——伊斯兰哲学思想,当然《回回药方》的贡献不止这些。

第三节 阿拉伯建筑学在中国的传播

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清真寺
建筑是一切艺术品中最能持久的一种艺术。宗教建筑总是建筑艺术的的主要代表,对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来说,清真寺在其心目中是神圣的,而且与他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此,阿拉伯的建筑家们创立了一种朴素而且庄严的建筑式样。
先知穆早默德在麦地那修建的朴素的清真寺,变成了回历一世纪修建清真寺的榜样。这座清真寺是四面土坯墙环绕的庭院,以椰树干遮顶,先知把一颗枣树的根部固定在地上,以它当讲台,站在上面会众讲道。后来,换了个小讲台,这是一位圣门弟子专门为先知做的,
此讲台是由圣柳木制成,有三级阶梯。先知曾令圣门弟子比俩里登上房顶,用其宏亮的声音呼唤信士来清真寺礼拜。寺内庭院的东南角,有先知和其妻的卧室,先知与其弟子们在院内礼拜和宣教,并在寺内接见使团,处理宗教事务。清真寺自此成为伊斯兰教精神、思想和政治的中心。
随着阿拉帝国疆域的扩大,清真寺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但总的来说,清真寺的建筑包括礼拜堂、庭院、凹壁、讲坛、宣礼塔、拱顶和券门形制。
礼拜堂:它是清真寺的主要部分,堂内以支柱托起拱顶,支柱和拱顶外形多样,柱群将礼拜堂分割成若干柱廊,四根支柱围成的空间叫“巴拉塔”。
正向墙:位于礼拜堂中部,是指引穆斯林朝向麦加方向礼拜的墙壁。清真寺内的正向墙是伊斯兰教独有的设置,基督教、犹太教、佛教和印度教的教堂、庙宇等均无类似之物。
凹壁:清真寺内礼拜正向墙上呈券圆门形的凹面阁屋,名叫“米哈拉布”,与正向墙一同指示礼拜方向,也是伊玛目站立讲经和领拜的地位。凹壁通常装璜讲究,其四边一般雕刻《古兰经》经文或圣训。
讲坛:是状以阶梯的装置,为伊玛目讲经布道而设置,其源于先知时代,后来逐渐完善,成为清真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台阶数由最初的3级增至穆阿维叶时期的7级,塞尔柱时期达11级。现在的讲坛一般为木制,虽然形状各异,但都是阶梯状,另外,经常以锈空的四方形,圆形、弧形等几何纹饰或植物纹饰装饰。
宣礼塔:是清真寺内用于召唤穆斯林礼拜的高塔。第一座宣礼塔是建于倭马亚王朝凯鲁万城的阿克巴清真寺的宣礼塔。这个宣礼塔由两截小塔和基座三个部分组成,基座为高四方体,内有阶梯通往顶部。通过一马蹄形券门进入基座,阳光穿过门上同样形状的窗户泻入。基座顶部上建两截体积渐次缩小的四方体塔,顶端为一亭阁。首座圆柱宣礼塔是阿拔斯时斯著名的萨马拉城的马拉威亚宣礼塔。阿拔斯定都巴格达后,宣礼塔外形或四方柱体或圆锥体,塔外没螺旋形阶梯。
券是由两河流域的亚述人发明,后经波斯人和罗马人之手形成多样的券。清真寺中广泛应用的是半圆券。倭马亚王朝大马士革伍麦叶寺首次采取了马蹄券。
拱顶:早期的拱顶是由数个交叉的券拼接而成,立于圆柱或六棱体或八棱体扶壁上。清真寺的拱顶和基督教堂拱顶建筑结构不同,没有顶楼。阿拔斯时期,出现了建于尖券上的弯拱顶,这种方法增加了拱顶高度。拱顶基座颈部由四方形变为圆形,上面凿刻一圈半圆球,倒球面三角形或轮状连续反复的圆孔。这种装饰称为山形花边或回文状雕饰。公元691年落成的耶路撒冷圆顶寺是阿拉伯第一个拱顶建筑。
由于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反对描绘生命体,使得以阿拉伯纹饰为主的清真寺装饰独具一格。阿拉伯纹饰讲究重复、整齐和规则的排列。对称、均衡和节奏置陈。阿拉伯纹饰包括几何纹,植物纹和书法纹三种。
阿拉伯几何纹饰以星形图案为主,它蕴蓄了伊斯兰教天地融合的观念。星形图案组合方式众多,如三角形可变五角星形和六角星形。人们透过星形图案,可联想到天穹和下土,正中和方圆,精神及物质。几何纹饰不但表达了穆斯林的欣赏品味,也说明了他们丰富的几何学知识。
阿拉伯纹饰中的植物纹,并非具体抽象地描摹树木和花草,而是波状曲线几何纹的一种变体。典型的形状为椰枣树叶纹,主纹呈扇面椰枣树叶状,具有连绵不断,无限延伸的抽象式样,象征宇宙万物的深奥精深和生命力的顽强不挠。
书法纹:阿拉伯书法有多种字体,强调纵向和横向笔画,且具装饰性。库法体笔画,形如椰枣树叶或花卉。纳斯黑体和三分体讲究纵向笔画,曲线变化多端,鲁库阿体庄重大方、结构工整,迪瓦尼体飘逸跌容,结构疏密,恰到好处,笔画空白处装璜蔷薇纹和逗点,整体视如中国传统黑白花鸟画。以上阿拉伯字体都以曲线变化为特征。以此作为装饰手段,与植物纹的波状线条有同工异曲之处。从8世纪至今,穆斯林艺术家一直用阿拉伯书法装饰清真寺的墙壁、拱顶、券门和凹壁。

阿拉伯建筑艺术的传入和发展
唐宋时期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对异域文化的宽容态度,使大批阿拉伯穆斯林慕名而来。蒙元时期,更呈现出“回回遍天下”的局面。由于宗教生活的需要,凡是穆斯林聚居的地方,必建清真寺。早在唐代,广州就建有清真寺。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于唐玄宗大中五年来广州经商,回国后著有著名的《游记》。书中说,他看到广州有清真寺,清真寺内有专人传导领导穆斯林的宗教活动。他看到的清真寺就是广州的怀圣寺,是我国最早的清真寺之一。随着在华穆斯林的人口数量的增长和活动范围的扩大,清真寺的数目也逐渐增多。
中国清真寺的建筑风格经历了三个时期,阿拉伯化时期,中阿混合时期和中国化时期。唐、宗时期,中国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主要是阿拉伯式,全部用砖石砌筑,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和细部处理多呈阿拉伯的风格,广州的怀圣寺、泉州的清净寺、扬州的礼拜寺都体现了这一风格。现仅以广州怀圣寺为例,来说明之。该寺由寺门、望月楼、水房、长廊、碑亭、客房、礼拜殿和光塔组成。由于寺的主体礼拜殿几经重修,难观其原貌,但寺的西南角,建有高达36.6米的砖塔,呈圆筒形,塔中为石心柱,塔内有石阶梯道可供登临,塔顶有“邦克楼”。塔表圆形灰饰,望之如光洁的银笔,故称尘光塔”。此塔形体独特,为中国塔林所罕见,具有鲜明的阿拉伯建筑风格。
元代清真寺的建筑规模和数量远远超过唐宋。仅元大都(今北京)就有清真寺35座。其外观造型基本上保留了阿拉伯的建筑形式,但已逐步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和砖木结构体系。形成中阿混合制形。北京牛街清真寺、西安化觉巷清真寺等都是典型的中阿合壁式建筑。
北京牛街礼拜寺。座落在北京市广武区广安门内牛街。面积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由礼拜殿,望月楼、宣礼楼、讲堂、碑亭、对厅、淋浴室组成。寺门对面有一大影壁,长40米、高5米,汉白玉底座,灰色大方砖镶面。礼拜殿是寺的主体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坐西朝东。大殿结构由3个勾连搭式屋顶和1座六角形攒尖顶亭式建筑组成,左右衬以抱厦,古朴宏丽。殿南北五楹,东西3进共42间,纵深30余米,由18根立柱组成21个拱门。梁柱间用尖拱形,天花梁柱上以粉贴金,绘成阿拉伯图案,门楣饰以各种文体的《古兰经》经文,殿后部穹窿藻井系宋代建筑,两侧有阿拉伯文组成的镂空门窗,笔法苍劲,属“库法体”。
明清两代所建的清真寺,受中国传统建筑影响,变化很大,整体结构除礼拜大殿和邦克楼外,又增设讲经堂和淋浴室,总体结构多为传统的殿宇式,大殿结构变得复杂,由前卷棚、中大殿、后窑殿三部分组成,多为砖木混合结构。邦克楼大多采用砖木结构的亭台式建筑,很少用尖塔式,有的置于大门之上,既是门楼是又邦克楼,颇具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

 
第三章 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8月25日),阿拉伯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遣使首次使华,使臣在长安觐见皇帝并向他陈述了伊斯兰文化认主独一的要义,以及穆斯林的人际礼仪。从那时起迄今已1300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伊斯兰文化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文化并且顽强地沿着崎岖、曲折而漫长的道路传播和发展。
穆斯林史学家伊本• 阿西尔(1160—1233年)的《通史》说,公元960年有20万帐突厥人皈依了伊斯兰教,十世纪喀喇汗朝伊斯兰化。喀喇汗朝的疆域包括,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河中地区及新疆西部。在喀嗽汗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和城市生活的发展,突厥语各民族的伊斯兰化,统治者对科学的重视,科学文化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一种以突厥各民族传统和阿拔斯王朝时代形成的世界性伊斯兰文化相结合为特征的突厥伊斯兰文化。突厥伊斯兰文化也是由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文化分支。其主要表现为:(一)以古维吾尔语写成的关于较全面介绍伊斯兰文化著作的出现,比如由喀喇汗著名学者玉素浦• 哈斯• 哈吉甫所著《福乐智慧》(二)用阿拉伯写成的语言工具书的出现,如《突厥语七词典》。本章主要探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内地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元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内地的形成

阿拉伯科学技术的传入
蒙古人的西征使许多阿拉伯人工匠、学者、商人或迁发或经商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了当时极为发达的阿拉伯科学技术,并得到蒙古统治者的重视,从而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内地的形成与传播奠定了基础。
由于元代中外交通的发达、中外的特殊联系,以及高度发达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使蒙古统治者对其非常重视。忽必烈继位后,不仅设蒙古国子学、国子监、汉文国子监,还设回回国子学、国子监,讲授一种与回回有关的亦思替非文字。
回回国子学负责培养精通亦思替非文字的人才。何为“亦思替作”?有人说是波斯文,有人说是阿拉伯文,也有人疑为栗特文。但据伊朗德黑兰大学穆扎法尔•巴赫蒂亚尔在其著《亦思替非考》一文中考证认为,亦思替非既不是波斯文,也不是阿拉伯文、粟特文,而是一种特殊的文字符号。其文说,“亦思替非”本意乃是“获取应有之权利”或“ 向某人取得应得之物”。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其意为:“财产税务的核算与管理”。因此,在古代,在大多数伊斯兰政权统治的国家,类似现代财政部的部门称为“亦思替非部”。……“亦思替非”乃是一种特殊的文字符号,用于国家文书之中,它有特定的写法与规则,国王及政府有关财务税收的诏书,清算单据,税务文书等都用这种文字书写,而以一种称为“思亚格”的方法计算,对于擅长此道的人运用及识别这种文字并不费力。这种文字类似缩写符合或象形文字只表意而不标音。
元代,除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的文字“亦思替非”外,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炮术、兵器、音乐等科学技术也由于大量回回的东来而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元代首先设立了回回司天监,并建立了回回司天台,由阿拉伯天文学家札马鲁丁编制了回回历法《万年历》《元史•历志》序曰:“至元四年,西域札马鲁丁撰进万年历,世祖稍颁行之”。札马鲁丁还造了七种西域仪象。
元朝廷还专门建立了掌管阿拉伯医学和制药的广惠司和回回药物院专门机构,负责研制宫廷用的回回药物与配方,并治疗诸宿卫士和大都的外籍人士,也有回回医生散在民间行医,他们用阿拉伯医术和“回回药物”治病,有奇效,被称为“西域奇术”,深受各地人民的欢迎。在广惠司工作的主要职官多达20几人,都是回回医生,按阿拉伯方式医治病人。各种阿拉伯药物医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医学宝库,陈坦先生在《元西域人华北考》中说:“回回入中国者多以卖药为业,其俗至今尚存”。
在炮术方面,回回造炮术,指的是当时阿拉伯国家用机械发石的炮术“用力省而所出甚速”。回回炮从阿拉伯传入,且有回回组成的回回炮手军,它在蒙古军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元史 •方技传》道:“阿老瓦丁,回回氏,西域本发里人。至元八年,世祖遣使征炮匠于宗王阿不哥。王以阿瓦丁、亦思马因应诏。二人举家驰驿至京师,给以官舍。首造大炮,竖于五门前。帝命试之,各赐衣段,十一年,国兵渡江,平章阿里海牙遣使求炮手匠。命阿老瓦丁往。破潭州、静江等郡,悉赖其力。
亦思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至元八年,与阿老瓦丁至京师。十年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炮于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抚吕文焕惧,以城降。既而以功赐银二百五十两,命为回回炮手总管,佩虎符。十一年以疾卒,子布伯袭职。”
在建筑方面,回回人亦黑迭儿丁为和其子马合马沙都为建筑家,他二人相继主持工程部门,请修琼花岛,负责设计并监督燕京的宫室城邑。台湾学者马明道先生认为,北京城系回教名工程师仿照巴格达哈里发的皇宫所建成的。又说天坛也出自穆斯林工匠之手。另外,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散布于全国各地,使中国的建筑更显得多姿多采。
关于音乐,“元宫廷中有回回乐队,1312年起设置管勾司,专管回回乐人。达达乐(蒙古乐)中演奏的乐曲有回回曲:马黑某当当、清泉当当。回回乐成为中国音乐的殿堂中的一枝奇葩。
随着阿拉伯科技在中国的传入,这方面的书籍也传入中国。《元秘书监志》卷七“回回书籍条”列举了北司天台收藏的波斯文、阿拉伯文书籍总计达二十三种,其中有关天文、历法、算学、占星书十四种”“在元朝,阿拉伯数码字由于回回司天台的使用,在中国得到流传”。(8)

伊斯兰教的普遍传播
元以前,伊斯兰教作为“蕃客”的宗教,在穆斯林内部以父承子继的形式继续着。因此,人们习惯上把“蕃客”所信奉的伊斯兰教及其宗教活动看作“蕃客”的特殊习俗,因此未得到当时社会的正确了解。使人们往往把伊斯兰教中的真主和穆罕默德误认为是“佛”。但到了元代,大批的中亚、西亚的穆斯村迁居中国各地,久居中国的“蕃客”也成了正式中国公民,他们是伊斯兰教的载体,随着回回人人教的增加和居住区域的扩大,伊斯兰教传播到了全国各地,有“元时回回遍天下”之说。同时穆斯林在全国各地修了许多礼拜寺。据定州《重建礼拜寺记》说:“今近而京城,远而诸路,其寺万余,俱西向以行拜天之礼。”可见当时清真寺之多。伊本• 白图泰记载说,中国各地都有穆斯林的居住区。穆斯林都在自己的居住区内建有礼拜寺。,在穆斯村居住区,各有一位谢赫(穆斯兰法官)总管穆斯林的一切事务。即穆斯林自相诉讼由“嘎迪”(伊斯兰法官)决断是非。
此处的“嘎迪”是元政府所设的一个以伊斯兰教教法处理穆斯林事务的官方机构,叫“回回嘎迪司”,是唐宗时所设“蕃长司”的延续,《元史》卷一O二《刑法志》道:“哈的(“嘎迪”)大师止令掌教念经,回回人应有刑名、户婚、钱两、词讼并存有司问之”。
总之,元朝时期,中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民族大迁涉和民族在融合,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东迁并定居繁衍,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打下了可靠而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此同时,蒙古政权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采取了宽容兼用的政策,使穆斯林人数和清真寺的数目大大增加。推动了元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展的进程。另外,由于元代蒙古汗王察合台七世孙秃黑鲁 • 帖木儿的信仰伊斯兰教,使其在新疆地区从十四世纪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到十六世纪初,新疆的维吾尔维全部归信了伊斯兰教,成为在新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第二节 经堂教育的建立

随着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建立,中国穆斯林的社会地位下降,伊斯兰教教义和习俗受到舆论非难,面对日渐沉重的社会压力,回族穆斯林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寻求一种既能保持自身固有的伊斯兰文化传统,又可以让教外之人理解并能容忍接纳伊斯兰教的有效办法,这是经堂教育产生的外部原因。
另一方面,自伊斯兰传入中国以来,回族穆斯林一直没有自己固有的培养宗教人才的制度。宗教职业者只靠外来的伊斯兰学者及其后代充任,明代中叶实行海禁以后,来华的伊斯兰学者越来越少,各地清真寺普遍出现有宗教知识的阿訇后继乏人的现象。其次,由于以往伊斯兰传承靠“祖习、风俗、自性”和“家传口授”,不习学经典和研究教义,也不进行对外宣传,往往造成有时需要利用伊斯兰教义而教义不彰的窘困。再次,这时汉语已成为回族穆斯林的共同语言,但伊斯兰教的经典仍然完全是阿拉伯语、波斯语的,所以使穆斯林读不懂,造成“教道久湮,人心厌弃”,引起了严重的信仰危机。这是内部原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伊斯兰教的发展迫切需要兴办教育,培养适合穆斯林社会需要的宗教人才。因此,以经堂教育为主要形式的中国穆斯林宗教教育便在明末应运而生。
    经堂教育的首创者为陕西咸阳渭城人胡登州(1522—1597年)。他早年学习汉文和儒学,后随名师学习阿拉伯文、波斯文、教义和哈乃斐教法。后赴麦加朝觐,回国途中游历印度、埃及、土耳其等国,考察了伊斯兰国家的教育状况和教育制度。归国后,目睹当时关中伊斯兰教“经文匮乏,学人寥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慨然以发扬正道为己任,立志兴学。”开始在自己家中设帐招收门徒,后移至清真寺内,把当时阿拉伯国家的教育方式,即以清真寺为教学中心,与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结合起来,免费招收学员,讲授阿拉伯文、波斯文和伊斯兰教经典。逐渐在教学语言,教学结构、课程设置、授课形式、考核、毕业方式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制度,奠定了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的基础。
经堂教育有小学、中学和大学之分,小学以教授阿拉伯文字母、拼音、初级伊斯兰知识为主;中学则指有些清真寺利用冬闲季节为回族穆斯林青年补习教义、教法与伦理学的教学形式;大学以教授阿拉伯文或波斯文语法、修辞学、《古兰经》、《圣训》、逻辑学及教法学为主。
经堂教育的全部课程,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类,基础课包括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是学习阿拉伯语、波斯语的工具课;专业课包括认主学、教法学、圣训学、哲学以及波斯文法、波斯文学和《古兰经》及经注学。
经堂教育自创建后,逐渐扩及到河南、山东、云南、甘肃、北京、宁夏及全国各地回族穆斯林聚居地区,虽无统一的教育课本,但有13部经典是各地经堂必读的,俗称“赛拜嘎”经。“赛拜嗄”意为“逾过”、“竞争”,又引申为“教程”。这13部阿拉伯语、波斯语经典著作组成了经堂教育的必修课程。经过讲授学习这些课程,使学员在阿拉伯语、波斯语、修辞、《古兰经》经注、认主学、圣训学、哲学、教义学、教法学、伦理学、道德学等各方面有一定造诣,达到相当水平者,才可毕业“穿衣挂幛”。所以这13部赛拜嘎经对中国伊斯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这13部赛拜嘎经典分为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经典二大类。从其内容看它涉及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法、语法、修辞学、教义学、教法学、圣训、哲学和伦理学。以下对这十三部经典简述之。
1、《连五本》是学习阿拉伯语词法、句法的基础课本。全书共五卷,编订者为巴基斯坦旁遮普人穆罕默徳•海亚特。卷一简介阿拉伯语词的分类,基本词型和基本派生规律;卷二讲动词的门类,词形及变格规律;卷三详解单词中字母及音符的变换规律;卷四讲一百个职能词汇;卷五专讲阿拉伯语基本句法规律和词格、语格。
2、《遭五•米素巴哈》是对《连五本》卷五的诠释。《遭五•米素巴哈》意为“挑亮眀灯”。作者是波斯著名学者艾布•法塔赫•纳司尔丁•穆图勒孜(1143—1213)。
3、《满俩》又称《卡非笺注》。是伊斯兰世界公认的阿拉伯语语法理论的杰出代表。作者是伊斯兰教著名哲学家苏菲哲人、波斯诗人、语言大师阿卜杜•拉赫曼•加米(1397—1477年)。本书是对埃及学者伊本•哈吉卜(1175—1249年)所著语法著作《卡非》的诠释。
《满俩》注释对《卡非》进行了逐字逐句、颇为系统的注解,注释时先引一段《卡非》原文,上面划一条黑色横线,然后开始注释,有时对一个词的注释往往超过几百字,同时例举大量例句,综合当时阿拉伯语法和各家各派的不同语法主张,力求做到全面。
《卡非》及注释本《满俩》不仅总结和发展了近五百多年的阿拉伯语法现象和变化趋向,而且以《古兰经》、《圣训》作为语法标准和权威,使阿拉伯语进一步规范化、稳定化,而不象其它语言变动剧烈,这成为阿拉伯语的显著特征之一。
我国穆斯林将《满俩》视为经典来研读、学习,流传极为广泛,穆斯林几乎人人皆知。经学师生对《满俩》的讲解有细讲、粗讲之分,细讲称讲“我支海”,即由表及里,逐字逐句讲出来龙去脉,并提出一系列问题予以解答,细讲甚至几天讲不完一页。粗讲即在只明了大意后进行全文讲授。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经堂教育中对《满俩》的深入研究。
4、《白亚尼》作者是中亚呼罗珊著名学者赛尔德丁•台夫塔扎尼(1321——1389年)。《白亚尼》是阿拉伯语修辞学名著,它成书于十四世纪中叶,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共4节,作者叙述著书缘起和过程,讲述单词、语句,即字词搭配合适与否,是修辞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二部分有10章85小节,被称为“语境学”,主要从语法角度,讲述每种语法所含的修辞知识。第三部分共8章22小节,被称为“意境学”,主要解释比喻与借喻的分类和作用,第四部分被称为“辞格学,讲述阿拉伯语中的60多种修辞格,最常用的有48种,被阿拉伯语言界称为48大法,这一部分将阿拉伯语言与意义之间的修饰与美化等辞格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论述。
《白亚尼》是阿拉伯语迄今为止屈指可数的修辞学名著之一,是我国经堂教育中的重点课程,它不仅是研习阿拉伯语修辞学的基础,也是讲解、研究《古兰经》和《圣训》的基础课程。
5、《阿戛依杜•伊斯俩目》“阿戛依杜”系阿拉伯语音泽,意为“信仰”,通译为“认主学”或“伊斯兰信仰学”。作者欧麦尔•奈赛菲(1068—1142年)出生于中亚布哈拉的奈斯菲地区。此人是哈乃菲派著名法学家、训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一生博览群书,著述颇丰。
《阿戛依杜》(即《认生学》)是欧麦尔•奈赛菲的代表作,是一部较早全面论述伊斯兰教义学的本质命题的著作。在伊斯兰教义学形成和发展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全书共1册,书中主要论述了伊斯兰认识论、宇宙论、造物主——安拉的德性,在后世眼见真主,前定与自由,人类的能力、人类的行为与真主的创造,正统派的信条,大罪与小罪,信仰天使、《古兰经》,登霄,四大正统哈里发和选举表率,与信条有关的问题等伊期兰教义学专题,中国有杨仲明(1870——1952年)阿訇的汉泽本《教心经注》(1942年版)、马坚教授的汉译本《教义学大纳》(1945年云南印书局版)。
6、《伟嘎业笺注》哈乃菲派的教法著作。作者是麦哈木德(?——1346年),注释者是麦哈木德的孙子率德仑•设里尔。《伟嘎业》完成于伊斯兰历637年,主要取材于《希达耶问答》。《伟嘎业》教法经典在当时以其编排体例新颖、内容简明扼要、提纳契领地论述了伊斯兰教法的全部内容而著称于世。《伟嘎业笺注》在我国流传已三百多年,并由我国王静斋阿訇将其中部分章节译成汉语,称为《选译详解传嘎业》(1988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7、《虎托布》原文为阿拉伯文,后译为波斯文,是对40段圣训的波斯文注解。但此注解侧重于道德修养方面的解释。
8、《圣训四十则》波斯文本,作者哈萨漠谟丁,也是对40段圣训的注解,但偏重于理学。
9、《米尔萨德》波斯文本,是专讲修身养性、近主之道的哲学著作。
10、《艾什尔吐•来麦尔台》又译为《昭元秘诀》波斯文本,作者是《满俩》的著者——阿卜杜•拉赫曼•加米,此经典是经堂教学中唯一的一部波斯语认主学教材。
11、《海瓦依•米诺哈吉》即《波斯文法》。是我国经堂教育中使用的一部基础波斯语语法教材,由山东济宁回族穆斯林学者、阿訇常之美用波斯文著成。1978年夏,伊朗学者谢里亚特为编写《波斯语大词典》来北京收集资料,他在北京东四清真寺发现了《海瓦依•米诺哈吉》手抄本,并发现该书动词分类法属世界首创。经谢里亚特大量考证,证实该书是世界上独立创作的最古老波斯语法著作,该书经他整理,于1981年在伊朗伊斯法罕出版。
12、《古洛斯坦》波斯文的伊斯兰哲理诗著作,世界文学名著之一,是经堂教育的必读教材之一。《古洛斯坦》的作者萨迪(1200——1290年)是十三世纪波斯诗人,伊朗民族传统思想与语言文化屈指可数的奠基人之一。此书于公元1258年成书,作者把自已近30多年苦行与周游列国中亲眼目睹的民族兴衰、社会不公、贫富差距、人民疾苦等万般世态人相呈现给读者。此书行文严肃,却不乏轻松,文华飞扬,诙谐幽默,抑扬腾挪、不拘一格。《古洛斯坦》传入中国约600多年,流传广、影响大,深受穆斯林大众的推崇和喜爱。王静斋阿訇曾将其译成汉文,取名《真境花园》。又有杨万宝的汉译本《真境花园》(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13、《古兰经》,《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共30卷114章。该经为阐述伊斯兰教教义和立法的最高依据,是伊斯兰信仰学、法学、伦理学以及历史学等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它对伊斯兰世界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社会生活诸方面,都有极深远的影响,穆斯林认为,《古兰经》是由安拉通过先知穆罕默德降示的启示,是穆斯林个人行为和社会道德的准则。
《古兰经》的降示前后经历23年,直到先知穆罕默德辞世为止。其内容相当广,它不仅包括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宗教义务等,还阐述伊斯兰社会主张,人伦观点、法律制度以及立身处世应持的态度;与多神教徒和“有经人”(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进行论辨的论述,为宣传伊斯兰教而引述的一些古代先知的故事等,林林总总,包罗万象,从各个方面深入到穆斯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
在先知穆罕默德时期,弟子们对《古兰经》的经文大多能够领会,但由于部落方言、个人知识,以及与先知关系和对传教事件了解的程度不同,对部分经文也不完全理解,因而向先知请教,先知的解释体现在圣训中,这是最早的《古兰经》注释。先知以后,弟子们根据对经文降示背景的了解和语言知识,继续对先知未曾解释的经文加以解释,此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对《古兰经》的解释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即经注学。
经注学主要研究《古兰经》词义、经文注解的语法规则、修辞格式、伦理标准及《古兰经》经文降示的原因和背景,在中国经堂教育中,教法学和经注学最为重要。有三部经注学经典著作则是经堂教育中的必修课,它们分别是:
(1)《太夫西尔•哲俩来尼》意为“两位哲俩里对《古兰经》的注释”。即由哲俩鲁丁•马哈里(?——1459年)和哲俩鲁丁•苏尤提(?——1505年)两位埃及著名经注学家为初学者写作的通俗《古兰经》注本,此注本主要解释《古兰经》词义和部分章节的降示背景。
(2)《嘎最》由中亚呼罗珊穆斯林学者、沙非仪派法学家阿卜杜拉(?——1389年)著。因他曾做过嘎最(法官),故其著作以此称名,意思为“法官阿卜杜拉的《古兰经》注”。该著作偏重《古兰经》词义、文法与文章结构的诠解,有一定难度。
(3)《侯赛尼》波斯文本,是印度穆斯林大师侯赛尼于1491——1492年间完成的著作。该著作偏重从理学方面对《古兰经》进行注解。
学完上述13部必修经典,学生已掌握了伊斯兰文化的基础知识,可以担任一般开学阿訇,但要成为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受广大穆斯林尊敬和爱戴的大学者,还需研读13部必修经典以外的参考经典,俗称“旁经”或“杂经”。“旁经”门类繁多,量大面广,就西北地区流传转广的“旁经”而言,约有70多部,涉及阿拉伯语语言学、经济学、圣训学、认主学、哲学、教义学、教法学及演讲文集等方面。
中国经堂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随其传播的地域不同,各地在对上述经典的取舍和侧重上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在经堂教育的发源地陕西关中,形成了注重阿拉伯语语言学、认主学和提倡精而专的陕西学派风格。该派的阿訇往往精于一部经典,学生若要学另一部经典,则必须另择一位经师。这一风格在华北、西北依有影响。在西北至今仍有学生为研习某一经典,专投某位阿訇门下的该学派遗风。在山东地区,胡登洲的四传弟子常蕴华和李延龄倡导兼学并重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该学派以通晓两种文字经典而见长。在南京,张中、王岱舆、伍遵、刘智等提倡学经习儒,用汉语翻译经典,开始探讨伊斯兰文化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途径。在自行编篡教学课本和改革教学制度方面,云南则属开拓者,马德新、马联元等为使学生容易理解和尽快掌握基础知识,而编著了部分基础课课本,比如《简明字法》、《简明文法》、《礼法捷径》、《礼法启爱》、《修身》等。在学制方面,学生学完上述课程后,再学《满俩》、《白亚尼》《哲俩来尼》《凯拉姆》和《礼法纲要》五大本,就可毕业。
辛亥革命前后,一方面因受时代新文化运动潮流影响,另一方面经堂教育中出现的诸如只重视宗教教育而不注普通教育,学生只学阿拉伯文而不习国文,学制、课本落后等弊端,穆斯林知识分子先后在各地穆斯林聚居区创办新式学校。采取经汉兼授,宗教知识和社会知识兼学的方法,改进教育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穆斯林知识分子。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改革开放后,经堂教育无论在教学方法、内容和手段上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经堂教育中引进了现代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教材,(如北京外国语学院所编的《阿拉伯语等》,以阿拉伯国家的新式教材替换传统教材;采用先进的电教设备加强语言、文化教育,以期培养出知识面广、适应性强,经汉皆懂,宗教、社会知识皆晓的人才。

第三节明清时期的以儒释经活动

明末清初,中国伊斯兰教中出现了以汉文译著伊斯兰典籍的活动。它把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阶段。一方面,这说明当时中国穆斯林内部的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突破了阿拉伯文经典不能译成汉文的成见,为汉文译著的问世提供了重要机缘。另外,也说明穆斯林译著家已掌握了占统治地位的汉文化和儒家思想,并能灵活的把它运用到伊斯兰译著中。另一方面,明代“转相化导”的伊斯兰教政策,即按儒家礼制办事受到鼓励,而坚持按伊斯兰信仰和风俗习惯行使受到舆论非难,这迫使穆斯林人士考虑如何使伊斯兰信仰和风俗习惯得到统治当局的认可和延续这一迫切问题。
汉文译著的作品范围较广泛,它涉及伊斯兰哲学、历史、人物传记、典礼制度、民间习俗、语言文字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许多作品虽然是国外伊斯兰注籍的翻译和注释,但在许多地方却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有明星的中国特色。
从汉文译著的具体表现方法上看,它有下特点:
一、用儒家的概念对伊斯兰教经籍进行意译。这种意译法为各译著家普遍采用,而与经堂教育中所采用的原文直译有区别。
二、根据回回穆斯林生活的实际需要进行择译,并且经常以符合儒家理论的内容为准,如刘智所作的《天方典礼》。
三、将伊斯兰教义与中国的各种传统思想进行对比,贯通,然后择其需要者汇辑成书,如王岱舆的《正教真涂》。
四、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家思想汇集后,以伊斯兰教义为线索进行汇编。内容的选择以不违背伊斯兰教义为标准。如马注的《清真指南》。
五、把中国流行的各种意识形态观点和孔孟的书籍作为译著的根据。所谓“遵中国之理,引孔孟之意译出”如马德新的《四典要会》。
六,简要择译伊斯兰教教义,再用大量篇幅汇辑儒家学说进行说明。如蓝煦的《天方正学》。
七、补充或发挥儒“知而不言”或“言之不确”的内容。如马德新的《大化总归》认为儒家只说到了世人“性命”、“生死”的中间阶段,未言其“始”和“终”。
八、将伊斯兰教义与儒家思想融会贯通,重新发挥其义,组成一个完整的新思想体系,如刘智《天方性理》一书。
从汉文译著中思想内容上看,它有以下特点:
一、用儒家思想和语言来阐述伊斯兰教关于世界观、人性论、伦理道德、宗教历史、典礼制度和民常习俗等观念。比如回族译著充分吸收了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并将它们与伊斯兰教认主独一的教义结合起来,他们原则上接受了宋明理学关于太极说中的万物统一于五行,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本无极的说法。但他们又提出,无极不过是“万物之原种,”太极也只是“万性之原果”,在无极和太极之先,还有一个“造化之原主”,这就是“真宰”。真宰才是造化天地人物的本体,系世界万事万物的总根源。因此,王岱舆与刘智所持的“真一说”,与理学家们的“太极说”同属唯心主义的范畴,但是,回族学者所说的“太极”不同于朱熹所持的“太极”,“真一”才是朱熹所说的太极。再如,回族评著家将《古兰经》中观察事物和内省求知的方法与宋明理学家们关于“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结合起来。回族译著家们遵照《古兰经》的观念,提出致知格物包括两大部分,一为有形之物,即日月星辰,山川湖海,草木金石等,二为无形之物,即包括哲学上的抽象原理,然后,他们认为格物致知的最终目的在于认主,而认主又是为了拜主、畏主、顺主、所以强调认主须认已,明已。
第二、回族译著家接受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将儒家所讲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五伦称为“五典”,作为人伦之表现。又将“三纲”认作人伦之礼的“本”,三纲制约着五典之义,五典统于三纲之名。王岱舆提出:“人生在世有三大正事,顺主也、顺君也、顺亲也、凡违兹三者,则为不忠、不义、不孝矣”。
另外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来诠释伊斯兰教的“五功”如王岱舆所论,五常之首为念,念经不忘主的人具有“仁心”;五常之二为施,用真主所赐之物施教给穷人,体现真主怜悯之心,这就是伊斯兰教施舍的“义”;五常之三为拜,拜有两种,一拜真主,二拜君亲,这是自然之礼;五常之四为斋戒者,也就是戒自性,能达样做的人即具有“智”;五常之末为聚,主要是朝觐,这是天下穆斯林最盛大的聚会,聚会的首要条件是事先要把一切相约妥贴,并特别遵守这项协定,也就叫有“信”。
第三、大量引用和改造儒佛道诸家的哲理概念,以丰富伊斯兰教哲学,比如真一、无始、普慈、真赐、似真、易真、昧真、人品、回回、五常、真忠、至孝、友道等。又如儒佛道三家常用的“真”、“道”、“一”三个概念,被回族译著家改造为伊斯兰哲学概念,“真”原取白“清真”一词,“清真”词在明以前是一个普通名词,一般用于雅号、书斋或道士、道观称谓。在李白等人的作品中,则是对雅静处所的称呼,如清真烟月楼、清真渊。明中叶伊斯兰教多用此词,表示伊斯兰教为“清洁真诚”之教,以后则又着重于“真实无妄”的含义,并以此来称呼所崇拜的安拉为“真主”、“真宰”,称《古兰经》为“真经”,许多庄严崇奉之处,都用“真”字命名。
“道”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始于老子的《道德经》,但在汉文译著中被改造为“天理当然之则”之竟,并围绕它提出了常道、中道、至道、天道、人道、道统、道号、道乘等概念。“一”在汉文译著中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如真一、数一、体一等哲学概念是其的骨架。而“一”在中国哲学中很早就是一个哲学范畴,如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
综观上述,“以儒诠经”作为文化运动,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完全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主要目的是取得统治阶级对伊斯兰教的认可,因此在解释伊斯兰的过程中采用符合时代的儒家思想,或尽量向儒家思想靠扰,尽量避免与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发生冲突,进而使这一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以儒诠经”活动对丰富伊斯兰教义和充实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史、宗教史,都有一定意义。因为文化是一种极为复杂份繁的现象,它的传播和交往,常常超越了时间、空间界限,而且并不象水永远往低处流那样的简单平顺,而是交叉替补,互相填充。
“以儒诠经”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汉文译著中大量引用儒家观点来佐证伊斯兰之正确,给人一种伊斯兰教与儒家“道本同源”之错觉。另外,由于运用宋明理学之方法,使一般群众很难理解其义,因而汉文译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既未被上层认可,又未被下层接受”的尴尬局面,因此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第四节 近现代中国穆斯林的新文化运动

十八世纪后,继1798年4月,拿破仑率法国海军登陆埃及开始,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先后沦为西方各列强的殖民地,近代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惊醒了当时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精英们,他们开始思考、分析伊斯兰国遭家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失败的原因,并思考如何改良,如何救国。他们认为西方的强大得益于其不断地改良、发达的教育,先进的科技,雄厚的经济实力。改良是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强大的必由之路,虽然他们提出的改良方法形形色色,但在普及科学教育,改良教育这一点上有共识,埃及伊斯兰改良运动的先驱穆罕默德•阿卜杜在艾资哈尔大学任教时,提出改革艾大的教育制度,课程设置。在他去世后,艾大的课程增加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同样,两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封闭已久的中国大门,使中国人看到了与两方的差距,从而引发了以自强自救为旨的新文化运动,它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运的影响。
受阿拉伯国家改良运动和中国新文化运动影响,20世纪初,中国穆斯林的精英们顺应时代潮流,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新文化运动。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浩然阿訇赴麦加朝觐后,游历埃及、土耳其等国,对那里的教育改良深有感触,认为注重教育才是国家强盛之根本,于是便提倡教育普及、经汉两通,同时主张改革经堂教育陈旧内容和方法,倡导兴办经汉并举的新式教育,以提高穆斯林的文化素质。1907年,他在北京牛街清真寺创办了“回文师范学堂”学堂授伊斯兰学科和其他文化课。王静斋阿訇曾对此评价说:“古都名阿訇王浩然大师游历土耳其等回教国家归来之后,因得到新的知识不少,乃杂杂爱北平牛街大寺创办改良大学。——自是以后,中国回教教育,另开一新纪元。”
王浩然阿訇开创了新式教育的先河。从此各地纷纷效仿。马邻翼在邵阳创办清真偕进小学。1925年,马松亭阿訇和唐柯三先生在济南创办成达师范此后有一批新式学校成立同时这些学校选派了一批留埃学生,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知识分子。1937年顾颉刚先生曾撰专文论述了这个运动他把回民新式教育称作“近代中国回教徒第一次自觉发动的文化运动”。
20世纪初开始的穆斯林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一)创建新式学校。这种新式学校分为二类,第一种是中国经堂教育和普通教育相结合,中、阿并授,以培养经汉两通的新阿訇为目的的学校,即在讲授阿拉伯语和伊斯兰典籍的同时,兼授汉语、史地、算术算学课程。其代表为由马松亭创办的济南成达师范,成达师范以培养现代“三长”(教长、会长、校长)为目标。1928年哈德成、达浦生在上海创办伊斯兰回文师范学校。1928年周级三、李仁山在四川创办万县伊斯兰师范学校。1934年马鸿逵在宁夏创办第一中阿学校。另外,还有云亭师范、平凉伊斯兰师范等。另一类是因受当时普及科学文化之思潮的影响而建立的一些学校,其主要特征是独立于清真寺、以普通教育为教育内容。如山西晋城崇实中学、宁夏蒙回学校,北平西北公学、杭州穆兴中学、昆明明德中学、北平新月女中,西宁昆仑中学等。
(二)建立穆斯林社团,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进入又一次局烈动荡时代,军阀割据混战,外敌对中国虎视眈眈,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平等和进步而进行不懈斗争,为加强穆斯林内部的团结和与兄弟民族的交流,穆斯林在全国各地成立了各种穆斯林社团。依其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宗教团体,其主要宗旨为:团结全国穆斯林,争取国家与民族振兴。例如1912年5月成立于南京的“中华民国回教联合会”,1919年6月成立的“天津回教联合会”,1922年成立于香港的“中华回教博爱社”。(2)文化团体,其主要特点为,以兴办回族文化教育事业,为主要宗旨。1912年7月在北京成立的“中国回教俱进会”。此会至1936年,在各省先后成立200多个支、分部,成为当时中国颇具影响的穆斯林社团。1928年8月由马福祥、白崇禧发起创建的“中国回民公会”。1934年由马天英等在上海成立“中国回教文化协会”。(3)学术团体。其主要特征以研究伊斯兰文化,加强中外伊斯兰文化交流为宗旨。如1917年成立于北京的“清真学社”。1925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回教学会”。(4)教育团体,其主要特征是倡导加强与提高回民教育。如1913年在兰州成立的“兰州回教劝学所”,1918年改名为“兰州回教教育促进会“,后又发展为“甘肃全省回教教育促进会”,1922年马麒等人在青海成立的“宁海回教促进会”。(5)政治团体。其主要特征是积极投入中华民族救亡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成立于武汉,后迁重庆的“中国回教救国协会”,该协会曾积极组织,抗日宣传,或装回民直接参加抗战,在全国20多个省市先后设立了分会。
(三)创办学术刊物。自二十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的半个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期,中国穆斯林积极寻求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可,追求民族平等和祖国的独立富强,在半个世纪中先后出版了上百种期刊,报纸,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历史等。创刊最早的要数《醒回篇》,由36名东渡日本留学的回族青年学子于1908年在东京创办。创刊时间最长和影响最大的是《月华》和《清真铎报》、《月华》是由成达师范于1928年创刊,经时二十年,至1948年停刊,该刊主要登载伊斯兰教学术文化方面的论文和资料,内容包括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伊斯兰学术思想的研究、中国各地穆期林情况调查、中国伊斯兰教史料、回民教育问题等,是国内探讨伊斯兰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论坛。在抗日战争时期,该刊刊登了大量宣传抗日救国的文章和报道,以“激励回民之国民气节,发扬回教杀身成仁之抗战美德,说明抗战建国必能成功之理由,联络回教世界,博得国际上之同情,而予侵略者以政治上、经济上打击”。《清真铎报》由云南回教俱进会白孟愚等于1929年2月创刊至1949年9月停刊。《铎报》每期内容有社论、伊斯兰消息、通讯报道及学术文章等,内容丰富多彩,有较强的学术性,抗日战争开始后,《铎报》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号召汉、回同胞“真正的团结起来,共赴国难”,“各尽其最大的努力,以争取国家民族的独立、自由、平等”。另外还有较重要的有“回文白话报”(1913年)、《明德月刊》(1924年)、《中国回教学会月刊》(1926年)《伊光》(1927年)《真光》(1928年)《穆士林》(1930年)《穆民》(1931年)《边铎》(1934年)《伊斯兰》(1935年)《昆仓》(1936年)《回教大众》(1938年)《绿旗》(1939年)《回教文化》(1941年)《金字塔》(1944年)《回声月刊》(1947年)《怀圣》(1948年)等。
(四)派遣留学生。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华各族人民共同面临着民族复兴、国家独立、人民富强的历史任务。民族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正在唤起整个中国的新的觉醒。许多有志之士漂洋过海,去寻求强国之路。中国穆斯林也受其鼓舞,开始探索振兴民族之道,1921年王静斋偕弟子马宏道赴西亚留学,王静斋留学埃及爱资哈尔大学,马宏道则入土耳伊斯坦布尔大学。30年代经马松亭阿訇的多次努力,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开始成批接受中国留学生。从上海伊斯兰师范、昆明明德中学、成达师范等选派了六届40余名学生前往进修。其中不少人后来在中国的教育、科研、翻译和伊斯兰学术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涌现出马坚、纳忠、庞士谦、纳训、张秉锦等一批国内知名的伊斯兰学者。
(五)进行伊斯兰教学术研究活动,民国时期,中国穆斯林的伊斯兰教学术研究活动开始形成高潮。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各方面:(1)收集整理明清以来的伊斯兰汉文译著。如马福祥赞助《正教真诠》、《天方性理》、《天方典礼》等经书的整理和出版。(2)伊斯兰教基础研究。如马邻翼的《伊斯兰教概论》、马君图的《清真要言》和《清真要义》,张希真和李文润的《宗教正基》,刘守信的《万化正宗》,达浦生与哈德成的《播音》,刘耀藜的《伊斯兰之理智研究》等。(3)翻译阿拉伯语原著。如马坚先生翻译的《教义学大纲》、《回教哲学》、《伊斯兰哲学史》、《回教真相》等。(4)对中国伊斯兰的历史的研究。如金吉堂所著的《中国回教史研究》,马以愚的《中国回教史鉴》,傅传统先所著的《中国回教史》,自寿彝的《中国回教小史》和《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及《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参考资料》。

 

第四章中国穆斯林概况

七世纪中叶,阿拉伯商人的骆驼不仅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西亚、中亚的香料、珠宝、药材,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精神文化信息。千百年来,这一精神文化虽然历经沧桑和曲折,但凭其自身之发展特点,成为中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10个少数民族几乎是全民的精神支柱。伊斯兰文化对各族穆斯林的历史文化、伦理道德、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产生了深刻影响,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融合,既保持了原有的特点,又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具有了显著的中国特点和民族色彩,成为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面就这十个民族一一简述之。
    回族,回回民族的简称。人口8,602,978万,(1990)通用汉语汉文。除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甘肃张家川、青海门源和化隆、河北孟村、大厂等6个自治县、云南、贵州两省与其他民族联合建立的两个自治县外,散居全国各地,是分布最文的少数民族。
正如前章所述,回族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以伊斯兰教为纽带,经过数百年时间的融合而于元末明初形成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族源来源复杂。由于在回族形成的过程中,伊斯兰教起了重要的凝聚和融合的作用。所以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伊斯兰教的信仰教义、宗教功修、宗教伦理、教法规定对回族世界观、人生观、善恶观以及心理素质、行为规范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经过世代相传而形成为回回的民族传统。在婚丧嫁聚、饮食习惯、节日礼俗等方面无一不打上伊斯兰教的烙印。在语言方面,回族早在明代就已通用了汉语,但沿袭下来的经堂语中所保存的阿拉伯、波斯语语汇,至今仍在清真寺及一部分人中普遍应用。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经过长期的交融互补,构建了回族的文化内涵。如回族在明代就通晓了汉语文,回族人既有阿拉伯语名称,又有汉名汉姓,衣饰服装也与汉族基本趋同。回族是勤劳勇敢、富于智慧的民族。居住在农村的以经营农业为主兼营商业的小手工业;城市回民以小商小贩居多,兼营饮食、珠宝玉器、皮毛业等,以善于经营和经商公道著称。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自称“维吾尔(Uighur),意为“团结”、“联合”、“结合”、“同盟”等。使用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10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后,逐步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人口7,214,431万人(1990)。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多聚居在天山南部各个绿洲,极少数居于湖南省桃源县、河南省渑池县、郑州市等地。关于维吾尔族的族源,说法不一。一、一般认为其先民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北方游牧民族丁零以迄铁勒。唐天宝三年(744)回纥消灭突厥汗国,居住在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沿岸的回纥人建立了回纥汗国,其统辖范围包括贝加尔湖西南、叶尼塞河上游、阿尔泰山西南、天山以北、兴安岭以东等广大地区,与唐朝长期友好,曾两次派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并与唐多次和亲。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回纥汗国破灭,回纥部众除一小部分留在原居住地外,绝大部分被迫进行大迁徒。分南下与西迁,南下主要分为二支,其中一支奔向河西走廊,与早在武则天时南渡大漠而徙居于河西的回纥部众聚合。另一支回纥部众来到天山以北,以西州(即高昌,今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起高昌回纥政权,史称西州回纥或高昌回纥。其政权一直存在到元朝中期,他们与当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生息,相互交流,逐渐融合,发展成为这一部分地区今天的维吾尔族。西迁的第三支回纥人进入中亚地区,和先于他们进入这一地区葛逻禄等部汇合。因其活动于葱岭以西,史称葱岭西回纥。在9世纪末到13世纪初,这一支回纥,联合其他突厥语系部落建立政权,称为喀喇汗王朝,他们与塔里木盆地的居民在长期生息中逐步发展为这一地区的近代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古人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袄教和佛教。10世纪中叶喀喇汗朝萨图克•布格拉汗归信伊斯兰教后,至16世纪初,全疆实现了伊斯兰化。维吾尔族的诗歌、民间故事、寓言等文学作品中,多有伊斯兰教奖善祛恶、启迪智慧和宗教伦理内容。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维吾尔族有经营农业的悠久传统,尤其对植棉和园艺有丰富经验。新疆的棉花和甜瓜、无核葡萄、葡萄干、香梨等驰名国内外。手工业技艺精湛,地毯、丝绸、美玉等深受各族人民喜爱。文化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流传至今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音乐舞蹈套曲《十二木卡姆》、民间文学《阿凡提的故事》等,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维吾尔族男性喜穿“袷袢”,戴小花帽,妇女喜穿连衣裙,少女喜梳十几条发辫,以长发为美。日常食品有茶、奶、馕、抓饭、烤肉、薄皮包子、面条、小水饺等。
哈萨克族,使用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人口1,111,718万人(1990)。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犁、塔城和阿勒泰3个地区及木垒哈萨克自治县、马里刊哈萨克自治县。有少数人居住在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大部分人历来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现已有产业工人和商人。哈萨克族是青铜时期的塞种人。由两汉时期的匈奴、乌孙、阿兰、康居以及中世纪的突骑施、乌故孜、葛逻禄、克列、乃蛮、杜剌惕、乞卜恰克(钦察)等部落经长期的发展融合而成,至15世纪中叶,哈萨克首领克烈和贾民别克举脱离乌兹别克汗国至楚河流域,建立哈萨克汗国,哈萨克民族最终形成。17世纪初,哈萨克人根据居住地域和血缘关系分成大、中、小3个玉兹(即部落联盟—小汗国),清朝文献称之为右、左、西3部。18世纪中叶,清朝统一新疆,哈萨克大、中玉兹归附清朝。
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哈萨克草原。葛逻禄汗国时期(766——940),伊斯兰教在哈萨克地区进一步传播。至18世纪哈萨克人基本上都接受了伊斯兰教,同时涌现出一批通晓阿拉伯语的毛拉和学者。哈萨克人从事畜牧业,流动性很大,一日5次的礼拜都以户为单位,在毡房、土屋内或旷野举行。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逢节日喜庆时,都举行传统的叼羊、赛马和姑娘追等游戏。民间流传许多古老的诗歌、故事、谚语、格言。阿肯是民间诗歌的传播者和演唱者。人民爱好音乐,能歌善舞,民间乐器有“冬不拉”。
东乡族,因世居河州(今临夏)东乡而得名。使用“东乡话”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词汇中有不少突厥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无文字,现使用汉语文。人口373,872人(1990)。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并散居在临夏州的广河、和政、康乐及兰州、定西等县市内,在甘肃省境内共311,459人(1990)其余部分散居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塔城、昌吉等地区及青海、宁夏等地。东乡族的族源说法不一:一为西来说,即回回色目人说;一为蒙古人说,认为东乡族主要源于蒙古族;又有三族混合说,认为东乡族系由回回、汉人和蒙古人混合而成。近年来学术是渐趋于回回色目人说,认为东乡族源的主体是回回色目人。其根据为东乡族中流传的其先祖系来自中亚的“撒尔塔”人,13世纪时随成吉思汗西征军返回时来中国并在东乡定居下来,其后繁衍生息并融合了当地汉、蒙古、回回等民族成分而形成的。现有的东乡人还保存着先民自中亚携来的《古兰经》手抄本,波斯文的“色者勒”(模屏)等,可作为东乡族先民系来自中亚的穆斯林之佐证。
社会经济长期处于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和商业。
东乡族有丰富多采、形式多样的口头文学,古老的英雄史诗、传说、儿歌、谚语、歌谣和日常生活中妙趣横生、富有哲理的笑话、寓言、童话等,组成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学。
柯尔克孜族,人口141,549万人(1990)。大部分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境内,少部分散居在新疆北产特克斯县的阔克特列克,昭苏县的夏特,额敏县的达楞士尔干和南疆温宿县的包孜墩,乌什县的加曼苏以及叶城、英吉莎、皮山等县靠近喀拉昆仑山的部分地区。 “柯尔克孜”是本民族的自称,一说是“四十个姑娘”,一说是“山地上的人”,一说是一说是“乌古孜”的音变,还有一说是“四十个部落”。其先民的最早记载见于汉文史书《史记》,称之为“ 昆”,《汉书》称“坚昆”,《魏书》称“纥骨”。唐代称为“黠戛斯”,宋代称为“黠戛司”,元、明时称“乞尔吉斯”、这些名称都是“柯尔克孜”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斯的不同汉译。清代称柯尔克孜为“布鲁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根据本族自称的语音译为“柯尔克孜”。柯尔克孜人最早居住今南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公元前3世纪,一部分柯尔克孜部落移往天山周围。3——7世纪,先后又处于中国北方鲜卑、柔然、突厥等贵族的统治之下。630年,唐朝消灭了东突厥汗国之后,柯尔克孜与中原地区建立了直接关系。648年,柯尔克孜首领失钵屈阿栈亲自来朝,主动要求归属唐朝政府。唐太宗在柯尔克孜地区设隶属于唐朝的坚昆都督府,封失钵屈阿栈为左屯卫大将军兼坚昆都督。10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何尔克孜人先后处于辽(即契丹)、喀喇汗(即黑汗)、西辽(即黑契丹)、蒙古(即后称元)以及蒙古察合台后裔的长期统治之下,逐淅归信了伊斯兰教。1755——1759年间,柯尔克孜联合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族,配合清朝军队,先后消灭了准噶尔部上层贵族及南疆大小和卓割据势力,恢复了与祖国的统一。
柯尔克孜族以经营游牧的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和狩猎业。柯尔克孜族有优秀的文学艺术传统。民间口头文学十分丰富,有民歌、传说、故事、谚语等,民间工艺美术生活所息浓郁,民族风格鲜明。著名史诗《玛纳斯》是口头创作的文学丰碑,至今还广泛流传于民间。
撒拉族,亦称“沙喇族”、“撒拉回”等。自称“撒拉儿”,简称“撒拉”。使用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无民族文字。一般使用汉文,不少人通汉语或藏语。人口87,697万人。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并散居在化隆回族自治县和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等地。据民间传说,约在元代(13世纪)居住在今中亚撒马尔罕的西突厥乌古斯部落撒鲁克人的一支,由一位名叫尕勒莽的首领率领本族东迁,来到今循化县境内定居下来,由部落发展为民族。撒拉人是带着原有的伊斯兰教信仰而东迁的。在万里跋涉中,伊斯兰教的教义思想、生活方式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与凝聚纽带。
撒拉族人宗教信仰十分虔诚,平日重视“五功”,恪守教规,特别重视开斋节、古尔邦节与圣纪三大节日,届时要隆重举行庆典。饮食习俗均严格遵行伊斯兰教教规办理,与附近的回族、东乡族基本相同。撒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畜牧业和园艺术业。有丰富多彩、独具一格的文学艺术。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故事、神话、寓言等口头文学。撒拉曲、宴席
曲、“花儿”等尤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说唱艺术丰富多彩。
乌孜别克族,使用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人口14,502(1990)。散居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伊宁、塔城、莎车、喀什等城市。乌孜别克人原属14世纪蒙古金帐(钦察)汗国的乌孜别克汗。由于乌孜别克汗信奉伊斯兰教,在汗国内推行伊斯兰化政策,逐渐发展为以乌孜别克为名的汗国。15世纪金帐汗国瓦解,部分居民迁移到楚河流域。后将这一地区游牧民泛称为乌孜别克人。乌孜别克人的先民在中国定居,已约有10个世纪。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至元惠宗四年(1333)期间,又有成批的乌孜别克人从中亚费尔干纳盆地迁来新疆。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费尔干纳盆地建立了以乌孜别克人为主体的浩罕王朝。乾隆二十年(1755),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与浩罕汗国建立了外关系,给乌孜别克人来新疆定居创造了有利条件。
乌孜别克族绝大部分从事商业。南疆莎车手工业比较发展,多为丝织业。北疆的少数人从事畜牧或兼劳牧业。居住在南疆的绝大部分人从事农业。们们和当地各族人民交往频繁,相处融洽。笥孜别克旅顺与维吾尔语、塔塔尔语同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孜别克文字又是以阿拉伯文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故语言文字较易相通。
保安族,使用保安语,无文字。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中夹杂约40%汉语借词,大多数人通用汉语。人口12,212万(1990)。主要聚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刘集一带、少数散居于临夏自治州各县及青海省循化县。据史载和口碑资料, 1225年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归来时,将中亚的各族大批俘虏编入探马赤军,1227年蒙古灭西夏,占领了积石州。包括今同仁在内的河州地区,成了蒙古军的重要军事据点。1259年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探马赤军就地驻扎屯垦,其中的回回士兵,就成了今日保安族的先民。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在同仁隆务地区设置“保安营”,并修建“保安堡”,置都指挥管理同仁12“工”(工相当于乡)。当时的保安人,主要聚居在隆务河畔的保安城、下庄和尕撒尔3处,时称“保安三庄”。保安的地名发展为民族名称。
塔塔尔族,使用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人口4,873人(1990),居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伊宁、塔城和乌鲁木齐市较多与维吾尔、哈萨克族杂居,也通用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上“塔塔尔”、“达旦”、“达达”和“达靼”都是“鞑靼”的不同译音。鞑靼是中国唐代北方突厥汗国统治下的一个游牧部落。后来逐渐强大,唐朝以后,鞑靼遂成为北方诸部落的泛称。蒙古兴起后,鞑靼为其所并。13世纪蒙古人西征时,西方人把蒙古人统称为塔塔尔。后成吉思汗之孙拔都在西部建立了地跨欧亚的金帐汗国。15世纪时,金帐汗国衰落。在汗国统辖的伏尔加河上中游及卡玛河一带出现了喀山汗国。汗国的统治者了了炫耀武功,自称为蒙古人的后代塔塔尔人。其后“塔塔尔”逐渐成为喀山汗国及其附近部落居民的族称。新疆的塔塔尔人历史上以经商为主,也从事畜牧业和手工业,有少数人从事农业。塔塔尔人能歌善舞,烹调技术高超,喜用抓饭和用奶酪、杏干、大米、南瓜、
肉烤制的糕点招待客人。

 

第五章    中国穆斯林的历史贡献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派使节来到中国,从此开始,中国穆斯林的先民们对华夏大地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并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扎下根来,一千三百多年来,中国穆斯林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与和各族人民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对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节 对中国政治的贡献

自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遣使来华后,中国和被称为“大食”的阿拉伯帝国——亚洲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间友好往来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而担当这一历史使命的人则是中国穆斯林的先民。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唐借兵大食由西北陆行至中国,平定了“安史”之乱,这一事件更加巩固了中阿关系,唐宣宗时(847年)大食人李彦升考取进士,说明久居中国的大食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当时穆斯林中不乏熟读汉学应试及第者,但由于其姓名已改为华姓汉名,故不能分辨。宋时,各地设立的学校,都允许外人子弟入学读书,因此,穆斯林在中国读书应试者,较唐时更多。但穆斯林对中国政治产生影响最大、最深的时代是元朝。由于在蒙古人统一中国的军队中有不少是色目人(对西域人的总称),而且他们在统一战争中战功显赫,功劳颇大,因此深得蒙古统治者的赏识。在元世祖建元以后,所任命的丞相中,非蒙古人者只有十六人,而色目却占其十二人,据元史记载,在中央政府中任丞相、国章政事等重要职位的穆斯林就有三十多人,至于在地方基层任职的就更多。如咸阳王赛典赤• 赡思丁、阿合马、合散、倒剌沙、乌伯、都剌、均位至丞相,成为元朝重臣。
赛典赤(1211-1279年)原籍中亚布哈拉,于13世纪东迁充任蒙古成吉思汗的帐前侍卫,忽必烈即位后,历任燕京路宣抚使,中书省平章政事,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至元十一年(1274),赡思丁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为云南设立行省的第一任行政长官。
元代回回政治家最突出的才能,一是理财能力,一是外交能力。成吉思汗时有马哈木•牙者瓦赤主管行政财赋,赛典赤•赡思丁早在蒙哥汗时就负责筹措军饷工作。中统二年,拜为中书省平章政事,统理财政,并曾兼理发行中统交钞,这是历史上首次发行较为正规的纸币。一时国库充余,战事粮饷供应未曾匮乏。忽必烈的理财重臣阿合马虽然犯有任人唯亲,打击异已,“官倒”等罪行,但他主政财务21年,使世祖朝量入为出,恒务樽节,故仓库充余。阿合马被杀后,其党羽仍被起用,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们的理财能力。
赛典赤•赡思丁之孙伯颜也以善理时而得重用。在外交方面,回回人也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哈散哈志,马哈木、牙老瓦赤都曾奉命代表蒙古大汗出使中亚,赛典赤家族在云南平章政事时,善于协调当地的民族关系,对少数民族领导采团结方针,处理一般民间纠纷时持平办理,疏通引导,使之和睦相处。并兴修水利栈道发展农业生产,还以儒家教育方式教育云南各民族,使云南文风大兴。由于赡思丁为当地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去世后,“百姓巷哭”人民怀仰,“邦之父老入请诸朝刻石颂功,立庙祀之。”
在明太祖推翻元朝,消灭群雄割据和抵御北元威胁的战争中一些回回将士发挥重要作用,因而有十大回回保大明的佳话,徐达、常遇春、冯胜、蓝玉等回回将领成为开国元勋,三宝太监郑和曾七下西洋,访问了亚洲、非洲的许多地区,他每次航行的舰队的规模都很大,有大小船只二百余艘,人员二万多,这在当时世界航海中上是空前。,郑和七下西洋,开辟了横渡印度洋到东非洲的航线,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增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自郑和出使后,先后有30多个亚洲国家派使者前来与中国通好,其中还有10位国王。另外像海瑞这样刚正不阿的地方官员一直被百姓颂道。
中国穆斯林素有爱国之传统,1865年至1876年,维吾尔、回族穆斯林配合清军粉碎了新疆阿古柏分裂的野心,维护了祖国的统一。1894年中国出兵朝鲜抗击日本的侵略,在清军主师被日军气势吓倒,主张逃跑时,穆斯林将领左宝贵率所部却浴血奋战,顽强抵御,重创敌军,给朝鲜人民留下深刻印象。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回族将领马福禄临危受命,先后在天津和北京对敌进行了顽强战斗,并战死于北京正阳门。
中国穆斯林酷爱和平与自由,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国家,中国穆斯林和与全国人民一样,为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忧虑,他们挺身而出英勇抗击出外国入侵者,武装反抗腐朽的清政府。云南杜文秀起兵反清建立大理政权,政权历时共16年,陕甘回民起义军围城攻池威镇中原,虽然这些起义被清军镇压,但它动摇了清政权的根基,加速了它的覆灭。
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穆斯林积极投身于救国救亡的伟大事业,回族抗日武装多达十数支,在冀中平原,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严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1937年回族著名伊斯兰学者、教育家达浦生,在埃及用阿拉伯文撰写了《告世界回教同胞》一书,揭露日本侵华的种种罪行,该书在埃及被广为宣传,他还要求沙特国王抵制日货。1935年1月至第二年1月,由王曾善曾担任团长,以马天英、薜文波、张兆理、王世明等一行5人组成了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先后访问了沙特、埃及、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印度、土耳其等8个中东国家和南亚的穆斯林国家。访问团所到之处,积极揭露日本侵华罪行,获得当地朝野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持,宁夏虎嵩山阿匍曾亲自用阿拉伯文写下一篇反对日本的祈祷词,加上汉译,用尺五见方的白纸石印成宣传品,分发各清真寺,他要求各寺教长每七天聚礼前向群众宣读这篇祈祷词,其祈祷文写道“真主阿,你援助我们政府与国家,你战胜我们的侵略者,消灭我们的敌人,你以残暴的日本人所干的坏事上保佑我们,他霸占我们的城市,杀害了我们的人民,你给他们差遣狂风,使他们的飞机跌落在荒野,军舰沉没在海里,你使他们的军队瓦解,经济崩溃!你给他们降临应得的惩罚!真实的主啊,你答应我们的祈祷吧!”
在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建、争取独立自由的历史史卷上,中国穆斯林留下了英勇斗争的光辉篇章。

第二节 对中国经济的贡献

“回回人善经商”。唐代对国际贸易很重视,海上贸易的发展迅速,与大批来华的大食商人们密不可分。这些人因商务需要而侨居中国,形成“蕃坊”,这些蕃坊往往是主要的贸易市场所在地。
大食的商人们从大食运来了琉璃、玛瑙、回回石,猫眼、熏陆香、骐麟竭、苏合香、蔷薇水、丁香、、驼鸟、大尾羊、珊瑚、珍珠,象牙,龙涎,大食刀等。又从中国运回丝绸,瓷器等,他们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角,对朝延的财政收入和社会经济至关重要,根据阿拉伯人苏莱曼的《游记》所记载的看,当时外商的舶来品的税率大体为30%。大量收购中国货物大大促进了国内手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宋代,政府因受北方民族干扰,先后与辽金、西夏对峙,故无法与北方诸国通商,宋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更加重视南海贸易,并以“招诱奖进”的外贸政策来吸引更多的阿拉伯商人来华进行贸易。阿拉伯商业活动的最直接的结果,是使宋朝的对外贸易得以繁荣和发展,从而增加宋朝的财政收入,有助于宋朝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南宋时,外贸收入约占全国收入的20%,有力支持了国家财政。
另外,通过阿拉伯商人,中国出口了大量的瓷器、丝绸等手工业制品,进而通过商品流通促进了中国瓷器、丝绸业的商品生产。比如沈福伟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写道:“丝帛是一种特殊的交易物,在国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起着疏通的作用。1219年由于进口香药过多,金银外流,于是改用绢帛、锦绮、瓷漆之类换货。促使各项丝绸产品更加远销海外各地。” (10)正因为丝绸借阿拉伯商人之手而大量外销,使宋代的丝绸生产技术更加发达。同样,宋代阿拉伯商人对瓷器颇感兴趣,大量贩运,使产瓷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
元时,因蒙古人不熟水性且不善经营商业,所以海上贸易权仍然操在回回商人手中,回回居多的泉州,很快成为全国最大的贸易港,出口的丝绸和瓷器多由泉州港输出。
元以前,来华的穆斯林,绝大多数是经商的侨民,主要居住于沿海的港口城市,与农村很少发生关系。元时,来华的穆斯林已视中原为家,改变了长期侨居的局面,开始定居,其分布由沿海城市深入内地,大部分聚居西北,一部分迁至江南,而后扩大到华北和云南,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和云南形成了回回聚居区。这一变化使回族开始建立起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条件。
加之自1273年开始被编入探马赤军的回回将士就地入社,转入屯垦牧养的经济生活。屯垦牧养的回回人兴修水利,对开发西北、西南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对明代以前而言,明朝时回回人的经济生活区相对集中,内部的经济联系加强了。在明代,回回主要聚居在甘肃和陕西,在甘肃的北部及庆阳、平凉等地和陕西的西安、延安、风翔、汉中,都有不少回回居住。在西南,在云南的回回也有了新的发展,云南成为回回的另一主要聚居区。另外,沿运河、淮河、黄河沿岸附近,也形成回回聚居区,在这一时期,回回人的农业经济已形成并得到迅速稳定发展。由于回族农民大都经历过从军、移民或经商、在全国流动性较大,这就使他们有机会学习到各地先进的农业技术,接触到各种作物的优良品种,对发展当地的农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这些回回聚居地,形成了货物集散地,比如在山东河北境内出现了牛羊、皮革行业和市场。另外,回回经济区的形成,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北京的“香儿李家”制香有几百年历史,回回膏药和马思远药锭更是天下闻名,还有制瓷业方面的“回回瓷”也独树一帜。
“回回人善于长途贩运。”他们中国货运外国外把外国货物输入中国,把南方的运往北方,把边境的运到中原,这种商业活动的结果,不仅加强了中外经济交流,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物质生活。还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各地的经济发展。
“回回人富有冒险精神。”国际贸易不仅要冒蚀本之险,更要有勇气面对海上的种种不测。开矿行业也是如此。在云南,许多矿产资源是回回人首先发现,并最早开发利用的。如文献记载说:“进入藏区的回族主要在清乾隆年间从大理陕西经商,开矿进入,”(11) 回汉之间采矿之争,清官吏偏袒一方是杜文秀领导的反清起义的导火索。开采出来的矿产品也主要靠回回商运出,矿区所需的生活用品和设备也由他们运来,因此,这些商业活动,对于落后地区的资源开发,经济繁荣以及城镇的建设和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回回人能吃苦。”清代回民起义失败后,许多回族穆斯林被清政府安置在不通大路、易于控制的荒凉的地区和片段,如甘肃的定西、平凉及宁夏的西、海、固等农村。回回人在这片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土地上克服困难,辛勤劳作,开挖了渠道,创造了河崩沙压,大水冲咸等办法,在大西北发展了稻麦等粮食作物、胡麻、油菜等油料作物以及各种水果,并且发展了养牛、养羊等畜牧业,为西北的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三节 科学文化方面的贡献
一千三百多年来,中国各族穆斯林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开拓进取、兼收并蓄,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的科学文化成就,用于社会生产发展,为祖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而杰出的贡献。
    在天文历法方面,早在宋朝时,回回天文学家马依泽从西域来到中国,编修新历法,以纠正中国原有历法,并将阿拉伯天文学中星期制度的算法和十二宫入宫日期的推算方法引进《应天历》。元朝时,扎马鲁丁不仅编撰了《万年历》,而且制造了混天议、方位议、斜纬仪、平纬仪、天球仪、地球仪和观象仪等7种天文仪器,用来观测天象,观测昼夜时刻,确定季节。这些仪器大都设计新奇精良、观测精密准确,规模宏大,其科学研究的程度和仪器的技术都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扎马鲁丁制造的地球仪,填补了我国天文学方面的空白,使我国第一次有了自己制造的地球仪,为中国人否定“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真正树立环球思想观念起到了启蒙作用,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在至元四年,扎马鲁丁参照阿拉伯历法与编制了《万年历》进献元政府,元世祖批准颁行。在明代,明朝上层统治者十分重视回回天文历法,回回天文学和回回历法仍有重要地位。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政府正式设置回回钦天监,将元时上都司天台的工作归于钦天监,回回天文学家黑的儿、马德鲁丁、马哈麻父子等到人都到钦天监工作。马沙亦黑与马哈麻兄弟二人翻译阿拉伯天文学著作《回回历法》与《明译天方书》,这两部书使阿拉伯的许多天文要领首次传入中国,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来成为中国天文名著。明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召马沙亦黑、马哈麻等回族天文学家译回回历书,马哈麻于洪武十六年译出《天文书》,马沙亦黑于洪武十八年译出《回回历法》。《明译天文书》第一次将西方有关星等的概念以及20个阿拉伯星座名称介绍到中国。《回回历法中》中所运用的许多天文数字都有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成为明朝天文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回回历法〉的参用达270余年,这是马沙亦黑等天文学家对中国历法的重大贡献。回回人在历法方面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国历法的发展,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编制《授时历》,就直接参照了回回历法。20世纪以后,丁子瑜、马以愚、黄明之、胡继勒、马复初、马坚等回族穆斯林学者又著述了《寻月指南》、《回回历》〈天方历源〉、〈环宇述要〉、〈伊斯兰历源详解〉、〈回历纲要〉等众多的天文历法著作,这些著作的问世,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穆斯林对中国天文历法史的又一重大贡献。 数学方面 随着回回天文学、历法传入中国,回回数学也同时被回回科学家引入中国。在〈元秘书监志〉的“回回书籍”一项中,就列举了众多的算术书、几何书,其中有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15卷,〈几何学〉17卷,〈算数〉8卷,这些书籍的引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数学的发展。此外,郭守敬在〈授时历〉历算中采用的弧三角形法,以及我们今天仍在运用的算术数码是回回人引入。这些都填补了中国数学的空白,是回族穆斯林对中国数学科学的贡献。
医学方面,从唐朝、五代,穆斯林先民就开始在中阿医学领域进行交流,一些阿拉伯医药传入中国并得到认可。李珣编著的《海药本草》中,记录了上百种阿拉伯药物,还特别详细地向人们介绍了15种海外新药,并对这些新药的名称、形状、气味、主治、功效、用法都作了全面的说明。这部著作丰富了中国医药学知识宝库,刺激和推动了中国医药学。最迟在宋代,中国穆斯林的先民们已把阿拉伯医学的许多名著带入中国。另外,阿拉伯药学和药材大量被传入中国。在元代阿拉伯医学得到广泛应用,达到了“登堂入室”的程度,其影响已家喻户晓。至元十年元秘书监就已备有“忒毕十三经”。明朝时期,更是阿拉伯医学在理论上概括、总结的时期,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阿拉伯医学会通交融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中国穆斯林医药大师们译著了回回医理、方法和与阿拉伯医学相结合的一些医学著作。《回回药方》就是这一时期的成就。
另外,元代杰出穆斯林医学家沙图穆苏•萨谦斋不仅传播回回医药学,还潜心研究中医,写出了《瑞竹堂验方》15卷以及一些中医名著,这些书主要记载了回回医学家在医疗方面的经验;回回医生忽思慧还将回回医药学与汉、蒙古、女真、维吾尔等民族的医药学和营养学结合起来,写出了《饮膳正要》一书。这是集元朝以前中国营养学研究精华而完成的中国第一部饮食卫生和营养学方面的专著。
在 建筑技术方面,中国穆斯林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辛勤劳动,用智慧和汗水在祖国大地上留下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建筑景观,在这景观中凝聚着广大穆斯林在建筑技术上的辉煌成就。在历史上,中国穆斯林的建筑艺术反映在清真寺的建造中。早在唐宋时期,中国穆斯林先民就开始在广州建造了怀圣寺,泉州建造了清净寺,杭州建造了凤凰寺,扬州建造了仙鹤寺,这些建筑都采取了专石结构,表明在建筑技术上已经突破了中国传统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对我国后来的建筑技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元时期,随着穆斯林人口增多,广大穆斯林在各地的广泛分布,建筑艺术在各类城市建筑和民用建筑上明显地表现出来,并在元代产生了象亦黑迭尔丁这样的杰出建筑学家。亦黑迭尔丁原为西域人,他曾领导修建过玉花岛(今北海公园前身),修建过不少的宫殿,表现了出色的组织管理水平、高超的建筑技术素质。他后来奉命主持修建元朝大都城,带领各民族同胞,精心测量勘探,既吸取国外先进的建筑技术,又充分尊重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并有机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的条件和地形地貌特点,设计建造了中国特色和世界建筑先进水平相融合的元朝都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艺术和当时建筑技术的辉煌结晶,被后辈建筑大师誉为“糅合了不少域外的建筑技巧和建筑风格”,是“历史留下来的杰作”,“封建社会的精华,它完整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这不仅是对中国建筑文化和技术的重大发展和贡献,同时也为中国城市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成功范例。
新疆地区的中国穆斯林在建筑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唐宋以后,随着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和发展,随着穆斯林由游牧生活转变为定居,广大穆斯林除在清真寺建筑上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外,在房屋建筑上亦有了很大的改观。他们既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又不断吸收阿拉伯伊斯兰建筑技术,形成了独特的房屋建筑风格。维吾尔族的房屋为方形,开天窗,屋顶为平顶,墙上开壁龛,壁龛还构成各种几何图案,一般都要在墙上挂壁毯和石膏雕饰。有些大型的宫殿建筑有穹窟,有弯月,还用葱绿色的琉璃砖贴面,中间杂有黄的和蓝的瓷砖,瓷砖还绘有各种图案和花纹,上面写有波斯或阿拉伯文的古代警句。
兵器制造方面中国穆斯林在兵器制造方面也有显著的成就,这突出地表现在造炮技术。元代初期,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将阿拉伯国家的造炮机器和技术引进国内,领导研制了一种用机械发石的炮,这种炮在蒙古军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从而使“回回炮”名扬天下。元朝政府因回回炮所取得的成就及技艺,专门设立了回回炮手总管府和都元帅府,招收军匠,并在河南、北京、南京江南等地教习炮法。明朝时,火药武器出现,中国穆斯林兵器工匠不断吸收新的技术和材料改进兵器制造技术,到明朝末年,回族穆斯林已经实现了从石炮向火炮的转换,他们制造的火炮、战车等兵器,技术精良,威力强大,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兵器制造技术的发展。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涌现出了丁拱辰、刘庆恩等爱国兵器制造专家。丁拱辰历经鸦片战争,深刻感受到振兴军事工业对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重大意义,在林则徐等爱国人士的影响下,他弃商从事兵器研究,编著了《演炮图说》、《演炮图说后编》、《增补则克录》、《西洋军人图编》等军事著作,并亲自领导铸炮40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兵器制造专家。
在矿冶、陶瓷方面 早期的中国穆斯林大多从事商业,从明代开始,其经济生活逐渐以农业为主,兼营手工业、矿冶业和商业。元代,大批的回回人东来,其中许多人是工匠。工匠中有民匠和军匠,军匠专门制造武器,民匠主要从事矿冶业。据《元史.刑法志》记载,诸匠子女,使男习工事,女习针绣,其辄敢拘刷者禁之。这说明,元代时,回回匠户的后裔很多从事家祖传的手工行业,其中从事矿冶业的回回匠户数量众多。明代,回回矿冶技术已有很大的改时,矿冶业也发展到了一个繁荣的时期,众多的回族匠人在云南开采冶炼金银,还出现了珠宝石开采业,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宝石珠玉多出自云南,回族人多役使其地。所产宝石,《汉书误用牢传》称为“光荣”,《通典》称为“红珠”,在陶宗仪的《辍耕录》中被称为“回回石”。由于回回匠人在采矿业方面的成就,在当时社会上有“无矿不回”之美誉。回族工匠在采矿、选矿、冶炼以及铸造、锻造方面,也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艺过程。清朝时期,回回矿冶业在技术、规模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特别在银、铜、锡业方面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居领先地位,还形成了一些回回冶炼村寨。云南回族的冶矿业更是蓬勃发展,成为云南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支柱产业。回族冶矿业在这个时期不仅生产量大,而且在商业投资、经营管理和矿冶技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发展,形成了大批懂技术、善管理的办矿、冶炼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还形成了一些有冶矿特色的工厂。回族工匠在冶矿方面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陶瓷业是我国的传统行业,曾在唐宋达到鼎盛时期。明代陶瓷是继唐宋之后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其表花、霁红、五彩、斗彩等在当时都是闻名于世的名瓷,其制造工艺达到了陶瓷艺术之顶点,明代陶瓷工艺之所以能达到精美绝伦的境地,取得辉煌成就,与明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陶瓷之路的繁荣有着很大的关系,特别是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回回穆斯林则肩负起了中国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交流的重任。傅统先生在《中国回族史》一书中指出:“明代艺术品以陶瓷铜器为最著,而回教促成此种上品之力量尤多。”说明在明人陶瓷业的发展中,中国穆斯林所起的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引进阿拉伯国家的陶瓷色料、式样、装饰和工艺。阿拉伯国家的陶瓷工艺,在世界陶瓷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阿拉伯人在世界上很早掌握了陶瓷上彩上釉的技术,后来又将波斯人烧制五色琉璃的技巧加以改进,在世界上开拓了彩瓷加工法,取代了传统的镶嵌细工,此后他们还发明了青花瓷,这些工艺先后被穆斯林先民带到了中国,到了明代,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中国穆斯林进一步引进了伊斯兰“苏麻离青”、“回青”、“霁红料”等色料以及伊斯兰瓷器的式样造型,如抱月瓶、长颈方口折壶、天球瓶、八角烛台、长颈水罐、仰钟式碗等,此外还引进了华丽的几何、植物图形和书法等带有浓郁伊斯兰色彩的图案装饰。中国穆斯林在文化交流中的这些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陶瓷业的发展。二是穆斯林在瓷器贸易出口中的突出作用。明代瓷器贸易额与以前各朝相比都极为发达。因这一时期瓷器输出的对象主要是亚非广大的伊斯兰地区,因此回回穆斯林在输出贸易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远征贸易中,有众多的穆斯林担任要职,郑和船队主要以瓷器与许多国家进行交易,这充分说明穆斯林在当时瓷器贸易中的重要地拉和作用。同时,在明代瓷器输出贸易中和民间交往中,由于贸易输出国特殊的宗教源缘,广大穆斯林也成了民间瓷器贸易的主体。据朱培初《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交流》所载:“从16世纪到19世纪,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贸易被中国的回教徒商人们所垄断。当时,不少的中国回教商人来到阿拉伯国家,他们势力强大,而且拥有一定的权力,在阿拉伯国家的宫殿里可以自由地出入,接受国王委派他们在中国购买瓷器和珍宝的任务。中国的回教徒商人们和阿拉伯国家的人们有着共同的语言和宗教,因此,当这些国家的国王和商人们委托他们在中国出口瓷器上铭写阿拉伯文作为纪念,也就比欧洲国家要求铭写英文等外文字母方便多了。”明瓷大量输往伊斯兰地区,得到了那里上至国王下至王公贵族以及一般平民百姓的喜欢,他们对明瓷的偏爱和需要,又形成了明瓷外销的大市场,从而也促进了中国陶瓷工艺的进一步提高。而这一地区大批的陶瓷订货,使得具有典型伊斯兰文化色彩的阿拉伯、波斯陶瓷式样、纹饰及风格,引入了明瓷的制造工艺中,因而使明代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大放异彩,这正是中国穆斯林所起重要作用的结果,是中国穆斯林对中国陶瓷业的杰出贡献。
在文化艺术方面,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穆斯林文人墨客。是元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高克恭,博采众家之长,善画山水,他的《云横秀岭图》、《夜山图》、《林峦烟雨图》、《墨竹图》等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明清时代,回回人在书画方面更是人才辈出,有著名诗人丁鹤年、马子英、丁锡、马守贞、马汝为、沙琛、马之龙等都是著名的画家,他们或擅长画梅、画兰,或精于山水,留下了许多绘画。
回族在戏剧表演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在元朝时,就有回回乐曲和回回演奏家。明代时,还出现了著名的回族戏剧表演艺术家马锦。回族在京剧表演艺术方面的成就更是有口皆碑,马连良等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家。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此外,著名评书艺人马城方、相声世术大师马三立、四川竹琴艺术家贾树三、杂技艺术表演家穆文庆、杨小亭等,在评书、相声、杂技、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成就。
回回穆斯林自古有尚武习武之传统,回回穆斯林练的杆子鞭、哨子棍、蛾眉刺、索来拐、龙爪钩、五虎群羊棍、阿里剑、查刀、查枪等,在汉族武术中均少见。十路查拳(创始人名叫查密尔)、三路腿拳、古趟弹、心意六合拳,均为回族独有的拳种,有“回回拳”、“教门拳”之称,也有“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的俗谚。
注:
(1)《阿拉伯国家简史》〉彭书智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2)《伊斯兰文明》秦惠彬 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0年5月
(3)《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转引自《伊斯兰与中国文化》杨怀中余振贵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
(4)《元史》卷6“世租本记”转引自《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余振贵著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6年11月
(5)张至善 等译《中国经型》第46页三联书店1988年出版
(6)(7)《清世宗实录》卷80
(8)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第271,275页
(9)《伊斯兰教与中世纪伊斯兰文明的勃兴》杨文迥 (《西北史地》1999年第4期)
(10)《阿拉伯的智慧:信仰与务实的交融》54——55页
(11)参见《伊斯兰文明》秦惠彬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09页
(12)《阿拉伯通史》[美]希提著,马坚译,商务印书馆 ,1995年432页

本编思考题:

1、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入中国有哪些特点?
2、回回民族的形成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3、回族穆斯林为了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同采取了哪些措施?
4、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本编主要参考书目:
 1、《伊斯兰与中国文化》杨怀中余振贵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
2、《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余振贵著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6年11月
3、《伊斯兰文明》秦惠彬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5月
4、《阿拉伯通史》[美]希提著,马坚译 商务印书馆 1995年北京
5、《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4年成都
6、《回族商业史》赖存理著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8年10月


 

后 记

历史上阿拉伯语的学习者不计其数。他们一代又一代,在艰辛的环境里学习,以十分严谨的态度治学,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上世纪初,一批有志之士远涉重洋,学习阿拉伯文化,吸收其精髓,洋为中用,为解放后的新中国高等学府开设阿拉伯语专业,储备了较为雄厚的师资和专业人才资源,为阿拉伯语语言及文化的传播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西北民族大学自1997年开设阿拉伯语专业起,就靠几名专业教师自己编写阿拉伯语背景知识简易材料为学生开设了“阿拉伯文化概况”课程,主要参考书为[美]希提所编的《阿拉伯通史》,王怀德、郭宝光所编的《伊斯兰史》。2000年,又增加了[埃及]艾哈迈德•艾敏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系列丛书),[巴基斯坦]赛义德•菲亚兹•马茂德的《伊斯兰教简史》。至2001年,该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目在1997年和2000年参考数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刘开古的《阿拉伯语发展史》,蔡伟良的《灿烂辉煌的阿巴斯文化》,蔡伟良、周顺贤的《阿拉伯文学史》以及与之有关的阿拉伯文、英文的材料。我们总是感到所提供的知识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对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及其信息的需求。为此,在2001年4月份,我们通过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向校教务处申请,编写一套阿拉伯文化背景知识教材,得到了校领导、教务处领导和外语学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被列为学校“十五”教材,获准立项,才使我们有了编写此教材的决心和信心。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的具体分工是:马和斌,第一章;丁俊,第二章;喇敏学,第三章;古明,第四章;马兰,第五章;马福德,第六章。初稿完成后,由喇敏学、马和斌统一定稿。每一位作者对其所作文章文责自负。
该教材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得益于前辈们的劳动成果,我们将其归类、整理、引用,在即将付梓之际,谨向各位前辈和关心支持我们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我们的能力和水平有限,书中的疏漏甚至错误之处难免,恳望各位专家学者、阿拉伯语界同仁和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编委会

2003年10月




阿拉伯文化背景知识基础教程

关于这本书

作者 :

www.islamhouse.com

出版者 :

www.islamhouse.com

类别 :

For New Muslim